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大全_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大全
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大全1
成语四面楚歌,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到达孤立无援的窘迫境地。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
见利忘义
秦末,郦商在高阳起兵,归顺刘邦。

他将自己的四千兵马交给刘邦统率,自己冲锋陷阵,立下不少功劳。

刘邦做了皇帝以后,他当右丞相,深得朝廷器重,后来退休在家。

刘邦死后,大权落在吕后手中。

她封自己的侄儿吕广、吕禄为王,打算将刘家的天下变为吕家的。

吕后病死后,吕家的人蠢蠢欲动,眼看一场政变就要发生,汉朝大臣们个个捏着一把汗。

丞相陈平和太尉周勃紧急磋商,讨论对策,最后决定为了平息祸患,必须诛灭吕氏家族。

但是,当时的兵权在吕禄的手中,他掌管北军,周勃虽然是名义上最高的将领,但是如果拿不到兵符就无法调遣部队。

周勃和陈平想了半天,就想利用郦商的儿子郦寄与吕禄是好朋友的关系,除掉吕禄。

周勃首先劫持住郦商,威胁郦寄引出吕禄,乘机夺取兵符。

吕禄听从郦寄的劝告,出外狩猎散心,周勃夺了兵符,趁机控制北军,随后便把吕氏家族全部诛灭。

郦商在诛吕事件发生后不久就去世了,郦寄由于立下大功,继承了父亲的爵位。

后来史书评论郦寄,说他见到有利可图,就出卖了朋友,是个没有道义的人。

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大全2
【成语】:扣盘扪烛
【拼音】:kòupánménzhú
【解释】:扣:敲;扪:摸。

比喻不经实践,认识片面,难以得到真知。

【成语故事】:
有一个人,由于生下来眼睛就瞎了,因此,他不知道太阳是怎么样的东西。

有一次,他听到别人说太阳的形状很像铜盘,就找了一个铜盘,敲了敲,发出??的声音,他就牢牢的记在心中。

有一天,他听到了钟声,便告诉人家,那就是太阳。

但是人们却纠正他:“太阳不仅像个铜盘,它还会像蜡烛一样的发光呢!”他回到家里,找了一枝蜡烛,恍然大悟的说:“原来是这种形状。

”后来,他摸到了一枝“钥”(就是很小的笛子),就大声的说:“这一次太阳可让我找到了。


盘,这个字现在是皿部,古时候是木部,因为古时候的盆大部分都是用木头做的。

太阳和钟钥,原来都是两种完全不相关的东西,明眼的人,自然一目了然,但是眼睛坏了的人,只凭着别人的一言半语来猜测,当然会闹笑话,所以以后人们将这段话引申成“扣盘扪烛”这句成语,比喻因为认识不清,而错下结论。

同时,这句成语和道听涂说一样,都是劝我们要了解事情的全盘真相,不要触及表面就妄下结论,这样一定会闹笑话,同时也做不好事情。

百发百中的故事:
【成语】:百发百中
【拼音】:bǎifābǎizhòng
【解释】:形容射箭或打枪准确,每次都命中目标。

也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成语故事】:
这故事记载在“史记”这本书中。

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对射箭很精明的人,叫做养由基。

养由基小就精通射箭,能够在一百步远的距离,命中那些只有三、四公分宽度的柳叶,同时,只要旁人指明想射中哪一片柳叶,他都能够很快的.把箭射出,而且没有射不中的。

因此,人人都夸赞他的箭法,有的人说“百步穿杨”,也有的人说“百发百中”,都是用来形容他射箭的绝技。

它的意思是在称赞别人做事要有绝对的把握,有时分析事情,对将来的发展也一如所料。

虽然现代的人们,已经很少人再对射箭会发生兴趣,但是“百发百中”这句成语,可以用在不只是箭术一件事情上,很多事情都可以引用。

例如,喜欢玩手-枪的人,他的射击技术很高明,他拔出手-枪,并不需要花时间瞄准,就可以在射程的距离内准确的命中目标,这样,我们就可以说这个人的射击术“百发百中”。

又譬如说某人对事物的发展,因为观察很仔细,并且了解它的规律,推断很正确,我们这个时候,也可以说他是“百发百中”。

百川归海的故事:
【成语】:百川归海
【拼音】:bǎichuānguīhǎi
【解释】:川:江河。

许多江河流入大海。

比喻大势所趋或众望所归。

也比喻许多分散的事物汇集到一个地方。

【成语故事】:
西汉的思想家、文学家刘安,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袭父封为淮南王。

他爱好读书鼓琴,才思敏捷,曾召集宾客和懂得天文、医学、历算、占卜等数千人,集体编写了一部数十万字的书《鸿烈》,也称《淮南子》。

《淮南子》中有一篇《汜论训》,讲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些情况,它的基本观点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

__中写道:“我们的祖先早先住在山洞里和水旁边,衣着非常简陋,生活十分艰苦。

后来出了圣人,他们带领人们建造宫室,这样人们才从山洞里走出来,住进了可以躲避风雨寒暑的房子。

圣人又教人们制造农具和兵器,用来耕作和捕杀猛兽,使人们的生活比过去有了保障。

后来,圣人又制礼作乐,订出各种各样的规矩,使人们有了礼节和约束。

由此可见,社会是不断发展的,人们不是老是用一个方式生活。

所以对古时候的制度,如果不再适合使用,就应该废除;而对于现在的,如果适合使用,就应该发扬。

以上的一切都说明像千百条来自不同源头的江河,但最后都会归流入大海一样,各人做的事不同,但都是为了求得更好地治理社会,过更美好的生活。

百尺竿头的故事:
【成语】:百尺竿头
【拼音】:bǎichǐgāntóu
【解释】:桅杆或杂技长竿的顶端。

比喻极高的官位和功名,或学问、事业有很高的成就。

【成语故事】:
这个成语________于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招贤大师》,师示一偈曰:百丈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

百丈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宋朝时,长沙有位高僧名叫景岑,号招贤大师。

这位太师佛学造诣高深,时常到各地去传道讲经。

一天,招贤大师应邀到一座佛寺的法堂上讲经。

前来听讲的僧人很多,大师讲得深入浅出,娓娓动听,听的人深受感染。

法堂内除了大师的声音外,一片寂静。

招贤大师讲经完毕后,一名僧人站立起来,问他行了一个礼,然后提了几个问题,请求大师解答。

大师还了礼,慢慢地作答起来。

那僧人听到不懂处,又向大师提问,于是两人一问一答,气氛亲切自然。

听讲的人发现,他俩谈论的是有关佛教的最高境界----十方世界的内容。

为了说明十方世界究竟是怎么回事,招贤大师当场出示了一份偈帖。

所谓偈帖,就是佛教中记载唱词的本子。

但见大师指着上面的一段文字念唱道:百丈的竹竿并不算高,尚需更进一步,十方世界才算是真正的高峰。

百尺竿头这则成语也称百丈竿头。

百步穿杨的故事:
【成语】:百步穿杨
【拼音】:bǎibùchuānyáng
【解释】:在一百步远以外射中杨柳的叶子。

形容箭法或枪法十分高明。

【成语故事】:
《战国策·西周策》:楚国有个叫养由基的人,他的箭术非常高明,即使离开柳树一百步射它的叶子,也百发百中,在旁的人看见了皆齐声喝采。

白云亲舍的故事:
【成语】:白云亲舍
【拼音】:báiyúnqīnshè
【解释】:亲:指父母;舍:居住。

比喻思念父母的话。

【成语故事】:
狄仁杰是唐朝并州(今山西太原)人,他年轻时曾做过并州法曹参军。

当时他的父母远在河阳(今河南孟县),一次,狄仁杰外出办事登上太行山,由于思乡情切,不由向河阳方向远眺,只见一片白云在天上孤零零地飘浮。

狄仁杰指着那片白云对随行的人员说:“吾亲舍其下。

”意思是,他的双亲就往在那片白云下面。

他怅望了好久,直到那片白云散云才离开。

公元700年9月,锹仁杰病逝,终年七十一岁。

武则天闻讯,非常悲痛,流着眼泪说:“朝堂空矣!”传说,狄仁杰死后葬于邯郸磁县狄仁村,墓冢尚在。

“白云亲舍”,比喻客居他乡,思念父母。

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大全3
春秋时代,齐国有位叫孟尝君的人,家中豢(huàn)养着许多门客。

在这些门客中,有位叫冯谖(xuān)的人,常常一住就是很长一段时间,却什么事都不做。

孟尝君虽然觉得很奇怪,但是好客的他还是热情招待冯谖。

有一次,冯谖替孟尝君到薛地讨债,他不仅没跟当地百姓要债,反而把债券(quàn)全烧了。

薛地人民都以为这是孟尝君的恩德,心里充满感激。

到后来,孟尝君被齐王解除相国的职位,前往薛地定居,受到薛地人热烈的欢迎,孟尝君才知道冯谖的才能。

直到这时候,不多话的冯谖才对孟尝君说:“通常聪明的兔子都有三个洞穴,这样才能在紧急的时候逃过猎人的追捕,而免除一死。

但是你却只有一个藏身之处,所以你还不能把枕头垫得高高地睡觉,我愿意再为你安排另外两个可以安心的藏身之处。

”于是冯谖去见梁惠王,他告诉梁惠王说,如果梁惠王能请到孟尝君帮他治理国家,那么梁国一定能够变得更强盛。

于是梁惠王派人邀请孟尝君到梁国,准备让他担任治理国家的重要官职。

但是,梁国的使者
一连来了三次,冯谖都叫孟尝君不要答应。

梁国派人请孟尝君去治理梁国的消息传到齐王那里,齐王一急,就赶紧派人请孟尝君回齐国当相国。

冯谖要孟尝君向齐王提出希望能够拥有齐国祖传祭器的要求,并且将它们放在薛地,同时兴建一座祠(cí)庙,以确保薛地的安全。

祠庙建好后,冯谖对孟尝君说:“现在属于你的三个安身之地都建造好了,从此以后你就可以垫高枕头,安心地睡大觉了。


成语“狡兔三窟”,表示狡猾的兔子有三个窟。

表示藏身的地方多。

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大全4
1、一鼓作气(曹刿)
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解释: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

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吕不韦)
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解释:增损一字,赏予千金。

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字之师(郑谷)
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

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解释:改正一个字的老师。

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4、一饭千金(韩信)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解释: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5、东山再起(谢安)
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解释:指再度出任要职。

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6、图穷匕见(荆轲)
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

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解释: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7、纸上谈兵(赵括)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

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

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解释: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8、负荆请罪(廉颇)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解释: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

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9、卧薪尝胆(勾践)
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解释: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

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10、接竿而起(陈胜)
出自汉·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解释:砍了树干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进行反抗。

指人民起义。

11、三顾茅庐(刘备)
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解释: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

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12、孺子可教(张良)
出自《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
解释:指年轻人可培养。

13、四面楚歌(项羽)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
解释: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14、老当益壮(马援)
出自《后汉书·马援传》:“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解释:年纪虽老而志气更旺盛,干劲更足。

15、投笔从戎(班超)
出自《后汉书·班超传》:“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解释:扔掉笔去参军。

指文人从军。

16、暴殄天物(商王)
出自《尚书·武成》:“今商王受无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解释:原指残害灭绝天生万物。

后指任意糟蹋东西,不知爱惜。

17、暗渡陈仓(韩信)
出自元·无名氏《暗度陈仓》第二折:“着樊哙明修栈道,俺可暗度陈仓古道。

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栈道守把。

俺往陈仓古道抄截,杀他个措手不及也。


解释:比喻用一种假象迷惑对方,实际上却另有打算。

18、嗟来之食(黔敖)
出自《礼记·檀弓下》:“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解释: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19、怒发冲冠(蔺相如)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解释: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

形容极端愤怒。

20、手不释卷(吕蒙)
出自《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解释:书本不离手。

形容勤奋好学。

21、韦编三绝(孔子)
出自《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


解释: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

比喻读书勤奋。

22、墨守成规(墨子)
出自明·黄宗羲《钱退山诗文序》:“如钟嵘之《诗品》,辨体明宗,固未尝墨守一家以为准的也。


解释: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

23、病入膏肓(蔡桓公)
出自《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解释:形容病情十分严重,无法医治。

比喻事情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

24、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刘安)
出自汉·王充《论衡·道虚》:“淮南王学道,招会天下有道之人,倾一国之尊,下道术之士,是以道术之士并会淮南,奇方异术,莫不争出。

王遂得道,举家升天,畜产皆仙,犬吠于天上,鸡鸣于云中。


解释:一个人得道面仙,全家连鸡、狗也都随之升天。

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系的人也都跟着得势。

25、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出自《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
解释:比喻知己或知音。

也比喻乐曲高妙。

26、口蜜腹剑(李林甫)
出自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元年》:“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

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解释:嘴上甜,心里狠。

形容两面派的狡猾阴险,多指蛇蝎心肠的人。

27、风声鹤唳(苻坚)
出自唐·房玄龄《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解释: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

28、泰山北斗(韩愈)
出自《新唐书·韩愈传赞》:“自愈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


解释:比喻道德高、名望重或有卓越成就为众人所敬仰的人。

29、破釜沉舟(项羽)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解释: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30、东窗事发(秦桧)
出自元·孔文卿《东窗事犯》第二折:“吾乃地藏神,化为呆行者,在灵隐寺中,泄漏秦太师东窗事犯。


解释:比喻阴谋已败露。

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大全5
刮目相看(吕蒙)
[释义]去掉旧的看法;用新眼光看待。

[语出]宋?杨万里《送乡僧德璘监寺缘化结夏归天童山》:“一别璘公十二年;故当刮目为相看。


[正音]相;不能读作“xiànɡ”。

[辨形]刮;不能写作“乱”。

[近义]另眼相看另眼相待[反义]视同一律
[用法]多用于别人已有了显著的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看了。

一般作谓语、宾语。

[结构]偏正式。

[辨析]“~”和“拭目以待”;都含有“擦眼睛看”的意思。

但“~”偏重在去掉老印象;重新看待;“拭目以待”偏重在等待着看某种事情的发展。

[例句](1)小明近几年来进步很快;大家都得~了。

(2)小红变得勤奋好学;热爱劳动;对她~的人不在少数。

[成语故事]
吕蒙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靠姐夫接济,没有机会读书,后来跟着姐夫打帐很勇敢,最终得到了孙权的赏识。

目不识丁的他以为凭勇敢就能打天下。

有一次。

孙权很认真地对吕蒙说:“你现在是国家的栋梁,要好好读书啊“。

吕蒙嘻皮笑
脸的回答说:“我现在整天打仗,忙得很呢,哪里有时间读书啊,哈哈。

”孙权很严肃:“我这个当国王的要比你还忙吧?我读了那么多书还嫌不够用,现在还抽空读许多史书和兵书,很有好处啊。

你看现在曹操这么老了,还很好学呢,你可不要把我的话当玩笑啊。

”从这时候开始,吕蒙下定决心,一有空就读书,学识长见得很快。

有一次,当时的大知识分子鲁肃和吕蒙一起讨论国家大事,鲁肃常常被吕蒙问得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鲁肃很高兴地轻轻地拍拍吕蒙的背说:“以前我以为你这个大老粗只是在军事方面有本事,现在才知道你学问很好啊,看法独到,你再也不是以前吴下(吴国)的那个阿蒙了!”吕蒙很自信地笑着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你怎么能用老眼光看我呢。


四面楚歌的解释:
【释义】
虽然年纪很大了,但志气和身体更壮。

【语出】
《后汉书马援传》:“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人物】
东汉名将马援,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市窦马村)人。

从小就胸怀大志,他打算到边疆去发展畜牧业。

马援长大以后,当了扶风郡的督邮。

有一次,郡太守派他送犯人到长安。

半路上,他觉得犯人怪可怜的,不忍心把他送去受刑,就把他放走了,为此丢了官,逃亡到北朝郡搞起畜牧业和农业生产,成了一个大畜牧主和地主,把自己积攒的财产、牛羊,都分送给他的兄弟、朋友。

他常说:“做个大丈夫,总要'穷当益坚,老当益壮’才行”。

就是说,越穷困,志向越要坚定;越年老,志气越要壮盛。

后来,马援成了东汉有名的将领,开国功臣之一,为光武帝立下了很多战功。

四面楚歌的故事:
破天荒
【破天荒】唐朝时期,荆州地区50多年没有举人到京城应考中过进士,因此被称为“天荒”,直到唐宣宗时期,有一个荆州举人刘蜕中了进士,破了天荒。

荆州魏国公崔铉特地奖励他70万钱。

刘蜕不受并回信说:“五十年来,自是人废;一千里外,岂曰天荒。

【眼中钉】五代时期,后唐效节指挥使赵在礼起兵反后唐庄宗,拥立明宗,被任命为义成军节度使,他滥用职权,欺压民众,经常搜刮民脂民膏。

他率军去攻打当时人们认为是眼中之钉的契丹,下令宋州百姓每人交1000钱的“拔钉费”,违者处死。

【佼佼者】东汉初年,赤眉军首领樊崇得知光武帝刘秀不杀降将的消息后,就率领傀儡皇帝刘盆子及丞相徐宣等30多万人前来投降,刘秀宽待他们,赏给他们饭菜吃,问他们是否真心投降,徐宣等表示真心归顺,刘秀认为他们是铁中之钢、人中佼佼者。

【贱骨头】贾琏私自娶了尤二姐,王熙凤将她接回荣国府,正准备想办法来算计尤二姐时,贾赦将身边丫头秋桐赏给贾琏为妾。

这秋桐眼中容不下尤二姐,到贾母那里告状,贾母没有核实就感慨说:“凤丫头倒好意待他,他倒这样争锋吃醋的。

可是个贱骨头。


【莫须有】南宋时期,岳飞率领岳家军英勇抗击金军的侵略,所向披靡。

金军闻风丧胆,指使投诚的秦桧回南宋朝廷,离间岳飞君臣的关系。

岳飞父子等被秦桧诬陷治罪,韩世忠心中不平,责问秦桧。

秦桧说:“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

[2]
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大全6
西周末期,周幽王即位后,根本不理朝政,整天吃喝玩乐,醉心于女色。

周朝有个诸侯国叫褒(bāo)国,其国君见天子如此荒唐,就来规劝,幽王根本不听,反而把褒国国君关进大牢。

褒国国君的儿子洪德见父亲被关,十分焦急,就与母亲商量如何营救。

他们听说幽王十分喜欢美女,就用重金买下一年轻漂亮的少女,取名“褒姒(sì)”,教给她宫中礼仪,然后送给幽王。

幽王见了大喜,于是下令放了褒国国君。

褒姒入宫后,很得幽王的宠爱,但是只有一件事不随心意,就是褒姒有个怪脾气,从来不笑。

幽王下决心要让她笑一笑,于是贴出布告:谁能让新王后笑一笑,赏金一千。

告示一出,一些人争相入宫。

有的吐舌瞪眼做怪相,有的说一些荒诞的笑话,可褒姒看了,听了,仍不露一丝笑容。

幽王手下有个大臣叫虢(gu ó)石父,是个会拍马逢迎的坏家伙,他出了一个坏点子,叫做“烽火戏诸侯”。

原先古时候,遇到敌情,主要靠烽火台报警。

那些烽火台遍布各诸侯国,相邻的两座能互相看见。

如果白天某处发现了敌情,就点燃晒干的狼粪,靠“狼烟”传递情报;如果是晚上,就点燃柴草,靠火光传递情报。

这样一座传一座,用不了多长时光,消息传遍全国,各地诸侯就会率部队赶往京都,听候调遣。

幽王听了这个计谋,万分高兴,决定一试。

一天,天气晴朗,幽王带着褒姒来到城楼顶上,登台远望,远山近水,尽收眼底。

幽王下令点燃烽火,顿时狼烟四起,直冲云天。

远近诸侯看到烽火点燃,还以为敌国来犯,于是纷纷点齐兵马,向镐(hào)京奔来。

他们赶到镐京城下,却看不到一个敌兵,只见幽王和褒姒坐在城楼上喝酒看热闹。

这下,可把褒姒给逗笑了。

她笑幽王如此轻率行事,笑诸侯这样容易上当。

褒姒一笑,幽王高兴了,立刻给了虢石父千金的奖赏。

那些诸侯可气坏了,明白受了愚弄,就大骂一气带兵回去了。

幽王对此并不在意,为睹褒姒笑脸,又多次玩此闹剧。

不久,戎(róng)人发兵前来攻打镐京。

幽王看到戎人真的打来了,赶紧派人去点烽火,向诸侯求救。

但是这一次,诸侯们还以为天子与王后嬉戏,全都按兵不动。

就这样,镐京被戎人攻破,幽王逃到骊山脚下,被杀掉了,褒姒被戎人抓走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