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患意识解析敬畏之心与忧患意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忧患意识解析:敬畏之心与忧患意识
天命与人事
在文化传统中,“天命”、“天道”虽然总是代表着最深沉的高级,但这种却没有将人的价值取向引向,而是转向了鲜活丰富的现实世界,突出了“人文”和“民生”,即依靠人,为了人,寻求真正属于人的意义,建立起真正属于人的文明。

天命固然玄秘,但恪尽“人事”就能倾听天命,正所谓“尽人事而知天命”;“天道”虽然高远,但遵循“人道”就能参悟“天道”,正所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孔子说自己有“三畏”,排在首位的就是“畏天命”。

但孔子从来都不直言“天命”,仅是教导人们要对世间的人和事给予最大程度的关注。

在他看来,直言就是空谈,而空谈,就会让人丧失属于自己的力量。

天命就在世间,何必四处寻觅?谈天论地,评鬼论神,只能离“天命”越来越远。

正因为此,孔子对鬼神避而不谈,“敬而远之”。

其实,孔子何尝不关注鬼神?他不能容忍的是脱离开人自身无关痛痒地谈论看不见、摸不着的鬼神,更不能容忍以临时“抱佛脚”的态度仅把鬼神看作避祸祈福的对象。

道德丧失,才去求助神灵,缺少知谋,才去占卜。

这是孔子一直坚持的观点。

在孔子看来,这一点在历史上是有深刻教训的。

殷商就是一个过于迷信鬼神的朝代。

殷人认为,他们之所以能有天下,是因为神灵的安排;他们之所以能够永享特权,是因为逝去祖先的保佑。


是,他们胡作非为,荒无度,还天真地以为高枕无忧。

商朝后期,纣王无道,致使众叛亲离,民心不附。

而此时,身为诸侯的周文王却在西岐“阴修德行善”,联络XX路诸侯,暗中积蓄
力量,势力不断壮大。

危难之际,纣王却有恃无恐。

当大臣祖伊将文王的活动告知纣王时,纣王满不在乎,还嚣张地说:“我生不有命在天乎!”(《史记·殷本纪》)我的王位是老天封
的,这种谁又有本事改变呢?
结果可想而知。

公园前1046年初,周武王率大军长途远征,商纣王,纣王也发兵七十万抵抗。

可是,“纣师虽众,皆无战之心,心欲武王亟入。

纣师皆倒兵以战,以开武王。

武王驰之,纣兵皆崩畔纣。

”商纣之所以迫不及待地投降,正是因为商纣已失去民心,丧失了为的德行。

而这恰恰是XX兴亡的关键。

德即得,有德才能得;无德则无得。

这是后来周王朝在殷商灭亡中得出的结论。

对一个XX 而言,“德”指向的正是人心,而不是鬼神。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

”正因为“皇天无亲”,所以才需要对人民存有敬畏之心,为以德。

同样,正因为“民心无常”,才需要对世事抱有忧患意识,时刻慎惕,为民造福。

内圣与外王
按古人的解释,“德”是个“个人”和“”相统一的概念。

对个人而言,“德”是一种品质。

对XX社稷来讲,修德能够XX天下,是稳定、维护权的需要。

而“为以德”,就是要把自己内在的良好品质外化到治中。

而这一过程,就是古人孜孜以求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圣外王之路。

君子之德风。

“德”能够像风一样四处扩散,像春雨一样润物无声。

一君子有德,慢慢地就可以感染千万人。

孔子曾比喻说:以道德原则治理XX,就像北极星一样:处在一定的位置,所有的星辰都会围绕着它。

这是一种精神的力量,非强制和所能及。

正如天气大旱,禾苗将死,此时的你无论花费多少力气灌溉浇水都不可能尽如人意。

可是,一旦春风化雨,天降甘露,立即就会生机盎然,绿色一片。

春秋时期,孟子就曾经用这个道理来劝导魏襄王注重XX:“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

其如是,孰能御之?”禾苗一旦受到雨水的滋润,生机顿起,岂是人力所能奏效?治理XX也是一样,一旦德行蔚然成风,所到之处,必然也是,无恶不化。

时期,很多外国记者到解放伍中来采访,他们最犯愁的一件事就是无法分辨党的军和士兵,因为他们穿的军装、吃的西都是一样的。

而的多数身边都跟着一个副,有的副手里还拎着一个箱子,箱子里装满了金条。

当时,有60万人,但支援前线的老百姓却有590万。

XX有位农民推着手推车,千里迢迢,只为把两发炮弹送上前线。

这正是人民战争的大海。

难怪园帅后来总结时说:是老百姓用小推车推出来的。

就这样,党以“打土豪,分田地”的方式,赢得了广大农民的心;以让无产阶级当家做主的方式,赢得了工人阶级的心;以合作、治协商的主张,赢得了XX党派的心;以团结XX族人民,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方式,赢取了XX族人民的心……最终,党凭着“解放全,让人民当家做主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德行”赢得了全国人民的心,继而赢取了天下。

得人心者得天下。

五千年来,这一历史规律总是以冷峻的面孔审视着世间百态,宣示着其无法撼动的尊严和威力。

道心与人心
前段时间,总在与党派人士座谈时,谈到了毛和黄炎培历史周期律的一段对话。

总指出,毛历史周期律的谈话在今天看来仍是警示。

这个历史周期律是什么?就是治后又乱,乱后又治,“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周而复始。

当黄炎培问及党如何跳出历史周期律,毛回答说:“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

这条新路,就是。

只有让人民来监督府,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息。

”习总今天重提“历史周期律”,就是要提醒全党警醒起来,下大力气解决、脱离群众和僚主义等问题,以更加求真务实的作风赢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尚书》中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人心之所以是危险的,是因为它稍有不慎就会走向堕落。

道心之所以是微妙的,是因为人若没有“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忧患意识,它就会隐而不显。

正因如此,在历史上的XX朝XX代中,虽然认识到人心向背这个道理的权不乏其数,但能够自觉地体察、顺应民情、关注民生的权却少之又少。

归根到底,就是缺乏忧患意识,没有绷紧“历史周期律”这根弦。

战国时期,韩非子曾劝诫说:“战战栗栗,日慎一日,苟慎其道,天下可有。

”可惜,不听其言,使得大仅仅存活了15年就退出了历史舞台。

在初唐时期,太宗李世民总结隋朝灭亡的教训时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也说“怨不在大,可畏惟人。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怨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只在人心背离。

水能载船也能翻船,所以应该保持高度谨慎。

正因为此,历史上的唐太宗保持了高度的自省精神和忧患意识,真正做到了“安定之时不敢忘危急,太平之时不敢亡祸乱”。

他广开言路,从谏如流,唯才是举,与民休息,最终使初唐成为了一个治清明、经济、安定的盛世,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

一个植根人民、造福人民的权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一个居安思危、勇于进取的权才能保持生机和活力。

党的报告指出:“党最大的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后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

”面对发生着深刻变化的世情、、党情,总的那一句“全党必须警醒起来”,真可谓醍醐灌顶、振聋发聩。

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拯救。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自省、自觉的忧患意识,“敬畏人民”的价值取向,定能让从人民中走来的党跳出“历史周期律”,永远走在时代前列。

(作者单位:外国语大学党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