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及特色护理卒口僻42例体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辨证及特色护理卒口僻42例体会
标签:卒口僻;辨证;特色护理
卒口僻也称“口”、“口眼斜”,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在历代文献中认为本病机多为感受风邪,或感风寒、风热之邪致阳明经络阻滞导致经脉失养,肌肉纵缓不收所致。
《灵枢·经脉》记载:“足阳明之筋,……卒口僻,急者目不合,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僻。
”此病起病突然,多数是在睡醒后,一侧面部出现呆滞、麻木、瘫痪,不能皱眉和鼓腮,口角向健侧歪斜,迎风流泪、闭目露睛、泪液外溢、畏光、耳周疼痛、耳部疱疹或眼睑疱疹、鼓腮漏气、口角流涎、口周疼痛或麻木、口中不知食味等。
发病率为20-42.5/10万/年,患病率为258/10万/年。
本科于2008年2月-2010年2月,共收治卒口僻患者42例,笔者针对不同患者证型采取中医辨证施护,配合本科特色的相关治疗进行护理,效果满意。
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42例患者中,年龄最大68岁,最小20岁,平均年龄44岁;男20例,女22例;平均住院14d。
其中风寒阻络证17例,风热阻络证11例,肝胆湿热证6例,瘀血阻络证8例。
2、辨证护理
2.1风寒阻络证表现为一侧面肿无际、迎风流泪、面肌酸痛、口淡无味,兼风寒表证为特征。
治宜祛风散寒、和营通络。
生活规律,适当户外活动,增强体质;颜面部防寒保暖,避免受凉感冒。
饮食多进食芥菜、蔊菜。
2.2风热阻络证表现为耳内或耳后疼痛,或有畏光、听觉过敏、咽痛。
兼风热表证为特征。
治宜祛风清热、活血通络,可进食绿豆、梨、茄子。
2.3肝胆湿热证表现为患侧颜面或耳区胀痛、疼痛较剧,常伴耳内疼痛,或外耳道疱疹为特征,兼见舌红或舌边尖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濡数,同时可见口苦、纳差、大便不爽、情绪急躁。
治宜祛风除湿、通络止痉,可进食黑豆、鲤鱼、薏苡仁、赤小豆。
2.4瘀血阻络证表现为面肌麻木不仁、颜面或耳区疼痛或肿胀僵硬感为特征,兼见舌淡暗或舌质紫暗,脉细或脉沉细。
治宜益气活血,温通经络。
可进食羊肉、海带、山药。
3、情志护理
卒口僻患者大多数突然起病,由于该病的临床表现在颜面,影响美观,难免会有情绪紧张或精神忧郁,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特征,注意情志调养,避免不良
刺激,稳定患者情绪,解除思想顾虑,为患者实施恰当的情志护理,克服其焦虑、忧郁感,使其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并正确运用“语言”对患者进行启发疏导,使患者消除顾虑,克服内心忧郁、苦闷和紧张,只要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稳定的情绪,坚持治疗,面部的功能会恢复正常,一般不会留下后遗症,增强了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疾病的康复。
4、饮食护理
中医治病不但用药物以祛除病邪,更重视饮食调养的作用。
根据患者的体质,合理调配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饮食为主,可食新鲜蔬菜、粗粮,如豆类、黄豆制品、玉米、瘦肉、海带、苦瓜、冬瓜、黄瓜、香蕉、紫茄、以补充维生素,以营养神经肌肉。
忌食生冷油腻刺激性食物、不易消化、热性补药、热性食物、烟酒、浓茶、绿豆、羊、狗肉、动物内脏。
进食前后做好口腔护理,以消除口腔内食物残渣,防止感染。
并指导患者正确的刷牙方法。
教会患者将食物放在健侧舌后方,细嚼慢咽,少量多餐,以满足机体需要,促进早日康复。
5、用药护理
中药汤剂是中医辨证护理中的特色,根据证型的不同,服药温度也有所不同。
治疗寒证,用热性药,宜热服;治疗热证,用寒性药,宜凉服或冷服。
这样也符合中医“热则寒之,寒则热之”的理论。
并借助药物的物理温度,服药后静卧休息30min,使药物行通周身而起效,增强临床治疗及护理效果,并密切观察用药后的反应。
6、自我防护护理
告知患者平时应注意预防,保证睡眠和休息。
夜间避免受冷风侵袭。
患病期间要注意防护,外出戴口罩,眼睛闭合不好时应戴眼有色眼镜,每晚入睡前涂眼药膏后用无菌纱布封眼,防止引起角膜受伤及眼内感染。
教会患者按摩患侧颜面部,双手配合,对面部肌进行按摩或牵拉锻炼,左手从上往下揉,右手从下往上揉,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延缓肌肉萎缩,每次5-10min,每日3次。
穴位按摩,可重按颊车、下关,并对着镜子进行皱额、闭跟、鼓腮等运动,并咀嚼口香糖,以锻炼咀嚼肌。
注意面部保暖,常用热水洗脸,忌冷水洗脸。
7、特色治疗护理
针刺、艾灸是治疗卒口僻常用的有效方法。
可配合医师于患侧耳垂下、翳风、地仓、下关、颊车、太阳、四白、颧穴可辅以艾条灸。
每次取2-3个穴,使穴处有舒适的温热感或以局部皮肤微潮红为度,时间共约20min。
针灸是我国传统的治疗方法,通过针灸早期能促进血液循环消除神经周围水肿,中后期则可促进神经的恢复。
为了取得良好的针刺疗效,必须与医师密切配合好,可以提高针刺的疗效。
8、体会
通过对42例卒口僻患者的辨证护理,使笔者对此类患者的护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与医生相互沟通而得到的准确辨证证型,从而得到卒口僻中医辨证施护的特色护理;情志护理与患者沟通至关重要,因为能调动患者的积极性,树立信心配合治疗及护理;饮食护理的调摄。
增强机体正气,促进其早日康复;观察及指导患者服药情况,促进药物更好的吸收;调动患者主观能动性,使其知道自我防护的重要性;在加上辅助治疗的护理,让患者知道中医特色辨证护理的优点,对卒口僻的影响,也从中体现出中医整体护理模式病房开展后,体现出“以病人为中心”的特点,为患者解决问题,满足需要,真正做到辨证护理到位,患者满意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韩小军,刘岑,李宗衡,耳背割法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5(2):128
[2]王桂芹,汪志国,中医辨证施治神经系统疑难病[J],2007,1(1):22
[3]石景洋,常晓,浅谈灸法治面瘫[J],国医论坛,2004,19(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