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社区构成要素的探讨_以超女语言和白领群体招呼语使用调查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年第2期
言语社区构成要素的探讨
以超女语言和白领群体招呼语使用调查为例
刘 艳
提要 已有的研究对言语社区构成要素的探讨多限于理论层面,而较少实践方法上的指导。
本文从言语社区理论的源头入手,以超女语言和白领群体招呼语使用调查为例,通过论证超女言语社区和白领言语社区的构成,探讨了言语社区各要素在实际操作中的作用。
文章提出,人口、地域、互动构成言语社区的外部形态,是发现言语社区的要素;认同和设施构成言语社区的本质特点,是鉴定言语社区的要素。
关键词 言语社区;构成要素
一 言语社区的概念和构成要素
言语社区是社会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目前普遍为学界所接受的最简单的定义是由Gum perz于1968年提出的:言语社区是一个讲话人的群体,该群体内部的某种同一性构成了与其他群体间的差异,并以此区别于其他类似群体(徐大明1997)。
徐大明(1997)进一步明确了言语社区理论是关于语言使用者的组织系统的解释,语言使用规范和语言态度的一致性以及社区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构成言语社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指出应该在实证基础上建立相应的定量标准。
言语社区理论的发展使语言研究不再局限于个人的语感争辩,而有了更加科学的解释方法。
作为一个可观察、可度量的实体,言语社区的发现和鉴定成了研究者面临的首要问题。
徐大明(2004)提出言语社区具有人口、地域、互动、认同、设施五个要素,言语社区的发现和鉴定就要从这些要素入手。
杨晓黎(2006)认为言语社区需要具备三个基本元素:可以大体圈定的区域,相对稳定而适量的人群以及由区域群体成员共同认可并使用的、与其他群体或与整个社会语言有所区别的符号体系或曰语言变体;互动和认同存在于一切言语活动之中,设施和言语活动则没有直接联系,不应作为言语社区的构成要素。
周明强(2007)通过对五要素的辩证思考,认为应该坚持言语社区的五要素!原则;王玲(2009)以合肥科学岛社区调查为例,对言语社区构成五要素之间的关系和作用进行了讨论,认为言语社区五要素缺一不可,认同是五要素中最重要的一个鉴定要素,是言语社区最终形成的重要标志。
已有的研究往往着眼于言语社区构成要素在理论层面的探讨,而较少实践方法上的指导,对于各要素在发现和鉴定言语社区中如何发挥作用以及实际的操作程序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解释,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言语社区理论在语言研究中的实际应用。
我们认为,对言语社区构成要素的深入探讨,必须从理论的源头上予以解释。
言语社区五要素的构成来源于社会学上的社区理论。
徐大明(2004)在论及言语社区要素时指出,社区理论的诸要素都可以找到语言方面的对应物。
在一定区域保持互动的人口!,基本符合社会语言学家对言语社区的定义,只不过言语社区是言语互动的群体。
共同遵守的语言使用方面的规范以及因此而产生的相似的语言生活,可视为共同的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语言作为一个意义符号系统,为社区所拥有,可视为社区公共财产,一个言语社区内解决言语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可看作言语社区的公共设施。
言语社区在很大程度上与一般意义上的社区会产生重合。
社会学家在论及社区和社会的关系时指出,社会中的各种关系尽管纷繁复杂,都并不强调共同性,而社区则十分强调共同的亚文化和共同的意识等(郑杭生1994)。
可见,共同性是社区区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一个重要因素。
内部的共同性对于言语社区的构成同样重要。
徐大明(2004)指出语言使用规范和语言态度的一致性是判定言语社区的重要指标。
本文将贯彻这一判定指标,以两个群体的语言使用为例,通过考察群体内部的语言使用规范和语言态度,对它们是否构成言语社区进行判断,并进而对言语社区的构成要素进行探讨。
二 言语社区案例分析
2.1超女语言使用考察
超女语言源自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选秀节目,该节目产生了一些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伴随节目的火爆在全国范围内流行甚广,我们称之为超女语言。
超女语言的主要形式为:
(1)联想组词式粉丝称谓。
选取参赛选手姓名中的一个字作为谐音语素和其他语素组合成词,如李宇春的歌迷称玉米!,张靓颖的追捧者称凉粉!,何洁的粉丝称盒饭!等。
(2)归类组词式群体称谓。
综合群体的共同特点组词命名,如综合了玉米!凉粉!盒饭!的共同特点(均属小吃类)将李宇春、张靓颖、何洁三家粉丝共同组成的投票联盟命名为成都小吃团!;或是从群体中每人姓名里各取一字加以组合命名,如黄包车!(2007快乐男声评委黄韵玲、包小柏、杨二车娜姆的组合)、小二黑!(2007快乐男声评委包小柏、杨二车娜姆、黑楠的组合)等。
(3)节目高频词。
PK!、复活!、海选!等词语本不是超级女声!的首创,却是由于超级女声!而深入人心,节目中的高频出现使观众对其印象深刻。
超女语言的使用者是超级女声!节目的参与者和观众,他们在超女语言的使用上有如下共同特点。
(1)对超女语言有着共同的理解和认同。
网络上形形色色的超级女声论坛是该群体语言互动的主要场所和平台。
粉丝们对各自的个性标签!(以超女名字命名的粉丝称谓)均表现出了极大的认同。
以百度贴吧中的李宇春吧!为例,进入论坛的首页即显示有关主题数、帖子数和玉米数的相关统计,而在李宇春吧!内搜索玉米!一词,共得到帖子数12596052篇之多∀,可见对于玉米!的认同度之高。
超女语言的使用者大多为超女的粉丝,对超女的共同支持是维系其内部认同度的重要因素。
(2)超女语言的使用有着一致的语言规范。
超女语言规范的制定者正是超女语言的发明者,即超级女声!节目的策划。
在创造超女语言的同时,他们对超女语言的使用也就成为了范本,在粉丝中得到推广和应用。
如他们创造的粉丝称谓、对PK!等词的旧词新用等。
根据
超女语言使用的共同性,我们认为超女语言的使用群体满足了构成言语社区的条件。
超女言语社区不同于传统意义上长期形成的言语社区,而是一个现实社区和虚拟社区的融合体,具有临时性和人造性的特点。
2.2白领群体招呼语使用调查
2.2.1问卷调查概况
白领,源自英文w hite co llar,指的是这样的一个群体:具有较高文化程度;脑力劳动是主要的职业特征;工薪阶层,收入中等偏上;社会地位和声望相对较高;人数迅速增加,分布很广(潘允康1999)。
由于这一群体在教育背景、经济收入、专业技能等方面所表现出的良好优势,他们在现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根据社会学者对白领人群的界定,我们选择了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各级管理、技术和普通办事人员作为我们的调查对象,并参考了社会学对中国城市等级体系的分析结果,选取深圳、南京、济南、合肥四个不同生产能力中心度等级的城市作为调查区域。
在各城市中选取25名调查对象,对他们使用招呼语的情况通过电话访谈和电邮等方式填写问卷进行调查,共得到有效问卷100份。
问卷中的调查对象个人信息包括年龄、性别、职业和所在城市。
我们将招呼语分为七类:寒暄型(如:吃过了吗?)、问候型(如:你好!)、称谓型(如:王总!)、称谓+问候型(如:王总好!)、叹词型(如:嗨!)、戏谑型(如:这阵子死哪儿去了?)、非语言型(指面部表情、身体姿态等),区分了七类不同的交际对象:年龄/职位比自己高的同事、年龄/职位和自己相仿的同事、年龄/职位比自己低的同事、熟悉的客户/有工作关系的朋友、不熟悉的客户/有工作关系的朋友、日常生活中熟悉的朋友和日常生活中不熟悉的朋友。
要求调查对象选择与不同交际对象打招呼的用语。
2.2.2招呼语使用规范分析
首先我们分别以年龄、性别、职业和城市作为因变量,不同的交际对象作为自变量,对所得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结果显示职业、城市因素和交际对象之间均没有显著相关。
年龄因素和日常生活中不熟悉的朋友!、年龄和自己相仿的同事!相关,性别因素与年龄和自己相仿的同事!相关。
于是我们对相关的三组变量分别进行了交叉列表分析。
表1 年龄*年龄/职位和自己相仿的同事交叉列表
年龄寒暄型问候型称谓型叹词型戏谑型非语言型总计
20-29岁1012374339
30-39岁818340336
40岁以上514401125
总计2344101157100
表2 年龄*日常生活中不熟悉的朋友交叉列表
年龄寒暄型问候型称谓型称谓+问候型叹词型非语言型总计
20-29岁3101181639
30-39岁3160061136
40岁以上214001825
总计840111535100
表3 性别*年龄/职位和自己相仿的同事交叉列表
性别寒暄型问候型称谓型叹词型戏谑型非语言型总计
男1027722250
女1317393550
总计2344101157100
表中的数字均表示选择相应类型招呼语的人数。
从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年轻人选择叹词型招呼语的比例要明显高于年长者,年纪越大,使用叹词型招呼语的比例越小。
女性和男性在叹词型招呼语的选择上差别最大,女性的模式接近于年轻人,更偏好使用叹词型招呼语,而男性则更接近于年长者的模式。
这一调查结果显示了白领群体在招呼语使用上的规范性。
2.2.3招呼语使用态度分析
表4反映了白领群体选择招呼语的总体趋向,体现了白领人群在招呼语使用方面的态度。
表4 面对不同交际对象的招呼语使用情况
寒暄型问候型称谓型称谓+问候型叹词型戏谑型非语言型年龄/职位比自己高的同事020*******年龄/职位和自己相仿的同事23441001157年龄/职位低于自己的同事14405017321熟悉的客户/有工作关系的朋友10301340421
不熟悉的客户/有工作关系的朋友5491818307日常生活中熟悉的朋友2932122367
日常生活中不熟悉的朋友8401115035总计8922678111724678
总体来看,问候型招呼语是调查对象选择最多的类型;对年龄/职位高于自己的同事和熟悉的客户/有工作关系的朋友,大多数调查对象选择了礼貌程度最高的称谓+问候型!招呼语,而这一类型招呼语的使用对象也集中于年龄/职位高于自己的同事、熟悉的客户/有工作关系的朋友和不熟悉的客户/有工作关系的朋友;戏谑型招呼语的主要应用对象为日常生活中熟悉的朋友。
从招呼语使用规范和使用态度的共同性,我们可以判断白领群体满足构成言语社区的条件,是一个新兴的言语社区。
三 言语社区五要素讨论
超女言语社区和白领言语社区在构成上均表现出了不同于传统言语社区的特色,对它们的分析,有助于我们对言语社区五要素之间关系的深入探讨。
3.1言语社区的人口具有流动性
言语社区的存在离不开使用语言的人群。
从一方面来说,人口是言语社区的必要因素,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言语社区的人口并不是固定的,其流动性之大,使得划定言语社区内部成员的范围成了一项操作难度极大的任务。
对超女言语社区成员的分析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言语社区人口的流动性。
超女言语社区人口的构成主要包括参赛的超女和超女的粉丝们。
对于每个超女来说,其粉丝的构成总是处于变化中的,当粉丝热情消退而离开了互动的论坛,也就不再作为超女言语社区的成员
了,而同时又会有一些新的粉丝加入其中,成为社区的新成员。
对白领言语社区来说,其内部成员的构成也是非固定的,社会学认为,社会流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是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量变过程,也是职业结构变化的表现(#社会学概论∃编写组1984)。
作为中国的新兴阶层,白领群体的社会流动性更加显著,与此相应的是,白领言语社区内部成员的构成也充满了不稳定性。
人口的流动性是言语社区的固有特征,从而也使得以人口要素来鉴定言语社区的做法困难重重。
3.2存在不受地域限制的言语社区
社会学家在界定社区时提出,社区包括空间性社区和非空间性社区。
前者具有明显的地域空间特征,后者主要指的是精神社区(郑杭生1994)。
在社区概念中,地域主要是作为互动行为的活动区域而存在,而现代科技的发展使群体之间传统的面对面交流的言语互动形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电话、网络等现代化传输媒介使言语互动形式日益超越了时空的界限。
地域的疆界被打破,流动性空前增强,这一点在言语社区里表现得尤为明显。
言语互动不再受到地域的限制,言语社区的流动性也就大大增强了。
夏历(2009)论证了在京农民工言语共同体是一个精神言语社区。
本文所论述的超女言语社区是一个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的融合体,白领言语社区也明显地具有超地域性。
而不受地域限制的言语社区的存在,则推翻了以地域要素来鉴定言语社区的做法。
3.3言语互动是言语社区的重要内容
社会学家指出,社区的核心内容是社区中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及其互动关系。
而对言语社区来说,其核心内容就是言语社区内人们的各种言语活动以及通过言语活动而形成的各种互动关系。
因此,言语社区的互动其实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内部成员之间实体的言语互动,另一部分则是他们之间非实体的互动关系。
对于言语社区的成员来说,他们之间可能没有实际的言语互动行为,但不排除他们之间会产生各种各样的互动关系。
维系这种互动关系的正是言语社区内部成员的认同和统一的言语规范。
以超女言语社区为例,社区成员之间的言语互动包括现场的互动与非现场的互动,现场的互动非常有限,非现场的互动主要以网络论坛上的发/回帖为主。
这种互动是存在于虚拟空间的,互相之间的身份都不可知,交流的信息也是不对等的。
这种互动形式不同于现实空间中的互动,论坛用户的互动关系成为维系社区成员之间的纽带。
再以白领言语社区为例,我们的调查在全国四个城市中进行,地理空间上的距离限制了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互动,而相似的社会特征却使他们对语言使用的态度趋同。
社区中的两个人可能素未谋面,更加谈不上言语交际,但却遵守着共同的语言规范。
无形的言语互动关系和有形的言语交际活动共同构成了言语社区的形态。
进一步地说,互动是言语社区的重要内容,它和人口、地域一起形成了言语社区的外部形态,但却不是构成言语社区的必要条件,因而也不能作为鉴定言语社区的要素。
3.4认同是言语社区形成的心理基础
一个社区总是以其内部的共同性而区别于其他社区,言语社区也不例外。
共同的语言态度是社区成员心理认同和归属意识的外在表现,形成了言语社区的凝聚力,是言语社区赖以构成的条件。
对于超女言语社区来说,正是对粉丝这一共同身份的认同加强了内部成员之间的存在于
现实世界或虚拟空间里的互动,从而形成了一个言语集合体。
而白领言语社区的调查也证实了社会特征的一致性使社区成员在语言使用上表现出了共同的态度和一致的偏好。
因此,群体之间的认同是言语社区形成的心理基础,只有具有认同意识的群体,才能在语言态度上达成一致,而语言态度的一致是形成言语社区的关键。
3.5设施是言语社区形成的标志
如前所述,与其他社区的设施不同,言语社区的设施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它又实实在在存在于言语社区之中,一方面服务于社区成员的言语互动,另一方面对社区成员的言语行为也起到一定程度上的约束作用,其外在表现就是社区成员共同遵守的语言规范。
前面我们已对超女言语社区和白领言语社区的语言设施都有所论述。
我们认为,具有共同的语言规范是一个言语社区形成的标志,它最终实现了社区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言语社区的语言规范可以是自然形成的,如白领言语社区,也可以是人为制造的,如超女言语社区,只要为社区成员共同认可和遵守,就具有了权威性,对言语社区的语言行为产生服务和指导作用。
四 结论
至此,对于言语社区诸要素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作如下总结。
(1)人口、地域、互动构成言语社区的外部形态,是发现言语社区的要素。
快速有效地发现一个言语社区是进行语言分析的重要前提,因此我们需要依靠一些直观可见的标准来实现它。
人口、地域、互动构成了言语社区的外部形态,正好满足发现一个言语社区的标准,而且,这三个要素在构成上具有直观性。
同时,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具有较大的弹性,不能作为言语社区的鉴定要素。
(2)认同和设施构成言语社区的本质特点,是鉴定言语社区的要素。
认同是言语社区形成的心理基础,没有认同的群体不具备构成言语社区的条件,因此认同是言语社区的鉴定要素,其外在表现为共同的语言态度。
设施是言语社区最终形成的标志,是全体社区成员共同遵守和依循的语言规范,因此也是鉴定言语社区的重要因素。
以一个生物学的例子直观地说明言语社区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并结束本文的讨论:生活在水中的脊椎动物!这一命题可以帮助我们发现一个新的鱼类,而用鳃呼吸、用鳍游泳!则是判断鱼类与其他水中脊椎动物的标准。
根据这个标准,我们就可以把鲸、海豚、海豹等用肺呼吸的水中生物从鱼类中区分开来。
附注
∀来源于网页http://tieba.ba i ,统计数字截止至2010年1月21日。
参考文献
郭 熙2004 #中国社会语言学(增订本)∃,浙江大学出版社。
高海洋2003 甘柏兹教授谈社会语言学,#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
潘允康1999 白领!与现代社会结构,#社会科学战线∃第3期。
#社会学概论∃编写组1984 #社会学概论:试讲本∃,天津人民出版社。
王 玲2009 言语社区基本要素的关系和作用 以合肥科学岛社区为例,#语言教学与研究∃第5期。
夏 历2009 言语社区理论的新思考 以在京农民工言语共同体为例,#语言教学与研究∃第5期。
徐大明2004 言语社区理论,#中国社会语言学∃第1期。
徐大明等1997 #当代社会语言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杨晓黎2006 关于言语社区!构成基本要素的思考,#学术界∃第5期。
郑杭生1994 #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周明强2007 言语社区构成要素的特点与辩证关系,#浙江教育学院学报∃第5期。
A D iscussion on Speech Co mmun ity E le m ents
Abst ract Based on the sur veys of Super G irl speech co mmun ity and w hite collarspeech co m m un ity,th is article discusses t h e re lationsh i p a m ong five e le m ents o f speech co mm unity.It i n d icates t h at population,reg ion and i n teracti o n are the e le m ents to fi n d a speech co mmunity i n that they con stitute the externa l for m o f i.t I n contras,t i d entification and faciliti e s are the ele m ents to iden tify the speech co mm un ity because they fo r m the essen tial features o f i.t
K ey w ords speech co mm un ity;ele m ents
(刘 艳 210093 南京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 张世方)
#英汉对比与翻译∃征稿启事
#英汉对比与翻译∃由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主办,上海海事大学英汉对比与应用研究所承办。
稿件要求为:
1.原创性研究。
凡投寄本刊的稿件须未经刊登的作品或在本刊首发的作品。
在本刊决定刊用与否前请勿一稿两投。
2.征稿范围。
本会的三大研究宗旨,即英汉语言对比研究、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翻译研究。
以及学会相关学科组的研究,如中西语言哲学研究、典籍英译研究、英汉语篇对比研究、心理语言学研究等。
也欢迎对相关学科研究动态的报导、书刊评介等。
3.来稿凡论文以10000字以内为宜,重要论文字数不限。
书评、札记、访谈5000字以内为宜,简介、报道等不超过3000字。
论文请附中、英文摘要。
4.稿件格式要求见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主页http://www.cacsec.co m/i n dex.asp或上海海事大学大学外国语学院主页http://www2.shm /c fl。
5.本刊实行双向匿名评审制度,来稿正文请勿写作者姓名和单位。
请另附页写明姓名、单位、学历、职称、职务、通讯地址、联系电话、E m ail等。
投稿地址:201306上海市浦东新区海港大道1550号上海海事大学英汉对比与应用研究所#英汉对比与翻译∃编辑部,E m ai:l yydb@vip.163.co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