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万州分水中学高中历史 第9课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市万州分水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二学案:第9课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中国的改革从农村起步,迅速向城市推进。

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和国有企业的改革为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活力。

◆从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到开辟沿海经
济开放区和开发上海浦东,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初步形成。

■工作重点
的转移■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会议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
是的指导方
针,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
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
决策。

全会提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大幅度地
提高生产力,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
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
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

全会肯定了在经济体制中权
力下放的原则,提出应大力精简各级经济行政机构,坚
决按经济规律办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
以政代企等长期存在的问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这次全会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以这次全会为起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正式开辟,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由此揭开序幕。

它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的光辉标志。

■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中国的改革首先从农村起步。

农业集体化以后,在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中,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徘徊不前。

到1977年,农民人均口粮还没有达到1957年的水平。

在一些地方,农民为解决温饱问题自发开始了改革农村原有经济体制的尝试。

1978年12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自发秘密地实行包产到户并取得空前的大丰收。

这一消息
很快传到各地。

安徽、四川等省的一些地方在推进实行联产到组等责任制的同时,不少地方的农民开始试行包产到组。

1980年,四川省广汉县的一个公社挂出乡人民政府的牌子,成为全国第一个取消人民公社的地方。

农村出现的改革势头,得到中共中央和邓小平的支持。

1980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文件,首次突破多年来把“包产到户”等同于“分田单干”和资本主义的观念,肯定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的“包产到户”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

在中共中央的肯定和推动下,“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责任制迅速推广,到1983年初,全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生产队已达93%。

这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着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讨论并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会议提出,改革的基本任务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会议要求把增强企业活力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实行政企职责分开,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由此全面展开,改革的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从农业转向国有企业。

按照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国营企业改变统收统支的经营方式,进一步扩大生产经营自主权。

到1987年,全国已有80%的国营企业实行
了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在企业内部进行的以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也迅速推进。

国有企业的自我
改造和自我发展能力在改革中不断增强。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实行对外开放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一项基本国策。

对外开放首先是从设立经济特区开始的。

197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中共广东省委、福建省委的报告,决定对这两个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给予更多的自主权,在财政上试行中央统一领导下大包干的办法。

1980年,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在广东的深
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经济特区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1984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大连、秦皇岛、
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
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共
14个沿海港口城市,在这些城市扩大开展
对外经济活动的自主权,逐步兴办经济技
术开发区,加快放宽利用外资、引进技术
的步伐。

14个沿海城市的开放,有力地增
强了中国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的活力。

从1985年起,中共中央、国务院又
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
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批准设立海南省,划定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1990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长远战略着眼,做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地区的决策,提出在浦东实
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

浦东的开发开放,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

到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初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从哪些方面实现了现代中国的历史性转折?
2.为什么说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
3.简述中国对外开放的阶段性步骤和格局特点。

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召开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邓小平发表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

邓小平的这个讲话实际上成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在这个讲话中,邓小平大胆地提出了一个“大政策”:
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

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

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

这是一个大政策,一个能够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政策,建议同志们认真加以考虑和研究。

结合改革开放以来的史实,试分析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大政策”?它在以后的实施中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