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针结合计算机辅助训练治疗脑梗死后认知障碍的事件相关电位观察-精选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头针结合计算机辅助训练治疗脑梗死后认知障碍的事件相关电位观察
doi :10.3969/j.issn.1674-4985.2016.17.036
脑梗死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以局部脑血管阻塞致血供中断,脑组织缺血缺氧为主要病理改变,会造成神经功能损害的情况
[1] ,而认知障碍是脑梗死治疗后比较常见的一种后遗症,其发生会减弱患者感知、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使其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并致社会适应性障碍,对其生存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2] 。
本文选取2013年5月-2015 年5月本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00 例作为研究对象,旨在分析头针结合计算机辅助训练治疗脑梗死后认知障碍时其事件相关电位(ERP的变化情况。
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5月-2015 年5月本院收治的脑
梗死患者100 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梗死标准[3] ,且病程在2 周及以上,病情基本稳定。
患者经所有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进行评价,均可见其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障碍。
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的患者;合并既往有颅内出血史的患者;合并精神疾病患病史或者痴呆病史的患者;存在严重的语言理解丧失或书面语表达障碍的患者;长期使用影响认知功能药物的患者;注意力的维持时间不足5 min 的患者;合并其他功能障碍影响正常训练及测试的患者。
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均为50 例。
对照组患者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50〜74岁,平均(61.8 ± 3.1 )岁。
观察组患者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48〜73岁,平均
62.6±3.5)岁。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
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所有患者给予常规神经内科基础治疗、传统康复
训练。
1.2.1 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人工记
忆康复训练,主要是由治疗师采用器械、图片等辅助工具对患者进行一对一康复训练。
1.2.2 观察组观察组患者在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头针结
合计算机辅助训练治疗,计算机辅助训练方法:在医生的指导下由患者独立使用RahaCom认知康复系统进行训练。
同时,以中国针灸学会制定的《头皮针穴名国际化方案》为参照[4] ,分别取患者的健侧顶颞前、颞后斜线,加头维、神庭以及四神聪。
在其顶颞线实施对刺法,而神庭、头维、前神聪、后神聪向头后方向,
左右神聪向颞侧方向。
进针时,针尖与头皮之间的角度为30°
左右,快速刺入头皮下,至针尖抵达帽状腱膜下层时(以指下感
到阻力减少为准),改为平行方向,向内刺入25〜35 mm,快速
捻针,捻针角度在90°〜360°,然后常规留针0.5 h , 1次/d , 以10 次为一疗程[5] 。
1.3 观察指标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并通过图片再认测验和脑电图分析,比较各组患者事件相关电位
(ERP的变化情况。
1.4 评价标准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评价是以卫生部颁布的
中药新药治疗痴呆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为标准[6] ,以患者的MMS得分为参考指标,其中,以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神志清晰、能正确回答问题、反应灵敏、定向健全、具有良好的生活自理,可以自主进行一般社会活动的情况为显效;以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得到一定改善,回答问题基本正确,但是反应速度仍旧比较慢,生活可以实现基本自理,可以一定程度参与社会活动,但人格、智力等仍存在部分障碍的情况为有效;以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无改善甚至出现病情进展、回答问题的准确度、灵敏度都比较低,神志呆滞,生活无法自理的情况为无效。
治疗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患者总例数X 100%[7]。
1.5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7.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比较采用字2 检验,以P0.05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
的反应时间、反应正确率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
义(t=13.136 、1 2.883 ,P 头部作为人体经络的中枢,通
过头针对大脑皮层的相关位置进行针刺,可以激活大脑皮质功能,并对大脑缺血缺氧状态进行改善,有利于缺血区侧支循环的重新建立[18-19] ;陈岚榕等[20] 的研究显示,头穴留针结合认知功能训练治疗脑外伤后认知障碍较单纯采用认知功能训练治疗有更好的疗效。
而结合现代计算机辅助训练能够提高患者训练的自主性,并在不断的训练中促进患者掌握认知技巧、强化认知能力。
赵雅宁等[21] 的研究显示,虚拟现实技术联合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梗死
偏瘫患者疗效确切,治疗后,两组患者FMA下肢运动功能评分、
Berg 平衡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增高,N100、N200、P200、P300 潜伏期较治疗前缩短,P300 波幅较治疗前增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