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语文本色提高课堂实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归语文本色提高课堂实效
发布时间:2022-12-11T03:25:56.664Z 来源:《比较教育研究》2022年11月作者:方淑霞[导读]
方淑霞浦江县七里中心小学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3-7667(2022)11-107-02
语文要减负,就要提高课堂实效,语文教学由过去“思想内容分析课”到现在着力追求“自主、合作、探究课”的发展变化过程。
这一过程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操作层面,都体现了语文教学的进步,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但是我们也看到在改革中部分教师“超越文本”、“超越课堂”,甚至超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盲目追求新奇的形式,脱离文本进行感悟、体验,使得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被削弱,教学处于盲从、随意的状态。
于是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热热闹闹”似乎成了许多老师心目中评判一堂好课的标准。
看看,本来一堂简单的语文课,却人为地添置了很多“化简为繁”的程序:课堂上,教师不必拘泥于“教参”上的标准答案,也不必受考试内容的拘束,手脚一放开,自然就有了一份潇洒,课堂形式也随之多样起来——演讲、小品表演、辩论会……层出不穷的授课方式,让语文课有了“盎然生机”。
然而,静心自问,热闹的课堂是否就等于丰厚的收获?
课堂上师生之间热热闹闹,但是课文被搁置一边,一堂课下来,只见活动的热闹,不见文本的有效阐发、挖掘和共鸣。
真正引导学生沉浸于文本、透过语言文字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时间更是少之又少。
我们常在反复强调,语文是姓“语”的,语文的教学最终只能落脚在“致力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上,落脚在“工具性和人文性”上,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最根本任务。
聚焦目前种种课堂教学现状,本人归结为以下几点:
现象一:越俎代疱“语”淡然
【案例】一位教师执教《找秋天》:先让学生们交流课前搜集到的各种关于秋天的资料(可谓是五花八门,课前功夫充足),接着逐个展示关于秋天的多媒体课件——忽而金黄的翻滚的稻浪,学生大呼:“哇!秋天真美啊!”忽而红透了的苹果,学生大呼:“哇!秋天好美啊!”忽而黄澄澄的香梨,学生大呼:“哇!秋天太美啦!”最后让学生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表达对秋天的赞美。
于是,教室里热闹非凡,或以舞蹈表演,或以唱歌展示,或以绘画汇报。
整堂课气氛热烈,风风火火,好一派情趣盎然。
试想,这样的语文课还姓“语”吗?
【反思】整堂课看起来热热闹闹, 其乐融融。
其实, 这是一堂典型的没有语文味的“语文”课。
我们的语文课不适合热闹,更多的时候需要孩子用心读书,让孩子们们静静地走进文本。
而这堂课,外在的、空泛的“人文性”大红大紫, 而“工具性”却备受冷落, 造成文本的丢失、语文的迷失。
这样的课堂, 盲目追求教学情境的变换、学习形式的变化、刻意追求多学科的整合、拓展开放,却忽视了引领学生体味文本语言, 感悟精妙表达, 领悟文中的语文味, 这样的课充其量只是媒体展示课、自然课、活动课, 这样的课何谈有效? 《课标》指出:“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在语文学习中,最重要、最基本、最有效的“语文实践”就是“读书”。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用“心”与文本对话,在“心”与“心”的碰撞、交融中进行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体验、感悟文本的深刻内涵。
只有将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扎根于文本的语言中,把文本的语言、情感等内化为语文能力,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得到有效提高。
现象二:乱花渐欲迷人眼
【案例】曾听过一位老师执教《给予树》一文。
一课时下来,19个问题,9次多媒体展示,3个句示训练,外加欣赏《给予是快乐的》小诗一首。
【反思】如此教学流程,据听课老师猜测,执教者是吸取了几位特级老师上课时的几个精彩环节。
试想一下,几个精彩环节的简单结合一定就会出现精彩效果吗?只有优化组合才能出来精彩!只有精选内容、减少问题的次数,才能确保学生自由地思考、充分地交流,否则只能是教师连珠炮式地发问,手忙脚乱地演示。
学生呢?急急地对答,扫描式地观看,没有回旋的空问,没有咀嚼回味的时间,知识如浮光掠影,训练如蜻蜓点水。
如此,知识如何内化?技能如何提高?如何在课堂中出现拔节的过程?老师本想搞一个遍地开花的精彩场面,殊不知结果可能只是“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
现象三:只缘身在此山中
【案例】曾在杂志上看过这么一个实录《一路花香》。
老师请同学们谈谈对文本中的三个事物的印象。
同学们踊跃发言,有人说“好水罐非常骄傲,是一种自豪的骄傲。
”(师相机板书,教学“傲”)有人说“那是一种了不起的骄傲。
”于是,师请生读出好水罐的骄傲。
当师引导学生谈谈其他角色的体会时,有生答:“破水罐很自卑。
我认为他不应该自卑,他竟然不知道缺陷被人利用了,让路旁开满了鲜花。
我用一个词来表达我的感受:‘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师顺势教学“惭愧”。
【反思】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挥自身的能动性,主动思考。
学生同样表现出了惊人的语言悟性和感受能力。
学生认为“破水罐不应该自卑,缺陷也可以利用。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对此,听课的教师们给予了热烈的掌声。
可能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教师对学生如此精辟的回答竟然无动于衷。
那种顾左右而言他,只关注自己教学设计的冷漠的回应,确实无法激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反而把原来的一点灵性给慢慢扼杀了。
细观以上几个案例,我们不难发现,咱们现今的语文课堂中“真正引导学生沉浸于文本,透过语言文字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时间少之又少。
我们常在强调,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教学最终只能落脚在“致力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上,落脚在“工具性和人文性”上。
恰如郑板桥的那句话“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又如崔峦教授倡导的“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
作为一线的我们,我们要让语文删繁就简——凭借简单的教学目标、简单的教学环节、简单的教学方法,实现省时高效的教学。
方法一:删繁就简三秋树
我们说的要“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实际上就是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变得轻松起来,变得有效起来。
删繁就简,这个简并不就是简单,更不是肤浅,是以“积累”为基础,“感悟”为核心,以“运用”求发展。
1、牵一发而动全身——提纲挈领教语文
荀子说:“不全,不粹,不足以谓之美。
”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面面俱到,但教者应善于切住文本中的灵魂,即文本中的亮点、难点、重点,这“三点”可承前启后,提纲挈领,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
我在《一夜的工作》教学设计时,仅仅地围绕了文中的“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这句话,展开教学。
使得文章的一条主线两个“点”(劳苦和简朴)十分清晰。
通过通读全文,让学生说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周总理,接着让学生纷纷谈谈自己对周总理这一夜的感受,之后带着这种感受再次走进文本,通过斟酌具体可感的语言文字感受周总理的“劳苦”和“简朴”。
一个“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周总理?”的问题,引领学生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反复地走进去,走出来,读进去,想开来。
2、听取“蛙”声一片——书声琅琅教语文
面对语文,我们似乎进入了一个误区:拿到一篇课文,许多老师用心良苦,什么都想教,什么都想问,似乎不全面地教,仿佛学生会失去什么似的,仿佛会欠学生什么似的。
试想,一个人身体健康成长确实是全面需要保证的,可这一要求是否意味着每一餐饮食都必须提供全面营养?每一节课的学习也是同一理儿。
曾几何时,我们的公开课也悄然形成了这么一种倾向:无论课文长短,均一课时完成;无论教学是否需要,均使用教学多媒体课件;无论时间多少,拓展延伸必不可少。
于是,学生成了跑堂,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因此,化繁就简,削枝去叶,有所不为才有所为是我们必须树立的理念。
很多时候,有舍弃才可能拥有更多,才可能让我更高地发现身边更多更美的风景。
课堂教学也同样如此。
许多有识之士呼吁,要把语文课上成读书课。
如:上星期参加了兄弟学校的展示活动,我执教了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祖国,我终于回来了》这一课,在感悟钱学森“伟大的决定”这一板块,通过学生个性化的读,感受那深沉的爱国情怀。
(1)首先,学生找出了钱学森在美国苦苦坚持,苦苦煎熬,苦苦等待5年的原因所在。
问学生,从钱学森说的“我是中国人,我可以放弃这里的一切,但不能放弃祖国。
我应该早日回到祖国去,为建设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通过谈感受,学生读出了自己的体会。
(这是“深入浅出”的读。
)(2)想象钱学森在美国过着怎样的生活,但是他毅然放弃那诱人的一切。
学生读出了钱学森淡泊名利是因为那浓浓的爱国情。
(这是“填补空白”的读。
)(3)一个“钱学森毅然放弃一切,是因为祖国有着更丰厚的待遇等着他吗?”的问题,让学生了解了新中国贫穷的现状,学生读出了对钱学森的敬佩。
(这是“对比感悟”的读。
)在这一环节,学生的读,都是有升华的。
这样的读,犹如一座桥梁,引领着学生抵达作者心灵的深处。
在这里,学生享受到的是智慧的开启、精神的洗礼、生命的成长。
方法二:万紫千红春满园
语文本身是充满活力、灵气、智慧的生命符号,因而,语文课在力求简单的同时,要做到“万紫千红春满园”,这个“春”便是语文的本质,即语文味。
1、趣的引导和回味
咱们现在呼唤简简单单教语文,但这简单并不意味着以一支粉笔一张嘴为旨,也并非就是倡导一切从简,那样的课堂就犹如一杯白开水,无须加入任何的味道。
如果走向这么一个极端,那么课堂将是一潭死水,学生则目若呆鸡、精神不振。
如,潘慧慧老师的《台湾蝴蝶》,曾利用一个美丽的谎言,运用几支彩色粉笔,充分利用黑板这个阵地,引领学生走进蝴蝶谷那迷人神奇的地方。
又如,幽默的于永正老师在教学古诗《草》时,寓教于嬉,寓庄于谐,将自己扮演成老奶奶的角色,学生兴致高涨,把课堂教学戏剧化了。
其实,课堂上师生不断变换角色交流,绝不是哗众取宠,在这欢声笑语中学生加深对作者的记忆、对诗句的理解、对诗理的感悟,学与玩无可懈击地结合在一起。
此时的乐,怎一个“趣”字了得!
2、羚羊挂角淡无痕
很多人都说,听王崧舟老师的课,仿佛走进了一首激情澎湃的诗,课堂上,你能做的就是跟随他的语言、态势一路往前;课后回顾,啧啧称奇,“语文”、“人文”与“训练”浑如一体,课的痕迹如羚羊挂角,淡无痕。
特别是在《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中,“有”字的重墨渲染堪称一绝:
指读“宏伟建筑”一段,其他同学思考:这个自然段中,作者一口气用了几个“有”?(生答:七个)
师:谁能一口气说说圆明园的“七有”?(指名读文,两三遍)
师:王老师脑子里忽然冒出这样一个问题:要写尽圆明园的所有园林所有景观和所有建筑要多少个“有”啊?你的依据又在哪?你能从课文的这段话中找到你想要告诉大家的答案吗?”(生答:无数个)
学生争说依据:依据一:“省略号”;依据二:“等”;依据三:“天南海北”;依据四:“幻想的境界”;依据五:“饱览”;依据六:“诗情画意”……
师:如果用心读书,你将会发现更多的依据。
圆明园中的景观,看不完,也写不完啊!
——从寻找“七有”到探寻“无数个有”,从挖掘字词到品味标点,从朗诵文本积累意象到放飞想象臻于无穷,这是逐字逐词由表及里地深入到文本骨髓气神的过程!机械文字活化了,学生的动力飞扬了,学习的过程成了自主探寻文化根源的过程!语言文字和人文精神的锤炼浑然一体!
绚烂之极总会归于平淡,让语文删繁就简,犹如出水芙蓉,自然、简单、和谐。
“课堂中除去一切不必要的繁文缛节,省去了不必要的言说,就如同秋天的天空一样明净,让人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就让我们在课堂上去践行这样的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