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扮学校高一物理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试题高一全册物理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贡攻州赤折市抓扮学校高一第五次考试
物理试题
试卷说明:
1.本试卷总分值110分,考试时间55分钟。

2.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只上交答题卡。

第一卷〔选择题:包括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1-7题为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8-10题为多项选择题,每题有多个选项符合题意。

每题6分,少选得3分。


1. 质点是理想化的物理模型,以下有关质点的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
A.研究车轮的转动时,车轮可当作质点
B.研究月球绕地球运动时,月球可当作质点
C.研究跳水运发动在空中的翻滚动作,跳水运发动可当作质点
D.乒乓球很小,所以在任何情况下都可当作质点
2.如下图,是A、B两质点从同一地点运动的x t图像,那么以下说法中错误的选项是( )
A. A质点以18 m/s的速度匀速运动
B. B质点最初2 s做加速运动,后2 s做减速运动
C. B质点先沿正方向做直线运动,后沿负方向做直线运动
D. A、B两质点在2 s末相遇
3.南北朝时期的傅翕曾写下这样一首诗:“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

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

〞其中“桥流水不流〞一句理解成其选择的参考系是
A.水 B.桥 C.人 D.地面
4.如图甲所示,两物体A、B叠放在光滑水平面上,对物体A施加一水平力F,F-t关系图象如图乙所示.两
物体在力F作用下由静止开始运动,且始终相对静止,那么〔〕
A.2~4s时间内两物体沿直线做往复运动
B.2~3s时间内两物体间的摩擦力逐渐减小
C.A对B的摩擦力方向始终与力F的方向相同
D .两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5. 短跑运发动在100m 比赛中,以8m/s 的速度迅速从起点冲出,到50m 处的速度是9m/s ,10s 末到达终点的速度是10.2m/s ,那么运发动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 A 、9m/s B 、10.2m/s C 、10m/s D 、9.1m/s
6..如下图,固在竖直平面内的光滑圆环的最高点有一个光滑的小孔。

质量为m 的小球套在圆环上。

一根细线的下端系着小球,上端穿过小孔用手拉住。

现拉动细线,使小球沿圆环缓慢上移。

在移动过程中手对线的拉力F 和轨道对小球的弹力N 的大小变化情况是( ) A .F 不变,N 增大 B .F 减小,N 不变
C .F 不变,N 减小
D .F 增大,N 减小
7、如下图的位移(S)—时间(t)图象和速度(V)—时间(t)图象中,给出四条曲线1、2、3、4代表四个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关于它们的物理意义,以下描述正确的选项是〔 〕
A .图线1表示物
体做曲线运动
B .两图象中,t2、
t4时刻分别
表示2、4开始反向运动 C .v ﹣t 图象中0至t3时间内3和4的平均速度大小相
D .s ﹣t 图象中t1时刻v1>v2
8.如下图,水平细杆上套一细环A ,环A 和球B 间用一轻质绳相连,质量分别为m A 、m B (m A >m B ),由于B 球受到水平风力作用,A 环与B 球一起向右匀速运动,细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θ,那么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
A .杆对A 环的支持力随着风力的增加而保持不变
B .A 球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为θtan g m B
C .风力增大时,轻质绳对B 球的拉力保持不变
D .A 环与水平细杆间的动摩擦因数为B A
B m m m +θ
tan 9、一辆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行驶,由于前方出现险情,刹车后的位移与时间关系为X=30t-3t 2
(X 单位为m,t
单位为s)。

那么以下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 )
A .刹车的加速度为-6m/s 2
B .刹车的最初2秒内的平均速度为21m/s
C .第5秒内的位移为3m
D .刹车5秒内的位移为75m
10.三角形传送带以1m/s 的速度逆时针匀速转动,两边的传送带长度都是2m ,且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均为37°。

现有两小物块A 、B 从传送带顶端都以1m/s 的初速度沿传送带开始下滑,物块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0.5,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 A .物块A 、B 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不同
B .物块同时到达传送带底端
C .物块A 、B 在传送带上的划痕长度不相同
D .物块A 、B 到达传送带底端的速度相同
第II 卷〔非选择题:包括题和计算题两,共50分〕
二.题:〔16分,把正确答案写到答题卡上的正确位置〕
11.〔2分)某同学采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物体的加速度与所受合力的关系。

用砂桶和砂的重力充当小车所受合力F ;通过分析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测量加速度a 。

分别以合力F 和加速度a 作为横轴和纵轴,建立坐标系。

根据中得到的数据描出如图乙所示的点迹,结果跟教材中的结论不完全一致。

该同学列举产生这种结果的可能原因如下: 〔1〕在平衡摩擦力时将木板右端垫得过高;
〔2〕没有平衡摩擦力或者在平衡摩擦力时将木板右端垫得过低; 〔3〕测量小车的质量或者加速度时的偶然误差过大;
〔4〕砂桶和砂的质量过大,不满足砂桶和砂的质量远小于小车质量的条件。

通过进一步分析,你认为比拟合理的原因可能是 〔 〕 A .〔1〕和〔3〕 B .〔1〕和〔4〕 C .〔2〕和〔3〕 D .〔2〕和〔4〕
12.〔7分〕某同学用如下图的装置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那么〞.弹簧测力计A 挂于固点P ,下端用细线挂一重物M.弹簧测力计B 的一端用细线系于O 点,手持另一端向左拉,使结点O 静止在某位置.分别读出弹簧测力计A 和B 的示数,并在贴于竖直木板的白纸上记录O 点的位置和拉线的方向. (1)本用的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单位为N , 图中A 的示数为 ________N. (2)以下不必要的要 ________
37°
37°
A
B
(请填写选项前对的字母).
A.拉线方向与木板平面平行
B.弹簧测力计在使用前校零
C.改变拉力,进行屡次,每次都要使O点静止在同一位置
D.测量重物M所受的重力
(3)某次中,该同学发现使结点静止在O位置时,弹簧测力计A的指针稍稍超出量程,在保持O位置不变
的情况下请您提出两个解决A的指针稍稍超出量程的方法.
①;②。

13.〔7分〕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如图1所示的装置,测量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图中长木板
水平固。

(1)过程中,打点计时器接在〔填“直流〞或“交流〞〕电源上,调整滑轮的高度,
使。

(2)过程中,某同学得到一条纸带,如图2所示,每隔五个计时点取一个计数点,记为图0、1、2、3点。

测得相邻两个计数点间的距离分别为x1=0.96 cm,x2=6.17 cm,x3=11.38 cm,打点计时器的电源频率为50 Hz。

那么小车加速度大小a= m/s2〔保存两位有效数字〕
(3)重力加速度为g,测得木块的质量为M,砝码盘和砝码的总质量为m。

假设测得木块的加速度大小为a,
那么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表达式为μ= 。

14.(8分) 〔10分〕在平直的公路上以30m/s的速度匀速行驶,开始刹车以后又以5m/s2的加速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求:
〔1〕开始刹车8s内,了多少米?
〔2〕静止前2s内通过的距离.
15.〔12分〕如下图,质量足够大、截面是直角梯形的物块静置在光滑水平地面上,其两个侧面恰好与两个固在地面上的压力传感器X和Y相接触。

图中AB高H=0.3m,AD长L=0.5m,斜面倾角θ=37°。

可视为质点的小物块P〔图中未画出〕质量m=1kg,它与斜面的动摩擦因数μ可以通过更换斜面外表的材料进行调节〔调节范围是0≤μ≤1〕。

sin37°=0.6,cos37°=0.8,重力加速度g取l0m/s2。

〔1〕令μ=0,将P由D点静止释放,求P在斜面上的运动时间;
〔2〕将X和Y接到同一数据处理器上,当X和Y受到物块压力时,分别显示正值和负值。

对于不同的μ,每次都在D点给P一个沿斜面向下足够大的初速度以保证它能滑离斜面,求滑行过程中处理器显示的读数F随μ变化的关系表达式,并在坐标系中画出其函数图象。

16.〔14分〕如下图,甲、乙两位同学在直跑道上练习4×100 m接力,他们在奔跑时有相同的最大速度.乙从静止开始全力奔跑需跑出20 m才能到达最大速度,这一过程可以看做是匀加速运动.现甲持棒以最大速度向乙奔来,乙在接力区伺机全力奔出.假设要求乙接棒时到达奔跑速度
最大值的90%,试求:
(1)乙在接力区从静止跑出多远才接到棒?
(2)乙在距离甲多远时起跑?
高一第五次考试
物理试题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B A C C B D ABD ACD BC
11. B (2分)
12.(1)〔2分〕 (2)C〔1分〕
(3)改变弹簧测力计B的方向 (2分)
减小重物的质量〔2分〕
13.(1)交流〔1分〕细线与长木板平行 (2分)
(2)0.52m/s2 (2分)
〔2〕(2分)
14.〔1〕90m (2)10m
15〔1〕当μ=0时.设P沿斜面下滑的加速度为a,P 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为t
由牛顿第二律得:………………………………………………1分
由运动学公式得:……………………………………………………1分
解得:……………………………………………………2分
〔2〕P沿斜面下滑的过程中,物块的受力如下图,设传感器对物块的压力为F ,取向右为正方向,由平衡条件可得:
…………………………………………………… 2分由P物体知:……………………………………1分
…………………………………………1分
代入数据解得:……………………………………………… 2分
其图象如下图。

……………………………………………………………… 2 分
16.(1)16.2 m (2)1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