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棍尖上起舞的徐沟背铁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棍尖上起舞的徐沟背铁棍
打开文本图片集
“南庄的火、太谷的灯,徐沟的背铁棍爱煞人。
”这句流传在山西的
民谚,道出了素有“空中舞蹈”之美誉的徐沟背铁棍的艺术魅力。
山西太
原市清徐县徐沟镇,是有数百年历史的徐沟背铁棍这一独特民间艺术的发
祥地。
作为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徐沟背铁棍早已成为山西人喜爱
的民间艺术项目,经常在山西各地的庙会、集会上亮相,让国内外游客大
开眼界,叹为观止。
徐沟镇的7个行政村,村村有背铁棍表演队
在2022年春节期间的一次太原传统庙会上,我见识了背铁棍表演。
那身着戏装的艺人们,随着鼓点走着秧歌的步伐。
他们每人的肩上,都扛
着特制的铁棍,棍尖上悬空站着一个身穿彩色戏服的小孩,小孩的两只手
臂也随着艺人步伐的节奏左右摆动,长袖飘飘。
棍下的艺人伴着乐曲徐徐
前行,棍上的小孩随着节奏表演舞蹈。
参加表演的艺人,有的装扮成书生
打着雨伞,上面站着化妆成《白蛇传》的白娘子;有的扮演道士顶着花篮,上面站着一个头插牡丹的少女,这是《洞宾戏牡丹》。
还有西施、王昭君、穆桂英等造型组合。
真是异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
二人组合的背铁棍表演队伍之后,是更有气势的抬轿式背铁棍表演队伍。
这个由铁棍搭起的小舞台造型精美,宽约4尺,高约3尺。
小舞台两
侧各有一根近两丈长的木杆,由16名青壮年肩抬。
站在这个小舞台上的,是各种各样的戏剧人物。
剧中人物脚下是一个铁棍撑起的大转盘,景色有
山水、小桥、花草,非常逼真,可以几个人同时转。
虽然小舞台由铁架子
支撑,但外表装饰得天衣无缝,看不到铁架原形。
随着铁棍的上下起伏,
加上木杠弹性的惯力,小舞台上的3个小女孩子甩动水袖,在上下颤动中
翩翩起舞,让观众满目生辉。
这次来参加表演的,是山西清徐县徐沟镇一个名为“张氏背铁棍”的
表演队,他们已经连续好几年春节来太原动物园庙会表演了。
表演队的一
位老艺人告诉我,徐沟镇有7个行政村,每个村都有背铁棍表演队,年年
过节都很忙。
他们表演队,年龄最大60岁,已有40年的艺龄。
那些装扮
齐整、活泼可爱的小演员们,年龄最小的仅4岁。
在当地,百姓们视参加
背铁棍表演为喜庆吉祥,很多家长都希望子女能进入表演队伍。
青壮年汉
子们,更是把参加表演队看做是一种荣耀。
历史悠久起源于古代民间抬神求雨,背棍和铁棍的制作工艺独特
说起徐沟背铁棍的历史,可追溯到金大定二年(公元1162年)。
在800多年前,这里的人们每逢早年,就抬神求雨,并取材于民间传说、戏
曲故事,自编歌舞。
后来演化为一根铁棍反映一出戏或一个故事,上下一体,同歌同舞。
近代以来,背铁棍表演的时间,逐渐固定在每年正月十五
闹元宵的社火娱乐之中背棍表演时,同时上场的少则五六组,多则上百组。
徐沟背铁棍,是一种人与器械相结合的民间舞蹈表演艺术,背棍和铁
棍的制作工艺独特。
光是背棍的样式就有直顶、旁挂、活心(转轴)和单
人棍、双人棍及3人棍等。
背棍的结构分为上、中、下3截,下截的铁绊
和曲挺,历来被认为是民间传统工艺的绝活,制作巧妙,从打造捆绑至插
合表演,充分运用了物理学的力学原理。
而铁棍的制作,既大气又精密,
其总挺、支挺、圆盘、插头等部位最为关键。
无论是背棍还是铁棍,制作
工艺集中体现了清徐民间工艺美术的精湛与灵性。
在背铁棍行进表演中,
众多抬棍者能做到步调一致,其奥妙就在于艺人们创造了独特的“号子”,
无论起停、转弯、快慢、路滑以及遇各类障碍物等情况,他们都有特定的
口号,即使在欢腾喧闹的环境中,这些口号语言也会格外“醒耳”。
博采众长自成体系的棍尖艺术,享有空中舞蹈和无言戏剧等美誉
徐沟背铁棍艺术,从整体设计、器械制作,到制彩装彩和表演,各个
环节都凝结着几百年来一代又一代民间艺人的智慧。
艺人们的表演技能,
具有凌空、高难、精妙的特点,是一种兼具戏剧内容之精华、舞蹈动作之
飘逸、雕塑造型之优美、杂技惊险之玄妙、绘画色彩之缤纷的独特艺术,
享有空中舞蹈、无言戏剧、活动雕塑、流动杂技等美誉。
之所以说徐沟背铁棍是“空中舞蹈”,是因为徐沟背铁棍在表演形式上,非常注重动作的舞蹈性。
无论是背棍的大人,还是坐棍的孩子,既有
规范的舞蹈步伐和表演动作,又根据其不同的表现内容、不同的棍类,有
各自特定的要求。
而且在表演过程中,上下协调配合,形成一个表演整体,给人以美的享受。
之所以称徐沟背铁棍是“无言戏剧”,是因为徐沟背铁棍的表现内容,大部分取材于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及传统戏剧。
但它不是具体地表现某一
情节或某一场景,而是将整个剧情加以提炼、浓缩,通过简洁而关键的道具、概括而富有代表性的场景、协调而富有美感的形体动作和人物表情,
加以表现出来。
使观众看到这一特定造型,就可以联想到整个故事,重温
熟悉的剧情。
之所以说徐沟背铁棍是“流动杂技”,是因为徐沟背铁棍棍型设计玄妙,制彩精巧,其造型颇有惊险之感。
直观看去,下面的人犹如一个大力士,用臂膀毫不费力地托着一件道具,而在道具上还站着一个亭亭玉立的
小姑娘。
这个小姑娘或一只脚站在雨伞薄薄的边上,或一只手攀着一枝细
细的树枝悬在空中。
这种富有杂技之玄妙的造型,使人看后惊心动魄。
之所以又把徐沟背铁棍比喻为“活动雕塑”,是因为徐沟背铁棍巧妙应用力学重心的原理,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尤其注重追求造型之美,或对称,或不对称,均以协调美感为标准。
棍尖上的小演员,看上去有如一尊尊雕塑,却又有灵动的美感。
徐沟背铁棍的艺术魅力,正是得益于博采众长。
它在传统民间艺术的基础上,既吸收了芭蕾舞的托举,也吸收了东北秧歌群舞、民间高跷凌空等精华,经过民间艺人的不断雕琢,成为集戏剧内容、舞蹈动作、雕塑造型、杂技惊险、绘画色彩于一体的独特艺术。
现在,徐沟背铁棍这一山西传统民间艺术,正带着黄土高原的淳朴艺术芬芳,走向大江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