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霞《嘹亮歌声》教案、说课、教学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在演唱《嘹亮歌声》中,实践轮唱的演唱形式及其表现的情绪。
2.活动与练习(一)
环节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歌
环节二新歌教学
1.演唱形式导入:我们两年多的音乐课上,基本上是大家一齐唱,这种
形式称为齐唱。
有种演唱形式,曲调是一样的,但不是一齐进入,有
先有后轮流进入,这就称为轮唱。
2.聆听轮唱《嘹亮歌声》。
要求能听辨出同一曲调分先后进入交叉进行。
3.看歌谱再听一遍。
请大家看图形谱:两个人的睑部,二次进入线条是
一样的。
4.学唱第一声部。
教师范唱第一声部曲调。
(1)设问:大家在看谱时有没有发现,曲调有一个什么规律?每隔几小
节的第一拍有一个什么休止符?
(2)每4个小节为一句,共四句。
全班分四组学生每组自学一句。
(教
师巡视重点指导第二句)
(3)分组接唱第一声部,相互纠正,教师指导。
(4)交换乐句,再次接唱。
(5)完整地唱好第一声部。
5.学唱轮唱:
(1)全班分为两部分,A唱第一声部,B唱第二声部。
先学唱第二部最后一句。
(2)在教师指挥下,唱二声部轮唱。
(注意进入要准确,最后结束二声部音准)轮唱时,两个声部都要注意相互倾听,相互照顾。
各人唱自己的声部还要能听另一个声部,这是唱好二声部的关键(也包括轮唱)。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协调能力和合作能力,并从打节奏中认识到歌曲的第一小节不用演唱。
)
(3)填入歌词。
要唱得自豪,声音要明朗、悠扬,切忌喊叫。
环节三活动与练习(一)
⑴教师先范唱内蒙古民歌。
设问:这支歌的歌名?是哪一学期唱的歌?
(这首歌是第五册第二单元的歌《草原上》)
⑵全班学生齐唱。
⑶设问:这支歌能否唱轮唱?怎样唱轮唱?最后结束怎么办?
⑷分组讨论。
常见的可以有这样两种:
(1)隔两小节进入;
(2)隔一小节进入。
结束句可以不一起结束,即第一声部先结束,第二声部晚结束;也可以同时结束,例如隔二拍进入的最后结束时第二声部最后一小节为;隔一小节进入的最后一小节可压缩为,还有很多方法让学生自己设计创造。
(设计意图:把自己通过亲身体验的感受用语言归纳,并从轮唱引伸到卡农。
让学生学会自己总结,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方式。
)
⑸分组展示、点评。
表扬有创新的小组。
环节四课堂小结,师生再见
《嘹亮歌声》说课稿
教材分析:
学唱歌曲《嘹亮歌声》,这是一首曲调规整、词意简练而富有意境的日本儿童歌曲。
歌曲形象地描绘了儿童们在大自然中面对远山纵情欢唱的情景,抒发了孩子们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之情。
歌曲为4/4拍,由四个乐句组成的一段体结构。
歌曲运用了轮唱这一手法,使音乐有着动荡飘逸之感,营造了悠扬的歌声遥相呼应在空中回荡的美妙效果。
全曲每乐句都以第二弱拍进行,乐句间运用了旋律的模进,使音乐富有动感。
第三乐句在变化重复了第一乐句曲调后,旋律向上推进,从而把欢唱的情绪推向高潮。
那缭绕远方的歌声在空中回荡,令人陶醉。
二、教学目标
1、从律动唱游活动中让学生体会欢乐的情绪,创设快乐的氛围。
2、在演唱《嘹亮歌声》中,实施轮唱的演唱形式及其表现的情绪。
3、从之前的一些活动表演中,总结出卡农,并举出身边的例子。
4、编创卡农作品。
三、教学重点
1、唱好二部轮唱《嘹亮歌声》。
2、认识卡农,并能辨别出卡农的作品。
四、教学难点
唱好二部轮唱。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歌
环节二新歌教学
1.演唱形式导入:我们两年多的音乐课上,基本上是大家一齐唱,这种形式称为齐唱。
有种演唱形式,曲调是一样的,但不是一齐进入,有先有后轮流进入,这就称为轮唱。
2.聆听轮唱《嘹亮歌声》。
要求能听辨出同一曲调分先后进入交叉进行。
3.看歌谱再听一遍。
请大家看图形谱:两个人的睑部,二次进入线条是一样的。
4.学唱第一声部。
教师范唱第一声部曲调。
(1)设问:大家在看谱时有没有发现,曲调有一个什么规律?每隔几小节的第一拍有一个什么休止符?
(2)每4个小节为一句,共四句。
全班分四组学生每组自学一句。
(教师巡视重点指导第二句)
(3)分组接唱第一声部,相互纠正,教师指导。
(4)交换乐句,再次接唱。
(5)完整地唱好第一声部。
5.学唱轮唱:
(1)全班分为两部分,A唱第一声部,B唱第二声部。
先学唱第二部最后一句。
(2)在教师指挥下,唱二声部轮唱。
(注意进入要准确,最后结束二声部音准)轮唱时,两个声部都要注意相互倾听,相互照顾。
各人唱自己的声部还要能听另一个声部,这是唱好二声部的关键(也包括轮唱)。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协调能力和合作能力,并从打节奏中认识到歌曲的第一小节不用演唱。
)
(3)填入歌词。
要唱得自豪,声音要明朗、悠扬,切忌喊叫。
环节三活动与练习(一)
⑴教师先范唱内蒙古民歌。
设问:这支歌的歌名?是哪一学期唱的歌?
(这首歌是第五册第二单元的歌《草原上》)
⑵全班学生齐唱。
⑶设问:这支歌能否唱轮唱?怎样唱轮唱?最后结束怎么办?
⑷分组讨论。
常见的可以有这样两种:
(1)隔两小节进入;
(2)隔一小节进入。
结束句可以不一起结束,即第一声部先结束,第二声部晚结束;也可以同时结束,例如隔二拍进入的最后结束时第二声部最后一小节为;隔一小节进入的最后一小节可压缩为,还有很多方法让学生自己设计创造。
(设计意图:把自己通过亲身体验的感受用语言归纳,并从轮唱引伸到卡农。
让学生
学会自己总结,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方式。
)
⑸分组展示、点评。
表扬有创新的小组。
(设计意图:把自己的作品表现出来。
培养学生协作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
)
环节四课堂小结,师生再见
《嘹亮歌声》教学反思
《嘹亮歌声》是三年级下册的一首轮唱歌曲,学生通过学唱这首歌曲正式认识轮唱,也是小学音乐教材中第一次出现“轮唱”这个词,但这首歌又是比较难的,单是唱一个声部,要想唱准确已是不易,更何况要加个轮唱呢?对歌曲的反复研究后,我做了这样几步,个人觉得效果还是不错的。
“悠扬”是本节课的亮点,也是重点。
三年级的孩子好像对这个词还很陌生,当我写在黑板上时孩子们都发出奇怪的声音,这也难怪以前我们听到悠扬的音乐他们就是说不到点子上,只能打些类似“优美、速度慢”等的擦边球。
我用这样的问题来引入:你最喜欢怎样的歌声呢?然后范唱一遍《嘹亮歌声》,这个歌声是怎样的呢?当孩子们说完一些可用的词后,我出示了“悠扬”,表示歌声缓缓的,起伏的,但又好像在空中回荡着的,然后让孩子们也来试试,唱出悠扬的歌声来,他们似乎对这样的新词新感觉非常着迷,都很投入地唱着,有个别班级整节课只唱一个声部,却还是意犹未尽,要是往常,早失去兴趣了。
处理好每个乐句的强弱。
在听老师范唱时,我请小朋友仔细中,哪一个乐句你感觉与别的乐句是不一样的?(前面都是渐强,最后一句是强),不一样在哪儿?于是我让小朋友也用渐强的方法唱一唱第一句,再让他们比一比,用渐强与力度不变哪一种听上去更悠扬,这一步既为了好听,也为了后来的轮唱。
体会何止符在歌中的作用,这首歌最难点就在于每一乐句前面的空拍,再加上一句末尾的四拍延长音,一个不小心节奏就会不准了。
所以我在请小朋友唱的时候一定请他们心里要数好四拍,并空一拍。
起先大家总是空不好,于是我就把休止符去掉了唱,大家马上反对,不好听了,不顺了,不悠扬了。
本课真正的难点,是歌曲结尾处的合唱部分,在学习歌曲前,必须让学生进行一点简单的和声训练,让学生初步具备唱自己的声部,并能听到另一个声部,却又不随别人跑,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准确性和稳定性。
在这一环节中我借助琴和柯达伊手势,帮助学生找准自己的音高,并直接进入歌曲的合唱部分旋律,为解决难点初步奠定基础。
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我本着从听觉入手的原则,从听中感受歌曲的演唱方式,从
听中寻找发现自己的声部,并在听中剥离处自己声部的旋律,抓住自己的声部,形成一定的听和声及在和声中剥离单声部旋律的能力,为在今后的训练中逐步形成多声部旋律的听觉能力打下良好基础。
在对歌曲进行随琴分部哼唱之后,我还是抓住难点,对合唱部分进行突击。
首先,我领学生分析各自声部的旋律走势,并视唱旋律,加入柯达伊手势进行加深和强化,使合唱部分的演唱变得更加理性,而非仅随听觉走的纯感性的演唱,从而使合唱部分的演唱更准确、更和谐。
在填词演唱时,我请学生自己去发现难点,并逐一解决,唱好一字多音和一音多字的情况,在演唱的过程中还要随时提醒、逐步解决加快速度,力度对比,调整呼吸,达到能够完整演唱的水平。
本课的结尾,我选了一首第五册第二单元的歌《草原上》,把自己通过亲身体验的感受用语言归纳,并从轮唱引伸到卡农。
让学生学会自己总结,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方式。
然后分组展示、点评。
表扬有创新的小组。
让学生把自己的作品表现出来。
培养学生协作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
本课中,我基本做到从学生的生活和兴趣出发,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环节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在游戏中完成枯燥的二声部训练,在一节课中,完成一首轮唱及合唱歌曲的学习;并在这一过程中提升学生对和声的音乐听觉能力,对二声部旋律的音乐表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比较注意使用儿童的语言,将程式化的教学过程变得富于趣味性,引发学生的共鸣。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