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道德自律到自由人联合体——论马克思的康德道德哲学批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
总第298期2014年12月(上)
Total.298
December 2014(A)
摘
要
康德从哲学的概念中抽象出道德法则,将其提升
到道德形而上学的层面,再把“道德形而上学”追溯到“实践理性批判”,构建了一个先验自律的道德哲学体系,是对他律性的宗教道德的超越,同时在其思想体系内又包含了自身不可克服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唯物主义实践观的基础上确定了人是有生命活动的实践本质,把道德原则内化到自由自觉的活动中,确立了建立自由人联合体的共产主义道德理想,是对康德道德哲学思想的进一步扬弃。
关键词
自由意志
道德自律
实践
批判
From Moral Self-discipline to Community of Free Indi 原viduals:On Marx 's Criticism on Kant 's Moral Philosophy
//Wu Chunli
Abstract Kant abstracted moral principles from philosophical
concepts,and promoted them to the level of "moral metaphysics"
which is then dated back to "critique of practical reason",thus establishing a prior self-discipline system of moral philosophy,which is a transcendence of the other-discipline religious morali-ty,but contains insurmountable conflicts in the ideological system itself.Based on materialism practice view,Marxist classical au-thors determined that human beings'practice is essentially life
activities,internalizing moral principles into free and autonomous activities and establishing the communist moral ideal of con-structing community of free individuals,which is a further subla-tion of Kant's thoughts of moral philosophy.
Key words free will;moral self-discipline;practice;criticism
康德是西方哲学史上的思想巨匠,在“三大批判”的基础上批判了先前哲学的经验论和唯理论,并试图对经验论和唯理论调和,构建了一个关于自由意志普遍原则的道德哲学体系,推动了西方近代伦理学的向前发展。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形成关于道德哲学方面的专门理论学说和体系,这并不表示马克思主义不重视道德哲学的研究。
马克思关于道德批判是与经济批判紧密结合的,其中在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批判和对异化劳动的愤怒都是用鲜明的道德语
言表达的。
马克思的道德哲学是对康德道德哲学体系的批判和扬弃,对康德抽象的道德主体和先验的理性道德法则给予了纠正,对超阶级立场的全人类道德自律的道德目标进行了批判,在直接现实前提下,建立起马克思主义的道德理想。
1抽象的道德主体与有生命意识的类存在物
康德把世界分为现象界和本体界,现象界是知识世界,本体界是信仰世界,二者是彼此分开,互不相干的。
他的理性本体论是建立在既有的经验知识基础上的,他把现象和自在之物分割开来,我们所认识的只是现象,自在之物是不可知的。
在先验认识论的前提下,提出的主体和客体也是抽象的、对立的,自然界的抽象性也规定了人的抽象性,那么人的精神内涵的自由意志如何成为可能?在康德的眼中,人
真正说来则是纯粹道德实践的人,他可以不为自然规律所动而遵从另外一套规律,由此体现他的自由本体。
在《实践理性批判》中所要批判的是道德律的前提,即道德律何以成为可能的问题。
在这里,康德给出了“自由意志”的答案,这与他在《纯粹理性批判》中的“自由”概念是分不开的,“自由”是超验的,在“自在之物”,没法证明,但却也没法否认。
所以他强调人在实践上是“自由的”,道德律成为可能也是因为人有自由意志,但是再追溯作为一切道德判断基础的自由意志何以成为可能,这就无法证明了,陷入了不可克服的矛盾之中。
同时,脱离了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空谈人的道德,结果只能是一种抽象的道德说教,停留在抽象的概念层面。
马克思从唯物主义实践观出发,提出了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是“现实的”、“感性的对象”。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强调:“人是肉体的、有生命的、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这就等于说,人有现实的、感性的对象作为自己本质的即自己生命表现的对象;或者说,人只有凭借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才能表现自己
的生命。
”[1]在这里,马克思肯定了自然界存在的客观性,决
定了人的感受现实性。
如果否定了自然界的客观存在,也意味着否定人及其精神家园的存在。
同时,马克思主义反对任何超验的道德立场。
所有的道德准则都是历史的、具体的统一,恩格斯说过:“每一阶级,甚至每一个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并且,只要它能破坏这种道德而不受惩罚,它就加以破
坏。
”[2]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说过“共产主义要废除永恒真理,它要废除宗教道德,而不是加以革新。
”[3]这些都表
明马克思主义反对超越阶级的道德哲学,从而把道德置于历史的客观现实的基础上。
马克思认为,在阶级社会里,任何具体的人性都带有阶级性,一切道德都是根据历史和阶级差别而异。
资本主义社会的不道德行为也是其代表资产阶级的立场使然,这也是对康德抽象的道德立场的有力批
从道德自律到自由人联合体
———论马克思的康德道德哲学批判
武春丽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广东·中山528402)
中图分类号:B0-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94(2014)34-0111-02
111
. All Rights Reserved.
判。
2先验的理性法则与现实的实践经验
康德的道德法则指的是人的内心的先天的道德原则,这种法则源自理性,以理性的绝对命令支配人的行为,即是“道德律”。
他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指出:“虽然就自然来说,经验提供了规则且是真理的源泉,但是关于道德律,经验就不幸是幻想之母了!从已做成的事中引出什么是应该要做的规律,或者以局限于已做的事的种种限制来硬加在应做的事之上,再没有比这更应受到责难的事了。
”[4]他的道德法则是从他的理性本体界起源,并不是人的感性现象界的需要,在他那里人是感性和理性的外在结合物。
人在现象界,是受自然规律制约的,产生出人的物质或精神的需要。
他把道德法则看成是孤立的理性事物,割裂其与人的感性需要的关系。
这里道德就是一种不受任何外在因果约束的行为,摆脱了与任何对象和目的的联系而是其自身行为的理由,这本身也就是纯粹形式的。
主客体的对峙不仅是在思辨理性那里,客体也是从自由的普遍法则中得出来的。
总之,意志立法的形式就是道德律,而它的可能性条件就在于一切有理性者的实践的自由。
作为感性自然和理性自由的人,他设定了灵魂不朽和上帝的存在,为人无法获得的“至善”留下希望。
这样必然是形式主义的,只能失去道德本身的独立性和有效性。
马克思在实践概念的基础上,指出人的社会性使人的生命活动区别于动物,人们是在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中遵循道德法则。
作为“类存在物”及“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不提供任何普遍的道德原则和标准,它们产生和本质必然是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以及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中得到理解的。
康德的绝对命令式的道德自律仅仅存在于主观领域。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生产关系的总和,人作为现实生活中的一种利益关系存在,从而也是作为一种道德的存在。
马克思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生产关系,资本家对工人阶级无休止的剥削和榨取,也是经济利益关系的驱使,得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观是狭隘的、自私的结论。
康德脱离现实社会关系的理性存在物演变的道德法则是抽象的、虚假的。
只有从人们的社会物质生产和交往形式中才能确定人的存在方式,人的存在才是一种道德的存在。
3道德自律的共同体与自由人的联合体
康德从抽象的哲学原则出发,力图在先验的自由意志的基础上建立道德自律的全人类性,实现全人类最高道德统一。
这种形式主义的空洞的道德哲学体系仍然经不住现实性的考验。
马克思对于这种虚假的道德目标进行了批判:“以现实的利益为基础的法国自由主义在德国所采取的特有形式,我们又在康德那里发现了,[康德]把法国资产阶级意志的有机物冬季的规定变为‘自由意志’、自在和自为的意志、人类的意志的纯粹的自我规定,从而就把何种意志变成纯意识形态的概念规定和道德假设”[5]。
他批判康德思想中存在的唯理主义和理想主义成分,在纯粹的理性思辨中寻找道德的根据。
康德的道德目标是为了实现遵循普遍道德法则的道德社会,是一个世界的道德共同体。
然而这种实现又求助于上帝的力量,这其实就是纯粹实践理性的现实
性假设。
马克思的道德目标不是宣扬“人权”、“平等”,共产主义社会追求的道德观也不是“公正”、“自由”等先在的道德原则。
马克思坚持从唯物主义实践观出发,从分析直接生产关系中现实的人着手,通过对资本主义私有制度下的种种黑暗面揭露,抨击资本家无偿榨取工人价值的丑陋面目,号召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反抗这种反动的旧道德,建立一个物质财富丰富,精神境界不断提高,每个人追求有道德有自由的联合体即是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
马克思的道德批判是从经济批判开始的。
他深入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过程,研究这种生产关系背后赤裸裸的经济利益,特别是对资本家通过剩余价值剥削导致工人普遍贫困和对异化劳动的揭露。
“资本主义生产——
—实质上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就是剩余价值的吮吸——
—通过延长工作日,不仅使人的劳动力由于夺去了道德上和身体上正常的发展和活动的条件而处于萎缩状态,而且使劳动力本身未老先衰和过早死亡。
它靠缩短工人的寿命,在一定期限内延长工人的生产时间”。
[6]资本家企图通过支付工人工资的方式掩盖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马克思指出:“这种假象,就是雇佣劳动和历史上其他形式的劳动的不同之处。
”[7]当整个社会对立为两个阶级的对立,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时,工人阶级必然要起来反抗这种突破道德底线的资本主义反动道德,消灭问题之根本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一个全新的道德社会。
马克思的道德观基于对资本主义私有制度下种种不道德事实的价值判断,反映了马克思为实现全人类解放而奋斗的道德理想,他强调要建立一个自由人联合体的共产主义道德社会。
在《共产党宣言》中强调了:“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的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8]这应该是对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再合适不过的回答了。
马克思认为,在那样的道德社会里,“人摆脱了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对‘人的依赖关系’,也摆脱了商品经济条件下对‘物的依赖性’,实现了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
”[9]马克思的道德观是对抽象道德和纯粹思辨的批判,他从社会现实建立起对资本主义不道德的批判理论,从投身于工人阶级的反抗运动中颂扬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推翻资本主义旧道德,建立起实现全人类解放和自由的,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新道德社会;而这种人追求自由而自觉活动的目标也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5]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编辑王恒平
文史研究
112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