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说红楼苗怀明:俞平伯先生晚年的红学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家说红楼苗怀明:俞平伯先⽣晚年的红学研究
作者:苗怀明
苗怀明教授:南京⼤学⽂学院副院长、博⼠⽣导师、江苏省红学会会长、中国古代⼩说⽹(创
办⼈及主持⼈)。

代表红学著作:《风起红楼》。

俞平伯先⽣晚年的红学研究,⼀是对⾃传说的反思。

⾃传说早在清代即有⼈提出, 1921 年胡适
撰《红楼梦考证》⼀⽂加以证明确认,并在与以蔡元培为代表的索隐派的交锋中取得上风, 为研究
者所⼴泛接受, 俞平伯先⽣早年的《红楼梦辨》等著述即是以此为基本⽴论前提。

不过, 他很快
便觉察出这⼀说法拘泥僵化、有违艺术规律的⼀⾯, 随后进⾏修正:“我在那本书⾥有⼀点难辩解
的糊涂, 似乎不曾确定⾃叙传与⾃叙传的⽂学的区别;换句话说,⽆异不分析历史与历史的⼩说的
界线。

……说《红楼梦》是⾃叙传的⽂学或⼩说则可, 说就是作者的⾃叙传或⼩史则不可。


此后, 他不断重申⾃⼰的这⼀看法。

充分吸收⾃传说的合理成分, 并根据艺术创作规律加以适当
变通, 这样的⾃传说更富有包容性和灵活性。

正是因为深知考证派的缺陷所在, 俞平伯先⽣晚年
对索隐派的认识也有所变化, 表现出⼀种⼗分可贵的⼤度和宽容。

在1978 年所写的《漫谈“红
学”》⼀⽂中,他集中对此问题进⾏辨析, 检讨⾃⼰中了考证派⾃传说的毒, “⼜屡发为⽂章, 推波助
澜, 迷误后⼈”,并结合作品内容及学术思潮的变迁探讨考证、索隐两派的渊源与特性。

他在与叶
圣陶谈及蔡元培时, 对当年的蔡、胡之争重新评价:“前信见告, 三⽉将纪念蔡公, 未知将实现否? 弟
以为昔年蔡胡之辩`红楼' , 楚则失之, ⽽齐亦未为得也。

以考证笑索隐, 亦五⼗步笑百步之类⽿。

”应该说这⼀见解在当时还是颇为⼤胆的。

后来,他⼜公开披露了⾃⼰的这⼀看法, 并从研究之⽅向相反、所⽤⽅法之不同、对作者问题看法
之异等三个⽅⾯加以较为详细的剖析。

⾃然, 这并不是那种各打五⼗⼤板的简单做法, 认识到索
隐派观点、⽅法上的某些合理性并不就等于赞成索隐式研究法, 这与他赞成考证派的⾃传说, 同
时点出其严重缺陷⼀样, 态度更为客观公正。

作为新红学的始创者, 俞平伯先⽣能如此坦然、开
明地评述索隐派, 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相⽐之下, 胡适在⾃传说这⼀问题上就不如俞平伯先⽣考
虑得这样深⼊, 他晚年的⽴场基本上没有改变。

⼀是对《红楼梦》后40 回及续作者⾼鹗的理解和宽容。

在早年的《红楼梦辨》等著述中, 俞平伯
先⽣对后40 回及⾼鹗颇多苛求之词。

后来他的⽴场有所变化, 对⾼鹗、程伟元等⼈的刊刻、保全
《红楼梦》之功给予肯定, 表现出⼀定程度的宽容和理解。

据俞润民介绍, 俞平伯先⽣晚年和他谈《红楼梦》, “觉得⾃⼰过去对⾼鹗续书多贬⽆褒” ,“⾼鹗续
的后四⼗回也很有功劳, 不然《红楼梦》就不是⼀部完整的⼩说了”。

此外,“他很想再写⼀些论后
四⼗回《红楼梦》的⽂章。

可是那时他已年过九⼗⾝体⽇衰, ⼒不从⼼了”。

1990 年, 在临去世前
⼏个⽉, 俞平伯先⽣⽤颤抖的⼿在纸上艰难地写下如下两句话:“胡适、俞平伯是腰斩《红楼梦》
的, 有罪。

程伟元、⾼鹗是保全《红楼梦》的, 有功。

⼤是⼤⾮!”“千秋功罪, 难于辞达!”
可见俞平伯晚年对这⼀问题的重视程度。

这种态度与中华⼈民共和国成⽴后⼏⼗年间对⾼鹗异
⼝同声的近乎漫骂式的批判形成鲜明对⽐。

时⾄今⽇, 学界对⾼鹗的评价仍有明显的差异。

俞平
伯先⽣的反思⽆疑可为我们提供⼗分有益的启发和思考。

同时也需要指出的是, 俞先⽣对⾼鹗、程伟元等⼈⼀定程度的宽容并不意味着对《红楼梦》后40
回的肯定, 事实上他⼀直对这部分⽂字不甚满意。

1980 年4⽉17 ⽇他在给叶圣陶通信评述舒芜《“谁解其中味”》⼀⽂时曾明确地表达了这⼀看
法:“引后四⼗回与⼋⼗回之⽂相混。

弟并⾮坚持⼰见, 但曹作⾼续既内外证据明确, 似不能置之不
顾。

具体之例, 黛⽟临终时说`宝⽟你好' , 我⼀向觉得很拙劣, 决⾮雪芹笔墨, ⽐写晴雯之死差得太
多。

舒⽂引此亦觉未善。

”宽容与批评, 看似⽭盾, 实则合情合理, 它代表着俞平伯先⽣对后40 后
续书的完整见解。

对⼤观园的虚实及原型问题, 俞平伯先⽣仍坚持其早年观点, 更多的从艺术虚构这⼀⾓度来看, 对
当时⼀些研究者确认⼤观园原型之举持保留态度。

他在给叶圣陶的书信中说得很是明确:“省亲园
墅, 赐名⼤观, 旧境重逢,疑真疑梦(指宝⽟事), 烟云缥缈, 妙在于虚:含英咀华, 必胎乎实。

荟蕞南北
名园, 遂成千秋之胜。

譬如《扬州画舫录》中即有两条:⼀⾔开门翠嶂如屏, ⼀⾔结构迷楼, 画开户
见, 有若怡红院。

即此可知京邸朱门, 作者偶曾游历, 固宜在⽹罗摄取之中。

若质⾔之, 某处熙凤
曾游, 某处潇湘曾住, ⾔者娓娓⽽听者茫茫, 不仅穿凿, 且伤庸俗矣。


后来, 他结合⽂学创作的实际再次表明⾃⼰的这⼀看法:“⼤观园者, ⼩说中花园, 不必实有其地。

即或构思结想, 多少凭依, 亦属前尘影事, 起作者于九原, 恐亦不能遽对。

全然摹实, 不逾尺⼨, ⼜何贵于⼩说耶。

”应该说这⼀说法更为辩证, 更符合艺术创作的实际, 因⽽⽐那些将⼤观园硬性指派为某处的做法也更为可取。

事实上, 俞平伯先⽣晚年的红学观是稳中有变, 除上述所讲的⼀些看法的变化外, 有些地⽅他的观点则是⼀贯的。

⽐如对《红楼梦》主旨的理解及钗黛合⼀说, 尽管在1954 年受到过⼗分严厉的批判, 但并未因之⽽改变:“余以`⾊空' 之说为世⼈所诃旧矣。

虽然, 此⼗六字固未必综括全书, ⽽在思想上仍是点睛之笔。


他还将这层意思告诉⾃⼰的⽼友:“书中⼤义, 弟之妄解,总是陈⾔, ⽆⾮诸幻⽣灭⾊⾊空空⽿。

钗黛合⼀之说, 见于脂评, ⾮弟之见。

⼆⼈如何合为⼀⼈? 本是险语、荒唐⾔, 然知境幻情亦幻,则离合⽆伤也。

蘅潇假借, 破三⾓恋爱之俗套;兼美虚名, 成⾊欲升华之洁本, 按书中绘钗黛形象,纤秾南北迥异, 则兼美⼜当如何? 却不道`万紫千红总是春' 乎。

昔⼈云,《法华经》是譬喻因缘, 《红楼梦》殆亦然也。


对作品中⼀些词句、掌故的理解以及校勘整理等问题, 俞平伯先⽣也提出了个⼈的独特见解。

对“享强寿”⼀语, 他是这样为⽼朋友解惑的:“《⽯头记》之记秦⽒颇多特笔, 如`享强寿' 三字即⾮⼀般铭旌之体, 殆有意点醒。

其年决不逾卅。

此书写诸⼈年龄每多惝恍, 特出例如宝⽟忽⼤忽⼩,⽽黛⽟⼊府时有⼀段描写, 亦决⾮幼⼥情态也。

”看似⼀个词语的解释, 实则关涉对⼩说艺术⼿法的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