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农科专业实践育人理念的阐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金项目: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研究计划重点项目“服务于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农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B01—0901)。
天津农学院科技发展基金资助项目“高校农科专业实践育人体系的构建与研究”,项目编号:2013S02。
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资助项目“基于现代农业背景下农业高校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的研究”(TJJY13-014)
作者简介:郑纪午(1981-),男,硕士,天津农学院农学与资源环境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研究、思想政治教育。
众所周知,我国当前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与欧美大学存在很大差距,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缘于对实践育人的认识不同。
国内大学往往乐于传统的讲授式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环节也大多是走个过场,效果很不理想。
积极促使高等教育工作者达成实践育人理念共识,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前提条件。
一、何谓实践育人理念所谓实践育人理念,是指教育工作者时刻将实践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创新拔尖人才以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先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实践潜能。
譬如:倡导任课教师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法,将“教学”变成“导学”;鼓励科研、实验教师带领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使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支持团学组织开展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勤工助学以及校园文化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督促教辅管理人员牢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宗旨,推进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
二、引入体现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理念1.引导式教学。
陆俭明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
多年来,他一直“站在学生角度考虑”,采取提出实际问题、开展课堂讨论、感受语法分析理论方法的实践性、总结归纳理论方法。
这个“举例子—发掘问题—引导解决—总结并上升到理论”被他称为引导式教学的方法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农科专业课堂教学,像植物学、作物栽培学等课程采用这种引导式教学方法会更直观,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研究型教学。
卢德馨教授是南京大学“大理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始人,首届全国教学名师。
他的研究型教学的独特要点是普遍要求而非个别,强调训练、重在参与,不以发表论文为目的,整体配合、基础课阶段开始铺垫,是一种“铺垫—训练—研究”模式。
他的研究型教学探索被总结为整体研究性、思想统摄性、师生互动性和资源开放性特点,其机理在于高质量探究、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兴趣,非常适合农科专业课
堂教学实践。
3.讨论式教学。
教学本应该是一个教与学的互动过程,可是现有的教学模式长期以来缺乏教与学的互动,课堂上只重视教不重视学。
教的实践不应该是满堂灌,而应是启发式讲授,引导学生自学、读书、辩论,组织学生讨论、回答学生提问、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学习实践;学的实践更不应该是只做听众,而应是自己有思考地听讲、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参加讨论、辩论、进行自学、社会实践等。
讨论式教学是教与学互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方式。
三、形成实践重于理论的教学计划设置理念1.提高教学计划中实践性环节比重。
以天津农学
院农学与资源环境学院为例,学院设有农科专业两
个,分别是农学专业和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
农学专业学生毕业需修满164.5学分,其中实践性环节18.5学分,教学计划中实践性环节比重为11.25%。
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毕业需修满158.5学分,其中实践性环节21学分,教学计划中实践性环节比重为13.25%。
这样看来,农科专业教学计划中实践性环节普遍偏低,应适当提高其比重。
2.强化科研训练、毕业实习等环节。
科研训练、毕业实习环节在农学专业和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
计划实践性环节中分别是9学分和10学分,是最重要高校农科专业实践育人理念的阐释
郑纪午,吴锡冬,陈宏涛
(天津农学院农学与资源环境学院,天津300384)
摘要:本文在概述实践育人理念的基础上,从高校农科专业建设的视角对课堂教学理念、教学计划设置理
念、“第二课堂”育人理念、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理念进行了阐释,以期能促使高等教育工作者达成实践育人理
念共识,全面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
关键词:农科专业;实践育人;理念;阐释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2-0211-02
. All Rights Reserved.
的实践教学内容。
然而,科研训练和毕业实习的实践效果却不是很理想,学生科研成果几乎没有,本科毕业论文水平也相对较低。
当前,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大学生科技立项活动等教学计划外的科研实践活动却搞得如火如荼。
如能将这些教学计划外的科研创新实践活动与计划内科研训练、毕业实习环节进行有机融合,将会大大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
3.探索实施“卓越农林人才计划”。
“卓越农林人才计划”源于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
其核心是校企合作,培养特点有三个: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农林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卓越计划”是实践育人理念的实践范本,也是对教学计划设置理念的重大突破。
农科专业教学改革也要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敢做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开路先锋。
四、充分认识“第二课堂”实践育人的重要性
1.组织型平台的育人功能。
学生参加党、团、学、社、班等组织工作,在工作中学习、实践、提高自身管理能力和工作水平。
参与学生党支部工作,整理发展党员材料,经常组织召开党支部会议、党员大会能进一步增强党员意识,坚定理想信念;举办主题团课、团支部风采展示大赛等活动能提升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筹备学生代表大会或参加学生会竞选能增强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和民主观念;创建或参加学生社团工作能让学生明白社会团体的运行模式,提高管理能力;主持班级事务、参加班集体评优能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2.文化型平台的育人功能。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仅是娱乐,每一项活动的背后都蕴含着组织者的育人智慧。
天津农学院自编自排的康乐舞不仅充实着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更体现着学校的文化自信;30多首自己填词、自己谱曲的校园歌曲,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尊师爱校情怀(《老师颂》、《天农学子之歌》),也牢记了做人做事准则、提高了安全防范意识(《道德歌》、《安全歌》);3A体育节把学生喜闻乐见的趣味体育活动都纵向安排在了体育节里,参与其中的学生在各自的兴趣爱好中增强了自信心,锻炼了人际交往能力;宿舍文化节给热爱生活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生活技能的平台,集体荣誉感也得到进一步增强。
3.服务型平台的育人功能。
学生凭借自己所学知识,志愿参加“三下乡”、“四进社区”、科技和教育扶贫、支农、社会调查、科普宣传等服务社会的活动都属于服务型平台。
天津农学院“百团百村心连心、共建和谐新农村”大型主题社会实践活动,组织百余个大学生社会实践团到农村开展社会调查、科技支农等活动,让大学生直观地了解了我们国家基层的国情民情,受了教育,长了才干,做了贡献;农学与资源环境学院从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承办的“千乡万村环保科普行动”,组织十余个大学生志愿服务团在天津郊区农村开展“农村环境和人体健康”科普宣传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大学生的志愿者精神和服务社会意识。
4.教育型平台的育人功能。
教育型平台主要是指党、团部门组织的系列学习和主题教育活动,这类活动起点高、系列化、针对性强,自我教育功能显著。
学习胡锦涛在中国农业大学的讲话精神活动,让学生能更清晰地认识当代青年的历史责任,增强学生勇担重任的使命感;学习习近平同志系列讲话精神座谈会,让学生骨干能够更通俗地理解中央的治国方略,增强大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天津农学院农学与资源环境学院开办的“行知团校”,组织高年级党员定期为低年级入党积极分子讲党课,既提高了学生党员进行自我学习理论的责任感,也实现了平台的自我教育功能。
五、积极营造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氛围
1.师德育人。
卢梭在《爱弥尔》中说:你要培养人,你首先会做人。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两位教育大家在强调师德的核心是以身立教。
以身立教就是以教师的人格特征,自身的品德、学识、气势、风度、情感等综合的人格力量影响学生,调动学生爱学你教的课,喜欢你这位老师,有想学、学好的愿望。
爱心是师德的重要内容,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
师爱像暖流,可以融化厌学者冰冷的心;师爱像桥梁,可以帮助学生越过学不好功课的沼泽地。
2.管理育人。
高校管理系统任务庞杂、内容繁多,不同管理部门、不同管理人员的管理方式也存在很大差异。
管理方式妥当与否不仅影响学生对学校、社会的看法,而且在其行为的方式上也会烙上很深的印记。
不管是在行政管理、教学管理还是在生活管理中,将以关心人、爱护人为核心的人本管理观念运用于实践,会让学生较多地感受到来自学校、社会的关怀与爱,对社会的看法会趋于积极,并会将人本原则接受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3.服务育人。
传统观念中服务育人主要是指高校后勤工作在为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提供生活服务的过程中,发挥服务育人的功能。
随着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深化,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尤其是辅导员在学生管理中的服务意识也需逐步提高。
大学辅导员是学生接触最多的教师群体,也是对学生影响最大的教师群体。
大多辅导员就像保姆一样为学生化解宿舍矛盾、清楚心理障碍、开展生涯规划、提供就业指导,解决学生遇到或提出的一切困难。
这些工作的开展,不是管理而是服务。
这些服务对学生影响重大,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推动因素。
因此,要站在育人的高度为学生提供服务,让学生在解决困难的过程中得到成长。
参考文献:
[1]陆俭明.我的教学方法[J].中国大学教学,2008,(11).
[2]卢德馨.研究型教学20年——
—理念、实践、物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王晓勇.高校实践育人体系的构建与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6).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