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中的数据
我们记得的911事件可以说是最为严重的暴力事件,但从 伤亡人数来讲,大约与之同时发生的刚果种族大屠杀事件 才算是最为惨重的。据报道,死亡人数约300万!部分民众 被砍刀活活砍死,其他民众大多在逃离村庄后死于饥饿和 疾病(Sengupta,2003)。
在邻国卢旺达,约75万人,在1994年夏天的种族灭绝性屠 杀中惨遭杀害(Staub,1999)。
干预儿童的攻击行为的策略
1、创造不利于攻击行为的环境 与成人相比,孩子的行为更易受环境的影响。实践证明,
生活在一个有良好家庭气氛、有充裕玩耍时间以及有多种 多样玩具环境中的孩子,攻击行为会明显减少。因此,家 长应为孩子提供足够玩的时间和足够的玩具。不让孩子看 有暴力镜头的电影、电视,不让孩子玩有攻击性倾向的玩 具,不在孩子面前讲有攻击色彩的语言。
第二种观点认为挫折产生了愤怒和敌意,如果存在攻击性的线索,这种愤 怒就可能激起攻击行为。挫折感不仅来自剥夺本身,还来自期望和现实之 间的差距。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我们的攻击行为是习得的,通过亲身经历和观察别人的 成功,我们会习得攻击行为的好处。社会学系使家庭、亚文化和大众媒体 都能对攻击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
这些无不揭示着整个人类潜质中异常残忍的一面!
难道我们像希腊神话中的米诺陶斯一样是半人半兽吗? 1941年,仲夏夜的一天,在波兰耶德瓦布内的一个小镇上,
非犹太人的一般居民对另一半的犹太居民进行疯狂屠杀, 1600名犹太人中只有十几人幸存(Gross,2001) 我们要如何来解释人类的这种攻击倾向呢?
4、培养孩子丰富深厚的思想情感 有些孩子见到小动物,会去虐待它,以发泄内心的痛苦和
愤恨。 有这种行为的儿童可能对自我不满,或者在爱的关系上受
到挫折。家长要从各方面关心他、爱护他,可以让孩子通 过饲养小动物来养成孩子的仁爱之心和爱怜之情。这种鼓 励亲善行为的方法,可培养孩子丰富、深厚的思想情感, 是纠正孩子攻击行为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干预儿童的攻击行为的策略
5、对孩子的攻击行为进行冷处理
所谓“冷处理”,就是暂时不予理睬,对孩子表示冷漠,在一段时间 里不理他,用这种方法来“惩罚”他的攻击行为。
如把孩子一个人关在房间里,让他思过、反省,直到他自己平静下来 为止。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不会向孩子提供倾诉、打骂的攻击原型。
干预儿童的攻击行为的策略
2、去除攻击行为的奖励物
识别并去除攻击行为的奖励物,可减少儿童攻击行为的发生。 如媛媛和莎莎在一起画画,媛媛抢走了莎莎的蜡笔。对媛媛来说,蜡笔就是
攻击行为的奖励物。这时,要让媛媛把蜡笔还给莎莎,这就消除了媛媛攻击 行为的奖励。如果不把媛媛手里的蜡笔还给莎莎,就等于鼓励了他,以后他 还会去抢别人的东西。 同样,如果孩子打了人,家长不制止,打人就成为攻击行为的“奖励物”, 使孩子觉得打人并没有什么不对,以后还可以去打别人。 所以,当孩子出现攻击行为时,家长要查明原因,及时处理,而且要态度明 确。从而使孩子认识到,什么行为是错的,应该怎样做才对。
以上行为显示了人类是何等的残忍!
生活中的数据
2000年后,这种暴力和毁灭性冲突不再只局限于中东和非 洲地区。全世界,人类每天要花费20亿美元在武器和军队 上,而20亿美元可以为世界上数百万贫困人口提供足够的 食物。教育资源并进行环保投资。
回顾刚刚过去的20世纪,250场战争夺走了1.1亿人的生命, 足以建立一个人口超过法国、比利时、荷兰、丹麦、芬兰、 挪威和瑞典总人口之口的“死亡国度”!
很长时间以来,人们都认为气候 对人类行为有着影响。
案例
1967~1981年发生在79个美国城市的暴动更多的发生在炎热 的日在里。
在整个北半球,不仅酷热的日子会发生更多的暴力犯罪, 在一年中较为炎热的季节里,在更为炎热的那些夏季,更 为炎热的年份。城市或地区,也都是如此。(Anderson, 1998,,2000)
由于儿童模仿性强,是非辨别能力差,因此,孩子很容易模仿 其周围的人或是影视里人物的攻击行为。
有资料表明,经常看暴力影视的儿童,容易出现攻击行为。也 就是说,大众传媒的不良影响是产生攻击行为的一个很重要的 原因。如果儿童经常看暴力影视片、武打片、玩暴力电子游戏, 会使孩子的攻击性心理得到加强。
如果一个孩子在偶然几次的攻击行为后,得到了“便宜”, 尝到了“好处”,其攻击行为的欲望会有所增强,若再受 到其他人的赞许,其攻击行为就会日益严重。
媛媛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在儿童心理学上称为儿童攻击行为。
儿童攻击性行为
儿童攻击行为的表现特点: 1、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和年龄差异; 2、儿童的攻击行为与是否提供模仿的样例密切相关; 3、儿童的攻击攻击行为随奖惩手段的不同而发生性质上
的不同; 4、会受到被攻击者的行为反应的影响。
攻击行为是指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采取有害他人、毁坏 物品的行为。
(三)社会学习理论
2.观察学习 一般地,我们受到来自家庭、文化和大众媒体的攻击性榜样的影响。 家庭:在家庭,暴力的结果往往是新的暴力。对孩子尖声训斥和拳打脚
踢,从而塑造了他们的攻击性行为。 关于大众媒体对攻击行为的影响,我们在后面还要详细介绍。
另外,较高的犯罪率与缺少父亲的家庭密切相关。美国司法统计局的 报告显示,单亲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占了青少年拘留案件中的70%。 研究还发现:相比其他孩子,成长过程中父亲不在身边的孩子被虐待、 辍学、离家出走、成为未婚少年父母、暴力犯罪的可能性要高出7倍。
(三)社会学习理论
1.攻击行为的回报 人类可以习得攻击行为的回报,儿童一旦成功地使用武器胁迫了其他儿
童,他很可能会越来越富于攻击性。如:球场上犯规得到的收益也会增加 其攻击性。 2.观察学习 人们对攻击行为的学习不仅发生在亲身体验其后果时;通过观察别人, 人们也可以进行同样的学习。 对成年人攻击行为的观察降低了他们对自己的抑制。而且,孩子常常重 复示范者的动作和话语。所以,观察攻击性行为不仅降低孩子对自我的控 制,还教给了他们怎样去攻击。
两种攻击行为
谋杀大多是敌意性攻击行为。 其中约有一半因为意见不合而爆发,其余的源自恋爱中的
三角关系和酒精或致幻毒品导致的争吵(Ash,1999)。 这些谋杀是冲动性的情感爆发,这有助于解释为什么来自 110个国家的数据显示:更为严厉的死刑惩罚并my减少杀 人案件的发生。
二、攻击行为的理论
(一)生物学理论 1、本能论和进化心理优势 弗洛伊德和洛伦兹认为攻击行为的能量来自本能
Question
攻击行为取决于先天的生物基础还是后天习得的? 什么样的情境更容易诱发敌对行为呢? 大众媒体对攻击行为有影响吗? 我们如何才能减少攻击行为?
一、什么是攻击行为?
意图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者语言行为。 这一定义排除车祸,牙科治疗或人行道上的碰撞,但是包
括打耳光,当面侮辱,甚至说风凉话。 研究者通过让人们决定伤害他人的程度来度量攻击行为:
(二)挫折——攻击理论
挫折是指:任何阻碍我们实现目标的食物,当我们达到一 个目标的动机非常强烈,当我们预期得到满意的结果,却 在行动过程中遇到阻碍时,挫折便产生了。
通常,攻击的能量不会直接朝向挫折源释放。我们学会克 制直接的报复,特别当别人会对我们这种行为表示反对或 者进行惩罚时;相反,我们会把我们的敌意转移到一些安 全的目标上。
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
能诱发攻击行为的事件通常不仅包括挫折,还有一些令人 厌恶的体验,如疼痛、令人不适的炎热,受攻击、过度拥 挤等。
疼痛
疼痛引发攻击行为。
疼痛引发攻击行为。 1997年重量级拳王争霸赛, 泰森在与霍利菲尔德前两回合 的较量中被挫败,处于下风。 这时两人的头又意外的撞在一 起,在疼痛的驱使下,泰森咬下 霍利菲尔德的耳朵。
文化:在崇尚”男子汉气概“的社会里,攻击行为可以很容易地传 递给下一代。来自崇尚荣誉的文化的人,也会有攻击性的心理倾向。
小结:
关于攻击行为有三种主要理论。
与弗洛伊德关系密切的本能管带你认为攻击性的能量会在体内不断积累, 就像水在大坝后几句一样。虽然这种观点很少有直接证据的支持,但攻击 行为确实受到遗传、血液化学成分和大脑等生物学因素的影响。
儿童攻击行为常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 的东西(或玩具)等。
儿童的攻击行为一般在3-6岁出现第一个高峰,10-11岁 出现第二个高峰。
总体来说,攻击方式可分为暴力攻击和语言攻击两大类, 男孩以暴力攻击居多,女孩以语言攻击居多。男孩的攻击 性强于女孩。
环境因素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通过一系列实验证明,攻击是 观察学习的结果。
(一)生物学理论
3.基因的影响 遗传因素影响神经系统对暴力线索的敏感性。 相对于异卵双胞胎来说,同卵双胞胎更可能在“脾气很大”或者
“经常打架”的问题上给出一致的回答。如果同卵双胞胎中的一个被 判有罪,那另一个双胞胎有一半的可能也有犯罪记录,而在异卵双胞 胎中这一比例仅为五分之一。 一项 种能够改变神经递质平衡的基因和童年时期的受虐待经历共同决定的。 攻击性和反社会行为并非单纯地只受“不良”基因或“不良”环境的 影响;相反,基因会使某些儿童对虐待更敏感,反应更强烈。
(一)生物学理论
4.生物化学因素 研究表明:血液中的化学成分同样可以影响神经系统对攻击
性的敏感性。 酒精可以降低人们的自我知觉和考虑后果的能力,进而增加暴
力行为发生的可能。酒精使人们的个性弱化,降低我们的抑制 能力。 研究还表明:暴力行为和雄性激素(睾丸激素)也有关系。 雄性激素可以促进支配欲和攻击行为的产生。 观看短片
其他因素
媒体影响:
电视 电子游戏 色情文学 性暴力 。。。。。。。。。。。
儿童攻击性行为
案例二
媛媛和莎莎正在画画,媛媛缺一支红色的蜡笔,看见莎莎 笔盒里正好有一支红蜡笔,伸手就去拿,嘴里还说:“这 是我的。”莎莎也正想要,不肯给媛媛,媛媛气得把莎莎 画画的东西全扔掉,并把莎莎推倒在地上,还用小脚去踢 莎莎。
两种攻击行为
敌意性攻击行为是有愤怒引起,以伤害为目的的。 工具性攻击行为,只是把伤害作为达到其他目的的一种手
段。 大多数恐怖活动属于工具性攻击行为。罗伯特·佩普(2003)
对1980~2001年间发生的所有自杀性爆炸事件进行研究后指 出:“所有自杀性恐怖活动的一个共同特征是都有明确的、 现实的和战略性的目标——迫使自由的民主国家从恐怖分 子眼中属于他们的家园的领土上撤军”。
比如用施加多强的电刺激实验。
什么是攻击行为
意图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者语言行为。 该定义涵盖了两种不同的攻击行为。 当动物发怒时,它们在展示典型的社会性攻击行为;而当
掠食者潜行在猎物之后时,它们表现的是静息的攻击行为。 社会性和静息攻击行为分属不同的脑区。 对于人类,心理学家将攻击行为分为:“敌意性”和“工 具性”两种。
疼痛
疼痛会提高人类的攻击性。 伯克维茨与其同事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他们以威斯康星
大学的学生作为被试,让他们把手放在一杯微热的水中, 或者一杯冰凉刺骨的水中。在实验过程中旁边有一个不断 发出声音的人。 实验结果:那些将水放在冰水中的被试更为急躁和烦恼, 并且更倾向于对此人表示强烈的不满。
炎热
(instinctual),这种能量如果得不到释放,这种能量就会 越积越多。 攻击行为对于获得资源、抵抗攻击、威吓乃至干掉情敌、 防止配偶的不忠都是一种有效的策略。
(一)生物学理论
2.神经系统的影响 研究者在动物和人类身上发现了一些能够促进攻击行为
的神经机制。对杀人犯和死囚的研究证实:脑区异常可能 导致异常的攻击行为。
干预儿童的攻击行为的策略
3、教育孩子懂得渲泄自己的感情 烦恼、挫折、愤怒是容易引起攻击行为的情感,对于自控
力弱的孩子来说,它也是点燃攻击行为的导火线。 因此要教会孩子懂得渲泄自己的感情,把自己的烦恼、愤
怒通过适当的途径渲泄出来,尽可能使孩子的攻击行为减 少到最低的限度。
干预儿童的攻击行为的策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