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促织》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编新版必修下册第六单元14《促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归纳《促织》中的文言现象,掌握学习规律。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促织》借古讽今的特点。
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意蕴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理解小说刺贪刺虐的主题以及作者对人生的感悟。
教学重点理清《促织》曲折离奇、跌宕起伏的情节线索。
教学难点把握作品主题。
教学时数授课1课时。
教学要点师生合作探究学习《促织》。
教学过程
一、解题目,趣导入
宣宗酷好促织之戏,遣使取之江南,价贵至数十金。
枫桥一粮长,以郡督遣,觅得一最良者,用所乘骏马易之。
妻谓骏马所易,必有异,窃视之,跃出为鸡啄食。
惧,自缢死。
夫归,伤其妻,亦自经焉。
(吕毖《明朝小史》)
二、固基础,通大意
1.固基础:对照注释,逐段通读课文。
重点研习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省略句等。
2.通大意:情节提纲:责虫——觅虫——卜虫——得虫——失虫——化虫——斗虫——献虫。
小说通过促织得失这一主要线索,讲述成名一家的遭遇,表现主人公有悲到喜、喜极而悲、悲极复喜的情绪变化,情节环环相扣,动人心弦。
小说情节的曲折
觅虫不得,走投无路(悲)——求问女巫,寻得一虫,举家欢庆(喜)——儿子误杀虫,跳井自尽(悲)——偶得异虫,绝处逢生,大富大贵(喜)
情节起止段所写内容
序幕(起因)第1段朝廷征促织
开端第2段成名被摊派交纳促织
发展第3~4段成妻卜促织、成名按图索促织
高潮第5~7段成子毙促织、化促织、斗促织
结局第8段成名献促织
尾声第9段作者评促织
三、思评价,悟主旨
《促织》通过成名一家被官府逼迫交纳蟋蟀,以致倾家荡产,但又终于致富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徭役的残酷,辛辣地讽刺了“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丑剧,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知人论世悟主旨: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
山东淄川(今淄博)人。
清代小说家,出身于一个没落地主家庭。
天资聪明,学问深厚,十九岁时连中县、府、道三个第一,但此后屡应省试不第,年七十一,始被补上岁贡生,一生忧郁自伤,穷愁潦倒。
他从二十岁左右开始写作,历时二十余载,创作了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另有诗、文集《聊斋诗集》、《聊斋文集》。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成名的成功之路,不在于科举,而在于促织,因此,有的学者认为《促织》谴责和讽刺了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封建取士制度。
成名这个名字具有社会象征意义,对封建取士制度虚伪性的批判和对其欺骗性的揭露、讽刺。
《聊斋志异》是一部借写花妖狐媚来鞭挞贪官污吏,抨击、批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共491篇,写了大约20年。
“写鬼写妖,高人一筹;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郭沫若)
四、赏技巧
1.本文的情节的确曲折跌宕、引人入胜、扣人心弦。
2.成功塑造了成名这个在官府逼迫下痛苦挣扎的社会底层读书人的形象。
3.主题极为深刻。
强烈的批判和讽刺。
喜剧结尾掩盖不住现实生活中的悲剧。
4.语言简洁凝练,片言传神。
五、作业:
1.请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这个故事给家人听,并一起探讨对这个故事主旨的理解。
2.完成本文的配套练习作业。
3.拓展阅读《聊斋志异》其他篇目:《叶生》、《席方平》、《婴宁》、《莲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