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计制造培养计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2018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适应社会经济、技术和制造业发展为需要,核心关注在机械工程与控制工程学科范畴内面向复杂机电系统和装备的设计、制造、控制及应用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
主要服务制造业工程应用一线,培养学生在工业制造系统及装备和通用机械产品等领域相关的项目开发与设计、制造技术与工艺、系统控制与测试、生产应用与管理、产品评估与经销等方面的专业技术、能力与综合素质。
二、培养要求
(一)知识要求
掌握数学、力学、材料科学、程序语言等通识基础知识;掌握机械原理与设计理论、制造技术与工艺、控制原理与应用等专业核心知识体系。
(二)工程要求
掌握面向机电产品的形体表达与分析、结构及系统设计、系统控制及应用、加工与制造、试验与测试等基础工程应用能力;初步具备解决复杂机电产品项目开发、设计、生产及应用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三)素养要求
具备严谨、细致和耐心的基本工程态度,有一定团队协作的能力。
了解产品生命周期内相关的生产及应用技术和流程,熟悉专业相关国家和行业的标准规范基法律,有一定基于专业背景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科学伦理规范。
三、毕业生能力
(一)掌握从事机械工程行业所必须的基础知识和系统的专业知识。
1. 具有较扎实的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可进行一定的数学计算和分析。
2. 掌握机械设计领域内的力学和图学理论,可进行工程形体及机电产品的表达、设计、校核、分析及优化。
3. 掌握机械制造领域内的制造技术基本知识,熟悉相关制造装备的技术原理、制造工艺、装配工艺、精度控制等专业知识。
4. 掌握程序语言和控制工程的基础知识,熟悉机电产品的本体控制及程序、
系统传动与控制、传感与测试等专业知识。
5. 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
(二)具备工程实践经验,能够进行产品设计加工、实验分析、结果评价及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同时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
1. 具备一定面向机电产品设计、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
2. 熟悉制造装备技术与工艺、零部件加工与装配、产品检测与测试等的基本技术能力,并可进行技术指标分析和评估。
3. 具有初步制订设计设计及试验方案、实施、分析解释数据和评价结果的能力。
4.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
5. 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一定的创新意识。
(三)了解行业、职业及市场的发展与需求,具有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操守、科学伦理和价值取向。
1. 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政策法律、行业规则、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及职业健康、安全等方面的规定。
2. 了解本领域的科学伦理,能够对技术发展可能带来的社会问题有一定的预见或判断,并加以自我约束。
3. 了解技术经济、效益分析,对企业管理有一定的认识。
(四)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素养、人际交流沟通能力。
1. 熟悉一门外语,可借助词典等工具阅读及翻译本专业相关外文文献资料等。
2. 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具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和人文素养。
3. 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能在团队中积极发挥作用的能力。
四、主干学科
力学、机械工程
五、专业核心课程
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电工电子技术、机械原理、机械设计、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机电传动与控制、数控技术、数字化设计制造、机械制造装备设计、机械制造工艺学、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自动化制造
系统
六、学制与学分要求
四年制本科。
学生毕业应达到最低总学分为160学分。
七、授予学位
符合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八、教学活动时间安排
表一教学活动时间分配表
表二实践教学环节时间安排表
九、课程结构及课时、学分分配
表三理论课程课时数和学分数统计表
表四实践教学环节统计表
十、周课时分配
表五周课时分配统计表(含课内实践)
十一、课程体系配置流程图
5
十二、学生修读说明
(一)专业方向:学生须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在教师指导下,于第六学期末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选择相应的专业方向模块课程。
(二)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学生须在第二至第六学期修满6学分,其中必须选修一门网络通识教育课程。
(三)学科基础选修课程:学生须在第四至第六学期修满4学分。
(四)专业选修课程:学生须在第七学期修满2学分。
(五)学生在公开出版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或参加科技竞赛获奖、各类认证考试等,可根据学院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创新学分,创新学分可抵相关课程的选修课学分。
(六)每生必须修满规定的160学分,并达到合格要求。
十三、课程与毕业生能力对应关系
7
8
9
10
十四、课程体系及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