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八年级语文长春版下册有关古诗词综合训练试卷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八年级语文长春版下册有关古诗词综
合训练试卷含答案
此套2013八年级语文长春版下册有关古诗词综合训练试卷含答案由整理,所有试卷与七年级语文长春版教材大纲同步,试卷供大家免费使用下载打印,转载前请注明出处。
如有疑问,请联系网站底部工作人员,将第一时间为您解决问题!
试卷内容预览:
八年级下
第三课:词二首
一、课前预习
1、文学常识知识搜集
(1)《渔家傲秋思〉这首词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 ,北宋_________ 家、________ 家,谥号________________ ,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传世。
(2)《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作者是__________,字___________,又字和仲,号______________,世人称其为“苏东坡”。
_______________时期著名_____________家、书画家、诗人,______________词人代表。
2、参照书下注释或查字典,读准下面句中加点字的音
塞下秋来风景异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不知天上宫阙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转朱阁低绮户
3、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
四面边声连角起
燕然未勒归无计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又恐琼楼玉宇
转朱阁
低绮户
何事长向别时圆
千里共婵娟
4、积累练习
(1)四季更替,气象万千,惹人情思,古往今来,骚客文人留下了无数吟咏春夏秋冬的动人诗篇,请你分别默出两句来
春:
夏:
秋:
冬:
(2)在古诗中,“月”经常被用来作为诗人寄托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感情的载体,请你写出通过写月来寄托作者对家乡或亲人思念之情的诗词句的连续两句。
并写出作者和出处。
诗词句:
作者:出处:《》二、课堂学习
(一)、理解默写
1、《渔家傲秋思》中渲染古代西北边地秋景的悲凉奇异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维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突出体现了边塞的壮美,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运用相似的景物渲染了边塞的悲凉,这句词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渔家傲秋思》中抒发征夫戍边难归的无奈和对家乡的眷念之情且表达了主旨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表达自己和征人们想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矛盾心理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渔家傲秋思》词中表现作者排遣思乡之愁,同时表现词人忧国忧民之情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作者,是代著名文学家,号东坡居士。
词中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的词句是:“,”;直接写明月的词句是:“,,”;表现作者感悟人生哲理的旷达胸襟的词句是:“,,”;道尽千载离人心愿表明诗人对远方亲人美好祝愿的名句是“,”。
7、苏轼在《水调歌头》中集中词人对亲人的怀念、祝愿和慰籍的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中蕴涵人生哲理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中写出词人内心矛盾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中,作者将客观事物的道理和人间世事联系起来,表达作者豁达胸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宋代著名词人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下阕开头描写月光流转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写下的寄寓离情,释却离愁,从美好的想像中得到人生慰藉的千古名句是: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二)深入探究课文更多免费资源下载http:// 课件|教案|试卷|无需注册更多免费资源下载http:// 课件|教案|试卷|无需注册
阅读《渔家傲秋思》,回答问题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上片写景,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一个“___________ ”字,统领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自然景物,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
间接点明季节的词语是:“___________ ”
2、下片抒情,作者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发了边关将士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的情怀。
3、读“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我们自然会想到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名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这首词的上、下阕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请赏析“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妙处。
6、请揣摩“霜满地”在表达上的作用。
7、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感情
8.“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写了什么景物在词中起到什
么作用
第十课:《孟子》二章
一、课前预习
1、文学常识知识搜集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山东邹城人。
名_____,字_________。
中国古代伟大的________家。
_______时的_____学大师。
著有《_________》一书,属_______体散文集。
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
南宋时朱熹将此书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在一起称“四书”。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有“________”之称,与孔子并称为“_________”。
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________”学说和“______”论观点。
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2、参照书下注释或查字典,读准下面句中加点字的音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所以动心忍性入则无法家拂士
死亦我所恶故患有所不辟也
蹴尔而与之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说明其词义
(1)曾益其所不能(2)衡于虑(3)入则无法家拂士(4)乡为生死而不受
(5)所识穷乏者得我与(6)故患有所不辟也
4、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词
(1)舜发于畎亩之中(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3)管夷吾举于士(4)必先苦其心志(5)劳其筋骨(6)饿其体肤
(7)空乏其身(8)行拂乱其所为
(9)所以动心忍性(10)曾益其所不能(11)人恒过(12)困于心,衡于虑(13)而后作(14)征于色
(15)而后喻(16)入则无法家拂士(17)故不为苟得也(18)故患有所不避也
(19)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20)一箪食,一豆羹
(21)呼尔而与之(22)蹴尔而与之(23)乞人不屑也。
(24)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25)万钟于我何加焉(26)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27)向为身死而不受(28)此之谓失其本心
二、课堂学习
1、理解填空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的中心论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作者认为人才在生活、思想、行为上的磨难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由六位名君贤臣的事实过渡到要成就大事业必须经历磨难的一般意义的过渡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4)孟子认为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鱼我所欲也》中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8)《鱼我所欲也》中作者认为“不为苟得”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9)《鱼我所欲也》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10)《鱼我所欲也》中保持本心和丧失本心分别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作者认为,人要成才,必须要经历哪些方面的磨练
3、上天要把重担加给某人,必然要从哪几个方面来磨练他磨练的好处是什么
4、在物质生活已经丰富的今天,我们能不能耽于安乐我们该忧患些什么
5、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6、《论语》中孔子曾称赞他的弟子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结合本文,谈谈颜回的故事能说明什么道理。
7、古人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还说“多难兴邦”,请结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内容和观点,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你对这些话的理解。
《鱼我所欲也》
8、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你想到了我国历史上哪个舍生取义的英雄人物,并用简洁的话概括其事迹。
9、“凡可以求生的手段都可以使用,但是有人不用。
”“避患的手段都可以使用,但是有人不用。
”的原因是什么
10、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是什么比死亡更令人厌恶的东西是什么
11、“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这几句化用的成语故事是什么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12、“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此之谓失其本心。
”此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用什么
13、孟子在文中表扬了哪些人斥责了哪些人
14、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仁人志士“舍生取义”,“杀身成仁”,请列举两位这样的名人并简要概括其事迹。
第十一课:岳阳楼记
一、课前预习
1、文学常识知识搜集
范仲淹,字_________。
死后谥号:________。
________时
期________家,____家,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
我们学过他的一首词是《____________》
2、参照书下注释或查字典,读准下面句中加点字的音
属予作文以记之浩浩汤汤阴风怒号
若夫霪雨霏霏薄暮冥冥樯倾楫摧岸芷汀兰宠辱皆忘嗟夫
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词
(1)滕子京谪守巴陵郡(2)越明年,政通人和
(3)百废俱兴(4)属予作文以记之(5)予观夫巴陵胜状(6)浩浩汤汤
(7)横无际涯(8)朝晖夕阴
(9)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10)前人之述备矣(11)然则北通巫峡(12)南极潇湘(13)迁客骚人(14)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15)若夫霪雨霏霏(16)连月不开(17)樯倾楫摧(18)薄暮冥冥(19)则有去国怀乡(20)至若春和景明(21)岸芷汀兰(22)而或长烟一空(23)静影沉璧(24)则有心旷神怡
(25)不以物喜(26)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27)是进亦忧,退亦忧(28)先天下之忧而忧
(29)微斯人(30)吾谁与归
二、课堂学习
1、理解填空
(1)作者赞扬藤子京政绩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指。
(3)、“是进亦忧,退亦忧”中的“进”指,
“退”指。
(4)、“微斯人,吾谁与归”中的“斯人”字面上指,也含蓄地兼指,以达到作者的目的。
(5)、作者写自己眼中的洞庭湖的景色,衬托出作者的博大胸襟,与作者的政治抱负互为表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表达作者的政治抱负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通过写洞庭湖早晚景色多变,写出洞庭湖湖光山色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由景入情,引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最能体现“满目萧然”与“心旷神怡”的语句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文中既是比喻,又是对偶,动静结合,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子是:,
(12)、由“四面湖光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你能想到荡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两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拥有:“,。
”的心态。
(14)文中与《爱莲说》中“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意境相同
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要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首先应当做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一段重点写了什么内容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3、“衔远山,吞长江”中的“衔”和“吞”两个字用得非常好,请你说说这两个字有何表达效果
4、“前人之述备矣”一句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与上文的哪句话相呼应
5、本文是写岳阳楼的,为什么要写洞庭湖呢
6、从“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来看,迁客骚人因何而悲
7、“迁客骚人”“古仁人”的区别在哪里
8、“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了范仲淹怎样的思想境界
9、对照古仁人的做法,可以看出迁客骚人为什么因物而喜因己而悲
10、孟子主张“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者和范仲淹的政治抱负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11、作者提出了“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主张,请你谈谈孟子主张的现实意义在那里
12、孟子曾提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这个观点与范仲淹的“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主张是否一致谈谈你的看法。
13、作者“求古仁人之心”有所收获,研读本文你有怎样的收获结合文章的相关语句谈一谈
1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是常人难以持有的,谈谈你对古仁人之心的评价
15、当代作家王曾祺在他的一篇评论本文的文章中写道“一言而为天下法,匹夫而为百世师”这是对范仲淹《岳阳楼记》的
高度评价。
那么,文中哪一言成为了“天下法”,作者何以能成为“百世师”
第十八课:短文两篇
一、课前预习
1、文学常识知识搜集
(1)《名儿子说》一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__,字_________,号老泉。
北宋______家。
与其子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三苏”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
(2)《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是_________时期著名文学家、书画家、_________派词人________字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
在初中,我们学过他的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参照书下注释或查字典,读准下面句中加点字的音
轮辐盖轸外饰藻荇交横3、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的字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
而轼独若无所为者天下之车莫不由辙
车仆马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
辙乎,吾知免矣解衣欲睡
欣然起行月色入户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课堂学习
1、课文理解与默写
(1)文章“记”的要素是:
时间:_______________ 地点:_______________
人物:_______________事件:_______________
(2)交待夜游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达出作者慨叹知音稀少的心理活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的心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名二子说》一文内容来看,“轼”“辙”具有怎样的共同点抛开课文内容来看,这两个名字又有什么相同之处
3、苏洵给儿子取的这两个名字中寄寓了他怎样的希望和情感
4、读过《名二子说》,请你写出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
5、杨慎说作者“深知二子”,从这篇短文中,你能看出作者两个儿子各有什么性格特点
6、“月色入户”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得很有情味,请你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7、《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为什么不能入睡流露出作者怎样的心境
8、“藻荇交横”比喻的是什么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9、“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10、文章通过对月色的描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胸襟
11、作者描写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12、文中写月下景色,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
13、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
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1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心境
15、文章结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6、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
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一个句子,并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17、说说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作者的“闲”
18、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
19、作者在本文中将月色写得很美,其实在《水调歌头》一词中,作者也有对月光的直接描写,请你写出来这样的句子。
20、“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一句历来是为人们所称道的写景名句,说说此句在写景手法,表意效果上妙在何处
21、作者是在政治漩涡中身心俱受伤害后被贬黄州的,在这样的逆境中,仍有赏月的闲情,这对我们直面人生中的困难、挫折带来了哪些有益启迪
2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
《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第四单元复习
第十课:《孟子》二章第十一课:岳阳楼记
一、积累与运用
1、文学常识填空
(1)孟子名_____,字_________。
中国古代伟大的________家。
_______时的_____学大师。
著有《_________》一书,属_______体散文集。
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
南宋时朱熹将此书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在一起称“四书”。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有“________”之称,与孔子并称为“_________”。
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________”学说和“______”论观点。
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2)《岳阳楼记》一文的作者是______,字_________。
死后谥号:________。
________时期________家,____家,著有《》。
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
我们学过他的一首词是《____________》。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词
(1)所以动心忍性(2)曾益其所不能(3)人恒过(4)衡于虑
(5)故不为苟得也(6)故患有所不辟也(7)乡为身死而不受(8)是亦不可以已乎
(9)滕子京谪守巴陵郡(10)百废俱兴(11)前人之述备矣(12)然则北通巫峡
(13)薄暮冥冥(14)则有去国怀乡
(15)静影沉璧(16)或异二者之为
(17)不以物喜(18)居庙堂之高
(19)先天下之忧而忧(20)吾谁与归
3、指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其本字,再解释其意思(1)曾益其所不能(2)困于心,衡于虑(3)入则无法家拂士(4)故患有所不辟也(5)所识穷乏者得我与(6)乡为身死而不受(7)属予作文以记之
4、理解默写
(1)孟子认为人才必须经历的磨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孟子认为人才经理磨难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作者由个人成才上升到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能够体现《劝学》中“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意思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鱼我所欲也》中作者赞扬舍生取义的贤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人们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当不能两全时,我们应当像孟子在《鱼我所欲也》说的那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岳阳楼记》中,作者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写月夜美景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岳阳楼记》中,抒发作者的政治理想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
(一)课文阅读
(甲)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回答问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孟子》是____________家的经典之一。
2、本文开头连用六个“于……”句。
强调六个古人在成名前或是种田的,或是泥水匠,或是盐贩子,或是阶下囚,或是隐士,或是流亡之士,作者列举这些人想要说明什么道理
3、三皇五帝中有许多卓有成绩者,为什么作者仅举舜为例
4、在作者看来,“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你认为这样的磨练能带给人怎样的益处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5、孟子在回答弟子公孙丑的疑问时曾对管仲颇有微词,说“管仲这个人,曾西都不愿意和他相比,难道你以为我愿意学他么”,为何在文中还赞扬管仲能够“举于士”
6.“曾益其所不能”中的“曾”的意思是什么
7.谈你对“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的理解。
8.孟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警示人们要有忧患意识。
两千多年后的今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名言能引起你什么样的共鸣
9、《论语》中孔子强调“过则无惮改”,结合本文内容,说说“改过”在一个人成才的过程中有何作用
10、“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揭示了深刻的道理,请你选择感受最深的一句,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乙)阅读《鱼我所欲也》,回答问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
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请简要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更多免费资源下载http:// 课件|教案|试卷|无需注册
2、本文开篇不直接说“生”和“义”,而是以“鱼”和“熊掌”作喻,试分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面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的“一箪食,一豆羹”,“ 呼尔而与之”“ 蹴尔而与之”,为什么“行道之人弗受”“ 乞人不屑”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表明了孟子怎样的主张
5、文章结尾的“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强调了什么
6、对古代的圣贤来说,“道义”最重要,但道义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在众多的“义”中,你认为最该坚守,最不能放弃的是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7、孟子的散文善于运用比喻、对比等论证方法。
本文也使用了这些手法,请你举出一例,并说说这种方法的运用受到了怎样的效果。
(丙)阅读《岳阳楼记〉,回答问题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耀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迁客骚人”不同的“览物之情”各是怎样的“悲”和“喜”的真
正原因是什么
2、“馋”、“讥”、“宠”、“辱”分别是指什么说的为什么遭贬谪的人对这些如此敏感,因此或悲或喜
3、你如何看待古仁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间的关系
4、范仲淹借此文委婉地表达了对友人滕子京的劝勉,结尾作者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慨叹。
就全文来看,这句话有何言外之意
5、作者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毛泽东说:“问苍茫大地,说主沉浮”。
无数先哲在青年时代就树立了远大而高尚的志向,你的理想是什么请写在下面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回答问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