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一壶月光下酒(初高中语文名作赏析七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仙李白在《月下独酌》有言:“花间一壶酒, 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意思是,月下独酌,但他突发奇想,与明月,月光下自己的影子三人相伴,冷清的场面就热闹起来了。

当代作家林清玄在千年后,也在自己的文章中认为:喝酒也有哲学,而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便是上乘的喝法。

那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散文大师林清玄是如何将月光装在酒壶里,用文火一起温来喝的吧~
原文
温一壶月光下酒
文/林清玄
煮雪如果真有其事,别的东西也可以留下,我们可以用一个空瓶把今夜的桂花香装起来,等桂花谢了,秋天过去,再打开瓶盖,细细品尝。

把初恋的温馨用一个精致的琉璃盒子盛装,等到青春过尽垂垂老矣的时候,掀开盒盖,扑面一股热流,足以使我们老怀堪慰。

这其中还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情趣,譬如将月光装在酒壶里,用文火一起温来喝……此中有真意,乃是酒仙的境界。

有一次与朋友住在狮头山,每天黄昏时候在刻着“即心是佛”的大石头下开怀痛饮,常喝到月色满布才回到和尚庙睡觉,过着神仙一样的生活。

最后一天我们都喝得有点醉了,携着酒壶下山,走到山下时顿觉胸中都是山香云气,酒气不知道跑到何方,才知道喝酒原有这样的境界。

有时候抽象的事物也可以让我们感知,有时候实体的事物也能转眼化为无形,岁月当是明证,我们活的时候真正感觉到自己是存在的,岁月的脚步一走过,转眼便如云烟无形。

但是,这些消逝于无形的往事,却可以拿来下酒,酒后便会浮现出来。

喝酒是有哲学的,准备许多下酒菜,喝得杯盘狼藉是下乘的喝法;几粒花生米,一盘豆腐干,和三五好友天南地北是中乘的喝法;一个人独斟自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上乘的喝法。

关于上乘的喝法,春天的时候可以面对满园怒放的杜鹃细饮五加皮;夏天的时候,在满树狂花中痛饮啤酒;秋日薄暮,用菊花煮竹叶青,人共海棠俱醉;冬寒时节则面对篱笆间的忍冬花,用腊梅温一壶大曲。

这种种,就到了无物不可下酒的境界。

当然,诗词也可以下酒。

俞文豹在《历代诗余引吹剑录》谈到一个故事,提到苏东坡有一次在玉堂日,有一幕士善歌,东坡因问曰:“我词何如柳七(即柳永)?”幕士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棹板,唱‘大江东去’。

”东坡为之绝倒。

这个故事也能引用到饮酒上来,喝淡酒的时候,宜读李清照;喝甜酒时,宜读柳永;喝烈酒则大歌东坡词。

其他如辛弃疾,应饮高梁小口;读放翁,应大口喝大曲;读李后主,要用马祖老酒煮姜汁到出怨苦味时最好;至于陶渊明、李太白则浓淡皆宜,狂饮细品皆可。

喝纯酒自然有真味,但酒中别掺物事也自有情趣。

范成大在《骏鸾录》里提到:“番禺人作心字香,用素茉莉未开者,着净器,薄劈沉香,层层相间封,日一易,不待花蔫,花过香成。

”我想,应做茉莉心香的法门也是掺酒的法门,有时不必直掺,斯能有纯酒的真味,也有纯酒所无的余香。

我有一位朋友善做葡萄酒,酿酒时以秋天桂花围塞,酒成之际,桂香袅袅,直似天品。

我们读唐宋诗词,乃知饮酒不是容易的事,遥想李白当年看斗酒诗百篇,气势如奔雷,作诗则如长鲸吸百川,可以知道这年头饮酒的人实在没有气魄。

现代人饮酒讲格调,不讲诗酒,袁枚在《随园诗话》里提过杨诚斋的话:“从来天分低拙之人,好谈格调,而不解风趣,何也?格调是空架子,有腔口易描,风趣专写性灵,非天才不辨。

”在秦楼酒馆饮酒作乐,这是格调,能把去年的月光温到今年才下酒,这是风趣,也是性灵,其中是有几分天分的。

《维摩经》里有一段天女散花的记载,正是菩萨为弟子讲经的时候,天女出现了,在菩萨与弟子之间遍撒鲜花,散布在菩萨身上的花全落在地上,散布在弟子身上的花却像黏藕那样粘在他们身上,弟子们不好意思,用神力想使它掉落也不掉落。

仙女说:“观诸菩萨花不着者,已断一切分别想故。

譬如,人畏时,非人得其便。

如是弟子畏生死故,色、声、香、味,触得其便也。

已离畏者,一切五欲皆无能为也。

结习未尽,花着身耳。

结习尽者,花不着也。


这也是非关格调,而是性灵。

佛家虽然讲究酒、色、财、气四大皆空,我却觉得,喝酒到极处可达佛家境界,试问,若能忍把浮名,换作浅酌低唱,即使天女来散花也不能着身,荣辱皆忘,前尘往事化成一缕轻烟,尽成因果,不正是佛家所谓苦修深修的境界吗?
赏析
温一壶月光下酒
文|林清玄
煮雪如果真有其事,别的东西也可以留下,我们可以用一个空瓶把今夜的桂花香装起来,等桂花谢了,秋天过去,再打开瓶盖,细细品尝。

把初恋的温馨用一个精致的琉璃盒子盛装,等到青春过尽垂垂老矣的时候,掀开盒盖,扑面一股热流,足以使我们老怀堪慰。

这其中还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情趣,譬如将月光装在酒壶里,用文火一起温来喝……此中有真意,乃是酒仙的境界。

解析
文章以“温一壶月光下酒”为题,新颖别致,颇具诗意,为读者铺开了一幅生动有趣的画面。

“饮酒”本是一常见的生活情景,但“温一壶月光下酒”就显得非同寻常,超凡脱俗了。

前三段用排比的方式将“把桂花香装在空瓶里,把初恋的温馨装在琉璃盒子里,把美好的易逝的东西保存下以后品尝”这三种想象中意趣盎然的想法罗列起来。

由此导入正题,奠定了全文清新脱俗的感情基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开篇高雅,充满诗意,引人入胜。

同学们在拟标题时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让题目让人眼前一亮,如采用比喻,反问,对称等方法噢。

有一次与朋友住在狮头山,每天黄昏时候在刻着“即心是佛”的大石头下开怀痛饮,常喝到月色满布才回到和尚庙睡觉,过着神仙一样的生活。

最后一天我们都喝得有点醉了,携着酒壶下山,走到山下时顿觉胸中都是山香云气,酒气不知道跑到何方,才知道喝酒原有这样的境界。

有时候抽象的事物也可以让我们感知,有时候实体的事物也能转眼化为无形,岁月当是明证,我们活的时候真正感觉到自己是存在的,岁月的脚步一走过,转眼便如云烟无形。

但是,这些消逝于无形的往事,却可以拿来下酒,酒后便会浮现出来。

解析
随后文中写作者和友人在山中赏月,过着开怀纵饮的神仙生活。

引出“才知道喝酒原有这样的境界”的感悟,并为后文中具体写“喝酒是有哲学的”这一观点张本。

此外,作者还表达了自己对于事物的认知,体现其独到之处:抽象的事物是指如“初恋的温馨”、“桂花的香气”等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

而实体的事物则指下文中如“花生米”、“豆腐干” 、“杯盘狼藉”等具体可感的东西。

当我们以新视野去感知抽象的事物,细细琢磨,也能发现它们的独特之处。

“我们活的时候真正感觉到自己是存在的,岁月的脚步一走过,转眼便如云烟无形”这一句用拟人和比喻的手法,进一步说明了岁月的步履从不停歇,生命的
虚幻与无常。

让读者也不禁感慨应着眼当下,珍惜当下。

“但是”之后即是转折,这些消逝于无形的事物,依旧可以存于我们的记忆中,在酒后悄然浮出脑海。

喝酒是有哲学的,准备许多下酒菜,喝得杯盘狼藉是下乘的喝法;几粒花生米,一盘豆腐干,和三五好友天南地北是中乘的喝法;一个人独斟自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上乘的喝法。

关于上乘的喝法,春天的时候可以面对满园怒放的杜鹃细饮五加皮;夏天的时候,在满树狂花中痛饮啤酒;秋日薄暮,用菊花煮竹叶青,人共海棠俱醉;冬寒时节则面对篱笆间的忍冬花,用腊梅温一壶大曲。

这种种,就到了无物不可下酒的境界。

解析
作者将喝酒的喝法分为上中下三乘,又举例说明了何为上乘的喝法:可以借不同季节的花朵下酒。

作者用具有鲜明特色的花朵代表四季,也用四种不同的酒对应不同的季节,这当中都存有诸多乐趣。

最后还得出“无物不可下酒”的结论,恰如其分地体现了作者享受生活,善于发现美好的态度。

也不禁让我想起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这也就是静享春风化雨,夏月蝉歌,秋知落叶,冬去春来的惬意自在。

同学们在写文章时也可以借鉴名家的写作手法,常以独特而具代表性的事物说明自己的观点呀~
当然,诗词也可以下酒。

俞文豹在《历代诗余引吹剑录》谈到一个故事,提到苏东坡有一次在玉堂日,有一幕士善歌,东坡因问曰:“我词何如柳七(即柳永)?”幕士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棹板,唱‘大江东去’。

”东坡为之绝倒。

这个故事也能引用到饮酒上来,喝淡酒的时候,宜读李清照;喝甜酒时,宜读柳永;喝烈酒则大歌东坡词。

其他如辛弃疾,应饮高梁小口;读放翁,应大口喝大曲;读李后主,要用马祖老酒煮姜汁到出怨苦味时最好;至于陶渊明、李太白则浓淡皆宜,狂饮细品皆可。

解析
这一部分作者另举了一种上乘的喝法——就着诗词喝酒。

先讲述一个关于比较诗词的故事,后将故事引用到喝酒上。

诗词当然可以下酒,但喝什么酒宜读什么诗词是有讲究的。

李清照、柳永的词清新淡雅,适宜喝淡酒、甜酒;苏东坡的词豪迈奔放,当然要喝烈酒。

读到南唐李后主时,喝着带有苦味的马祖老酒煮姜汁当然最好……排比的句式使行文更加流畅,也颇具气势。

这些搭配,相得益彰,相映成趣。

认为大家在写文章的时候也可以多用排比,将结构相似,内容不同的素材叠放在一起可以丰富文章,让人为之震撼喔。

喝纯酒自然有真味,但酒中别掺物事也自有情趣。

范成大在《骏鸾录》里提到:“番禺人作心字香,用素茉莉未开者,着净器,薄劈沉香,层层相间封,日一易,不待花蔫,花过香成。

”我想,应做茉莉心香的法门也是掺酒的法门,有时不必直掺,斯能有纯酒的真味,也有纯酒所无的余香。

我有一位朋友善做葡萄酒,酿酒时以秋天桂花围塞,酒成之际,桂香袅袅,直似天品。

我们读唐宋诗词,乃知饮酒不是容易的事,遥想李白当年斗酒诗百篇,气势如奔雷,作诗则如长鲸吸百川,可以知道这年头饮酒的人实在没有气魄。

现代人饮酒讲格调,不讲诗酒,袁枚在《随园诗话》里提过杨诚斋的话:“从来天分低拙之人,好谈格调,而不解风趣,何也?格调是空架子,有腔口易描,风趣专写性灵,非天才不辨。

”在秦楼酒馆饮酒作乐,这是格调,能把去年的月光温到今年才下酒,这是风趣,也是性灵,其中是有几分天分的。

《维摩经》里有一段天女散花的记载,正是菩萨为总经弟子讲经的时候,天女出现了,在菩萨与弟子之间撒洒鲜花,散布在菩萨身上的花全落在地上,散布在弟子身上的花却像黏藕那样粘在他们身上,弟子们不好意思,用神力想使它掉落也不掉落。

仙女说:“观诸菩萨花不着者,已断一切分别想故。

譬如,人畏时,非人得其便。

如是弟了畏生死故,色、声、香、味,触得其便也。

已离畏者,一切五欲皆无能为也。

结习未尽,花着身耳。

结习尽者,花不着也。


这也是非关格调,而是性灵。

佛家虽然讲究酒、色、财、气四大皆空,我却觉得,喝酒到极处可达佛家境界,试问,若能忍把浮名,换作浅酌低唱,即使天女来散花也不能着身,荣辱皆忘,前尘往事化成一缕轻烟,尽成因果,不正是佛家所谓苦修深修的境界吗?
解析
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作者以“温一壶月光下酒”作最后的例子。

而月光是种抽象的,无形的事物。

但这种喝法无疑是风趣的,合乎性灵的。

这样子的喝酒,自然能品出真味,恰也兼具了纯酒所无的余香。

当我们把浮名放下,静下来感悟生命的真谛,不再纠结于一朵花是否落在身上时,或许也就真的达到了佛家所谓苦修深修的境界。

文章最后对全文内容进行升华,提升了思想境界。

我们的同学们在写文章时也可以在文末写一些更有深度的话,对主旨进行升华嗷~
悄悄话:
温一壶月光下酒,煮一缕清风饮茶。

这篇抒情散文是林清玄先生一篇佳作。

其散文经过十年的锤炼,从豪气如虹、飞扬浪漫向淳朴沉思转变,透出了他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想象力、柔弱且刚强的审美品味,以及气清神定的宽厚胸怀。

颇有笑看人生的平和与潇洒。

总体来看,林清玄先生的散文总是充满生命的禅意,于无声处带给人力量与温暖,潜移默化地让读者注意到在日常中被忽略的一些东西。

回到我们今天的这篇文章,通篇文字仿佛都浸染上初秋的桂花香,如冬日中一罐金黄的蜂蜜那般予人抚慰。

首先,标题充满诗意,引人入胜。

月光是清冷的,酒是辛辣的,但作者巧妙地将二者进行诗意的结合。

一幅月下举杯畅饮的画面徐徐在读者面前展开,极具画面感,让人印象深刻!
其次,文章层层递进,不断升华。

文章一开头便教会我们要学会珍藏生命中的美好,世事本就无常,我们能做的也只能是将美妥善保藏。

往后的岁月里,当我们温一壶月光下酒时,也可与文火一起温来喝。

从借四季的花朵喝不同的酒到就着诗词喝酒,最后到最上乘的喝法——借无形的事物去回忆最甜美的往事。

到文章的最后,作者再次升华文章主旨,当荣辱皆忘,前尘往事化为一缕轻烟,尽成因果,我们也达到了佛家所谓苦修深修的境界。

最后,语言优美。

沁人心脾的香味萦绕于一字一句中,温柔的文字却总是蕴藏着强大的力量。

它们不仅让读者惊讶文化与艺术的融合有多么震撼人心,也带领读者感受生命的意义,探索平常的美好。

认为,同学们在写作时也应该要拟好一个好标题喔,一个好的标题引人入胜,勾人心弦。

也要注意安排文章的结构,做到条理清晰,井然有序呀!
人人尽知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换得今世的一次擦肩而过,而毕淑敏女士却偏偏要说“今世的”五百次回眸呢?那在毕淑敏女士笔下又有什么独特的见解呢?今天就让带同学们一起领略一番吧~
原文
《今世的五百次回眸》
文/毕淑敏
佛说,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

顿生气馁,这辈子是没的指望了,和谁路遇和谁接踵,和谁相亲和谁反目,都是命定,挣扎不出。

特别想到我今世从医,和无数病患咫尺对视。

若干垂危之人,我手经治,每日查房问询,执腕把脉,相互间凝望的频率更是不可胜数,如有来世,将必定与他们相逢,赖不脱躲不掉的。

于是这一部分只有作罢,认了就是。

但尚余一部分,却留了可以掌握的机缘。

一些愿望,如果今生屡屡瞩目,就埋了一个下辈子擦肩而过的伏笔,待到日后便可再接再厉地追索和厮守。

今世,我将用余生五百次眺望高山。

我始终认为高山是地球上最无遮掩的奇迹。

一个浑圆的球,有不屈的坚硬的骨骼隆起,离太阳更近,离平原更远,它是这颗星球最勇敢最孤独的犄角。

它经历了最残酷的折叠,也赢得了最高耸的荣誉。

它有诞生也有消亡,它将被飓风抚平,它将被酸雨冲刷,它将把溃败的肌体化做肥沃的土地,它将在柔和的平坦中温习伟大。

我不喜欢任何关于征服高山的言论,以为那是人的菲薄和短视。

真正的高山不可能被征服的,它只是在某一个瞬间,宽容地接纳了登山者,让你在它头顶歇息片刻,给你一窥真颜的恩赐。

如同一只鸟在树梢啼叫,它敢说自己把大树征服了吗?山的存在,让我们永保谦逊和恭敬的姿态,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些事物必须仰视。

今世,我将用余生一千次不倦地凝望绿色。

我少年戍边,有10年的时间面对的是皑皑冰雪,看到绿色的时间已经比他人少了许多。

若是因为这份不属于我选择的怠慢,罚我下辈子少见绿色,岂不冤枉死了?记得在千百个与绿色隔绝的日子之后,我下了喀喇昆仑山,在新疆叶城突然看到辽阔的幽深绿色之后,第一反应竟是悚然,震惊中紧闭了双眼,如同看到密集的闪电。

眼神荒疏了忘却了这人间最滋润的色彩,以为是虚妄的梦境。

就在那一瞬,我皈依了绿色。

这是最美丽的归宿,有了它,生命才得以繁衍和兴旺。

常常听到说地球上的绿地到了××年就全部沙化了,那是多么恐怖的期限。

为了人类的常盛不衰,我以目光持久地祷告。

今世,我将一万次目不转睛地注视人群。

如果有来生,我期望还将成为他们之中的一员,而不是其他的什么动物或是植物。

尽管我知道人类有那么多可怕的弱点和缺陷,我还是为这个物种的智慧和勇敢而赞叹。

我做过一次人类了,我知道了怎样才能更好地做人,做人是一门长久的功课,当我们刚刚学会了最初的运算,教科书就被合上。

卷子才答了一半,抢卷的铃声就响了,岂不遗憾?
把自己喜欢的事一一想来,我还要看海看花,看健美的运动员,看睿智的科学家,看慈祥的老人和欢快的少女,当然还有无邪的小童,突然就笑了。

想我这余生,也不用干其他的事了,每天就在窗前屋后呆呆地看山看树看人群吧,以求个来世的擦肩而过。

这样一路地看下去,来世的愿望不知能否得逞,今生的时光可就白白荒废了。

于是决定,从此不再东张西望,只心定如水,把握当前。

不为虚缈的擦肩而过,而把余生定格在回眸之中。

喜欢山所表达的精神,就游历和瞻仰山的英拔和广博,期望自己也变得如许坚强。

喜欢绿色和生命,喜爱人的丰饶和宝贵,就爱惜资源,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

赏析
《今世的五百次回眸》
文/毕淑敏
佛说,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

顿生气馁,这辈子是没的指望了,和谁路遇和谁接踵,和谁相亲和谁反目,都是命定,挣扎不出。

特别想到我今世从医,和无数病患咫尺对视。

若干垂危之人,我手经治,每日查房问询,执腕把脉,相互间凝望的频率更是不可胜数,如有来世,将必定与他们相逢,赖不脱躲不掉的。

于是这一部分只有作罢,认了就是。

但尚余一部分,却留了可以掌握的机缘。

一些愿望,如果今生屡屡瞩目,就埋了一个下辈子擦肩而过的伏笔,待到日后便可再接再厉地追索和厮守。

/ (佛说,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而作者的标题却为“今世的五百次回眸”,充分设置了悬念。

这个标题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让读者产生了“为什么是今世的五百次回眸”的疑问,这也便让读者产生了继续阅读下去的愿望。

作者开头以大家熟知的佛家语引入话题,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接着作者阐述了自己对于这句话的理解与看法,以略带幽默的口吻点明要掌握今生机缘的主旨。

)/“佛说,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

”这句话经常用在作文中,表现出感情的珍贵。

这句话可以通过变换词句来表示不同的情感,表现亲情的: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换来今生的血浓于水的亲情;表现友情的: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换来今生的友情;表现爱情的: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情
缘······这种变换句子可以用在不同主题的作文中,不光可以举一反三,而且还增添了作文的文采。

在作文写作中,可以多积累这种句子,做到举一反三。

今世,我将用余生五百次眺望高山。

我始终认为高山是地球上最无遮掩的奇迹。

一个浑圆的球,有不屈的坚硬的骨骼隆起,离太阳更近,离平原更远,它是这颗星球最勇敢最孤独的犄角。

它经历了最残酷的折叠,也赢得了最高耸的荣誉。

它有诞生也有消亡,它将被飓风抚平,它将被酸雨冲刷,它将把溃败的肌体化做肥沃的土地,它将在柔和的平坦中温习伟大。

我不喜欢任何关于征服高山的言论,以为那是人的菲薄和短视。

真正的高山不可能被征服的,它只是在某一个瞬间,宽容地接纳了登山者,让你在它头顶歇息片刻,给你一窥真颜的恩赐。

如同一只鸟在树梢啼叫,它敢说自己把大树征服了吗?山的存在,让我们永保谦逊和恭敬的姿态,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些事物必须仰视。

今世,我将用余生一千次不倦地凝望绿色。

我少年戍边,有10年的时间面对的是皑皑冰雪,看到绿色的时间已经比他人少了许多。

若是因为这份不属于我选择的怠慢,罚我下辈子少见绿色,岂不冤枉死了?记得在千百个与绿色隔绝的日子之后,我下了喀喇昆仑山,在新疆叶城突然看到辽阔的幽深绿色之后,第一反应竟是悚然,震惊中紧闭了双眼,如同看到密集的闪电。

眼神荒疏了忘却了这人间最滋润的色彩,以为是虚妄的梦境。

就在那一瞬,我皈依了绿色。

这是最美丽的归宿,有了它,生命才得以繁衍和兴旺。

常常听到说地球上的绿地到了××年就全部沙化了,那是多么恐怖的期限。

为了人类的常盛不衰,我以目光持久地祷告。

/ (这两段写作者“将用余生五百次眺望高山,将用余生一千次不倦地凝望绿色”,那么,作者为何对高山与绿色情有独钟呢?首先,高山于作者而言,是一种坚强、广博精神的象征,它的不屈,它的孤勇让作者深深折服,让人们永保谦逊和恭敬的姿态。

其次,作者喜欢绿色也很容易理解,作者少年戍边,多年面对皑皑白雪,长时间看不到充满生机与希望的绿色,绿色是人间最滋润的色彩,生命因其得以繁衍和兴旺,是故作者热爱绿色、关忧绿色。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