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第二节)科学技术的本质结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一定义揭示了有关技术的各种含义之间的
联系:
技术作为“制作”,它表征了技术工世界 的一种活动; 技术作为合目的手段和人的行动,它表征了 人类改变或者控制客观环境的手段或活动; 技术作为人体器官的延长,它表征了生命的 存在之一的人的特征,并构成了人类进化的 现实; 技术作为文化,它表征了技术在社会实践中 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及技术在 整个文化中的中心地位;
第一,自然科学具有“一般社会生产力”即 “知识形态上的生产力”的性质,它是潜在的 生产力。 第二,自然科学不是依赖于特定的经济基础的 上层建筑,即使在阶级社会中也没有阶级性。

2.科学的本质属性
(二)技术的本质特征
技术的本质
技术是什么?
技术是人对自然界的能动的改造关系或实践
关系的思想。
①科学的分类
(2)科学的性质
广义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 会科学和思维科学。 狭义的科学仅指自然科学,且不包括技术。 自然科学是以自然界(包括人工自然)为研 究对象的科学,最终成果是关于自然的系统 化、理论化的知识。自然科学一般分为基础 理论科学、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三大类。
②自然科学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主要区别
技术体系的本质特征
技术的社会目的性:技术的目的是形成技术
体系的外在要求,又是衡量技术体系功能的 基本准则,规范着技术体系社会存在的形成。 技术的功能整体性:技术体系整体功能的发 挥不仅取决于各个技术单元的性能,还取决 于各单元之间的联结方式及结构。整体大于 部分之和是技术体系在功能上的突出特征。 技术构成的层次性:技术体系可按规模大小 依次划分为国家的、部门的、行业的、企业 的、产品的技术体系。
物技术。 生物技术就是利用生物过程、生物因素或生 物的特殊功能来实现物质生产的一门新兴技 术。内容包括: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细胞 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四大体系。技术要 素:生物材料技术、生物能源技术和生物信 息控制技术。未来的主导技术就是材料技术、 能源技术和信息控制技术在生物工程上达到 内在的综合统一。
目前正在形成和发展中的现代技术体系中的
技术之间的关联性、连锁性就更为突出。没 有微电子技术——没有电子计算机技术;没 有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控制技术——就没 有原子能、空间技术、海洋技术工程、特种 材料以及生产和管理的全面自动化;微电子 技术的发展取决于真空技术、半导体技术和 光刻技术的进步。
技术的环境制约性表明技术体系在不同环境
下,其构成可以有相当大的差别。这实际上 是技术体系构成中社会制约性。 技术发展的连锁性:技术主导技术的更替必 然带动原有技术体系的内容、组成和结合方 式等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在原有技术体系的 基础上,先导技术的产生与发展,使原来的 主导技术逐步向新的主导技术转化,于是造 成横向网络中的不平衡性。当量的积累达到 一定程度时,就引起了技术体系的更替。
技术作为知识和知识体系,它表征了技术是
关于做什么和怎样做的知识,是设计、制造、 调整、运作各种人工事物和人工过程的知识、 方法与技能的体系; 技术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建制,它表征了技 术活动具有自身的职业化的组织研究机构, 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事业; 技术作为直接生产力,它表征了人改造自然、 控制自然、驾驭自然的能力。
技术的本质特征
“所谓技术就是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生存发展的 需要,利用自己的智慧和自然规律所产生的 一切物质手段、经验方法和技能的总和。”
技术作为表现人对自然能动作用的关系范畴, 具有其独特的本质特征:
技术本质的不同认识.doc

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
技术体系及其变迁
1.
技术体系及其特征 技术体系是技术在社会中现实存在的方式, 是把技术之间的联系放到社会条件下加以考 察而形成的复杂的技术网络系统。
技术体系是在社会中的现实存在方式,它一
方面作为整个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同 时又有其相对独立性。这就要求我们从两个 方面去把握技术体系的概念: 一方面技术体系有明确的社会目的,它是由 自然、经济、社会条件所决定的,应当把它 看作是一种社会历史过程;另一方面,技术 体系又具有自身的发展逻辑,有其固有的规 律性。
②西方科学家对科学的描述
③马克思对科学的本质进行了哲学分析和深刻 论述
④贝尔纳的观点
贝尔纳把现代科学的主要特征概
括为六个方面:一种建制;一种 方法;一种积累的知识传统;一 种维持或发展生产的主要因素; 构成我们的各种信仰和对宇宙和 人类的各种态度的力量之一;与 社会有种种相互关系。
⑤综合观点,科学:
技术体系的演化与变迁
技术是历史地演变的,技术体系同样处在历
史演变之中。任何一个技术体系开始形成时 都具有较大的满足社会需要的潜力,但随着 社会需要的不断发展会逐渐从主要地位退到 次要地位,进而被新的技术体系所取代。
日本学者星野芳郎通过对人类技术史的考察,提 出近代技术史上出现的三次技术体系更迭:
技术体系内部各类技术之间的关联性日益加
强。技术体系是以材料、能源、控制、工艺 和管理等技术系统,按照一定社会的目和技 术规范,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的整体。体 系中的不同层次、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技 术或者技术系统互相包含、互为前提。
这一模式首先表明各行各业在横向上的联系。
18世纪初,英国的棉花生产得到了较大发展。 改革纺织技术(凯伊的飞梭、珍妮纺纱机、 水力纺纱机、自动织布机)——漂染业和印 花业——机械加工、交通运输、和冶铁和化 工行业连锁式的发展起来。“随着纺织部门 的革命必然会发生整个工业的革命”,“一 个工业部门生产方式的变革,必定引起其他 部门生产方式的变革”。通过所有的技术部 门和各种级别的技术,又把全部技术紧密地 联系在一起,维持着生产能力的平衡、市场 供求的平衡,这样就形成了近代第一次产业 革命时期的以机械化为中心的技术体系。
以蒸汽动力技术为核心的技术体系 机械制造技术 蒸汽动力技术 采矿冶炼技术 交通运输技术,金属加工技术,化工技术,纺织技术, 煤炭技术,农副产品加工技术,农田排灌技术。 以电力技术为核心的技术体系 电信通讯 电力技术 能源技术 照明技术,交通运输技术,电化学技术,水力排灌技 术,机械制造技术,农副产品加工技术,建筑设计 技术,采矿冶炼技术,其他动力技术。
技术是人对自然界的能动的改造关系或实践关 系。
技术的本质就是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
的劳动过程中掌握的各种活动方式、手段和 方法的总和. 技术具有双重属性:自然属性表现为任何技 术都必须符合自然规律;社会属性表现在技 术的产生、发展和应用要受社会条件的制约。 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二是技 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术工艺、与技术 产品(物质设备)。
其次,这一模式表现为主导技术的构成以及
主导技术与相关技术的结合日益综合化。主 导技术的更替形成了不同时代的技术体系。 古代形成了以材料及其加工技术为核心的技 术体系。 近代工业社会,人们围绕能源动力为核心的 技术体系。 本世纪除了物质、能源以外,信息控制技术 活动成为新技术革命的主要内容。
未来技术体系中的主导技术一般会认为是生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本质结构
一、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 二、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
一、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
(一)科学的本质特征
1.科学的涵义及性质 (1)科学的涵义 ①“科学”的本意
Science源于古拉丁语Scientia,最初的涵义
是“知识”和“学问”。Science在17世纪出 现于法国,19世纪上半叶出现于英国。“科学 家(scientist)”是1838年在英国提出的,最 初的涵义是指缺乏正规训练或者与研究机构并 不密切,但在科学上很有能力的人。20世纪以 来才用以专门指以科学为职业的人。19世纪下 半叶,日本明治维新时代启蒙思想家福泽瑜吉 (1844-1901)首次把Science译为“科学” (分门别类加以研究的学问——“科”即“品 类”、“等级”)。1893年,康有为最早将 “科学”一词引进中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