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德州市第十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德州市第十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小题。
霍乱之乱
池莉
霍乱发生的那一天没有一点预兆。
天气非常闷热,闪电在遥远的云层里跳动。
在从事流行病防治工作的三年里,我们每天收到疫情卡片几乎都是肝炎。
肝炎的临床治疗就是那么老一套,枯燥的重复的日常工作消蚀了我的光荣感和积极性,三年过去,我已经变得有一点油滑和懒惰。
秦静不甘平庸,准备改行,她对病毒感兴趣,准备报考一位著名的病毒学家的研究生。
有一天,我和秦静去供应室领设备。
被值班人员敷衍。
我很生气,回来抱怨。
科室主任闻达说:“年轻人,你不能老抱怨,我们事业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医疗系读几年?最多四年,可我们卫生系却要读五年乃至六年。
临床医生懂的我们都懂;临床医生不懂的,我们也懂。
我们是什么?我们是研究人员。
我们防患于未然。
我们保护人们免受疾病的侵害。
我请你们想想,孰轻孰重,这不是一目了然吗?”秦静冷笑,走掉了。
五点差五分的时候,科室里的人基本走光,只剩下主任闻达。
闻达猫在大办公室的小套间里,伏案写他永远也写不完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他头发凌乱的脑袋在满满一桌的书本、卡片和资料堆中微微摇晃,嘴唇嚅动,念念有词,从油漆斑驳的办公桌底探出老远的,是他瘦骨伶仃的长腿和那双穿着破皮鞋的大脚。
闻达哪里像马来西亚归国华侨,新中国第一代科班出身的流行病学专家?传说早在一九五六年,闻达只有二十四岁的时候,就西装革履地出过国,被特邀参加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年会。
传说他戴的是金丝眼镜,穿的是乳白色的优质牛皮鞋。
传说他家里有相册证明他过去的翩翩风度和辉煌历史。
现在,闻达主任已经追踪流行性感冒二十年了,同时还不断地增加着追踪研究的项目,如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等等。
总之闻达主任对所有的流行病都怀着巨大的兴趣和热情,工作量极大的报告写作使他每天都要推迟约一个小时下班。
霍乱来了,在这个天气恶劣的夜晚,在它的踪影在中国消失了几十年之后。
正在值班的我和秦静对它的一点认识仅限于知道它的厉害和可怕,我们傻了眼。
我接连打通我们站张书记和祈站长家里的电话,向他们报告了霍乱疫情。
他们都大吃一惊,都说马上赶到站里来,并且都问闻达知道不知道。
我提醒他们说闻达主任不够安装电话的级别,没有办法通知他。
张书记大声说:“你赶快去医院的车库带车,把闻主任立刻接到站里来。
”
我赶到闻达主任家时,他正在拖地板。
听着我上气不接下气的报告,他的愁眉苦脸渐渐云开日出。
闻达扔开拖把,用命令的口气让妻子给他收拾两件换洗衣服。
他妻子说:“住单位不回来了,有这么严重?”闻达说:“霍乱为什么又叫二号病?它是威胁人类生命的第二号烈性传染病,问题还在于,他们没有谁了解霍乱,只有我,我一直在研究它。
”
五层楼的防疫站蓦然间灯火通明,各个科室的人马全都连夜冒雨赶到了站里,大家对霍乱除了恐惧,其他一无所知。
八大科室的一百多号人在站里挤来挤去。
相互打听情况,雨水在地上被踩得“吧吧”响。
张书记和祈站长见到闻达如见救星,与他紧紧地握手,说:“乱成一锅粥了,现在看你的了。
”
在防疫站的大厅里,闻达看见一把椅子,便一把拖过来,不假思索地蹬了上去,说:“霍乱疫情,如洪水猛兽。
我要赶快讲讲具体方案。
”
闻达异常的简洁、异常的有条理使大家统统折服了,他一口气宣布了八条意见:
第一,以流行病室为核心,组成一个紧急行动小组;其他各科室都听从紧急行动小组指挥,有令则行,无令则止。
第二,化验室立刻复查粪样培养基的菌落,再一次确认霍乱孤菌,具体操作由闻达指导。
第三,流行病室连夜出发,追踪病人,隔离病人并确定疫点。
……
市领导来了,卫生局领导来了,与我们挂钩的这所大医院的院长副院长也来了。
我们很快在郊区找到了感染霍乱的人。
并把他所在的村子封锁。
……
封锁区隔离了总共十四天。
在最后一例带菌者连续三次粪检阴性之后,我们才鸣锣收兵。
第二年夏天,我放弃了流行病医生这一职业,彻底转行。
秦静还在坚持。
十几年后,闻达与秦静合作的关于那场霍乱的论文在世界卫生组织的年会上宣读。
说真的,我这个人实在是没有勇气为了消灭什么而遭遇什么,为了不可知的结果而长久地等待,为了保存内心而放弃外壳。
但是,在十几年之后,我懂了有一些事情是值得你去这么做的。
闲暇的时候,发生霍乱的那一天经常出现在我的回忆中,我在回忆中为自己寻找生活的道理。
(有删改)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第二段的景物描写简洁生动,既交代了疫情发生前恶劣的天气,也渲染出压抑、紧张的气氛,令人印象深刻。
B. “我”领设备被“敷行”以及秦静听闻达讲述后“冷笑,走掉”,由此隐约可见当时防疫工作不受重视的社会背
景。
C. 张书记和祈站长与闻达“紧紧地握手”,这一细节描写生动表现了二人对专家急切期盼又不免推诿责任的心理。
D. 本文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叙事自然,充分展现“我”的内心世界。
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给人以真实生动之感。
2. 文中闻达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3. 霍乱之“乱”表现在哪些方面?给了我们什么警示?请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神医胡同
安晓斯
祥子跪在爹的遗像前,捧着香炉的手不停地抖动。
香炉里插着三炷香,燃过的香灰不住地掉下来。
因为香炉不停地在动,三炷香燃过后的长度就不一样。
在沁水湾求得“平安香”是人们的美好愿望。
那三根香燃着的长度得一样。
要不,咋还能叫“平安香”。
祥子爹去世前,叫来了全家人,要把祖宗传下的“舒筋神丹”秘方的最后五味中药告诉祥子。
祥子打开一看,却只有四味中药。
就问爹。
爹指指身边的一个小箱子,我走后,你捧着香炉跪在祖宗的牌位前,啥时三柱香一起着完,才能打开。
那箱子里还有一味中药。
祥子的爹就是我们这里的董神医。
董神医家世代行医,到董神医这一代更是声名显赫。
他家门前原是一条窄窄的小胡同,世代被称为“神医胡同”。
董家行医,家教很严。
医德惟上,药价低廉。
自家种的草药不收费,乡邻捐赠的草药不收费,不管多远的路,从不收出诊费。
遇上特别困难的家庭,一律免费。
在胡同两边居住的乡邻还主动拆除了院墙,将“神医胡同”变成了一条宽宽的通道。
车来人往,更加方便。
祥子是董神医的独子,从老爹那里得到了许多真传,医术也广为称道。
每次祥子在祖宗的牌位前跪着,娘总会在旁边站着,从不说话。
董家最有名的中药丸就是“舒筋神丹”。
爹去世前配好的“舒筋神丹”,是一包包的中药,还得再进行认真的研制加工,至少够祥子使用一年以上。
听爹说,“舒筋神丹”由50 味名贵中药研制而成,可平常祥子只知道45味,加上爹去世前说的4味才49味,还有一味,听爹说是最重要的,差了这一味,“舒筋神丹”的功效就会失去。
祥子知道,中药讲究配伍,别说差了一味,哪怕是“药引子”也是断然不能缺少的。
看祥子跪得很久了,娘终于说话了。
孩子,再有一个月就是你爹的周年祭日。
到那天,你再和你爹好
好说说。
祥子听了,泪流满面。
娘,一定是孩子做得还不够,爹还不满意。
这一个月,祥子就没好好睡过觉。
祥子是最理解爹的心思的。
从小在中医世家长大的祥子,如愿考上了医科大学。
毕业后,祥子放弃了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
毅然回到家乡,和爹一起传承着这个世代有名的中医世家。
在世时爹常说广做善事。
会不会是自己善事做得不够?
于是,祥子出资修缮了学校,修整硬化了村里的道路,村民们人见人夸。
董神医的周年祭日到了。
那天一大早,祥子就听到外面一阵阵锣鼓声。
开门一看,神医胡同里已经挤满了人。
村民们敲锣打鼓地将一面做工精致、精美大方的崭新的“神医胡同”金匾送了过来。
这一天,祥子的泪水就没有断过。
村里参与了董神医的周年祭典,那场面不亚于董神医下葬那天的情景。
入夜,万籁俱寂。
祥子又一次跪在祖宗的牌位前。
祥子捧着香炉的手,今天特别地稳当。
祥子亲手点燃的三炷香静静地燃着,直到三炷香燃尽,始终在同一个水平线上。
娘,我求得平安香了,我求得平安香了。
大把大把的泪从祥子的眼眶涌出。
孩子,快去打开那个小箱子吧。
你爹同意了。
站在一旁的娘早已泣不成声。
祥子双手捧着那个精致的小箱子,虔诚地跪在爹的遗像前,好一会儿,才轻轻地慢慢地打开。
祥子终于看到那一味中药了。
一片洁白的宣纸上,是爹用工工正正的小楷写的两个字:良心。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以祥子求取平安香的情节开头,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兴趣,也与下文祥子最终求得平安香的情节相照应。
B. 文中插叙董神医行医“医德惟上”的情节,既彰显了其医者仁心的品格,又使结尾处最后一味中药的揭晓合情合理。
C. “祥子捧着香炉的手,今天特别稳当”,这是因为在董神医周年祭典上,村民们送来了“神医胡同”的金匾。
D. 小说重视细节描写,祥子娘从开始“从不说话”,到“终于说话了”,再到“泣不成声”,见证了祥子的成长。
5. 文中三次写到了祥子的泪水,每次流泪的原因和心情都不同,请结合小说内容做简要分析。
6. 小说以最后一味药“良心”的揭晓结束全篇,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灯塔
刘建超
父亲名字叫海,名字叫海的父亲当兵前从来没有见过海。
给父亲起名叫海的爷爷也没有见过海。
父亲曾问过爷爷,海是什么?爷爷指着村子里几亩地大的池塘,说,江河湖海都是水,这池塘就是海。
去,下海耍吧。
父亲光着屁股在池塘里扑腾,那时他以为,天下有水的地方就是村里的这一方池塘。
父亲参军,跟着部队南下。
首长问,你们谁能爬山?
父亲把手举得高高的,我从小就上山放羊砍柴,每天翻山越岭如走平地,没啥说的!
首长又问,你们谁会游泳?
父亲把手举得高高的,我会。
村里的海,我能一口气扑腾几个来回。
没啥说的!
父亲的两个没啥说的,就随着部队的改编成了海军。
他以为海军就是要上舰艇,开着军舰像开着坦克车一样。
父亲被派去学习航标灯和柴油发电机的维护和保养。
他学得很快,成绩也好。
学习结束,他被分配到远离大陆的小岛上,岛上只有他一个人,日夜守着航标灯。
排长对父亲说,这个小岛你就是岛长了,所有活着的东西都归你管。
岛上活着的东西就是空中的海鸟,海滩上的海龟、螃蟹。
排长说,守护好航标灯就是守护好祖国的领土。
能看到航标灯的地方都归你守护,小海,你要自豪呢。
父亲很自豪。
父亲每天的日子就是在小岛上巡逻,给航标灯添加柴油。
父亲从没有一点儿的失落。
日子单调枯燥,父亲却喜爱上了这座小岛。
父亲说,守岛的日子里,他真的学会了游泳,学会了钓鱼,学会了和海鸟说话。
寂寞的时候,父亲就给母亲写信,每周来岛上送给养的船就成了他们传书的鸿雁。
父亲的书信封封都是海岛的说明书,岛的静、岛的动、岛的趣、岛的乐,没有半句岛的苦、岛的累。
他告诉母亲,坐在礁石上可以看到水中的游鱼,扎个猛子可以捞出红薯大小的海参,晚上睡觉,都会有螃蟹来敲你的柴门。
母亲被父亲的描绘给迷住了,带着红薯干炒花生到了海岛。
母亲上岛的日子遇到了风浪,母亲被颠簸得把胆汁都吐出来了,船还是靠不了岛,只是依稀地看到个人影在挥手。
母亲没有上岛,她死心塌地要嫁给父亲。
母亲说,那么艰苦的日子父亲都乐观地面对着,跟着这样的男人,靠得住。
排长带着送给养的几名战士,为父母亲举办了简单而又热烈的婚礼。
母亲留下和父亲相伴在孤岛上守候航标灯,两个人的世界把寂寞过成了快乐。
闲暇,父亲教母亲游泳,在滩头捉螃蟹抓海参。
他们把钓的鱼晾干,让给养船带回连队的炊事班。
父母最快乐的事就是给未来的孩子起名字。
两个人对孩子叫什么名字争执不下,父亲说,周一、三、
五,叫我起的名,周二、四、六叫你起的名,星期天咱俩一起带出来玩。
于是经常听到父亲喊着,海星、海带和我一起出操正步走!母亲会说,岛儿、灯儿开始做饭喽。
母亲怀着我的时候,遇到一场特大风暴。
浓雾翻滚,暴雨雷鸣,海天像倒翻过来一样,几十米高的巨浪一排排咆哮着疯了般拍到岛上,航标灯都被震得直摇晃。
父母从来没有经历过这么大的阵势,有些不知所措,偏偏柴油机发生了故障。
母亲说,这么大的风浪,不会有啥船只过往,等风浪小了再上塔修理吧。
父亲背上工具包说,上级交给我的任务就是维护好航标灯,首长说过,岛上的灯塔就是国家主权的象征,一分钟也不能灭。
父亲登塔,风浪扑得他站立不住。
母亲担心,找来绳子系在父亲的腰间,另一端缠在自己身上,两人就这样守护在机器旁,在咆哮的海浪中坚持到天明。
父亲看着累瘫在身边的母亲,抚着她的秀发说,今天该哪个孩子陪咱出操了?母亲抱着父亲哭了,父亲说母亲上岛就哭过那一次。
部队裁军,灯塔移交给地方政府管理,父亲也脱下军装,可他依然留在岛上。
父亲在孤岛上守护灯塔四十年,直到退休。
父亲病重期间,我正带着舰队在波斯湾护航。
母亲说,父亲念念不忘他那座小岛。
老海啊,你放心,等我俩都走了以后,让孩子给咱办个海葬,把咱俩的骨灰撒进大海,撒在当年的海岛上,我陪着你一起守护大海。
父亲欣慰地笑了,伸出枯瘦的手,抹去母亲的泪痕,自己的眼角却淌下泪水。
我是舰长,每次出海执行任务,路过那座小岛,我都会行注目礼。
在那座小岛上,伫立着一座无形的灯塔。
父亲给我起的名字叫洋。
我告诉父亲,我给儿子起的名字叫深蓝。
(摘编自《小小说选刊》2019年第20期)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标题“灯塔”的内涵丰富,它是祖国领土的象征,守护灯塔就是守卫祖国领土;它又是父亲形象的象征,指引孩子们的成长方向。
B. 母亲被父亲坚守孤岛的精神和海岛美丽的风光所打动,她还没有上岛就认定父亲,并在婚后留在小岛与父亲相伴,守候航标灯。
C. 小说中,祖孙三辈的名字依次是“海”“洋”“深蓝”,表现了父亲与“我”对大海的热爱,以及“我”对父亲精神的理解与传承。
D. 小说以简洁平实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普通军人的家庭故事,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赞颂了以岛为家坚
守海疆的“老海岛精神”。
8. 小说在刻画父亲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9. 小说中“我”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张虙①,字子宓,慈溪人。
庆元二年进士。
故事,潜邸进士升名,虙不以自陈。
为浙东帅属。
帅督新昌旧逋虙手书谏曰越人之瘠宜咻噢抚摩之今夏税当宽为之期使田里久饥之甿少还已耗之气血尚可理旧逋耶力辞不行主管户部架阁文字,改太学正。
时新进者多逞小才,害大体,言:“立国有大经,人主当以静制天下之动。
今日之治,或有邻于锲薄,而咈人心、伤国体者,宜有以革之,使祖宗之意常如一日也。
”帝嘉纳焉。
迁太常博士,又迁国子博士。
时金垂亡,因论自治之道,谓:“城郭所以御敌也,使沟壑有转徙之民,则何敌之能御?”迁国子监丞。
转对,愿力主正论,勿使迎合之人得以投吾机。
迁秘书郎,预编《宁宗会要》,兼吴、益王府教授。
讲《毛诗》终篇,乞以所读诸子改读《尚书》,帝曰:“吾固以《诗》《书》成麟趾之美也。
”迁秘书丞,改著作郎。
以疾乞外,出知南康。
至郡,剖决滞讼,众皆悦服。
前守陈宓以钱七千缗置济民库为筑城费,虙至,曰:“不必取赢于民,吾捐万缗为倡,继是倘不已,何患事之难成?”转运使以钱万二千缗置平籴于郡,虙复出钱万二千缗以增益之,民赖其利。
将增建禁旅,营地属民者,索质剂②视元直偿之。
徙知处州,移知温州,力辞,遂直秘阁、主管千秋鸿禧观。
参议制置使幕中,使者尚威力,愎谏自用,虙守正不阿,每济以宽大。
召为国子司业兼侍讲,以《礼记•月令》进读,至“狱讼必端平”之语,因敷畅厥旨。
兼权工部侍郎兼国子祭酒,命下而卒,诏赠四官。
(选自《宋史•张虙传》,有删改) [注]①虙,读fú。
②质剂:文中指作凭证的契券。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帅督新昌旧逋/虙手书谏曰/越人之瘠/宜咻噢抚摩之/今夏税当宽为之/期使田里久饥之甿/少还已耗之气血/尚可理旧逋耶/力辞不行/
B. 帅督新昌旧逋/虙手书谏曰/越人之瘠/宜咻噢抚摩之/今夏税当宽为之期/使田里久饥之甿少还/已耗之气血/尚可理旧逋耶/力辞不行/
C. 帅督新昌旧逋/虙手书谏曰/越人之瘠/宜咻噢抚摩之/今夏税当宽为之期/使田里久饥之甿/少还已耗之气血/尚可理旧逋耶/力辞不行/
D. 帅督新昌旧逋/虙手书谏曰/越人之瘠/宜咻噢抚摩之/今夏税当宽为之/期使田里久饥之甿少还/已耗之气血/尚可理旧逋耶/力辞不行/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潜邸,指古代皇帝即位前所居的府第。
古代王公贵族所居的府第称为“东第”。
B. 太学,中国古代的大学,是古代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下设国子监等机构。
C. 博士,文中指古代教授经学的一种官职。
博士也可以指古代专精某一技艺的人。
D. 转对,古代朝臣定期轮流向皇帝陈献个人对国事的意见,并回答皇帝的问题。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虙不重名利,崇尚宽容。
他考中进士,按旧例,朝廷把他的名次提升,但被他拒绝;有的官员崇尚威力,刚愎自用,他则常常宽大处理事情。
B. 张虙恪尽职守,力除弊政。
他担任太学正时,针对官场的一些作风,认为现在一些政策近于刻薄,违背人心,应该革除。
皇帝接纳了他的意见。
C. 张虙为人正直,推崇《尚书》。
他担任国子监丞,力主不让阿谀的人有投机的机会;他请求把所读的诸子书籍改为《尚书》,跟皇帝的想法不谋而合。
D. 张虙心系民生,体恤百姓。
他在南康任职时,纠正前任郡守的错误做法,并拿出自己的钱来充公用;政府准备建禁旅,要征百姓的地,他按原价付钱。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城郭所以御敌也,使沟壑有转徙之民,则何敌之能御?
(2)不必取赢于民,吾捐万缗为倡,继是倘不已,何患事之难成?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诗描绘出一幅夜已深,灯已残,光线昏暗,影子摇晃不定的凄凉黯淡画面,渲染悲凉气氛。
B.第二句中的“君”是指元稹的好友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琵琶行》有云“江州司马青衫湿”。
C.“惊坐起”是写诗人听到好友被贬的消息,得知好友已处重病之中,诗人惊得坐起来的神情举止,突出了消息的惊人。
D.此诗的中间两句是叙事言情,表现了作者在乍一听到这个不幸消息时的陡然一惊,语言朴实而感情强烈。
15.这首诗中诗人采用了哪些意象?营造出怎样的环境氛围?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默写
(1)在《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以比喻、对比的手法描写苏轼任凭小船在广阔浩淼的大江之上飘荡的情景。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以虚写之笔,表现琵琶女回忆叙述其年少时年复一年地纵情欢娱,不珍惜青春韶华,为其年老的悲惨生活埋下伏笔。
(白居易《琵琶行》)
(3)《行路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四个连续的动作,表现诗人面对美酒佳肴,内心依旧苦闷抑郁。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7.下面一段文字是某公司董事长的新任秘书在向其汇报会议安排时说的原话,因缺乏逻辑和条理,董事长很不满意。
要求新任秘书将此次会议安排按照“下结论”“述原因”和“提建议”的逻辑顺序重新向其汇报一遍。
现在,假如你是这位董事长的秘书。
你将会怎样重新进行汇报?
董事长,刚刚杨总来电话说系统出现问题。
明天下午4点钟他无法参加会议了。
张总说他时间充裕,晚些开会也没有关系。
可是明天的会议室已经被别人预定了,但是星期五是空着的。
王总的秘书说,王总明天很晚才能从外地出差回来。
我建议,会议的时间定在星期五上午10点,您看行吗?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8.逻辑推断题。
四个不同民族的人,他们的名字分别为A、B、C、D,他们的民族分别是汉族、满族、壮族和苗族(名字顺序和民族顺序不一定一致)。
现已知:
①A和汉族人医生。
②B和苗族人是律师。
③C和壮族人职业不同
④D不会给人看病。
请根据上述材料,推断这四个人分别是哪个民族。
四、写作(60分)
19.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从古至今涌现出众多历史故事、寓言故事、成语故事、诗词故事、民间故事……
请选择一个令你印象深刻的故事,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做生动有趣的改编。
写作要求: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要抄袭,不少于10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综合分析能力。
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结合题干的选择要求:到底选正确还是选错误;其次,要明确题目的考查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比较。
题干要求选择: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C项,“推诿责任”分析有误。
从原文“我接连打通我们站张书记和祈站长家里的电话,向他们报告了霍乱疫情。
他们都大吃一惊,都说马上赶到站里来,并且都问闻达知道不知道”,可看出他们工作还是非常积极的,而不是“推诿责任”。
故选C。
【2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
要求学生筛选文本的相关内容概括人物形象,并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分析人物性格特点,要画出小说中关于人物言行的语句,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来把握,还要从小说情节的发展中总体把握人物性格特点,答题要用“特点+分析”的模式。
题干要求简要分析:文中闻达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从“闻达主任对所有的流行病都怀着巨大的兴趣和热情,工作量极大的报告写作使他每天都要推迟约一个小时下班”等语句可看出他的兢兢业业、爱岗敬业、始终如一;从“闻达异常的简洁、异常的有条理使大家统统折服了,他一口气宣布了八条意见”等可以看出他能力出众、业务精湛;从“闻达猫在大办公室的小套间里,伏案写他永远也写不完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他头发凌乱的脑袋在满满一桌的书本、卡片和资料堆中微微摇晃,嘴唇嚅动,念念有词,从油漆斑驳的办公桌底探出老远的,是他瘦骨伶仃的长腿和那双穿着破皮鞋的大脚”等语句看出他醉心学术,生活简朴,不注重仪表。
总之,结合文本中有关闻达的语句分析,用四字短语或形容词归纳即可。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及探究文中某些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分条回答问题。
归纳内容要点的方法:①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
在具体的文章中,概括性的语句与具体的叙述描写或阐述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
②分析相关文字的层次,这是为了防止内容要点的遗漏。
③提取精要,独立归纳,这是要求考生根据要求,认定范围、提取精要,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
探究要立足文本,相关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