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同步讲义-第18课《小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科教师辅导讲义主题部编本预初上语文教材《小站》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目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
复习《盼》的重要知识点和考点。
多音字的复习:大;薄;藏等的字音和组词。
上海火车站的变迁:
作者简介:
袁鹰:原名田钟洛,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儿童文学家、散文家。
生于一个破败的地主家庭。
1943年考入之江大学教育系,在校期间即参加《莘莘》、《新生代》、袁鹰《联声》报刊的编辑。
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被分配在学生运动、文艺和宣传部门工作,长期在报社当记者、编辑。
195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历任《世界晨报》、《联合晚报》副刊编辑。
建国后,《解放日报》文教组组长,《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主任,《散文世界》主编。
内容简介:
讲了小站工作人员,对月台进行了精心地布置,表现了小站工作人员为旅客服务的高度责任感。
文章结构:
写作特色:
1.以小见大
文章一开始,就围绕着小站的“小”展开:“只有慢车才停靠两三分钟,快车疾驰而过,旅客们甚至连站名还来不及看清楚。
”站上的工作人员不多,等车的也只有几个挑着箩筐准备进城的农民。
站小设备也简单。
没有钟,也没有电铃,指挥列车是站长的哨子。
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站,却“二百四十一天安全无事故”,在劳动竞赛中取得优胜。
于是,站上工作人员强烈的责任心和极高的服务质量,便透过“小”而显露出来了。
2.借物写人
作者没有直接描写车站工作人员全心全意为旅客服务的事迹,而是从另一个角度——小站的布置和景物来反映车站的正面是红榜、小黑板、宣传画,中间是喷水池,两头是杏树。
这些都是他们精心设计和辛勤劳动的结果。
置身在这样宁静、舒适的环境中,不是能感受到小站工作人员的一片深情吗了喷泉和杏花是美的、但工作人员的心更美,喷泉和杏花,实际上是小站工作人员的写照。
3.按方位顺序安排材料
月台的布置是本文详写的内容。
作者按照方位顺序安排材料第三段写月台的正面,第四段写月台的中间,第五段写月台的两头。
其中第三段是以红榜开始描写小站的文化建设,接着写月台上的人物;第四段描写月台上的喷水池及其中的事物,由大到小,由下到上;第五段描写月台两头的杏树。
作者按照这样的方位顺序条理清楚地介绍了小站,使小站给人的印象很丰满。
重点字词:
瞬间:转眼之间
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
山坳:山间的平地
一尘不染:形容环境非常清洁
文章梳理:
小站
这是一个铁路线上的小站,只有慢车才停两三分钟。
快车疾驰而过,旅客们甚至连站名还来不及看清楚。
段意:这段文字写了小站的位置和特点
就在这一刹那,你也许看到一间红瓦灰墙的小屋,一排漆成白色的小栅栏,或者还有三五个人影。
而这一切又立即消失了,火车两旁依然是逼人而来的山崖和巨石。
段意:写了小站的环境
这是一个在北方山区常见的小站。
小屋左面有一张红榜,上面用大字标明了二百四十一天安全无事故的记
录,贴着竞赛优胜者的照片。
红榜旁边是一块小黑板,上面用白粉写着早晨广播的新闻和首都报纸摘要。
出站口的旁边贴着一张讲卫生的宣传画。
月台上,有两三个挑着箩筐的农民。
几步以外,站上的两位工作人员正在商量着什么。
段意:写了小站的布置
月台中间有一个小小的喷水池,显然是经过精心设计的。
喷水池中间堆起一座小小的假山,假山上栽着一棵尺把高的小树。
喷泉从小树下面的石孔喷出来,水珠四射,把假山上的小宝塔洗得一尘不染。
段意:写了小站精心设计的喷水池
月台的两头种了几株杏树,花开得正艳,引来一群蜜蜂。
蜜蜂嗡嗡地边歌边舞,点缀着这个宁静的小站。
段意:写了月台的杏树
小站上没有钟,也没有电铃。
站长吹一长声哨子,刚到站的火车跟着长啸一声,缓缓的离开小站,继续走自己的征途。
段意:写了小站设备简陋,火车却正点开
这个小站坐落在山坳里。
站在月台上向四周望去,只看到光秃秃的石头山,没有什么秀丽的景色。
可是就在这儿,就在这个小站上,却出现了一股活泼的喷泉,几树灿烂的杏花。
段意:写了小站虽然环境偏僻,但是充满生机
这喷泉,这杏花,给旅客们带来了温暖的春意。
段意:写了小站给旅客们带来温暖的春意
1、本文是按照顺序来介绍小站的。
2、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出小站的“小”。
3、赏析下列句子?
(1)蜜蜂嗡嗡地边歌边舞,点缀着这个宁静的小站。
(2)、小站上没有钟,也没有电铃。
站长吹一长声哨子,刚到站的火车跟着长啸一声,缓缓地离开小站,继续自己的征途。
火车上的相遇
邓迎雪
(1)大二的时候,他的生活就像一幅乱七八糟的调色板——逃课、喝酒、玩网游、谈恋爱很忙,但都与学业无关。
(2)颓废、不求上进,他自己并不是没有警醒,只是计划容易,执行好难。
他还是会隔三岔五地玩个通宵。
(3)暑假,他原打算在学校补补功课,再打份工,可是朋友又邀他参加同学们的假期游。
无奈,他只好再次搁置计划,登上了开往西安的列车。
(4)正值暑运,车上人满为患,他们只买到两张卧铺票。
大家只好轮换去休息,余下的就在硬座车厢里打扑克,玩得不亦乐乎。
(5)列车在他家乡停靠的时候,看着窗外熟悉的风景,听着浓重的乡音,有那么一刹那,他想起了在家务农的父母。
每次打电话,他们都说一切都好,让他放心。
他于是也就真的放下心来,不再惦记……想到这里,他有些走神,直到有人催促他发牌,他才又沉浸到游戏中。
(6)凌晨三点,他带着浓重的困意去卧铺车厢休息,人太多,走道里挤满了困倦不堪的人们,有好多农民工模样的人头枕在编织袋上。
昏昏沉沉地进入梦乡。
[来源:学#科#网Z#X#X#K]
(7)在一节车厢的连接处,小小的空间里,人们横七竖八地或坐或躺。
他忽然像针扎一样,大声叫起来,只见他的父亲蜷在角落里,背倚着包裹,微仰着脸睡着。
(8)世界很大,有时却又很小,他竟会在这里和父亲相遇。
(9)父亲看见他也大吃一惊。
父亲说,他是去郑州的建筑队干活,农活忙完了,正好出去转转。
望着父亲皱巴巴的汗衫,乱蓬蓬的头发,黝黑苍老的脸,他知道父亲故作轻松的话语,是不想让他担心。
(10)父亲问他去哪里,他嗫嚅着说出行程。
父亲却鼓励他,年轻人就该这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嘛。
想到亮红灯的功课,他不敢看父亲的眼睛。
(11)他劝说父亲不要再出去做工,父亲说,劳动惯了,闲不下来。
父亲从不在他面前诉说生活的苦,他也很少想过父亲的付出。
现在,在这个拥挤不堪的列车上,看着年老的他背着行李外出做工,他心里涌起一种难言的酸涩。
(12)那晚,父亲在他的卧铺位上睡得很香。
送父亲下车后,他发现自己的口袋里多了200元钱,两张皱皱巴巴、浸着汗渍的钞票,让他觉着沉重、烫手。
(13)他忽然就没有了出游的兴致,那场旅行,他的眼前老是晃动着父亲满是皱纹的面容。
(14)从风景区回来时,他在父亲打工的城市下了车。
天闷热得像个大蒸笼,暑气滚滚,空气里冒着干渴的味道。
(15)在郊外的建筑工地,他见到了正在忙碌的父亲。
工地刚施工不久,楼房才建起一层多高。
在机器的轰鸣声里,父亲正踩着用木板搭起的脚手架,叮叮当当地捆扎钢筋。
看见他,父亲急忙从脚手架上下来,心疼地责备他大热天里来工地做什么。
看着父亲湿透的汗衫,被暑热熏得黑红的脸膛,他直觉着嗓子发堵,不知是汗水还是泪水从他脸上滑下,流进嘴里,咸涩的苦。
(16)正说着话,有工友从身边走过。
父亲自豪地介绍,这是俺上大学的儿子。
那工友又问在学校学的啥。
念的是计算机,开学就大三了,父亲大声回答,又侧头看看他,一脸欣慰的幸福的笑。
(17)他心里五味杂陈,想想那两门挂科的功课,无地自容
(18)他在工地呆了两天,才知道,那天父亲在火车上把仅有的钱都留给了他,现在的生活费是拿工钱代扣的。
天气那么热,每天强体力的劳动,简单、粗糙的饭菜就是父亲全部的生活内容,他苦劝父亲回家,他留下来做工。
父亲有些生气:“俺是干庄稼活的,这点累算啥,这哪是你读书人呆的地方,你好好读书,将来有出息,比啥都强。
”
(19)这些年,他变得浮躁无比,忘记了自己的来处。
如今,父亲烈日下的汗水,一滴一滴溅在他心里,唤醒了他沉睡的心。
(20)那个暑假是他最难忘的一个假期,他感觉突然长大、成熟了许多。
从此。
他一步步踏踏实实地走好自
己的路,和从前顽劣的他判若两人。
(21)多年后,当他和父亲聊天,还常常会提到那年夏天。
只是,他没有告诉父亲,如果没有那次火车上的相遇,他不知还要挥霍多久的时光。
(选自《青年文摘》2013年第3期)
18.请简要概括在“火车上的相遇”前后各写了什么内容。
(2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赏析划线句子。
(4分)
(1)他嗫嚅着说出行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闷热得像个大蒸笼,暑气滚滚,空气里冒着干渴的味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说说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通读全文,理解“父亲烈日下的汗水,一滴一滴溅在他心里,唤醒了他沉睡的心”一句的含义。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第(5)段“列车在他家乡停靠的时候,看着窗外熟悉的风景,听着浓重的乡音”既是环境描写,也为下文与父亲“火车上的相遇”埋下伏笔。
B.第(12)段“沉重、烫手”表现了“他”意识到这两张皱皱巴巴、浸着汗渍的钞票凝聚着父亲的血汗,也流露出对自己不求上进的自责。
C.父子相遇,似乎是有惊无喜,父亲“惊”是因为担心儿子知道真相,儿子“大声叫”仅仅是因为觉得“他竟会在这里和父亲相遇”。
D.文章最后两段都是强调那个假期的难忘,第(20)段侧重于“他”的成熟,第(21)段侧重于“火车上的相遇”在“他”成长中的作用,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参考答案:
18. (1)他的颓废不求上进 (2)他与父亲在工地上的交谈(2分)
19. (1)神态描写,表现了他因担心父亲责怪而不安与惶恐心理,对父亲的愧疚与自责。
(2分)
(2)景物描写、比喻。
形象的写出了天气的闷热,表现了他内心的烦躁不安,为下文父亲工作艰辛下伏笔。
(2分)
20. 宽厚慈爱吃苦耐劳教子有方望子成龙(2分)
21.父亲艰辛的劳作、宽厚的胸怀感化了不求上进的他,让他突然长大了许多,成熟了许多,踏踏实实走好自己的路。
(3分)
22.C(3分)
与陌生人交流
铁凝
①从前的我家,离我就读的中学不远,上学的路程大约10分钟。
每天清晨我都要在途中的一家小吃店买早点。
②那年我13岁,念初中一年级。
③每个清晨,我就带着一副空荡的脑子走在上学的路上,走到那家小吃店门前。
我要在这里吃馃子喝豆浆,馃子就是人们所说的油条。
这个时候的小吃店,永远是热闹的,(A)一口五印大锅支在门前,滚沸的卫生油将不断下锅的面团炸得吱吱叫着。
当年,能吃到这油炸馃子已经是欢天喜地的事了。
我排在等待馃子的队伍里,看炸馃子的师傅麻利、娴熟的动作。
④站在锅前的是位年轻姑娘,她手持一双长的竹筷,不失时机地翻动着,将够了火候的成品夹入锅旁的铜丝笸箩。
她用不着看顾客,只低垂着眼睑做着自己的事,但她是愉快的,身形也因了这愉快的劳作而显得十分灵巧。
当她偶尔因擦汗把脸抬起时,我发现她长得非常好看,新鲜的肤色,从白帽沿下掉出来的粟色头发,纯净、专注的眼光,她的一切……
⑤在我当时的生活中,她几乎就是美丽的代名词——一种活生生的可以感觉和捕捉的美丽。
她使我空荡的大脑骤然满当起来,使我决意要向着她那样子美好地成长。
以后的早晨,我站在队伍里开始了我细致入微的观察,观察她那两条辫子的梳法,她站立的姿态,她擦汗的手势,脚上的凉鞋,头上的白布帽。
当我学着她的样子,将两条辫子紧紧并到脑后时,便觉得这已大大缩短了我与她之间的距离。
⑥后来我搬了家,不能再光顾哪家小吃店了。
又是一些年过去,我又一次光顾那家小吃店。
记得是秋后的
一个下午,我乘坐的一辆面包车在那家小吃店前抛锚。
(B)此时,门前只有一口安静的油锅。
我走进店内,看见她独自在柜台里坐着,头上仍旧戴着那白帽,帽子已被油烟沤成了灰色。
她目光涣散,不时打着大而乏的呵欠,脸上没有热情,却也没有不安和烦躁,就像早已将自己的全部无所它求地交给了这家店。
柜台里是打着蔫儿的凉拌黄瓜。
我算着,无论如何她不过40来岁。
⑦下午的太阳使店内充满金黄的光亮,使那几张铺着干硬塑料布的餐桌也显得温暖、柔和。
我莫名地生出一种愿望,非常想告诉这个坐在柜台里打着呵欠的女人,在许多年前我对她的崇拜。
⑧“小时候我常在这买馃子。
”我说。
⑨“现在没有。
”她漠然地告诉我。
⑩“那时候您天天站在锅前。
”我说。
⑾“你要买什么?现在只有豆包。
”她打断我。
⑿“您梳着两条又粗又长的辫子,穿着白凉鞋……”
⒀“你到底想干什么?”她几乎怪我打断了她的呆坐,索性别过脸不再看我。
⒁“我只是想告诉您,那时候我觉得您是最好看的人,我曾经学着您的样子打扮我自己。
”
⒂“嗯?”她意外地转过脸来。
面包车的喇叭响了,车子已经修好,司机在催我。
我匆匆走出小吃店,为我这唐突的表白寻找动机。
但我忘不了她那终于转向我的脸。
我多么愿意相信,她相信了一个陌生人对她的赞美。
⒃不久,当又一个新鲜而嘈杂的早晨来临时,我又乘车经过这家小吃店。
(C)门前的油锅又沸腾起来,还是她手持竹筷在锅里拨弄。
她的头上又有了一顶雪白的新帽子,栗色的卷发又从帽沿里滚落下来,那些新烫就的小发卷儿为她的脸增添着活泼和妩媚。
她以她那本来发胖的身形,正竭力再现着从前的灵巧,那是一种更加成熟的灵巧。
车子从店前一晃而过,我忽然找到了那个下午我对她唐突表白的动机。
正因为你不再幼稚,你才敢向曾经启发了你少年美感的女性表示感激;为着用这一份陌生的感激,唤起了她那爱美的心意。
那小吃店的门前该不会有“欢迎卫生检查团”的标语了吧?我庆幸我的车子终究是一晃而过,我坚信原意坚信的:她的焕然一新是因为听见了我的感激。
⒄当你走向陌生人,平淡的生活便会常常充满陌生的魅力。
1. 本文主要记叙了“我”对“炸油条姑娘”的三次不同印象。
请分别概括写出。
(3分)
第一次:_________ 第二次:________第三次:____________
2. 结合语境,品析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4分)
(1)她使我空荡的大脑骤然满当起来,使我决意要向着她那样子美好地成长。
(2)她的头上又有了一顶雪白的新帽子,栗色的卷发又从帽沿里滚落下来,那些新烫就的小发卷儿为她的脸增添着活泼和妩媚。
3.对话,不仅是言语的应答,更应是思想和心灵的互动。
仔细阅读8-14段,“我”和“她”之间是否实现了真正的对话?为什么?(4分)
4. 文中A、B、C三处都对“油锅”进行了细节描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
5.文章结尾写到,“平淡的生活处处会常常充满陌生的魅力”。
联系全文,谈谈“陌生的魅力”有哪些丰富的内涵。
(4分)
答案:
1.第一次:美丽(“愉快、灵巧”和“纯净、专注”两组词语中至少各选一词)第二次:漠然、邋遢(疲惫、不修边幅) 第三次:妩媚、灵巧(焕然一新,热爱生活)(3分,每次1分)
2.(1)“骤然”写出了“她”的美丽在瞬间给我的心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2分)
(2)“滚落”写出了卷发的生动和俏皮,富有动态美,烘托了“她”焕然一新的精神面貌。
(2分)
3.没有实现真正的对话,由于她对生活的冷漠和对工作的倦怠,她根本没有用心听“我”说话,也不知道我要说什么,只是敷衍应付,答非所问。
(4分,判断正确1分,原因3分)
4.描写油锅从“滚沸”到“安静”到“又沸腾”这一变化过程,暗示了“炸油条姑娘”精神面貌(生命状态)从年轻时的美丽到中年时的冷漠再到焕发新的热情这样一个变化过程。
(3分)
5.“她”作为陌生人,以“她”美好的形象,唤起了少年的“我”对美的向往和追求;“我”作为陌生人一句感激和赞美的话,改变了“她”对生活的态度。
(4分)
像蒲公英一样生存
在我的印象中,蒲公英永远属于那种十分普通的小草。
许多地方的田野山坡、路边墙角,都能见到它们的踪迹。
蒲公英的花朵和果实,富有浪漫的诗意。
它的花朵呈现出一种纯粹的金黄,花形与菊花一般大小,风韵也不在菊花之下。
等到果实完全成熟之后,它便会绽开成一柄柄洁白如雪、轻盈如羽的小伞儿,伞托上坠一颗圆锥形的、饱满而丰润的籽粒。
微风一吹,它们便像一朵朵降落伞似的,飘飘悠悠随风而去。
我曾对生长在不同环境中的蒲公英作过仔细观察。
我发现那些长在丰腴土地上的蒲公英,虽得以放任地滋长,自由地繁衍,快意地沐浴着酣畅的春风和雨露,但竟然全长得一副没精打采的模样。
它们要么猥琐而呆板,要么苍老而枯黄,不能给人以更多值得咀嚼和品味的东西。
也曾见识过被园艺师栽培驯化的蒲公英,开紫色的花,枝叶和花朵都远比野生的肥硕壮实,但又觉得在那绚丽雍容的表象背后,总透着一股掩饰不住的俗气和肤浅,空有华表而缺乏内在的质感。
我先前工作的单位小院,也是随处可见蒲公英的生长,而且越是路边墙角,越是石阶缝隙,生长得就越加旺盛。
即使是那些已经浇灌了厚厚的混凝土面的院坝和走道之间,只要有哪怕是一丝丝龟裂的缝隙,它们都能扎根繁衍。
单位曾组织我们将院里的蒲公英一次次地当作杂草垃圾铲除,但只要雨水一浇,过不了几天,它们又会滋长出鲜活的嫩芽。
纵然把它们连根拔了,到第二年的春天,和风一吹,雨露一润,它们又重新萌发出新枝嫩叶,而且比上一年长得更茁壮,更旺盛。
那些生长在路道和台阶之间的蒲公英,为了避开行人的践踏和伤害,全都卧石而生,伏地而长。
为了生存,它们刚一破土,就懂得向大地匍匐,懂得以一种隐忍和有度的伸曲来保护自己。
这些生存在极其艰辛困苦甚至几近绝境的不毛之地的蒲公英,首要的课题就是想方设法地存活下来,然后长叶开花,繁衍后代。
在万物芸芸的自然界,蒲公英永远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配角地位。
它没有牡丹“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的美艳,没有桃花“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的喧闹,也没有海棠“朝醉暮吟看不足,羡他蝴蝶宿深枝”的得宠。
但它总是默默而又尽情地开出黄色的小花,结出褐色的瘦果,为自己、为后代绵延生命的血脉。
当看到这些卑微的蒲公英,我都为它们的生命内涵而产生一种莫名的感动。
同时,我又惊异于同一类型的生命,处在不同的生存境遇中,它们所呈现的生命状态竞有如此的区别和差异。
草木无性亦有性,世人有知亦无知。
蒲公英在自己阴翳的心坎上引进阳光,在灰白的生命里添上亮色,而人却制造出桎梏,把自己牢牢地禁锢在狭小的世界里。
面对充满诱惑而又浮躁的社会现实,倘若我们在羡慕那花天酒地、一掷千金的富贵生活,沉湎于碌碌无为、得过且过的平庸日子,哀叹社会不公、自己又怀才不遇时,想想那蒲公英,它会是一帖清热降火的良药,使我们领悟到生命的本质,将心态变得平和一些,心灵变得洁净一点。
(本文有删改) 11.“卑微的蒲公英”具有哪些“生命内涵”?请分点简要分析。
(6分)
12.下列句子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4分)
①等到果实完全成熟之后,它便会绽开成一柄柄洁白如雪、轻盈如羽的小伞儿,伞托上坠一颗圆锥形的、饱满而丰润的籽粒。
②蒲公英在自己阴翳的心坎上引进阳光,在灰白的生命里添上亮色,而人却制造出桎梏,把自己牢牢地禁锢在
狭小的世界里。
13.第3段写“长在丰腴土地上的蒲公英”和“被园艺师栽培驯化的蒲公英”,其作用是什么? (4分) 14.请简要指出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意义。
(2分)
【答案】
11.写蒲公英不择地势,历经磨难仍旺盛生长,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写蒲公英为避开践踏和伤害,卧石而生,伏地而长,表现出隐忍和有度伸曲的生存智慧;通过与牡丹、桃花、海棠的美艳得宠对比,再现出朴实无华,甘于寂寞的品质。
12.①通过‘洁白如雪’‘轻盈如羽’‘小伞’等比喻,从颜色。
形态。
形状等方面写出了蒲公英果实的特征,表现富有诗意般的可爱。
②将蒲公英积极…
13、的蒲公英的生命的内涵;②用以说明同种类的生命,处于不同的生存境遇,会有不同的生命状态。
14.做人要像蒲公英一样,面对充满诱惑和浮躁的社会,平和而积极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体现生命的意义。
生命的掌声
常常想起一个关于掌声的故事。
那时我上高中一年级的时候,班里有位叫英子的女孩儿,文静漂亮,但是总爱蜷缩在教师的一角。
上课前,她早早的就来到了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教室。
后来我们才知道,她的腿因为得了小儿麻痹症而落下了残疾,她不愿意让别人看到她走路的姿势。
讲课时,老师让同学们走上讲台讲述一个小故事。
轮到英子讲的时候全班四十多双眼睛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
演讲老师是刚调来的,还不了解英子的情况,她就一直点英子的名字。
犹豫了一会儿,最后慢吞吞的站了起来。
我们注意到,英子的眼圈儿红了。
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英子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就在她刚刚站定的那一刻,不知是在谁的带动
下,骤然响起了一阵掌声,那掌声热烈、持久,在掌声中,我们看到英子的泪水流了下来。
掌声渐渐平息,英子也定了定情绪,开始讲述她童年的一小故事,她的普通话说得很标准,声音也十分动听。
当她结束演讲的时候,班里又想起了掌声。
英子很礼貌的向老师鞠了一躬,又向同学们深鞠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
奇怪的是,自从那次演讲以后,英子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她不再那么忧郁了,她和同学们一块游戏、说笑,甚至有一次她还走进了学校的小舞厅,让同学们教她跳舞。
后来,英子的学习成绩一直都很好。
尤其是数学和物理,高二那年,她代表我们学校参加了全国奥林匹克物理竞赛,还得了奖。
三年时光,匆匆而过,三年之后,英子被北京一所大学破格录取。
后来,英子给我来信说:“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一次掌声,因为它使我明白,同学们并没有歧视我。
我应该鼓起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那次掌声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
我这才明白了英子变得开朗活泼的原因。
从那以后,我学会了给人鼓掌,尤其是当别人身处困境的时候。
其实,人都是需要掌声的。
在人生的舞台上,谁不希望自己的演出得到喝彩?掌声,是一种尊重,更是对一个生命的鼓励和肯定。
1.用“/”划去加点字的错误读音。
蜷缩(quán juǎn )歧视(qí zhī)
骤然(zòu zhòu )
2.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美丽--()突然--()
3.文中的主人公英子以前是一个性格( )、()的残疾姑娘。
4.第二自然段,说说带点词语“早早”、“最后一个”写出了英子怎样的心理?
5.第四自然段中,作者分别抓住人物的()、()、(),刻画了英子的内心活动。
6.用直线划出表示英子演讲前后不同变化的句子。
7.文中为什么把掌声视之为“生命的掌声”?
8.读了文章后,你受到怎样的启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