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7.21《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导学案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导学案
一、知识点拨
(一)知识网络
(二)历史解析
如何看待赫鲁晓夫改革
赫鲁晓夫在长达11年的执政期间,进行了不间断的改革。
虽然改革取得一些成就,但也出现了许多失误。
他的改革虽触及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但未能深入到这一体制模式的根基,因此无法与旧模式决裂,最终仍然维持了传统的体制。
赫鲁晓夫生性急躁,缺乏考虑,急于求成。
这使得许多从原则上说是正确的改革措施,结果却事与愿违。
他还主观地认为社会主义在苏联取得了完全和最后的胜利,苏联已进入全面开展共产主义建设的时期,提出了许多超越现实的口
号和目标。
赫鲁晓夫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央集权和计划经济的旧体制,也没能有效地推行政治体制改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是一个失败的改革家。
如何看待勃列日涅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改革主要是减少中央的指令性计划指标,改革管理体制,改进管理方法,扩大企业自主权,强调利润对企业领导和工人的物质刺激作用。
其实质是在计划经济的框架内,有限地利用市场机制;以行政手段为主,辅之以经济手段。
这个改革在当时曾一度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促进了苏联经济的发展,使苏联的国家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在勃列日涅夫时期都达到了鼎盛。
但是,勃列日涅夫时期的经济改革对苏联长期以来实行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没有根本的触动,没有解决苏联经济如何持续增长这一实质性问题。
到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苏联的经济增长速度慢了下来,苏联的经济体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弊端暴露得日益充分。
二、学习自评
(一)知识掌握
1.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重点是()
A.农业
B.重工业
C.轻工业
D.国防工业
2.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内容包括()
①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②限制副业的发展③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④扩大垦荒,提高粮食产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下列关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
A.在社会主义国家中进行得最早
B.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