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汉武帝本纪原文及翻译(通用9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记汉武帝本纪原文及翻译(通用9篇)
宋朝苏轼所著《艾子杂说》。
据《明代顾氏小说全集》记载,共有39部。
以下是为
大家整理的关于史记汉武帝本纪原文及翻译的文章9篇 ,欢迎品鉴!
一、原文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
壹似重有忧者。
”而曰:“然。
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于焉。
”夫
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
”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
二、译文
孔子路过泰山旁边,见到一个妇女在坟墓前哭得很伤心。
孔子用手扶着车的扶手侧耳听。
他让子路前去询问,(子路)说:“听您的哭声,好像着实有许多伤心的事。
”妇女
于是说道:“是的。
以前我公公被老虎咬死了,我的丈夫也被咬死了,如今我儿子又死于
虎口。
”孔子问:“那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女回答说:“这里没有苛政。
”孔子对
子路说:“子路要记住,苛刻的暴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
魏大饥。
黔敖为食于路,静待饿者而甲壳类之。
存有饿者塞袂辑屦,贸贸然去。
黔敖
左奉食,右执饮,曰:“历历!去食!”何施而得斯于民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
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也可去,其胡也可食用。
”
译文:
齐国发生了轻微的饥荒。
黔敖在路边准备好饭食,以供路经饥饿的人去喝。
有个饥饿
的人用袖子蒙着脸,无力地拖着脚步,莽撞地走过。
黔敖左手端的着取食,右手端的着汤,说:“喂食!去吃吧!”那个饥民扬眉后身看著他,说道:“我就是不愿喝嗟来之食,才
落地这个地步!”黔敖冲上前何人他致歉,他仍然吃,终于冻死了。
曾子听见这件事后说道:“恐怕不想这样吧!黔敖不敬呼唤时,当然可以婉拒,但他致歉之后,则可以回去喝。
”
食笋
花掉事昼竹事初,一番风味殿春蔬。
龙蛇戢戢风雷后,虎豹斑斑雾雨馀。
但使此君常有子,时望每甲壳类感叹并无鱼。
丁宁下番须留取,障日遮风却要渠。
古诗概述
南宋诗人曾几所做的《食笋》是一首咏物诗,主要的是表达竹笋象征的勃勃生机
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注解
①曾几:南宋诗人,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学识渊博,勤于政事。
②戢戢(jíjí):牛羊角的样子。
③下番:下一轮。
赏析/品酒
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诗创作的关键在于立意。
意当存高远,立意高则格调高尚。
“甜箨茶苞初出来林,于陵论价无悔金。
皇都陆海应当无数,忍剪凌云一片心。
”李商隐的《初食笋呈圆形座中》以笋寓意有志青年,抒写了诗人护“笋”的心愿,堪称意
存高远。
这首诗的立意与李商隐有类似之处,其关键在于尾联,“须留取”以“障日遮风”是其“意”之所在,表现出诗人保护济世之才的意愿,也可以说是意存高远。
但遗憾的是
李先而曾后,缺乏新意,缺少创新。
立意同样高远的诗怎样划出多寡上下呢?需从谁说道得更诚挚上来区分。
李商隐
的“无悔金”,比“障日遮风”说道得更含蓄,更深刻;“忍剪”,必须比“但使”“短
有子”,“须其行”说道得更迫切。
就是着眼点的相同而导致这种结果,李商隐写下这首
诗时还年青,切身感受更诚挚,这也就是曾几所无法达至的。
笋的文化符号多附从于竹,其最主要的是象征勃勃生机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子贡南游于楚,坦谢晋,过汉阴,见到一丈人方将为圃畦,挖隧而入井,抱著瓮而出灌,滑滑然用力甚多而见功寡。
子贡曰:“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见功多,
夫子不欲乎?”
为圃者仰而视之曰:“奈何?”曰:“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挈水若抽,数如泆汤,
其名为槔。
”为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
机心。
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
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
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
”
子贡瞒然惭,俯而不对。
有间,为圃者曰:“子奚为者邪?曰:“孔丘之徒也。
”为圃者曰:“子非夫博学以
拟圣,於于以盖众,独弦哀歌以卖名声于天下者乎?汝方将忘汝神气,堕汝形骸,而庶几乎!汝身之不能治,而何暇治天下乎!子往矣,无乏吾事。
”
子贡卑陬失色,顼顼然不倚,行三十里而后愈。
其弟子曰:“向之人何为者鬼神?夫
子何故见到之卧龙电气失色,终日不自反邪?”曰:“始吾以为夫子为天下一人耳,无人
知晓欤夫人也。
吾言之夫子:事求可功求成用力少见功多者圣人之道。
今徒不然。
执道者
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
神全者,圣人之道也。
托生与民循序而无人知晓其所之,汒乎淳对备哉!功利机巧必忘记夫人之心。
若夫人者,非其志不之,非其心不为。
虽以天
下誉之,得其所谓,謷然罔顾;以天下非之,失掉其所谓,傥然不受到。
天下之非美誉,
无益损焉,Montoire全德之人哉!我之曰风波之民。
”
反于鲁,以告孔子。
孔子曰:“彼假修浑沌氏之术者也。
识其一,不知其二;治其内,而不治其外。
夫明白太素,无为复朴,体性抱神,以游世俗之间者,汝将固惊邪?且浑沌
氏之术,予与汝何足以识之哉!”
Lizier《庄子·天地》
译文:
子贡至南边的楚国游历,回到晋国,经过汉水的南沿,见到一老丈正在菜园里整地上
开畦,踢了一条地道直通至井中,抱着水瓮施肥灌地,吃力地来来往往,用力甚多而功效
甚少。
子贡见到了说道:“如今存有一种机械,每天可以浇水上百个菜畦,用力很少而功
效颇多,老先生你不敢试试吗?”种菜的老人抬起头来看著子贡说道:“必须怎么做呢?”子贡说道:“用木料加工成机械,后面轻而前面重,取水就像是从井中抽水机似的,快速
有如融化的水向外外溢一样,它的名字就叫作桔槔。
”种菜的老人面起怒色嘲笑着说道:“我从我的老师那里听见这样的话,存有了机械之类的东西必定会发生机巧之类的事,存
有了机巧之类的事必定会发生机变之类的心思。
机变的心思留存在胸中,那么不曾受世俗
渗入的善良空明的心境就不完备齐备;善良空明的心境不完善,那么精神就不能专一安稳;精神无法专一安稳的人,大道也就不能扩充他的心田。
我不是不晓得你所说的办法,只不
过深感侮辱而不愿那样搞呀。
”子贡满面愧疚,低下头去无法答题。
隔了一会儿,种菜的老人说:“你是干什么的呀?”子贡说:“我是孔丘的学生。
”
种菜的老人说:“你不就是那具有广博学识并处处仿效圣人,以矜夸来超群出众,自唱自
和哀叹世事之歌以周游天下卖弄名声的人吗?你要抛弃你的精神和志气,废置你的身形体骸,恐怕就可以逐步接近于道了吧!你自身都不善于修养和调理,哪里还有闲暇去治理天
下呢!你走吧,不要在这里耽误我的事情!”
子贡大感羞愧神色顿改,怅然若失而无法配建,踏进三十里外方才逐步恢复正常常态。
子贡的弟子问道:“先前遇到的那个人就是干什么的呀?先生为什么看见他面容小变小顿
然失色,一整天都无法恢复正常常态呢?”子贡说道:“起初我总以为天下圣人就只有我
的老师孔丘一人罢了,不晓得还可以存有刚才遇上的那样的人。
我从我的老师那里听闻至,
办事必须谋求可取,功业必须谋求成就。
用的力气必须太少,赢得的功效必须多,这就是
圣人之道。
如今却竟然不是这样。
成圣大道的人德行才完善,德行完善的人形体才完善,
形体完善的人精神才细腻。
精神饱满方才就是圣人之道。
这样的人他们倾注形骸于世间,
悠游自在而无人知晓所往,淳和真朴,功利机巧必定不能放到他们这种人的心上。
像是那
样的人,不同于自己的心志不能回去崇尚,不合乎自己的思想不能回去搞。
即使使天下人
都称誉他,称誉的言词符合他的德行,他也高洁而罔顾;即使使天下人都非议他,非议并
使其名声失去,他也无动于衷不予理睬。
天下人的非议和赞誉,对于他们既并无增益又并
无侵害,这就叫作德行完善的人啊!我就可以称为心神不定为世俗尘垢所渗入的人。
”
子贡回到鲁国,把路上遇到的情况告诉给孔子。
孔子说:“那是借着灌溉菜地研讨和
实践浑沌氏主张的人,持守内心的纯一,心神不外分;修养内心,而不求治外在。
那明澈
白静到如此素洁,清虚无为回返原始的朴质,体悟真性持守精神,优游自得地生活在世俗
之中的人,你怎么会不感到惊异呢?况且浑沌氏的主张和修养方法,我和你又怎么能够了
解呢?”
食笋作者:白居易
此州乃竹乡,春笋满山谷。
山夫折盈抱,抱来早市鬻。
物以多为痴,双钱极易一束。
复置之炊甑中,与饭同时甜。
紫箨坼故锦,素肌擘新玉。
每日遂加餐,经时不思肉。
长为京洛客,此味常严重不足。
且甲壳类勿斜阳,南风吹作竹。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至其
曾祖父时移居下邽,出生河南新郑。
就是唐代了不起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小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提倡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说“刘白”。
白居易的诗
歌题材广为,形式多样,语言词藻通俗,存有“诗魔”和“诗王”之表示。
官至翰林学士、左左春坊大夫。
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去世,葬香山。
存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
表诗作存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解释
这个州郡就是竹子的故乡,山谷里布满了春笋。
农夫上山栽种两大箩筐春笋,拉
到早市上金子。
买的人太多价格也很低,两钱就可以拎两大束笋。
放在做饭的锅炉中,与
米饭同一时间蒸熟。
紫色的笋壳切开后,遮住的笋肉如同少女的肌肤那样宛若凝脂。
每天
都喝这个,时间长了都不敢吃肉。
经常飘泊在京城,这个美味喝神气。
在喝这南方竹笋的
时候,不要犹豫不决。
苏轼所写的《东坡志林》中有一篇专门讨论周朝衰亡原因的文章,此文的结论是“周
之失计,未有如东迁之缪者也。
”以及“避寇而迁都,未有不亡;虽不即亡,未有能复振
者也。
”苏轼认为都城之于国家就像田宅之于富民一样,即使家道中落,也不能把祖宅给
卖了,因为那样会失去根本。
魏惠王与楚昭王都因惧怕秦国而迁都,但终究逃不过灭亡的
宿命;东晋时,王导拒绝离开金陵而迁都豫章,说:“北寇方强,一旦示弱,窜于蛮夷,
望实皆丧矣!”最终留在金陵,晋室因而复安。
所以苏轼认为周平王因犬戎之乱而迁都洛邑,舍弃了丰、镐旧都,遂使周王室一蹶不振,名存而实亡。
其实,苏轼所谈论的定都就是大军过后的情况,而非大军压境之时的挑选。
周幽王被
犬戎枪杀,宫室皆夷为平地,东晋遭遇苏峻之乱,宗庙焚灭大半,这才发生了就是残存扩
建旧都,还是迁至他地另所造新邦的问题。
在苏轼认为,与其忍痛他地,不如扩建旧都。
因为“我能够往,寇亦能够往”,即使躲进天涯海角,也中止没法小国的威胁,那还不如
残存稳步祖宗的基业,并使国家强悍出来而不被别人捉弄。
定都就是一种相让的整体表现,一旦逃跑,那就难以中兴了。
何栗却荒谬的引用《论周东迁》来反驳唐恪,认为即使大军压境、汴梁难守,也不能
暂避敌锋,逃亡他处。
唐恪的意思是想让钦宗效法唐玄宗,暂时放弃长安,逃往他处,先
保留实力,待日后再反击以收复都城,这是无可奈何的权宜之计。
因为汴梁四处都是平原,金国骑兵又来得如此之快,宋朝的勤王兵尚未到达,此时坚守孤城无异于孤注一掷,为什
么不逃跑而是坐以待毙呢?谁知李纲、何栗等安土重迁的书生却要用百姓不可抛、君王死
社稷、宗庙不可弃等大义来道德绑架钦宗,使其逃也不是、留也不是,犹豫之间就城破被
虏了,书生误人国家如此。
宋钦宗疑而不断,耳根温柔,终致城陷被虏
汴京并非能坚守之都城
李纲曾说道:“天下城池,岂复犹如都城者?”这就是未通时务的书生话,从历史来看,汴京几乎可以说道就是最难被攻下的都城了。
自古以来,从没有一个朝代把都城定在汴梁。
直到唐朝末年,朱温被封为汴州刺史、
宣武军节度使后,才以这个地方作为创立基业的大本营。
然而,朱温在建立后梁时,并不
常驻汴京,而是留在西都洛阳,这是出于军事上的考虑。
朱温被杀害后,群臣劝朱友贞入
洛继位。
友贞回答说:“夷门本太祖兴王之地”,于是坚持在汴梁登基以此为首都。
后梁
在与后唐的数次交锋中,定都汴梁的弱势已经显现出来了。
公元916年,后唐庄宗李存勖
率领主力部队与后梁军在魏州对峙,然后派李嗣源出奇兵偷袭郓州,从山东改道直取汴梁。
李嗣源在攻克郓州后,立即带领千骑昼夜兼程,直奔汴京。
后梁末帝朱友贞知道梁军主力
已经赶不上李嗣源的速度,无法回防了,而且知道汴梁不是一座能够坚守的城池,自己又
逃不了太远,为此日夜哭泣,最终自杀而死。
这是汴梁作为帝都后第一次被攻陷。
李存勖就是一名优秀的军事家,他晓得汴梁并不是一座能断的城池,所以覆灭后梁步
入中原后,也把都城建在了洛阳。
石敬瑭在契丹的协助下,杀掉李从珂,创建后晋,仍稳
步定都洛阳。
天福二年,石敬瑭实地考察汴梁,真的此地易于漕粮,故而升为东京,再次定都于此。
十年后,晋出帝背弃契丹,契丹人仅用一个月的时间就攻下汴梁,将出来帝虏跑。
后晋覆灭之后,大将刘知远便在晋阳称帝,之后又经洛阳走进汴梁,改为国号为汉,稳步都汴。
后周郭威与北宋赵匡胤相继黄袍加身,反过来挥师汴梁时,几乎没有受任何有力的抵挡,建国后也都定都于此。
从五代史来看,具有军事战略眼光的朱温与李存勖都不肯定都汴梁,因为这个地方无险可守,太容易被攻破了。
而朱友贞、石敬瑭、刘知远和郭威都贪图汴梁的漕运便利,才升此地为都城,因而国祚日浅。
定都于汴就是自身利益漕粮的考量
宋太祖兄弟的迁都之争
北宋从后周手中承继了政权,都城也就是延用前代的,但宋太祖始终对汴梁不令人满意。
开宝九年三月,宋太祖至西京洛阳回去拜祭安陵,遂位居洛阳宫,不敢回京。
他招集群臣商议定都事宜,群臣都极力反对,其弟宋太宗也说道定都动静太小,可以增添诸多不便。
然而宋太祖听说:“迁于河南未已,终当居长安耳”。
他想要先把都城从汴梁迁于至洛阳,然后再继续西迁至关中的长安。
宋太宗忙问为什么存有这种急于?
宋太祖回答说:“吾欲西迁,据山、河之胜以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
”
宋太宗看完后,便用一句名言去挡住其兄的嘴,即为“在德无此保险”。
太祖听到后无言以对,又不来群臣,只好回到汴梁,他不禁叹息说道:“不出来百年,天下民力殚矣!”
从道理的角度来说“在德不在险”当然是正确的,吴起当年就告诫魏武侯说三苗夏商的都城都十分险峻,但因政治腐败,导致天险也救不了王朝。
然而定都难道就不需要考虑天险吗?朝政腐败必然会导致灭亡,但是无险可守也会加速国家的破灭。
汴梁处于旷野之上,没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理优势,只能纯粹靠人海来把守,这样会加重国家财政的负担,还养了一堆战斗力极差的冗兵在周围,临阵打仗的时候发挥不出作用,这正是宋太祖所担忧的。
而宋太宗不去考虑具体的问题,却拿大道理来驳倒其兄,遂使上下苟安于汴梁,在立国百年之后,迁都更是成为不可能的了。
选址都城无法忽略地理环境
留守汴梁是导致北宋快速灭亡的原因
抛开朝政腐败等其他因素不谈论,单从地理及军事的角度来看,定都汴梁并且决意戍守汴京就是北宋快速被金国灭掉的原因。
金人从起兵反抗到灭亡辽国,共用了十多年时间;而从越境入侵到灭亡北宋,却只耗时不到一年。
这是因为辽国的天祚帝一直在外征战,金兵为了俘获他耗费了不少时日,同
时燕京也是一座有着天然屏障的难攻之城,若不是宋金联合,攻城时间可能还会持续得更久。
反观宋朝,从第一次金兵南下到二帝被俘,宋钦宗始终在汴梁城中,而且在第一次守城成功后他还把徽宗接了回来,导致父子一同被俘获。
这种坑爹的愚蠢做法让太上皇徽宗非常生气,《北狩闻见录》里就记载宋徽宗对李石等指责钦宗的话,他说:“朝廷既不令南去,又围城时聋瞽我不令知,以至于此。
”
十年攻灭辽,一年攻灭宋
当金兵突然反目而南下入侵时,留守汴梁绝非最佳选择。
第一是此城无险可守,第二是准备得过于仓促难保万全,第三是河北地区迅速崩溃,早已说明宋兵战斗力低下,根本就守不住汴梁。
宋朝军制有一个巨大的毛病,那就是削弱了主将的权威,导致部将可以专横跋扈而不受约制。
王全斌破蜀时,不能制约部将烧杀;曹彬征辽时,部将不依节制,导致军队溃败;杨业与潘美约定守峡谷,要诱辽兵深入而剿之。
结果部将擅自撤离,潘美不能控制,也只得离开,导致杨业诱敌入谷后反被杀害。
金兵南下时,童贯弃守太原而张孝纯不能制止;金兵渡过黄河后,官军无一人御敌而全部逃窜。
这是冗兵及更戍制所带来的恶果。
汴梁周围虽然屯兵众多,但无险可守,当面临凶猛的敌军来犯时,这些士兵都会感到恐惧,进而观望或逃窜,失去了战斗力。
因此,可以说道钦宗原先想要效法唐玄宗暂弃京城而撤走算是权宜之计;而李纲、何栗等书生却将国运打赌在一场守城之战上,妄引苏轼的《论周东迁》,用“大义”去劝服钦宗戍守,引致押注失利,国破家亡,可悲可叹!
穷达皆由命,何劳发叹声。
但旗本好事,莫要问前程。
冬去冰须泮,春来草自生。
贫困风流都就是天意,不须要长吁短叹。
只要把握现在做好当下的事情,不要管将来会怎样。
冬天过去了冰雪就可以消融,春天去了花草就可以对外开放。
你要是能参悟这个道理,就能把世间万事万物都看透彻了。
恳请君观此理,天道甚分野。
冯道,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奇人,也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
他处在唐朝灭亡,宋朝建立之间的五代时期。
短暂的五代,动荡混乱,中国北方先后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最长的后梁延续了十七年,最短的后汉只存在了五年。
在这期间,后晋被契丹人所灭,契丹人也曾对中原实行过短暂的统治。
冯道之奇,是他的一生,历经五朝,三入中书,出任宰相、三公、三师等职位将近三
十年,前后俸事八姓十帝。
从中国传统士人气节来看,用现在话说,冯道至少搞了四次汉奸,七姓氏家奴。
宋朝的欧阳修写下历史,怒骂他就是中国读书人里最不要脸的东西,叫
做卑鄙之极,所谓“有奶便是娘”。
同样就是宋朝人,苏东坡谈他:“菩萨,再去人也。
”王安石谈他,“佛位中人”。
是耶非耶,人嘴两张皮,甲誉之乙非之,乙非之丙誉之。
就是耶非耶,世道多变化,今誉之明非之,明非之又誉之。
抛开这个气节论,冯道为人上的刻苦勤俭,淳厚清廉,是很多人不及的,国学大师南
怀瑾先生给予评价说:“他本身的行为没有缺点,至少做到不贪污,使人家无法攻击他;
而且其它的品格行为方面,也一定炉火纯青,以致无懈可击。
历史上,社会上,不管是上
至皇帝,下至挑夫,凡是被人攻击的,归纳起来,不外两件事情:一个是男女之间;一个
是钱财......但是冯道大概这两种毛病都没有,没有缺点抓在任何人手里。
他本身非常正,冰清玉洁,没有嗜好,真的是学佛的。
”现在处于和平年代,我们看不到气节上有变节的,但至少在不贪污上,现在许多人是不能与冯道相比的。
冯道流下来的文字不多,存有两首诗和“三不畏”应该赏析。
一首《天道》,“穷达皆由命,何劳发叹声。
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
冬去冰须泮,春来草自生。
请君观此理,天道甚分明。
”
一首《偶作》,“莫为危时便怅神,前程往往有期因。
须知海岳归属于岂可,未省乾
坤身陷吉人。
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未通津。
但教方寸并无诸恶,虎狼丛中也立身。
”
他有三不欺,“所愿者下不欺于地,中不欺于人,上不欺于天,以三不欺为素。
贱如是,贵如是,长如是,老如是……”
死守天道,公心志,上下不畏,始终如是,这大概就是冯道的江湖立命之根吧。
【原文】
营丘士折难
《艾子杂说》
营丘士营,性未通慧;每多事,好折难而不中理。
一日,造艾子问曰:“凡大车之下与橐驼之项,多缀铃铎,其故何也?”艾子曰:
“车驼之为物甚大,且多夜行,忽狭路相逢,则难于回避,以借鸣声相闻,使预得回避尔。
”
营丘士曰:“佛塔之上,亦设立铃铎,岂谓塔亦夜行而使二者驱邪?”艾子曰:“君
未通事理乃至于此!凡鸟鹊多托高以巢,粪秽瓦砾,故塔之存有铃,所以警鸟鹊也,岂以
车驼比耶?”营丘士曰:“鹰鹞之尾,亦设立小铃,勃氏鸟鹊巢于鹰鹞之尾乎?”艾子哈
哈大笑曰:“怪哉,君之未通也!夫鹰隼击物,或进林中,而栗翅鹰绦线偶为木之所雍,
则奋羽之际,铃声可寻而索也。
岂谓防鸟鹊之巢乎?”营丘之士曰:“吾尝见挽郎秉铎而歌,虽不究其理,今实乃知恐为木枝所雍而易于找寻也。
抑无人知晓雍郎之足者,用皮乎?用线乎?”艾子愠而答曰:“挽郎实乃死者之导也,为死人生前不好非难,故鼓铎以乐其
尸耳!”
【译文】
营丘的一个读书人,资质不聪颖;总是多事,偏好没道理的争议。
一天,(他)造访艾子问道:“凡是大车上和骆驼的脖子上,大都挂着铃铛,那是什
么原因呢?”艾子说:“车和骆驼都是比较大的东西,并且常常夜行,忽然在狭窄的道路
上相逢时,就难于回避,所以借用铃铛的声音互相听见(对方),让(大家)预先知道回
避啊。
”
营丘那读书人说道:“佛塔之上,也摆铃铛,难道说塔也夜行而使它们互相正视吗?”艾子说道:“您未通事理至于如此吗!凡是鸟鹊大都将巢穴筑城在高处,(弄得到处)粪
便瓦砾,因而塔之所以存有铃铛,就是用以惊扰鸟鹊的,怎么可以和车啊骆驼较之呢?”
营丘的读书人说道:“(家养的)鹰啊鹞子的尾巴上,也系则存有大的铃铛,哪存有鸟鹊
把巢筑在鹰和鹞子的尾巴上的呢?”艾子哈哈大笑道:“怪哉!您太不可理喻啦!鹰隼突
袭动物,有时必须步入树林,但它脚上的绳索偶尔可能将被树木所织成,就在它扑动翅膀
的时候,振响铃铛可以巡声去找吗。
怎么能够说道就是严防鸟鹊搞巢呢?”营丘的读书人
说道:“我曾经看到挽郎拎铃铛(摇晃着)唱歌,虽然一直弄不清其中道理,今天终于晓
得了就是害怕被树木捉住了易于(别人)打听他啊。
也不晓得被绑在挽郎脚上的绳子,就
是用皮的呢?就是用绳线呢?”艾子恼怒便提问道:“挽郎乃是死者的鼓励,因为死者生
前偏好没道理地质问,所以挥铃铛以讨好他的尸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