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6课 化石吟》导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6课化石吟?导学案
第16课化石吟
【根底演练】
1. 给以下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万载〔〕猛犸〔〕躯壳〔〕档案〔〕悄然〔〕hái 骨qián 行cōng 茏zhuó 越guǒ 藏
2.下边四组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葱笼描绘恬静乌有B.幽雅温暖辐射一拍既合
C.思绪奇幻犹如密码D.惊讶亘古悄然海枯石烂
3.根据所给的意思从诗中搜寻并写出相应的词语:
⑴海水干涸、石头腐烂。
形容历时长远。
比喻坚决的意志永远不变。
⑵变得什么都没有。
指全部消失或完全落空。
⑶青翠茂盛。
⑷奇异得让人不敢相信。
⑸比喻思想陈腐、生活堕落或制度败坏。
⑹幽静而雅致。
⑺比喻光阴飞逝,事物在不停地发生着很大的变化或形容时间过得很快。
4.判断以下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最早的鱼儿怎么没下巴最早的鸟儿怎么嘴长牙〞
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引出下文。
( )
(2)“光阴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说明化石中隐藏了古生物的信息。
( )
(3)“长眠地下刚清醒的化石啊〞运用拟人的手法,说明人类对化石有很深的理解。
( )
【综合运用】
5.〔2021·河南省〕阅读下面材料,接要求答题。
材料一殷墟是商代后期的都城遗址,位于今河南安阳小屯村一带。
殷墟博物馆是国内唯一一家较专业、系统展示商代文物的地下博物馆,有青铜、甲骨文等五个展厅。
从平面上看,殷墟博物馆酷似甲骨文的“洹〞宇,取殷墟依附洹河之意,象征洹水在孕育商代文明中的重要作用。
材料二住于河南安阳的中国文字博物馆造型取材于象形文字的“墉〞(即城墙)字。
建筑内容包括主体馆、广场、字坊。
字坊高18.8米,宽10米,取甲骨文“字〞之形,是中国文字博物馆的象征性建筑之一。
作为我国首座以文字为主题的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目前共有馆藏文物及辅助展品11300余件,涉及甲骨文、金文、简牍和帛书、汉字开展史、汉字书法史、少数民族文字等多个方面。
(1)根拟以上材料,概括殷墟博物馆和中国文字博物馆造型上的共同特点,并说说这种设计的好处。
共同特点:
好处:
(2)假设你是一名导游,带着游客们参观完殷墟博物馆后,要继续参观中国文字博物馆。
请你根据以上材料写一段串联词,注意两个博物馆之间的联络,过渡自然。
⑶你认为殷墟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甚至各地名胜古迹、大量经典作品等等都是人类文明的化石吗?请简要阐述一下你的理由。
【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节选〕,完成下面各题。
化石吟〔节选〕
最早的鱼儿怎么没下巴?
最早的鸟儿怎么嘴长牙?
最早登陆的鱼儿怎么没有腿?
最早的树儿怎么不开花?
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
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
长眠地下刚清醒的化石啊,
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复原的恐龙、猛犸仿佛在引颈长吼,
重现的远古林木多么葱茏、幽雅,
啊,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
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
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
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
长眠地下刚清醒的化石啊,
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
6.诗歌的开头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这样开头有什么样的作用?
7.诗歌的最后一节与第二节有什么样的关系?它们能否互相调换?
8.请从词语语言、句式选择、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文体特征、思想情感等方面至少选择选择两个角度,品析划线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9.诗中的“你〞指谁?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0.你读了上面的诗行后,有什么感慨呢?请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下来。
【类文美读】
鱼化石
艾青
动作多么活泼,
精力多么旺盛,
在浪花里跳跃,
在大海里浮沉;
不幸遇到火山爆发,
也可能是地震,
你失去了自由,
被埋进了灰尘;
过了多少亿年,
地质勘察队员在,岩层里发现你,
仍然栩栩如生。
但你是沉默的,
连叹息也没有,
鳞和鳍都完好,
却不能动弹;
你绝对的静止,
对外界毫无反响,看不见天和水,
听不见浪花的声音。
凝视着一片化石,傻瓜也得到教训:分开了运动,
就没有生命。
活着就要斗争,
在斗争中前进,
当死亡没有降临,把能量发挥干净。
11.鱼化石为什么“看不见天和水,听不见浪花的声音〞?
12.诗中加点的“不幸〞在全诗中有什么意义和作用?
13. 本诗采用了第几人称,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4. 张锋的?化石吟?和艾青的?鱼化石?这两首诗,你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从写作手法和诗歌主题两方面阐述理由。
【每课一趣】
15. 在对自然界中的化石做一番理解之后,我们是否意识到人类自身也有“化石〞呢?假如说?论语??离骚??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是文学家的化石,那么
〔两句即可。
〕
边文——名师讲坛
1.走近作者
张锋,教授,男,1961年9月23日生。
2021年3月获日本名古屋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后回国,至今在辽宁大学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任教。
作品有?化石吟?等。
2.写作背景
化石是死去的动物和植物的遗体、遗骸及其活动的遗迹,它向我们娓娓叙说地球上几十亿年的变迁。
比方,什么地方原来是海洋,后来升为陆地或高山;什么地方的陆地下降为
海洋;陆地上的高原、盆地、平原等各种地形是怎么互相转化的,它还能告诉我们许多发生在远古时代的故事,帮助我们解开千古之谜。
有化石帮助,我们能准确地知道生活在千百万年前的恐龙是什么样子。
做化学科生物无机化学研究的张锋教授对此感触颇深,于是就用诗歌的形式表达了他对化石的强烈兴趣和深情赞叹。
3.学法导引
学习本诗时,要联络生物课上所学内容〔如鱼类进化、鸟类祖先、两栖类祖先、被子植物、恐龙、猛犸等知识〕;在查阅、积累相关知识的根底上,调动自身的想像力,去体会诗中“沉睡亿年的石头〞所说的话及内涵。
科学诗以诗的形式写科学的内容,因此,在整体把握诗歌内容的根底上,有感情地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并体味诗的节奏美、韵律美,以此激发爱科学爱文学的热情。
3. 文章主旨:
作者面对冰冷的骸骨,不禁思绪飞扬。
人类的开展历程沧桑而又漫长,大自然高明、卓越,但人类更显伟大,生命更显珍贵。
人类的聪明智慧解读着历史的奥秘,生命的顽强,才得以使世界在任何环境下延续到今天。
因此,作者面对着化石,浮想联翩,叹服大自然的神奇,更赞美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4.谋篇立意
本诗意在从一个生物科学研究的角度用歌吟的方式、拟人的手法、第二人称“你〞赞颂化石神奇,这样既充满情趣,又不失严谨,可以引发人们无限遐思。
全诗共7节,可分3层。
1-2节是第1层,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想像亿万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3-6节是诗的主体局部,详细抒写遐思的内容。
最后一节回应1-2节,使全诗构造完好、开合自如、首尾圆合,显得构造严谨。
5.难点打破
⑴第一、二节连续用了六个问号,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考虑和想象。
连续不断地问句表现出作者对科学浓重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也翻开了作者思维的闸门,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想象亿万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⑵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冰冷的骸骨〞“黑色的躯壳〞足以证明地球上的生命
是生生不息、繁衍不断的。
这些有机的剩余就是生命的信息,科学家的研究工作就是在破译这些密码。
⑶怎样理解“光阴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
〞
“光阴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很自然地使读者联想起
人,形象地写出化石上的条纹就是地球古代生物的档案,犹如人脸上的皱纹就是生命历程的写真一样。
5.写作技巧
想象丰富,内容详细
这首是抒情诗,但意象甚多,内容极为丰富,纵向想像到远古,横向想像到各种对象,而这都以“化石〞为联想点。
“化石〞是本诗的联想的“点〞由此及彼,先后联想到鱼儿、鸟儿、树儿、海枯、石烂、日转、星移、恐龙、猛犸等,它们都是通过化石来重现复原的,都与化石亲密想关。
这样点面结合,虚实相生,今古交织在一起,拓展了想像的空间,丰富了诗的内容。
比喻拟人,亲切生动
全诗运用拟人手法,将化石当成会说话的人来写,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它,显得自然亲切,同时也增加了诗的灵性,便于抒发感情。
“生命的档案〞“生命的航船〞“高明的魔术师〞“卓越的雕刻家〞,这些都是对化石的恰当的比喻,把抽象的东西详细化了。
拟人和比喻手法的运用,增加了诗的形象感和意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