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练学校高中化学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12 分散系及其分类课时作业1高中1化学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始驾州参艰市线练学校分散系及其分类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于2.5 μm(1 μm于10-6 m)的颗粒物,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有重要的影响。

若将直径为2.5 μm的颗粒物分散到水中,形成的分散系属于( C )
A.溶液B.体
C.浊液D.不能确
解析:分散质微粒的直径小于1 nm的分散系为溶液,大于100 nm的分散系为浊液,在1~100 nm之间的分散系为体。

直径为2.5 μm的颗粒物分散到水中形成浊液。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KHSO4、HCl、HNO3在水中都能电离出氢离子,都属于酸
B.利用半透膜可除去淀粉溶液中的少量NaCl
C.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具有丁达尔效
D.溶液、体、浊液都属于稳的分散系
解析:A项,KHSO4电离产生的阳离子除氢离子外还有钾离子,其属于盐,不属于酸,A项错误;B项,淀粉溶液是体,粒不能透过半透膜,可用渗析法提纯体,B项正确;C项,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分散质微粒直径的大小在1~100 nm之间,C项错误;D项,浊液不稳,放置一段时间产生沉淀,D项错误。

3.下列关于体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体与溶液有明显不同的外观特征,体呈状
B.体不稳,静止后容易产生沉淀
C.将Fe(OH)3体进行过滤,所得到的滤液与原来体的组成是不同的
D.豆浆是体,因为豆浆中的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100 nm之间
解析:体与溶液的主要特征都是均一、透明、稳的,A、B错误;体的分散质粒子可以透过滤纸,所以将Fe(OH)3体进行过滤时,体的所有组会透过滤纸,滤液与体的组成是一致的,C错误;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在于其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100 nm之间,D正确。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不能产生丁达尔效的分散系一是溶液
B.将1 L 2 mol·L-1的FeCl3溶液制成体后,其中含有的氢氧化铁粒数为2N A(设N 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
的值)
C.纳米级粒子的大小与体粒子相当,但存在纳米级粒子的体系不一是体
D.将饱和FeCl3溶液加热至沸腾,制得Fe(OH)3体
解析:A项,不能产生丁达尔效的分散系是溶液或浊液,A项错误;B项,一个氢氧化铁粒是多个Fe(OH)3的聚集体,故形成的氢氧化铁粒数少于2N A,B项错误;C项,体粒子的直径大小在1~100 nm之间,与纳米级粒子的尺寸相当,将纳米级粒子分散在分散剂中才能形成体,C项正确;D项,制备氢氧化铁体时是将饱和FeCl3溶液加至沸腾的蒸馏水中,D项错误。

5.下列关于体和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
A.分散系的分类:
B.溶液是电中性的,而体是带电的
C.光线通过时,溶液产生丁达尔效,而体无丁达尔效
D.溶液中溶质粒子能通过滤纸,体中分散质粒子不能通过滤纸
解析:根据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可以将分散系分为溶液、体和浊液,故A正确;体呈电中性,粒因吸附离子而带电荷,故B错误;体能产生丁达尔效,而溶液无丁达尔效,故C错误;体中粒也能通过滤纸,故D错误。

6.下列装置或操作与粒子直径的大小无直接关系的是( C )
解析:体、溶液、浊液三种分散系的根本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不同,体的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为1~100 nm,体粒子能透过滤纸,但不能透过半透膜;溶液中的粒子直径小于1 nm,可透过半透膜和滤纸;浊液的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 nm,不能透过滤纸和半透膜,A、B不符合题意。

丁达尔效是体粒子对光线的散射作用形成的,D不符合题意。

萃取利用了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与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无关,C符合题意。

7.向c(FeCl3)=0.2 mol·L-1、c(FeCl2)=0.1 mol·L-1的混合溶液中滴加稀NaOH溶液可得到一种黑色分散系,其中分散质粒子是直径约为9.3 nm的金属氧化物。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D ) A.该分散系的分散质为Fe2O3
B.可用过滤的方法将黑色金属氧化物与Na+分离开
C.在电场作用下,阴极附近分散系黑色变深,则说明该分散系带正电荷
D.当光束通过该分散系时,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
解析:A项,三氧化二铁为红棕色,由题意知,得到的是一种黑色分散系,故A项错误;B项,体、溶液都可以透过滤纸,不能用过滤的方法进行分离,故B项错误;C项,在电场作用下,阴极附近分散系黑色变深,则说明粒带正电荷,通电后向阴极移动,但分散系是呈电中性的,故C项错误;D项,所得的分
散系是体,体具有丁达尔效,故当光束通过该分散系时,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故D项正确。

8.淀粉溶液是一种体,并且淀粉遇到碘单质可以出现明显的蓝色特征。

现将淀粉和稀Na2SO4溶液混合,装在半透膜袋中,浸泡在盛蒸馏水的烧杯内,过一段时间后,取烧杯中液体进行,能证明半透膜完好无损的是( B )
A.加入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B.加入碘水不变蓝
C.加入BaCl2溶液没有白色的沉淀产生
D.加入碘水变蓝
解析:这是一个渗析,如果半透膜完好无损,则只有钠离子和硫酸根离子能够透过半透膜,淀粉不能透过半透膜;烧杯中的液体可以检验出硫酸根离子,检验不出淀粉的存在,即加入碘水不变蓝,可以证明半透膜无损。

9.纳米碳是一种重要的纳米材料,其粒子直径在1~100 nm之间。

若将纳米碳均匀地分散到蒸馏水中得到一种分散系,则关于该分散系的描述正确的是( C )
①属于溶液②属于体③能产生丁达尔效④分散质粒子能透过滤纸⑤分散质粒子能透过半透膜⑥静置会析出黑色沉淀
A.②⑤⑥B.②③⑤⑥C.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由题意可知,将纳米碳均匀地分散到蒸馏水中形成的分散系属于体,体属于介稳体系,静置一般不会析出沉淀,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分散质粒子能透过滤纸,但不能透过半透膜,故②③④正确。

10.某同学在室进行了如图所示的,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B )
A.利用过滤的方法,可将Z中固体与液体分离
B.X、Z烧杯中的分散质相同
C.Y中发生反的化学方程式为3CaCO3+2FeCl3+3H2O===2Fe(OH)3(体)+3CO2↑+3CaCl2
D.Z中分散系能产生丁达尔效
解析:过滤法可用于分离固体和液体,故A正确;X是氯化铁溶液,分散质是氯离子和三价铁离子,而Z中液体是氢氧化铁体,分散质是氢氧化铁粒,故B错误;根据Y→Z的现象可知,碳酸钙能与氯化铁溶液反生成Fe(OH)3体和CO2,根据电荷守恒可写出化学反方程式,故C正确;Z是氢氧化铁体,能产生丁达尔效,故D正确。

11.下列性质既可能是体所具有的,也可能是溶液所具有的是( B )
A.光线照射时,从侧面可观察到一条光亮的通路
B.加入少量稀硫酸立即产生沉淀
C.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 nm
D.装入半透膜袋中并将其浸入盛水的烧杯中一段时间,袋内外均含分散质粒子
解析:A项,溶液不具有丁达尔效,不是溶液的性质;B项,稀硫酸可以使体发生聚沉,也可以和钡盐溶液反生成BaSO4沉淀;C项错误,因为体的分散质粒子在1~100 nm之间;D项,体的分散质粒子不能通过半透膜。

12.有人设想将碳酸钙通过特殊的加工方法使之变为纳米碳酸钙(即碳酸钙粒子直径达到纳米级),这将引起建筑材料的性能发生巨大变化。

下列关于纳米碳酸钙的推测正确的是( B )
A.纳米碳酸钙是与体相似的分散系
C.纳米碳酸钙的化学性质与碳酸钙完全不同
D.纳米碳酸钙粒子不能透过滤纸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体的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100 nm之间。

纳米碳酸钙是纯净物,分散系是混合物,A项错误;纳米碳酸钙的化学性质与碳酸钙相同,C项错误;粒子直径小于100 nm的纳米碳酸钙粒子能透过滤纸,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3.(13分)用白磷还原法可制得一种金的分散系,该分散系在临床诊断及药物检测方面有着广泛的用。

其操作步骤如下:
①取20%白磷的乙醚溶液0.5 mL,加蒸馏水60 mL。

②先滴加1%氯化金水溶液0.75 mL,再滴加0.1 mol·L-1的K2CO3 0.6 mL,振荡变成棕。

③加热煮沸至溶液变成透明。

④分离提纯,除去无机溶质。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分散系属于体,其分散质是金颗粒。

(2)用一束强光照射该分散系,从侧面可看到分散系中形成一条明亮的“通路”。

(3)步骤④的分离方法是渗析。

(4)所得溶液不能(填“能”或“不能”)继续加热。

14.(13分)取少量Fe2O3粉末(红棕色)加入适量盐酸,所发生反的化学方程式为Fe2O3+6HCl===2FeCl3+3H2O,反后得到的FeCl3溶液呈棕黄色。

用此溶液进行以下:
(1)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滴入NaOH溶液,可观察到有红褐色沉淀生成,反的化学方程式为FeCl3+3NaOH===Fe(OH)3↓+3NaCl,此反属于复分解反。

(2)在小烧杯中加入20 mL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后,向沸水中滴入几滴FeCl3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成
红褐色,停止加热,制得的分散系为氢氧化铁体。

(3)向(2)中烧杯中的分散系中逐滴滴入过量盐酸,会再出现一变化:
①先出现红褐色沉淀,原因是盐酸电离出来的离子所带的电荷与体粒子所带的电荷发生了电性,破坏了体的介稳性,从而使粒聚集成较大的颗粒沉降下来。

②随后沉淀逐渐溶解,溶液呈棕黄色,反的化学方程式为Fe(OH)3+3HCl===FeCl3+3H2O。

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以下两点:
(1)Fe3+在不同条件下可形成不同的分散系。

(2)Fe(OH)3体中加入盐酸先聚沉,后沉淀溶解。

15.(13分)为研究体的性质,某同学查阅了如下资料:
①当一束可见光(波长4×10-7~7.6×10-7 m)照射到某一分散系时,若该体系粒子直径小于10-9 m,则光束发生直射现象,光路没有明显增强;若粒子直径大于10-9 m小于10-7 m,则光束发生明显的散射现象,即光路显著增亮;若粒子直径大于10-7 m,则光束发生反射现象,光路逐渐变暗,同时可看到一些颗粒。

②体粒子的直径比溶液中溶质粒子的直径大得多,但体却能稳地存在,其主要原因是体粒子有较大的表面积,能有选择性地吸附与其组成相同或相似的离子,导致粒带电。

减弱或粒所带的电性,可使体聚沉(如加热、加少量电解质溶液、加带相反电荷粒的体)。

③给Fe(OH)3体接通直流电源,可发现阴极附近红褐色加深,这种粒向移动的现象叫电泳。

该证明Fe(OH)3粒吸附阳离子带正电。

回答下列问题:
(1)资料①中说了几种分散系,请你按次序列举一下:
溶液、体、浊液。

(2)腌制咸鸭蛋时,Na+、Cl-能透过蛋壳内壁的半透膜进入蛋白质内,而体粒子蛋白质分子却不能透过半透膜。

请说明半透膜上孔径的大小:半透膜上孔径比单个分子或离子大,但比粒小,约为10-9m。

(3)陶瓷工业上常遇到因陶土里混有氧化铁而影响产品质量的问题,解决方法之一是把这些陶土和水一起搅拌,使微粒直径在1~100 nm之间,然后插入电极,接通直流电源,这时阴、阳两极可分别聚集氧化铁和陶土。

这种做法的可能原理是陶土、氧化铁体粒子所带电荷电性相反,通电后分别向两极移动,这种做法依据了电泳原理。

(4)Fe(OH)3、Al(OH)3体常用于净水,使用原理是粒表面积大,吸附性强,能吸附水中悬浮杂质,故可用于净化水。

(5)江河入常形成泥沙三角,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江河水可看成是泥沙体,海水是电解质溶液,体遇
电解质,由于粒电性被,引起聚沉。

16.(13分)某校课外小组同学制备Fe(OH)3体,并研究该体的性质。

该小组同学采用了以下操作制备体,请将空白处填写完整。

(1)取一个烧杯,加入20 mL蒸馏水,加热至沸腾,然后向烧杯中滴加1~2 mL饱和FeCl3溶液,继续煮沸,待溶液呈红褐色后,停止加热。

(2)将制得的体放入半透膜制成的袋内,如图甲所示,放置2 min后,取少量半透膜外的液体于试管中,置于暗处,用一束强光从侧面照射,观察无(填“有”或“无”)丁达尔效;再向试管中加入用稀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可观察到的现象为有白色沉淀生成。

(3)将半透膜内的液体倒入U形管中,如图乙所示,在液体上方加入少量电解液以保护体,接通直流电后,观察到的现象是阴(填“阴”或“阳”)极附近颜色逐渐变深,其原因是Fe(OH)3体粒子带正电荷,在电场作用下向阴极移动。

解析:(1)Fe(OH)3体的制取:将FeCl3饱和溶液加到沸腾的蒸馏水中,继续加热至溶液呈红褐色。

(2)溶液中的离子或小分子能透过半透膜,无丁达尔效,检验Cl-用HNO3酸化的AgNO3,可产生白色沉淀。

(3)体发生电泳:Fe(OH)3体微粒带正电荷,在电场作用下向阴极移动而使该极颜色加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