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药_的文字游戏与解构的修辞学_论德里达的_柏拉图的药_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陈晓明(1959)),男,福建人,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5年度规划基金项目成果0。

项目名称:5解构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学批评6,项目批准号:05JA750111)44001。

/药0的文字游戏与解构的修辞学
)))论德里达的5柏拉图的药6
陈晓明
(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 100871)
摘 要:5柏拉图的药6是德里达最重要的著作,但国内学界对此阐述得十分有限。

德里达在这里论/柏拉图的药0,是对柏拉图的5斐德罗篇6中的后半部分中苏格拉底谈论写作的读解,在这次谈论中,苏格拉底对写作提出了他的看法,他区分了好的写作与不好的写作。

在把文字技艺看成一种具有技艺的/药效0时,德里达把苏格拉底本人的遭遇与/药0联系起来,从药、毒药、妖泉、解药、良药、魔术师、替罪羊,,等等词源之间的修辞联系,德里达对存在于柏拉图文本中这种异质关系进行解读,去发掘出这种二元关系构成的修辞结构。

德里达在这里全面施展了他的修辞策略,而且是一种文学性色彩浓厚的修辞策略,他展开论辩的推理依据不是逻辑的力量,而是文学联想和隐喻的机制。

德里达在重建苏格拉底关于文字与药的话语谱系的同时,也从中读出古希腊民主社会中言说与书写的文化状况。

阅读德里达这篇文章,可以最典型而深入地了解德里达的解构思路展开的路线图,可以看到解构在文学与哲学之间穿行的那种绝妙的力量。

关键词:药 逻各斯 解构 修辞 替补
一、解构的修辞学或柏拉图的/药0
德里达已经故去二周年,解构似乎离被人们遗
忘的日子也不太遥远。

但当代批评如果离开了解构给予的立场和方法,当代批评还能如此看透红尘吗?自德里达1966年10月在美国霍普金斯大学作的报告5人文科学话语的结构、符号与游戏6,迄今已经有
40年的历史,那一年世界历史发生了无数惊天动地
的大事,德里达的报告当然不算什么。

但谁能料得到,这个报告是如此深刻地影响了人文学科的话语表达?特别是文学理论和批评的实践?从此之后,文学的批评转向变得不可避免,而且再也难以完全回到原来的立场。

试图给解构主义归纳出某种标准或方法是困难的,而且吃力不讨好。

德里达本人就反对把解构理
论化。

被人们笼统地称为解构理论的那种哲学/批评活动,并不能看成一组系统化的推理步骤,更不是运用于一个已知的和稳定惯例的对文本任性阐释的庇护所,德里达的解构并没有明确的阐释方法和准则,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自我更新。

但是,它还是有着鲜明的特征,它可以看成是一种在分析文本时采取立场的方式;这种分析当然不能仅仅理解为是一种文字修辞游戏,对于德里达来说,这些修辞和文字的延异衍生形式与我们所处的制度结构、社会行为、思维方式等等,都有某种暗合关系。

多年来,人们还是要顽强地概括解构的方法论活动,总是要找到一个系统的规则和方案,其结果当然是功败垂成。

解构就像是一出舞台剧,任何一次的演出都不尽相同,或者说像是足球寒,同样的规则,却是完全不同的场面。

这使人觉得规则和方法只是在具体的场景中才有意义。

解构总是面对具体文本才有用武之地,不管是德里达还是他的美国同行。

但是不管如何,我们在阐释解构主义时,我们还是能看到一些策略和方法在起作用)))不是去归纳它,把它教条化;而是去接近它,呈现它的活力。

解构到底是一种哲学还只是一种文学批评活动?正统哲学家显然难以接纳德里达,而德里达本人在把西方主流哲学传统概括为形而上学时,也无疑大大伤害了哲学传统的权威地位。

在把解构定位为哲学话语还是文学批评时,德里达本人也并不鲜明。

例如,他把解构归结为保罗#德曼的发明就让人有所费解。

德里达自己就是解构的宗师,何以解构的发明权要赠予德曼?1987年,比利时人奥特温#德格雷夫就德曼在1941年2月至1942年6月发表于比利时5晚报6上的92篇文章指责德曼在德国占领期间有反犹主义倾向。

德里达又写了5犹如贝壳深处的海涛声)))保罗#德曼之战6一文,对此事的来龙去脉作了交待,当然也是在为德曼打抱不平。

¹关于这篇文章德曼的多方面阐释这里不谈,其中有一处提到德曼与解构的关系时,德里达说到:/战后过了20余年,德曼发现了解构0º。

德曼最初谈论解构是在5盲视与洞察6这部论文集,但这部论文集直到1971才出第一版,1983年再版,其中的论文如果有谈到解构的话,也不会早于1966年。

»如此说来,德里达称德曼/发现了解构0,只能理解为他把德里达的/解构0引进到美国。

1966年,他们在美国的霍甫金斯大学一见如故,开始了他们的坚定同盟。

但很多研究者把他们只看成是同盟军,力图抹去德曼的解构标签。

一位德曼的权威林赛#沃特斯认为;除了德里达在5白色的神话6的开头就/印刻文字0的物质性所作的论述外,德里达对德曼没有什么直接影响。

¼这个见解可谓是极端了。

鲁道夫#加谢(Rodolphe Gasch )就写了一些系列的文章来区分德曼和德里达不同的文学活动。

½但德里达本人显然不这样看问题,他认为德曼是解构在美国的中坚,是他的真正的同道,是解构的开创者和实践家。

德里达说道:如果没有保罗#德曼,在美国的解构就不可能是其所是。

¾在德曼的著作的内部,他描述解构就像描述自己的工作一样。

德曼/发现了0解构,这一陈述意味着什么?是德里达出于友情与纪念,把解构的发现功劳归功于德曼吗?但是谁发明了解构呢?这里使用的是/发现0,当然也不是德里达)))德里达从来不会这样认为,解构这个词来自海德格尔,德里达一直是在阅读海德格尔的文本中来展开解构的。

但是德曼发现了解构,这个陈述是真实的,是德里达发自内心的诉说。

解构是一项发现,而不是发明。

不是发现谁,而是发现解构本身。

这就是德曼的功劳。

这是德里达与德曼一拍即合的地方,而且也是德曼鼓舞了德里达的地方。

重要的问题就在于:解构就在那里,德曼发现了它。

德曼一开始就说,/没有必要解构卢梭0,因为他本人已经在解构。

¿换一种方式说:解构总是已经在作品中,尤其在文学作品内工作。

解构并不像现代性技术工具,在事后和从外部起作用。

文本自己解构自己,只要记得这一点或这些文本就行了。

对于德里达来说,这一陈述是一项生动的隐喻,它表示着德曼的历史本身就像他阅读的所有的文本一样,本身是解构的,解构就存在于他的历史中。

德曼发现了解构,解构也解构了德曼的历史性。

这样,德里达为德曼找到了逃脱1941)1942年的历史牢笼的最佳方式。

历史是解构的,没有总体性,也没有本质。

它是延异、替换和非中心化的过程。

但是德曼/发现了0解构)))不是一项应急措施,不是临时性的证词,那是对解构之存在方式的发现。

解构就在那里,就在文本内,就是在文学作品内。

这是对解构的简要陈述。

解构尤其在文学作品内,这意味着解构天然归属于文学。

德里达之所以对德曼感激不尽,就在于德曼说出了真相,解构就在文学作品或一切文本内。

这使德里达终于摆脱了哲学的梦魇。

因为德曼,因为在文学批评领域里建立的联盟,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开始大行其道,德里达越
过了哲学的界线,变得更加理直气壮。

1966年,德里达与德曼相遇,这确实是解构主义的侥幸。

解构找到,或者说回到文学的家。

海德格尔最后只有孤军奋战在荷尔德林的诗性世界,那是存在之最后境界。

但是,德里达遭遇了德曼,这就是解构时代的开启。

解构回到了文学,文学是哲学的家园,康德、尼采、海德格尔无不如此,但都没有德里达这么幸运。

德里达青少年时代就在成为一名足球运动员和作家之间徘徊,他结果选择了哲学。

但是,在正统哲学界,他一直被看成一个批评家,一个用文学方法来阅读哲学的人。

当然,什么是/文学方法0是值得推敲的,不管怎么说,德里达的阅读使用了大量的隐喻,依靠联想,玩弄词藻游戏,任意跳跃,随便转折。

甚至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批评,更像是先锋派式的实验文本。

发现隐喻、颠倒等级、拆除起源和中心、寻找替换与补充的游戏、让词与词进行嫁接,,,所有这些,都是他热衷的阅读方式,他是用文学对抗哲学的人)))马克#爱德蒙森À就用这一表述作为一本书的名字。

但马克#爱德蒙森却是在相反的意义上来理解德里达,在他看来,德里达是用哲学对抗文学的人,而他则是要捍卫纯粹性,要用文学去抵抗解构主义式的哲学入侵。

德里达到底是在哲学中扩大了文学地盘,还是在文学中引狼入室?德里达始终是一个在边界之外游戏的人,他看到那个边界,把边界内的引出,再进入其内窃取,而后在边界外游戏,这也是德里达一直在干的自柏拉图以来的形而上学玩弄的哲学诡计。

有一天人们难保不会说,所有德里达攻击的那种方式也可以在他自己那里还原,只不过他的方式更诡秘而已。

当然,德里达的方式更贴近文学,这是不争的事实,他的方式至少在传统被称之为哲学的那些文本中发现了丰富的文学性,说他是用文学方式来读解哲学文本至少不会有大的出入,而正是他的这种方式激起传统哲学的恐慌和敌视。

在把解构与文学修辞的关系发挥到极致这一层面而言,德里达的5论柏拉图的药6无疑是首屈一指。

1968年,法国5批评6第32、33期上发表德里达的论文5柏拉图的药6,1972年收入论文集5播撒6,1981年由巴巴拉#乔纳森翻译出版英文版Á。

5柏拉图的药6无疑是德里达非常重要的论文,但被人论及的机会却相对小得多,整部5播撒6被重视的程度也比不上5论文字学6等著作。

柏拉图无疑是西方哲学的源头,正如人们所说,在太阳底下没有新东西;也可以说,在柏拉图之后的哲学史没有什么新东西,至少西方哲学史在柏拉图之后不过是对其思想的阐释而已,所有的问题都可回到柏拉图。

德里达谈论柏拉图并不是想重新回到西方形而上学的历史中充当柏拉图的后裔,他对柏拉图的批判也没有什么新思想,那也是他此前就表达过的想法,那就是西方形而上学自柏拉图开始就贬抑文字(写作),这是德里达在1967年在5论文字学6里就表达的意思,此番读解柏拉图,也不过是把这个再次加以具体化和强调罢了。

实际上,德里达对西方形而上学哲学历史的批判概括起来也就是那几句话:形而上学贬抑文字(写作)而确立以声音在场的逻各斯中心主义,这是从柏拉图到卢梭贯穿始终的传统。

德里达要强调的则是文字的延异特征,文字或写作在非中心化和非实体化的游戏中所展现出的过程。

德里达的批判都是围绕这个主题展开,反反复复,不厌其烦,一个个重点哲学家都放置在他的解构案板上,拆得七零八碎,拆除出来的结果说到底就这些骨头。

解构和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一样,事先就会知道结果,后者是读出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前者不过是逻各斯中心主义。

为什么德里达每一次的读解都那么引人入胜,都那么令人兴奋?这就是说,德里达每次的具体读解都在重新展开一个文本,他要读出的那个致使的意思反倒变得不那么重要,就像死刑犯的判决并不重要一样,其结果基本上都有所料,而是审判的过程。

解构的过程使文本重新复活,而且是一种赎罪般的复活。

这是重现文本的阴谋的过程,那是圈套、计谋、巧妙、转嫁、兑换、获取,,等等。

这些词或许用得有些过分,但德里达揭示出文本的展开是如何地与形而上学的逻各斯中心主义合谋,而这个合谋过程被他揭示得那么曲折生动,让人不得不作此联想。

/柏拉图的药0,这个/药0与柏拉图有什么关系?这个药指的是什么?德里达要用它来指称什么?德里达的论文,如果只看题目,完全不知道他要说什么,即使读读开头或其中的某部分,也不知其所以然。

这个/药0来自德里达对5柏拉图对话录6中的5斐德罗篇6(P haedrus)的读解,更确切具体地说,是对5斐德罗篇6中苏格拉底贬抑书写的批判。

5斐德罗篇6无疑是柏拉图最著名的对话录,但其主题人们一直拿不定主意。

海德格尔在5尼采6中曾谈到这篇对话录,提到它曾经有不同的副标题,诸如/论爱0, /论灵魂0。

斐德罗是参与谈话的一个少年的名字,按海德格尔的看法,其主题涉及美、灵魂和爱,也涉
及到技艺、艺术、逻各斯、言语和语言,以及/无蔽0 (真理)、/陶醉0和存在等。

海德格尔不同意施莱尔马赫把它看作是柏拉图最早的著作,也不同意把它看作是晚期的作品,而是认为它是柏拉图创作生涯的顶峰年代的作品 l u。

德里达的5柏拉图的药6中的/药0古希腊文是: phar makon,这也是来自5斐德罗篇6中苏格拉底用的关于/药0的词。

德里达在这里论/柏拉图的药0,是对柏拉图的5斐德罗篇6中的后半部分中苏格拉底谈论写作的读解,在这次谈论中,苏格拉底对写作提出了他的看法,他区分了好的写作与不好的写作。

苏格拉底又提到一则传说,那是关于文字技艺具有药效(pharmakon)作用的说法,德里达由此把它与对话的开篇部分关于妖泉法马西娅(pharmacia)联系起来,以此来重建苏格拉底关于文字与药的话语谱系。

德里达怀着如此大的兴趣来做这样的文章,不只是揭示出苏格拉底如何贬抑了写作,而是把几个与/药0有关的词联系起来,把与/药0有关的说法和事件联系起来。

最根本的缘由在于,苏格拉底本人是服毒药而身亡,现在他贬抑书写,把书写比作/药0,既可治病,也可使人丧命。

显然,德里达在这里是玩弄修辞策略,而且是一种文学性色彩浓厚的修辞策略,他展开论辩的推理依据不是逻辑的力量,而是文学联想和隐喻的机制。

在5斐德罗篇6的开头部分,苏格拉底在与斐德罗谈话时提到一个故事,雅典公主俄里蒂亚(Orit hyia)和她的女伴法马西娅(Pharmacia)一起玩耍时被北风神波瑞阿斯(Boreas)刮起的一阵狂风吹下山崖摔死。

她死后,人们说她是被波瑞阿斯掠走的。

l v这里出现一个词/Pharmacia0,这个词在希腊语中的意思是/泉妖0,泉妖也是妖泉,这种泉水看上去清澈,实际有毒,口渴的人喝了就会死去,所以也是一种毒药。

Phar macy与Pharmacia其词形和发音在古希腊语中没有什么区别,其意思也都有治疗药和毒药双重意思。

l w Phar macy就是用P harmakon治疗。

Pharmakon就是药、医药、治疗之药,同时也有毒药之意。

德里达要谈的是苏格拉底或柏拉图的文字观,何以要用/药0来指称呢?在德里达看来,在苏格拉底对文字的看法中,包含着与他对药的看法一致的态度,文字也是一种药,既可治疗,又可能毒害。

而他本人却是因为言论被毒死,而毒死他的理由是因为他的言论对青年人的毒害。

这里面就包含着复杂的/药0与文字、言论、思想、逻各斯的缠绕。

l x这样的文字游戏在德里达那里还没有完结,德里达还要与另一个相似的词/pharmakos0(替罪羊)联系起来,苏格拉底服药自尽就成了替罪羊,这也与文字作为说话的替罪羊的命运相同,二者是互为暗喻的关系。

德里达的论述还不断地在各个关节点玩弄词藻,运用语词和声形方面的相似或临近关系来展开他的思想,像是信马由缰,却依靠这些词源学或修辞学的关系来建立线索。

二、逻各斯之父与写作的性质和地位
德里达显然乐于从苏格拉底的那些反讽性的故事中找出他对写作的态度。

在5斐德罗篇6中,苏格拉底讲了一个故事,德里达在他的文章中也引用了这个故事,这里我把它摘录如下:
苏格拉底:据说埃及的瑙克拉提地方住着一位这个国家的古神,他的徽帜鸟叫
做白鹭,他自己的名字是塞乌斯。

他首先
发明了数字和算术,还有几何学与天文,跳
棋和骰子也是他的首创,尤其重要的是他
发明了文字。

当时统治整个国家的国王是
萨姆斯,住在上埃及的一个大城市,希腊人
称之为埃及的底比斯,而把萨姆斯称作阿
蒙。

塞乌斯来到萨姆斯这里,把各种技艺
传给他,要他再传给所有埃及人。

萨姆斯
问这些技艺有什么用,当塞乌斯一样样做
解释时,那国王就依据自己的好恶做出评
判。

据说,萨姆斯对每一种技艺都有褒有
贬,一样样都说出来太冗长,我就不说了。

不过说到文字的时候,塞乌斯说:/大王,这
种学问可以使埃及人更加聪明,能改善他
们的记忆力。

我的这个发明可以作为一种
治疗,使他们博闻强记。

0但是那位国王回
答说,, l y
德里达的引文到这里截止。

德里达感兴趣的在于这则对话中,塞乌斯(T heuth)把文字符号称作/治病的药0的说法。

在这个场景中,文字作为药呈现给国王,这是仆从献给君主的礼物,但其价值只能由国王来确定。

德里达认为,只有当国王认可文字价值,文字的价值才能等同自身,文字才具有价值。

对于国王来说,文字是从下面,从外面献上来的东西,它等待着国王的估价。

但国王不会认字,正是这样的
无知显示了他的主权,他的权威。

他不需要写字。

他说话,口授,他只需说话。

秘书处的人会替他记录抄写,至于是否补充了内容并不重要。

神)王对文字有足够的权力进行拒绝或贬损,可以说它无用,或可怕,或有危害。

德里达指出:/这是拒绝文字赠品的另一种方式。

这样一来,发言的神)王像一位父亲那样行事。

药献给了父亲,但又遭到他的拒绝,被他贬值,丢弃,诋毁。

父亲始终对文字表示怀疑并防备它。

0 l z在对这段传说进行阐释时,德里达使用的是形象化的比喻、联想,他把原来的逻辑关系,改变为一种家族式的父子伦理关系。

在隐喻和修辞的层面上来展开论述,来颠覆原有意义,激发出反常规的意指关系。

这使德里达随后的推论获得巨大的自由,进入他的自由言说的阐释空间:
即使逻各斯不是父亲,逻各斯的起源也是它的父亲。

人们会说出于时代错乱,
/说话的主体0就是其话语的父亲。

我们很
快就会认识到这里不含有隐喻,至少没有
感觉到任何修辞学通常的、约定俗成的效
果。

逻各斯是个儿子,没有父亲在场的援
助,它就会在它自己的在场中被损毁。


亲必须应答。

父亲为了它而说和应答。


有父亲,事实上,他只是文字。

至少只是说
话者说的东西而已,这就是父亲的论题。

所以文字的特性与父亲的不在场相关。


似的不在场还可以呈现为各种不同的方
式,清晰的或混乱的,依次的或同时的:失
去父亲,自然死亡或暴力致死,以某种暴力
或杀父行为;而后请求父亲临场援助,不论
这是可能的还是不可能的,直接请求援助
或声言不需要援助,等等。

我们知道苏格
拉底为何强调委身于文字之不幸)))不论
它是值得怜悯的还是不屑一顾的:/,,它
总是需要父亲相助;实际上,他单独一个人
既没有能力抵抗,也救不了自己。

0 l{
德里达在这里力图描绘出一幅文字在苏格拉底的对话中所蒙受的困境,苏格拉底是说,文字到处流传,传到懂它的人的手里,也传到看不懂它的人手里,还传到与它无关的人手里。

它不知该如何对好人说话,也不知该如何对坏人说话。

如果受到曲解和虐待,就要由作者来救援它 l|。

苏格拉底是把文字看成是沉默的,就像被遗弃的孤儿,其本身的意义不确定,不同的人对它的理解将完全不同。

不像在场的说话,可以依据面对面的交流来确定准确的意义。

但德里达也看到,这种被遗弃的文字,同时也抛弃了父亲,从而得意而自负地获得自由。

但是文字不管是自由的还是始终受制于父亲的,它被确定为孤儿的意愿和杀父的颠覆就表明它的危险性,德里达追问说:这药即便没有罪,难道不是一件有毒的礼物吗?
把文字看成是有毒的礼物,这是自柏拉图以来的西方形而上学的观点,贬抑文字的源头在这里。

德里达要解构的就是这种给文字设定一个逻各斯之父的阴谋。

德里达认为,如果说文字是逻各斯之子,那文字就是活的,只有活生生的儿子才有父亲,父亲就站在它身后,支持它,文字依然归属于说话的父亲,父亲对文字有解释权。

但德里达及后结构主义所持的观点是/作者已死0,在这里,德里达要表达的也实际上是父亲已死。

对于沉默的文字来说,对于被遗弃的孤儿般的儿子来说,父亲实际上已经死去,被遗弃同时也是一种反向的弑父暴力。

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德里达指出,类似父亲身份的某种东西正是从逻各斯出发显示并被思考的。

他要做的事,就是对所有的隐喻方向来个全面的颠倒:不要问逻各斯是否会有个父亲,而是弄明白父亲自称为父亲这件事。

如果没有逻各斯基本存在的可能性,这样的声称就行不通。

德里达不断地把这个父亲形象进行修辞转换,父亲的形象同时也是善的形象,而且善是逻各斯隐藏的源泉。

这种转换当然不是德里达的强加,苏格拉底在与斐德罗的谈话中也确实谈到依据善的原则完成的写作,好的写作与坏的写作的根本区别,其缘由在于真理的一个善的根源。

苏格拉底说:一个人要是不知道什么是正义和不正义,什么是善良和邪恶,不能辨认正义和善良的幻影和梦景,那么即使他得到民众的赞扬,仍旧不能逃避这种指责。

l}决定作者写作或者文字好坏的,是善的最后的原则。

在逻各斯之父的后面,还有一个善在起作用。

所以德里达列出了一个增补的长长的项目:父亲、资本、善、起源,等等。

按照德里达的考证,父亲这个词在古希腊语中也可以说成是家长、资本和善,这在柏拉图的5理想国6中就可以读出。

所以德里达列出父亲的相关说法的一系列增补项目。

德里达的这种读解,是把一种逻辑关系转换成修辞关系,原来在逻辑层面上要表达出的真理意义,现在变成一系列修辞的转换。

修辞系谱学使原来的推理论说,呈现为隐喻、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