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风格 认知风格(cognitivestyle)是指个人所偏爱使用的信息加工
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简答题)模拟试卷8(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简答题)模拟试卷8(题后含答案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9dfcbdf4cfc789eb162dc8df.png)
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简答题)模拟试卷8(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1.简述脑功能的定位说。
正确答案:脑功能的定位说强调大脑的某一结构与大脑的某一功能具有对应关系。
其历史演进包括下面三个阶段:(1)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颅相说,提出者是加尔(F.J.Gall)和斯柏兹姆(J.C.Spurzheim),认为颅骨的外部特征与行为的某些方面具有联系。
这种观点在许多方面是不科学的。
(2)19世纪初期到19世纪中后期对失语病人的研究。
波伊劳德(J.B.Bouillaud)指出语言定位于大脑额叶,布洛卡(P.Broca)的研究表明言语运动中枢定位于左侧额叶,威尔尼克(C.Wernicke)的研究表明言语听觉中枢定位于颞叶。
(3)20世纪中期以来的研究表明,颞叶、海马与记忆有关,杏仁核与,情绪有关,下丘脑与进食和饮水有关。
解析:脑功能的定位说强调脑的某一部位具有某种特定的功能,符合人们对于事物的朴素的认识,一些研究结果也支持这一学说。
但也有大量的研究表明,大脑的某一特定的功能并非简单、精准地定位于某一部位。
因此,其他学者提出了脑功能的整体说、机能系统学说、模块说。
知识模块:普通心理学2.什么是不随意注意?举例说明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
正确答案:(1)不随意注意的含义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2)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①刺激物自身的特点。
刺激物自身的特点包括刺激物的新异性、刺激物的强度、运动变化等。
刺激物的新异性是指刺激物异乎寻常的特性。
例如生活在海南岛的人来到北方看到雪花,会引起他们的不随意注意。
刺激物的强度包括绝对强度和相对强度。
一声巨响属于绝对强度,夜深人静时候的时钟滴答声属于相对强度。
另外运动的物体比静止的物体更易引起人们的不随意注意,如突然飞来的蝴蝶容易引起我们的注意。
②人本身的状态。
需要、兴趣、期待、过去的经验等人自身的状态因素也是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
符合人的需要的事物,容易引起人们的不随意注意。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彭聃龄版)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彭聃龄版)](https://img.taocdn.com/s3/m/c9f5c78002d276a200292ec2.png)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
这是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
3,无意识-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4,双盲控制-在实验中,主试者和被试者都不知到自变量是怎样被控制的,这种实验叫双盲控制。
1,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单位。
由胞体、树突和轴突组成,它的基本作用是接受和传送信息。
2,神经冲动-当任何一种刺激作用与神经时,神经元就会由比较静息的状态转化为比较活动的状态,这就是神经冲动。
3,静息电位-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K+有较大的通透性,对Na+的通透性很差,其结果是K+经过离子通道外流,而Na+则被挡在膜外,致使膜内外出现电位差,膜内比膜外略带负电,这就是静息电位。
4,动作电位-神经受刺激时的电位变化。
当神经受到刺激时,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变化,钠离子通道临时打开,带正电荷的钠离子被泵入细胞膜内部,使膜内正电荷迅速上升,并高于膜外电位。
这一变化过程就是动作电位。
5,神经-体液调节-所有内分泌腺的活动都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和控制。
神经系统通过内分泌腺的激素影响各种效应器官的活动,这就是神经-体液调节。
1,感觉编码-我们的神经系统不能直接加工外界输入的物理能量和化学能量,这些能量必须经过感官的换能作用,才能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
这个过程就是我们说得感觉编码。
2,差别阈限和差别感受性-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阈限;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差别感受性和差别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例。
3,侧抑制-是指相邻的感受器之间能够互相抑制的现象。
4,普肯耶现象-当人们从锥体视觉向棒体视觉转变时,人眼对光谱的最大感受性将向短波方向移动,因而,出现了明度不同的变化。
2020云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认知的五大风格
![2020云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认知的五大风格](https://img.taocdn.com/s3/m/08ffa3f96bec0975f565e22c.png)
2020云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认知的五大风格现在已经进入了深秋时节,2019年云南教师招聘考试已经逐渐接近尾声,2020云南教师招聘考试进入了备考阶段;在此,云南中公教育和备考的小伙伴分享一下认知的五大风格,希望大家能多记点知识点,为2020考试做充分准备!认知风格是指个人所偏爱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也叫认知方式。
其特征是持久性与一致性。
认知风格主要有: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冲动型和沉思型、同时性和继时性等。
(一)场依存型——场独立型提出此分类的是美国心理学家赫尔曼·威特金,“场”在这里是环境的意思,场依存指的是人在认识事物的时候依存于外部环境,场独立指的是认识世界的时候独立于外部环境。
两者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人对外部环境“场”的不同依赖程度上。
场独立性的学生是“内部定向者”,他们对客观事物做判断时,常常利用内在的参照(主体感觉),不易受外来的因素影响和干扰,独立对事物作出判断;场依存性的学生是“外部定向者”,对事物作出判断时倾向于以外部参照(身外的客观事物)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容易受周围人们,特别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善于察言观色。
(二)沉思型——冲动型杰罗姆·卡根依据个体解决问题时的速度与精确度的偏好,将认知风格分为反思型和冲动型。
沉思型的学生在做出回答之前倾向于进行深思熟虑的、计算的、分析性的和逻辑的思考,往往先评估各种可替代的答案,然后给予较有把握的答案。
冲动型的学生倾向于根据几个线索很快的速度形成自己的看法,在回答问题是很快就做出反应。
我们可以用几个简单的词语来概括这两种认知风格,反思型指的是“深思熟虑错误少”,而冲动型的人往往是“反应快但是常出错”。
而且两种类型的学生倾向于完成的任务不同,反思型学生在完成需要对细节作分析的学习任务时,学习成绩较好些。
而冲动型的学生在完成需要作整体性解释的学习任务时,成绩要好些。
(三)整体性——系列性戈登·帕斯克对学生怎样学习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学生在使用的假设的类型以及建立分类系统的方式上,存在差异。
2022考研347应用心理:普通心理学知识点-认知风格进入阅读模式
![2022考研347应用心理:普通心理学知识点-认知风格进入阅读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bc478bf9b52acfc788ebc97c.png)
报考2022心理学考研的考生现阶段需要掌握哪些复习知识点呢?心理学考研栏目为各位考生提供“2022考研347应用心理:普通心理学知识点-认知风格”备考资料,希望可以给备战心理学专业的考生提供帮助。
考生可以加入心理学(应用心理)考研交流群了解更多内容普通心理学知识点:认知风格认知风格是指个体所偏爱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也叫认知方式。
认知风格与认知能力的区别:能力是成就水平,风格是认知方式;能力是人们能够达到的最高水平,风格是人们的典型行为;能力有高低之分,风格无高低好坏之分。
个人在认知风格上的差异,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儿童时期所表现出来的某种认知风格,可能会保持到成年。
主要的认知风格有:1. 场独立型—场依存型威特金(Witkin)在垂直视知觉的研究中发现了这种差异,表现在人对外部环境的不同依赖程度上。
用隐蔽图形或镶嵌图形测验可以有效地测量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的人格差异。
场独立型:信息加工中对内在参照有较大依赖,心理分化水平高,认知重构能力强,在认知中具有优势,与人交往神经大条。
这类人认知改组能力强,理科生偏向于这种。
场依存型:信息加工中对外在参照有较大依赖,心理分化水平低,社会机能高,在人际交往中具有优势,与人交往体察入微。
文科生倾向于这种认知风格。
2. 冲动型—沉思型由卡根(J. Kangan)等人提出,冲动与沉思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对问题的思考速度上。
冲动型:反应快、精确性差、信息加工多采用整体性策略;沉思型:反应慢、精确度高、信息加工多采用细节性策略。
3. 同时性—继时性达斯等人根据脑功能研究,区分了这两种加工风格,左脑优势的个体表现出继时性加工风格;右脑优势个体表现出同时性加工风格。
继时性:一步一步地分析问题,单线程思维,如语言和记忆,一般来说女性擅长;同时性:同时考虑多种假设,兼顾各种可能,如发散思维、空间问题。
4. 深层加工和表层加工根据个体信息加工的深度进行分类。
深层加工是指深刻理解所学内容,将所学内容与更大的...以上就是整理的“2022考研347应用心理:普通心理学知识点-认知风格”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预祝大家能考上理想的院校。
认知风格的差异性与外语教学
![认知风格的差异性与外语教学](https://img.taocdn.com/s3/m/b83e9554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12.png)
高等教育31学法教法研究课程教育研究一、前言认知风格又称认知方式,指个体在信息加工过程中表现在认知组织和认知功能方面持久一贯的特有风格。
认知风格与智力无相关或相关不显着,大多是自幼所养成的在知觉、记忆、问题解决过程的态度和表达方式。
认知风格是认知过程中的个体差异,是一个过程变量而非内容变量,具有跨时间的稳定性和跨情境的一致性,并且具有两极性和价值中性等特点。
认知风格种类繁多,如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思索型和冲动型等。
由于个体的认知风格不同,教学中有效的学习指导方法也应有所不同。
二、认知风格的内涵认知风格是指个体在认知过程中所经常采用的、习惯化的方式,具体说是在感知、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过程中个体所偏好的习惯化了的态度和方式。
这一术语由奥鲍特于1937年首先提出。
进入90年代以后,认知风格的研究再度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且在教育领域内的应用研究正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所有认知风格中,场依存型与场独立型以及冲动型与审慎型是研究者最重视、研究得最多的,本文也将主要阐述这两种认知风格。
1.场依存型与场独立型。
场依存型-场独立型认知风格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特金(HermanA.Witkin ,)在20世纪40年代研究垂直知觉时首先发现的。
所谓“场”(fi eld )就是指周围的环境,它对人的知觉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具体说来,场依存型的学生往往会主动寻求更多的机会与外籍教师、老师、同学交往,喜欢参加各种各样的外语活动,如英语角、英语演讲比赛等。
他们善于做需要直观的语言练习,如语言表达、会话活动等,并且注重阅读时的节奏和语调。
喜欢各种特征同时并存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讲究实际,要求学习环境有意义,但不善于指导自己的学习,喜欢以教师为主的教学安排。
场独立型的学生倾向于独立于外界,独立于他人,不注意获取社会信息,也不受外界信息的影响。
他们善于做分析性语言训练,如翻译;善于理解和使用正确的句子结构,注重语音的正确性;善于理解以语义为基础的词汇;喜欢重点突出的、系统的、有次序的、逐步积累的学习方法;善于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指导自己的学习。
[认知风格与外语教学]认知语言学与外语教学
![[认知风格与外语教学]认知语言学与外语教学](https://img.taocdn.com/s3/m/174ef599767f5acfa0c7cd35.png)
[认知风格与外语教学]认知语言学与外语教学所谓认知风格(cognitive style)是指个体相对稳定的组织和信息加工方式。
笼统地说,认知风格是指人们所接受、组织和检索信息的不同方式,其中既“包括个体知觉,记忆,思维等认知过程方面的差异,又包括个体态度,动机等人格形成和认知功能与认知能力方面的差异”。
(朱智贤,1991:537)Messick在1972年把认知风格定义为“个人观察、记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独特模式”。
这一术语是Allport在1937年首先使用的。
对认知风格的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早期。
在六七十年代,认知风格的研究呈现一派繁荣景象,有大量的认知风格结构被提出和验证,如场依存性-独立性;聚合型-发散型;整体型-序列型;言语型-表象型,等等。
而对此做出开拓性贡献的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威特金(Herman A.Witkin,1916—1979)。
自90年代开始,认知风格的研究便出现了突破性的成果。
这一成果则主要由英国著名的伯明翰大学的拉埃丁(Richerd.Riding)及其同事完成的。
他们不仅综合了已有的对于认知风格的发现,更重要的是,他们提出了一个认知风格的结构,且发展出一套认知风格的评估体系,然后对其进行调查,并将其应用于真实的场景之中。
一、影响认知风格的因素1.影响语言学习的认知风格主要有场依赖型(field dependence)/场独立型(field independence)、沉思型(reflectiveness)/冲动型(impulsiveness)、宽型(broad category width)/窄型(narrow category width)。
隶属于场依赖型的学习者比较容易受到外在因素的控制。
Ellis在1986年指出,场依赖型认知风格的特点是:①依靠外部参照系统来处理一些相关的信息;②倾向于从整体上来认识事物;③自己缺乏主见;④社会敏感性强,容易与他人进行交际。
认知风格
![认知风格](https://img.taocdn.com/s3/m/dc8b5d2accbff121dd368339.png)
认知风格所谓认知风格是指个体所偏好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
它既包括个体知觉、记忆、思维等认知过程方面的差异,又包括个体态度、动机等人格形成、认知能力和认知功能方面的差异。
例如,有人喜欢与别人讨论问题,从别人那里得到启发,有人则喜欢自己独立思考。
认知风格事实上是心理现象中认知与人格两个领域的结合。
彭聃龄教授认为个体的心理现象可分成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三个方面。
其中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它主要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言语。
也有人从信息加工的观点出发,把这一过程称之为信息加工的过程,它主要探讨人的心理现象中的共性的一面。
而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已研究发现不同方式的认知类型有20多种,如场依存和场独立、齐平化和尖锐化、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整体和序列等。
而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是人们研究最多应用最广的一个维度。
所谓场,就是环境,心理学家把外界环境描述为一个场。
美国心理学家赫尔曼·威特金(Herman·Witkin)认为有些人知觉时较多地受他所看到的环境信息的影响,有些人则较多地受身体内部线索的影响。
他把个体较多依赖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因素影响和干扰,独立对事物做出判断的称为场独立性;个体较多地依赖自己所处的周围环境的外在参照,以环境的刺激交往中定义知识、信息称作场依存性。
一、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及其特点最早致力于认知风格的研究并在许多领域有开拓性贡献的是著名心理学家威特金(H.A.Witkin,1916-1979)。
他在垂直视知觉的一系列研究中,发现了认知风格的个体差异,即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的差异。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飞机驾驶员常因在云雾中机身翻滚而失去方位感,因而造成失事。
为了减少飞机失事,就需要对应征者的方位知觉判断力进行测试。
最初的测试方法是:让被试者坐在一个可调整倾斜的房间里,椅子本身也可以作各种角度的转动。
心理学(判断题)
![心理学(判断题)](https://img.taocdn.com/s3/m/f21d7a9cdd3383c4bb4cd2b7.png)
心理学判断题试卷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不应该是行为,而应该是可以观察的事件,即意识。
答案:错误2.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其中后者是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内容。
答案:正确3.注意这种特殊的心理现象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
答案:错误4.注意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但它是心理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答案:错误5.心理的产生离不开大脑,因此,有了人脑就有了人的心理。
答案:错误6.大脑左半球主要负责形象思维和空间知觉。
答案:错误7.大脑右半球主要负责抽象逻辑思维和言语。
答案:错误8.见风流泪属于第二信号系统。
答案:错误9.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答案:正确10.人的心理的实质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表征。
答案:正确11.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从某种意义上可能是西方心理学史上最古老的一本心理学专著。
答案:正确12.构造主义心理学积极地研究一般人的心理规律,并致力于实际的心理学应用。
答案:错误13.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的是人本主义心理学。
答案:正确14.根据知觉对象的不同,可以把知觉分为物体知觉和时间知觉。
答案:错误15.晕轮效应是指人们对他人的认识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识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答案:正确16.看电视事时,两个画面因为局部的改变而产生动的感觉,是因为幻觉。
答案:错误17.感受性就是感觉阈限。
答案:错误18.“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这种现象是感觉对比。
答案:错误19.“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体现了知觉的整体性。
答案:错误20.“窥一斑而见全豹”是知觉的选择性的表现。
答案:错误21.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
答案:正确22.“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是形象记忆的体现。
答案:错误23.记忆过程有识记、保持和联想。
答案:错误24.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说明遗忘的一般规律是先快后慢。
答案:正确25.个体的心理发展不是一个连续量变的过程,而是经历一系列有着质的不同的发展阶段的非连续性过程。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判断名词解释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034)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判断名词解释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034)](https://img.taocdn.com/s3/m/807a55852e3f5727a4e96210.png)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判断名词解释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034)一、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6分,请在正确的叙述后划,错误的叙述后划“X”)1.相对其他学习策略,复述策略是一种比较高水平的信息加工策略。
(X)。
2.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认为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刻开始,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
(J )3.原理学习的本质就是能够准确地陈述和解释原理。
(X )4.学习动机越高,学习效果越好。
(X )5.合作学习就是让学生坐在一起讨论问题,根本目的在于让优秀学生帮助较差的学生。
(X )6.提问、小测验、阶段考试、期中考试或作业练习都可以用来进行课堂评价。
(J)7.划线、记笔记、画关系图都是属于精加工策略。
(X)8.快速联想策略和头脑风暴法都是由奥斯本提出的。
(")9.人们对从事某种职业的人在行为、动机和意向方面的期望称为定型期望。
(J)10.我国古代对于学习有“温故而知新”、“举一反三”的说法,从迁移的观点看,“温故知新”属于顺向正迁移。
(X )11.合作学习采用同质分组的原则,这样有助于帮助差生。
(X)12.根据世界卫生组织(1989)的提法,健康必须具备的条件是心理健康、身体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 )13.程序教学思想是斯金纳提出的。
(J )14.当学生能够用言语清楚地说明某一原理中包含的概念之间的关系时,表明他已经掌握了这个原理。
(X)15.罗杰斯强调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反对把学生看作“较大的白鼠”和“较慢的电子计算机16.小学五年级学生品德发展的一般特点是:既不简单服从权威,也不机械遵守规则。
(J)17.学习动机与学习行为之间存在着直接的一一对应的关系。
(X)18.研究表明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学习策略训练,其效果优于与学科内容融在一起的学习策略训练。
(X)19.操作性条件反射是一种基本的学习行为。
(J)20.与逐渐成熟起来的青少年相比,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巨大的可塑性。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重点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6009f4d5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7e.png)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1.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习过程:学习过程是指学生在学校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相互作用获得教学信息,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3。
客观性原则:就是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必须按它们的本来面貌加以考察,必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研究,必须实事求是.4。
教育性原则:是指在研究实验过程中应该对被试产生积极性的影响,要避免对被试的身心发展产生伤害。
5。
行动研究法:就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研究,旨在创造性地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6.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7。
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心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8.关键期: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是指某些行为或心理机能在发展的某一特定时期,在适当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是缺乏必要的恰当条件,这种行为或机能就难以产生甚至永远不能产生,并将对以后的发展产生难以挽回的影响。
9。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10.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1。
认知风格:又称认知风格,是指个体偏爱的加工信息方式,即个体在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记忆、思维、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表现出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12.场依存与场独立:场依存型是指当个体面对某一问题时,较多或完全依赖该问题空间中的线索,从这些线索中搜索信息。
场独立型是指当个体面对某一问题时,根据自身内部的参照来搜索信息,作出判断,不易受外部因素的干扰。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学习的基本理论》考点最新版(二)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学习的基本理论》考点最新版(二)](https://img.taocdn.com/s3/m/879f1ac5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b4.png)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学习的基本理论》考点最新版(二)1、判断题认知方式、认知风格是指个人所偏爱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认知方式有好坏之分。
_____ 参考答案: 错误本题解释:【出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认知方式的理解。
【参考答案】错误【名师点睛】认知风格也叫认知方式,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和稳定的风格。
学生间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冲动型和沉思型、辐合型和发散型。
这些认知风格都各有优缺点,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
因此本题的后半部分是错误的。
2、单选题下列属于回避条件作用的是_____。
A : 敲击膝盖产生膝跳反射B : 碰到烫的东西,赶紧缩回手来C : 在屋内感觉人声嘈杂时暂时离去D : 害怕见生人不敢上街参考答案: D本题解释:【答案】D。
解析:回避条件作用和逃避条件作用均属于操作性条件作用论中负强化条件作用类型,而 AB 项均属于经典条件作用理论,是人的本能反应,不需要学习,属于无条件反射,据此可排除 AB 项。
C 项“人声嘈杂”已经出现,主体逃避,属于逃避条件作用。
而 D 项中为主体“预示” ,说明“生人”这一厌恶刺激还未出现,属回避条件作用。
故选 D。
3、单选题对程序教学贡献最大的心理学家是_____A : 斯金纳B : 普莱西C : 布鲁纳D : 加涅参考答案: A本题解释:【答案】A。
解析:程序教学是基于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积极强化的原理而设计的教学模式,并以此设计了教学机器。
4、多选题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包括_____A : 操作性行为B : 条件刺激C : 获得与消退D : 刺激泛化与分化参考答案: CD本题解释:【答案】CD。
解析:经典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有:获得与消退、刺激泛化与分化。
5、单选题布鲁纳在教学上提倡_____。
A : 指导法B : 讨论法C : 发现法D : 接受法参考答案: C本题解释:【答案】C。
认知风格分类研究
![认知风格分类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350c224b90d6c85ec3ac652.png)
认知风格分类研究摘要:认知风格是指个体在其认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最重要的特征,是组织和表征信息的一种偏好性和习惯性的方式。
本文简述了认知风格的分类及其理论整合。
关键词:认知风格分类理论整合认知风格(cognitive style)[1],又被称为认知模式或认知方式,指个体在知觉、记忆、思维等信息加工过程中,长期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并具有个性特点的态度与风格。
对认知风格的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 盛行于60、70年代,进入90年代以后,该理论研究日趋成熟,且在教育领域变得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对认知风格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
研究者从各自不同的研究思路出发,形成了很多关于认知风格的理论模型。
1 认知风格类型1.1场独立——场依存型(Field Independence / Field Dependence)场独立——场依存型研究归功于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威特金(Herman A. Witkin 1916-1979)。
该研究起因于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飞行员们驾驶的飞机常在云雾中翻滚,导致他们丧失方位感而造成飞机失事。
威特金等人采用棒框测验(Rod-Frame Test)、斜屋椅测验(Tilting room-Tilting chair Test)和转屋测验(Rotating room Test),用于对飞行员调整身体位置的线索(垂直知觉)进行研究。
他们发现人们在判断垂直上存在着个别差异,有的主要依据自身平衡感来判断,有些则主要参照来自仪表的视觉线索,使自己的身体恢复垂直或使身体在座舱倾斜时仍保持身体垂直。
基于这样的事实, 威特金提出了场独立性、场依存性的理论构想。
场独立者倾向于凭借内部感知线索来加工信息,而场依存者在信息加工时倾向于以外部环境线索为指导。
这里的“场”指的是周围环境,它能不同程度地影响个体的感知。
1.2齐平——尖锐型(Leveling / Sharpening)齐平——尖锐型是海奥兹曼等(Holzman & Klein)于1954年提出的[2]。
心理学名词解释认知风格
![心理学名词解释认知风格](https://img.taocdn.com/s3/m/7e551235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e8.png)
心理学名词解释认知风格
认知风格是指个体在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时所表现出的偏好和习惯。
它反映了个体对于信息获取、理解、存储、组织和应用的方式和倾向。
常见的认知风格包括以下几种:
1. 直觉型与感觉型:直觉型认知风格的个体更加注重整体把握、未来导向和发现事物之间的关联,善于关注全局和理解抽象概念;感觉型认知风格的个体则更关注具体细节、当下情境和实际经验,善于观察和运用具体信息。
2. 理论型与实用型:理论型认知风格的个体偏好理论分析、逻辑推演和抽象概念,对于形成系统性的知识结构和理解现象的原理感兴趣;实际型认知风格的个体更注重实际经验、实践操作和解决问题的实用性,对于实际应用的技能和经验倾向于关注。
3. 反思型与冲动型:反思型认知风格的个体倾向于深入思考、推敲细节和反思经验,喜欢通过分析思考来做决策和解决问题;冲动型认知风格的个体则更加注重直觉和直观感受,倾向于迅速做出决策和采取行动。
4. 基于规则与基于经验:基于规则的认知风格的个体喜欢通过逻辑和规则来解决问题,看重逻辑和原则的一致性和可靠性;基于经验的认知风格的个体则更多地依赖于个人经验和直觉,倾向于凭借直觉和经验来做决策和判断。
认知风格名词解释心理学
![认知风格名词解释心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baa40637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a2.png)
认知风格名词解释心理学:认知风格是指个体在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时所采用的特定方式或策略,它能够对个体的学习、决策和问题解决产生重要影响。
心理学家通过研究认知风格,希望能够更好地理解个体如何获取和处理信息的方式,以及这样的方式如何影响他们的行为和思维。
认知风格是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个体在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时所采用的特定方式或策略。
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认知风格,这取决于他们对信息的感知、组织和加工方式。
认知风格的研究主要关注个体在信息处理中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影响他们的学习、决策和问题解决能力。
心理学家通过研究认知风格,希望能够更好地理解个体如何获取和处理信息的方式,以及这样的方式如何影响他们的行为和思维。
在认知风格的研究中,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被提出。
其中最为常用的是基于感知和加工方式的分类方法。
根据这一分类方法,人们可以将认知风格分为两大类:全局风格和局部风格。
全局风格的个体更倾向于从整体上把握信息,他们善于捕捉大局,并能够把握事物间的整体关系。
这类个体的思维方式更加宏观,能够快速抓住问题的本质,但在处理细节和具体事务方面可能相对较弱。
局部风格的个体则更注重细节,他们更擅长分析和处理具体的事物。
这类个体的思维方式更加细致,能够更全面地考虑细节和各个方面,但在把握整体和捕捉大局方面可能相对较弱。
除了全局风格和局部风格,还有其他一些认知风格的分类方法,比如序列风格和随机风格、综合风格和拆解风格等。
每种不同的认知风格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优势,对于个体的学习、决策和问题解决能力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总结起来,认知风格是指个体在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时所采用的特定方式或策略。
通过研究认知风格,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个体如何获取和处理信息的方式,以及这样的方式如何影响他们的行为和思维。
认知风格理论研究的进展
![认知风格理论研究的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d5e2e37bf524ccbff02184dd.png)
认知风格理论研究的进展摘要认知风格理论的研究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不同的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认知风格理论,并从单一的划分维度发展到多维度综合理论。
而认知风格的应用也从教育领域扩大到了职业等其他领域,从而有了更广阔的研究范围。
关键词认知风格,思维风格,心理自我管理。
认知风格(Cognitive Style),又称认知方式、认知模式,是指个体在认知过程中所经常采用的、习惯化的方式,具体说是在感知、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过程中个体所偏爱的、习惯化了的态度和方式。
认知风格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有重要意义。
智力与人格一直是心理学家十分关注的两种重要的心理现象。
人作为一个整体,其人格与智力两方面始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我们在观察一个人、分析一个人的时候,也应当将人格与智力结合起来考虑。
于是,智力与人格的研究者在寻求它们之间联结的界面。
心理学家看到了将智力与人格结合起来的必要,认知风格就恰恰提供了一种可以满足这种需求的中间变量,它在智力与人格之间构建了一座桥梁。
过去我们仅仅将能力作为对学业成就进行预测的指标,但是我们常常会发现两个智力水平相同的学生却表现出不同的学业成就。
例如,由于学生的认知风格的不同,可能会导致他们不同的兴趣或偏好,会使得他们在不同的学科领域中有不同的表现。
Kagan发现,一个具有冲动型认知风格的学生可能由于他的马虎、不认真的倾向而导致较低的学业成绩,这种情况超出了智力或能力所能解决的范围。
Witkin认为,一个场独立性差的孩子,可能由于他不能将自己与知觉的环境分离开来,这样他在阅读中可能会遇到障碍。
另外,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偏好不同的教学方式,教师了解了学生的心理风格,将对教学更为有利。
学生的认知风格与教师的教学风格是否相匹配,也直接影响到对学生的正确评价[1]。
由于认知风格不直接体现一个人的能力,且独立于人格特质,它能较好地预期人们的兴趣、学科偏好及成绩,并与人的行为密切相关,因此引起了众多心理学家的兴趣。
名词解释认知方式
![名词解释认知方式](https://img.taocdn.com/s3/m/566c0b62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91.png)
名词解释认知方式认知方式,也称为认知风格,是指个体在认知过程中所偏好的一贯方式。
它描述了个体如何获取、处理、记忆和应用信息,以及个体如何对环境和经验进行感知和解释。
每个人的认知方式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反映了个人在感知、思考、决策和问题解决方面的倾向性。
认知方式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个体差异性:认知方式是个体差异的重要表现之一,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认知方式。
不同的人在信息的获取、处理和记忆方面都有不同的偏好和习惯。
2、稳定性:认知方式是相对稳定的,个体在长时间内保持一致的认知倾向。
这意味着个体的认知方式不会轻易改变,可能会影响个体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
3、功能性:认知方式的功能性是指个体的认知方式对其日常功能的影响。
不同的认知方式在处理任务、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方面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优势和劣势。
4、可测量性:认知方式可以通过心理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如问卷调查、观察和实验等。
这些测量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个体的认知方式特点,并用于指导个体的发展和改进。
认知方式的类型有很多种,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认知方式类型:1、分析型与直觉型:根据个体在信息处理方面的偏好,认知方式可以分为分析型和直觉型。
分析型的人倾向于通过逻辑分析和推理来处理信息,而直觉型的人则更倾向于依靠直觉和整体感知来处理信息。
2、序列型与整体型:序列型的人倾向于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步骤来处理信息,注重细节和规则;而整体型的人则更倾向于从整体上把握信息,关注整体结构和关联性。
3、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场独立型的人倾向于独立判断和决策,对外界信息的干扰较少;而场依存型的人则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决策时更倾向于参考他人的意见或群体标准。
4、视觉型、听觉型与动觉型:根据个体在信息感知方面的偏好,认知方式可以分为视觉型、听觉型和动觉型。
视觉型的人更善于通过视觉信息来感知和记忆,听觉型的人则更依赖于听觉信息,动觉型的人则更倾向于通过身体感觉来感知和记忆。
总之,认知方式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涉及到多个方面和维度。
心理学(判断题)
![心理学(判断题)](https://img.taocdn.com/s3/m/f21d7a9cdd3383c4bb4cd2b7.png)
心理学判断题试卷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不应该是行为,而应该是可以观察的事件,即意识。
答案:错误2.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其中后者是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内容。
答案:正确3.注意这种特殊的心理现象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
答案:错误4.注意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但它是心理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答案:错误5.心理的产生离不开大脑,因此,有了人脑就有了人的心理。
答案:错误6.大脑左半球主要负责形象思维和空间知觉。
答案:错误7.大脑右半球主要负责抽象逻辑思维和言语。
答案:错误8.见风流泪属于第二信号系统。
答案:错误9.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答案:正确10.人的心理的实质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表征。
答案:正确11.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从某种意义上可能是西方心理学史上最古老的一本心理学专著。
答案:正确12.构造主义心理学积极地研究一般人的心理规律,并致力于实际的心理学应用。
答案:错误13.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的是人本主义心理学。
答案:正确14.根据知觉对象的不同,可以把知觉分为物体知觉和时间知觉。
答案:错误15.晕轮效应是指人们对他人的认识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识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答案:正确16.看电视事时,两个画面因为局部的改变而产生动的感觉,是因为幻觉。
答案:错误17.感受性就是感觉阈限。
答案:错误18.“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这种现象是感觉对比。
答案:错误19.“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体现了知觉的整体性。
答案:错误20.“窥一斑而见全豹”是知觉的选择性的表现。
答案:错误21.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
答案:正确22.“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是形象记忆的体现。
答案:错误23.记忆过程有识记、保持和联想。
答案:错误24.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说明遗忘的一般规律是先快后慢。
答案:正确25.个体的心理发展不是一个连续量变的过程,而是经历一系列有着质的不同的发展阶段的非连续性过程。
认知风格的名词解释
![认知风格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3da788c4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8f.png)
认知风格的名词解释1. 引言认知风格是指个体在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时所倾向的方式和偏好。
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认知风格,这种差异可以影响他们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以及决策方式。
了解和理解认知风格对于个人发展、教育、组织管理等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认知风格进行详细解释:定义、分类、影响因素、测量方法以及应用。
2. 定义认知风格是指个体在获取、处理和应用信息时所表现出来的特定偏好和方式。
它反映了一个人在感知、记忆、思考、解决问题等认知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个性化特点。
3. 分类根据不同的研究方法和理论,认知风格可以被分为多种类型。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分类方式:3.1 需求驱动型 vs. 偏好驱动型需求驱动型认知风格指个体在处理信息时更加注重满足自身需求,更关注实用性和功能性。
而偏好驱动型认知风格则强调个体的主观感受和审美偏好,更注重个人兴趣和喜好。
3.2 分析型 vs. 综合型分析型认知风格指个体在处理信息时更倾向于进行细致的分析和逐步推理,更注重细节和逻辑。
而综合型认知风格则偏向于整体性思维,更注重整体把握和直觉判断。
3.3 序列型 vs. 非序列型序列型认知风格指个体在处理信息时更喜欢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步骤进行,更注重过程的有序性和连贯性。
而非序列型认知风格则不拘泥于顺序,更注重灵活性和多样性。
3.4 具体型 vs. 抽象型具体型认知风格指个体在处理信息时更关注具体的事物、实际的经验和具体的例子。
而抽象型认知风格则偏向于抽象概念、理论模型和普遍规律。
4. 影响因素认知风格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体的基因、环境、文化背景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影响因素:4.1 遗传因素研究表明,认知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
不同的基因组合可能导致个体在信息处理方面存在差异。
4.2 环境因素个体所处的环境也会对认知风格产生重要影响。
教育背景、家庭环境、社交圈子等都可能塑造和影响个体的认知风格。
4.3 文化因素不同的文化背景也会对认知风格产生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知风格
认知风格(cognitivestyle)是指个人所偏爱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也叫认知方式。
例如:有人喜欢与别人讨论问题,从别人那里得到启发;有人则喜欢自己独立思考。
认知风格与认知能力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其差别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其一,能力是指成就水平,而风格是指偏爱方式;其二,能力是指人们能够达到的最高行为,而风格是指人们的典型行为;其三,能力是一种单极变量,有高低或好坏之分,而风格是指一种双极或多极变量,无高低与好坏之分。
个体在认知风格上的差异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儿童时期所表现出来的某种认知风格可能会保持到成年。
认知加工方式有许多种,主要有: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冲动和沉思、同时性和继时性等。
一、场独立性一场依存性
威特金等(Witkin,1940)在垂直视知觉的一系列研究中,发现了认知方式的个体差异,即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的差异。
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人对外部环境(“场”)的不同依赖程度上。
场独立性(field-independent,简称FI)的人在信息加工中对内在参照有较大的依赖倾向,他们的心理分化水平较高,在加工信息时,主要依据内在标准或内在参照,与人交往时也很少能体察入微。
而场依存性(field-dependent,简称FD)的人在加工信息时,对外在参照有较大的依赖倾向,他们的心理分化水平较低,处理问题时往往依赖于“场”,与别人交往时较能考虑对方的感受。
用隐蔽图形或镶嵌图形测验(embedded figure test)可以有效地测量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的人格差异。
测验图形是由一种比较复杂的图形构成的,其中隐藏着一个简单的图形。
测验时,要求被试迅速地从复杂图形中找出简单的图形。
在这个测验中,复杂图形就是一个“场”,对简单图形具有掩蔽的作用。
场独立性的人能迅速找出简单的图形,说明他的心理分化水平较高,不受或较少受到“场”的影响;而场依存性的人较难找出简单图形,说明他的心理分化水平较低,不容易把简单图形从复杂图形中分离出来。
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这一人格差异,表现在心理活动的许多方面,在知觉、思维、学习和人际交往等方面都可以看到这种差异。
整体说来,场独立性与场依
存性没有好坏之分。
场独立性的人认知改组(cognitive restructuring)的能力强,在认知中具有优势;而场依存性的人社会技能高,在人际交往中具有优势。
从学习来看,两种认知方式也显示了不同的特点。
在解决需要灵活思维的问题上,场独立性的人有优势,他们善于抓住问题的关键性成分,能灵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而场依存性的人在解决熟悉的问题时,不会发生困难,但让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没有遇到过的问题时,则难于应付,缺乏灵活性。
一些研究还表明,场独立性的学生喜欢学习一般原理,而不喜欢学习一些具体的知识,他们达到概括化的程度比场依存性的学生高,但两者在获得的知识量上没有差异。
在学习兴趣和职业兴趣上,两者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张厚粲(1982)的研究表明,场独立性与数学能力之间存在正相关。
理科学生更偏向于场独立性,而文科学生偏向于场依存性。
场独立性的学生在未来职业的选择上喜欢从事理论研究、工程建筑、航空及艺术等工作;而场依存性的学生则喜欢社会定向的学科与职业。
认知方式可以通过训练而得到改变。
威特金的研究结果说明,对儿童进行艺术、音乐和体育训练,能有效地提高儿童的场独立性水平。
格劳伯森(Globerson,1985)采取两种不同的训练方式,分别对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的8岁儿童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结果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得到了同样的提高。
许燕(1988)的研究表明,当教学方式与场依存性学生的认知方式相匹配时,能减轻这种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相对“劣势”。
二、冲动一沉思
卡根等人(Gaganeta1.,1964)区分了两种不同的认知风格:冲动与沉思。
它们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对问题的思考速度上。
冲动(impulsivity)的特点是,反应快,但精确性差。
具有这种认知风格的人面对问题时总是急于求成,不能全面细致地分析问题的各种可能性,不管正确与否就急于表达出来,有时甚至没有弄清楚问题的要求,就开始解答问题。
他们使用的信息加工策略多为整体性策略。
当学习任务要求作整体性解释时,成绩较好。
沉思(reflection)的特点是,反应慢,但精确性高。
具有这种认知风格的人,总是把问题考虑周全以后再做反应,他们看重解决问题的质量,而不是速度。
但
是当他们回答熟悉的、比较简单的问题时,反应也比较快。
这种人在加工信息时多采用细节性策略,在需要对细节进行分析时,他们的学习成绩较好。
在元认知知识和认知策略方面,两种认知风格也存在差异。
斯托伯(Stober,1985)的研究发现,8岁儿童中“沉思”与元认知水平有显著相关。
沉思的学生能认清认知任务的目标和使用策略的有效性。
其他研究者(Bowkowski,1987)也发现,l~3年级具有“沉思”认知风格的学生,具有更多的元认知知识,能使用较多的策略,记忆成绩也较好。
在学习能力上,两种认知风格也有差异。
沉思型的学生阅读能力、记忆能力、推理能力、创造力都比较好。
而冲动型的学生则往往有阅读困难,学习成绩也不太好。
通过训练可以提高冲动型儿童的思考能力。
也有人认为,沉思型与冲动型学生在不同任务中的表现不一样。
当认知任务强调整体性的信息加工时,沉思型学生所犯的错误较多;而当认知任务强调细节性的信息加工时,冲动型学生所犯的错误较多(Zelneker & Jeffrey,1976)。
由于在反应速度与正确率间存在复杂的关系,奥尔特等人(Aulteta1,1972;Block & Harrington,1974)认为,除了上面提到的两种认知风格外,还应该有另外两种,即快一正确型和慢~非正确型。
前者的反应既快又准,而后者的反应慢,准确性也差。
卡根等(1964)设计了鉴别这一认知类型的工具《匹配相似图形测验》(Matc —hing Familiar Figure Test)。
这种测验是给被试显示一个标准图形,让他们从6个可供选择的图形中,选择一个与标准图形一样的图形。
主试根据被试的反应时和错误率就能划分不同的认知类型。
三、同时性一继时性
达斯等人(J.P.Daseta1.,1975)根据脑功能的研究,区分了同时性与继时性两种认知风格。
他们认为,左脑优势的个体表现出继时性的加工风格;而右脑优势的个体表现出同时性的加工风格。
继时性认知风格(successive cognitive style)的特点是,在解决问题时,能一步一步地分析问题,每一个步骤只考虑一种假设或一种属性,提出的假设在时间上有明显的前后顺序,第一个假设成立后再检验第二个假设,解决问题的过程像链条一样,一环扣一环,直到找到问题的答案。
言语操作和记忆都属于继时
性加工。
一般来说,女性擅长于继时性加工,这可能是女孩的记忆和语言能力比男孩好的原因之一。
同时性认知风格(simultaneous cognitive style)的特点是,在解决问题时,采取宽视野的方式,同时考虑多种假设,并兼顾到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
其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发散式的。
许多数学操作、空间问题的操作都要依赖于这种同时性的加工方式。
这也可能是男孩子在数学能力与空间能力方面优于女孩子的原因之一。
同时性和继时性是认知方式的差异,而不是加工水平的差异。
但是,当学习方式与认知方式互相匹配时,不同认知方式的优势就能显示出来。
帕斯克(Gordon Pask,1974)研究了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认知方式的关系。
结果显示,当学习材料与学生的认知方式匹配时,学习效果好;反之,当学习材料与学生的认知方式不匹配时,学习成绩一般都不及格。
研究者还通过同时性与继时性加工上策略的训练,来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Brailsford,1981,1984)。
结果表明,训练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是有帮助的,特别是有利于阅读水平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