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知识点xiaojie总结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运动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运动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运动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运动知识1(一)地球的自转1.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

(2)产生时差,经度不同,地方时不同,时间上东早西晚。

(3)水平运动物体在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不偏转。

2.判断晨昏线的三大技法(1)利用自转方向判断:顺自转方向将要进入白天的为晨线,将要进入黑夜的为昏线。

(2)利用地方时判断:赤道上地方时为6时的点所在为晨线,为18时的点所在为昏线。

(3)利用昼夜半球位置判断:昼半球西侧为晨线,东侧为昏线;夜半球则相反。

(二)地球的公转1.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1)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2)速度:近日点(1月初)附近公转速度快,远日点(7月初)附近公转速度慢。

2.正午太阳高度(1)判断正午太阳高度的两大技巧:①“来增去减”:太阳直射点向某地所在方向移来,则正午太阳高度增大,移去则减小。

②“远小近大”:距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线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反之越大。

(2)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正午太阳高度=90°-两点纬度差。

其中,当所求地点与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时,该纬度差即为所求点与直射点纬度差的绝对值;不在同一半球时,该纬度差为二者纬度数之和。

3.日出、日落方位的判定(1)当太阳直射赤道时(春分日、秋分日),南、北极点除外,全球各地正东日出、正西日落。

(2)当太阳直射北半球时,除极昼、极夜地区外,全球各地东北日出、西北日落;且太阳直射纬度越高,太阳升落的方位越偏北。

(3)南半球刚刚结束极夜的地点,其日出、日落方位均为正北;北半球刚刚结束极夜的地点,其日出、日落方位均为正南。

4.昼夜长短(2)纬度分布规律: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另一半球相反。

(3)计算方法:①利用一个地区昼弧所跨的经度范围来计算。

方法:昼长=昼弧度数/15°,同理求夜长。

②利用已知的日出和日落时间来计算。

高一地球运动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球运动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球运动知识点总结地球是我们所生活的星球,它通过多种运动呈现出丰富多样的景观和季节变化。

下面是对高一地球运动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地球自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身轴线旋转的运动。

地球自转的特点有以下几点:1. 自转轴:地球的自转轴是一个想象出来的线,穿过北、南两极,并与黄道面垂直。

2. 自转周期:地球自转周期为24小时,同时也决定了我们一天分为白天和黑夜的交替。

3. 自转方向: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也就是从东方向西方观测时,太阳、星星等天体会从东向西移动。

二、地球公转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作椭圆形轨道运动的现象。

地球公转的特点有以下几点:1. 公转轨道:地球的公转轨道是一个近似于椭圆的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2. 公转周期:地球公转周期为365.25天,这也是我们一年的长度。

为了弥补每年0.25天多出来的时间,每四年加一个闰年。

3. 公转速度:地球在公转过程中,沿椭圆轨道匀速运动,其速度并不是恒定的,而是按照椭圆轨道的形状进行变化。

三、黄道与黄道面黄道是太阳系中一条位于地球公转轨道平面附近的带状区域,太阳在天球上所经过的路径就是黄道。

黄道面则是黄道所在的平面,与地球的自转轴垂直。

四、地球倾斜与季节变化地球的自转轴相对于地球公转轨道平面的倾斜角度是23.5度,这是导致地球季节变化的重要原因。

1. 春分和秋分:春分和秋分是指地球上既没有南极日也没有北极日的时刻,此时太阳直射赤道,白昼和黑夜的时间相等。

2. 夏至和冬至:夏至和冬至是指地球上南极日和北极日最长的时刻。

夏至时,南半球白昼最长,北半球白昼最短;冬至时则相反。

3. 程序推移:除了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外,地球的季节变化还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改变。

五、地球的地理经纬度地球的地理经纬度是用来确定地球上每一个位置坐标的系统。

经度用来表示地球上东西方向的位置,纬度则表示地球上南北方向的位置。

六、地球的地理时区地球公转的过程中,由于地球表面的各个地区与太阳的相对位置不同,所以有了不同的地理时区。

地球运动知识点总结

地球运动知识点总结

地球运动知识点总结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在宇宙中以各种方式运动着。

地球的运动给我们带来了四季更替、昼夜交替以及潮汐等现象。

本文将总结地球运动的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地球的运行轨迹。

一、地球自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着自身轴线旋转一周的运动。

这种自转运动导致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地球自转的轴线被称为地轴,通过南北两极,且相对于地球其他部分保持稳定。

地球自转的速度非常快,约为每小时1670公里。

由于地球自转,地球上的每个地方都会经历一天的白天和一天的黑夜。

而北半球和南半球的夜晚与白天的时间长短不同,这是由地球自转和倾斜轴所决定的。

二、地球公转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绕着太阳做椭圆形轨道的运动。

这种运动导致了季节的更替。

地球公转的轨道被称为公转椭圆轨道,离心率约为0.0167。

地球公转一周需要大约365.25天,即一年的长度。

为了弥补这个0.25天,我们会在4年中的2月份多加一天,这就是闰年的原因。

地球的公转速度约为每秒30公里。

地球公转的轨道倾斜,造成了太阳直射点在赤道附近和两个回归线之间移动。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不同地区的季节不同。

三、倾斜轴和季节的关系地球的倾斜轴是指地轴相对于地球公转平面的倾斜角度。

地轴倾斜的存在影响了地球各地的季节。

当地球公转时,由于地轴倾斜,太阳光照会在不同季节集中在不同地区。

当北半球冬至时,地轴使得北半球离太阳最远,阳光直射点集中在南半球,北半球处于寒冷的冬季。

而当北半球夏至时,阳光直射点集中在北回归线附近,北半球则处于温暖的夏季。

与此同时,地球的自转也导致了昼夜时间的差异。

当地球北半球夏至时,北极圈内会出现极昼,即连续数周不见夜晚。

而冬至时则会出现极夜,即连续数周不见白昼。

四、潮汐现象地球的运动还会产生潮汐现象。

潮汐是因为地球的引力和月球的引力共同作用下,产生海水的周期性升降。

由于地球和月球的引力,海洋会朝着引力强的方向靠拢,形成两个涨潮。

而在月球引力作用相对较弱的地方则形成两个落潮。

高一地球的运动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球的运动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球的运动知识点总结地球的运动是天文学中的重要概念,对于我们了解地球与宇宙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在高一学习中,我们掌握了一些地球的运动知识点,下面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

1. 自转运动自转是地球绕着自己的轴心旋转的运动,它使得地球的一侧是白天,另一侧则是夜晚。

自转的速度是每小时约1670公里,也就是每天约转动23小时56分4秒,这被称为地球的自转周期。

2. 公转运动公转是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轨迹,也被称为地球公转或年运动。

地球的公转轨道是一个椭圆形,这一椭圆轨道被称为地球的公转椭圆。

地球沿着这一椭圆轨道每365.25天(即一年)绕太阳公转一周。

3. 倾斜度与季节变化地球的轴线倾斜度使得地球的各个地区在不同的时间经历四个季节的变化。

地球轴线和公转平面之间的夹角被称为倾斜度,这个倾斜度是23.5度。

当地球某一半倾斜朝向太阳时,该地区会经历夏季;当该地区倾斜背离太阳时,会经历冬季。

而春季和秋季则是由于地球两极附近处于倾斜与太阳直线垂直的位置。

4. 时间与时区地球自转的转动速度导致了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时间差异,从而形成了时区概念。

地球共被划分成24个时区,每个时区对应着经度差15度,相邻时区的时间差一小时。

除了这些基本知识点外,还有一些与地球运动相关的现象和理论需要我们了解:5. 黄赤交角黄赤交角是指地球自转轴与地球公转轨道平面的夹角。

由于地球公转轨道是椭圆形的,所以地球距离太阳的位置并不是固定的。

当地球到达离太阳最近的位置时,称为近地点,而到达最远位置时,则称为远地点。

这个变化会对地球的季节变化产生影响。

6. 太阳赤道仪太阳赤道仪是一种测定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的仪器,它可以帮助我们精确测定地球上不同地点的纬度。

7. 四大气候带由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因,地球表面出现了一些明显的气候带。

从南北极往赤道方向,分别是寒带、温带、热带和赤道带。

不同的气候带拥有不同的气候特征与生态环境。

通过对这些地球运动的知识点的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与宇宙的关系,同时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地球上的天文现象和自然规律。

地球运动知识点总结

地球运动知识点总结

地球运动知识点总结
地球自转:
方向: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自转。

速度:平均角速度为每小时转动15度,在地球赤道上,自转的线速度大约是每秒465米。

周期:一个恒星日,即23小时56分4秒。

意义:导致昼夜更替,影响不同经度的地方时,以及引起水准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变化:地球自转速度存在长期减慢、季节变化和不规则变化,也有长周期性变化。

地球公转:
方向:地球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

周期:一个太阳日,即24小时,也就是一年(365.2422天)。

意义:导致四季变化和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太阳高度和太阳直射点:
太阳高度:太阳光与地面的交角,一天中正午时最大,一年中夏季最大,冬季最小。

太阳直射点:春分日和秋分日时直射赤道,夏至日时直射北回归线,冬至日时直射南回归线。

太阳活动和太阳辐射:
太阳活动:主要包括黑子和耀斑,其中黑子的变化周期为11年。

这些活动会影响地球的气候和无线电通讯等。

太阳辐射:是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也是我们日常所用的能源。

天体系统和行星特征:
天体系统层次:总星系——银河系(银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大行星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这些知识点构成了对地球运动的基本理解,对于理解天文学、气象学、物理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都非常重要。

地球的运动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地球的运动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地球的运动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地球的运动是高中地理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它包括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两个基本形式。

这两种运动对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类的日常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对这一知识点的详细总结。

一、地球的自转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己的轴线进行的旋转。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从西向东,这就是我们看到的太阳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的现象。

自转的周期约为24小时,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天。

1. 自转产生的现象(1) 日夜交替:由于地球自转,不同地区在不同时间受到太阳照射,形成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2) 地方时:地球自转使得不同经度的地方接收到太阳光线的时间不同,从而形成了地方时差。

(3) 地转偏向力:地球自转产生的惯性力,称为科里奥利力,它影响着大气和海洋的流动,形成了地球上的风向和洋流。

2. 自转的影响(1) 生物节律:昼夜交替影响了生物的生活节律,如人类的作息时间、动物的活动时间等。

(2) 气候分布:地球自转与地球倾斜的角度共同作用,影响了气候类型的分布,如赤道地区常年炎热,而极地地区则寒冷。

二、地球的公转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

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的夹角保持约66.5度的倾斜,这个倾斜导致了季节的变化。

1. 公转产生的现象(1) 季节变化:由于地球公转和地轴倾斜,不同季节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以北或以南移动,导致季节的变化。

(2) 昼夜长短变化:随着地球公转到不同位置,昼夜的长度也会发生变化,尤其在两极地区,甚至会出现极昼或极夜现象。

(3) 太阳高度角变化:地球公转导致太阳在天空中的高度角变化,影响地表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

2. 公转的影响(1) 农业生产:季节变化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影响,不同季节适宜种植不同的作物。

(2) 气候类型:地球公转和地轴倾斜共同作用,形成了地球上多样的气候类型,如热带、温带和寒带等。

(3) 生态系统:季节变化影响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许多物种的生活习性和迁徙模式与季节变化密切相关。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全)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全)

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地球自转地球公转运动方式围绕地轴转动在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转动运动方向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南极上空为顺时针。

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

运动速度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点为零。

角速度:除两极点外各地相等(15°∕h)。

近日点(每年1月初),速度快远日点(每年7月初),速度慢运动周期真正周期:一个恒星日=23时56分4秒昼夜交替周期:一个太阳日=24时真正周期:一个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直射点回归周期: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地理意义1.昼夜交替2.地方时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1.昼夜长短的变化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3.产生四季和五带二、太阳直射点移动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23°26′N0°23°26′S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㈠昼夜交替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

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

5.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范围:0°~ 23°26′6.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0°,夜半球上<0°,晨昏线上=0°。

高一地理地球的运动知识点

高一地理地球的运动知识点

高一地理地球的运动知识点【篇一:高一地理地球的运动知识点】地球运动知识点总结1、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自转、公转.2、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速度: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周期:①恒星日(23时56分4秒真正周期)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期)意义:①昼夜更替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③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3、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速度:近日点(一月初):最快;远日点(七月初):最慢周期:恒星年 365日6时9分10秒意义:①昼夜长短变化②正午太阳高度变化③四季更替和五带.①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②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消失.5、晨昏线: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度).特点:①平分地球,其所在平面经过地心.②晨昏线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并且平分赤道.③晨昏线不断西移,西移速度与地球自转速度一致.④晨线与赤道的交点为6点,昏线与赤道的交点为18点.⑤晨昏线与经线夹角等于太阳直射点纬度.⑥晨昏线与经线重合,为春秋分日;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时,为夏至日、冬至日.6、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出现的时间.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晨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18时;经度相差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 ,地方时相差4分钟.高中地理必修一考点复习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等。

(基本天体:恒星、星云)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 p3 图 1.2)太阳系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总星系其他恒星系河外星系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 p4 图 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必修一考点复习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等。

(基本天体:恒星、星云)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太阳系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总星系其他恒星系河外星系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分类运动特点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外部条件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原因)适和生物呼吸的大气体积、质量适中(原因)液态水——来自地球内部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为地球提供能量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1.太阳大气由里到外分层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光球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色球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日冕太阳风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⑴特点:周期性(约11年)、整体性。

(课本P11活动);⑵影响:①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甚至中断;②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③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④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1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地球自转地球公转运动方式围绕地轴转动在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转动运动方向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南极上空为顺时针。

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

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点为零。

60°纬线近日点(每年1月初),速度快运动速度上的线速度是赤道线速度的一半。

远日点(每年7月初),速度慢角速度:除两极点外(两极为0)各地相等(15°∕h)。

真正周期:一个恒星日真正周期:一个恒星年运动周期=23时56分4秒昼夜交替周期:一个太阳日=24时=365日6时9分10秒直射点回归周期: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1.昼夜交替1.昼夜长短的变化地理意义2.地方时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3.产生四季和五带二、太阳直射点移动赤道平面:地球自转的平面黄道平面:地球公转的平面黄赤交角: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交角(23°26′)★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地球在公转时,地轴的空间指向一定时期内不变(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黄赤交角一定时期内不变。

因此,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

23026′N026′N3.节气日期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3.3.21春分日3.21赤道北移赤道3.夏至日6.22北回归线南移秋分日9.23赤道南移23026′S026′S 12.22冬至日12.22南回归线北移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注:太阳直射点:太阳垂直照射的点,即入射太阳光线与地平面呈90°角。

如右图所示。

太阳直射点的判别:太阳直射点所在太阳光线的延长线穿过地心。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简便方法:看地轴,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

如下图(左图A为冬至日,右图B为冬至日)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2三、昼夜交替和时差★㈠昼夜交替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昼入该线进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是昏线。

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

0°~23°26′:5.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范围6.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0°,夜半球上<0°,晨昏线上=0°7.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24小时★㈡地方时1.地方时计算原理:①地方时东早西晚(同为东经,经度越大越偏东;同为西经,经度越小越偏东)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既1°=4分钟)2.地方时计算方法: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3两地经度差说明:①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减②经度差的计算: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经或同为西经相减;一为东经一为西经相加。

计算。

③计算步骤:确定两地经度差;换算两地时间差;判断两地东西方向;带入例1:已知120°E的地方时为12时,求110°E的地方时?110°E120°E?12时110°E的地方时==例2:如右图,太阳直射A点,则A点地方时为时,B点地方时为时,C点地方时为时,D点地方时为时。

3.昼夜长短的计算⑴昼弧:任一纬线落在昼半球内的部分。

⑵夜弧:任一纬线落在夜半球内的部分。

⑶计算:①昼长=昼弧对应的经度数÷15°;②夜长=夜弧对应的经度数÷15°㈢时区与区时4.时区A.划分原因:生活中如果使用地方时,将带来诸多不便,准划分时区。

因为经度只要有差异,地方时就会不同。

为了方便,国际上采用全世界统一标15°划分成1个时区,全球共划分24个时区;B.划分方法:a.国际上规定经度每隔7.5W至7.5E为零时区(也叫中时区);b.以本初子午线(0°经线)为基准,从c.在零时区以东依次划分为东1区至东12区,以西依次划分为西1区至西12区;d.东12区和西12区合为1个时区。

为该区的区时。

C.各时区的时间(简称区时):各区都以该区中央经线(该区正中间的那条经线)的地方时作即3地球自转方向某区区时=该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2.区时的计算问题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两地时区数差说明:①时区数的计算:当地经度数÷15°,商四舍五入得时区数。

②时间差的计算: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时区或西时区相减;一为东时区一为西时区相加。

③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减(同为东时区,时区数越大越偏东;同为西时区,时区数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时区偏东时间早)A.已知时区,求中央经线。

方法:中央经线=时区数×15°(东时区对应东经,西时区对应西经)例3:求东8区的中央经线?中央经线=B.已知经度,求所在时区。

方法:时区=已知经度÷15°(所得的商四舍五入后的值即为该地所在的时区数,东经的范围为东时区,西经的范围为西时区。

)例4:110°E所在时区?时区=C.已知一地地方时,求另一地区时。

70°E120°E例5:已知70°E的地方时为12时,求东8区区时?12时?(a)求所求时区的中央经线:东8区中央经线=(b)求所求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c)东8区区时=该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0°75°W20°ED.已知一地的区时,求另一地的地方时。

例6:(a)已知西5区为6时,求20°E的地方时?6时?求已知时区的中央经线:中央经线=(b)20°E的地方时=3.小结:区时的计算方法: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当所求区时的时区在已知区时的时区往东边走的位置时用“+”,反之用“-”。

注:求两地时区差:同为东时区或西时区,大减小;一东一西,两者相加。

西121110987654321零时区1234567891011东12向西数,每过一个时区减少1小时向东数,每过一个时区增加1小时4.国家时间:北京时间与北京的地方时4北京时间=北京所在东8区区时=东8区中央经线120°E的地方时北京的地方时=北京所在经线116°E的地方时例7:已知北京时间是今天的9点,求伦敦时间、纽约(西五区)时间。

西5区中时区东8区??9时伦敦(中时区)时间=纽约(西五区)时间=例8:当北京时间是5月2日10时,求东12区时间?西12区时间?西12111098765432112345678910东12零时区11?东12区区时=西12区区时= 10时5月2日?(四).日界线:人文日界线:与180°经线基本吻合,但有弯曲。

自然日界线:地方时为0时所在的经线。

人文日界线:注意:新一天的范围是0时所在经线以东,180°经线以西的部分,剩余部分是旧的一天。

当180经线为0点时,全球各地同属于一个日期。

例9:已知北京时间是5与2日10时,求新一天的经度范围?120°E180°?0°180°5月2日0时5月2日10时新一天的范围★四、沿地表作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教材图1-3-9)1.偏移规律:顺着物体初始运动的方向看过去: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

2.判断方法: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掌心向上,四指指向物体运动方向,大拇指所示方向为水平运动物体偏转方向。

应用:北半球的河流冲刷右岸(岸陡),而左岸泥沙淤积;南半球的河流冲刷左岸,而右岸泥沙淤积(右岸缓)。

因而,北半球的河流右岸适合建港,南半球的河流左岸适合建港。

五、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5(一)基本概念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对于当地地平面的倾角。

昼半球上,太阳高度>0°晨昏线上,太阳高度=0°夜半球上,太阳高度<0°正午太阳高度角(H):太阳高度角在正午时达到1天中最大值。

计算公式:H=90-纬距(所求点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距;如果所求点和直射点在同一半球,数值大的减去数值小的;如果不在同一半球,二者数值相加。

)例题10:我国某地有一幢楼,冬至日正午影长与楼房高度相同,该地的纬度可能是()A.23°26′NB.21°34′NC.25°26′ND.68°26′S(二)正午太阳高度角、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结合教材图1-3-6或上图理解)正午太阳高度角自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