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论文(刘淑君)
社会实践报告自闭症论文
一、引言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起源于儿童早期的神经发育障碍。
自闭症儿童在社交、语言、行为和认知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自闭症的关注度不断提高,自闭症儿童的社会融合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报告通过对自闭症儿童社会融合现状的调查研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自闭症儿童社会融合现状1. 家庭状况调查发现,自闭症儿童的家庭普遍面临着经济压力、心理负担和社会歧视等问题。
许多家庭为了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治疗和康复条件,不得不付出高昂的经济代价。
同时,由于社会对自闭症的认识不足,自闭症儿童家庭在心理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2. 教育状况在我国,自闭症儿童的教育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资源不足:部分地区的自闭症教育资源匮乏,导致自闭症儿童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教育。
(2)教育模式单一:目前,我国自闭症儿童的教育模式以康复训练为主,缺乏针对个体差异的个性化教育。
(3)师资力量薄弱:自闭症教育师资力量不足,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3. 社会支持状况(1)社会认知不足:社会大众对自闭症的认识有限,存在误解和歧视现象。
(2)社会支持体系不完善: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善的自闭症儿童社会支持体系,导致自闭症儿童在就业、住房、医疗等方面面临诸多困难。
三、存在的问题1. 认知偏差:社会大众对自闭症的认知存在偏差,容易将自闭症与智力障碍混淆,导致对自闭症儿童产生歧视。
2.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使得自闭症儿童的教育机会受到限制。
3. 专业人才缺乏:自闭症教育、康复等领域专业人才匮乏,制约了自闭症儿童教育和康复工作的开展。
4. 政策支持不足:我国在自闭症儿童教育和康复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缺乏系统的法律法规保障。
四、对策建议1.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多种渠道普及自闭症知识,提高社会大众对自闭症的认知,消除歧视。
2. 优化教育资源:加大对自闭症教育资源的投入,优化资源配置,确保自闭症儿童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
孤独症论文(刘淑君)
特殊教育浅谈ABA对孤独症的改变摘要:一直以来人们对于孤独症的了解都是少之又少,更不要说如何去帮助和治疗他们。
为了能够更好的改善孤独症儿童的行为习惯及言语社交障碍,在这里,我主要讲述的是目前被认为最有效的一种干预方法——应用行为分析疗法。
我们可以运用这一方法,分析孤独症儿童的各种行为,分辨行为的好坏及作用,帮助孤独症儿童建立良好行为,同时改善或消除他们的问题行为,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
其实这些来自星星的孤独症孩子也并不是那么的难以相处,只要我们真正用心帮助他们,让他们走进我们的内心,慢慢的你会发现,你也一样走进了他们的心。
关键词:特殊教育、孤独症、ABA、改变正文:孤独症并非人们口中的性格孤僻,不爱说话,而是一种广泛性发展障碍。
孤独症存在着三大核心特征,社交障碍、言语障碍及行为异常。
这是一种先天性并且伴随终身的疾病,对于它的发病原因现在还是一个谜。
很多研究表明孤独症与遗传有很大的关系,此外,从神经病理学的角度和环境因素也被认为发挥了作用。
目前并没有药物可以对孤独症进行有效的治疗,主要是依靠康复训练。
通过教育康复,逐步改善孤独症儿童的核心症状,同时促进他们的智力发育,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生活的能力。
对孤独症儿童的干预方法包括认知取向干预法、行为分析疗法(ABA)、人际关系发展干预(RDI)、地板时光、结构化教学(TEACCE)、沟通训练(PECS)等,其中,被认为最有效的干预方法为ABA,也就是应用行为分析疗法。
应用行为分析法(简称ABA ) 是将目标任务(即教学的知识、技能、行为、习惯等)按照一定的方法和顺序分解成一系列的较小的或者相互相对独立的环节,然后采用恰当的强化方法,按照任务分解确定的顺序逐步训练每一小环节,直到儿童掌握所有环节,最终可以独立完成任务,并且在其他场合下能够应用其所学会的知识和技能。
ABA主要强调的是孤独症外显行为的改变与塑造。
它以操作制约的原理方法去更易儿童的行为,按儿童的行为设计相应的情境和选定可影响该目标行为的强化物,并以他们自发的反应行为建立新的适应行为,消除或改善因孤独症征状而引致的不当行为。
孤独症儿童情绪行为个案论文
孤独症儿童情绪行为的个案研究一、个案的基本情况1.学生基本资料李××,男,汉族,出生于1997年4月15日,现年12周岁,有癫痫史,一直在服用药物,同时在服用其他药物调剂身体。
对牛肉、羊肉、巧克力、辛辣食品过敏。
父亲喝酒,但不吸烟。
母亲不吸烟,不喝酒。
母亲在受孕、怀孕期间基本正常,该生出生基本正常,在一周岁前几天发烧38.2度,出现惊厥,医生诊断为高热惊厥。
而后经常出现惊厥,医生诊断为癫痫。
1999年经相关科研究所诊断智力重度残疾。
2.家庭资料(含父母学历、职业、家人关系、家居环境、家庭生活等)母亲:宋×× 38岁大学现就职于××有限公司父亲:李×× 40岁大学不详(已离异)该生是独子,父母离异,与母亲、姥姥共同生活,主要由姥姥抚养。
母亲与姥姥关系和睦,现居住于上海市××区××街××小区,该生现在我校就读,经济条件一般。
家人对待孩子教育比较重视,对该生的整个成长过程均有记录资料。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是主动意识加强,希望在生活上能够自理,社交能力加强,听指令和安全的意识加强,平衡能力加强。
3.表现情况安全感较弱,容易毁坏物品,缺乏安全意识,上课的时候喜欢躺在地上,不听从指令,有回忆的语言出现,喜欢舔东西,对零食的欲望比较强烈。
有尿裤子的现象出现,注意力的保持时间较短,到陌生的环境时容易出现紧张,对某些声音表现出恐惧,对不常吃的主食表现出不愿意接受的情绪。
二、分析原因、确立目标、方式和方法存在毁坏物品的表现的原因:1.心理年龄发展较小;2.对周围的事物表现出探索的欲望;3.在对物品的推拉过程中寻求声音刺激;4.发泄内心的不满来达到内心的平衡;确立目标:1.通过课程的学习提高该生认知水平;2.通过适当的方式来满足该生的探索欲;3.减少该生对声音的敏感度;4.让其学会用适当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如通过语言;5.提高该生的沟通能力;通过对学生的观察,并与iep相结合,针对以上的情况进行分析,并采用的方法:(1)消退:在该生出现毁坏物品的行为时,对其提出的要求不给予满足,对此时该生出现的反应之后并不跟随着通常的强化,那么当他下一次遇到相似情境时,该行为的发生率就会降低。
自闭症儿童特殊教育现状与教学论文(共2篇)
自闭症儿童特殊教育现状与教学论文(共2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一篇:广州市自闭症儿童特殊教育现状的调查与研究一自闭症,又称孤独症,发病于儿童早期,在社会交往、沟通和行为模式方面出现严重紊乱。
其主要临床表现是:社交困难;语言交往障碍;兴趣异常狭窄;对同一性执著,多表现出仪式性和强迫性行为。
美国精神医学会主编《精神疾病的诊断和统计手册》中将其列为广泛性发展障碍(PDD)。
被诊断为自闭症的孩子在语言、行为、沟通等方面也会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其严重程度也因人而异。
坎纳教授自从1943年首次正式描述自闭症以来,尽管自闭症诊断更加规范化、标准化,但到时至今日,并没有一个公认定义,其诊断指标和分类虽然发生了许多变化,但都认为自闭症的社会互动和交流的识别能力受损应该是其最为重要的行为特质和缺陷。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自闭症儿童。
2007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从2008年起,将每年的4月2日定为“世界自闭症关注日”,以提高人们对自闭症和相关研究与诊断以及自闭症患者的关注。
为了真实地了解广州市自闭症儿童特殊教育现状,本课题组在广州市范围内,向康复医院、残联机构、康复机构等相关机构的专业的康复工作人员、自闭症儿童以及自闭症儿童的家长进行了主题为“广州市自闭症儿童特殊教育的调查现状和研究”的相关的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
课题组把搜集到的220名学龄自闭症儿童(其中30名儿童在社会普通学校随班就读,190名在机构设立的特殊学校分教点接受特殊教育),作为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主要深入了解自闭症儿童在学校(或机构)的综合表现(包括学习、与同学的相处以及老师的评价等情况)。
基于全面地了解自闭症儿童接受教育的情况,课题组在指导老师带领下,与相关教育机构进行深入沟通,选取普教老师10名,机构特教老师30名,进行深度访谈,由此获得了第一手的宝贵资料,并根据访谈和观察中的思考进行研究记录。
孤独症的论文
孤独症的论文引言孤独症,即自闭症,是一种发育障碍性疾病,主要特征是社交交往和沟通困难,以及刻板重复行为。
近年来,孤独症的发病率不断增加,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巨大困扰。
本文将探讨孤独症的病因、诊断、治疗和支持措施,以期为孤独症患者提供更好的关怀和帮助。
病因孤独症的病因目前尚不完全明确,但是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孤独症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孤独症在家族中有聚集性,如果一个家庭中有一个孤独症患者,那么其他成员患孤独症的风险将会增加。
此外,环境因素和神经发育异常也可能与孤独症的发生相关。
诊断孤独症的诊断通常是一个多学科的过程,包括临床医生、心理学家和语言治疗师等专业人员的参与。
主要的诊断标准是根据《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中的规定。
主要的症状包括社交交往和沟通困难、刻板重复行为和兴趣的限制、以及情绪和感觉问题等。
此外,一些额外的评估工具如ADOS(Autism Diagnostic Observation Schedule)和ADI-R(Autism Diagnostic Interview-Revised)也可以帮助确定诊断。
治疗目前,对孤独症的治疗主要是多学科综合干预,包括行为疗法、语言和职业治疗、药物治疗等。
行为疗法是孤独症治疗的基石,主要通过刺激响应训练、社交技能培养等方式来改善患者的社交交往能力。
语言治疗和职业治疗则旨在提高患者的沟通能力和日常生活技能。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药物治疗如抗精神病药物等也可以用于控制患者的特定症状。
支持措施孤独症患者及其家人需要得到全面的支持。
教育机构应提供专门的教育方案,以满足孤独症患者的特殊需求。
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可以提供心理和情感支持,帮助孤独症患者适应社会环境。
此外,家庭成员也需要接受培训和指导,以更好地照顾孤独症患者的需要。
结论孤独症是一种复杂的发育障碍性疾病,对患者及其家人造成了巨大的困扰。
准确的诊断和适当的治疗是帮助孤独症患者走出困境的关键。
此外,社会和家庭的关心与支持,也是孤独症患者得以融入社会的重要保障。
孤独症患儿听性脑干反应分析论文
孤独症患儿听性脑干反应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孤独症患儿听性脑干诱发电位(abr)的特点。
方法对36例孤独症患儿分别进行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听性脑干反应(abr)、多频稳态(assr)和声导抗测试,并对其中6例abr异常者进行分析。
结果 36例患儿双耳鼓室图均为a型曲线,双侧声反射均可引出,dpoae均可正常引出,assr各频率均值≤25dbnhl;36例患儿abr反应阈均≤20dbnhl,其中30例患儿波形分化好,重复性好,各波潜伏期及峰间期无延长,6例abr表现异常,其中2例ⅰ-ⅲ波峰间期延长,ⅲ波波幅低;1例ⅰ波潜伏期正常,ⅱ波以后各波潜伏期延长;3例ⅰ波潜伏期正常,ⅰ-ⅲ波ⅲ-ⅴ波峰间期明显缩短。
结论部分孤独症患儿虽然耳蜗及中耳功能正常,但其脑干及下丘脑之间中枢神经传导通路可能异常,故应对孤独症患儿进行常规听功能测试。
【关键词】孤独症;听性脑干反应(abr);听神经传导通路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06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2868-01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一种终身性固定性具有异常行为为特征的全面精神发育障碍疾病,神经放射学及神经病理学研究发现孤独症患儿存在小脑损害,其症状包括对声音反应迟钝或对声音的超敏感性以及在背景噪声下获取有用的信息困难,这类患儿存在着社会交往、言语发育、生活自理能力缺陷,感知觉异常及一些问题行为等[1],所以会误认为此类患儿较同龄正常儿童更易发生听力障碍,可能是其言语明显落后于同龄儿童的原因之一。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收集我科2011年10月——2012年12月共接诊的36例孤独症患儿,通过一系列完整的听力学测试,发现部分病例有不同于正常儿童的蜗后听功能异常,现将研究结果如下:36例孤独症患儿,其中男孩28例,女8例,年龄4-8岁,平均51±04岁。
所有患儿均无耳病史,无家族遗传病史及耳毒性药物使用史,症状特点均符合国际疾病分类手册中有关孤独症的诊断标准:①发育速度和顺序异常;②言语、语言认识和非语言性交流异常;③对任何一种感觉刺激的反应异常;④对人、物和事物联系异常[2]。
关于自闭症儿童教育策略思考论文(共2篇)
关于自闭症儿童教育策略思考论文(共2篇)第1篇:关于自闭症儿童教育的思考自闭症(Infantile Autism)作为一种严重的全面发展障碍,已引起世界各国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各个国家都在自闭症的病情、病因以及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做出了很多研究,如何对自闭症儿童进行治疗与教育一直是自闭症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本文依托三峡大学理学院公益类暑期社会实践的调研活动,通过进行调查问卷、与自闭症儿童亲密接触和家长访谈等,理论结合实际进行思考,以期探究自闭症儿童的教育问题,希冀能为自闭症儿童教育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一、自闭症儿童的教育现状及问题(一)目前我国自闭症儿童教育现状近年来,我国的自闭症孩子数量呈现不断增多的趋势。
在国内,专门的公立性质的自闭症孩子训练学校可以说是凤毛麟角;私立性质的自闭症训练机构收费昂贵,大部分的家庭难以支持。
进入特殊教育学校就读的自闭症孩子大多数是和其他智力障碍类型的孩子安排在同一个班级,大多数学校缺乏对自闭症孩子进行“一对一”或“一对二”的个别化训练资源,在课堂上自闭症学生能得到授课教师“手把手”地教的时间也非常的少,同时自闭症孩子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在课堂上的主动性比较差,这导致许多的自闭症孩子在学校的教育处于“半陪读”的状态。
(二)自闭症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1.自闭症儿童教育问题缺乏准确的规划,严重地制约自闭症儿童的教育。
依据现行的《义务教育法》,自闭症儿童未被明确地列为特殊教育对象,在实践中导致对自闭症儿童接受教育的忽视或拒绝。
2.缺乏经过专业训练的自闭症教育教师。
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国内真正专业性治疗的老师很少,专业性老师大量的缺乏导致自闭症儿童恢复速度不是很快。
3.自闭症儿童的心理与特点造成客观的困难。
到目前为止,社会交往障碍、语言交往障碍、行为异常等等并没有给出确定的定义与相应的教育方法,导致老师在教育初期有着很大的障碍。
4.教育者的心态是教育的拦路虎。
在自闭症儿童教育中,往往充满着很多困难,当一个又一个困难接踵而至的时候,对教育者是一种严重的打击,使教育者对其教育的激情逐渐减少,所以教育者的心态对自闭症教育的影响十分巨大。
孤独症论文
孤独症的症状病因及治疗方法【摘要】孤独症是发生在婴儿时期的一种特殊的精神障碍,又称婴儿孤独症。
1943年最早由Kanner以“情感接触中孤独性障碍”为题报告了本征。
过去曾经认为,其病因可能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关,但现在的研究认为,孤独症并不是缺乏温暖的教养环境所造成的,而是遗传基因、脑部疾病或创伤及其他生理原因造成的。
其临床症状为:在乳儿期就极为孤独,不愿与人接触,患者成长过程中少言寡语,言语交往能力差,固执任性,墨守成规,反对做任何改变。
对玩具等某些物体,过分依恋,不能分离。
另外情绪不稳,对刺激反应过度或不足。
诊断主要依据上述典型临床症状。
【关键词】:孤独症症状病因治疗方法1、症状(1)孤独离群,不会与人建立正常的联系(2)言语障碍十分突出。
(3)兴趣狭窄,行为刻板重复,强烈要求环境维持不变。
(4)大多智力发育落后及不均衡。
2、孤独症病因目前病因不明,不能阐明孤独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但至少把它看成是多种生物学原因引起的广泛发育障碍。
Kanner于1943年首先提出孤独症诊断后,也同时提出了孤独症的病因是由于父母亲在情感方面的冷漠和教养过分形式化所造成,经过数十年的广泛研究,现在已经证实孤独症与父母亲教养方式无关,而所谓一部分孤独症父母表现的冷漠和教养形式化其实表明父母可能存在轻型的类似障碍。
尽管目前孤独症的病因仍不明了,有关学者对孤独症的病因开展了极为广泛的研究,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生物学因素(主要是遗传因素)和胎儿宫内环境因素在孤独症的发病中有重要作用,成为目前病因研究的热点。
其他因素包括免疫因素、营养因素等,综合有关研究,目前认为孤独症由于外部环境因素(感染、宫内或围产期损伤等)作用于具有孤独症遗传易感性的个体所导致神经系统发育障碍性疾病。
2.1 遗传因素1991年Folstein 和Piven报道孤独症的单卵双生子同病率为82%,双卵双生子同病率为10%.流行病学调查也确认孤独症同胞患病率为3%,远高于一般群体,存在家族聚集现象。
孤独症禁锢了儿童的纯真
孤独症禁锢了儿童的纯真当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巨大的生活压力,已经影响到了少年儿童。
儿童少年其精神障碍的发病率在逐渐增加,儿童孤僻症则是其中较为常见的一种。
儿童孤独症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亚型,以男孩多见,起病于婴幼儿期(通常在3岁以内),主要为不同程度的人际交往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方式刻板。
主要症状表现为:1、言语交流存在质的损害,主要为语言运用功能的损害,尤其缺乏社交--情感的相互性应答交流,具体表现为不能应用已掌握的语言技能,不能在扮演和模仿游戏中正确地充当角色,在交谈中缺少应答或不能及时应答。
言语表达缺乏灵活性,思维相对缺乏创造性和幻想性,对他人的语言或非语言性启示缺乏情绪反应,不能运用语调和语气的变化来适应交谈的气氛,同样也缺乏手势以强化或加重语气,因此其情感交流、行为交流,以及与社会场合之间的整合能力明显降低。
2、兴趣狭窄和活动刻板、重复,坚持固定不变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
患儿倾向于采用僵化刻板、墨守成规的方式应付各种日常活动,在新添活动、旧有习惯和游戏中都是如此。
大多数患儿对闲暇的安排缺乏自发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工作中也难于运用概念作出决定(即使这些任务是他们力所能及的)。
但可依恋某种少见的,通常是不柔软的物体,并可坚持某些无意义的特殊常规活动作为式动作。
可能会刻板地专注于日期、路径或时间表,常有刻板动作,常对物品的无功能成分(如气味和质感)发生特殊兴趣,拒绝改变日常生活规律或个人环境的细微末节(如移动居室内的装饰品或家具)。
3、人际交往存在质的损害,尤其对他人的情感表达缺乏反应。
不能根据社交场合调整自身的行为,不能利用社交信号适当整合对社会、情绪和行为的交流。
4、常出现其他一些非特异性障碍,如害怕、恐惧,睡眠和进食紊乱,发怒和攻击。
自伤也较常见,伴有精神发育迟滞时尤其如此。
约3/4的患儿伴有明显的精神发育迟滞,部分患儿在一般性智力落后的背景下具有某方面较好的能力。
诊断儿童孤独症的注意事项:1、应强调病前没有正常发育期,在3岁以前已出现明显异常。
关于孤独症的叙事护理
关于孤独症的叙事护理1.引言1.1 概述孤独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主要特征为社交交往和沟通能力的障碍,以及独特的兴趣和行为模式。
这种疾病在目前的社会中越来越常见,对患者及其家庭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困扰。
随着社会对孤独症的认识逐渐加深,叙事护理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叙事护理通过建立患者与护理者之间的信任关系,通过引导患者分享他们的故事和感受,以及倾听和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来帮助患者增强社交交往能力和沟通能力。
本文将重点探讨叙事护理在孤独症治疗中的作用,以及其实施方法和效果。
通过对相关理论和实践的综合分析,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进一步改善孤独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其家庭的负担。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首先介绍孤独症的定义和特征,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疾病。
然后,我们将分析孤独症对患者及其家庭的影响,从身心和社会层面展示其所带来的困扰和挑战。
接着,我们将深入探讨叙事护理在孤独症治疗中的作用。
我们将介绍叙事护理的相关概念和原理,以及其与孤独症治疗的关联性。
同时,我们将提供一些实施叙事护理的方法和技巧,并探讨其在实践中的效果和应用前景。
最后,我们将总结本文的主要内容,并对叙事护理在孤独症治疗中的前景和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我们希望通过本文的讨论和分析,能够为孤独症患者及其家庭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并为相关专业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的设计对于一篇长文来说尤为重要,它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容。
在本文中,我们将通过三个部分来展开讨论孤独症的叙事护理。
首先,引言部分将提供文章的背景和目的。
其次,正文部分将详细探讨孤独症的定义和特征,以及该疾病对患者及其家庭的影响。
最后,结论部分将强调叙事护理在孤独症治疗中的作用,并提供实施方法和效果的讨论。
引言部分(Introduction)首先会概述孤独症这一疾病的背景和现状,包括它的定义和特点。
我们将介绍一些关键概念和术语,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孤独症的本质。
《个案工作缓解自闭症患儿照顾者压力的实务研究》
《个案工作缓解自闭症患儿照顾者压力的实务研究》一、引言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影响社交互动和沟通能力。
自闭症患儿的照顾者常常面临巨大的心理和经济压力。
本研究以个案工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如何通过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缓解自闭症患儿照顾者的压力,以提升其生活质量及心理状况。
二、研究背景及意义随着社会对自闭症认识的提高,自闭症患儿的照顾者所承受的压力逐渐受到关注。
照顾者在日常生活中承担着巨大的责任,包括照顾患儿的生活起居、教育、心理疏导等。
长期的压力可能导致照顾者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甚至影响到整个家庭的功能。
因此,研究如何通过个案工作缓解自闭症患儿照顾者的压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个案工作的研究方法,以某位自闭症患儿的照顾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入的访谈、观察和记录,分析其面临的压力来源、压力程度以及应对方式。
同时,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为照顾者提供心理疏导、资源链接、家庭支持等服务,以缓解其压力。
四、个案工作实践(一)了解照顾者的需求和压力来源通过与照顾者的深入交流和观察,发现其面临的压力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患儿的病情波动和特殊需求;二是家庭经济压力;三是社会支持网络的缺失;四是自身心理健康问题。
(二)提供心理疏导服务针对照顾者的心理压力,运用认知行为疗法、情绪管理等方法,帮助其调整心态,学会应对压力的技巧。
同时,鼓励其参加支持性小组,与其他照顾者分享经验,获得情感支持。
(三)链接资源,提供家庭支持积极为照顾者链接社会资源,包括医疗资源、教育资源、心理咨询服务等。
同时,协助其建立家庭支持网络,包括亲朋好友、社区组织、志愿者等,以减轻其负担。
(四)倡导社会关注和支持自闭症家庭通过个案工作的实践,向社会宣传自闭症知识,提高社会对自闭症家庭的关注度和支持度。
同时,积极参与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为自闭症家庭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
五、研究结果与讨论经过一段时间的个案工作实践,照顾者的心理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压力得到有效缓解。
《听觉统合治疗对孤症儿童语言、交往的影响》
《听觉统合治疗对孤症儿童语言、交往的影响》开题报告孤独症康复教研组2003年4月一、问题的提出孤独症一种起病于婴幼儿期的广泛性发育障碍。
语言发育迟缓和语言能力异常发展严重影响了儿童沟通意愿和语言沟通能力的发展,进而造成严重的语言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极度缺陷。
这种缺陷既极端影响儿童生活、社会等方面技能的习得,又严重困扰着家长和教育工作者。
通过多种形式和手段改善儿童的语言和交往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
伯纳德(G.Berard)发明的听觉治疗仪就是其中的一种形式。
如何通过听觉治疗仪让孤独症儿童聆听经过特殊仪器调配和过滤的音乐,矫正孤独症儿童听觉系统对声音处理失调的现象,改善情绪行为,促使孤独症儿童的语言、交往是听觉治疗中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
课题组成员已掌握听力检测技术和听觉治疗技术并能得到国内亲自主持听觉统合治疗的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杨晓玲教授、广州中山三院邹小兵教授在医学原理和技术保证方面的支持。
尤其是针对在人际交往、语言发展等方面存在严重障碍的孤独症儿童就具有更大的研究价值。
此研究对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治疗有极大的探索作用。
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自从美国孤独症患者的母亲安娜贝尔的《雨中起舞》一书出版以来,听觉统合治疗在世界各国得到普遍开展。
听觉治疗仪的发明人是法国耳鼻喉科医生G.Berard 。
后来该技术被美国引进,批准为DAA(Digital Auditory Aerobice),并大量使用。
目前,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杨晓玲教授主持)、中山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邹小兵教授主持)、北京潘家园医院等开展此治疗项目。
听觉治疗的效果是肯定的。
安娜贝尔女儿乔其的康复就是成功的实例之一;儿科学的“圣经”《尼尔逊儿科学》中将听觉统合治疗列为居结构化教学和行为治疗后的第三选择;我国著名的儿童精神心理学家陶国泰教授和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的杨晓玲教授在《走出孤独的世界》一书中对听觉统合治疗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孤独症论文:孤独症的临床表现及其家庭疗法
孤独症论文:孤独症的临床表现及其家庭疗法【摘要】儿童孤独症是一种广泛发育障碍性疾病。
孤独症严重危害儿童身心健康,由于它起病年龄小、症状特殊、预后严重不良,照顾抚养此类儿童会承受很大的压力和负担,这都有可能对孤独症儿童父母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损害他们的心身健康和生活质量。
由于孤独症是一种发育障碍,因此就决定了,孤独症儿童的康复过程将是一种长期的治疗过程。
专业人士认为,在家庭化的训练教育中,孤独症儿童更容易学会实用的生活技能,更有益于父母与患儿之间情感的建立和发展。
【关键词】孤独症;病因;家庭治疗孤独症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广泛性发育障碍(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 ppd),也被称为自闭症。
以社会交往障碍、言语和非言语交流障碍、特殊兴趣和刻板行为主要特征。
同时在智力、感知觉和情绪等方面也有相应特征[1]。
临床上,他们常常表现为视觉反应异常,智力发育偏低,语言表达困难,动作表情僵化,自我退缩,以及严重的社交、沟通障碍。
kanner1943年在“孤独性情感交往障碍”中报道了孤独症,而且对其临床特点进行了描述。
该症出生后不久即出现出下列表现:①极度孤独。
②言语发育迟缓。
③言语不起交流作用。
④游戏活动重复而简单。
⑤独立性才能。
retter1968年将孤独症的主要特征归纳为:①缺乏社会兴趣和反应。
②语言障碍:从无言语至语言形式奇特。
③异乎寻常的动作行为:游戏形式僵硬、局限,动作具有刻板、重复、仪式性以及强迫性行为。
④起病于出生后30个月内。
这些特征几乎所有孤独症儿童均可出现。
社区调查显示,患儿家庭并无经济地位和父母文化与职业的差别。
2001年中国0~6岁残疾儿童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孤独症发病率位居精神残疾儿童致残的前列[2]。
近年来研究发现其发病率有明显增高的趋势,自19世纪70年代至今,pdd 儿童的发病率由4/10000增长至30~60/10000,这个增长可能和诊断观念的拓宽有关。
音乐治疗对孤独症患儿语言发展效果的个案研究
音乐治疗对孤独症患儿语言发展效果的个案研究李华钰【摘要】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intervention of music therapy for autistic child in verbal development. Methods An autistic child accepted receptive and recreative music therapy, his development of verbal and relative abilities were observed. Results The verbal and rela-tive abilitie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fter treatment. Conclusion Music therapy is very effective on language development in the autistic child, as well as the development of moods, sensory perception, communication, behavior and cognition.%目的讨论音乐治疗对孤独症患儿语言发展的干预过程.方法对1例孤独症患儿运用接受式和再创造式的音乐治疗方法进行干预,分别于干预前、中、后期测量语言及相关能力.结果孤独症患儿的语言及情绪、感知觉、沟通、行为、认知能力得到提高.结论音乐治疗对于孤独症患儿语言发展干预有效;患儿的情绪、感知觉、沟通、行为、认知能力得到相应提高.【期刊名称】《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年(卷),期】2016(022)003【总页数】4页(P261-264)【关键词】音乐治疗;孤独症;语言交流;个案研究【作者】李华钰【作者单位】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儿童康复科孤独症治疗中心,北京市10006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9.93[本文著录格式]李华钰.音乐治疗对孤独症患儿语言发展效果的个案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6,22(3):261-264.CITED AS:Li HY.Music therapy for verbal development of autistic child:a case report[J].Zhongguo Kangfu Lilun Yu Shijian,2016,22(3):261-264.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因大脑、神经系统的发育障碍而引起的广泛性发育障碍,主要特征为人际交往与语言交流障碍、兴趣狭窄和刻板性行为。
关于留守儿童孤独症的论文
关于留守儿童孤独症的论文留守儿童孤独症的研究摘要:留守儿童孤独症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个社会问题。
本论文旨在探讨留守儿童孤独症的原因、影响和应对措施。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合分析和案例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孤独症的发生与家庭环境、亲子关系、社交经验等因素密切相关。
为了帮助留守儿童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提出了加强家庭教育、提供心理咨询和建立支持机构等解决方案。
这些措施将有助于改善留守儿童孤独症的现状,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关键词:留守儿童、孤独症、家庭环境、亲子关系、社交经验引言:留守儿童是指父母或监护人因工作等原因长期离家,导致孩子在家庭环境中缺乏照顾和陪伴的一类儿童。
近年来,留守儿童孤独症的问题日益突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留守儿童孤独症与孤独感、自闭症等精神健康问题密切相关,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因此,研究留守儿童孤独症的原因和探索有效的干预措施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一、留守儿童孤独症的原因留守儿童孤独症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主要包括家庭环境、亲子关系和社交经验。
1. 家庭环境留守儿童的家庭环境通常较为单一,缺乏积极的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
由于父母长期离家,留守儿童常常处于单亲或准单亲家庭中,无法得到父母的关注和关爱。
这种缺乏安全感的家庭环境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产生孤独感和沮丧感。
2. 亲子关系亲子关系是留守儿童孤独症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无法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留守儿童常常感到被忽视和冷落。
缺乏亲子关系的满足会影响留守儿童的自信心和情感发展,增加他们产生孤独症的风险。
3. 社交经验与同龄人进行正常的社交互动对留守儿童的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由于长期离家,留守儿童往往无法享受到与同龄人一起学习、游戏和成长的经验。
这种缺乏社交经验的情况容易使留守儿童产生自卑感和孤独感,从而导致孤独症的发生。
二、留守儿童孤独症的影响留守儿童孤独症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综合康复在孤独症患儿中的运用
综合康复在孤独症患儿中的运用目的:探讨综合康复在孤独症患儿中的运用效果。
方法:选择2011—2014年确诊的儿童孤独症患儿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
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给予综合康复训练。
对比分析两组患儿孤独症恢复情况。
结果:两组患儿经干预后孤独治疗评估量表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干预后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在语言、社交方面分值差异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知觉和行为两点较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综合康复在孤独症患儿中的运用效果显著,尤其在对语言和社交方面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标签:综合康复;孤独症患儿;运用效果儿童孤独症给患儿及家庭均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如何治疗和缓解儿童孤独症,是目前关注的问题[1-2]。
本文通过选择孤独症患儿100例为研究对象,旨在分析综合康复对孤独症患儿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孤独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所有患儿经诊断,符合儿童孤独症诊断标准;呼吸系统以及发音器官均正常;听觉正常;患儿家属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排除发音器官障碍、呼吸系统障碍者,排除严重行为障碍患儿,排除伴有听力损伤患儿,排除合并癫痫、抽动症等其他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的患儿。
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儿童孤独症患儿100例,男81例,女19例,年龄平均(4.1±0.5)岁。
1.2 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干预方案,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嘱遵医嘱服药,按时按量,根据患儿具体情况给予常规干预。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综合康复训练[3],内容包括:①感觉综合训练:通过游戏如滑板、吊缆等,进行运动训练,根据不同儿童特点,制定个性化训练方案,进行前庭训练(走平衡木、坐独脚椅等),运动协调训练(跳绳、滑板等),以及触觉训练(袋鼠跳、羊角球等)。
治疗师操作,应穿着得体,具有亲和力,多进行鼓励,促进孩子参与。
孤独症患儿家长心理状况调查
孤独症患儿家长心理状况调查
郭海燕;李智永;刘淑华
【期刊名称】《社区医学杂志》
【年(卷),期】2006(4)12S
【摘要】目的为了了解孤独症患儿家长的个性及心理状况,从而更好的对孤独症儿童进行康复治疗。
方法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及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60
例孤独症患儿家长的个性及心理状况进行调查,与正常儿童家长进行比较。
结果孤
独症患儿家长EPQ中,N、L、E得分高于正常对照组,P得分低于正常对照组;孤独
症患儿家长SCL-90评定结果各项因子得分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
结论孤独症患儿家长具有内向、神经质个性倾向,在心理上都存在明显的焦虑、抑郁、敌对
等方面的症状,给家长适当的心理支持治疗,能帮助孤独症儿童更好的进行康复训练。
【总页数】2页(P3-4)
【关键词】孤独症;家长;心理状况
【作者】郭海燕;李智永;刘淑华
【作者单位】沈阳市儿童医院心理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9.79
【相关文献】
1.成都孤独症患儿家长心理现状调查 [J], 刘晓蓓;钟笠文;李航宇;叶珩;陈思睿;郭兰婷;
2.成年孤独症患者家长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J], 丁琰;余炯枚
3.成都孤独症患儿家长心理现状调查 [J], 刘晓蓓;钟笠文;李航宇;叶珩;陈思睿;郭兰婷
4.唇腭裂患儿家长的心理状况调查与心理护理 [J], 周微;许朝谊;张兰芳;张雪兰
5.孤独症患儿家长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J], 刘漪;杜亚松;赵志民;李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课题研究论文:孤独症儿童康复教育的路径探索
126282 教育理论论文孤独症儿童康复教育的路径探索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一种由大脑神经病变引起的广泛发育障碍性疾病,涉及到感知觉、情绪情感、思维和行为等多方面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
孤独症儿童和其他儿童一样,他们有思想,有情绪情感,有意志行为,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与社会的沟通方式和表达方式。
以前人们对这种疾病的认识不足,认为该病发病率较低,没有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仅仅把这个疾病当作儿童精神病领域中的一个医学专业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人们的工作压力加大,各类精神疾病的发生率逐渐提高。
儿童孤独症也不例外,近年来有不断上升的趋势,2007年中国孤独症论坛发布统计数据,我国孤独症儿童已达100多万,还有未被发现的,男孩多于女孩。
调查显示:我国68个孩子中就有1个孤独症儿童。
美国的调查数据显示:每88名美国儿童中就有1个孤独症患者,由此看来,孤独症孩子的数量在世界范围内均增长很快。
孤独症目前没有特效药物和医学治疗手段,需要长期的康复教育和训练方能有所改善,孤独症已经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但在对孤独症儿童的政府投入上,还做得远远不够,康复教育和训练机构更少。
很多孩子患有孤独症得不到有效专业的训练,这些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很难提高,身体各项功能得不到开发,无法适应变化的社会生活,家长陷入极度的痛苦和无奈中。
因此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教育和训练尤为重要。
一、孤独症儿童康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1、对孤独症儿童重视程度不够对孤独症儿童的重视程度不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对孤独症儿童重视程度不足,也不知道如何对这部分孩子进行康复教育和训练,二是家长和特殊教育工作者对孤独症儿童的重视程度不到位。
这两个方面的因素都存在,最主要的是政府部门对孤独症的康复教育和训练投入不足,康复训练机构更少,地区特殊教育的发展也存在不平衡性。
孤独症儿童和智障儿童有相似和相近的地方,很多教育训练机构很容易把两者混淆。
2、对孤独症儿童的鉴定水平有待提高只有诊断明确,才能进行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殊教育浅谈ABA对孤独症的改变摘要:一直以来人们对于孤独症的了解都是少之又少,更不要说如何去帮助和治疗他们。
为了能够更好的改善孤独症儿童的行为习惯及言语社交障碍,在这里,我主要讲述的是目前被认为最有效的一种干预方法——应用行为分析疗法。
我们可以运用这一方法,分析孤独症儿童的各种行为,分辨行为的好坏及作用,帮助孤独症儿童建立良好行为,同时改善或消除他们的问题行为,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
其实这些来自星星的孤独症孩子也并不是那么的难以相处,只要我们真正用心帮助他们,让他们走进我们的内心,慢慢的你会发现,你也一样走进了他们的心。
关键词:特殊教育、孤独症、ABA、改变正文:孤独症并非人们口中的性格孤僻,不爱说话,而是一种广泛性发展障碍。
孤独症存在着三大核心特征,社交障碍、言语障碍及行为异常。
这是一种先天性并且伴随终身的疾病,对于它的发病原因现在还是一个谜。
很多研究表明孤独症与遗传有很大的关系,此外,从神经病理学的角度和环境因素也被认为发挥了作用。
目前并没有药物可以对孤独症进行有效的治疗,主要是依靠康复训练。
通过教育康复,逐步改善孤独症儿童的核心症状,同时促进他们的智力发育,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生活的能力。
对孤独症儿童的干预方法包括认知取向干预法、行为分析疗法(ABA)、人际关系发展干预(RDI)、地板时光、结构化教学(TEACCE)、沟通训练(PECS)等,其中,被认为最有效的干预方法为ABA,也就是应用行为分析疗法。
应用行为分析法(简称ABA ) 是将目标任务(即教学的知识、技能、行为、习惯等)按照一定的方法和顺序分解成一系列的较小的或者相互相对独立的环节,然后采用恰当的强化方法,按照任务分解确定的顺序逐步训练每一小环节,直到儿童掌握所有环节,最终可以独立完成任务,并且在其他场合下能够应用其所学会的知识和技能。
ABA主要强调的是孤独症外显行为的改变与塑造。
它以操作制约的原理方法去更易儿童的行为,按儿童的行为设计相应的情境和选定可影响该目标行为的强化物,并以他们自发的反应行为建立新的适应行为,消除或改善因孤独症征状而引致的不当行为。
ABA的核心是行为的ABC,其中A是“antecedents”,意为“前提”;B是“behavior”,意为“行为”;C是“consequence”,意为“后果”。
任何行为的出现都有它产生的原因,以及行为出现后所导致的后果。
有些行为是良好行为,应支持鼓励,但有些却是问题行为,这个时候就应采取措施让这一行为得到减少甚至消除。
把握好这一点,对于孤独症孩子的康复训练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下面将讲述两个例子:例一:例二:从这两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同样的前提,同样的行为,都是由于出现的后果不一样,最终产生的行为趋势也就不一样。
所以说,任何行为的出现都是有它的功能和目的的,即使是简单的哭也有它出现的目的,如寻求关注、发泄情绪、逃避或脱身于嫌恶的情况、生活太单调无聊因而制造问题或以满足生理上的需要、以行为代替语言来表达需求等等。
那么,我们在平时的康复训练中就一定要把握好这一点,切记不要强化了孤独症儿童的问题行为,而是要通过训练塑造儿童的良好行为。
一、ABA促进良好行为的增加与建立良好行为又称正常行为,是指符合社会发展常规,对社会和他人、自己不会造成伤害,不需要进行干预和矫正的行为。
那么在这里我们主要是针对孤独症儿童良好行为的建立,让他们能够不断的去适应社会生活,融入社会生活。
1.正强化ABA强调任何一种行为变化都和它自身的结果有关联,正强化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直接有效的一种干预方法,每一个孤独症孩子都有他们不同的需求,正因为这种需求的产生我们才得以改变他们的行为。
一般的,正强化是指当一操作性行为在某种情景或刺激下出现后及时得到一种正强化物,如果这种正强化物能够满足行为者的需要,那么以后在这种情景或刺激下,这一特定的操作性行为的出现几率就会升高。
1.1确定正强化的目标行为目标行为的选择应该是具体的,如学会自己用勺子吃饭、能够安静的坐在教室学习、能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等,都是具体的行为。
具体的行为能够使实施者客观地控制、观察并评价行为的改变,可以反复对同一个行为进行强化,直到该行为明显增加。
以我班的学生小熊为例,他是因为较严重的孤独症患者,理解能力差,行为异常,语言重复、刻板。
由于他的认知能力还不错,在课堂上我会注重培养他主动学习的能力,让他能够积极主动的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这是我为他确定的强化目标。
1.2选择正确的正强化物能够增加良好行为的正强化物必须是积极有效的,能够满足儿童需求的。
所以在选择正强化物的时候应当注意满足儿童的个性化要求,同时也要注重正常化要求,不能说儿童要求什么我们就做什么。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易用,能立即呈现现在所需要的行为发生之后,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并且能够多次使用。
我班正在推行代币制,那么在强化熊万品的行为时,主要的正强化物就是代币。
代币可以用来换自己想要的物品,学生的积极性还是比较高的。
每次只要有同学回答问题我就会奖励一个代币,久而久之,小熊为了换取自己想要的物品了也学会举手回答问题,而当他这一行为发生后,每次都及时有效地给予奖励,并按规定换取物品,慢慢的他上课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的行为就有所增加。
1.3防止饱厌所谓饱厌是指个体体验到这种正强化物已经达不到他所需要的程度。
因此,我们也要适当的控制正强化物的发放数量,让正强化物能够发挥它最大的作用。
毕竟我们采用正强化法的根本目的是要增加孤独症儿童的良好行为,而不是一味的强化,所以,当一个行为能够按期望的频率发生时,我们要慢慢的帮助患者脱离程序。
1.4正强化的误用想要正确有效的实施正强化,就必须先正确的了解什么是正强化。
熟悉正强化的人能够帮助个体改变他的行为,并且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而有些人由于盲目的使用正强化,导致问题行为被强化。
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我们应当谨慎小心,尽量避免正强化的误用。
2.辅助对于程度较差的孤独症孩子仅仅依靠正强化是远远不够的,他们还需要老师的语言提醒、动作指导以及其他的帮助,所以说,在进行康复训练时采取适当的辅助措施是很有必要的。
比如小熊同学,他的计算能力相对来说还不错,可是如果直接把数学题拿来给他做,一开始他一定是不知所措的,因为他不知道要干什么。
这时候就需要老师的帮助,我们只需要示范一遍他就能较好的完成任务,这便是辅助的重要性。
2.1辅助的类型2.1.1行为辅助由于孤独症孩子的理解能力较差,在下达指令时,仅仅用嘴巴跟他们说并没有什么作用,更多的是需要自身进行动作示范,让孤独症孩子从语言和动作多方面去理解指令,必要时还需进行身体辅助,这样才能更好的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帮助他们建立良好行为。
2.1.2物品辅助每个孤独症孩子的感官能力和行为方式都有所不同,我们就要注意根据他们的自身条件利用合适的物品来配合训练。
如有些孩子对物体的颜色比较敏感,有些又对形状较敏感等等,这时我们就可以改变物品的维度,便于区分或寻找。
当然,在某些场合我们也可以改变物品的位置或者增加其他物品,让孤独症儿童更容易出现良好行为。
2.2辅助的撤除训练过程中我们也会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采取行为辅助或是物品辅助,那么在辅助训练时有一些孤独症儿童难免会产生一种依赖性。
如果是这样的话就严重影响了我们的康复训练,所以说,当行为辅助能够帮助孤独症儿童做出正确的行为后,慢慢的我们就要进行消退,一步一步的撤除辅助,不能操之过急,否则会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
或者说,对于主动性毕竟差的孤独症儿童,他们在行为出现后,如果没有一点辅助是很难完成任务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延迟辅助来训练孩子在适合的场景做出正确的行为。
3.塑造塑造就是建立个体从不会到一步步学会一个行为的过程。
每一个儿童出生以后都需要去学习和锻炼才能掌握知识和技能,并不是一生下来就会,我们的孤独症儿童也是如此。
那么,如何才能帮助孤独症塑造良好行为呢?在这里ABA强调我们可以把所有个体的复杂行为都分解成小单元行为,也就是简单行为,通过回合式教学的方法教会小单元行为,然后再通过训练慢慢把复杂的行为复原出来,因此,塑造法也被称为“连续接近发”。
当然,在训练过程中,必然离不开合适的强化物以及各种方式的辅助,同时,我们也要注意,一定要熟知塑造的原理,切记不要由于塑造而逐渐形成了儿童的不良行为。
4.泛化当一种无关刺激物已成为条件刺激物,引起条件反射后,与此刺激物相似的其它的刺激物,也能产生相同的反应,这种现象称为泛化。
很多孤独症儿童都能够通过康复训练建立良好行为,可是他们却难以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更别说运用自如了,比如在训练小熊同学见到老师问好这一行为时,可能他见到训练他的老师他会说老师好,但是遇到其他的老师他就不知道要问好了,他只能在一个固定的模式中完成相应的任务。
因此,建立良好行为后泛化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ABA在实施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二、ABA帮助问题行为的减少或消除问题行为是指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
孤独症儿童也是特殊儿童的一大类型,多多少少都存在一些问题行为,ABA就有强调这一点,我们要最大限度的发挥应用行为分析疗法的作用,帮助孤独症儿童减少问题行为。
1.消退从文章前面的两个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难免会强化了孤独症儿童的不良行为和问题行为,那么在给孤独症儿童进行康复训练时也是一样的,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运用消退法来改善儿童的行为。
消退法是指在一个确定的情境中,行为者出现了以前被强化的行为反应,这个时候我们不跟随之前的强化,那下次出现类似情境时,该行为的发生率就会减少由1.1有正强化建立的行为反应的消退一般由正强化建立的行为较容易消退,如果说问题行为的产生是为了满足某种需求,那我们在使用消退法进行训练时最主要的是不予关注和理睬。
对孤独症孩子产生的行为不做出任何反应,不论是眼神、动作、还是语言都不予以任何反馈。
但是我们要注意关注孤独症孩子的正确行为,并且赞许他的正确行为,这也是ABA的特点之一,正面性的干预方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的改善儿童的不良行为。
1.2由负强化建立的行为反应的消退由负强化建立的问题行为是难以直接运用消退法进行改善的,下面将讲述另一种能够帮助孤独症儿童改善问题行为的有效方法。
2.厌恶疗法有些消退法难以消除的问题行为和积习已深的恶习,可以利用厌恶疗法来改善,厌恶疗法就好像我们平时常说的“以毒攻毒”,。
它是指不良强化物或问题行为与厌恶刺激多次配对出现,从而使不良强化物或问题行为慢慢失去强化作用,同时出现与厌恶刺激相同的反应。
如我们学校有一个多动症并伴随轻微神经问题的孩子,不管老师怎么说她总是不由自主的好动。
在万般无奈之下,我们只好采取厌恶疗法来改变她的问题行为,因为她很害怕蚂蚁,所以,每次当她乱动东西时,就把放在瓶子里的蚂蚁拿出来,她的手就会收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