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带着疑问走进两次经济危机
马克思主义观点看经济危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经济危机摘要:本文首先介绍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商家拼命追求剩余价值导致的,接着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从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经济宏观发展和微观运行两个方面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经济危机的产生原因。
关键字:经济危机贷款剩余价值根本矛盾从美国次贷危机开始的这场目前还不曾见底的全球经济衰退,给各国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这场金融灾难,虽然说肇始于华尔街,又延伸至欧洲日本,并波及到新兴世界,但对于中国人来说,并不是“别人的危机”、“外部的危机”,而是一场全球金融体系的危机。
从本质上说,这场危机的根源在于全球经济严重失衡,以不受约束的美元主导体系为支撑,美国通过过度负债的模式维持投资和高消费,通过长时间扩张性货币政策支持资本市场,给美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都带来了长期的繁荣和稳定,也给格林斯潘戴上了一顶“圣人”的帽子;同时,通过美元发行、金融衍生品市场的膨胀发展,在全世界金融体系中吹起了巨大的泡沫。
次贷和CDO等衍生工具只是泡沫破裂的导火索。
在耗时一年有余、华尔街五大投行倾覆、全球金融市场陷入危机、世界经济广受危害之后,人们才渐渐意识到,这一场泡沫破裂的后果竟然如此之严重。
而在这场大风暴中,中国经济的发展要求不得不引起我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对比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资本主义社会所固有的不可克服的矛盾,即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所导致的资本所有者越来越富有、广大的工人阶级越来越贫困的矛盾势必造成有效需求的不足、生产的相对剩余。
这也许是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源所在。
在资本主义中,有产者或者说是资本与土地的所有者是靠机器、土地等资本品谋取高额收入的;而广大的无产者即工人劳动者是靠双手谋取劳动收入的。
双手创造的收入无论如何是无法赶上机器所创造的利润的。
资本家和地主的收入是普通工人的几千倍或几万倍。
有产者越来越富有,无产者越来越贫困,这就是资本主义活生生的现实。
在利益的驱使下,资本家追求更大规模的投资,但如果消费跟不上供给,就会产生生产过剩,导致经济危机。
关于经济危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
关于经济危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关于经济危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摘要:2008年从美国爆发的经济危机波及世界,使全球遭受了自1929-1933年经济危机以来的最严重的全球性经济危机,给世界各国以沉重打击。
时至今日,经济危机的影响还未消除。
因此,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经济危机的原因,解决方案和相应的启示,显得十分必要。
希望借此更好地解决经济危机。
关键词:经济危机,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文:经济危机是指一个或多个国家的经济在一段长时期内不断收缩的现象。
经济危机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对各国的经济,政治,社会等领域阻碍巨大。
2008年经济危机对很多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各国不得不采取各种措施应对经济危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对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有重要意义。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经济危机,可以使我们更好的认识经济危机,从中得到的启示能更好的指导实践更好的应对经济危机。
一.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1规律是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们的的意识为转移。
经济危机是由于资本主义的主要矛盾决定的,不可能彻底消除,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
自从1825年英国爆发第一次普遍经济危机之后,资本主义国家差不多每隔10年就会爆发一次经济危机。
这已经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一种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
这表明资本主义国家产生的原因不可避免,是由资本主义的主要矛盾所决定的。
2事物之间存在普遍联系,联系具有普遍性。
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的整体。
2008年经济危机最初源自美国的次贷危机,由于联系的普遍性,次贷危机又引发了美国的金融危机,最后由于世界是一个联系的整体,美国金融危机变为全球性经济危机。
由此可见,正是由于经济全球化,世界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才导致了美国的次贷危机成为影响全球的经济危机。
3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用马克思主义的视角看金融危机
用马克思主义的视角看金融危机摘要:早在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便开始考察资本主义周期性普遍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的现象,他将这个问题的阐述分散于《资本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有关章节中,通过积累理论、利润理论和信用制度理论被提出来,他认为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是经济危机的根源,金融危机是是虚拟经济长期脱离实体经济的必然产物。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来探究当前金融危机的实质、原因以及由此引发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理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2007年8月美国爆发大规模次贷危机,由此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波及实体经济、社会、政治等方方面面,演变为一场全面的经济危机。
这次经济危机的影响范围之广、破坏力之强都说明,这是战后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对各国的经济、政治、社会乃至国际秩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分析、解读此次危机,很有必要。
一、关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早在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便开始考察资本主义周期性普遍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的现象。
《资本论》的写作并问世,标志着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完成。
虽然马克思没有在《资本论》中以专门的篇幅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进行论述,而是将这个问题的阐述分散于《资本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有关章节中,通过积累理论、利润理论和信用制度理论被提出来。
但这并不能否定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体系的成熟性。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以商品价值规律的运动作为对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理论探究的基础,按照商品价值规律运动的逻辑顺序和历史顺序,从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出发,以资本的流通过程为中介,最后以资本生产的总过程为终点,通过从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分离,商品与货币的分离,一直到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分离,揭示了商品经济本身就孕育着爆发危机的可能性,而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则使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成为必然。
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危机只具有可能性,因为“这种可能性要发展为现实,必须有整整一系列的关系,从简单商品流通的观点来看,这些关系还根本不存在。
从马克思主义看金融危机
从马克思主义看金融危机自2008年始“金融危机”这个词就开始弥漫于我们的生活,一同伴随我们走过地震、走过奥运、走进20009。
很多人拿出《资本论》,重读马克思。
希望从中找出深层次的原因。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有着非常简洁的总结,资本主义的无序生产导致产品相对过剩,从而引起经济滞涨,最终经济崩溃。
因此,经济危机的实质,就是再生产危机。
反映在此次世界性金融危机的起源地美国的状况就是,此次金融危机起源次贷危机,而次贷危机的根源在于美国大批低收入家庭无法继续按时交纳按揭。
这说明,美国的商品房生产发生了“较之市场容量大量过剩的现象”。
这就是典型意义上的“经济萧条”。
他将经济周期划分为4个阶段:经济繁荣;生产过剩;危机和萧条;复苏。
而四个阶段是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进行着的,经济危机具有循环性和周期性。
马克思指出,在危机之前,必然会有一个经济高度扩张和繁荣的阶段,市场上会出现大量的盲目需求信号,从而刺激投资膨胀,引发投机和创业潮,“总是正好在恐慌迫在眉睫的时候表现得几乎空前的繁荣”。
在2006年之前的5年里,美国住房市场持续繁荣,再加上前几年美国利率水平较低,是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但实际上,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迅速发展这件事本身,就可以看作是商品房库存量上升的表现。
因为这表明,市场已经无法消化如此大量的商品房,不得不靠风险极大的次级借贷来强行吞下。
在这一阶段,经济消化不良已经产生了。
按照马克思的理论,经济危机的第一阶段是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导致资本循环中断,因此生产出的商品销售不畅,导致资金不能回流,接下来将进一步引发产业危机。
而产业危机会导致大量企业破产和大规模失业,这又会引发严重的社会危机,造成社会动荡,甚至政局变更。
故此,目前的金融危机只是一个开始,由它所带来的后果将是难以预料的。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随着商品经济的产生,特别是货币的出现,生产过程之前和之后的交换产生了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离,一旦这种分离导致商品卖出受阻,商品价值不能实现的危机就会发生”。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看金融危机
联系时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
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一、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是主观臆想的。
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它事物联系而存在的,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
二、联系具有普遍性1、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2、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3、整个世界都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处于在普遍联系、交互作用中,不存在完全孤立的东西。
三、联系具有多样性、条件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
不同的联系构成事物内部之间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
金融危机一、定义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金融危机的特征是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较大幅度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幅度的缩减,经济增长受到打击,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的现象,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有时候甚至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
二、产生在2007年8月9日开始浮现的环球金融危机。
直到2008年9月9日,这场金融危机开始失控,并导致多间相当大型的金融机构倒闭或被政府接管。
令更大量的银主盘被银行在市场上抛售。
最初,受影响的公司只限于那些直接涉足建屋及次级贷款业务的公司。
2008年7月11日,全美最大的受押公司瓦解。
印地麦克银行的资产被联邦人员查封。
而后,危机开始影响那些与抵押贷款没有直接关系的大型金融机构。
三、影响伴随着经济形势恶化,欧盟失业率上扬,金融危机爆发后更是加速攀升,而年轻人失业率上升得尤为迅猛。
法国全国统计与经济研究所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法国公共债务规模明显扩大。
四、二十国集团第二次金融峰会为应对经济危机和经济困难,许多国家出台经济刺激计划,国际社会继续就应对危机加强协调与合作十分必要。
用马克思哲学原理分析次贷危机
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必然结果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导致金融危机的根源
2、量质变
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析当前的金融危机就是:经济发展速度下降---政府下调利率刺激经济增长----市场利率下降---信贷扩张-----银行为谋求高额利润-----贷款给信用差的客户-----次级住房抵押贷款的积累------经济发展高涨发生通货膨胀----政府为抑制通货膨胀提高利率-----次级贷款者还不起贷款------次贷危机-----金融危机。
当今的世界金融、经济运行情况,及其发生的问题,是一个典型的由量的积累到质变的过程。
3、内外因
在经济全球化与金融全球化日益加深的背景下,次贷危机也将从美国金融市场传导至全球金融市场,从美国实体经济传导至全球实体经济。
内因是根本: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外因是推动:金融全球化、一损俱损,相交相融,恶上加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经济危机与改革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经济危机与改革的思考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体系,对经济危机和改革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指导。
本文将从经济危机的原因分析、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对改革的启示三个方面,探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经济危机与改革的思考。
一、经济危机的原因分析经济危机是市场经济体制中常见的现象,其原因多种多样。
然而,在马克思主义的视角下,我们可以找到更深层次的根源。
首先,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内在的矛盾是导致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
资本主义经济的核心特征是生产的社会化和占有的私有化,这种特征造成了生产和占有的不均衡,导致了资本积累的失衡。
其次,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下的竞争与垄断也是经济危机的根源。
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竞争从根本上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市场波动。
最后,金融危机也是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金融资本的过度膨胀和金融市场的高度风险化为经济系统带来了巨大的不稳定性。
二、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在经济危机问题上,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一系列观点和分析框架。
首先,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体制所固有的矛盾和不平衡的必然产物。
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生产方式和占有方式以及资本积累的趋势,最终必然导致经济系统的崩溃。
其次,马克思主义指出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和规律性。
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是经济危机的常态,周期中的繁荣与衰退是相互交替的。
最后,马克思主义关注的是危机的根源所在,认为只有消除资本主义经济体制才能摆脱经济危机的困扰。
三、对改革的启示面对经济危机,马克思主义对改革提供了一系列的启示。
首先,马克思主义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危机问题,必须改变资本主义经济体制。
只有通过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和占有方式,才能够实现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源的合理分配。
其次,马克思主义认为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在经济危机中,政府有责任干预市场,调控经济,保障全民的利益和社会稳定。
而市场则应该在政府的监督下发挥其资源配置和创新的功能。
最后,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作用。
马克思经济学理论解释经济危机
我们当前的虚拟经济繁荣程度其实很大程度上已 经超越了实体经济的需要,各种金融衍生品充斥 市场。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出,金融 产业所产生的财富,很大一部分实际上是其他部 类产生的剩余价值的转移。这也验证了马克思的 观点,只有劳动才能产生价值,投机之所以能得 到暴利,实际上是对其他行业进行了剥削。因此 笔者认为,要维持经济的正常运行。健康发展, 政府一定需要管制虚拟经济的规模,最大限度的 保持在实体经济发展需要的范围内。
Ⅱ:Ⅱ(c+△c+v+△v+m/x)=Ⅰ (v+△v+m/x)+Ⅱ(v+△v+m/x)
加入第Ⅲ部类的情况,首先假设第Ⅲ部类 并不进行扩大再生产,即第Ⅲ部类的资本 总量保持不变。初始情况如下:
Ⅰ:Ⅰ(c+v+m)=Ⅰc+Ⅱc
Ⅱ:Ⅱ(c+v+m)=Ⅰ(v+m)+Ⅱ (v+m)+Ⅲ(v+m)
Ⅲ:e=v+m
Ⅱ:Ⅱ(c+△c+v+△v+m/x)=Ⅰ(v+△v+m/x)+Ⅱ (v+△v+m/x)+Ⅲ(v+ m)
Ⅲ:s1+e=i1+v+m
要注意的是,这里的Ⅰ(△c+△v)+Ⅱ(△c+△v)不 再等于总的m-m/x,而是等于Ⅰ(m-m/x)+Ⅱ(mm/x)+i1,因为第Ⅰ、Ⅱ部类从第Ⅲ部类得到了资金。
当企业扩张融资阶段结束后,经过一个阶段的生 产,之后就进入了偿还阶段,这一阶段,企业必 须偿还向第Ⅲ部类申请的款项,并且支付利息等, 假设此时企业停止扩张:
两次全球经济危机之马克思主义解读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经济两次全球经济危机之马克思主义解读刘佳【关键词】经济危机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摘要】通过比较分析两次全球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特点及其后果,并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阐述两次经济危机所具有的共性,以证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证明马克思主义在当前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同时,通过对两次经济危机的比较,阐述了其对我国经济发展所具有的启示意义。
两次经济危机比较危机发生的原因背景比较。
1929年~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从20世纪伊始,由科技革命推动的生产力发展,要求资源在全社会进行配置,而以市场为导向的配置机制带来了生产的无序、盲目,这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有组织、有计划产生了巨大的矛盾。
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也使国民贫富差距拉大,广大民众的日益相对贫困带来了整体社会购买力的下降,限制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供需矛盾不断扩大。
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自由放任政策,进一步加剧了这种矛盾。
另一方面,生产和销售之间本已存在的尖锐矛盾,被过度的股票投机活动所激化,最终导致了经济危机的爆发。
2008年,以美国华尔街为源头的金融—经济危机的全面爆发,从本质上讲仍然是“生产相对过剩”引起的。
但其发生与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以及以美元霸权为主要内容的当代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息息相关。
具体而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明与广泛应用,为国际金融垄断资本的全球扩张,以及金融的虚拟化和过度膨胀提供了技术支撑;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则为国际金融垄断资本向全球扩张提供了充足的理论依据;当代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为美国国际金融垄断资本的全球扩张提供了最重要的杠杆或平台。
在三者的共同作用下,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的国际垄断金融资本呈现出如下的基本特征:为追求利润最大化,资本进一步向美国等少数国际金融寡头集中;美国经济加速金融化,实体经济则日益空心化;金融的极度虚拟化、泡沫化和实体经济的严重背离,加之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全球股市、证券市场的紧密相连。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历次经济危机
11637年郁金香的疯狂对于17世纪的荷兰人来说,花的力量是一件恐怖的事情。
1637年的头几个月里,当郁金香尚未成熟时,在荷兰被视为地位象征的郁金香价格大幅上涨。
在那个疯狂的时期,郁金香最高价曾炒至4200荷兰盾,20倍于一位熟练技工的年收入。
现在的经济学家一直在探讨当时的疯狂是如何蔓延开来的。
在经济学家看来,这也是现代金融史上第一次投机泡沫。
同时,在市场已经失控的情况下,政府如何在监管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的话题,也引起了一场政治争论。
2、1720年的南海泡沫1720年英国南海公司倒闭,给伦敦金融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1701-1714年,英、法等欧洲国家为争夺西班牙及其殖民地和海上霸权而进行了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战争期间,南海公司同意承担战争造成的巨额国家债务,以牟取在南美地区贸易中的垄断地位。
但是,尽管英国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西班牙仍然维持着其在南美殖民地的贸易特权,南海公司继续增加承担更多的债务。
1720年,为了刺激股票发行,南海公司接受投资者分期付款购买新股的方式。
投资十分踊跃,股票供不应求导致了价格狂飚到1000英镑以上。
公司的真实业绩严重与人们预期背离。
后来因为国会通过了《反金融诈骗和投机法》,内幕人士与政府官员大举抛售,南海公司股价一落千丈,南海泡沫破灭。
3、1837年的恐慌1836年,在马丁·范市伦(Martin Van Buren)未成为美国总统之前,美国第七任总统安德鲁.杰克逊(Andrew Jackson)关闭了美国的联邦银行,以使美国经济摆脱其严格的信贷监管,杰克逊将资金转移到了那些州银行。
到了1837年,美国银行系统出现混乱,马丁范市伦并没有成功稳定市场。
其也在1840年的总统竞选中失败。
4、1907年银行家的恐慌1907年,美国第三大信托公司尼克伯克信托公司(Knickerbocker Trust)大肆举债,在股市上收购联合铜业公司(United Copper)股票,但此举失利,引发了华尔街的大恐慌和关于尼克伯克即将破产的传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经济危机
用马克思基本原理分析近期经济危机商品流通过程中社会需求与社会供给在空间与时间上出现双重断层,预示着商品流通中可能出现需求与供给的失衡,为经济过剩危机的爆发提供了可能性。
马克思对经济危机的现实性条件分析散见于其著作中,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一)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引发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
根据马克思的论述,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有“三个主要事实”:一是“生产资料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并“转化为社会的生产能力”;二是“劳动本身由于协作、分工以及劳动和自然科学的结合而组织成为社会的劳动”;三是“世界市场的形成”。
正是“三个主要事实的发生”使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发展并不断激化,导致了经济危机的发生。
(二)经济宏观发展与微观运行之间的矛盾是引发经济危机的社会前提。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之上,需要政府进行宏观调控。
但是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竞争的盲目性决定了微观经济行为选择的自主性与分散化,导致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微观运行的冲突与矛盾。
通过本次次贷危机,外个国家的银行被国有化,预示着“国家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
(三)生产与消费的矛盾是引发经济危机的基本动因。
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的原始动力,资本家唯一的目标把剩余价值不断地转化为新的追加资本,导致资本积累呈现出脱离社会需要而无限扩张的态势。
另一方面以广大雇佣工人为主体的社会需求和消费却相对萎缩,因为“每一个资本家都知道,他同他的工人的关系不是生产者同消费者的关系,并且希望尽可能地限制工人的消费,即限制工人的交换能力,限制工人的工资”以最大限度地推动资本价值增殖。
这种现象使生产扩大和工人消费水平降低并存。
(四)信用制度的发展和商业过度投机是促成经济危机的重要推动力。
如果只有资本积累的内在驱动力还不足以引发持续的生产过剩。
马克思指出:“危机最初不是在和直接消费有关的零售商业中暴露和爆发的,而是在批发商业和向它提供社会货币资本的银行中暴露和爆发的。
由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当前金融危机的成[]
由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当前金融危机的成[]由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当前金融危机的成因及解决计策通过本学期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熟悉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概念与重大意义,再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对当前金融危机的成因做出了一些分析。
从马克思理论来说,全球金融危机,是经济危机的一种反映。
第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特别是在美元主导条件下的金融一体化,使得全世界经济形成联动模式。
第二,金融危机的实质是债权债务关系的危机。
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债权人阶级,即资产阶级,通过债务的资本化运作,放大了债权债务关系。
使得借贷关系得以维系,但同时,又为更大规模的债权债务关系危机埋下了隐患。
当工人阶级的工资,并不足以支付债务的利息时,这种债权的资本化关系就面临了崩溃的危险。
即以债券形式出现的债权债务关系的断裂。
全面的崩溃的到来时,就成为了金融上的危机。
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仍然在于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分配制度,使得工人阶级的购买力,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份额逐步缩小。
相对过剩问题,债务资本化问题,两个矛盾的运动,促成了金融危机。
这是资本主义无法自身处理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必定引起运动、变化、进展。
因此各国在经济建设中,要坚持唯物辩证法关于进展的观点,根据不断变化的情况,及时调整经济政策。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观念的、政治的上层建筑都是习惯经济基础的需要而产生的。
处于金融危机的各国正是犯了这种形而上学的错误。
此外,在事物的变化进展中,存在着许多矛盾,但总有一种处于主导地位,起决定作用的要紧矛盾。
我们在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时就应该抓住要紧矛盾,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因此,不管是美国政府呼吁的七千亿用来救市的美金还是中国政府拿出4万亿用来扩大内需的人民币,这些都是治疗金融危机的西药,不能从根本上根治。
由于,资金的注入只是给危机四伏的金融市场一个喘息的机会,而治本之策则是要对整个金融市场进行全面的反思与改革,这样才能重建民众对金融体系的信心。
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论文——经济危机
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看经济危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金属2010 ——1 王鹏飞学号1001130129内容提要:18世纪英国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标志着世界从此进入了机器时代,紧接着而来的就是世界几个主要资本主义经济体的经济危机。
有数据表明,二战以后世界上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的经济危机次数是:美国7次,日本7次,德国7次,英国7次,法国5次。
也就是说平均10年就要爆发一次经济危机,那么到底何为经济危机,为什么经济危机会周而复始,我们到底能不能避免,从中我们又能反思出些什么?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经济危机2007年发生的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从而导致了全球的经济危机。
雷曼兄弟的申请破产保护,美林被美国银行收购,高盛和摩根士丹利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加上之前已经垮下的贝尔斯登,华尔街排名前五的投资银行相继破产或转型。
华尔街集体变脸,华尔街到底怎么了,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著名的华尔街发生如此的巨变?命悬一线的汽车巨头克莱斯勒和通用,为何都纷纷向国家提出“破产重组保护”?不仅美国这一世界上最强大的金融帝国深陷这次危机中不能自拔,而且欧盟、日韩、中国等世界主要经济体也无不为之震撼。
失业率上升,投资下滑,消费萎靡,出口受阻等等一系列消息纷纷见诸报端,始于美国的金融风暴已经演变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
谈到经济危机,那么我就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尝试肤浅地发表一下我自己对经济危机的解释和一些思考。
言论有不妥的地方还请徐老师谅解。
何为经济危机?就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来看,资本主义经济危机(Economic Crisis)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大工业时期所特有的一种周期性爆发的经济现象。
这里提到了三个词,资本主义,大工业时期,周期性。
首先解释一下为什么只有资本主义社会才有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其表现形式最明显的为劳动和资本之间的对抗性矛盾,也就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马克思对经济危机解释
马克思对经济危机的实际论述从《政治经济学批判纲要》末尾,经过对剩余价值实际的探求,最后在《资本论》中完成。
一、马克思对经济危机迸发缘由和结果的预见马克思以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内在于资本主义的消费方式,即消费的社会化和消费资料的资本主义公家占有之间的矛盾。
这具体表现为两点:一是一般企业消费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消费的无政府形状之间的矛盾;二是资本主义消费具有有限扩展的趋向与休息人民有支付才干的需求相对增加之间的矛盾。
当这两种矛盾开展到尖利的水平,使社会再消费的完成条件遭到严重破坏时,就会出现经济危机。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迸发的方式。
迄今为止,经济危机有古典和现代两种表现方式。
古典危机的发生流程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两极分化—有效需求缺乏—消费相对过剩—经济危机—销毁财富、淘汰过剩消费才干—回到终点;当代危机的发生流程是:资本制度的内在矛盾—两极分化—有效需求缺乏—消费相对过剩—透支消费—违约率上升—经济危机—淘汰过剩消费才干—回到终点。
1929年的大危机招致了凯恩斯革命,即政府干预投资和抚慰团体消费,实质是推进政府和团体共同消费,以化解有效需求缺乏的矛盾。
当下应对“次贷危机”采取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国有化等措施与凯恩斯时期采取的措施并没有什么实质不同,甚至成效还有下降。
这一切显示,不论是团体还是政府“透支消费”,都不能根治“有效需求缺乏”。
在资本统治的制度框架内,任何举措都不能够根除消费相对过剩危机。
正如马克思所言:“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基本的缘由,总不外乎群众的贫穷和他们的有限消费,资本主义消费却不顾这种状况而力图开展消费力。
”列宁也曾指出:“危机是什么?是消费过剩,消费的商品不能完成,找不到需求。
”可见,经济危机是一种市场销售危机,一种消费片面过剩的危机。
当然,经济危机所表现出来的消费过剩,其实质是一种相对过剩,即相关于社会有支付才干的需求而言的过剩,而不是社会产品的相对过剩。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迸发的缘由。
马克思主 义经济危机的理论解析复习
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的理论解析复习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生产过剩危机,给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破坏。
马克思主义对经济危机的理论解析具有深刻的洞察力和科学性,为我们理解和应对经济危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归资本家私人所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
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不断地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效率。
然而,广大劳动者的购买力却相对有限,因为他们所获得的工资往往只能维持基本的生活需求。
这种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必然导致生产过剩。
生产过剩并不是指社会物质财富的绝对过剩,而是相对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言的相对过剩。
在经济危机期间,大量商品积压,工厂倒闭,工人失业,生产急剧下降。
这不仅造成了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也使社会经济陷入混乱和衰退。
资本主义经济是一个由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组成的有机整体。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危机不仅与生产环节的矛盾有关,还与分配、交换和消费环节的不合理密切相关。
在分配领域,资本主义的分配制度导致了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
资本家占有了大部分的社会财富,而劳动者只能获得微薄的工资。
这种贫富差距的悬殊使得社会总需求不足,无法消化生产出来的商品,从而加剧了生产过剩的矛盾。
在交换领域,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盲目性和自发性使得生产和需求之间的信息传递不畅。
资本家往往根据市场的表面现象进行生产决策,而无法准确预测市场的未来需求。
当市场需求发生变化时,企业无法及时调整生产,导致产品积压和生产过剩。
在消费领域,资本主义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模式也存在着问题。
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鼓励过度消费和超前消费,导致消费者负债累累。
一旦经济形势发生变化,消费者的还款能力下降,就会引发信用危机和经济危机。
马克思主义还指出,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的特点。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视域下对三次重大经济危机的思考
作者简介:孙宇平(1990-),男,汉族,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㊂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视域下对三次重大经济危机的思考孙宇平(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25)摘㊀要: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一种跨越,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而经济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㊂发生在1929 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㊁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的经济滞胀和2008 2009年的经济大衰退是人类历史上三次重大经济危机,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视域下探析其中的历史缘起和世界历史意义,对于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社会现实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㊂关键词: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经济危机;经济大萧条;经济滞胀;经济大衰退中图分类号:F2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oi:10.19311/ki.1672-3198.2023.22.003㊀㊀如果说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疾病缠身的病人,那么马克思就是一位能开出诊断通知书的医术精湛的医生,马克思用 劳动价值论 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 病灶 ,并进一步预言了这个 病灶 持续发展的 临床表现 就是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并从根源上对整个发病原理做出了深刻的分析和思考,形成了 经济危机理论 ㊂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是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一种跨越,这是由于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大多从根本上否定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存在,而马克思则对其实质和根源进行了深刻的考察㊂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认为,只有通过爆发一场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才能达到社会生产与社会需求的平衡,进而形成危机㊁萧条㊁复苏㊁繁荣㊁再危机的循环往复,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工业的循环周期便会呈现出 活跃㊁繁荣㊁生产过剩㊁危机㊁停滞 这样的特点㊂1㊀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视域下三次重大经济危机的历史缘起在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以前,疾病㊁战争以及自然灾害往往是导致人类社会出现社会危机的主要因素㊂本文选取的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以后的三次重大经济危机,试图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视域探析其中的历史缘起㊂1.1㊀1929 1933年经济大萧条的历史缘起首先,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经济经历了一段快速发展时期,科技创新带来的技术革命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活力,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新兴产业迅速发展㊂但是,美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资本主义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导致了资本积累过度和生产力过剩㊂其次,在经济繁荣的背景下,投资者对股市充满乐观情绪,过度追求高回报,推动股市持续上涨㊂然而,股市的上涨并没有得到实体经济的充分支撑,反而加剧了金融市场的脆弱性,最终酿成了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华尔街股市的 黑色星期四 悲剧,进而引发金融市场全面陷入恐慌,银行体系面临严重危机㊂最后,受金融市场和银行体系危机的影响,信贷紧缩,流动性资金枯竭,美国实体经济严重衰退,企业大量倒闭,产业工人大量失业, 西方国家的失业率高达25%左右 ㊂除此之外,经济衰退导致消费需求日益萎缩,购买力减弱,使经济大萧条陷入了恶性循环㊂综上所述,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主要体现在生产和需求之间的不平衡,资本主义的生产是以追求剩余价值为目的的无限扩大的生产,而需求是有支付能力的有限的需求㊂如果不顾市场的实际需求界限而盲目生产,必然会导致供求关系的严重失衡,从而形成危机㊂在1929 1933年经济大萧条期间,资本积累过度和生产力过剩导致了实际需求不足,加上股市泡沫和金融市场的脆弱性㊁股市崩盘㊁银行体系崩溃和信贷紧缩以及实体经济衰退和大量失业等诸多因素的相互作用,这场从美国开始逐渐蔓延至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 生产过剩的瘟疫 最终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危机㊂1.2㊀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经济滞胀的历史缘起首先,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石油输出国组织对西方国家实施石油禁运政策,使国际油价在两年内急剧飙升了4倍之多,给美国经济造成了极为沉重的打击㊂与此同时,一方面由于越南战争筹资过程中产生大量新货币加剧了通货膨胀;另一方面,20世纪70年代上半期出现了世界性的粮食危机,粮价上涨对通货膨胀率的大幅提高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㊂其次,在石油危机的影响下,一方面由于能源成本上升使得生产成本提高,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另一方面,由于企业的过度扩张导致利润率下降以及当时经济正㊃7㊃处于下行周期,造成失业率加剧㊂因此,许多西方国家出现了通货膨胀与失业并存的经济 滞胀 现象,这一现象使得传统的凯恩斯主义政策失效,政府难以同时应对通货膨胀和失业问题㊂最后,由于西方国家货币政策的频繁失误,又使通货膨胀进一步加剧,经济状况加速恶化㊂与此同时,由于通货膨胀导致各国货币贬值,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固定汇率制度正在逐渐瓦解㊂综上所述,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认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经济危机的根源,归根结底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㊂每当危机出现,西方国家总是寄希望于凯恩斯㊁哈耶克和弗里德曼等人的 灵丹妙药 ,最终的结果也终究是昙花一现,引起更大规模的经济危机㊂20世纪70年代初因石油价格上涨导致的通货膨胀与失业并存的滞胀危机首先是制度层面的危机,从根本上来看是由供需不平衡所导致的整个系统层面的顽疾,是整个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失衡的必然结果㊂1.3㊀2008 2009年经济大衰退的历史缘起首先,金融市场的不透明性是导致2008 2009年经济大衰退的根源之一㊂自21世纪初以来,美国等国家的金融市场出现了一系列创新的金融工具,其复杂性使得市场风险评估变得困难,导致金融市场的不透明性增加㊂与此同时,过度信贷导致了信贷市场的扩张,进一步加剧了金融市场的风险㊂其次,由于金融市场的不透明性和过度信贷引发了房地产市场泡沫的形成及其破裂㊂21世纪初,美国房地产市场出现了快速增长,房价持续上涨㊂然而,这一现象并非基于真实需求的增长,而是由于金融市场的过度信贷和投机行为所推动㊂2007年,随着抵押贷款违约率的上升,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导致房价暴跌和金融市场的动荡㊂最后,由于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显著增强也带来了风险全球化蔓延趋势的显著增加,全球金融市场的高度一体化发展使得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的破裂迅速传导至其他国家,金融市场的风险传播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并进一步从金融市场蔓延至实体经济,从金融危机演变为实体经济危机㊂随着信贷市场的紧缩,企业融资变得困难,投资和消费受到抑制㊂全球贸易收缩,许多国家出现了经济衰退和大量失业㊂2008 2009年,世界经济陷入了自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危机㊂综上所述,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认为,经济危机爆发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即 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㊂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㊂ 2008年在美国爆发进而引爆全球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源起于2006年发生在美国房地产领域的次级抵押贷款危机,这场本质上属于信用危机的信贷危机随即波及到银行㊁保险㊁证券等金融领域,进而引发金融危机,最终导致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衰退㊂2㊀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视域下三次重大经济危机的世界历史影响三次重大经济危机最初都是在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发生,是资本主义社会周而复始的必然结果㊂但是,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日益加强,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经济交流更加深入,三次重大经济危机的影响不仅局限于资本主义国家自身,更是对世界历史的发展和国际格局的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㊂2.1㊀1929 1933年经济大萧条的世界历史影响首先,经济大萧条在早期造成了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衰退和贸易萎缩,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㊂美国股市崩盘导致经济衰退,其后的金融危机迅速传播至全球, 各国工业产量纷纷倒退到20世纪初或19世纪末的水平㊂美国有14万家以上的企业倒闭㊂ 面对经济大萧条,各国政府为了应对自己国内的经济困境,纷纷采取保护主义政策以维护本国经济,通过提高关税,设置贸易壁垒,企图保护国内产业,进一步加剧了危机,最终导致全球贸易进一步萎缩,世界经济陷入恶性循环㊂其次,经济大萧条 深远地改变了国际政治经济格局 ㊂在国际政治格局方面,全球经济衰退和贸易萎缩加剧了世界政治动荡和法西斯势力的滋长,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祸根㊂德国㊁意大利㊁日本等国民族主义恶性发展到极端民族主义,形成了以极端民族主义为基本特征的法西斯主义,对内实行恐怖独裁统治,对外加紧侵略扩张,发动战争,争霸世界,通过战争扩张来解决国内的经济困境和社会动荡,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㊂在国际经济格局方面, 西方主要国家在战后都反思了大萧条的破坏性作用,认识到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性㊂ 反思的结果是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㊁世界银行㊁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等国际经济组织的建立以维护战后的经济秩序,重塑战后的国际经济格局㊂最后,为应对经济大萧条带来的严重影响,美国总统罗斯福在1933年实施新政,包括兴办公共工程以增加就业㊁推行社会保障制度以减轻贫困以及通过金融改革以恢复金融稳定㊂新政的措施实施有效地推动了凯恩斯主义的崛起,凯恩斯主义在20世纪30年代成为主流经济学派,对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㊂2.2㊀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经济滞胀的世界历史影响首先,经济滞胀标志着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政策失效,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悄然兴起㊂以哈耶克和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学家,在大肆宣扬 经济松绑 企业私有 减少政府干预 等经济举措的同时,将问题归咎于长期以来奉行政府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主张回归亚当㊃斯密的自由资本主义的传统㊂其次,经济滞胀推动了西方福利国家的调整与削弱㊂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主张福利个人化, 强调保障的责任由国家向个人转移,反对福利国家 ㊂为减轻财政负担和通货膨胀压力,西方国家开始调整福利政策和㊃8㊃削减社会福利开支㊂1979年撒切尔夫人就任英国首相㊁80年代美国共和党总统里根上台后,推行一系列自由化改革,如公共部门企业和服务的私有化㊁放松市场管制㊁削减税率㊁削减公共开支和社会福利开支等,新自由主义开始占据西方国家经济政策的主流地位,随后在80年代的西欧掀起了私有化浪潮㊂最后,经济滞胀致使发展中国家陷入债务危机,与发达国家间的经济差距日益扩大㊂20世纪70年代经济滞胀时期,许多发展中国家受到油价上涨和西方国家经济放缓的影响,陷入债务危机㊂高通货膨胀㊁油价飙升以及外债负担加重,使得许多发展中国家陷入经济困境㊂2.3㊀2008 2009年经济大衰退的世界历史影响 2007年发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以来涉及范围最广㊁持续时间最长㊁破坏力最强的一次全球性经济危机㊂ 这是一场复杂深重的多重性危机,是最能暴露资本主义运行模式缺陷并揭露资本主义基本制度罪恶的总危机㊂首先,经济大衰退推动了全球金融体系的重塑㊂2008年至2009年经济大衰退揭示了全球金融体系的脆弱性㊂在危机爆发后,各国政府和国际金融机构开始采取措施加强金融监管,改革金融体系,以防止类似危机再次发生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进行了改革,以更好地应对全球经济挑战㊂其次,经济大衰退促进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应用,带动了经济结构的转型㊂各国政府为应对经济大衰退带来的影响,纷纷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通过增加政府支出㊁降低利率㊁实施定向降准等措施,以刺激经济增长,恢复金融市场㊂最后,经济大衰退使全球经济格局发生重要变化,新兴经济国家的地位日益重要㊂经济大衰退导致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受到严重影响,与此同时,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国家凭借着自身强大的人口规模优势和自身的发展韧性,相对抵御住了危机的冲击并在危机中逐渐崛起,日益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㊂3㊀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视域下三次重大经济危机的现实启示面对人类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为人类社会在团结协作中充分地发挥人类智慧,制定出更具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以有效应对当前现实和未来发展的各种危机和挑战,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意义㊂3.1㊀创新宏观调控政策,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金融危机多数源于金融市场的不透明㊁过度信贷㊁投机行为和宏观调控政策失控㊂因此,各国政府需要不断创新宏观调控政策,应加强金融监管,提高金融市场透明度,限制过度信贷和投机行为,从而降低金融风险㊂首先,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适时灵活调整货币政策工具,包括调整利率㊁存款准备金率等,以达到稳定物价㊁促进经济增长的目标㊂同时,优化财政政策,通过调整财政收支结构,提高财政支出效益,加大对科技创新㊁基础设施建设㊁教育卫生等领域的投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㊂其次,为共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应提高金融监管的协同性,加强金融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全方位㊁高效率的金融监管网络㊂最后,完善金融法规制度,加强金融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确保金融市场的公平㊁公正㊁透明,打击非法金融活动㊂3.2㊀加强国际经济合作与协调,共同应对经济危机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经济紧密相连,国际合作与协调显得尤为重要㊂面对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危机,各国应携手合作,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适应全球经济格局新的变化,以更好地应对当前现实和未来发展可能出现的各种危机和挑战㊂首先,深化国际经济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经济问题和挑战,各国应该加强合作,推动全球经济政策的协调与一致性,共同应对风险㊂其次,各国应共同努力打破贸易壁垒,实现更加公平㊁自由的全球贸易体系的建立,推动各国经济共同繁荣㊂最后,为应对全球经济风险,各国应共同努力保障全球供应链的稳定与安全,防止供应链中断对全球经济产生的严重影响㊂3.3㊀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关注社会公平问题,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的平衡根据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的现实启示,各国政府应努力寻求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之间实现平衡,以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实现社会公平㊂首先,各国政府一方面应正确处理好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密切关注环境治理和气候变化等问题;另一方面,应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降低对传统产业的依赖㊂其次,各国政府应坚持公平正义原则,密切关注自身的区域经济差距问题,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缩小地区间的贫富差距,实现本国范围内的经济均衡发展㊂最后,各国政府应关注保障好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最大限度地降低失业风险和贫困问题的恶化㊂同时,大力注重人力资本的培养,提高教育水平和技能培训,为推动经济发展和有效化解经济危机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㊂参考文献[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2,874.[2]许建康.历史上的三次大萧条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J].经济纵横,2009,287(10):1-4+88.[3]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4:33.[4]文建东,李思璇.新冠疫情与去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前景:镜鉴三次重大经济危机[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49(01):39-48+194.[5]程恩富.新自由主义的起源㊁发展及其影响[J].求是, 2005,(03):38-41.[6]刘美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三次转向[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177(03):91-97.㊃9㊃。
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经济危机
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经济危机摘要: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以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
就资源配置而言,市场机制下极具活力的自由竞争,加快了优化资源配置的步伐,极大地提高了生产的效率,使市场经济焕发着其他资源配置方式所不可比拟的光彩与生命力。
然而,也正是由于优胜劣汰的残酷和趋利避害的“经济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动机,使市场机制具有本身无法克服的自发性和盲目性,经济运行难免出现大的波动,客观上要求政府必须在一定限度内掌握必要的经济资源和参与必要的经济活动来克服市场失灵,并通过宏观经济政策保证经济平稳运行。
关键字: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价值规律宏观调控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150多年前就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①经济全球化的同时也将危险波及全球。
经济危机(Economic Crisis)指的是一个或多个国民经济或整个世界经济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不断收缩(即经济上产生负的经济增长率),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爆发的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是经济周期中的决定性阶段。
自1825年英国第一次爆发普遍的经济危机、1997年的全球金融危机、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以及2011年的欧洲债务危机(以希腊、意大利、西班牙等欧洲国家为代表),资本主义经济从未摆脱过经济危机的冲击。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体制的必然结果。
资本主义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的相对过剩(生产大于了消费,供给大于需求的具体表现形式),是生产相对于社会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过剩。
它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始终存在的,由它引起的经济危机却是周期性爆发的。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各生产资料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使社会的无政府状态与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之间存在着矛盾,社会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之间存在着矛盾。
资本主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追求价值的增值而不单纯是使用价值。
马克思哲学对金融危机的反思
马克思哲学对金融危机的反思08人力资源管理2班081546056 黄飘寒马克思所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是西方哲学思想的一次革命性变革,它以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为其扎根的土壤,也是中国历史上实践意识的选择。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根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它内在地包括马克思主义当代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答复中国所面临的新的历史课题而形成的理论体系。
同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离不开当代世界开展的大趋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许多思想观点直接就是对当代世界及其开展的新概括。
坚持和开展马克思主义,必须既立足中国国情,又放眼世界。
而美国的金融危机以资本运作的连锁效应向全世界辐射,对中国也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
因此,必须以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境界,对当代的金融危机进行深刻的批判与反思。
美国金融危机的引发是房地产泡沫的破灭,这个现象可以说与美国人的价值观,道德意识和生活方式都密不可分的。
美国金融危机及其引发的涉及全球的危机是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危机。
这场危机使人们重新思考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病,重新审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虚伪性和反科学性。
重新研究资本主义的运行方式,不仅仅是为了批判,而是为了更好地应对这场金融危机,把金融危机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人也应该重新研究【资本论】,从而发现资本主义的经济秘密。
从现实的前提出开展开对资本主义社会建制的历史批判,是历史唯物主义或者说马克思哲学革命展开的根本问题域。
马克思明确指出,“市民社会是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在一切时代都构成国家的根底以及任何其他的观念的上层建筑的根底〞。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在此推翻了长期以来“国家决定市民社会〞(黑格尔)的看法,提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和意识形态〞的根本洞见。
这个根本洞见的启示在于找到金融危机的真正根源,它就是: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生活的运作方式。
资本主义经济生活运作方式的深层问题是分工和异化劳动的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带着疑问走进两次经济危机
--记1929年与2008年经济危机的异同
摘要: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社会私人占有生产资料和生产社会话之间的矛盾产生的周期性生产过剩。
20世纪20年代以来,全世界先后发生了数十起包括金融危机在内的经济危机,比较典型或颇具代表性的金融危机主要有三次:1929-1933年金融危机(经济危机),1997-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2008年爆发且仍在进行的全球性金融危机。
其中1929年和当今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在影响范围大小、持续时间长短、产生原因、表现特点、演变阶段、影响程度等方面,既有相同点,但也有许多不同之处。
关键字:1929,2008,经济危机,异同
1929~1933年金融危机习惯上被叫做世界经济大危机,是1929~1933年间在主要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发生的、迄今涉及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破坏性最大的一次世界性生产过剩危机。
危机首先在实力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爆发,然后迅速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包括加拿大、日本以及西欧各国甚至还波及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
这次危机历时近五年,其间资本主义各国工业生产急剧下降,各国企业大批破产,失业人数激增,失业率高达30%以上。
资本主义农业危机与工业危机交织激荡,农副产品价格大幅度下跌,农业生产严重衰退。
同时国际贸易严重萎缩,各国相继发生了深刻的货币信用危机,货币纷纷贬值,相继废止了金本位制,资本主义国际金融陷入混乱之中。
由于商品严重滞销,市场问题变得异常尖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争夺市场的斗争日益激烈。
1933年危机逐渐结束。
1。
两次危机概况,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又称金融海啸及华尔街海啸等,是指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2007年8月开始浮现到2008年上半年正式爆发,并蔓延到其他国家的全球金融危机。
美国次贷危机又称次级房贷危机,也译为次债危机,是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金融风暴。
主要发展路径是: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美国金融危机,美国金融危机引起全球金融危机,全球金融危机引发全球性经济危机。
2007年8月美国次级房屋信贷危机爆发后,投资者开始对按揭证券的价值失去信心,引发流动性危机。
即使多国中央银行多次向金融市场注入巨额资金,也无法阻止这场金融危机的爆发。
直到2008年,这场金融危机开始失控,并导致多家大型的金融机构倒闭或被政府接管。
美国次贷危机愈演愈烈,最终引发了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
这场全球金融危机仍在蔓延,尚未结束。
2.两次金融危机的相同点
1929年与2008年两次金融危机的相同点可以参照一定的标准进行概括,参照标准不同归纳概括的相同点也不尽相同。
2.1宏观层面的影响
这两次金融危机以及1997-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这三次比较具有代表性国际金融危机的总体共同点有:股票暴跌、货币贬值、金融机构倒闭、房地产缩水、失业剧增、经济增速下滑、经济衰退等。
2.2行为表现层面的影响
三次代表性国际金融危机的总体共同点有:一是强制清理旧债:二是商业信用剧烈缩减;三是银行资金呆滞;四是存款者大量提取存款;五是部分金融机构连锁倒闭;六是有价证券行市低落;七是有价证券发行锐减;八是货币短缺严重,借贷资金缺乏,市场利率急剧提高,金融市场动荡。
2.3危机征兆的影响
三次代表性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前的典型特征主要有:一是经济持续多年高增长,二是外部资金大量流入,三是国内信贷快速增长,四是普遍的过度投资,五是股票、房地产等资产价格快速上涨,六是贸易持续逆差并不断恶化,七是货币普遍被高估。
2.4 发生的共同原因
1997年与2008年两次国际金融危机发生的共同原因:一是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二是国际金融市场的内在不稳定性,三是流动性过剩且资本流动水平很高。
即在现代货币信用机制下,信息的不对称导致危机的发生,只要现代市场经济存在,市场经济所固有的货币信用机制就可能导致金融危机。
3.两次金融危机的不同点
3.1金融危机的影响范围
1929-1933年金融危机主要是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包括美国、英国、日本及西欧: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则是包括美国在内的全世界大部分国家。
前一次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不大。
3.2金融危机持续时间长短
1929-1933年金融危机从1929年10月开始,到1933年底结束,共计5年: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从2007年7月开始,目前仍在继续,何时结束尚未见底。
3.3金融危机产生的具体原因
1929-1933年金融危机产生的具体原因是:投资过度,导致经济高涨;需求不足,导致生产过剩;证券市场高涨,投机狂热;信用紧缩,生产衰退。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产生的具体原因: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住房金融管制放松和资产证券化,监管缺失等。
3.4金融危机的影响后果
1929-1933年金融危机影响后果与程度:美国经济水平倒退10年,失业达到1700万。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后果与程度:英国成为首个陷入衰退的发达经济体;乌克兰政府肩负干亿美元外债压顶;而对于中国的影响至今也未见彻底消除。
3.5应对金融危机采取的政策措施
1929-1933年金融危机应对政策措施:英美法等国主要采取国家干预政策。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应对政策措施主要包括:金融监管、国有化、高管限薪、扶助就业、降息、退税、注入资金、收购股权、提供贷款、政府接管公司等。
4.两次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及采取的相关措施
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大多数国家都无法避免,但受到的影响会有明显的差别。
既有各国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资源禀赋等方面的原因,但更深层次的是国家经济的健康程度及其抗风险能力。
不同国家应对危机的策略,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这个国家未来的经济走势,成为决定国家经济走向脆弱或健康的分水岭。
能否较早地摆脱危机,甚至化“危”为“机”,是对一个国家战略选择的考验。
这两次比较具有代表性国际金融危机留给我国诸多影响,值得我们为之思考并得到相关启示以更好的应对当前直至以后的经济或者其他危机。
4.1两次金融危机中的政府作为
4.1.1从经济发展模式上看
①坚持又好又快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②不要盲目追求虚拟经济繁荣,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要协调发展,相互促进
4.1.2从政府角度看
①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相辅相成
②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应力求平
4.1.3从技术创新路线看
面对当前的经济形势,必须强调自主创新的有力支撑。
失去这种支撑的扩大内需,将有可能加剧中国经济的结构性矛盾,使得未来调整的难度更大、成本更高。
当前应当采取的主要对策包括:
①大幅度增加知识性投资
②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③加快实施重大科技专项
④组织动员科技人员面向经济建设,面向企业开展创新创业
⑤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利用全球科技资源
5.综述两次经济危机
于上述问题及相关立足点,我们在金融方面制定了若干改革创新措施以应对现在或者以后的危机:首先加强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完善金融监管制度,构建适合本国特色的金融监管体系——金融体系加强政府监管,明确监管重点,力求经常化制度化;金融监管体制要结合本国实际,照搬某种模式未必有效;其次推进金融自由化,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要谨慎从事,量力而行;然后推动国际金融组织改革,建立公正、公平、包容、有序的国际金融体系,共同应对全球金融危机。
相信通过此些相关政策措施的制定,我国在应对经济危机这条路上会得心应手,让我国经济在平稳中前进。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产物,有着其特定的循环发展模式。
当原始的物物交换的实物经济演化为商品货币经济,商品内部各种形式的对立,就要通过危机来恢复他的统一性。
“在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关系中,劳动即生产劳动对它本身的条件和对它本身的产品的关系所表现出来的极端异化形式,是一个必然的过渡点,因此,它以自在地、但还只是以歪曲的头脚倒置的形式,包含着一切狭隘的生产前提的解体,而且他还创造和建立无条件的生产前提,从而为个人生产力的全面的、普遍的发展创造和建立充分的物质条件”,这是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有关论述。
因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的特有产物且有着特定的循环发展模式,所以这次处理危机的措施就是下次爆发经济危机的物质基础,只有当私人占有生产资料这种形式不在存在时,就不会再有经济危
机了。
参考文献:
[1]张维武. 美国次贷危机与亚洲金融危机的对比分析[EB/OL]2008-10-12. [2]王凤娟. 1929经济危机的历史回顾与理论解释.[J].理论观察,2006(2). [3]何龙斌. 当前美国金融危机与1929年金融危机的比较.[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9(4)
[4] 卢东辉.2008年金融危机成因之我见.[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