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嵩山 阅读答案附赏析

合集下载

诗歌练习572文档

诗歌练习572文档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初见嵩山张耒[注]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 张耒,北宋诗人。

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1)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样的心情?这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全诗简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种精神内涵?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初见嵩山,作者的心情惊喜而又亲切。

这种心情是铺垫出来的:①作者奔走风尘,全靠青山开阔情怀,所以嵩山未露面就给作者一种期待感。

②接着作者运用迂回之笔,一道雨幕被拉开,最后嵩山从云层中耸现,惊喜和亲切之感扑面而来。

(2)①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语新奇。

一个“出”字,作者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

②“清瘦”表现了作者清高独立、坚守人格的精神气质。

解析 (1)此题可结合题目与描写景物的语句来分析,题目为“初见嵩山”,一个“初”字可谓“题眼”,就暗含了“惊喜”与“期待”之情。

展开描写时,先写鞍马劳顿中青山对我的开解。

又写日暮时风雨天气,最后才让数峰露面,可谓“千呼万唤始出来”,将铺垫手法用到极致。

(2)此类题可从表现手法的角度来理解,第一问“妙在何处”主要考作用,主要鉴赏语言与表达技巧。

鉴赏时要考虑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再考虑语言特点或富有表现力的词,然后分析表达效果。

第二问:理解诗歌的内涵,既要理解表层义,更要挖掘深层义。

二 .阅读下面这两首词,回答问题。

(7分)苏幕遮周邦彦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古诗文阅读理解:初见嵩山(2012高考辽宁卷)(含答案解析) - 文言文阅读及答案.doc

古诗文阅读理解:初见嵩山(2012高考辽宁卷)(含答案解析) - 文言文阅读及答案.doc

古诗文阅读理解:初见嵩山(2012高考辽宁卷)(含答案解析)- 文言文阅读及答案-(2012 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初见嵩山张耒【注】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1)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样的心情?这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全诗简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以及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要想准确理解作者在诗歌中蕴涵的情感和表现情感的方法,就必须先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容。

张耒的这首《初见嵩山》,写法很别致。

作者所见的对象——嵩山直到末句才出现。

“数峰清瘦出云来”,是此诗最精彩的一句。

诗的前两句不是写嵩山,而是从作者仕途失意写起,“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作者奔走风尘,在困顿和疲惫中,全赖青山使他的情怀有时能得到短暂的开豁。

这样,青山便在未露面之前先给了人一种亲切感,引起人们想见一见的愿望。

第三句“日暮北风吹雨去”,又为读者拉开一道帷幕。

直到第四句五岳之一的嵩山才从云层中耸现出来。

本诗写的对象是嵩山,但在很大程度上它又是在表现作者自己。

人们在精神上以什么作为慰藉,往往能见出志趣和品格。

困顿于仕途,赖以慰藉情怀的是嵩山,作者的情志也表现了出来。

对整首诗有了整体的把握,回答第一问作者初见嵩山的心情就很容易答出是“惊喜和亲切”,同时第二问这样的心情是如何表现出来的,也就不难答出是通过层层铺垫委婉地表现出来的。

需要注意的是,考生一定要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否则就会流于空洞。

高中语文 诗歌部分 第三单元 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 单元能力训练2(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 诗歌部分 第三单元 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 单元能力训练2(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诗歌部分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单元能力训练2(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拓展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初见嵩山张耒①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①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1.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样的心情?这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全诗简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解析:此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一是结合诗题“初见”二字,窥见作者惊喜心情;二是从具体诗句中体味。

如“赖有青山豁我怀”,一种对青山依恋与亲切的感受,油然而生;三是从结构上来看,本诗为“咏山”之作,却未“开门见山”,而是为“山”的出场作了层层铺垫。

千呼万唤始出来,这样,就可以得出作者的心情了。

答案:初见嵩山,作者的心情惊喜而又亲切。

这种心情是铺垫出来的:①作者奔走风尘,全靠青山开阔情怀,所以嵩山未露面就给作者一种期待感;②接着作者运用迂回之笔,一道雨幕被拉开,最后嵩山从云层中耸现,惊喜和亲切之感扑面而来。

2.“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精神内涵?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一是从炼字角度,对“出”的理解,有助于对作者情感的把握。

二是从表现手法看,动静结合,而浓烈的画面感,又使得此句充满动感,给人极深的印象。

三是从拟人手法切入,使得山峰形象生动传神,表现作者高洁独立的人格。

诗歌鉴赏经典例析

诗歌鉴赏经典例析

9.“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 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答: 9.【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方法点拨】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个意象之 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用什么研墨,用泪水也, 以泪水研墨,和泪作书。思念到深处,不停流泪,泪水落 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参考答案】关系是:“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 泪水研墨,和泪作书。 原因是:红笺被泪水浸湿。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 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解析】诗题一作“塞北行次度破讷沙”。据说唐代丰州有九十九泉,在西 受降城北三百里的鸊鹈泉号称最大。唐宪宗元和初,回鹘曾以骑兵进犯,与 镇武节度使驻兵在此交战,诗应是概括了这段历史。“破讷沙”系沙漠译名, 亦作“普纳沙”偏师取胜,发挥了绝句特长。通篇造境独到,声情激越雄健,颇 得盛唐神韵。 诗的头两句写部队凯旋越过破讷沙的情景。从三句才写“平明日出”可知, 这时黎明还没有到来。军队夜行,“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时而兵 戈相拨,时而铮鏦之鸣响。栖息在沙碛上的雁群,却早已警觉,相呼腾空飞 去。“战初归”是正面写“度破讷沙”之事,“雁正飞”则是写其影响所及。 首句先写飞雁,未见其形先闻其声,造成先声夺人的效果。三句写一轮红日 从东南方的地平线上喷薄而出,在广袤的平沙之上,行进的部队蜿如游龙, 战士的盔甲银鳞一般,在日照下寒光闪闪,而整个沙原上,沙砾与霜华也闪 烁光芒,鲜明夺目。这是一幅极有生气的壮观景象。风沙迷漫的大漠上,本 来很难见到天清日丽的美景,而此时这样的美景竟出现在战士的眼前。同时, 战士的归来也使沙原增色;仿佛整个沙漠耀眼的光芒,都自他们的甲胄发出。 这里,境与意,客观的美景与主观的情感浑然一体,物我不分。清人吴乔曾 在《围炉诗话》里对这首诗解读说:“七绝乃偏师,非必堂堂之阵,正正之 旗,有或斗山上,或斗地下者。”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文章的 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D。第一次考专题考意境。

2012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附解析)

2012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附解析)

2012年高考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山东卷)1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8分)吴松道中二首(其二)晁补之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分)【答案】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声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

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5分)【答案】孤舟联结者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赏析】《吴松道中》共有两首,是诗人行船在吴淞江上时所写。

诗人写这两首诗,原本无一定题旨,他在吴淞道上一路行来,身与境遇,便随兴而发,随感而咏,或写景或怀古,富有当时当地色彩。

遣词用语,不事雕饰,浅近自然,与诗人随意挥洒的诗情相合。

这里选的是第二首。

吴松,即“吴淞”,江名,太湖最大的支流。

这一首写泊舟后第二天的行程。

诗中的“天寒”、“叶飘”、“雁声急”、“岁晚”、“霜月”诸语,点明季节已是晚秋。

前三联描写了由盘门到枫桥的一路景色,兼及诗人自己的心情。

天刚破晓,船又启航。

头天傍晚下了一场大雨,这一天清晨依旧是秋雨霏霏,兼以风声萧萧,江南水乡便满天飘舞着木叶。

深秋天寒,时时听到空中大雁,鸣声惶急,向着南方飞去而无留意。

诗人不由得又低头思量自己:“大雁急急归去,顷刻使能回到南方,可我自己呢?一年将尽,旅程却还遥远着呢。

”为了排遣乡思,诗人便留心观看船的四周,发现了两个极有意思的景象,其一是“鸟避征帆却”:他所乘坐的这艘远行之船,在湖面上一摇一晃地前进着,水鸟们“啾啾”鸣叫着随在后面,有时船身猛一倒退,鸟儿们便急急地避了开去;其一是“鱼惊荡桨跳”:鱼儿们聚游在船的两侧,船家一起一落地摇动着双桨,偶尔声音响了一些,便惊得鱼儿慌不迭地散了开去。

看着有趣,不知不觉间,夜已来临,尾联便写夜宿枫桥。

2019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附解析)

2019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附解析)

2019 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附解析) 注意事项 :认真阅读理解,结合历年的真题,总结经验,查找不足!重在审题,多思考,多 理解!无论是单选、多选还是论述题, 最重要的就是看清题意。

在论述题中, 问题大多具有委 婉性, 尤其是历年真题部分, 在给考生较大发挥空间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考试难度。

考生要 认真阅读题目中提供的有限材料, 明确考察要点, 最大限度的挖掘材料中的有效信息, 建议 考生答题时用笔将重点勾画出来, 方便反复细读。

只有经过仔细推敲, 揣摩命题老师的意图, 积极联想知识点,分析答题角度,才能够将考点锁定,明确题意。

〔山东卷〕 1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以下问题。

〔8 分〕 吴松道中二首 〔其二〕 晁补之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 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3 分〕【答案 】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声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

营造了凄冷、感伤 的氛围。

〔 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 5 分〕【答案 】孤舟联结者雁、 鸟、鱼、霜月、 枫桥等意象, 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 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赏析】《吴松道中》共有两首,是诗人行船在吴淞江上时所写。

诗人写这两首诗,原本无一定 题旨,他在吴淞道上一路行来,身与境遇,便随兴而发,随感而咏,或写景或怀古,富有当 时当地色彩。

遣词用语,不事雕饰,浅近自然,与诗人随意挥洒的诗情相合。

这里选的是第 二首。

吴松,即“吴淞” ,江名,太湖最大的支流。

这一首写泊舟后第二天的行程。

诗中的“天寒” 、“叶飘”、“雁声急”、“岁晚”、“霜月 诸语,点明季节已是晚秋。

前三联描写了由盘门到枫桥的一路景色,兼及诗人自己的心情。

天刚破晓, 船又启航。

头天傍晚下了一场大雨, 这一天清晨依旧是秋雨霏霏, 兼以风声萧萧, 江南水乡便满天飘舞着木叶。

初见嵩山张耒阅读理解 初见嵩山张耒翻译

初见嵩山张耒阅读理解 初见嵩山张耒翻译

初见嵩山张耒阅读理解初见嵩山张耒翻译五岳是我国五大名山的总称,分别为东岳山东泰山、西岳陕西华山、中岳河南嵩山、北岳恒山、南岳湖南衡山。

五岳指泰山、华山、嵩山、衡山、恒山中国的五座名山,泰山以雄著称、华山以险著称、衡山以秀著称、恒山以奇著称、嵩山以绝著称。

五岳以各自的特点而令世人称道,引人入胜。

五岳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景,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

当寄情山水的诗人登临五岳时,那壮美的景色总会将诗人的满腹的才情激发出来。

杜甫《望岳》中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描写的就是东岳泰山;李商隐的“莲华峰下锁雕梁,此去瑶池地共长”,就是他登上以险峻著称的华山后写下的。

“大茂维岳古帝孙,太朴未散真巧存”,就是元好问登临恒山之后写下的千古名句;李白凭借超凡脱俗的想象力,用极尽夸张的手法“回飚吹散五峰雪,往往飞花落洞庭”,写出了南岳衡山的秀美。

刚才说到五岳中的几座名山以及与名山有关的诗歌文化,好像漏掉了一位。

对了,差点把中岳嵩山给漏掉了。

位于河南省登封市西北面的中岳嵩山,西邻古都洛阳,东临郑州,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自古以来就有“萃两间之秀,居四方之中,窿然特起,形方气厚,故曰嵩高”的美誉。

嵩山还是儒家文化影响很大的地方,与“睢阳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并称为宋初四大书院的嵩阳书院,就位于嵩山南麓。

嵩阳书院还是宋明理学教育中心之一,在中国文化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旁不远处的崇福宫,不仅是名儒云集之地,也是历代著名道教学者栖身传教之所。

范仲淹、司马光、程颐、程颢、李纲等均在此工作过。

宋代有一位叫张耒的文学家,也曾在嵩山崇福宫担任过教职工作。

张耒,字文潜,熙宁年间进士,历任临淮主簿、著作郎、史馆检讨,后以直龙阁知润州。

张耒曾受知于苏轼门下,与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并成为“苏门四学士”。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夏秋之交,诗人张耒赴任洛阳寿安县尉,途中作此诗。

张耒以前只是听说过嵩山的俊秀奇绝,只是没有机会来此一游,这次正好借工作调任途经嵩山之际,他便马不停蹄地来到嵩山。

辽宁高考语文模拟题

辽宁高考语文模拟题

辽宁高考语文模拟题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自然作为环境与自然作为其自身是完全不一样的。

自然作为其自身以自身为本位,与人无关。

而自然作为环境,它就失去了自己的本体性,成为人的价值物。

一方面,它是人的对象,相对于实在的人,它外在人。

但另一方面,当它参与人的价值创造时,就不是人的对象,而是人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人的另一体,在这个意义上,环境与人不可分。

自然当其作为人的价值物时,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作为资源,二是作为环境。

资源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

人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要向自然获取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但是必须有个限度,超出限度就可能造成整个生态平衡的严重破坏或某些资源的枯竭。

一般来说,环境比资源外延要大,但更重要的是,资源是人掠夺的对象,而环境是人的家园。

从自然界掠夺资源,不管手段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而将自然界看出环境,不管这里的自然条件如何,人总是力求实现与自然的和谐。

②对于当今人类来说,重要的是要将自然看成我们的家。

家,不只是物质性的概念,还是精神性的概念。

环境美的根本性质是家园感,家园感主要表现为环境对人的亲和性、生活性和人对环境的依恋感、归属感。

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居住可以分为三个层级:宜居、利居、乐居。

当前各地都在创建人类的宜居环境,提出建设花园城市,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等诸多主张,但“宜居”在城市功能的各层次中,只是基础,重在环境保护。

而“利居”任然没有摆脱将环境当作资源的观念。

环境一旦成为利用的对象,它与人的关系就存在某种对立。

只有“乐居”,人与环境的关系才不是对立的,而是和谐的,而且这种和谐具有亲缘性、情感性、文化性。

亲缘性,说明环境与人共生的关系。

情感性,说明环境与人的内在心理的关系。

文化性,说明乐居具有丰富而又深刻的文化意味,浓缩提炼了人类文明的精华,真正体现了家园感。

③家园感的实现离不开对环境进行建设。

环境建设有两种指导理念:一是功利的原则,二是审美的原则。

2014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讲义古代诗文阅读高频考点二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鉴赏诗歌的语言新人教版

2014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讲义古代诗文阅读高频考点二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鉴赏诗歌的语言新人教版

高频考点二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鉴赏诗歌的语言1( (2012?辽宁)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初见嵩山[注]张耒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1)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样的心情,这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全诗简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2)“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精神内涵,(?)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答案 (1)初见嵩山,作者的心情惊喜而又亲切。

这种心情是铺垫出来的:?作者奔走风尘,全靠青山开阔情怀,所以嵩山未露面就给作者一种期待感;?接着作者运用迂回之笔,一道雨幕被拉开,最后嵩山从云层中耸现,惊喜和亲切之感扑面而来。

(意思答对即可)(2)?高峻山峰在一片积云之中突现,基于这种观感,诗人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语新奇;一个“出”字,作者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

?“清瘦”表现了作者清高独立、人格坚守的精神气质。

(意思答对即可)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的分析。

作者因仕途坎坷,屡遭贬谪,多年来辗转流落于风尘之中,空怀抱负不得施展,第一句中一个“困”字,形象地展现了作者疲劳困顿的精神状态。

第二句写奔波中的一点安慰,晓畅的语言骤然拉近了作者与山的距离,青山如故友,对青山特别期待。

第四句写嵩山终于在层层浮云中耸现出来,它一出现便淡化了所有的背景,其峭拔清瘦的形象是那么的清晰明朗,深得作者的喜爱和赞美。

作者层层铺垫,感情由浅入深,突出了对青山的独特感情。

2012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汇编

2012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汇编
余杭四月
3
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电试力卷保相护互装作置用调与试相技互术关,通系电1,力过根保管据护线生高0不产中仅工资2艺料22高试2可中卷以资配解料置决试技吊卷术顶要是层求指配,机置对组不电在规气进范设行高备继中进电资行保料空护试载高卷与中问带资题负料2荷试2,下卷而高总且中体可资配保料置障试时2卷,32调需3各控要类试在管验最路;大习对限题设度到备内位进来。行确在调保管整机路使组敷其高设在中过正资程常料1工试中况卷,下安要与全加过,强度并看工且25作尽52下可22都能护可地1关以缩于正小管常故路工障高作高中;中资对资料于料试继试卷电卷连保破接护坏管进范口行围处整,理核或高对者中定对资值某料,些试审异卷核常弯与高扁校中度对资固图料定纸试盒,卷位编工置写况.复进保杂行护设自层备动防与处腐装理跨置,接高尤地中其线资要弯料避曲试免半卷错径调误标试高方中等案资,,料要编试求5写、卷技重电保术要气护交设设装底备备置。4高调、动管中试电作线资高气,敷料中课并设3试资件且、技卷料中拒管术试试调绝路中验卷试动敷包方技作设含案术,技线以来术槽及避、系免管统不架启必等动要多方高项案中方;资式对料,整试为套卷解启突决动然高过停中程机语中。文高因电中此气资,课料电件试力中卷高管电中壁气资薄设料、备试接进卷口行保不调护严试装等工置问作调题并试,且技合进术理行,利过要用关求管运电线行力敷高保设中护技资装术料置。试做线卷到缆技准敷术确设指灵原导活则。。:对对在于于分调差线试动盒过保处程护,中装当高置不中高同资中电料资压试料回卷试路技卷交术调叉问试时题技,,术应作是采为指用调发金试电属人机隔员一板,变进需压行要器隔在组开事在处前发理掌生;握内同图部一纸故线资障槽料时内、,设需强备要电制进回造行路厂外须家部同出电时具源切高高断中中习资资题料料电试试源卷卷,试切线验除缆报从敷告而设与采完相用毕关高,技中要术资进资料行料试检,卷查并主和且要检了保测解护处现装理场置。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2013届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讲义07

2013届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讲义07

4、整体把握整体把握情感往往要结合全诗(词)进行分析评价,从而理出整理借以抒发的感情及人生态度,其难度比理解某个句子中整理的情感来得大,要求必须全面地分析材料,尽可能多地解读出其中的内涵。

例1,2012年辽宁卷第8题:整理初见嵩山是什么心情?这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全诗简析(5分)整理初见嵩山的心情体现主要集中在最后一句“数峰清瘦出云来”。

“清瘦”即为嵩山在整理眼中的形象,是一种亮丽的形象。

此前三句,无论写鞍马劳顿,还是风吹雨去,均为铺垫。

好像剥笋,一层一层,终于露出嫩白的笋心,惊喜而亲切之情自见。

参考答案为:初见嵩山,整理的心情惊喜而又亲切。

这种心情是铺垫出来的:①整理奔走风尘,全靠青山开阔情怀,所以嵩山未露面就给整理一种期待感;②接着整理运用迂回之笔,一道雨幕被拉开,最后嵩山从云层中耸现,惊喜和亲切之感铺面而来。

例2,2012年福建卷第(2)题: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了解诗句简要谈谈。

(3分)下阕的全部内容实际上是钓翁的生活场景描述。

这一生活场景是由一系列鲜活的意象构成的。

那么,诗人的情感就应该是对这种生活场景的态度。

把整理放在这一系列的环境中,逐句推测其心境即可。

参考答案为:下阙表现了诗人对钓翁简朴而自在生活的倾慕之情。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渲染环境的高远空旷,暗示钓翁生活的闲适自在;“茅舍竹篱依小屿”描写钓翁生活的简朴与环境的清幽;“缩鳊圆鲫入轻笼”流露出钓翁生活的自得之情;“欢笑有儿童”凸现了钓翁生活的温馨和欢乐。

例3,2011年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关河令周邦彦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

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

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2)简要分析整理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云间青山慰行人——《初见嵩山》赏读

云间青山慰行人——《初见嵩山》赏读
阅读 广场
◆古 诗文赏读
凛冽 的寒风刮过 来 ,瘦马 上的诗 人在寒雨 冷风
之 中挣 扎 着 前 行 。 当 眼前 的 风 雨 劈 头 盖 脸 袭 来
的时 候 ,人世 间的风雨或 许也正一 幕幕 、一 桩
云 间青 山慰 行 人 桩从诗 人的心底 翻腾 出来 ,搅扰得他 心 田之上 阴暗一 片,困苦不堪 ……
— — 初见 嵩 山 赏读
飒飒 的北风 吹过 ,淅淅沥沥的雨渐渐 止息。 诗 人的眼神怎么 一下子也 明亮起来 ,突现惊喜
1 024O1 北 京 张 英 华
之色?顺着 诗人的眼光望去 ,只见前方不远处 , 几座清瘦的高峰耸出云霄 ,卓 然挺秀 !
,,r原 文
坎 坷 长 路 上 的 颠 簸 之 苦 ,风 雨 路 途 中 的 困 窘之状 ,人生路上 的种种烦 扰 ,刹那被 眼前 的
波 、劳累写在 沧桑的 容颜上 ,艰难 、辛酸 含在 诗人看到风雨过后依然耸入云霄的清瘦山峰后 ,
黯淡无光 的眼神里。 感 受到了嵩 山坚 毅不屈 的清高 品格 ,这种 品格
黄尘古 道之上 ,一颠一簸之 中 ,诗 人就这 坚 定了诗人 固守清高 的意志 ,让他的心灵 得到
样 踽 踽 而 来 。 眼 前 是 似 乎 找 不 到 终 点 的 道 路 , 了深深的慰藉 。
这动 人的嵩 山啊 ,就这样 凝止于诗 人无 限 倾 慕 的 眼 神之 中 … …
而诗人 看到 的 哪里 只是豁 人襟 怀 的青 山 ,
注 释
高出云霄 的清瘦之峰 ,他看 到的其实是 他 自己 的心 象 !
那青青 的嵩 山 ,那清瘦 的高峰 ,不 就是历 ①嵩 山:五 岳 中的 “中岳”,位于河南省 登

初见嵩山

初见嵩山
这种观 感,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清瘦”形容 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语新奇;一 个“出”字,作者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 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 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②“清瘦” 表现了作者清高独立、人格坚守的精神气质。 (答出拟人手法并加以分析,给2分;答出 以动写静并加以分析,给2分;答出“清瘦” 的精神内涵,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 其他见解,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初见嵩山,作者的心情惊喜而又亲切。 这种心情是铺垫出来的:①作者奔走风 尘,全靠青山开阔情怀,所以嵩山未露 面就给作者一种期待感;②接着作者运 用迂回之笔,一道雨幕被拉开,最后嵩 山从云层中耸现,惊喜和亲切之感扑面 而来。(答出惊喜和亲切的,给2分;答 出铺垫来表现的,给1分;结合全诗加以 分析,每答出一点给1分。意思对即可。)

完整word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附解析,文档

完整word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附解析,文档

2019 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附解析)注意事项:仔细阅读理解,结合历年的真题,总结经验,查找不足!重在审题,多思虑,多理解!无论是单项选择、多项选择还是论述题,最重要的就是看清题意。

在论述题中,问题大多拥有委婉性,特别是历年真题部分,在给考生较大发挥空间的同时也大大增添了考试难度。

考生要仔细阅读题目中供应的有限资料,明确察看要点,最大限度的挖掘资料中的有效信息,建议考生答题时用笔将要点勾勒出来,方便屡次细读。

只有经过仔细商酌,推断命题老师的妄图,积极联想知识点,解析答题角度,才可以将考点锁定,明确题意。

〔山东卷〕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以下问题。

〔8分〕吴松道中二首〔其二〕晁补之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1〕开头两句描述了怎样的景色?创建了怎样的气氛?〔 3 分〕【答案】描述了清早起航时,江南水乡风声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

创建了凄冷、感触的气氛。

〔2〕请结合全诗解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5分〕【答案】孤舟联系者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赏析】《吴松道中》共有两首,是诗人行船在吴淞江上时所写。

诗人写这两首诗,本来无必然题旨,他在吴淞道上一路行来,身与境遇,便随兴而发,随感而咏,或写景或怀古,富饶当时当地色彩。

遣词用语,不事雕饰,浅易自然,与诗人随意挥洒的诗情相合。

这里选的是第二首。

吴松,即“吴淞” ,江名,太湖最大的支流。

这一首写泊舟后第二天的行程。

诗中的“天寒” 、“叶飘”、“雁声急”、“岁晚”、“霜月”诸语,点明季节已经是晚秋。

前三联描述了由盘门到枫桥的一路景色,兼及诗人自己的心情。

天刚清晨,船又开航。

头天夜晚下了一场大雨,这天清早依旧是秋雨霏霏,兼以风声萧萧,江南水乡便满天飘舞着木叶。

张耒《初见嵩山》阅读答案

张耒《初见嵩山》阅读答案

张耒《初见嵩山》阅读答案初见山张耒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 张耒,北宋诗人。

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①赖:依赖,凭借。

②豁我怀:使我开怀、振奋;豁,舒展。

一:(1)诗的第二句写山的出现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加以赏。

(4分)(2)“数峰清瘦出云来”是公认的全诗最精彩的一句,特别是“清瘦”二字更是为人称道。

请简要赏“清瘦”这两个字的妙处。

(4分)【答案】(1)衬托(铺垫)。

前两句从作者的奔走风尘,在困顿和疲惫中,全赖青山使自己的情怀得到短暂的舒展..这样,山便在露面之前先给人一种亲切感。

(意思对即可)(2)此诗用“清瘦”形容山,既写出了雨后青山特有的景象——山峰峻峭,景象明朗,同时也反映了作者的精神气质与追求。

体现了诗人感情的外化.物我合一,可谓造语新奇。

(意思对即可)二:(1)诗题为“初见山”,但作者却没有“开门见山”,而是为“山”的出场做了一系列的铺垫,直到末句才出现所见的对象“山”,试结合诗歌前二句分本诗铺垫手法的运用。

(3分)(2)古人在诗中常“借物抒怀”,本诗作者是借山的什么特点来表现了自己怎样的人格操守?试结合诗歌尾句简要分。

(3分)【答案】三:1. 作者初见山是什么样的'心情?这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全诗简。

?(5分)?2. “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种精神内涵???(6分)?【答案】1、【考点】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解】题目为“初见山”,一个“初”字可谓“题眼”,就暗含了“惊喜”与“期待”之情。

展开描写时,先写鞍马劳顿中青山对我的开解。

又写日暮时风雨天气,最后才让数峰露面,可谓“千呼万唤始出来”,?将铺垫手法用到极致。

【答案】初见山,作者的心情惊喜而又亲切。

这种心情是铺垫出来的:①作者奔走风尘,全靠青山开阔情怀,所以山未露面就给作者一种期待感。

?②接着作者运用迂回之笔,一道雨幕被拉开,最后山从云层中耸现,惊喜和亲切之感扑面而来。

古诗词鉴赏

古诗词鉴赏

专训练
参考答案:
1、初见嵩山,作者的心情惊喜而又亲切。这种心情是铺垫出来的:①作者奔走风尘, 全靠青山开阔情怀,所以嵩山未露面就给作者一种期待感;②接着作者运用迂回之笔, 一道雨幕被拉开,最后嵩山从云层中耸现,惊喜和亲切之感扑面而来。 【解析】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与表现手法的能力。题目为“初见嵩山”,一 个“初”字可谓“题眼”,就暗含了“惊喜”与“期待”之情。展开描写时,先写鞍 马劳顿中青山对我的开解,又写日暮时风雨天气,最后才让数峰露面,可谓“千呼万 唤始出来”,将铺垫手法用到极致。
2、①高峻山峰在一片积云之中突现,基于这种观感,诗人运用了拟人手 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语新奇;一个“出” 字,作者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 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②“清瘦”表现了作者清高独 立、人格坚守的精神气质。 【解析】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第一问“妙在何处” 主要考作用,主要鉴赏语言与表达技巧,鉴赏时要考虑运用了何种表现手 法,再考虑语言特点或富有表现力的词,然后分析表达效果。第二问,理 解诗歌的内涵,既要理解表层义,更要挖掘深层义。

语文配套:古代诗歌鉴赏第二节高频考点二含答案

语文配套:古代诗歌鉴赏第二节高频考点二含答案

高频考点二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鉴赏诗歌的语言1.(2010·广东)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东黄庭坚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

思量只有梦来去。

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②寻得雁分付③。

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阻隔;阻拦.②直饶:纵使.③分付:交付。

(1)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2)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客观)视觉的阻隔:江水、烟树隔断归路。

②(主观)情感的阻隔:思念之情无法传递。

(2)示例一:上片前两句实写远望不见江东路,引起后两句梦中相见慰孤独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相见反衬了现实中的孤独。

示例二:下片前两句实写灯前写信无人传,引起后两句错过大雁传信时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暮秋雁断烘托了现实中的情感阻隔。

鉴赏首句开门见山,交代出“江水”“烟树"等重重阻隔,展现了一片迷蒙浩渺的艺术境界,反映出主人公对远方亲人的怀念.她极目瞭望,茫无所见。

“江水”“烟树”“江东路"等客观自然意象,揭示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隔”字把遥望一片浩渺江水、迷蒙远树时的失望惆怅的心境呈现出来.“望不见、江东路”是这种惆怅情思的继续。

接着,作者把特定的强烈的感情深化,把满腔的幽怨化为深沉的情思:“思量只有梦来去。

更不怕、江阑住。

”梦,是遂愿的手段。

现实生活中无从获得的东西,就企望梦中得到.“思量”,主人公在遥望中沉思获得了顿悟;“只有梦来去”,这是一种复杂的情绪,在雾霭迷蒙的客观美的衬托下,这种模糊的潜意识——渴望离别重逢,只有梦中才能自由地来去;“更不怕、江阑住”,从“江水西头隔烟树”到“更不怕、江阑住"是一个回合,似乎可以冲破时空,跨越浩浩的大江,实现自己的愿望,飞到思念中的亲人身边.但这个“梦”还没有做,只是“思量",即打算着做.词的上片,写相思者想见对方而又不得见,望不见,只好用梦中相会的情景虚拟。

初见嵩山阅读附答案

初见嵩山阅读附答案

初见嵩山阅读附答案
初见嵩山
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冬风吹雨去,数峰清癯出云来。

【注】张耒,北宋时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联,累遭贬谪。

浏览题
8.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心境?这样的心境是怎么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全诗简析。

(5分)
答:
9.“数峰清癯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癯”有何精神内涵?(6分)
答:
浏览附谜底
8.初见嵩山,作者心境欣喜而又亲切。

这类心境是铺垫出来的。

①作者奔波风尘,全靠青山开阔胸襟,所以嵩山未露面就给作者一种期待感;②接着作者应用迂回之笔,一道雨幕被拉开,最后嵩山从云层中耸现,欣喜和亲切之感扑面而来。

9.①高峻的山峰在一片积云当中突现,基于这类观感,作者应用了拟人手法,以“清癯”形容山峰,凸起山峰的高峻挺立,造语新奇;一个“出”字,作者应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赋与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构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

②“清癯”表现了作者清高独立、人格坚守的精神气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见嵩山阅读答案附赏析
初见嵩山
张耒[注]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13.(本题10分)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样的心情?这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全诗简析。

14.(本题10分)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种精神内涵?
参考答案
13.初见嵩山,作者的心情惊喜而又亲切。

这种心情是铺垫出来的:①作者奔走风尘,全靠青山开阔情怀,所以嵩山未露面就给作者一种期待感。

②接着作者运用迂回之笔,一道雨幕被拉开,最后嵩山从云层中耸现,惊喜和亲切之感扑面而来。

14.①高峻山峰在一片积云中突现,基于这种观感,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语新奇。

一个出字,作者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

②清瘦表现了作者清高独立、人格坚守的精神气质。

赏析
此诗标题中初就是关键字眼。

而第二句中豁则是抒情字眼,蕴含着诗人的喜悦之情。

这是一首写山的诗,却没有采用常见的开门见山的写法,而是为山的出场先做下了一系列的铺排,诗人所见的对象嵩山直到末句才出现,增添了嵩山的神秘感。

数峰清瘦出云来,是此诗最精彩的一句,但如把这一句提前,让嵩山一开始就露面,诗的意味就会变得索然。

诗人巧妙地激发了读者急于相见的欲望,使嵩山在千呼万唤中隐现,而其一旦出场,全诗便在高潮中平稳结束,留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

诗人首二句不是写嵩山,而是从作者仕途失意落笔。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作者奔走风尘,在困顿和疲惫中,全赖青山使他的情怀有时能得到短暂的开豁。

这样,青山便在未露面之前先给了人一种亲切感,引起人们想见一见的愿望。

一个困字,形象的展现了诗人疲劳困顿的精神状态,以及空怀一腔抱负在官场中左冲右突,却不得施展的惨淡景象。

第二句宕开一笔,转而去写奔波中的一点安慰,晓畅的语言骤然拉近了诗人与山的距离。

青山的出现不仅使诗人得到精神的满足,更是一种自然流畅的情感寄托,吸引读者同诗人一样抬头绰望。

所谓近山而志高,在这里,诗人对青山的亲近实际上就是对高洁傲岸的人格操守的亲近,也是对含蓄豁达的人生态度的亲近。

第三句日暮北风吹雨去,为嵩山的出场渲染了气氛。

日暮言天已傍晚,落日余辉中更见嵩山的深幽巍峨。

北风吹雨去,嵩山在风侵雨蚀后愈加清新朗润,但这只是诗人的想象,未见嵩山,心中已对嵩山的景象做了一番描摹。

诗人采用渲染的手法,为嵩山的出现展开序幕。

前面一系列的铺垫成就了第四句的点睛之笔,数峰清瘦出云来,全诗只有这
一句写嵩山,但诗境格外豁朗。

嵩山终于在层层浮云中耸现出来,它一出现便淡化了所有的背景,其峭拔清瘦的形象是那么的清晰明朗,其高洁超脱的姿态是那么的卓尔不群,因而深得作者的喜爱和赞美。

出云来三字抓住嵩山从云端现出的一刹那,表现出诗人的满足与喜悦,并紧扣初见二字。

诗中鲜活清晰的意象往往是诗人情感的外化,寄予了诗人一定的审美理想与艺术追求。

在这里,诗人精心挑选了清瘦一词来形容嵩山,写得有血有肉,极富灵性,不只赋予嵩山以人的品格、人的风貌,更体现了作者的人格操守与精神追求,引人想象雨后嵩山的特有韵味和诗人得见嵩山后的一番情怀。

至此,全诗感情达到最高潮,全诗平稳结束,却言有尽而意无穷。

这篇诗作写的对象是嵩山,但在很大程度上它又是表现诗人自己。

人们在精神上以什么作为慰藉,往往能见出志趣和品格。

困顿于仕途,赖以慰藉情怀的是嵩山,诗人的情志也表现了出来。

同时山以什么样的面貌出现在艺术作品里,也往往受作者的主观感情支配。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情与貌,略相似。

(辛弃疾《贺新郎》)这里有着主观感情对象化的问题。

此诗用清瘦形容嵩山,不光是造语比较新奇,而且在诗人审美意识活动中也反映了他的精神气质与追求。

中国士大夫中一些高人雅士,正是常常留给后世以清瘦、清竣的印象。

如王维给孟浩然画像,颀而长,峭而瘦,衣白袍,就是典型的清瘦。

因此,数峰清瘦出云来,虽是写嵩山,却又是人与景物融而为一,体现了诗人感情的外化。

这首诗,将嵩山的面貌以及诗人的精神风貌,同时展现给了读者,达到了一种物我相融的境界。

从艺术技巧上看,该诗渗透着醒豁通透的人生态度,拥有明白晓畅的语言特色,又将自己刚毅超脱的品行与之融为一体,是张耒诗风的全面写照。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