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引进前苏联武器始末

合集下载

1969年珍宝岛中苏T62坦克争夺战始末

1969年珍宝岛中苏T62坦克争夺战始末

1969年珍宝岛中苏T62坦克争夺战始末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陈列室里,你会发现1辆伤痕累累的T-62坦克。

这就是20世纪60年代末,中国边防部队(以下简称我军)在珍宝岛武装冲突中从前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以下简称苏联)的边防部队(以下简称苏军)手中缴获的处于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T-62坦克。

1969年3月16日至4月29日,中苏双方围绕这辆T-62坦克展开激烈争夺,从而引发了中苏双方坦克争夺大战。

政治军事价值突出的T-62坦克1969年3月2日苏军挑起中苏珍宝岛冲突后,大量使用性能先进的坦克、装甲车,横冲直撞,不顾我方严正警告,多次侵入我珍宝岛以及岛西侧的中国江汊,企图进一步扩大事态,以武力强占我国领土珍宝岛。

3月15日11时07分,苏军4辆坦克成纵队引导2辆装甲车驶入我珍宝岛西侧的江汊时,遭到我守岛部队和侦察排长于洪东率领的设伏分队突然袭击,顿时乱成一团,队形混乱。

慌乱中,苏军先头1辆T-62坦克闯入我军预设的防坦克地雷场中,右侧履带当即被炸断。

该坦克上的乘员在弃车逃跑过程中,均被我设伏小分队击毙,其中包括1名上尉军官和苏军比金边防总站站长杨辛中校。

苏军其余3辆T-62坦克见势不妙,赶忙掉头沿原路逃跑,争相逃命。

被我59式防坦克地雷炸断履带的T-62坦克就留在了我方一侧的冰面上。

1969年珍宝岛战事时,我国正在紧锣密鼓地研制性能先进的国产69式中型坦克,该型国产坦克也采用了红外夜视仪、火炮双向稳定器、大功率柴油机等大量新技术,但由于当时中苏关系十分紧张,西方也对我实施全面技术封锁,我国在研制69式中型坦克过程中遇到了相当大的困难。

苏军的T-62坦克遗留在我方一侧的情况上报后,立即引起了中央军委和军委装甲兵的高度重视。

周恩来总理得知情况后,亲自给沈阳军区副司令员肖全夫打电话,指示:“一定要把江面上打瘫的那辆坦克拖回来,这不仅有军事价值,而且有政治意义。

有这个铁家伙作证,就不怕苏修在全世界面前耍赖。

毛主席太霸气了提出“大搬家”战略让苏联美国胆战心惊

毛主席太霸气了提出“大搬家”战略让苏联美国胆战心惊

毛主席太霸气了!提出“大搬家”战略让苏联、美国胆战心惊!毛主席太霸气了!提出“大搬家”战略让苏联、美国胆战心惊!一代伟人2017-11-03作者曾经沧海1969年3月,苏联军队几次对黑龙江省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我国一侧的珍宝岛实施武装入侵。

令人可恨的是,苏联政府竟然称珍宝岛是属于他们的,反诬我国边防军入侵苏联。

为此,我国边防部队被迫进行自卫反击,并最终获胜。

苏联军队在珍宝岛事件中吃亏后,心里非常不舒服,于是决定动用核武对我国进行外科手术式打击。

▲苏联首枚原子弹爆炸现场我国截获这一情报后,中央军委领导没有一个人惧怕原子弹,更没有向苏联求和的想法,而是认为我国储备的核浓缩铀丰富,完全可以边生产边持续回击苏联!出乎大家意料的是,毛主席却不同意这样做,而是提出了一个惊人的战略:将我国所有的野战集团军集结于中苏边界,一旦苏联动用核武器,我军将全部快速冲进苏联境内,多批次、全方位地进攻苏联。

随后,地方独立武装、武装民兵机动跟进。

毛主席要求,越境打击推进不要停下来,快速推进、全面与苏军直接开战,全面破坏苏军的军事设施与机场设施,并全民移民苏联,在苏联安家过日子。

毛主席认为,苏联一旦丧心病狂地对我国动用核武器,我国将大面积遭受核污染,生存环境被破坏,“大搬家”是必须的。

▲1949年,毛主席第一次访问苏联“毛主席霸气地说,既然苏联让我们无生存之地,那么我们就将中国搬到苏联去!苏联让我们活不好,我们也要苏联活不好!苏联用核武器污染我国,那我们干脆与苏联合起来过日子!对于毛主席这一大胆而新颖的战略决策,中央军委领导都感到无比震惊与兴奋。

更让大家想不到的是,毛主席关于我国原子弹的处理办法竟然是:全部投放到包围我国的美军基地。

毛主席说,美军基地有万人,防止我军消灭苏军后,美军趁机在苏联战场投放核武器,再次消灭我们。

因此,苏军一旦对我国动用核武器,我们就对美军动用核武器。

这样,即使美军用核武反击我们也无所谓,我们大不了再次搬家到美国。

中国火箭推进剂的发展历史

中国火箭推进剂的发展历史

中国火箭推进剂的发展历史火箭是一种能够通过推进物体或载人进入太空的发射载具。

而火箭推进剂则是火箭运行过程中所需要的能量来源,它决定了火箭的性能和成败。

中国火箭推进剂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从最初的引进外国技术到自主研发发展,为中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一阶段:引进与借鉴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开始发展火箭推进剂技术。

当时,中国航天事业刚刚起步,缺乏相关技术和经验。

因此,中国选择了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并进行借鉴,以加快自己的发展步伐。

在此期间,中国从苏联引进了R-2型导弹,其推进剂采用的是硝酸和煤油的混合物。

这是中国第一种使用液体推进剂的火箭。

随着对外国技术的借鉴和学习,中国逐渐掌握了火箭推进剂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开始进行自主研发。

第二阶段:自主研制1960年代,中国开始了自主研制火箭推进剂的工作。

在这个阶段,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等机构成立了专门的研究团队,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进行科研工作。

中国在这个阶段研制了一系列重要的火箭推进剂,如液体火箭推进剂LOX/LH2(液氧/液氢)和液体火箭推进剂LOX/Kerosene(液氧/煤油)。

这些推进剂具有很高的推进效率和较低的环境影响,可以满足中国航天事业的需求。

此外,在固体火箭推进剂领域,中国也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中国自主研制了固体火箭推进剂HTPB(羟基-终酯交联聚合物),它具有高比冲、高可靠性等特点,广泛应用于中国的卫星运载火箭。

第三阶段:创新与发展进入21世纪,中国航天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在这个阶段,中国开始加大对火箭推进剂技术的研发投入,并致力于创新和提升。

中国在这一阶段不断推进液体火箭推进剂的研发,提升其性能和推进效率。

例如,中国成功研制出了聚甲醇/硝酸(MMH/NTO)作为液体火箭推进剂的组合,具有高能量密度和良好的可控性,被广泛应用于中国的运载火箭。

同时,中国还继续进行固体推进剂技术的创新研发。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成功研制了复合推进剂,将含能高分子与推进剂颗粒组合使用,提高了固体推进剂的能量密度和性能。

新中国武器发展历程

新中国武器发展历程

新中国武器发展历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建立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军队。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武器逐渐发展壮大,以下是新中国武器发展的历程。

1.50年代1950年代初期,中国武器产业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在武器的研发方面,中国主要依赖于前苏联的技术支持。

1955年,中国成功地研制出了第一辆坦克——59式坦克,并在1958年进行了大规模的生产。

同时,中国也开始对飞机、步枪、机枪等武器的研发进行探索和实践。

在60年代初期,中国武器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中国开始建立自己的国防工业体系,对核导弹、运载火箭等先进科技兵器的研发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试验。

1964年,中国成功地进行了第一次核试验,标志着中国已经成为了有核武器的国家之一。

此外,中国还研制出了56式、64式步枪、轻机枪等武器,并在1965年开始了63式轻型坦克的研发和生产。

70年代,中国武器产业得到了更为深入的发展。

特别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中国的国防科技产业开始获得更广泛的技术支持。

中国开始加强对留学生的选拔和培养,同时也在加强自身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1979年,中国制造出了第一架Y-10客机,并在同一年推出了第一批“红箭-73”反坦克导弹。

此外,中国还研制出了81式自行火炮、95式步枪、99式坦克、轻武器等武器,并加快了航空航天领域的技术研发。

80年代初期,中国武器产业出现了更快的发展。

中国在航空航天、信息技术、电子科技等领域实现了一大批重大突破。

1985年,中国开始研制并试制第一架大型喷气式运输机——运-8,成为世界上第4个成功研发该类飞机的国家。

接着,中国2000年和2008年先后成功发射了第一颗和第三颗自主研制的“北斗”卫星,建立了自己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6.2000年至今自2000年开始,中国武器产业进一步加强其创新和技术领域的争取,并继续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能力。

在军舰、战机、防空导弹等领域,中国逐渐取得了重要进展和成果。

“中东路事件”应对策略分析

“中东路事件”应对策略分析

“中东路事件”应对策略分析许金霞【摘要】[摘要] 中东路事件,是在东北亚十分复杂的国际局势下爆发的。

由于苏联、日本、南京政府、东北当局在中国东北的利益交错和冲突,所以在事件爆发后各方态度差异明显。

共产国际有坚定的立场,日本人有不怀好意的打算,南京国民党政府在平衡着各方的力量。

而尚处早期发展阶段的中国共产党选择站在共产国际一边,应当是在特殊的历史情形下使用的一种策略。

这种策略一是出于中国共产党早期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二是出于反击国民党政权的需要,三是出于保卫无产阶级祖国的需要。

【期刊名称】黑龙江史志【年(卷),期】2014(000)009【总页数】2【关键词】[关键词] 中东路事件,策略中东路事件是对1929年发生的中苏冲突的总称谓。

1929年7月,张学良执掌的东北政府突然决定收回苏俄在中国东北铁路的特权。

在当时东北亚的国际环境下,采取武力接管中东路,必然导致中苏的武装冲突。

苏联出兵中国后,东北军一触即溃,丧师失地,情势危殆。

后经美国人调停,冲突双方订城下之盟,苏俄原有权益得到恢复,苏军撤出东北。

经此冲突,东北军实力大为削弱,原本脆弱的中苏关系进一步恶化,对东北一直虎视眈眈的日本人坐收渔利。

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下,成立刚刚八年的中国共产党选择了与共产国际站在一边,提出了“武装保卫苏联”的口号。

无论在当时还是在这以后的数十年,人们对中共中央当时提出的这一口号都充满了争议。

然而,如果客观地分析中共当时的处境,就不难发现,这一口号实际上较好地表现了中共在应对复杂时局的策略。

一、中东路事件始末“中东铁路”是“中国东清铁路”的简称。

1896年,俄国人从清朝政府手中取得横贯中国东北修筑铁路的特权。

这条宽轨铁路连同从哈尔滨到旅顺军港的支线(实际上又纵贯整个东北)到1903年全部完成,被命名为“东清铁路”。

俄国的东省铁路公司取得沿铁路两侧数十公里地带的行政管理权甚至司法管理权。

(1)于是,在东北的心脏地带,出现了一个远比普通租界规模庞大、不受中国管理的“国中之国”。

中国引进国外技术例子

中国引进国外技术例子

中国引进国外技术例子1、黑鹰”直升机。

中国得到24架单价600万美元的民用型“黑鹰”S70,加上配附件和人员培训费用,共1.5亿美元。

2、AN/TPQ37炮兵定位雷达。

美国同意向中国出售价值6200万美元的四组反炮兵雷达以及无线电等支援系统,它可以在炮战时快速测量对方的火炮阵地。

为熟练使用这些装备,解放军官兵在俄克拉荷马州塞尔要塞的炮兵学校进行学习和训练。

中国随后在90年代研制出SLC-2车载远程相控阵炮位侦察雷达(即373型炮兵雷达,采用固态有源相控阵雷达天线,比AN/TPQ-37雷达要先进),性能全面超过美制AN/TPQ-37雷达。

同时,90年代问世的的BL904型中程炮位侦察雷达(即704A型雷达)。

3、MK46—2”型鱼雷。

7名解放军学员到佛罗里达的奥兰多海军武器训练中心学习如何使用“MK46—2”型鱼雷。

中国购买4枚这种鱼雷,价值大约800万美元。

MK46”型鱼雷是美国专门设计用来攻击高速潜舰的轻型鱼雷,也是美国海军存量最大的轻型反潜鱼雷,同时是北约现役标准武器。

中国根据此鱼雷研制出鱼七鱼雷。

4、LM2500燃气轮机。

装备052驱逐舰,使中国首次接触燃气轮机技术。

5、CFM-56II型涡轮风扇发动机1982年3月29日,美国《航空和空间技术周刊》刊登报道,标题是《中国等待批准向它出口CFM-56II型涡轮风扇发动机的许可证》。

中国以CFM-56II型涡轮风扇发动机为核心机,发展出了WS10。

6、C-130“大力神”运输机中国军方在八十年代从美国购买2架C-130运输机。

7、CH--47支努干运输机一架。

8、美洲虎坦克和NFV1步兵战车技术。

美和中国合研坦克和步兵战车。

向中国提供L--7坦克炮和两个炮塔。

9、改装J8的“和平典范”2架样机及4套火控系统最后还是给了中国,没有被扣留。

其中包含改装的:APG-66雷达、平显、下显、1553B数据总线、大气数据计算机、头盔瞄准具,驾驶杆,机载导航系统等。

前苏联瓦良格号航空母舰来到中国的历程

前苏联瓦良格号航空母舰来到中国的历程

1999年7月,澳门公司雇用International Transport Contractors(ITC)公司的SableCape号拖船,拖着“瓦良格”号开始了漫长的航程。启航前,买方要求在舰艉的明显位置标明即将落户的新港名称。因此,在“瓦良格”的名字旁边,出现了英文“KINGSTOWN”字样(金斯敦,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首都)。据说,在航母被拖走的那天,身患重病的船厂厂长马卡罗夫曾泪流满面,在位于海边的造船厂疗养院目送了"瓦良格"号的“最后一程”。
ITC公司的 Joop Timmermans先生据理力争,他说将“瓦良格”号拖过海峡其实比驾驶一艘15万吨油轮穿越海峡更容易也更安全。但米尔扎欧鲁则说,要么你让这艘船自身拥有动力,要么你把它拆成碎块运走,否则别想通过海峡。
2001年3月发生了一件怪事:一架不明国籍的直升机降落在“瓦良格”号的飞行甲板上,三个人跳出来进行了一番测绘后,在拖船船员来驱赶时又驾机飞走了,临走前还用粉笔在甲板上写下“法国人到此一游”("The French was here." )。
为建造这两艘航母,苏联政府拨款对黑海造船厂进行了第二次大规模技术改造,包括建成了装配和焊接车间,允许将船体分段重量增大到200吨;装备了2台载重各为350吨的自行平板车,和建成了从新车间到船台的运输车道;0号船台的长度加长了30米;建成了装配重达1700吨总段的水平船台旁平台安装了船台和船台旁平台用的2台起重量各为900吨的龙门吊车,并加装了其它新型吊车,使得整个船台上使用的吊车达到10台;同时,改造大渠舾装码头。为了保障航母出厂驶往黑海,还将大渠和布格一德涅伯一利曼河道竣深到10-5米。这次技术改造,大大增强了黑海造船厂的生产能力。
11月1日,土耳其天气晴朗,博斯普鲁斯海峡风平浪静。土有关当局从凌晨起暂时关闭了世界上最繁忙的水道之一的海峡,以便让中国澳门创律公司购买的“瓦良格”号航空母舰船体通过。上午8时,晨雾散尽,这艘没有动力的庞然大物,在11艘拖船拖行和 12艘救难、消防船的前呼后拥、护航拖带下,进入曲折狭长的博斯普鲁斯海峡。“瓦良格”号以4节航速缓缓前进,到下午2时30分,终于安全驶过海峡最后一个危险的湾角,顺利通过了这一狭窄的水道,进入宽广的马尔马拉海。船队继续在夜晚时间通过,2日早晨进入狭长但曲折较少的达达尼尔海峡,当天下午进入爱琴海。

中国近代兵器发展史

中国近代兵器发展史

中国近代兵器发展史
中国近代兵器发展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末期。

在这个时期,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军事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国开始逐渐引进和生产近代兵器。

19世纪60年代初至90年代末,是中国近代兵器发展的第一阶段。

这个阶段以仿制西洋枪炮为重点,生产了多种近代枪炮。

其中包括江南制造局研制的毛瑟枪和克虏伯炮等。

同时,还建立了综合性兵工厂,生产各种枪炮、弹药和炸药等。

第二阶段从19世纪90年代初至1949年,这是中国近代兵器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这个阶段,中国开始大量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并建立了许多现代化的兵工厂和军事学院,生产了大量的近代枪炮、坦克、火炮、战斗机等先进兵器。

同时,还开展了兵器研究和制造工作,推动了中国兵器工业的发展。

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兵器工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生产了大量的抗日战争所需的武器弹药,为中国的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兵器工业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中国开始大量投资兵器工业,加强了兵器的自主研发和生产能力,推动了中国兵器工业的现代化进程。

总的来说,中国近代兵器发展史是一部充满曲折和艰辛的历史。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兵器工业逐渐从仿制走向自主研发和生产,并不断追赶世界先进水平。

20世纪90年代中苏军售重启始末

20世纪90年代中苏军售重启始末

20世纪90年代:中苏军售重启始末作者:肖云来源:《世界博览·中国卷》2010年第10期对华军售潜在的获利数字,让困境中的前苏联首脑感到阵阵眩晕……最后的较量是在酒桌上进行的。

“中国的空海军是用来对付苏联人的,但目前着眼点是中国统一。

中国统一!无论是采用什么形式,关键是要有力量,这一点上不能自我欺骗。

”早在北京决心发动惩越战争前的1978年,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邓小平在一次公开讲话中说道。

邓的讲话迅速传到了莫斯科。

时任苏军情报总局局长的伊瓦舒京大将在呈交苏共中央政治局的报告中指出:邓的讲话中除了一贯反苏的陈词滥调之外,出现了一个值得注意的转机,因为过去北京一直将莫斯科视为“最主要也是最凶恶”的敌人。

此时莫斯科意识到,在毛泽东去世后,北京将有可能对僵化过时的反苏政策做出适当的修正。

中苏军售的口子可能再度开启,巨大的蛋糕面前,苏联米格和苏霍伊两大战斗机制造设计集团开始了明争暗斗。

“商机”乍现1985年以后,苏军总参情报总局(GRU)和外交部通过各种手段截获的中国武装力量和学术界的内部资料中,争取“早日实现战略重心南移”和“关注东南沿海及南中国海方向的政治和军事斗争”等字眼出现的频率越来越密集。

1989年夏天,中国与美国和西方的武器技术合作全面陷入了困境。

而此时苏联也处于经济衰退之中,需要外汇来维持基本运转,这使得两国军事技术合作有了相互需求的基础。

其实,早在中美关系破裂前莫斯科就已经向北京伸出了橄榄枝。

根据收藏于俄罗斯对外政策档案馆和俄联邦国防部中央档案馆的资料显示,在1990年进行恢复两国军事技术合作的前期准备时,军事研究部门全面考察论证过中国空军的发展状况。

苏联部长会议军事工业委员会主席奥列格·巴克拉诺夫提交政治局的报告-中强调,按照中国空军的规模和这个国家的国土面积,预计中国军队将可能需要至少5个师的苏制米格29型歼击机才能形成有效的作战规模,这样的话军事工业综合体将获得将近280亿美元的外汇收入。

铁列克提事件的过程是什么

铁列克提事件的过程是什么

铁列克提事件的过程是什么1969年,中苏边界发生了举世瞩目的铁列克提事件,那么你知道莫斯科保卫战铁列克提事件的过程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铁列克提事件的过程,希望能帮到你。

铁列克提事件的过程铁列克提事件是新中国建国以来我国和苏联发生冲突最严重的一次,但是在铁列克提事件中,究竟是中国先开的火,还是另有原因呢?今天小编就给大家还原铁列克提事件的整件事的来龙去脉。

1969年,中苏边界发生了举世瞩目的珍宝岛和铁列克提事件。

在当年3月东北边陲的珍宝岛战斗中,中国军队有效地打击了苏联的气焰,全国人民为之振奋,热热闹闹。

然而在当年8月13日西北边陲的铁列克提战斗中,我方的主阵地人员几乎全部阵亡。

28人牺牲,包括3名记者。

2008年5月新疆军区决定当年的主阵地无名高地命名为“忠勇山”。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1953-1964)内出现的中苏两党和两国政治和经济关系的恶化,大反斯大林时期援助中国的项目,撕毁两国签订的协议,中止援助,在共和国困难时期要中国偿还项目资金,包括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用的苏造飞机、坦克、枪支弹药、装备、物资。

在勃列日涅夫(我边民称他为“破裂烂尿壶”)执政初期迅速演变成了两国的军事对峙和局部军事冲突。

1964年10月14日勃列日涅夫参与推翻赫鲁晓夫的政变,任苏共第一书记。

在结束了赫鲁晓夫的无序而带有自由化色彩的改革之后,勃列日涅夫的政策总体趋向于保守和僵化,其领导期间腐化和裙带风盛行。

他在任期间,苏联的军事力量大大增强,核武器的数量超过美国,成为军事上的超级大国,曾想用核武器攻击中国并已挑起边界事件1700余起。

在他统治后期,由于超高的军费开支和失败的计划经济,苏联经济已经停滞(对外方面他注重外交,推行“有限主权论”,声称当华沙条约成员国的社会主义政权受到威胁时,苏联可以进行武力干涉,此为臭名昭著的勃列日涅夫主义。

他1968年派军队侵略捷克斯洛伐克。

1976年5月,他成为苏联元帅。

1977年至1982年他去世前,任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

中国的火箭发展史

中国的火箭发展史

中国的火箭发展史一、起步阶段(1957-1960)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航天事业起步较晚。

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了人造卫星,这使得中国感到自己在航天技术方面落后于人。

于是,中国开始着手进行火箭的研制工作。

这一时期的火箭技术主要是在研究与试验阶段,缺乏自主创新。

二、导弹阶段(1960-1970)中国的导弹研制始于1960年,这得益于对苏联导弹技术的引进和消化。

中国在短时间内成功研制出了自己的第一枚弹道导弹。

随后,中国开始逐步完善自己的导弹技术,包括研制多种类型的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

这些导弹技术的发展为中国的国防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自主研制阶段(1970-1980)在20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逐步摆脱苏联的技术束缚,开始自主研制火箭。

1970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发射卫星的国家。

随后,中国又成功研制出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这些火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卫星发射阶段(1980-1990)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火箭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中国开始利用自己的火箭技术进行卫星的商业发射服务。

1985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一号A星。

随后,中国又成功发射了多颗气象卫星和通信卫星。

这些卫星的发射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国际商业卫星发射市场。

五、载人航天的初步探索(1980-2000)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开始起步。

1987年,中国第一次进行了载人航天飞行的尝试。

但由于种种原因,这次飞行并没有成功。

然而,这次尝试为中国未来的载人航天事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六、新时代火箭技术发展(2000-至今)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火箭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

2003年,中国成功实现了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神舟五号任务。

这次任务的成功使中国成为了继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随后,中国又成功进行了多次载人航天任务,包括执行了国际空间站的建设任务。

我国购买瓦良格号航母的幕后故事

我国购买瓦良格号航母的幕后故事

我国购买瓦良格号航母的幕后故事1991年底,曾经无限辉煌的苏联帝国,在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运动推动下,轰然倒塌了。

这个在近代史上数度鲸吞我国领土和多年与我为敌的庞然大物,出乎几乎所有世人的意料,一夜之间竟然迅速分崩离析了!几十年来,在数千公里边境线上陈兵百万对我形成巨大压力的主要对手,突然之间就不存在了。

庞大的家业要由十五个共和国来瓜分,工厂、军队、武器、财产、人员、土地等等,都要按照一定的要求分配给各国。

其时,我国与前苏联的关系历经数十年的冷战,刚刚有所好转,经贸和军事交往初步展开,就遭遇了这种非常时期。

解体前我国与前苏联签定的军购协议幸好由俄罗斯继承,我国定购的武器如苏-27、T-80U、S-300等才能在以后按时交货。

世界上许多国家此时也趁机瞅准机会,除了大肆抢购武器装备外,还在俄罗斯疯狂搜罗各类人才。

此时的独联体各国,人心慌慌,工厂、机构大量倒闭,国民收入迅速减少,生活水平迅速下降。

许许多多的专家、教授、学者很快的失业,特别是一些尖端的行业,大量一流的工程师队伍陷入赤贫。

很多国家都及时的组织了一些专家,前往独联体去提出优厚的条件,招募大批国家急需而掌握相对先进技术的人才。

我国的军事部门也盯上了前苏联的第二艘航空母舰---里加号〈瓦良格号原名〉。

这艘航母在前苏联解体前,只是完工了80%的工程。

解体后,乌克兰无力自己完成它,俄罗斯又不需要它,也无力提供资金造完。

在费了一番争执和互相推诿后,乌克兰终于打出了高价出售的招牌。

一开始乌克兰要价4亿美元,过一阵可能有国家有意向,乌又提价至20亿美元并承诺造完它。

我国虽也通过特殊渠道暗中询过价,但由于世界上的大国暗中阻挠和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乌克兰既没卖成,我国也没买成。

转眼间六年过去了,‘里加’号改名为‘瓦良格’号,乌克兰既没造完它,也无人再去关心它,它就一直停放在尼古拉耶夫造船厂的船台上,任凭风吹日晒,直至整个船体锈迹斑斑。

世人的目光再也难以聚焦到它的身上,它好象已变成了一堆废铜烂铁。

我国独创 借力苏联——我国第一个五年经济计划出台始末

我国独创 借力苏联——我国第一个五年经济计划出台始末
说 他 受 毛 泽 东 委 托 ,希 望 弄 清一 般 工 业 力;要 以科学求实的态度 从事计划工作 ,
建设重工 业 ,这个 方针任务是 正确 的 ;
和 军 事 工 业 方 面 需 要 向 苏 联 定 多 少 货 , 使 计 划 正 确 反 映客 观 经 济 发 展 规 律 。 这 () 2 从政治上、 舆论上 、 人民情绪上考虑 ,
分别为 7 亿卢布和 4 亿卢布 , 当不妥 显 然 从 斯 大 林 的建 议 中 得 到 了深 刻 的 启 “ 年 计 划 ”不 仅 要 保 证 完成 ,而 且一 定 7 5 妥 五
当 ? 斯 大 林 表 示 , 中 国 空 军 和海 军 方 面
不 。
要超额完成 , 因此 , 工业的年平均增 长速 度调 低到 1%一 l%为宜 ;( )要注意 4 5 3
文 / 闭良干
访 苏 准 备 ,8 l 月 1日,在 周 恩 来 主 持 下 , 中财 委 提 出 的 关 于 编 制 “ 年 计 划 ”轮 五
廓的方针》 《 和 中国经济状况和五年建设 的任务》脱稿 , 周恩来也亲 自撰写 了 三
年 来 中 国 国 内 主 要 情 况 及 今 后 五 年 建 设
15 年着 手编 制 ,前后 用 了 3 92 年多 的 时间 。 中精 力 制 定 过 渡 时 期 总 路 线 和 领 导 抗 美 建 设 , 包 括 军 事 建 设 ,而 草 案 没 有 也 “ 五年 计划 ”的制 定 ,既 有我 国 的独 创 ,也 援朝 、“ 三反 ” 五反 ”等 ,无暇就此展 把军事建设包括进去 。 草案 考虑 5 、“ 年
方针的报告提纲 》 。 8 1 月 5日, 毛泽东重 托, 受 周恩来率 领 包括陈云 ( 副总理兼 中财委主任 ) 、李 富春 ( 中财委副主任 ) 等在 内的 中国政府

“两弹一星”成功之谜是如何揭开的

“两弹一星”成功之谜是如何揭开的

“两弹一星"威功之fit是如何揭开的文I胡新民《党史博釆》-221第4期上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中国人能在短短十多年时间内成功研制出"两弹一星",一直令外国人很困惑。

上个世纪80年代,来华访问的美国航天界专家,当面向后来“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时任航天部副部长的孙家栋院士提出了这个问题,"中国当时经济那么落后,条件那么艰苦,到底是什么让你们创造了这个奇迹?”孙家栋脱口而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人能集中力量办大事。

”但并没有透露具体细节。

因此,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对世人来说,"两弹一星”是怎样成功的仍然是一个迷。

那时,距离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已经30多年了。

但由于各种原因,那些为国家作出过卓越贡献的科技专家仍然默默无闻,鲜为人知。

新中国国防科技工作的主要负责人聂荣臻之女聂力中将感到此时应当将这段历史公布于众,于是利用各种机会向中央领导人反映。

史林折植与此同时,1999年5月5日,原中科院党组书记兼副院长、国务委员张劲夫发表了长文<请历史记住他们一一关于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的回忆》,引起了公众舆论的强烈反响。

党中央经过研究,于1999年9月18日隆重召开表彰大会,授予23位科技专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不久,一大批反映"两弹一星”研制历程的史料陆续问世。

今天,我们重温这些"揭秘”的史料,能够使我们更加全面地、客观地了解这个奇迹的创造过程,从而能促进我们更好地履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他们为什么纷纷冲破重重阻挠回国效力1999年9月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23位科技专家中,有21位有海外留学的经历。

他们不但亲眼目睹了新旧两个中国社会制度的天壤之别,而且也亲眼目睹了欧美资本主义制度与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明显不同,因而认定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才有光明的未来。

1985 年苏联客机被劫入境中国始末

1985 年苏联客机被劫入境中国始末

1985 年苏联客机被劫入境中国始末作者:暂无来源:《读报参考》 2017年第14期1980年代中期,中苏关系仍处在僵持之中。

但是,突发的一起苏联人劫持苏联客机降落我国的事件,迫使双方高层不得不“往来”和“沟通”,也给了客机上40多名苏联公民“零距离”观察和了解正掀起改革开放热潮的中国的机会。

作为唯一参与采访的新华社记者,本文作者因种种原因只进行了简单的公开报道,详情尘封一直鲜为人知;而这一事件最大的价值无疑是为中苏两国关系的缓和提供了一次意外的契机。

苏联客机突降我国农田1985年12月19日晚上将近10点钟,进入深冬的哈尔滨在白雪的覆盖下一片寂静。

门突然被“咚咚”敲响,采编主任老康要我赶快到黑龙江省公安厅了解情况,说基层通讯员反映,有一架苏联飞机被劫持到齐齐哈尔地区,不知情况到底如何。

我不由一惊,外国飞机劫持到中国,这可是从来没有过的事!当我赶到省公安厅指挥中心,这里已是一片忙碌景象。

桌上铺开了好几张地图,一溜排开的6部电话的铃声此起彼伏,每一阵急促的铃声过后,都有新的情况报告。

我立即参与进去,很快摸清了情况:事情发生在下午2点30分左右,一架苏联AH-24b47845民航客机突然降落在齐齐哈尔市甘南县长吉岗乡农场的一块平坦、狭长的麦茬地里——巧了,那里正是我1969年从上海下乡到黑龙江务农的地方。

由于这是架小型飞机,加上地面被严寒冻得很硬实,飞机在滑行了380多米后停住了,飞机和38名乘客、5名机组人员均安然无恙。

机体上“CCCP”4个醒目的字母,使懂俄语的人认出,这是“苏联民航”的缩写。

好奇的村民围拢过来,当地公安人员也及时赶到。

一名自称阿利穆拉多夫·沙米利·哈吉-奥格雷的副驾驶员下了飞机,打着手势,与我方公安人员说,飞机是他用刀子逼着正驾驶员在这里降落的——“我要到中国避难!”黑龙江省和国务院都迅速成立了劫机事件处理领导小组,国务院秘书长陈俊生为总协调人。

高层明确要求做好三项工作,一是审讯劫机者,把情况弄清楚;二是安置好机上人员,决不能因天寒地冻或其他原因发生意外;三是和苏方联络,妥善处理后续事宜。

中国引进前苏联武器始末

中国引进前苏联武器始末

中国引进前‎苏联武器始‎末新中国成立‎初期,仅存的沈阳‎、重庆、太原、上海等地的‎兵工厂连步‎枪都造不好‎。

在解放后不‎到十年的时‎间,中国常规兵‎器曾一度接‎近当时世界‎先进水平。

取得这样的‎成果,跟前苏联的‎军援是分不‎开的,但是,前苏联的军‎援还包含着‎复杂的政治‎斗争,两国领导人‎政治上的严‎重对立造成‎军援的大起‎大落。

斯大林对华‎军援背后留‎一手1949年‎,前苏联高层‎开始考虑向‎中国提供军‎援,但在武器性‎能上严重缩‎水。

刘少奇访苏‎曾专门向斯‎大林提出,想买最先进‎的米格-15喷气式‎战斗机用于‎解放台湾作‎战,但是后来苏‎方提供的是‎老掉牙的拉‎-11螺旋桨‎战斗机。

据悉,是斯大林让‎人偷偷修改‎了会谈记录‎,把承诺过的‎“最先进”改成“先进”,可以看出苏‎方反悔了。

朝鲜战争爆‎发后,斯大林虽然‎向毛泽东保‎证供应全部‎军备,但是在承诺‎上依然留了‎一手:援华的武器‎不仅由“无偿”变成按厂价‎“五折记账”,陆军装备全‎部都是二战‎中的“洋武器垃圾‎”,双方为此曾‎有过激烈争‎吵。

斯大林出于‎联合中国抗‎美的目的,于1951‎年5月向毛‎泽东发电致‎歉,同意无偿赠‎送372架‎米格-15新式战‎斗机,不久又将6‎0架最新服‎役的伊尔-28轰炸机‎卖给中国。

这是斯大林‎在世时唯一‎向中国提供‎的现役装备‎。

斯大林时代‎提供给中国‎的新式武器‎不太多,但还是帮助‎中国把重工‎业和军事工‎业的底子建‎起来了。

前苏联援建‎中国的15‎6项的重点‎工程,奠定了工业‎化的最初基‎础。

20世纪5‎0年代的前‎五年,中国得到苏‎制常规武器‎多为二次大‎战时的水平‎,但毕竟实现‎了军队装备‎的第一次跃‎升。

赫鲁晓夫援‎华武器性能‎最好根据解密的‎前苏联外交‎档案透露,赫鲁晓夫在‎苏共最高领‎导人中援华‎上最大方,提供的军火‎质量最高,数量最多。

如1953‎年6月签订‎了对中国海‎军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六四协定”,对华提供了‎大量的新式‎战舰。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历程举要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历程举要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历程举要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

美国多次威胁要对话动用核武器。

1951年,中苏开始联合在新疆进行铀矿勘探。

1953年,中国原子能委员会在中国科学院正式成立。

1955年1月15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

会议通过了代号为02的核武器研制计划。

这是新中国和事业的开端。

1955年1月17日,苏联政府发表声明说,为在促进和平利用原子能方面给予其他国家以科学技术和工业上的帮助,苏联将向中国和几个东欧国家提供广泛的帮助,其中包括进行实验性反应堆和加速器的设计,供给相关设备及必要数量的可分裂物质。

1955年1月20日,中苏签署《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放射性元素的寻找、鉴定和地质勘查工作的议定书》。

根据这个协议,中苏两国将在中国境内合作经营,进行铀矿的普查勘探,对有工业价值的铀矿床由中国方面组织开采,铀矿石除满足中国自己的发展需要外,其余由均由苏联收购。

此后,大批苏联地质专家来到中国,帮助普查和勘探铀矿。

1955年1月31,周恩来在国务院第四次全体会议上说:“在这方面,我们很落后,但是有苏联的帮助,我们有信心、有决心能赶上去。

美国核恐怖吓不倒我们,我们要掌握原子弹。

“1995年2月18日,国防部长彭德怀向毛泽东报告工作时,第一次正式提出研制和发展核武器问题。

1955年4月27日,以刘杰,钱三强为首的中国政府代表团在莫斯科与苏联政府签订了《关于为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利用原子能的协议》,确定由苏联帮助中国进行核物理研究以及为和平利用原子能而进行的实验。

苏联将在1995—1956年派遣专家帮助中国设计和建造一座功率为6500-10000千瓦的实验性原子反应堆,以及一个使粒子获得12.5—25MeV(兆电子伏)能量的回旋加速器,还要无偿提供有关原子反应堆和加速器的科学技术资料,提供足够维持原子反应堆运转所需的核燃料和放射性同位素,并培训中国专家。

1955年8月22日,苏共中央主席团批准了苏联高教部关于帮助中国进行和平利用原子能工作的提案:满足中国政府的请求,帮助在北京和兰州组织教学,培养原子能专家。

援助与限制:苏联与中国的核武器研制(1949—1960)

援助与限制:苏联与中国的核武器研制(1949—1960)

作者: 沈志华[1]
作者机构: [1]北京大学历史学系100871
出版物刊名: 历史研究
页码: 110-131页
主题词: 苏联;中国;核武器;外交关系;赫鲁晓夫
摘要:1950年代苏联对中国研制核武器表现出一种既要给予援助又要进行限制的复杂心态:中苏军事同盟的存在决定了苏联必须在核武器方面帮助中国。

提供核保护或者核技术;由于赫鲁晓夫在政治上有求于中共,苏联不断地提高对中国核援助的层次和力度,而这是中国能在短短十年内制造出原子弹的重要原因之一;赫鲁晓夫在内心深处对毛泽东的不信任,特别是中苏在核战略和核政策以及处理国际事务等方面的分歧不断显露,构成了苏联核援助的限度和制约条件;中苏关系刚出现一丝分歧的迹象,苏联首先关闭的就是核援助的大门。

苏联援助中国国防建设的PPT

苏联援助中国国防建设的PPT

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 ——毛泽东
பைடு நூலகம்
总评
• 除了援建项目,苏联援华专家也功不可没。据原 苏联资料统计,到1956年底,在华工作的苏联专 家人数超过了3000人。他们传授先进的生产经验 和技术 • 在国际关系中,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 敌人 • 60年一个甲子过去,如今的中国与五星红旗刚升 起时那种“一穷二白”的面貌相比,已经发生了 “天翻地覆慨而慷”的变化.
主要国际背景美苏为首两大阵营的对立冷战愈演愈烈援华动机看重中国的牵制作用希望拥护其在社会主义阵营的为首地位援华方式派遣专家学者资金贷款问题从1950年到1956年苏联向中国提供了约13亿美元52亿卢布的贷款其中43亿美元用于经济发展其余部分主要用于购置军1949年6月刘少奇率领中共代表团访苏时就提到了邀请苏联技术专家来华的相关事宜并带回了200余名苏联专家
后来的影响
• 苏联军援中断后,中国于20世纪的60年代初开 始独立自行研制武器。发展之路却出现两极分 化:中国投入相当人力和资金啃下了“两弹一 星(导弹、核弹、卫星),但是常规武器的发展却 不理想,到了七八十年代,全球军事装备已经跨 入到第三代,此时中国武器装备还停留在第一 代水平,仅有个别武器能拿得出手. • 照搬苏联发展模式,对国防建设事业发展造成 一定的阻碍,直到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国防才 有较快发展。
援华专家问题
• 1949年6月,刘少奇率领中共代表团访苏时,就 提到了邀请苏联技术专家来华的相关事宜,并带 回了200余名苏联专家。 • 1950—1953年间,苏联专家带来了大量科学文献 和技术资料,总重达600吨。 • 据中国的档案文献,1949-1960年来华工作的苏 联专家总计至少应超过2万人。
对当时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引进前xx武器始末新中国成立初期,仅存的沈阳、重庆、太原、上海等地的兵工厂连步枪都造不好。

在解放后不到十年的时间,中国常规兵器曾一度接近当时世界先进水平。

取得这样的成果,跟前苏联的军援是分不开的,但是,前苏联的军援还包含着复杂的政治斗争,两国领导人政治上的严重对立造成军援的大起大落。

xx对华军援背后留一手1949年,前苏联高层开始考虑向中国提供军援,但在武器性能上严重缩水。

刘少奇访苏曾专门向斯大林提出,想买最先进的米格-15喷气式战斗机用于解放台湾作战,但是后来苏方提供的是老掉牙的拉-11螺旋桨战斗机。

据悉,是斯大林让人偷偷修改了会谈记录,把承诺过的“最先进”改成“先进”,可以看出苏方反悔了。

朝鲜战争爆发后,斯大林虽然向毛泽东保证供应全部军备,但是在承诺上依然留了一手:援华的武器不仅由“无偿”变成按厂价“五折记账”,陆军装备全部都是二战中的“洋武器垃圾”,双方为此曾有过激烈争吵。

斯大林出于联合中国抗美的目的,于1951年5月向毛泽东发电致歉,同意无偿赠送372架米格-15新式战斗机,不久又将60架最新服役的伊尔-28轰炸机卖给中国。

这是斯大林在世时唯一向中国提供的现役装备。

斯大林时代提供给中国的新式武器不太多,但还是帮助中国把重工业和军事工业的底子建起来了。

前苏联援建中国的156项的重点工程,奠定了工业化的最初基础。

20世纪50年代的前五年,中国得到苏制常规武器多为二次大战时的水平,但毕竟实现了军队装备的第一次跃升。

xx援华武器性能最好根据解密的前苏联外交档案透露,赫鲁晓夫在苏共最高领导人中援华上最大方,提供的军火质量最高,数量最多。

如1953年6月签订了对中国海军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六四协定”,对华提供了大量的新式战舰。

斯大林去世仅两个月后,前苏联在军援上,由过去只肯卖“洋武器垃圾”变成提供“武器设计图纸”,由中国兵工厂自行生产。

1954年赫鲁晓夫访华时,以很谦恭的态度对待毛泽东,承诺增加军援并供给最新武器技术,帮助中国兵工厂自产。

1953年西德加入北约引起前苏联紧张,赫鲁晓夫成立华约组织对抗。

尽管中国没有加入华约,但是赫鲁晓夫依然看重中国的牵制作用。

1954年11月,前苏联向中国提供现役的米格-17战斗机及全套资料,使中国能于1956年仿制成功命名为歼-5的战斗机。

1955年起,前苏联又向中国陆续转交了AK-47自动步枪、C-41半自动步枪、捷克加列夫轻机枪等全套图纸,中国于翌年分别仿制成56式冲锋枪、56式半自动步枪和56式轻机枪。

前苏联还提供了现役的T-54A坦克和85毫米加农炮的样品和全套资料,中国仿造成功后分别命名为59式坦克和56式加农炮,中国国防工业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再次实现了质的飞跃。

xx武器发展两极分化前苏联军援中断后,中国于20世纪的60年代初开始独立自行研制武器。

发展之路却出现两极分化:中国投入相当人力和资金啃下了“两弹一星(导弹、核弹、卫星)”,但是常规武器的发展却不理想。

到了七八十年代,全球军事装备已经跨入到第三代,此时中国武器装备还停留在第一代水平,仅有个别武器能拿得出手。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军队打算引进西欧强国的先进武器。

但中方很快发现,西方军火商只想卖武器成品,价格是苏制装备的几十倍,对转让专利技术根本不感兴趣。

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又重新向前苏联(后为俄罗斯)购买了大量的先进武器,还引进专利技术和生产线。

所购的苏-27和苏-30战斗机、S-300防空导弹、基洛级潜艇和现代级驱逐舰等,都是当前全球武器排行榜上赫赫有名的“拳头装备”,让中国军队的腰杆又重新硬起来。

摘自《看世界》在西方国家的眼里,苏联海军舰船的性能似乎从来比不上西方:苏联海军的潜艇一出港,在北大西洋的美国监听站就可以听到“演唱会”般的螺旋桨噪声;世界早巳进入核生化时代了,可苏联海军的水面舰艇还留着那么多不利于密封的舷窗;在西方流行单轴流线型设计时,苏联海军的核潜艇还是双轴双桨……事实到底如何,人们往往单纯从武器装备多少、基本性能数据大小等方面来对比和评论。

实际上各国海军情况不同,即使是冷战时期的两个超级大国也各有不同的战略需要,因此舰艇的先进与否并不是绝对的,只有根据其自身未来可能面临的态势、采取的作战思想和本国船舶工业的实际,才能作出正确的评价。

苏联在大型装备的发展战略上特色鲜明。

首先.苏联特别注重全系统综合作战能力.并且习惯于在技术水平落后的情况下,充分利用现有系统的有限资源,将单个不先进的设备组合成为总体水平较先进均衡的系统,从而满足作战使用的要求。

其次,苏联一贯重视与实践关系密切的基础性研究工作,对与主战装备战技指标有关的关键环节不惜重金,不计代价,而对大局影响不大的设备则合理放弃.此外,苏联强调一切为了实战需要,贯彻”为实战设计军舰”的研制思想。

现代级导弹驱逐舰于20世纪70年代研制,80年代开始批量建造,即使在20年后的今天仍可居于世界优秀驱逐舰之列,充分体现了苏联技术实力和独特的军事思想。

现代级的舰体总体设计思路是在克列斯塔级导弹巡洋舰基础上的延续和继承。

在1980年一2000年期间,苏联海军水面舰艇的首要战略目标是反舰和舰队防空作战。

发挥武器装备的最大效能,强调首次打击能力是当时苏联海军研制反舰驱逐舰的首要原则。

因此,现代级是在总结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水面舰艇导弹对抗实战经验、紧密结合攻击美国航母编队时可能面临的各种作战态势而设计的。

进攻,再进攻春秋中文社区http:现代级无论是对空、对海、反潜还是近程自卫防御均配备了足够的打击力量。

别的不说,针对美国海军20世纪70年代在越南的教训,它甚至装备了反蛙人武器“火花”七管火箭发射器,用于防备水下偷袭,并在出访印度时得到了检验。

当然,这么多的武器配备是要付出代价的。

受吨位限制,现代级的上层建筑采用了中弹后容易燃烧的铝镁合金材料,这与西方在马岛战争后纷纷改用钢材建造上层建筑的做法截然不同。

对这个缺点,苏联海军自有道理。

苏联海军信奉的是”第一次齐射”理论,即反舰驱逐舰强调“在敌方舰艇来不及反应之前就将其摧毁”。

用钢材建造上层建筑的好处苏联海军不是不知道,但这样做要多花钱、影响稳性,而且对进攻起不到直接作用,与其这样,不如先敌开火,先发制人。

这种”抢先攻击”的思想是典型的苏联风格,这一思维模式影响了苏联时代很多武器设计者和使用者的命运。

防护上的简洁与繁琐苏联海军侧重进攻,但并不忽视防护能力,认为为保证进攻所需的防护是绝对必要的。

为此现代级采用了多种损管(损伤管制)措施。

全舰消防灭火系统更是结合实际,是先进手段与落后技术并举的典型。

比如舱室装修只有军官的住舱有天棚,其余全部舱室都没有装饰板,以便战时损管和平时维护,这是能简则简的一面。

在灭火方面,现代级却不厌其烦。

其消防水系统无论是在码头、航行还是锚泊时都24小时工作;电动消防泵总有一台处于工作状态,一旦消防总管失压,备份泵立即自动启动;为解决电机长期工作的过热问题,各电机还单独配有风冷设备。

现代级对弹药库的安全性更是百般呵护:一旦发生火灾,随着温度升高,喷淋系统会对导弹喷淋降温,浸水系统会将海水灌进舱内消灭明火,抑爆系统会喷出氟利昂气体,舱内压力过大时气动开关还会自动排气。

对火灾产生的浓烟,现代级除了采用温度传感器,还分段设置多根通往上层建筑甲板的管道将浓烟放出,同时向舱面人员报警。

可维护性上另辟蹊径西方军界一贯认为,苏联的军工产品的可维护性不如西方。

这一直是西方军火公司在拉拢客户时诟病对手的重要理由之一。

其中最主要的指责是苏联军舰设计不合理,设备布置不利于维护保养。

实际上并不尽然,至少在现代级上这一点还是很有特色的。

由于苏联海军舰船历来强调高储备浮力,以保证较高的抗沉性,因此现代级和同时代的勇敢级、光荣级等多型主力作战舰艇都有较宽松的内部空间,这对人员接近设备进行维护保养非常有利。

在维修方面现代级的设计师也动了不少脑筋,比如为解决设备出舱修理的问题,舰上设计了100多块可拆板,最宽的4米多,最长的5米多,最短的不到1米。

这样,除锅炉不能出舱外,舰上每个大型设备都有固定的出舱路线.有的根据情况设置了三条路线,凡超过15千克的设备都有吊运通道。

办法总是有的强调装备继承性,避免技术参数频繁更改是苏联海军一贯的装备研制指导思想。

现代级的许多通用装备,如锚机、舵机、各种风机和泵都可以在苏联海军其他型号舰艇中找到影子,这对部队作战训练、规模化生产、降低研制配套成本和便于后勤保障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

现代级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有多艘服役,主要技术均已成熟,因此在后续舰的建造中尽量保持其技术状态的继承性,对使用中发现的不足,只要不影响主要战技指标就不予改动。

即使对作战有影响,也是能少改则少改。

为了建造简便,现代级对原型舰——克列斯塔级的主体结构改动较小,动力装置仍然沿用成熟的蒸汽动力,主锅炉采取增压燃烧方式和适于小炉膛燃烧的大容量喷油器。

整合锅炉体积小,重量轻,蒸汽产量高。

另外,全舰前后各设有一套辅助推进装置,一方面可用于离靠码头,以弥补蒸汽动力装置机动性差的缺点,另一方面可提供极低噪音的航行,以安全通过雷区。

在很多工业技术领域,苏联和俄罗斯都没有掌握世界领先技术.这迫使它们不能对装备的战技指标抱有过高的期望,而必须在技术思路上想办法。

比如,舰艇电子系统的控制装置必须要能连续工作。

西方海军采用达到军用标准的电子设备,从电子元器件的性能上解决问题。

而苏联在提高单个元器件耐高温性能上有困难,只能靠增大机柜体积、提高通风能力,或对单个系统加装通风设备来解决。

这的确是一种落后的做法.但在军舰的大平台上.这一点点体积、重量和能耗的增加是完全可以容忍的,而且这种途径在成本上反而更有利。

腐蚀和渗漏问题是困扰各国海军多年的老问题。

苏联解决这类问题靠的是周密的设计和精湛的工艺,而不是西方采用的高新技术。

现代级全舰所有系统和管路接触海水的部分、不同金属之间的法兰(管接头之间的端面)都用橡胶等介质隔离绝缘,加上苏联海军建立了世界上最完备的常年检测登记制度,发现问题立即更换绝缘体.均有效地解决了金属部件和船体的腐蚀问题。

这就是老牌海军强国基础扎实、起点高,即使在细节方面也绝不含糊的体现。

当然,能发挥优势的地方苏联也不会吝啬。

由于金属矿产资源丰富,苏联在材料选用上肯花本钱,能用好的绝不用一般的,因而现代级上大量使用铜镍合金、不锈钢甚至钛合金,这是从沙俄时代起形成的观念:造船时一味节约,势必会在维护时浪费更多。

通过战术与技术的有机结合,依靠战术上的积极主动来弥补技术上的不足也是苏联舰艇设计的特色之一。

这是一种被动的弥补.但如果在程度上发挥得充分.也未尝不是另一种优势,至少这种装备简单可靠、可操作性强,有利于降低研制费用和缩短研制周期。

现代级还保留了西方早已淘汰了的人工标图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