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舞蹈发展与创新

合集下载

宁夏回族花儿歌舞概述

宁夏回族花儿歌舞概述


回族民间广为流传的舞蹈
族 踏
有:跳“花儿”、宴席曲、口

弦舞、念舞、八大棍、踏脚舞
1、什么是舞剧? 舞剧是一种以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综
合音乐、美术、文学戏剧等艺术形式,表现 特定人物和一定戏剧情节的舞台表演艺术。 舞剧中以单人舞、双人舞、群舞等形式,与 音乐相配合,来表现剧情和角色的思想感情。 舞剧一般不包含歌唱和说白。 2、舞剧的音乐 3、舞剧的发展
花儿剧,初称花儿歌剧、花儿歌舞 剧,因其音乐主要来源于宁夏南部山区 的回族民歌“花儿”而得名。它是以花 儿格律为主编写唱词,以众多的花儿曲 令为主、博采众长创作的戏剧音乐,用 宁夏方言为道白,具有唱、念、做、舞 的一种全新的舞台剧。产生于宁夏回族 自治区回族聚居区——西吉县,流传于 宁夏银川市、西吉县、同心县、海原县 等地,出现于1979年,迄今已有近30年 历史,是个新兴的少数民族地方剧种。
宁夏回族花儿剧的著名剧目有: 1、《曼苏尔》,创作于1979年,原名 《曼苏尔和东海公主》,根据宁夏南部山 区流传的回族民间故事创作的第一部花儿 剧,亦是第一部回族花儿剧。 2、《金鸡姑娘》,创作于1982年,该剧 取材于流传在宁夏南部山区的回族民间传 说《锦鸡》。 3、《林草情》,创作于1986年,以西吉 县林草建设事业为题材创作的。 4、《大山的女儿》,创作于2007年,根 据海原县回族妇女马志英的事迹创作而成。
回族舞剧是近年来在宁夏回族自治 区逐步发展起来的以回族历史、传说等 为题材的具有回族地域特色及民族风情 的舞剧形式。 目前主要经典的剧目有:
《月上贺兰》、《花儿》、《回 乡婚礼》、《回乡宴席曲》
大型原创回族舞剧《月上贺兰》
大型原创回族舞剧 《花儿》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论文

论文

浅谈回族舞蹈《塞上穆斯林扇》的形成发展前言:一九九八年,第六届全国民族运动会在魅力无限的西藏拉萨举行,来自宁夏的比赛项目——《塞上穆林扇》给雪域之城带来了一首黄河之滨的穆斯林儿女对生活的追求,对生命的热爱,对艺术传承与创造的赞歌,经过专家评选获得了金奖。

这支代表宁夏表演队的就是吴忠回民中学的师生。

吴忠回中建于上世纪80年代,先后经历两次发展机遇,使学校由11亩地发展成占地500亩,一个濒临消亡的学校成为省级示范校。

回民中学坐落在回族人口比较集中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区,是一所寄宿制完全中学。

全校共有学生3600多人,回族学生占70%。

我们充分开发与利用具有民族特色传统体育项目《塞上穆林扇》来丰富我校课程资源。

一穆林扇的起源1·1穆林扇的简介塞上穆林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份动作名称:马步顶肘—虚步接扇—震步下刺—马步对拉—狮子大张口—跟步平崩—马步刺扇—转身下砸—并步平云—仆步抡打—平马立刺—提手下栽—半马横崩—丁步垂扇—黄牛甩尾—马步开打—虚步背扇—歇步擒打—高插上点—震步刺狼—马步对拉—合步弓点—前后平刺—蹬绕单展—跪步后打—顺水推舟—插步平甩—半马抡砸1·2穆林扇的历史渊源二穆林扇的形成2·1穆林扇的风格特征2·2 回族文化对穆林扇的影响三穆林扇的发展与继承“塞上穆林扇”的开发与普及,其经历五个阶段来完成。

第一阶段制定科学可行方案:第二阶段摸底、宣传、调查:第三阶段收集、整理、挖掘、编写校本课程教材:第四阶段推广普及:第五阶段总结、表彰、分享成果,体验快乐。

目前,我们课程但己在征求、收集各方面信息的基本上,制定研究方案。

并上报自治区教研室课题组,召集各班班主任会议,全体女生会议,对开发与普及“塞上穆林扇”价值、进程、意义进行广泛宣传与发动,并下放调查表1000份(其中教师30份)参考面98%,回收率90%,喜欢率98%现在我们已从第二阶段转入第三阶段,积极挖掘素材,对已存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准备编写一套开发推广“塞上穆林扇”的校本教材,此项工作争取在09年2月底完成,09年3月份转入第四阶段,全面普及推广。

回族舞蹈语言的传承与创新

回族舞蹈语言的传承与创新


回族 舞蹈语 言 的挖 掘 与提炼
很 长时 间 回族 舞 蹈创 作 滞 后 ,停 留在 对 原 生态
各 民族 都有 自己独 特 的 文化 习俗 ,这 种 文 化 习俗是经 过 历史 的 、宗 教 的 、社 交 和礼 仪 等
形成 的 。不 同民族 的文 化 习俗 反 映 出 不 同 的体 态语 言 ,表达 不 同的 内涵 ,体 态语 言往 往 是 人
在 浓 郁 的 伊 斯 兰 风 情 的 音 乐 和 舞 美 背 景
中,一群头戴淡蓝色盖头 ,身穿淡蓝色纱裙 的 回族 少 女 怀 抱着 “ 瓶 ” 汤 ,身体 前 倾 撅 臂 ,塌 腰 昂 着 ,造 成 曲线 体 态 ,半 脚 尖 碎 步 曲线 流 动 ,烘 托着 独特 的动 态 曲线 美 ;时 而 移 动 “ 汤 瓶”,时而 梳理盖 头 ,“ 表现 了她 们含 蓄 的气 质 美 ,她 们在 向往 和 平安 宁 的 心路 上 ,经 历 一 次 心灵洗 礼 的旅程 ,找到 了生命 的泉 水 ,洗 去 一 身尘埃 ,走 近心 中崇 高的精 神境界 。 [ ”4 ] 例 如 :舞蹈 《 花 花 》 剪 ,提 炼 出所 表 现 人 物剪纸 过程 中 的生 活语 态 和 情 态—— 回族 姑娘 揣着 梦想剪 窗 花 的生 活语 态 与情 态 动 作 以及 玻剪 的 “ 花花 ” 的动 态 , 自然 和 谐 地 “ 接 ” 嫁 了固有 的 回族 舞 蹈 原 有 元 素 , 即 “ 伸 步 ” 屈 “ 花儿手” “ 碎摇头” ,使其成为舞蹈所需的动 态 、语 言 , “ 成 了 ‘ 花 花 ’独 特 、独有 的 构 剪
都 606 10 8

我 国是一 个 多 民族 的 国家 ,各 民族都 有 其 独具 特色 的 民族舞 蹈 ,但 各 民族 舞 蹈 的历 史 积 累和发展 况状 却 很不 平衡 。 回族 舞 蹈 的发展 状

浅谈对回族舞蹈的认识——以《花儿与少年随想》为例-毕业论文

浅谈对回族舞蹈的认识——以《花儿与少年随想》为例-毕业论文

浅谈对回族舞蹈的认识——以《花儿与少年随想》为例[摘要]五十六个民族五十朵花,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中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民族文化和民族艺术。

回族是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中的一支,它分布广泛,属于在我国分布较为广泛、人口较为众多、经济文化整体相对发达的民族。

由于回族很早就开始向中原地区迁徙,因此,在他的民族发展中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态势。

在我国,虽然回族人民分布各地,经过长期与汉民的杂居,已经与汉民建立起的深厚而密切的关系。

但是在我国宁夏回族自治区仍然聚居着密集的回族人民,回族人民很好的保留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和宗教特色,这些民族特色在他们的民族舞蹈——回族舞蹈中有广泛的体现。

[关键词]回族民族特色民间舞蹈舞蹈特色目录引言 (3)一、回族舞蹈中“花儿” (3)二、《花儿与少年随想》中舞蹈的民族宗教性 (3)三、回族民俗对肢体语言的影响 (4)四、民族心理与舞蹈艺术的相互作用 (5)结论 (1)参考文献 (2)致谢 (3)引言我在本次毕业晚会上参加了《花儿与少年随想》的舞蹈表演。

回族的舞蹈曾经在国内舞坛独树一帜,20世纪50年代的一支《花儿与少年》让回族舞蹈红遍大江南北。

而《花儿与少年随想》则是根据《花儿与少年》改编的。

这支舞蹈曾获得第九届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蹈大赛银奖,以及2012夏第三届回族舞蹈展演作品金奖,并在2013年春晚上进行演出,成为红遍中国的舞蹈佳作。

在本次表演中,在以往的基础上对舞蹈进行了全新的阐释,从民族性的角度上对舞蹈的艺术表现进行了加强。

在舞蹈中,更多的增添了回族民族特有的肢体语言和舞蹈动作。

在对这支舞蹈的学习中,我也能够更深刻的感受到凝聚在舞蹈中世世代代的回族历史积累所造就的独特文化,这对于舞蹈者和舞蹈艺术都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

一、回族舞蹈中“花儿”《花儿与少年》作为具有典型的舞蹈,其具有典型的回族特色。

“花儿”是回族民间的一首典型民歌,这首旋律悠扬的民歌中吸收了民间社火和汉民歌谣的因素,是典型的回汉文化的交流结合产物。

回族舞蹈发展思考

回族舞蹈发展思考

回族舞蹈发展思考作者:马琼来源:《艺术殿堂》2018年第11期从新中国建立至今将近七十年的时间里,各民族的艺术竞相绽放,舞蹈也不例外。

回族舞蹈在这段期间从微到显、由小到大、一步一步的发展壮大。

回族舞蹈在时间维度上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是相对于其他民族的舞蹈(藏、蒙、维、朝、傣)和回族的其他艺术形式(回族音乐、回族文学)来说回族舞蹈还是落后很多。

回族舞蹈发展滞后有其历史必然性,本篇论文结合笔者的学习经历,从回族舞蹈发展现状入手、分析回族舞蹈发展所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对于回族舞蹈发展的一点建议和看法,希望可以为回族舞蹈的发展添砖加瓦。

一、回族舞蹈发展现状随着宁夏回族自治区经济、政治、文化的平稳发展,回族舞蹈也一步步走上更大的舞台,从2007年开始至今举办四届的回族舞蹈展演中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回族舞蹈作品,这些作品相继在全国舞蹈界最高级别的比赛中获得奖项,例如:在第六届“荷花奖”舞蹈比赛中,表现西北地区妇女心灵手巧的舞蹈《剪花花》获得编导银奖、表现回族青年男女欢乐淳朴的舞蹈《踩点点》和表现回族妇女心灵洁净的《水之密语》获得十佳作品、编导奖。

在第八届荷花奖比赛中,回族舞蹈先后荣获三个银奖、两个铜奖。

回族舞蹈影响力越来越大,《金色汤瓶》进入大型音乐史诗《复兴之路》、《花儿与少年随想》在2015年作为少数民族板块登上央视春晚等等。

回族舞蹈在短短的几十年间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

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困难和问题,表现在以下几点:1、回族舞蹈风格特征不明显,缺乏回族气质。

2、回族舞蹈在发展中受到宗教的限制3、回族舞蹈无“史”可寻。

二、回族舞蹈发展问题分析任何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都必然会有挫折,,下面就上述三个问题进行分析。

1、回族舞蹈风格特征不明显,缺乏回族气质。

在现有的回族舞蹈体态、动律、手势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碎摇头和屈伸步。

但此种舞蹈特征在多大程度上可以代表回族?回族是由一个融合了伊斯兰教和中华文化的民族,当需要用肢体语言去诠释回族文化的时候必须兼容上述两种文化,那么宗教文化是回族舞蹈不可规避的一个方面。

回族舞蹈传承、创新的探索与实践研讨

回族舞蹈传承、创新的探索与实践研讨

· 84 ·《长江丛刊·理论研究》2016.12【摘 要】回族舞蹈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历程,并且在新时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受到舞蹈教育部门的高度关注。

但是回族舞蹈在当前社会的发展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传承创新效果不够理想。

因此在探索回族舞蹈传承工作的过程中,应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树立现代传承思想,全面构建宁南地区特色的舞蹈传承创新体系,创造出符合社会大众审美需求的作品,为宁南地区回族舞蹈的传承和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回族舞蹈 传承 创新 实践回族舞蹈传承、创新的探索与实践研讨梁永程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对宁南地区回族舞蹈艺术的传承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对教育实践中回族舞蹈的传承和创新进行了适当的探索,希望能够为宁南地区回族舞蹈教育课程的改革提供相应的支持,促使宁南地区回族舞蹈的传承取得更好的发展成效。

一、对回族舞蹈的传承和创新进行探索的意义现阶段,受到回族舞蹈传承现状的影响,由于缺乏系统的研究,回族舞蹈的传承和创新一般不具备系统的理论指导,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回族舞蹈艺术的传承和创新效果不理想。

而将回族舞蹈的传承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宁南地区回族舞蹈传承现状以及传承发展需求探索相应的创新实践措施,能够为回族舞蹈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相应的借鉴,促使教育研究工作者深化对回族舞蹈传承工作的认识,增加教研人员的传承经验。

回族舞蹈文化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自身所具备的伊斯兰文化内涵在本质上对其民族艺术性和审美特性产生着一定的影响。

回族文化是伊斯兰文化渗透到中国后与汉民族文化相互融合渗透基础上、经过长时间发展形成的,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汉文化特征,但是仍然保留着伊斯兰文化的内核,这种内核思想与当代回族文化传承发展的社会环境契合度偏低,不利于回族舞蹈的传承和发展。

而新时期在探索传承和创新回族舞蹈艺术措施的同时,研究人员为了保证传承工作的顺利推进,必然会紧随时代发展步伐,突破伊斯兰传统文化的束缚,真正构建具有地区特色的民间舞蹈传承体系,凸显舞蹈艺术的现代性[1]。

回族舞蹈创作的困境与突破

回族舞蹈创作的困境与突破
回族舞蹈的创作 , 需客观面对 困境 , 寻求 突破 , 思考在 回族
文化这一母体 中 , 应如何传 承 回族 文化的“ 因”应 怎样 基 ,
以其特殊的表现形式来言说 自己的“ 独一性 ”从而发挥回 , 族舞蹈的创作对传播和弘扬回族文化的积极贡献和影响。


文化 资 源 缺 失 , 族 舞蹈 创 作 面 临的 困境 回
收 稿 日期 :0 0 0- 4 21- 90
作者简介 : 金晖( 92 )女, 17- , 澎江东阳人, 硕士研究生, 讲师, 从事申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研究。
W U e n H Ua Y an J1
☆ 文 化 研 究 ☆
容 的理论性 著作在数 量上非常有 限 , : 如 由宁夏 民族 艺术

其二是作 为律法性宗教 , 伊斯兰教不主张用感官视觉形象 来宣传其教义 , 因此 , 绘域 、 塑、 雕 戏剧 、 舞蹈等视觉艺术未 得到发展。 在中国同样信奉着伊斯兰教的回族 , ” 受虔诚的 宗教观念和汉文化封建思想的影 响, 也不推崇舞蹈 。 因而 ,
由于政治、 宗教 、 民俗和社会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 , 造成 民
Theor y Resear ch
学 ★ ★ 理 ★ ★ 论
回族舞蹈创作 的困境与突破
金 晖
( 夏 大学 , 川 70 2 宇 银 50 1)
摘 要 : 站在 2 世纪客观审视回族舞蹈 的发展状况, 天的回族舞蹈 改变 了曾经历史坎坷进 程中逐渐退化消沉的处境 , 1 今
逐渐 由稀少到丰 富, 几乎走过 了从无到有的探索历程。分析 了回族舞蹈 面临文化资源缺失的困境 , 以艺术化的样 武实现 了 拓展与重建。反思当代 回族舞蹈在挖 掘、 开发和创作 中的“ 文化 自 以 如何开掘 回族舞蹈 的“ 觉” 及 符号性” 言, 语 以其特殊的 表现形 式来言说 自己的“ 独一性” 从而发挥回族舞蹈对 弘扬回族特色文化的积极作用。 ,

宁夏固原回族“踏脚舞”舞蹈语汇的创新与保护

宁夏固原回族“踏脚舞”舞蹈语汇的创新与保护

142马筱婷,马文莹,梁瑜婷:宁夏固原回族“踏脚舞”舞蹈语汇的创新与保护宁夏固原回族“踏脚舞”舞蹈语汇的创新与保护马筱婷,马文莹,梁瑜婷(西北民族大学 甘肃 兰州 730030 )【摘 要】宁夏地区的固原回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且其中的民族文化的特点也是有种的艺术形式的,而“踏脚舞”就是其民族当中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本文的目的在于对传统的文化进行保护,发觉民间的非物质艺术文化产物,将我国细致微肤理的少数的民族文化的艺术特点呈现出来,而且能够从根本上发觉回族舞蹈的艺术发展的起源,并且得以推广“踏脚舞”的发展和对民族素养的建设,以及对民族民间艺人的发觉,将民族文化传入到广大群众的视野当中,实现民族文化大团结,并且保障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宁夏固原回族;踏脚舞;民族素质;民间文化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18-0142-01一、踏脚舞的动作元素及其创新(一)“踏脚舞”的基本内容“踏脚舞”的主要特点就是其舞蹈动作当中的脚部和腿部的动作,在舞蹈表演的时候,身体的双手张开呈平衡的状态,而且更具一种对身体遮挡形式的保护效果,主要的舞蹈形式还是通过双脚而进行舞蹈,在舞蹈表演当中,有着多种结构。

多人舞蹈和单人舞蹈等形式一般都存在“踏脚舞”的表演当中,其中舞蹈表演人员身着地方民族色彩的服饰,在相应的歌谣伴奏配合下呈现出一种视觉美。

在主要的比赛形式上面,如何分出胜负,就是一方倒地认输,或者就是倒地方继续起来进行舞蹈,直到倒地后无法再进行踏脚表演为止。

(二)“踏脚舞”的主要特征1.珍贵的回族民间竞技娱乐活动。

宁夏回族自治区所存在的传统文化“踏脚舞”有着极具地方浓郁色彩的舞蹈特点,而且曾在阿拉伯地区进行推广,是由伊斯兰舞蹈艺术开展的舞蹈形式。

2.回族民族性格的集中体现和反映。

劳动、生活、经济发展、社会体系结构构建都展现出了其民族的特点和民族的精神,彰显出民族文化的精髓,也将民族人民之间的性格特点展现出来。

浅谈新时期民族舞蹈的发展

浅谈新时期民族舞蹈的发展

( )加 强 和 改进 传 授 民间舞 蹈 的方 法 。在确 定要 传 授 的舞 2 蹈 素材 之 后 , 究提 高传 授 民 间舞 蹈效 能 的方 法 是 十分 重 要 的 。 研 宁 夏民族 舞蹈 艺 术 的现状 从 一些 舞 蹈 表演 单位 和 舞 蹈 院校 的办 法 来看 , 本上 大 同小 异 。 基 流传 在 宁夏 、 甘肃 、 青海 回族 聚 集地 区 的 “ 儿 ”等就 是 典 花 是在 训练 中加进 个 别 民间 舞 的动 作 : 二是 在排 演 新 作 品时, 由编 型 实例 。现 代创 作 舞蹈 《 花儿 与 少年 》轰 动 全 国舞 坛 ,为 回族 人 导传 授 节 目需 要 的 民间舞 素 材 : 三是 在 一堂 民间舞 课 中, 安排 多种 民所 喜 爱 ,也 为发 展 回族舞 蹈 做 出 了典 范 。据 调 查 ,有 关 回族 民 民 间舞 蹈 , 用 轮 流传 授 组 合 式 的办 法 : 采 四是 安 排 一段 时 间, 中 集 间花 儿之 类 的舞 蹈 还有 很 多 ,从舞 蹈 形式 、 风格 和舞 姿 上看 ,那 学 习一 种 民族 民 间舞蹈 : 是 组织 部 分有 关 的舞 蹈 单位 , 出具有 五 派 种雄 健 、豪 迈 、婀娜 多 姿 的舞 蹈特 点 与前 西域 传 入 中原 的舞 蹈 十 民 间舞 专 长 的人 员 互 相 传授 , 流 民 间舞 蹈 的 作 品 、组 合 素材 。 交 分相 似 ,但这 些舞 蹈却 没有 留下 详细 的记 载 。 以上 做法 都 可在 实 践 中根 据不 同情况 交 替使 用 。但 现 在 的 问题 是 15 年 宁夏 回族 自治 区成 立 了文 工 团,经 过 短 短1 年 ,文 艺 在 舞 蹈表 演 团体 和 院校 , 不 同程 度 的存 在 传 授 的方 法 不 求 实 , 98 O 都 工 作 者通 过对 回族 民间 艺术 挖 掘整 理创 作 出 的舞 台剧 目有 《 宴席 传 授 的 内容 不 深 透 , 于 浮 浅, 套 , 于 形 式 的状 况 。 如有 的表 处 俗 流 曲》 、 《 回族 的心愿 》 、 《 口弦》 、 《 凤凰 》 、 《 金 吆骡 子 的 哥 演 单位 多半 是在 新 节 目排练 前 , 由编 导教 一些 节 目需 要 的东 西, 不 哥 回来 了》 、 《 宁夏 , 我 的家 乡》 等形 式 多样 的回族 歌舞 ,受 到 注 意 较 全面 的安 排 学 习传 授 民间 舞蹈 的领 导 工 作 。在 舞 蹈 院校 , 全 国回族 人 民 的欢 迎 和 喜爱 ,在 全 国舞 坛 上有 一 定影 响 。这 是前 基 本 上 是一 堂 课 里 训练 学生 掌 握 几种 民间 舞 , 代 表 性 组合 轮 换 用 人 的工作 成就 ,进 入 新世 纪 以来 ,这项 工 作基 本 处于 停滞 不 前 的 传 授 的 方法 。它 容 易造 成 有 传 授 之名 , 无传 授 之 实 。 我认 为 在 而 状 态 ,回 族舞 蹈 发展 缓慢 ,许 多回 族舞 蹈 大多 还 以屈 伸步 为 主 , 传 授 民 间舞 蹈 时 , 该 在 一个 时期 里 一 堂 课集 中传 授 一些 有 重 点 应 还 有上 山步 、下 山步 等 ,显得 陈 旧,泥 古 不前 ,任 你 怎样 变换 舞 的民 间舞蹈 的做 法 。 姿 ,可 总觉 得 不新 颖 。直N 2 o 年 6 o 5 月后 ,一 批 国家 级 非 物质 文 3 、推广 与 发展 化 遗产 代表 项 目申报 成功 ,在 资 金和 人 员上 都 有 了很好 的保证 , 我 国 的 民族 民 间舞 蹈 艺 术 传 统 , 国 内外 都 有 着 很 高 的 声 在 这 项工 作得 以继续 和 发展 ,从 而 取得 了一 系列 不俗 的成 就 。 一系 望 ,然 而 在 我 们 自己 的专 业 队伍 里 , 是从 不 同方 面 出现 一 些看 总 列 以 民族舞 蹈 为主 优 秀 的剧 目搬 上舞 台 。 比如 花儿 剧 《 定 高高 不起 民族 民 间舞蹈 艺 术 的偏 见 。 由于各 个 时期 的错 误 文 艺思 潮侵 情 山》 ,歌舞 剧 《 妹子 闯 口外 》等 ,均得 到 了观 众 的一 致 好评 。 蚀 的影 响, 自己民族 民间 的舞蹈 , 尕 对 常常 以虚 无 主义 的观 点来 看待 目前 民族 舞蹈 在 宁夏 正蓬勃 发展 ,已进入 推 陈 出新 的创新 阶段 。 问题 , 为 民族 民间 的舞 蹈 “ 是舞 蹈 ”,“ 有 舞蹈 ”, 认 不 没 也有 人 二 、民族 舞蹈 艺 术的探 索 与发 展 把 民 间 的东 西 说成 是 “ 后 的 ”,“ 级 的 ”等等 ,直 到对 各 族 落 低 1 整 理 民族舞 蹈档 案 . 民 间舞蹈 的全 盘否 定 。诚 然, 民问舞 蹈 艺术 不是 一切 都 可取 的, 这 我 国各族 的民 间舞蹈 艺术 , 然有 着 非常 丰 富 的 “ 产 ”, 虽 遗 然 要对 哪 些 是 精 华, 些是 糟 粕 , 过 认 真 的研 究 分 析, 取 正确 的 哪 经 采 而解 放前 的 民 间舞蹈 艺术 , 一直 保存 在 群众 中, 处在 无人 过 问和 态 度 和 做 法 。那 种 忽 视优 秀 传 统 的舞 蹈 遗 产 , 爱 自己民族 的舞 并 不 被歧 视 的地位 , 至在 群 众 中流 传广 泛 的 民间 舞蹈 , 没有 人 进行 蹈 的思想 表现 在 , 味 盲 目的追 求 外 国舞 的模 式 , 硬 的照搬 外 国 甚 也 一 生 精 心 的收集 、整 理, 它好 象散落 在海洋 里的珍 珠, 能放射 出应有 的 舞 。这种 错误 的艺术 思 想 , 不 它不 但 存在 于 一些 舞蹈 专 业 人员 中, 而 光彩 。民族 民 间舞蹈 的整理 工作 , 该逐 步着手 研 究一套 能代 表 民 且 在 某 些 部 门 的领 导 者 中也 较 为 严重 , 应 由此也 就 损 伤 了那 些 积 极 族 、本 地 区的具 有训 练性 、科 学 性 、民族 性 的舞蹈 艺术 资料 。 从 事 民族 民间舞 蹈 艺术 的 人员 和观 众 的 民族 自尊心 、 民族尊 严 , 从宁夏 、青海 、甘肃 、河南 一些 艺 术家 创 作 的回族 题 材 的作 这 种局 面 如不 予 高度 重 视, 给 我 国 的舞蹈 艺术事 业 , 来深 远 的 将 带 品看 ,相 当多 的还 是 继承 了回族 前代 艺 术 的成 果 ,但 也有 个别 地 不 良后 果 。 区在创 作 回族 舞蹈 上 不够 现 实 ,这也 是 难 免的 。发 展 回族 艺术 要 综 上所 述 , 承 民 间舞蹈 艺 术 的挖 掘 、整 理传 授 , 是保 护 与 继 它 立 足 于回族 传 统基 础 之上 ,否 则 就架 空 ,也 谈 不上 发 展 ,更难 以 发 展 民族 民 间舞蹈 优 良传 统 相 互关 联 的整 体 ,应 该通 过 各种 各样 创 作 出为 回族人 民喜 闻乐 见 的、充 满着 乡土 气息 的好 作 品来 。 的 艺 术 活动 , 断地 提 高 领 导和 专 业 人 员对 民族 民 间舞 蹈 艺 术 的 不 从 全 国 的范 围来 看 :对 各 民族 , 地 区 的 民 间舞 蹈 收集 整 理 民族 自豪感 , 以促进 挖掘 、整 理 、传 授工 作 的再 发展 。 各 工作 , 首先 是继 续抓 紧 向民间 舞老 艺人 学 习, 做好 深 入 一步 的挖 掘 工 作 。另 一 方 面是 要 重 视从 建 国前 后成 长 起 来 的 中年 舞 蹈演 员, 作者简介:・ 有 不少 人 掌握 了一 种 或几 种 民 间舞蹈 。他 们 为 国家 继 承保 护传 统 张彩 能 ,2 0 年4 0 2 月参加工作 ,大专学历 ,现 为西 吉县 文工 团四 舞 蹈 做 出 了非 常可 贵 的 努 力 。这 些 中年 舞 蹈 人 才 是来 之 不 易 的, 级 演 员。

从舞剧《花儿》看回族舞蹈的新发展

从舞剧《花儿》看回族舞蹈的新发展

从舞剧《花儿》看回族舞蹈的新发展作者:张靖宜来源:《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6年第10期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张靖宜一、舞剧《花儿》的舞蹈特点舞剧《花儿》的主线是美丽的回族歌手花儿与牧羊人羊哥的凄美爱情,他们至死不渝的爱情绽放着人性美的光芒。

在花儿与羊哥的爱情遭到草大的“黑手”时,温顺的羊们誓死护卫着,当花儿与羊哥跳崖后,羊们托起他们的孩子奔向远方,又带给人们希望。

舞剧把编导的情感和回族民间舞蹈融合在一起,把现代舞蹈的创作手法和回族的伊斯兰信仰结合在一起,向观众展现了一台别具一格的回族舞剧。

全剧由“花儿开了”“花儿俊了”“花儿黄了”“花儿红了”“花儿谢了”及尾声“永远的花儿”组成,在创作理念、表现手法上力求创新,达到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高度统一。

其中,被人格化的羊是舞剧《花儿》的一大特色。

编导没有按照一贯的表现手法,而是使舞剧的形象鲜明,个性突出,能准确的表达出人们对善的虔诚,对恶的憎恶。

在传统的回族舞蹈动作上,注入了新鲜的表现方式,使动作发生了夸张的变化。

编导以缤纷的想象和浪漫的表达,诉说了黄土地上人们刻骨铭心的牵挂以及永恒瑰丽的生命。

舞剧《花儿》充分体现了回族舞蹈的形态特征,由著名编导张继刚历时三年之久创作出来的,他通过几次到宁夏当地的采风,被那些淳朴的民风、善良的百姓以及丰富多彩的民间舞蹈和音乐所感动,激发了他很多的创作灵感。

该舞剧通过人羊合一的方式,将宁夏“花儿”、回族舞蹈和伊斯兰信仰融为一体,表现了一个美丽、凄惨的爱情故事。

舞剧的音乐也独具魅力,是由著名的国家一级作曲家赵季平创作,加上诸多明星献唱,使舞剧的音乐如梦如幻。

这部舞剧无论是在舞蹈编排上,还是在音乐配合上,都作出了成功的实践。

在舞剧中还有一段“踏脚舞”也是极具民族特色。

从踏脚的动作步法不难看出它是一种攻击力强、动作高难的武术运动。

在回族历史上就有崇尚习武的传统,早年的踏脚作为武术运动形式有其完整的套路。

后来,“踏脚”成为一种男子民间娱乐活动,在陕西径源,不论年老的还是年幼的都会这种活动。

浅谈对回族舞蹈的认识——以《花儿与少年随想》为例-毕业论文

浅谈对回族舞蹈的认识——以《花儿与少年随想》为例-毕业论文

浅谈对回族舞蹈的认识——以《花儿与少年随想》为例[摘要]五十六个民族五十朵花,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中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民族文化和民族艺术。

回族是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中的一支,它分布广泛,属于在我国分布较为广泛、人口较为众多、经济文化整体相对发达的民族。

由于回族很早就开始向中原地区迁徙,因此,在他的民族发展中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态势。

在我国,虽然回族人民分布各地,经过长期与汉民的杂居,已经与汉民建立起的深厚而密切的关系。

但是在我国宁夏回族自治区仍然聚居着密集的回族人民,回族人民很好的保留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和宗教特色,这些民族特色在他们的民族舞蹈——回族舞蹈中有广泛的体现。

[关键词]回族民族特色民间舞蹈舞蹈特色目录引言 (3)一、回族舞蹈中“花儿” (3)二、《花儿与少年随想》中舞蹈的民族宗教性 (3)三、回族民俗对肢体语言的影响 (4)四、民族心理与舞蹈艺术的相互作用 (5)结论 (1)参考文献 (2)致谢 (3)引言我在本次毕业晚会上参加了《花儿与少年随想》的舞蹈表演。

回族的舞蹈曾经在国内舞坛独树一帜,20世纪50年代的一支《花儿与少年》让回族舞蹈红遍大江南北。

而《花儿与少年随想》则是根据《花儿与少年》改编的。

这支舞蹈曾获得第九届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蹈大赛银奖,以及2012夏第三届回族舞蹈展演作品金奖,并在2013年春晚上进行演出,成为红遍中国的舞蹈佳作。

在本次表演中,在以往的基础上对舞蹈进行了全新的阐释,从民族性的角度上对舞蹈的艺术表现进行了加强。

在舞蹈中,更多的增添了回族民族特有的肢体语言和舞蹈动作。

在对这支舞蹈的学习中,我也能够更深刻的感受到凝聚在舞蹈中世世代代的回族历史积累所造就的独特文化,这对于舞蹈者和舞蹈艺术都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

一、回族舞蹈中“花儿”《花儿与少年》作为具有典型的舞蹈,其具有典型的回族特色。

“花儿”是回族民间的一首典型民歌,这首旋律悠扬的民歌中吸收了民间社火和汉民歌谣的因素,是典型的回汉文化的交流结合产物。

回族舞蹈的探索与实践

回族舞蹈的探索与实践

回族舞蹈的探索与实践作者:杨伟来源:《艺术科技》2012年第06期摘要:回族舞蹈的发展演变不仅需要丰富的舞蹈经验和创作灵感,更要以本民族的特性为重点,在实践中寻求创新之路,以实践内容不断促进回族舞蹈作品向更深层次发展,拓宽回族舞蹈的创作理念,延伸回族舞蹈的传承演绎,以繁荣和发展回族舞蹈文化为途径,将普及回族舞蹈作为提高群众素质和丰富文化生活的内容之一,并通过各种文化平台加大回族舞蹈的宣传力度和影响力,这既是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求,也是改进回族舞蹈教学内容和形式,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有力举措。

关键词:回族舞蹈;探索;实践;舞蹈语言;舞蹈文化;舞蹈艺术回族作为华夏大地的一个民族,是中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

回族由于历史的渊源,其民间舞蹈有着多元化的表现:一方面它体现了伊斯兰文化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它又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所以其舞蹈形式不拘一格,既有异域风采,又有古老华夏韵味。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提升,回族舞蹈也同样面临着发展的机遇。

那么如何有效的整合回族文化,探索、实践回族舞蹈文化,是我们舞蹈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

1回族舞蹈的延伸性回族舞蹈演变至今,期间发生了太多的变化,这不仅仅表现在舞蹈动作上,更多是内容上的。

无论是回族的宗教理念,还是回族的生活习俗,在舞蹈中都有最直接的体现。

从最开始的日常起居,到地域产品,最后到精神宗教信仰,回族舞蹈的发展是逐渐延伸的。

从物质基础到精神文明,回族舞蹈一步步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这在回族舞蹈的发展上是一个质的飞跃。

比如以回族风味小食品为背景的《馓子飘香》、以回族地域产品为背景的《枸杞红了》、以回族民间游艺为元素的《踏脚舞》、以回族人文特色为背景的《花儿与少年》、以回族婚俗为背景的《宴席曲》、以回族宗教习俗为背景的《汤瓶舞》,这些是全国各地研究回族舞蹈的各类艺术家在深入回族群众生活的基础上不断发现、不断斟酌、不断创新的结果。

回族舞蹈的历史变迁与发展

回族舞蹈的历史变迁与发展

回族舞蹈的历史变迁与发展回族舞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经历了悠久的历史变迁与发展。

回族舞蹈起源于古代民间舞蹈,向后发展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舞蹈风格,并在回族文化传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回族舞蹈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在古代,回族人广泛分布在中国的西北地区,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

他们生活在广袤的草原和沙漠之间,受到了环境的影响,舞蹈作为表达情感和文化特征的重要方式逐渐发展起来。

古代回族舞蹈注重以身体语言表达内心感受,凭借舞动的姿势、舞步的变化以及面部表情的变化传递情感,形成了独特的舞蹈风格。

随着时间的推移,回族舞蹈逐渐吸收了周边文化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舞蹈风格。

在唐代,回族地区开始兴起宫廷舞蹈,这些舞蹈手法优美、体态轻盈,舞者的衣着华丽,舞蹈形式变得更加精致和规范。

在宋元时期,回族地区的舞蹈发展更加繁荣,成为丝绸之路上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舞蹈风格多样,有以手、眼、手绸等道具为辅助的舞蹈,有表现喜庆和祝福的舞蹈,有表达爱情和婚姻的舞蹈,每一种舞蹈都传递着特定的情感和文化内涵。

随着历史的发展,回族舞蹈在清朝时期经历了一段停滞的时期。

清朝的多样化统治政策导致了民族文化的较少曝光,舞蹈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然而,回族舞蹈在内心深处一直保持着对传统文化的钟爱,始终保留着传统的舞蹈形式和技法。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对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视,回族舞蹈得到了重新振兴和发展。

当代回族舞蹈继承了传统舞蹈的风采,同时也结合了现代舞蹈的表现手法。

舞蹈编排形式更加多样化,舞台效果更加丰富和生动。

现代回族舞蹈对音乐、服饰和灯光等元素的运用更加讲究,通过舞蹈体现回族独特的情感、审美和文化特征。

回族舞蹈的历史变迁与发展,是回族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过程中,舞蹈不断吸纳外部文化的影响,经历了繁荣、停滞和振兴的不同阶段。

回族舞蹈凭借其独特的舞蹈风格和内涵,不仅表达了回族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也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无穷魅力。

浅析回族民间舞蹈

浅析回族民间舞蹈

浅析回族民间舞蹈回族民间舞蹈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艺术特色。

本文将从历史渊源、舞蹈类型、表演风格以及文化意义等方面对回族民间舞蹈进行浅析。

一、历史渊源回族民间舞蹈起源于古代的西北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

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不仅在回族群众间广为流传,还深受其他民族的影响,在演变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回族民间舞蹈通常以祭祀活动、婚礼庆典和节日庆祝等场合为背景,代表了回族人民的生活情趣和文化特征。

二、舞蹈类型回族民间舞蹈以其多样性而闻名,包含了各种类型。

其中,以《金吾不离》、《花儿为什么红》等舞蹈作品最为著名。

这些舞蹈以其优美的形态和独特的动作吸引着观众的目光。

此外,回族民间舞蹈还包括有手绢舞、扇子舞、步态舞和环舞等多个形式,每一种形式都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三、表演风格回族民间舞蹈的表演风格独具一格,强调舞者的自由舞蹈和个性发挥。

在表演过程中,舞者以轻快的舞步、柔美的身姿和优雅的手势表现出舞蹈的魅力。

同时,回族舞蹈注重舞者与音乐的完美协调,以及舞者之间的默契配合,使得整个舞蹈更具感染力和观赏性。

四、文化意义回族民间舞蹈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文化传承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通过舞蹈,回族人民表达了对自然的崇敬、对神灵的信仰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同时,回族民间舞蹈也是回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回族群众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情趣。

总结来说,回族民间舞蹈是中国文化瑰宝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艺术特色。

它以其独特的舞蹈类型、优美的表演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回族民间舞蹈不仅具有艺术欣赏价值,更是回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回族人民的智慧和美丽。

让我们共同珍视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将其发扬光大。

回族舞蹈的历史变迁与发展 (1)

回族舞蹈的历史变迁与发展 (1)

浅谈回族舞蹈的历史变迁与发展专业: xxx 姓名:xxx 指导教师:xxx摘要回族舞蹈是伴随着回回民族的形成、发展而逐渐形成的,是在伊斯兰文化和中国本土文化的双向交流、渗透过程中新的文化创造,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宗教观念和民族生活的特定性,回族舞蹈无论是流散于民间的娱乐活动还是舞台表演的作品创作,都是在以表现民族精神气质、反映民族思想感情、展示民族生活风貌过程中形成自己艺术独特的审美风范。

笔者从回族舞蹈的起源与发展出发探讨了回族舞蹈的独特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回族,舞蹈,历史变迁,发展,审美特征ABSTRACTHui Hui ethnic dance is accompanied by the formation, development gradually formed in the Islamic culture and Chinese local culture, two-way communication, the process of penetration of new cultural cre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culture. The religious concepts and the specific nature of national life, whether it is dispersed in Muslim folk dance entertainment or theatrical performances of works of creation, are in the national ethos of performance, reflecting the national sentiments, showing the process of national life to form their own artistic style Unique aesthetic style. I dance from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Hui of the Muslim dance off the uniqu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Key Words Hui, Dance, History development and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回族信仰伊斯兰教,在千百年来的发展过程中,因受信仰与生活环境的影响,逐步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习惯与文化,而回族舞蹈正是在这种环境中逐渐形成、传承与发展的。

分析回族舞蹈动作与形式特征

分析回族舞蹈动作与形式特征

分析回族舞蹈动作与形式特征回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拥有独特的文化和艺术表现形式,其中回族舞蹈是其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

回族舞蹈以其独特的舞姿、动作和形式而著名,下面我们将对回族舞蹈的动作和形式进行分析。

一、动作特征1. 以手臂舞姿为主要特点:回族舞蹈的舞姿主要是以手臂动作为主,即手、臂、肘、指,手臂行动自然、流畅,舞蹈形态具有蕴含着深沉的文化内涵。

2. 多元化的面部表情:回族舞蹈中的面部表情常常展现出喜怒哀乐、柔媚和豪放的特点,使得舞蹈充满了情感和生命力。

3. 脚步独特:回族的舞蹈脚部动作独具特色,表现出优美与神秘的结合,它像一只乌鸦猫在缓慢的跳跃中表现出了极致的美感。

4. 柔美的身体动作:回族舞蹈在舞蹈动作中注重身体的柔美和优雅,舞者的身体动作组合在一起展示出独特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5. 柔和的转身:回族舞蹈中的转身动作柔和细腻,充满了女人的柔情,舞者的脸上会展现出温柔贵气的表情,善于表现韵律和美感。

6. 随机变化的动作:回族舞蹈中,舞者的动作随机变化,多样性和变幻性强,充满想象力和富有诗意,使观众有所期待。

二、形式特征1. 颜色鲜艳多彩:回族舞蹈在色彩上非常鲜艳多彩,舞衣多以蓝色、红色、白色等鲜艳颜色为主,不仅彰显了民族特色,也体现了回族文化的繁盛。

2. 舞台装饰精美:回族舞蹈的舞台装饰非常精美,传统的生活用具如纺车、箩筐等都被运用在了舞台装饰上,使观众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农耕文化特色。

3. 独特的舞曲:回族舞蹈的舞曲中常常包含有鼓、板、笛等民乐,且节奏高亢、饱满,使人难以抵挡的节奏感令人难以忘却。

4. 适应人群广泛:回族舞蹈对舞伴的年龄、性别、形态没有太大限制,适合大众、青少年和儿童的舞蹈也很容易学会,其中小太阳舞就是极其适合小学生学习的舞蹈。

总而言之,回族舞蹈是一种充满独特风格、文化内涵丰富的艺术形式,其动作和形式都非常具有特色和魅力,展示了回族文化不朽的魅力。

回族舞蹈教程中的创新与研究

回族舞蹈教程中的创新与研究
一、回族舞蹈教材历史渊源 经历了回族舞蹈的复苏、高潮、创作、停滞以后,2012年由王 玉梅和庞玉瑛主编《回族舞蹈教材》(基本动作卷)宁夏人民出版 社。宁夏艺术学校知难而上,将回族舞蹈教材的创编列为学校的重 点工作来抓,被列为“十一五”重点课题,课题组经过实地考察, 走访艺人及知情者千余次,以民间原生态舞蹈和优秀的回族舞蹈作 品为基础,结合回族武术,提炼回族人生活习俗中的舞蹈元素等多 方位、多层次的系统、规范、科学的提炼编创出回族舞蹈的元素动 作,并为其首次冠名,完整的体现了舞蹈动作语言的韵律和风格特 点,使本教材体现了不同的地域特点、包容性和多元化的特色,还 符合大众的审美习惯,反映了这一民族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这 部教材的问世,填补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材的空白,我作为成长 在回族地区的舞蹈人仿佛经过花海,香气怡人,余韵在心,在品味 历史的同时,感受着未来那些值得的期待。 二、如何从教学成果中完善回族舞蹈语言 每一个民族舞蹈教材都有素材的来源,舞蹈素材在民间流传时 已有了约定俗成的名称,看名称便知是哪个民族的舞蹈。因此编创 出来的新的动作、舞句、舞段和组合,首先要考虑符不符合时代政 治背景,其次是符不符合回族人民的民族性格、心理特点和审美习 惯。经过了第一部回族舞蹈教材的问世,我们可以将每位编导的对 于回族舞蹈的编创理念总结总结再终结,舞蹈动作语言分解分解再 分解。编创出一套适合高校版本的回族舞蹈动作教材,将以往回族
少女生活中的人体语言提炼出形象鲜明、风格独特能够符合当代少 女性格的舞蹈动作语言。
突破以往教材中姿态性的内容,再加以修炼回族舞蹈动作组合 的训练,将回族舞蹈的性能区分开来,把握和剖析出四大元素,以 这四大元素为基础:1、形态:即动作的姿态与动作的形象性,它包 括静止的姿态,流动的姿态,基本步法等。如回族舞蹈训练组合中 手位训练组合,它包括基本姿态有“花儿式、”“绕花立掌”“凤凰 展翅”等。流动状态有:“花儿手”基本姿态流动性的组合还应该有 “头部训练组合。”2、律动:可说明动作的节奏、速度和运动过程 当中的时间长短,节奏类型等。3、动力:指动作的力点、延伸和力 度,如屈伸训练、步法训练、踢,点步训练等。4、风格:这一特点 也是最关键的之一,以一个舞蹈素材为核心,编创出最具回族舞蹈 风格代表性的训练组合,如“花儿与少年”“踏脚”等,可分有道 具的和无道具的。

中国·宁夏回族舞蹈展演回眸

中国·宁夏回族舞蹈展演回眸

作者: 庞玉瑛
出版物刊名: 民族艺林
页码: 85-88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1期
主题词: 回族舞蹈展演;创作与发展;文化品质
摘要:中国·宁夏回族舞蹈展演已连续举办三届,推出的优秀作品相继在舞蹈界最高级别的评奖活动中获得多个奖项,从而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

本文回顾了三届回族舞蹈展演的成果及每届舞蹈展演的特点和变化,简评了优秀节目之优长,勾勒出回族舞蹈发展成长的路程。

进而从锻炼队伍、培养人才、理论指导下的展演和独创评审模式四个方面总结出三届回族舞蹈展演所取得的收获和经验。

最后,对宁夏回族舞蹈的发展繁荣提出了要打磨回族舞蹈的代表性作品和培养代表性人物的更高要求。

宁夏的传统艺术

宁夏的传统艺术

宁夏的传统艺术宁夏是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这里有着丰富多样的传统艺术。

宁夏的传统艺术包括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等多个方面,展现出了宁夏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宁夏的传统音乐是宁夏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宁夏音乐以马头琴、手风琴、二胡等乐器为主要演奏工具,其独特的音色和旋律给人以深深的感染力。

宁夏的传统音乐通常伴随着民族舞蹈的演出,将音乐与舞蹈相结合,展现出了宁夏独特的艺术风貌。

宁夏的传统舞蹈也是宁夏传统艺术的一大亮点。

宁夏舞蹈以舞姿优美、动作矫健、富有节奏感为特点。

其中,回族舞蹈是宁夏传统舞蹈的代表,回族舞蹈通常以手臂的舞动为主要特征,独具一格。

此外,宁夏还有藏族舞蹈、土族舞蹈等多个民族的舞蹈形式,各具特色,丰富了宁夏的舞蹈艺术。

除了音乐和舞蹈,宁夏的传统绘画也是宁夏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宁夏绘画以壁画、水墨画为主要表现形式,内容多涉及宗教、历史和民俗等方面。

宁夏的壁画艺术在中国艺术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以其丰富的题材、生动的形象和独特的风格而闻名。

此外,宁夏的水墨画也具有独特的风格,常以自然山水和人物为题材,富有浓厚的宁夏民族文化氛围。

宁夏的传统雕塑艺术也不容忽视。

宁夏的传统雕塑多以佛像和民俗图案为主题,常常使用石材和木材进行雕刻。

这些雕塑作品形态各异,寓意深远,展示了宁夏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宁夏的传统雕塑艺术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是宁夏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宁夏的传统艺术展示了宁夏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宁夏的传统音乐、舞蹈、绘画和雕塑等艺术形式,都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内容,吸引了广大观众的关注和喜爱。

通过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宁夏民族文化得以传播和弘扬,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宁夏的传统艺术。

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宁夏的传统艺术将继续焕发出新的活力,为宁夏文化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宁夏回族舞蹈发展与创新
回族是中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它分布在中国96%以上的市县。

宁夏回族自治区作为最大的回族聚居地,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形成了回族特有的舞蹈艺术。

1.宁夏回族舞蹈的发展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歌舞《花儿与少年》问世,标志着回族舞蹈概念的初始。

由于中国回族“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点,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后,这一概念便自然成为宁夏舞蹈创作实践的主轴。

回族舞蹈看宁夏。

从五六十年代的《宴席曲》到花儿歌舞剧《曼苏尔》中的回族舞蹈,从八九十年代的《山娃子》、《椰林回回女》到世纪之交的《走出金银滩》、《心泉》,直至近年来的《梆声映彩虹》等,回族舞蹈的发展进步其实是显而易见的。

但同其他少数民族舞蹈相比,回族舞蹈又是鲜为人知的。

其中审美特征的模糊、动作体系与训练体系的缺乏以及代表性作品的不足,显然是回族舞蹈屡被忽视的重要原因。

据悉,宁夏回族自治区曾在首府银川举行了2007中国宁夏首届回族舞蹈、回族服饰展演,此次展演的作品是从全国各地报名的八十多个舞蹈中选拔的,因此具有了较高的起点。

以往回族舞蹈难得有“显山露水”的机会,这台展演作品却全部彰显回回人的形象——浓郁的穆斯林情韵始终如一,独有的回乡特色锲而不舍,鲜见的肢体语言醒人耳目,强烈的民族精神跃动心灵。

当一台纯粹的回族舞蹈历经岁月长河,艰辛却不言放弃地扑面而来的时候,你会为这个民族矢志不渝的文化精神感到振奋。

当然,我们还应清楚的看到,在回族舞蹈的创作与表演上的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

如理念的保守导致典型回族舞蹈语汇的匮乏,已有的语汇运用缺少变化,回族心理特质的表达普遍薄弱,题材的选择比较狭窄,艺术想象力不够丰富等,这需要从事回族舞蹈创作的编导们展现充分的智慧、勇气和使命感加以克服。

2.宁夏回族舞蹈的创新中国文联及中国舞协领导、舞蹈界知名专家学者认为,回族舞蹈已经具备了自身独有的风格和特征,并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回族舞蹈的创新依然任重道远。

一是贴近生活。

所有的参演作品全部取材于回族人民的现实生活,并着眼于对民族和睦与社会和谐的赞美,着力于回族新一代舞蹈形象的塑造。

《喝口盖碗心舒坦》(编导郎永春)把西北回族热情好客的性格表现得十分生动。

和南方少数民族喝茶的习惯不同,回族的“茶道”不仅内容丰富(八种以上),而且三件套的盖碗颇有响动,这就为舞蹈的动机捕捉到了依据。

这个男子群舞没去表现喝茶的过程,而是极力渲染“舒坦”的心情。

大口地喝,大声地笑,夸张的动作加上盖碗碰击的清脆声响,立时营造出粗犷豪放的舞台气氛。

观众随即产生共鸣,并为回族群众“生活变富、家乡变美”的舒坦心情叫好。

类似的视觉感受还有《踩点点》(编导张天才等),作品取材于回族流行的习武活动“踏脚”,却又被赋予了舞蹈的灵动与秀美。

一群青年男女从头到尾欢腾在“踩”的动律之中,但不时发生变化:争斗的踩、戏谑的踩、调情的踩、竞相的踩……充满青春活力和生活气息。

二是固守特征。

应该说回族舞蹈是否已具有显著的审美特征还难以定论。

我们权且把回族舞蹈半个多世纪以来初步形成的风格特点,如从生活习俗和宗教活动中提炼的、约定俗成的舞蹈语汇,经过艺术加工的回族服饰,基本被认可的回族音乐等等,称做回族舞蹈的审美特征。

尽管是略显表象的,甚至是不完善的,但它却是和其他少数民族舞蹈进行区隔的唯一依据。

回族舞蹈没有其他少数民族舞蹈千百年甚至更久远的文化传承和历史积淀,对它的挖掘、整理和研究也还是不深入的,加上缺乏动作和训练体系,回族舞蹈的特征确实难以获得全面的共识。

然而,抑或只是这些表象的、不完善的特征,我们依然应该赞美回族舞蹈的编导们加以固守。

“回族舞蹈”的概念显然正变得清晰和更加具体形象。

并让人看到其奋勇前进的步伐。

《圣洁的祝福》是回族编导家马文静的新作,舞蹈通过一个新生儿的洗礼过程去赞美生命的尊严,祝福民族的兴旺。

这是一个来自云南的、荡漾着民族理想、穆斯林情韵和形式美感的舞蹈,其中回族舞蹈动作的强调以及回族心理特质的表达很有功力。

在表现母爱的喜悦时,在舒缓的“接睹瓦”后突然“链”入了彝族舞蹈欢快动作的成分而且毫不突兀,既有共性的含蓄,又有个性的喧腾,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相互融会。

《水之秘语》(编导冯雅丽等)是一个诗意盎然的名字,当然更是一个情境突出的舞蹈。

它把回族沐浴的习俗演变成艺术的秘笈在迷离的水雾中摇曳。

“洗”在回族的生活习俗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十分讲究。

以往表现“洗”的回族舞蹈甚多,但大都流于表面的图解,《水之秘语》一个“秘”字,准确地诠释了回族重“洗”的内涵。

流水所
及,洗涤尘埃,更洗涤心灵。

由于动机单一,因而便于固守特征,尤其是编导在流畅的动律中利用各种手段注入凝重感,从而使肢体的沐浴升华为心灵的歌唱。

与上述两个舞蹈形成对比的是《西吉武韵》(编导樊智义),几近原生形态的创作与表演,颇受好评。

而它凸显的回族舞蹈特征则不是语汇的独到,而是精神的弘扬。

三是注重创新。

《剪花花》(编导袁媛)可以称其为新时期回族舞蹈的代表作之一。

比较其以往几个不同的版本,此次的展演版从创意到内涵,从语汇到情趣,从形式到细节都有了大幅度的而且是创新意义上的提高。

剪窗花不再只是习俗的再现或民风的彰显,它已蕴涵着对幸福生活的理解和对美好爱情的体验。

舞蹈对这种理解和体验的表达闪现出细节的亮点,像盖头的巧妙运用,像类似剪影的动态等等,都体现出编导语言创新的自觉和舞蹈感觉的排他性。

这种编舞理念进一步表明:舞蹈创作更应该注重作品思想内涵和文化意义新颖的揭示,而不仅是执意于技术、技巧层面上的铺排。

《心路》(编导张伟等)和《口弦声声》(编导石峰等)均在描写回族妇女的人生旅程,前者寓意,后者渲情,尽管表达方式各异,但创新的追求是一致的。

《觐、静、净》(编导白金峰等)把回族朝觐、清静、洁净的心态融入风格突出的动律之中,构思独特,创意大胆,是一个有突破性的回族舞蹈作品。

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李毓珊还认为,在回族舞蹈的创作中,回族还要不断建立属于本民族的舞蹈符号,要创作出让广大观众一看便
知道是回族舞蹈的经典舞蹈动作。

“回族舞蹈符号的建立不仅仅就是扇子,就是走路,应该更广泛地、多侧面地、深层次地挖掘、建立回族舞蹈的符号,或者我们回族服装的符号。


作为回族之乡,宁夏有义务也有责任让回族舞蹈在中华民族的百花园中绽放异彩。

创新、发展回族舞蹈这条道路一定会是漫长而又艰辛的,但宁夏已在路上。

我们期待在不远的将来,这条路上一定会花香满径,硕果盈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