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公开课分析

合集下载

21《醉翁亭记》教案设计及课后反思(公开课)

21《醉翁亭记》教案设计及课后反思(公开课)

《醉翁亭记》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认识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2、掌握全文的脉络并理解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学习本文精练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的及要求:1、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2、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3、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教学重点:1、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2、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教学难点: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一、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1、作者: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宋代散文家之首席。

2、写作背景:写于作者被贬为滁州太守第三年(1046年),他当时只有三十九岁,却自称为“苍颜白发”的“醉翁”,这有点自嘲的意味。

滁州地处江淮之间,交通不便,民风淳朴。

欧阳修虽壮年被贬,仕途失意,但不悲戚嗟叹,而是以积极的态度当好他的地方官,为百姓办事。

滁州风光秀丽,欧阳修便寄情山水,以诗酒自娱,与民同乐,把内心的抑郁掩压在山水与诗酒之乐之中。

3、出处:选自《欧阳文忠公集》。

文忠是他的谥号。

二、学习生字,理解重点词,熟悉课文内容:1、生字:chú hè láng yá chán niàng zhé滁壑琅琊潺酿辄fēi míng huìyǔ lǚ liè yáo霏暝晦伛偻洌肴sùhān yìgōng chóu yì蔌酣弈觥筹翳2、重点词: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树木)茂盛的样子。

②有亭翼然而临于泉上者: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③名之者谁:为……命名④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⑤野芳发而幽香:香花⑥佳木秀而繁阴:发荣滋长⑦伛偻提携:指老老小小的行人。

欧阳修《醉翁亭记》教学案例分析

欧阳修《醉翁亭记》教学案例分析

欧阳修《醉翁亭记》教学案例分析欧阳修《醉翁亭记》教学案例分析一、学习目的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文章,感受优美的语言,力求背诵文章。

品析解读文章,理解其主突旨,提高语文水平。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学习语文的方法和能力,以及分析文章,积累语言,再现美文意境的方法和能力,从而发挥创造想像,激发思维创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懂得并学会在受到挫折不幸时,应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具有旷达的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

二、学习准备1、从书刊、网站中查阅有关欧阳修,有关《醉翁亭记》的资料。

2、正确理解文中的难词、难句、了解文意。

3、熟读《醉翁亭记》。

三、学习重难点欣赏作者构造的优美意境、感受欧阳修山水之乐表达出的旷达情怀,积极的与民同乐的思想。

四、学习方法诵读、赏析、探究。

五、学习用具多媒体课件。

六、学习过程(一)欣赏课件,激发兴趣课件一:醉翁亭的环境:环滁琅琊山酿泉命名之意。

课件二:亭名由来:作亭者命名者命名之意。

课件三:风景画:朝暮之景四时之景总括、点出乐字。

课件四:风俗画:滁从游大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课件五:归时景象:太守归禽鸟乐点明全篇主旨。

(说明: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渲染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在同学们自由欣赏的基础引出话题)。

导语设计:同学们刚才自由欣赏的课件就是这节课要学习的《醉翁亭记》。

(二)诵读文章、整体感知1、利用多媒体课件,配乐范读文章,学生轻声跟读。

2、学生观听课件:欧阳修早年曾协助范仲俺革新政治,触动了保守派大官僚们的利益,遭到嫉恨,被贬滁州。

这篇文章是他任滁州太守时所写的。

他仕途坎坷,有志难伸,于是寄情于山水,与民同乐。

他虽被贬滴,却不消沉,他把滁州治理得政治清明,人民生活安乐。

他自号醉翁,文中我次提到醉字,其实醉是表象,乐是实质。

他的志趣,不只是在山水之间,更是在一州人民,他是因百姓的生活安乐而乐。

他始终是清醒而自豪的。

3、自由朗读,充分调动想像,并找出文中叙事,写景、抒情的句子(大部分学生找得准确)。

第12课《醉翁亭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1

第12课《醉翁亭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1

第12课《醉翁亭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醉翁亭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能准确翻译全文。

2. 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文写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

4. 领会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2)学习本文写景的顺序和手法。

(3)体会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

(2)赏析本文的语言特色和写作风格。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1. 同学们,中国文学史上有许多璀璨的明珠,今天我们将一同走进唐宋文学的殿堂,去领略其中的一颗明珠——《醉翁亭记》。

2. (展示欧阳修的画像)这位就是本文的作者欧阳修,他是宋代的文学家,领导了北宋古文运动,散文创作成就巨大。

他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

关于“六一居士"的由来,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呢。

(讲述“六一居士”的故事)二、读准字音1. 教师出示以下词语,学生朗读:环滁(chú) 林霏(fēi) 若夫(fú) 颓(tuí) 然弈(yì) 者胜酒冽(liè) 琅琊(láng yá) 觥(gōng) 筹(chóu) 水声潺(chán) 潺饮少辄(zhé) 醉林壑(hè) 尤(yóu) 美岩穴(xué) 瞑(míng) 射者中(zhòng) 伛(yǔ) 偻(lǚ) 提携(xié)山肴(yáo) 野歉(sù) 宴酣(hān) 之乐晦(huì) 明变化树林阴翳(yì)2. 教师强调重点字音,如“滁"霏”“辄"等。

三、读出节奏1. 教师出示以下句子,学生划分节奏并朗读: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亭记》教例评析

《醉翁亭记》教例评析

《醉翁亭记》教例评析一、背景介绍《醉翁亭记》是唐代文学家欧阳修所写的一篇散文,是唐代散文的代表作之一。

该文描写了醉翁游玩时的景物与心境,以及对酒的赞美等,表现出作者对自由、情趣、生命的追求与热爱。

该文不仅是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也是现代文学爱好者必读的名篇之一。

二、教例分析2.1 教学目标通过分析《醉翁亭记》,让学生了解唐代散文的特点和欧阳修的创作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

2.2 教学重点1.了解《醉翁亭记》的主要内容和结构特点;2.分析欧阳修的创作手法,并理解散文的写作技巧;3.掌握如何运用文学鉴赏方法解读《醉翁亭记》。

2.3 教学内容2.3.1 了解《醉翁亭记》的主要内容和结构特点《醉翁亭记》共分为十二节,前六节描写醉翁游玩的情景,后六节则以题画为引,阐述了作者对景物和人物的叙述见解。

全文通过描写景物反映出醉翁自由不羁的精神和情怀,文笔流畅优美,充满了音乐感和意境感。

2.3.2 分析欧阳修的创作手法,并理解散文的写作技巧欧阳修的散文具有深刻的人文内涵和清丽的文艺风格,其创作手法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范例。

散文创作中,首先体现出的是对事物的观察和感悟,其次是整理和把握感悟内容的能力,再次是表达和吸引读者的能力。

在写作技巧方面,他尤其善于巧妙运用对比、象征和意象等手法来夸张和美化事物,营造出深刻的文学意境。

2.3.3 掌握如何运用文学鉴赏方法解读《醉翁亭记》在鉴赏散文作品时,要注意理解其背景、对作品的情趣感悟、文字表现手法以及所体现的价值观念等方面。

在对《醉翁亭记》进行解读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认识到酒对欧阳修的意义,以及文中的饮酒文化;2.了解当时的江南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3.体验作品所体现的作者对生命,自由和情趣的追求。

2.4 教学方法本教例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

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了解《醉翁亭记》的内容、结构和创作背景等方面的知识,然后进行讨论,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意义、作者的情趣感悟等,同时培养学生对散文的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醉翁亭记公开课优秀教案

醉翁亭记公开课优秀教案

醉翁亭记公开课优秀教案《醉翁亭记》教案篇一教学目的:一背诵全文。

二基本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设想:《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重点放在熟读和背诵上,同时能够基本理解课文的内容。

基于此,本文教学从熟读课文起始,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对课文大意有个初步感知;然后,指导学生以二人小组和全班讨论的形式,疏通全文大意。

这是基本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对于基本理解课文内容这一教学目的,拟化繁为简,抓住贯穿全文的主线——“乐”字,体会作者文中蕴含着的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学生能对此有所体会或了解,即达到这一教学目的。

拟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一熟读课文;疏通全文大意。

二抓住“乐”字,基本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一看“阅读提示”,了解作者欧阳修和本文写作背景;了解本文主要内容。

二读课文。

△教师范读,或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

△教师提出下列字词,请学生读准字音。

方法:出示卡片或小黑板。

滁壑琅琊潺酿僧辄霏暝朝而往伛偻洌蔌射者中弈觥筹翳△学生试读课文。

要求:放声读书。

△学生互读课文。

方法: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

△请一位学生读书,集体纠正读音。

(或请四位学生,每人读一段)[说明]从正音入手,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是为了熟悉课文内容。

以上学生已经听读了两遍,自己读了两遍,对课文内容大致了解了一些。

本文语言浅易,熟读利于疏通全文大意。

三疏通全文大意。

△二人小组,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

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说明]引导学生善于利用书上注解和工具书独立学习,这也是在培养自学能力。

设立二人小组,讨论全文大意,是为了互相启发,并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集体解决疑难方法:二人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由其他小组同学帮助解答。

学生们都解决不了时,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

醉翁亭记公开课优秀教案(优秀10篇)

醉翁亭记公开课优秀教案(优秀10篇)

醉翁亭记公开课优秀教案(优秀10篇)醉翁亭记公开课优秀教案篇一教学设想:作为初三学生可以借助工具书解决翻译问题,因此课前预习要求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熟读课文,疏通文意,翻译好课文。

课内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解释难句,不多费时。

采用“旅游赏景”的形式,激发学生兴趣,用自主参与教学法,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利用课内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

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再造想象,创新思维的能力,激发学习积极性。

2、探寻古人足迹,感受祖国美丽山水风光和灿烂的文化。

3、掌握作者写作思路,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

教学设计:1、采用“旅游赏景”的形式。

2、使用多媒体设备。

教学要求:作为初三学生可以借助工具书解决翻译问题,因此课前预习要求熟读课文,疏通文意,翻译好课文。

材料准备:1、韦应物的《滁州西涧》。

2、欧阳修的生平经历,思想。

3、滁州地理环境的图文介绍。

教学实录片段:师:同学们,欢迎乘坐旅游班车。

今日我们要随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到滁州旅游。

现趁班车行驶的时间,我请导游为大家介绍我们的目的地。

生:滁州,地处安徽省东部,是座美丽的历史文化名城,她有秀美绮丽的自然风光。

生:滁州还有丰富的人文古迹,是历代文人墨客的游览胜地。

唐宋文人韦应物、欧阳修、辛弃疾等曾先后在此作官,其他诗人如苏轼、王安石等也曾到此游览,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

师:不知那位同学记得他们写的诗?生:《醉翁亭记》。

生:还有《滁州西涧》。

师:对!谁来背诵韦应物的《滁州西涧》?生:《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师:很好。

同学们,我们现已到达滁州。

哪位同学来说说我们的行程?生:(播放琅琊山旅游景区示意图及相关风景片。

)滁州——琅琊山——酿泉——醉翁亭师:刚才介绍了滁州总体情况,现在请同学来介绍我们所见到的滁州的地理特点,以及琅琊山的风光。

生:“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师:谁来解释?生:鸟瞰滁州四周都是山。

其中最著名的是西郊的琅琊山。

《醉翁亭记》教案教学设计(公开课)

《醉翁亭记》教案教学设计(公开课)

《醉翁亭记》教案教学设计(公开课)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醉翁亭记》全文。

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和生动的语言描绘出的景色和情感。

能够解释并运用文中的成语和古典文化知识点。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学会通过朗读、感悟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会欣赏中国古典文学的美,提高文学素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增强民族自豪感。

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自然的意识,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作者:宋代文学家欧阳修。

背景:作者因政治失意,游历醉翁亭,触发情感,写下此记。

内容:描绘了醉翁亭周围的山水美景,以及作者与友人的游历趣事,表达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2.2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学习和运用文中的成语和古典文化知识点。

2.3 教学难点理解并背诵课文。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运用文中的成语和古典文化知识点。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课堂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醉翁亭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自然景色描写。

教师简要介绍作者欧阳修及其写作背景。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学生通过合作探讨,解决生字词和难点问题。

3.3 课堂讲解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4 课堂活动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语气和情感。

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第四章:课后作业4.1 背诵课文。

4.2 分析并总结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4.3 运用文中的成语和古典文化知识点,写一段小作文。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学生背诵课文的熟练程度。

5.2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5.3 学生运用成语和古典文化知识点的准确性和创新能力。

5.4 学生课堂参与度和合作精神。

醉翁亭记公开课优秀教案

醉翁亭记公开课优秀教案

醉翁亭记公开课优秀教案醉翁亭记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2.理解本文情景交融的手法。

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和不幸,拥有豁达的胸怀教学重难点1.重点:疏通文意,理清结构思路,把握文章中心。

2.难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背诵、作业情况。

二、赏析课文景美(一)美点寻踪山水相映之美,先写山再写泉最后写亭,由远而近,有面到点,逐层展开。

朝暮变化之美,用“出、开、归、暝”这些动词表现山间景象晦明变化。

四季变幻之美,展现各季节怎样的景象?(指名生读出文中的句子)这里有个成语是什么?(水落石出)指名学生造句。

明确:写山水之美是写亭的清幽环境,为解释亭名引出“醉翁之意不在酒”。

从而定下了写景抒情的基调。

写朝暮、四时不同景色,为衬托“乐亦无穷”。

表达了寄情山水,热爱祖国河山之情。

可见太守心情是快乐的,这是有景生情,情景交融的手法。

情美(二)乐点寻踪请找出文中含“乐”字的句子,并思考作者写了哪几种乐?看谁找得快,找得准,找得多。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明确:这里有五种乐1、山水之乐,得之心2、宴酣之乐,醉也是乐,与民同乐3、禽鸟之乐,游人离4、游人之乐,生活安定富足5、太守之乐,自我陶醉三、探究活动1、“太守之乐”乐什么?太守看到其乐融融的景象,滁州治理得好,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这是太守的政绩。

同时体现了他与民同乐的情怀。

2、这是无忧无虑的乐吗?明确:本文是作者被贬到滁州写的,政治上遭受沉重打击,所以乐中含悲,但作者未消沉颓唐,这是他的旷达情怀。

我们要学习这种精神,不让不良情绪影响我们的学习和工作。

正如范仲淹所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醉与乐的关系如何?《鸿门宴》中有个类似意思的俗语叫什么?(项庄舞剑,意在沛公)3、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什么?用一字概括。

《醉翁亭记》教案教学设计(公开课)

《醉翁亭记》教案教学设计(公开课)
第十章:教学计划与进度安排
10.1 教学计划
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明确每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和目标。
10.2 进度安排
根据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每个章节的讲解和实践活动,确保教学进度顺利进行。
第十一章:教学评价与反馈
11.1 课堂即时评价
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和理解程度,给予积极的反馈和指导。
12.2 心理安全
营造一个包容、尊重的学习氛围,保护学生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避免负面评价和批评。
12.3 网络安全
如果使用网络资源,要教育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避免接触不良信息,保护学生个人信息安全。
第十三章:家校沟通与合作
13.1 家长会议
定期召开家长会,与家长交流学生的学习情况,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第二章:教学内容
2.1 教学文本
《醉翁亭记》全文
2.2 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熟读并理解《醉翁亭记》的文意,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2.3 教学难点
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文中涉及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三章:教学过程
3.1 导入新课
教师简要介绍《醉翁亭记》的作者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
第四章:教学评价
4.1 课堂表现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4.2 练习完成情况
检查学生课堂练习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4.3 学生互评
学生之间进行相互评价,促进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和共同进步。
第五章:教学资源
5.1 教学课件
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辅助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1.2 课后作业评价

初中语文_《醉翁亭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醉翁亭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醉翁亭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醉翁亭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翻译第四段。

2.要求在通读全文、疏通文意的基础上,重点熟悉文中“风景”和“风俗”两幅画,体会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并进而能够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深入品悟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

2、品读课文,感受优美的语言,鉴赏本文的意境美、结构美,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出示幻灯片,检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九张幻灯片:(1)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2)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3)日出而林霏开(4)云归而岩穴暝(5)野芳发而幽香(6)佳木秀而繁阴(7)风霜高洁(8)水落石出(9)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二、翻译第四段1、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语气2、大声朗读写景的句子,读出醉翁的欣喜、热爱之情。

感受用语的凝练。

3.学生读课本注释,自主翻译全段4.出示幻灯片,让学生翻译字词,可以自由讨论5出示幻灯片,让学生结合译文自我纠正,可以讨论三、研讨探究(小组合作)1.读第四段回答:(1)承接上文的词语是,表示,接着写出了的情景,又写了飞鸟尽得山林之乐。

(2)文章用了几个句子反衬太守之乐,这几句是2.太守作为一个地方官与人民在一起,能感到乐甚至都醉了。

我们现在可以体会到太守的另一乐是明确:与民同乐3.第四段写了什么,有什么作用?明确:写宴会散,尽兴而归。

这段用禽鸟之乐衬游人之乐,又以游人之乐衬太守之乐,正面点明太守乐万物之所乐,进一步突出了太守与民同乐的思想。

4.“太守醉”仅仅指喝醉酒吗?明确:主要指被美丽的山间景色和百姓安定富足的生活所陶醉。

5.本文的线索和主旨是什么?明确:线索:乐主旨句:醉能同其乐主旨:本文通过醉翁亭秀丽风光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情怀。

五、齐声朗读,读出本文的“文质兼美”。

六、拓展延伸写景——风景画四季景朝暮景记事——风俗画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即“也”“而”的使用,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背诵、翻译、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

醉翁亭记教案及反思优秀

醉翁亭记教案及反思优秀

醉翁亭记教案及反思优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醉翁亭记》,掌握古文阅读的方法,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欧阳修的豁达情怀,体会古代文人墨客的生活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熟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掌握古文阅读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体会文章的意境。

三、教学过程1.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著名的文言文——《醉翁亭记》。

这篇课文不仅语言优美,而且富有哲理。

让我们一起来走进欧阳修的世界,感受他的情感变化。

2.自主学习①文章主要描述了什么内容?②作者在文中表现出了哪些情感?③文章中有哪些生字词需要解释?(2)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3.合作探究①文章中作者为何要“醉”?“醉”字在文中有何作用?②作者在醉与不醉之间有何变化?③文章中的“山水之乐”与“禽兽之乐”有何不同?4.知识点讲解(1)生字词讲解:醉、翁、亭、记、山、水、禽、兽等。

(2)句子翻译: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5.练习巩固①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②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1)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在学习《醉翁亭记》过程中的收获。

四、教学反思1.学生对文言文阅读有一定的兴趣,但在生字词理解和句子翻译方面仍需加强。

2.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的参与度较高,但部分学生表达不够清晰,需要进一步训练。

3.在讲解知识点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古文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1.加强生字词和句子翻译的训练,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在小组讨论环节,引导学生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3.注重培养学生的古文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素养。

通过本次教学,我深刻认识到教学相长的重要性。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反思、改进,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初中语文_醉翁亭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醉翁亭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醉翁亭记【一】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2.品读课文,感受优美的语言。

3.体会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难点:引导学生深入品悟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有一个成语叫醉翁之意不在酒,其中醉翁是谁啊?对,欧阳修,他的一篇千古传诵的美文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醉翁亭记。

大家齐读课题!二、整体感知自读课文,要求:读醉翁亭的欣赏和赞美。

三、朗读探究1.内容理解了,我们还要读出语言的味道来,读出思想情感来,下面看屏幕,老把第一段进行了改变?读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除了不能去掉也字,2.感情朗读,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语段,可以是判断句式;可以是骈散句;可以是“也”字句、“而”字句;也可以是千古名句……活动:大声朗读,读出节奏,读出变化,读出韵味,读出感情。

四、根据提示,背诵课文五.研读品析不知同学们注意了没有,本文除用了21个“也”字,24个“而”字,还有一个字,出现了10次之多,是哪个字?(乐)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找出文中包含“乐”字的句子,并给出翻译。

答案明确:(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山水之乐(2)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山水之乐(3)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观也。

——宴酣之乐1(4)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禽鸟之乐。

(5)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太守之乐“山水之乐”、“宴酣之乐”、“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这么多的乐趣从何而来?因何而乐?下面请同学们同位两人交流学习。

多媒体显示:2.同位两人交流学习,思考:(1)禽鸟因何而乐?(2)百姓因何而乐?(3)太守因何而乐?注:(1)学生答出禽鸟因山林而乐后,老师可引导学生找出描写山林美景的句子,让学生借助工具书翻译、品读、体会禽鸟因何爱(乐)山林。

《醉翁亭记》教例评析(精选16篇)

《醉翁亭记》教例评析(精选16篇)

《醉翁亭记》教例评析(精选16篇)[教例简述]课始,教师定向:这节课的任务是进一步理解课文写法和内容,并背诵全文:方法是师生一起,从不同的角度归纳段意,明写法,在此中穿插背诵训练。

教例实施:教师:大家能不能从描写、记叙的角度梳理课文脉络?在纸上写一写,试一试。

(亭外山水风光——山中朝暮四时——亭下官民同乐——宴后太守醉归)(点出亭——亭外景——亭中宴——离亭归)大家刚才议论的第二种说法的每一层中都含有“亭”字,能不能都含有“乐”字呢?(总写乐——山水之乐——宴酣之乐——醉归之乐)(总写山水之乐——赏景之乐——与民同乐——自知其乐)能不能都含有“醉”字呢?(醉翁之意在山水——醉于山间朝暮四时——醉于升平之乐——醉在内心深知的乐趣)有不能都含有“醉翁”、“乐”呢?(醉翁喜山水之乐——醉翁爱赏景之乐——醉翁乐与民同乐——醉翁自知醉翁之乐)咱们换个说法。

能不能从记叙的顺序上突破一下?(空间顺序——时间顺序——事件顺序-叙议结合顺序)教师:我还从影视拍摄的角度赏析了课文,现在也让你们欣赏一下。

课文的脉络是:一个大远景镜头———组空镜关——一个长镜关——一个全景镜头(学生极有兴趣地倾听)教师:请你各自选出以一种说法,并根据它来协助自己背诵课文,用时6—10分钟。

(学生背诵)教师:下面我们研究每一段落的内部层次。

把它们清理出来,指导背诵就更有依据。

我先说第一段,你们分组介绍第二、三、四段。

(一、山—水—亭—名—太守)(二、朝—暮—春—夏—秋—冬)(三、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太守归—游人去—禽鸟乐,从人乐,太守乐)教师:请大家根据以上线条再背诵课文,用时8分钟。

教师:下面再布置一个探索题,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试做:结合课后练习一以及我们对课文一、三两段的分析,谈谈文中的照应。

[评析]这是一节美妙的“线条”课。

课中设计了那么多的兴奋点:从不同的角度,按不同的要求,让同学们反复地梳理课文的脉络。

众多的兴奋点之中有着一事实上的逻辑联系:从“亭”到“乐”到“醉”到“醉翁之乐”,重点突出而又能让学生理解透彻。

醉翁亭记的说课稿(通用6篇)

醉翁亭记的说课稿(通用6篇)

醉翁亭记的说课稿醉翁亭记的说课稿(通用6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

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醉翁亭记的说课稿(通用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醉翁亭记的说课稿1尊敬的领导、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醉翁亭记》,此文堪称千古名篇,备受关注,学生学习难度较大,教师亦难教,正因为此,我特选此文,一是尝试,二是探索,权当抛砖引玉。

下面我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流程、说板书五个方面展开说课。

一、说教材《醉翁亭记》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二课。

本单元所选课文皆为古代名胜记游记,都是历来传诵的感事抒怀、借景言情的名家名篇,如《岳阳楼记》、《小石潭记》、《满井游记》等。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被贬滁州时的作品。

作者因参与政治改革(为范仲淹、韩琦鸣不平)而被贬,但表现出了乐观旷达的情怀。

他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儒家仁爱的社会理想,把对山水对民众的爱倾注到这篇酒后的记游文字中,如诗如画。

“课标“规定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重点要放在熟读和背诵上,在此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

基于此,本文教学从让学生熟读课文起始,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对课文大意有个初步感知;然后,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探讨文本。

抓住“醉”、“翁”和“乐”三个字,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

应该说,学生能够理解了这个“乐”,也就基本上理解了文本内容。

依据《课标》要求,以及文本特点,我特拟定以下3个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文意并能熟读成诵。

2、技能目标:领会作者“醉”与“乐”的精神实质;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针对课标和文本特点,我将理解文意并能熟读成诵作为重点。

针对学情,我将理解作者“醉”与“乐”的精神实质设置为难点。

二、说教法教法,就是教“法”,本课是记游写景类,所以务必体会情景交融之美,所以,我主要采用“变奏朗读法”来完成对课文的朗读和理解,鉴于八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我将采用“小组合作竞争学习法”来展开教学。

《醉翁亭记》教例评析

《醉翁亭记》教例评析

醉翁亭记教例评析一、引言《醉翁亭记》是唐代文学家欧阳修所写的一篇散文,以形象生动、精练的语言风格表现出作者的豁达与洒脱,展现了饮酒作乐、松茸采摘、赏花品茗等自在自足的人生态度。

特别是其中的“不见南师久矣”等句,更体现出作者对性灵自由及人性解放的追求。

这篇文章不仅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一篇适合教学阅读的文本。

下面我们将从语言、结构、题材等方面进行分析,探究教学阅读的必要性,并给出具体教学案例。

二、语言分析1. 文章的语言特色《醉翁亭记》的语言在唐代文学中非常独特,有着其自身的特色特点。

首先,它的语言通俗易懂,措辞简练,表达清晰。

其次,欧阳修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使语言形象生动,意境深远。

最后,文章中融入了诗意,使用了大量的诗句,使文章呈现出一种古典美之感。

2. 针对同学的教学建议为使同学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语言特色,教师可在课上让学生自主搜索文中的比喻、对比、诗句等修辞手法,以及这些修辞手法所体现的情感倾向。

三、结构分析1. 文章的结构特点文章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即饮酒作乐、松茸采摘、赏花品茗。

这三部分互相紧扣,通过酒文化、采摘文化、品茶文化等方式表现了人生的自在自足、洒脱豁达等精神内涵。

全文零碎的叙述方式,构成了一篇清新飘逸、别具一格的散文。

2. 针对同学的教学建议在课堂上,教师可引导学生探究文章的整体结构,辨析文章的主体思想,从而帮助同学更好地理解文章的题旨。

同时,也可让学生自主发挥,从文章中整合自己的思想,进行创新的个性表达。

四、题材分析1. 文章的题材特征“醉翁亭记”是一篇自娱自乐、畅所欲言的散文。

以饮酒作乐、采摘松茸、品茗赏花等为题材,以吟咏人生为主旨,描绘出文字色彩独具的人生图景。

饮酒、采茶、赏花不仅是作者生活中的一部分,也充分体现了他内心深处的世俗厌倦和追求自由的思想。

2. 针对同学的教学建议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文化背景,了解唐代时期的饮酒、采摘、品茗文化,让他们能够理解文章中的酣畅、惬意之情。

《醉翁亭记》 原创 国家大赛获奖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醉翁亭记》 原创  国家大赛获奖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1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及其积极意义。

2学情分析1.指导学生朗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熟读成诵。

2.品读课文,鉴赏本文的意境美、结构美、手法美、语言美,逐步提高鉴赏能力。

3重点难点指导朗读,以读代讲,以讲促读。

在朗读中疏通文意,推究文理,品味意境,力求当堂成诵。

1.“醉翁之意”在何处?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太守之乐”乐什么?4教学过程4.1醉翁亭记4.1.1教学目标理解文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旷达情怀和美好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肩负民族、胸怀天下”的远大理想。

4.1.2学时重点1.“醉翁之意”在何处?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太守之乐”乐什么?4.1.3学时难点1.“醉翁之意”在何处?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太守之乐”乐什么?4.1.4教学活动1【导入】画荻教子北宋时期,有个杰出的文学家和史学家,叫欧阳修。

文章写得很出色,在文学上有很高的成就。

他四岁那年,父亲去世了,家里生活非常困难。

他的母亲一心想让儿子读书,可是,哪里有钱供他上学呢?她左思右想,决定自己教儿子。

她买不起纸笔,就拿荻草秆在地上写字,代替纸笔,教儿子认字。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画荻教子”的故事。

2【讲授】作者简介欧阳修(1009-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谥文忠,江西吉水人。

他4岁丧父,母郑氏教他识字读书,10岁能作诗赋,21岁中进士,其后任监察御史。

北宋中叶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他大力提倡古文,主张文章要“明道”“致用”,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于他的门下。

著有《欧阳文忠公集》。

他的散文大都内容充实,气势旺盛,具有平实自然、流畅婉转的艺术风格。

《六一居士传》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

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

《醉翁亭记》公开课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醉翁亭记》公开课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醉翁亭记》公开课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醉翁亭记》公开课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体会欧阳修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

2.感受文章流畅婉转、抑扬错落的语言风格。

学习本文精练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深入品悟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

2、品读课文,感受优美的语言,鉴赏本文的意境美、结构美,提高鉴赏能力。

设计思路:《醉翁亭记》是庆历六年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所作。

全文仅有四百多字,却意蕴丰厚——景美、人美、情美、文美——创造出一种诗一般的意境美!所以学习本文打算从两方面入手:其一,抓住21个“也”字,25个“而”字,反复诵读,体会音韵美。

其二,抓住10个“乐”字,拎出相关语句,深入品析,体会思想美。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出示幻灯片,检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1解释加点字环滁皆山也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云归而岩穴暝至于负者歌于途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名之者谁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2一词多义临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秀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临溪而渔佳木秀而繁阴归云归而岩穴暝山水之乐太守归而宾客从也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霏日出而林霏开若夫淫雨霏霏3词类活用山行六七里杂然而前陈者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故自号曰醉翁也4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的兴趣并不在于喝酒。

形容人别有意图,言在此而意在彼。

[水落石出]:水落下去,石头就露出来。

比喻真相大白。

二、故事导入,感受语言精练美。

1、朗读课文,找出描写简练的句子。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2、大声朗读写景的句子,读出醉翁的欣喜、热爱之情。

感受用语的凝练。

三、1.自读课文,思考:本文的音韵美表现在什么地方?(1)“……者……也”判断句式的运用,整齐而富有节奏。

(2)21个“也”字,24个“而”字,回环往复,韵律独特。

(3)骈散结合,富有变化,摇曳多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背诵课文。
习 2、能记住有关欧阳修的文学常
目 识。
标 3、识记重点文言字词的含义及
用法。
4、会翻译重点句子。
5、通过理解课文内容,说说作
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文学常识
1、 欧 阳 修:字永叔,号 醉翁 ,又号 “六一居士” , 北宋 著名文学家 “ 唐宋八大家”之一,古文运动领袖。
句子翻译
4、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野味野菜 ,杂七杂八摆放在前面的,这 是太守的酒宴啊。
5、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 6、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 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啊。
文章思路
亭之环境:环滁—琅琊—泉—亭 远 近
4、美国人大唱所谓“人权”,其实
醉翁之意不在酒
———————————,
目的在于干涉别国内政。
重点实词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饮少辄醉: 醉翁之意不在酒: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居高面下,由高而下 •就。 •情趣。 •领会。 •寄托。
林霏开: 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佳木秀而繁阴: 而乐亦无穷也:
欢乐
词类活用
• 1、山行六七里
❖(沿着山,名词作状语)
• 2、杂然而前陈者
❖(在前面,名词作状语)
• 3、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名词作状语)
出自本文的成语:
1、[水落石出]水落下去,石头就露出来。比 喻真相大白。苏轼在《后赤壁赋》中有“山
高月小,水落石出”之句。 2、[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
品味语言
• 拿起笔,用上 心,划出你觉 得美和乐的句 子,品一品
链接中考
阅读两个文段,完成1—4题。
• (一)《醉翁亭记》二、三段。
• (二)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 “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 耳。”侃大怒诘曰:“汝不田,而戏贼人稻!” 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 他生活在北宋王朝,幼年丧父,家境贫寒, 其母以荻杆秆画地教他认字读书。
• 他勤奋好学,刻苦读书,终在21岁中进士第。 后来,成为北宋著名主张文章要“明道”“致 用”,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苏洵苏轼苏 辙)、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于他的门下。
• 他晚年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 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 常置酒一壶……以吾一翁“,故自号六一居 士。
引入
醉 写景 翁 亭
亭之命名:作亭者——名之谁——命名 山间一日:日出——开;云归——暝 早
野芳发(春)
山间四时 佳木秀(夏)
风霜高洁(秋)
滁人游
水落石出(冬)
记 写游 太守宴
写宴 众宾欢 太守醉
禽鸟乐
写归 游人乐
太守乐

与 民 同 乐
探讨主旨
1、第三段“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 而绝”描写的是滁人出游的场面。通过这个场面,你能感
•跟随。 •形容枝叶茂密成阴。 •遮盖。 •记述。
一词多义
云归而岩穴暝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吾谁与归
太守自谓也 太守谓谁
聚拢 回家 归依
命名 是
一词多义
•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秀丽
• 佳木秀而繁阴
茂盛,繁茂
• 日出而林霏开 • 连月不开
散 放晴
一词多义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以……为乐)快乐
醉能同其乐
受到什么?
答: 滁州百姓生活安乐,太平,富足;太守励 精图治,治理有方 。
2、全文多处出现“乐”字,找找文章写了太守欧阳修的 几种乐趣?哪一种乐趣是文章主要想表达的?
欣赏山水秀丽风光的乐趣(山水之乐);宴酣之乐; 与民同乐(治理滁州政绩斐然)……
———————————————————
写作背景
• 庆历五年(1045年),范仲淹、富弼、杜 衍、韩琦等推行“庆历新政”失败,相继 被贬职。欧阳修因上书为他们辩护,也被 贬为滁州知州。
【注释】游:巡视。 聊:姑且。

贼:破坏。
1、解释下列句中红色的字。
(1)杂然而前陈者:纷—繁—杂——乱(2)执而鞭之:—— 鞭打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意思 (1)苍颜白发,颓然乎其见者,太守也。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也。 3、语段(一)写禽鸟之乐和游人之乐的用意是 什么? 衬托太守之乐 3、语段(一)中的太守和语段(二 )中的陶侃 关心民生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太守:与民同乐 •陶侃:重视农耕,爱护农业生产
填空——你一定行!
全文以“乐 ”字为线索,通 过描写 琅琊山 的美景 以及人们 游山的欢乐,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 的旷达情怀。
本文的中心句是: 醉能同其乐
• 这篇游记佳作一出,盛传不衰。滁 人惟恐失之,于庆历八年(104 8)请人把全文刻在石碑上。后来 又请苏轼用真、草、行三种字体书 写重刻,往来文人墨客乃至商贾都 争相摹拓,所遇关征,以赠官,可 以免税。
谥号“文忠”。本文选自《欧阳修散文选 集》。
2、唐宋八大家分别是:韩愈、 柳宗元 、 欧阳修、苏 轼 、苏 辙 、苏 洵 、王安石、曾巩 。欧阳
修 手 植 梅
名句默写
1、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2、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3、—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 本文写于欧阳修被贬到滁州做太守的第二 年(1046年)。当时欧阳修只有39岁,却 自称为“苍颜白发”的“醉翁”,有点自 嘲的味道。欧阳修虽然被贬,壮志未酬, 但在滁州却随遇而安,励精图治,以宽和 仁爱之心与民同乐。
• 尽责最乐;尽得大的责任, 便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 任,便得小快乐 。
——梁启超
散开 •香花。 •美好的。 •繁茂、茂盛 •穷尽。
负者歌于途: 伛偻提携: 临溪而渔: 杂然而前陈者: 宴酣之乐: 觥筹交错: 觥筹交错: 颓然乎其间者:
•背着。 •老年人。小孩子。 •捕鱼,动词。 •摆开 •尽兴地喝酒 酒杯。 •酒筹 •这里指醉醺醺的样子。
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 翳: 醒能述以文者:
3、[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的兴趣并不在于喝 酒。形容人别有意图,言在此而意在彼。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句子翻译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 喝酒上。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
3、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 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们的出 游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