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第1章----1原始居民点形成及城市产生
(四)第三阶段,居民点分化城市产生
1.早期城市产生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商业手工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 城市 城——防御性构筑物 市——交换场所
城——商业手工业为主
乡——农业为主
2.城市产生的条件
城市的产生是由生产发展而逐步产生的,它产生在 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是私有制和阶级的 产物。
2. 原始居民点布置特点(P4)
①位置:一般都位于较高爽向阳坡上,靠近河流水面。 ②规模:范围较大,分布和居住较密集
③房屋建造方式:都是成群聚落及穴居组合,后期多为 地面建筑。
代表形式:木骨泥墙房屋-北方黄河流域 杆栏式桩上建筑-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 ④布局:和氏族公社社会结构相适应的布局(环状) 简单的功能分区
七、明清时期——封建社会后期城市
一、原始居民点形成与城市产生
(一)原始社会形态
社会组织形式: 原始人群——氏族社会(母系、父系)——奴隶社会 生活来源(经济形式): 采集、渔猎——农业、畜牧业
(二)原始居住形式演变(第一阶段)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 .巢居——旧石器时代初期,距今50万年前~一万年前 2 .穴居—新石器时代,距今一万年左右 穴居:竖穴 半穴居: 袋形竖穴
生产力发展——社会分工
生产关系改变——私有制产生,阶级产生,国家产 生,军事防卫变得需要,从物质形态到社会形态都推动 了城市产生。 精神文化的繁荣——文字、宗教、礼仪制度,使城 市成为社会文化的中心
频繁的战争
第一章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
我国古代城市建设史的分期可分为下列几个时期: 一、原始社会时期——原始居民点形成及城市产生 二、夏、殷商及西周——奴隶社会城市
中国城建史
原始居民点的形成与城市的产生一、原始居民点的形成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的社会组织形式从“血缘家族”到“定居文明”。
新石器时代中期,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使以原始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固定居民点产生。
公元前7000——4000年,产生土地耕作者居民点。
地点: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印度河、黄河流域。
国家:埃及、巴勒斯坦、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印度、中国等。
原始居民点的特点:选择基址:山之阳,水之阴,地势高亢,土地肥沃,自然环境条件好。
布局特点:有简单分区,一般包括居住区,制陶工场,公共墓地,公共活动场所,有防御工事、壕沟和围墙。
二、城市的产生金属工具的使用,使手工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产生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出现了商品生产。
不从事生产的“商人”的出现,标志着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产生,城市随之开始形成。
最早的城市产生于公元前4000——3000年,是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产生的。
城市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的城市是人类劳动大分工的产物三、城市的形成条件•经济条件:有广大的农村,提供城市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物质财富。
•社会条件:有一定的社会组织条件和制度。
•自然条件:具有较好的自然条件、基址、物质资源。
•技术条件:有一定的生产技术和掌握这些技术的人。
•规划条件:按一定的目标与要求,应社会发展需要进行建设。
在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人类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只有近300年的历史中国城市建设史中国的远古城市四千多年前,当父系氏族公社向奴隶社会过渡阶段中,我国开始出现了具有一定规划格局的“城”的雏形----部落和部落联盟的城堡。
我国古代城市形成的三个发展阶段:. “聚”、“邑”的形成《史纪·五帝记》:“舜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城”的产生《吴越春秋》:“鲧,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城”----土地、鼎、戟. “城”与“市”的结合从“大同”到“小康”,标志着私有制的产生。
第一章 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第一章 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原始居民点实例——陕西临潼姜寨遗址 总体布局:
聚落有明显分区, 居住区是主体;居住区外 围有壕沟围护。 壕沟的东部及东北部 为墓葬区,西南临河河岸 为陶窑区。 居住区分五个组群, 各以一个“大房子”为主 体。组群围绕广场布置, 房屋门朝向广场。房屋分 陶窑区 为小、中、大三类。
2.旧石器时代中期 石器制作技术有所提高,仍以自然采集、狩猎为主,集体狩猎促 成了原始群(50-100人)的形成。居住方式仍为穴居、树居。
3.旧石器时代晚期 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制作工具更为精细。生产方式仍为自然采 集、狩猎、渔猎。居住方式为穴居、巢居,逐渐形成母系的原始 氏族部落。
第一章 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中国城市建设史
3.封建社会
秦汉时代(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20年)
三国时代(曹魏、蜀汉、孙吴公元220—280年) 两晋时代(公元265—公元 316年) 南北朝(公元420年—公元581年) 隋唐(公元581年—公元907年) 五代十国(公元907年—公元979年) 宋(公元979年—公元1279年)
辽(公元907年—公元1125年)
西夏(公元1032年—公元1227年) 金(公元1115年—公元1234年)
元(公元1279年—公元1368年)
明(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 清(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中华民国(公元1912年—公元1949年)
中国城市建设史—古代部分
原始的居住形式 半穴居
中国城建史
原始居民点的形成与城市的产生一、原始居民点的形成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的社会组织形式从“血缘家族”到“定居文明”。
新石器时代中期,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使以原始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固定居民点产生。
公元前7000——4000年,产生土地耕作者居民点。
地点: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印度河、黄河流域。
国家:埃及、巴勒斯坦、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印度、中国等。
原始居民点的特点:选择基址:山之阳,水之阴,地势高亢,土地肥沃,自然环境条件好。
布局特点:有简单分区,一般包括居住区,制陶工场,公共墓地,公共活动场所,有防御工事、壕沟和围墙。
二、城市的产生金属工具的使用,使手工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产生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出现了商品生产。
不从事生产的“商人”的出现,标志着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产生,城市随之开始形成。
最早的城市产生于公元前4000——3000年,是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产生的。
城市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的城市是人类劳动大分工的产物三、城市的形成条件•经济条件:有广大的农村,提供城市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物质财富。
•社会条件:有一定的社会组织条件和制度。
•自然条件:具有较好的自然条件、基址、物质资源。
•技术条件:有一定的生产技术和掌握这些技术的人。
•规划条件:按一定的目标与要求,应社会发展需要进行建设。
在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人类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只有近300年的历史中国城市建设史中国的远古城市四千多年前,当父系氏族公社向奴隶社会过渡阶段中,我国开始出现了具有一定规划格局的“城”的雏形----部落和部落联盟的城堡。
我国古代城市形成的三个发展阶段:. “聚”、“邑”的形成:《史纪·五帝记》:“舜一年成年而所居成聚,二邑,三年成都”。
.“城”的产生:《吴越春秋》:“鲧,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城”----土地、鼎、戟. “城”与“市”的结合从“大同”到“小康”,标志着私有制的产生。
中国城市建设史填空
第一章: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原始的居住形式有四种: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原始的居住点:陕西临潼姜寨遗址,西安半坡村遗址。
第二章:殷周时代的城市商城郑州,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城市遗址。
《尔雅》记载:邑外为之郊,郊外为之牧,牧外为之野,野外为之林。
《左传》记载: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邑曰筑,都曰城。
城与廓:三里之城,七里之廓。
《管子度地篇》:内为之城,外为之廓。
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
《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
这里记述的王城规划易将显然与井田制的土地制度有关。
考工记中还记载: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说明道路宽度有分级,市内宽,环城窄,城郊更窄。
还记载: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
这说明按封建等级,都城有大小,其中道路宽度也不同。
第三章: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管子对城市选址的总结: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
燕下都为现存战国城址中最大者。
齐临淄是目前所知春秋战国时期各古城中规模最宏伟的古城。
第四章:秦汉时代的城市信宫、阿房宫及长安城的修建均由军匠出身、后任少府的杨城延主持。
5、东汉洛阳:九六城,南北九里,东西六里。
第五章: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三国至南北朝时期的城市体系:城市发展总的趋势表现在北方中原地区城市的残破以及江南和周边地区城市的崛起。
3、曹魏邺城:在古代城市规划中有重要影响:1、城市有明确分区,统治阶级与一般居民严格分开。
2、既继承了古代城与廓的区分,也直接继承了汉代宫城的区分。
3、不同点是,区分更明确,不仅汉长安与洛阳宫城与坊里相参,或为坊里所包围,这也反映了阶级的对称及当时等级的森严,统治阶级对人民的防范。
4、整个城市的布局,将道路正对城门,干道丁字相交于宫门前,这样把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一般的建筑群扩大应用于整个城市,这种规划手法对以后的都城布局有很大影响。
中国城建史 第1章 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晚期
龙山文化
前2350─前1950年
山东省章丘市龙 山镇东的城子崖
夯土技术;墙体环绕的村庄, 目前所见到的最大史前聚落; 城市出现
第三节 原始的居民点
1、组成: 成群成片的房屋及穴居组成; 一般范围较大,居住较为密集 居住建筑与公共建筑的区分
2、位置:
背山面水、土地肥沃的高地; 阳坡; 靠近河流的二级台阶上 3、布局: 生产与生活的简单分区 住址与墓葬的分区 布局的一般规律:小房子围绕大房子;重防御
处则其言咙,其事乱。”“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商近市。”
4、“城郭”之构:“城”与“郭”中国古代城市的两大板块
原始聚落和初始城市,从在自然中安全立足到人群的阶级关系的确 立和维护,生产、生活和政治、军事等主客观因素决定了它们的形态与 结构特征。封闭性和内向性,中心、轴线、坊里、城郭制度等,成为中 国古代城市的遗传基因,被后世很好地继承并发扬光大,最终形成一套 中国自己的完整而独特的规划体系。
第四节 城市的产生
1、时间: 原始社会末期,约为公元前3000~前2000年的龙山文化时期。
2、背景 (1)生产力的发展(基础): 生产工具的发明和改进; “石器进入到青铜器” (2)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直接原因)
(3) 精神文化相应繁荣发展
文字与新宗教的出现; 反映社会等级制度核心的礼仪制度 的出现对城市产生起到重要作用。
“市”的有无关重要
定居出现在第一次社会劳动大分工,农业和牧业的分离。
定居方式的实现,意味着人类初步具备改造自然的能力,
开始创造自己永久性的家园。
更新世
全新世
冰期、间冰期
绝灭种 直立人、智人 打制石器 木、藤器具
城建史复习
第一章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1、原始的居住形式有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等。
穴居及巢居的时间最漫长,以后才逐渐发展为半穴居及地面建筑。
2、原始的居民点遗址都是都是成群的房屋及穴居的组合。
西安半坡村遗址已有一定的区分,居民点中首先有住宅和葬地的区分。
最普遍的手工业是制陶器,相应的便有窑地。
3、城市是在原始社会解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的。
城市是伴随私有制和阶级而产生的。
这种情况与国外大部分城市产生的过程是一致的。
第二章殷商时代的城市1、夏代逐渐形成奴隶制社会,至公元前17世纪,黄河下游的商部逐渐强盛,终于灭了夏朝,奴隶制社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成为中国主要区域。
2、商代,约在2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断断续续地分布着居住遗址,还有各种作坊。
3、商城(现郑州),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城市遗址。
4、版筑墙概念:筑土墙及在甲板中填入泥土,用杵夯实。
意义:版筑墙技术为地面建筑创造了有利条件,是建筑技术上的一大进步,也是商代劳动人民的重要创造。
5、商城附近有贾鲁河、金水河、须索河等,可见城市也河流有密关系,也说明早起的城市也农业有密切关系。
这种早起的奴隶社会的城市,与乡村还没有严格的分野。
6、殷墟(现安阳小屯):房屋的结构是由柱础支撑的高大木构架。
遗址尚未发现屋瓦,可能仍用草屋顶,也就是传说中的“茅茨土阶”。
古:指茅草屋顶,泥土台阶,今:指房屋简陋,生活简朴。
王宫的遗址有一定布局,成组排列。
住宅有东西南北两屋相对,中间为庭院,已发现四组,建筑轴线与磁针方向北偏东5度左右,可知当时已注意日照和朝向。
7、宫室与墓葬的工程规模宏大,可见当时奴隶主集中大量的奴隶进行长期的无偿劳动。
建筑技术的进步,主要表现在奴隶主使用的一些建筑上。
8、周代都城的名字,那个位置?周原,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的西部。
西周的都城为丰京及镐京。
遗址发现瓦片,当时屋顶已非草顶,比殷商时代有进步。
洛邑(王城),在东周时,曾是都城。
9、邑与市:中等的邑有时设市,故称“有邑之市”,并不是所有的邑都有市。
中国城市建设史
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一章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一、原始居民点的形成伴随着人类社会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农业的出现形成了固定居民点。
二、城市的产生人类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商业、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使社会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阶层,产生了私有制和阶级。
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而产生的。
城市本身的含义就包括城与市双重意义:城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市是交换的场所。
因此城市的出现应该具有商品经济以及防御功能的双重特征。
据我国考古发现了距今4000年以前的古城堡遗址。
中国最早的城市出现于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3000年,出现于原始社会后期。
第二章殷周时代的城市一、社会背景:这一时期冶炼技术、手工制作水平有了较大的进展,有了货币;创造了版筑技术;二、殷周时代的城市1、郑州商城: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城市遗址。
郑州商城包括城外郊区在内总面积达25 平方公里的古代大城。
城市平面近似方形。
城墙为夯土墙,又厚又高。
城市内外有宫殿、居民住宅区、制骨、制陶、铸铁等手工业作坊、农民居民点及墓葬区。
发现商城住宅,墙体为版筑。
2、周代的城市与城制:①周代的城市:周王城的复原图(下)。
周武王时期,由于政治中心在黄河上游,对于下游的商业中心不便统治,于是在周武王时期在洛阳附近建周王城。
②殷周时代的邑、都、市、城、廓、国邑:泛指所有居民点,奴隶主居住的邑为邑,四野农夫居住的邑为小邑;都:凡是有宗庙、君王统治者的邑称为都。
市:中等规模的邑设市,这时的市相当于墟、场等。
城:“筑城以为君”明确了城的功能,是为了保护君王统治,或设沟壑、或设夯土城墙,或设木栅栏。
廓:“造廓以守民”说明廓的功能是为了管理劳动人民;内为之城,外为之廓。
三里之城,七里之廓。
国:在周代国与城意义相同。
国在周代即“或”字,或字象形以戈守土,具有防御意义,而且国与土同义,体现统治阶级的权利。
③周代的城制:《周礼考工记》中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1原始居民点的形成及先秦时期的城市
半穴居
▪ 居住面稍高于室外地面 建筑,可分为单室和多 室两种类型。地面建筑 广泛存在于仰韶文化、 龙山文化里。它标志着 中国建筑已经开始脱离 原始穴居阶段,而多室 建筑的出现,则标志着 中国建筑开始以室内空 间的细分来适应社会关 系[诸如私有财产增多] 的变化。
2020/11/10
2003. [9]李德华. 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10]谭纵波. 城市规划.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汇刊等期刊
2020/11/10
学习目的
• 专业知识体系的重要课程 • 了解城市的产生、发展、过程、功能 • 指导城市规划、城市设计 • 提高对专业的认识 • 拓展理论知识扩大就业面
基础和保证
2020/11/10
• 城:城市的“城”是由城墙的“城”而来的,城墙是
城市的一个主要的代表性的具体形象。以“城墙”来代 表城市说明:除了城市必然有城墙之外,在古代很多时 候都是先修筑城墙然后才形成城市,建筑城墙是建城的 一项首先和主要的工作。
• 市:做买卖的地方,交易场所。市井 • 邑:古代称国为邑,也泛指城市。邑与市 • 廓:城廓之制
社,2009. [5]刘易斯·芒福德. 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
出版社,2005. [6]伊利尔·沙里宁. 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1986. [7]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8]约翰· M ·利维.现代城市规划(第五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地面建筑
西安半坡村遗址属 于新石器时期的仰韶 文化。位于西安浐河 东岸高地上,距今 6800-6300年。遗址 面积约为5万平方米。
1第1章-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2.旧石器时代中期 石器制作技术有所提高,仍以自然采集、狩猎为主,集体狩猎促 成了原始群(50-100人)的形成。居住方式仍为穴居、树居。
3.旧石器时代晚期 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制作工具更为精细。生产方式仍为自然采 集、狩猎、渔猎。居住方式为穴居、巢居,逐渐形成母系的原始 氏族部落。
中国城市建设史 导言 学习内容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原始社会—明清时期) 第二部分:中国近代城市建设史(1912年—1949年) 第三部分:中国现代城市建设史(1949年以来)
学习目标
了解我国城市尤其是古代都城的规划建设特点; 掌握我国历代城市建设中所反映的主要规划思想与经验;
中国城市建设史——古代部分
陕西临潼姜寨遗址
总体布局:
聚落有明显分区, 居住区是主体;居住区外 围有壕沟围护。
壕沟的东部及东北部 为墓葬区,西南临河河岸 为陶窑区。
居住区分五个组群, 各以一个“大房子”为主 体。组群围绕广场布置, 房屋门朝向广场。房屋分 为小、中、大三类。
陶窑区
2、奴隶社会:
夏代(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
商代(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066年);
周代(公元前1066年—公元前771年);
春秋战国(公元前771年—公元前221年), 即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
中国城市建设史
3.封建社会
秦汉时代(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20年) 三国时代(曹魏、蜀汉、孙吴公元220—280年) 两晋时代(公元265—公元 316年) 南北朝(公元420年—公元581年) 隋唐(公元581年—公元907年) 五代十国(公元907年—公元979年) 宋(公元979年—公元1279年) 辽(公元907年—公元1125年) 西夏(公元1032年—公元1227年) 金(公元1115年—公元1234年) 元(公元1279年—公元1368年) 明(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 清(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中华民国(公元1912年—公元1949年)
1 原始居民点的形成与先秦时期的城市
• 廓:城廓之制
• 内城、外城;城池、城隍
2020/3/27
城市的产生与先秦时期的城市
22
2. 夏朝后期城市的形成
108米 108米
100米 100米
2020/3/27
城市的产生与先秦时期的城市
23
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复原
2020/3/27
城市的产生与先秦时期的城市
城市的产生与先秦时期的城市
39
2020/3/27
鲁 国 曲 阜 古 城 示 意
内外两层
城市的产生与先秦时期的城市
40
思考题
试述我国城市是如何产生的(包括产生的时期、基 础及产生的条件)?
你对中国城市形成的时期及其形成评判标准有何看 法?
促成西周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我国最早的城市规划建设制度出现于何时、何书中?
2020/3/27
城市的产生与先秦时期的城市
15
a.木骨泥墙-北方黄河流域;
2020/3/27
城市的产生与先秦时期的城市
16
b.干栏式建筑
河姆渡遗址属长江下游 地区的新石器石器文化。 位于浙江余姚,距今大 约7000-5300年。遗址 中发现了大量木作工具、 建筑木构件和干阑式建 筑、立柱式的建筑遗迹。
地面建筑
2020/3/27
城市的产生与先秦时期的城市
11
西安半坡村遗址属 于新石器时期的仰韶 文化。位于西安浐河 东岸高地上,距今 6800-6300年。遗址 面积约为5万平方米。
2020/3/27
城市的产生与先秦时期的城市
12
2.原始居民点的特点
1)位置——多选在背山面水的高爽地段, 靠近河流的在二阶地上; 2)一般范围较大,分布和居住较密集; 3)开始形成一定的功能分区; 4)有成群成片的房屋建筑组合而成。
第一章 中国城市的产生与先秦时期的城市
3、周公、召公当时的规划方法是“相土”法,即“审视和勘察”,这是有古代的哲学思想、自然科学观念综合发展的一种处理城市与环境关系的建设方法,建立在关于自然规律探索的基础之上,其过程还深受宗教、祭祀影响。
4、需具有一定的城市基础设施
5、有比较密集的居民遗址
三、夏朝城市(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年)
○“禹都阳城,南面朝天下”(《史记·夏本纪》),开创夏朝,阳城位于河南登封县内,嵩山南麓,成为记载的古代第一个都城。体现了原始的“相地”方法。
○中国最古老的城市规划思想的诞生背景:大禹治水的过程中,测量土地,疏通河道,人民开始居住在平地上,种桑养蚕,播种粮食,安居乐业,形成城镇居民点。
第一章中国城市的产生与先秦时期的城市
第一节原始居民点的形成及其特征
一、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人类的居住形式由流动的原始群落(穴居、巢居)发展到固定的居民点,其间经历了数十万年
○新石器时代出现村落
二、原始的居住形式
○穴居
○巢居
○半穴居
○地面建筑
第二节中国城市的产生
一、中国城市产生的时期
我国最早城市是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也即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
○夏代共17个帝王,迁都10次。
○中国最古老的城市规划思想:
1、测量技术提高,禹“随山刊木”
2、农业进一步发展
3、原始的天文、授时技术的发展——夏历
○夏代出现了影响城市规划的建筑活动——筑“坛”。“坛”本意是高形的台。
○由于古代宗教和社会组织的发展,社稷变为祭祀的建筑,影响有两点:一是形成了原始社区组织(community),即中国封闭院落居住单位细胞的最初原型。二是逐渐演变形成了古代的坛庙制度。
城建史 中国城建史
原始居民点的形成与城市的产生一、原始居民点的形成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的社会组织形式从“血缘家族”到“定居文明”。
新石器时代中期,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使以原始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固定居民点产生。
公元前7000——4000年,产生土地耕作者居民点。
地点: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印度河、黄河流域。
国家:埃及、巴勒斯坦、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印度、中国等。
原始居民点的特点:选择基址:山之阳,水之阴,地势高亢,土地肥沃,自然环境条件好。
布局特点:有简单分区,一般包括居住区,制陶工场,公共墓地,公共活动场所,有防御工事、壕沟和围墙。
二、城市的产生金属工具的使用,使手工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产生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出现了商品生产。
不从事生产的“商人”的出现,标志着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产生,城市随之开始形成。
最早的城市产生于公元前4000——3000年,是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产生的。
城市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的城市是人类劳动大分工的产物(第二次)最早的城市是人类劳动大分工的产物。
历史研究表明,什随着以农业和牧业为标志的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的出现,固定的居民点逐渐产生。
农牧业生产力的提高产生了剩余产品,商业和手工业从农牧业中分离出来,这就是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
商业和手工业的聚集地就成为城市。
所以,最早的城市是人类社会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出现在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
[考点]1.“城”和“市”的概念。
2.城市的定义。
3.城市是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
[易错]1.在我国城市是指具有行政建制的市和镇,一些以集镇命名的村落不属于城市范畴。
2.两次人类大分工的结果不同:第一次劳动大分工产生居民点;第二次劳动大分工产生城市,即人类劳动大分工是最早的城市形成的主要原因。
[例题]1.最早的城市形成的主要原因足()。
(单选题)A.人类劳动大分工B.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C.军事需要D.商业和手工业的聚集答案:A三、城市的形成条件•经济条件:有广大的农村,提供城市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物质财富。
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一章-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第三节: 原始的居民点
1、原始居民点产生的社会背景 农业生产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氏族部落形成,产生 聚族而居的固定居民点,形成成群的房屋及穴居的组合。 2、原始居民点的选址 较为高爽、土壤肥沃松软的地段,靠近河湖水面。 3、原始居民点的分区 简单分区,住址 与葬地的区分、窑地 (主要的手工业制陶) 与住区的分开、出现 了公共仓库区。
4、城市形成的标准
从城市的要素、本质和定义出发, 城市形成的标准概括为:
一、区域范围内政治、宗教、文化等的中心聚落的形成; 二、军事防御功能得到加强的聚落的出现,其中许多以城墙的兴建为标志;
三、国家和文明的形成;
四、人口的聚集数量和密度大于所在区域内的乡村; 五、人口构成有别于乡村; 六、财富的聚集与消费中心; 七、大型聚落和建筑物的出现; 八、金属器物的出现; 九、文字的发明和知识的生产;
2、巢居 ① 我国古代关于巢居的记载 《庄子》:“古时禽兽多而人民少,民皆巢居而避之, 昼拈稼粟,暮栖树上,故名已曰有巢氏之民”。
② 巢居方式的演化——干阑式建筑
3、半穴居
① 半穴居方式发展演变历程——穴居与巢居形式的结合。 ② 半穴居居住空间基 本形态
多为方形,4米 ×4.3米,穴深0.8米, 中央为火坑,屋中间有 支柱,四周也有支柱。
② 旧石器时代中期
人的手已较为灵活,石器制作技术提高,可制砍伐器、 投掷的石球及木棍,以狩猎为主。开始集体狩猎及围猎, 出现原始群(50~100人),仍然以穴居和巢居为主。 ③ 旧石器时代晚期 生产能力进一步进步,生产方式为采集和渔猎,居住 出现死人与活人的空间分离(活人居上室,死人葬下室), 学会制造火,生活范围扩大。
十、市场和贸易的形成。
课后习题:
1、请简述城市的由来,以及“城”和“市”的涵义。
第01章 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第三节: 第三节: 原始的居民点
1、原始居民点产生的社会背景 农业生产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氏族部落形成,产生 聚族而居的固定居民点,形成成群的房屋及穴居的组合。 2、原始居民点的选址 较为高爽、土壤肥沃松软的地段,靠近河湖水面。 3、原始居民点的分区 简单分区,住址 与葬地的区分、窑地 (主要的手工业制陶) 与住区的分开、出现 了公共仓库区。
4、原始居民点中的建筑 建筑布局:有一定规律,聚落中心为供氏族成员集合 的大房子,周边为居住的小房子,开门方向朝向中心大房 子。 建筑分区:出现明显的住宅与公共建筑的分区。 建筑规模:小屋住4-5人。 5、原始居民点内的其他设施 壕沟、围墙:为了防御。
6、原始居民点遗址实例——陕西临潼姜寨遗址 原始居民点遗址实例——陕西临潼姜寨遗址 ——
中国城市建设史
中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 建筑与城市规划系
罗
曦
课程内容
中 国 城 市 建 设 史
上篇: 上篇:古代部分
1、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2、殷周时代的城市 3、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4、秦汉时代的城市 5、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6、宋元时代的城市 7、明清时期的城市 8、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中的若干问题 9、中国近代城市发展概况 10、由“租界”发展的大城市 11、外国独占的新建城市 12、因近代工商业及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城市 13、变化中的传统城市 14、日本帝国主义侵占的城市 15、近代的中西部城市 16、中国近代城市建设中的若干问题 17、1949年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18、半个世纪以来的城市规划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19、现代中国城市规划与建设实践的前期 20、改革开放后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④ 中石器时代 过渔猎采集生活,开始出现农业,产生人类历史上第 第 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狩猎业的分开),开始 一次劳动大分工 逐渐形成以农业为主的固定居民点。 ⑤ 新石器时代 农业逐渐发展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同时兼有渔猎), 聚居村落规模扩大,分布相当稠密。
中国城市建设史-01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 教学安排 • 推荐参考书
1、教学安排与课堂纪律
1)课时:2*12 2)课堂纪律 无故旷课3次(迟到或早退达3次算旷课1次),无成 绩。 3)关于考试 平时成绩占40%,期末成绩占60%(闭卷)。 平时成绩主要参考作业完成质量及课堂表现情况等。 作业选题:以课本中篇的某个城市为例,结合当时当 地的历史背景(不局限于近代,可延伸至现代),谈谈城市 的建设。5-6个人一组,成果以word格式提交,汇报用ppt形 式,时间控制在10-15分钟。
农业的出现,使人们的生活有了较为可靠的物质基础,组成氏族公社 的先民们便开始聚族而居,修建房屋,从而形成固定的居民点——村落。
•原始居民点的选址特点(实例1-西安半坡)
1)背山面水的高爽地带 2)土壤肥沃松软的地段
•原始居民点的布局特点
1)简单的功能分区 (居住区、墓葬区、陶窑区、公共仓库区) 2)居住区与其它区之间用濠沟隔开 3)居住区内的建筑布局有一定规律,聚落 中心为公共建筑,其周围环绕市发展与建设史》,庄林德、张京祥编著,东 南大学出版社,2002 2)《中国城市发展史》,傅崇兰等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社,2009 3)《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侯幼彬、李婉贞编著,中 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4)《中国建筑史》,潘谷西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5)纪录片:中国通史
第一章 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二、原始的居住形式
•地面建筑
接近半穴居形式,穴更浅,为22-38厘米。房屋平面有圆形与方形两种, 方形屋内立柱形成屋脊,如西安半坡遗址后期建筑。 在黄河流域,随着建筑向地面发展,房屋多用长方形平面。
第一章 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三、原始的居民点
•原始居民点产生的社会背景
中国城建史(复习整理)
原始居民点的形成与城市的产生一、原始居民点的形成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的社会组织形式从“血缘家族”到“定居文明”。
新石器时代中期,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使以原始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固定居民点产生。
公元前7000——4000年,产生土地耕作者居民点。
地点: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印度河、黄河流域。
国家:埃及、巴勒斯坦、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印度、中国等。
原始居民点的特点:选择基址:山之阳,水之阴,地势高亢,土地肥沃,自然环境条件好。
布局特点:有简单分区,一般包括居住区,制陶工场,公共墓地,公共活动场所,有防御工事、壕沟和围墙。
二、城市的产生金属工具的使用,使手工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产生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出现了商品生产。
不从事生产的“商人”的出现,标志着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产生,城市随之开始形成。
最早的城市产生于公元前4000——3000年,是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产生的。
城市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的城市是人类劳动大分工的产物三、城市的形成条件•经济条件:有广大的农村,提供城市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物质财富。
•社会条件:有一定的社会组织条件和制度。
•自然条件:具有较好的自然条件、基址、物质资源。
•技术条件:有一定的生产技术和掌握这些技术的人。
•规划条件:按一定的目标与要求,应社会发展需要进行建设。
在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人类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只有近300年的历史中国城市建设史中国的远古城市四千多年前,当父系氏族公社向奴隶社会过渡阶段中,我国开始出现了具有一定规划格局的“城”的雏形----部落和部落联盟的城堡。
我国古代城市形成的三个发展阶段:. “聚”、“邑”的形成《史纪·五帝记》:“舜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城”的产生《吴越春秋》:“鲧,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城”----土地、鼎、戟. “城”与“市”的结合从“大同”到“小康”,标志着私有制的产生。
原始居民点的形成与城市的产生
第二节 奴隶制社会的城市建设
公元前21世纪,中国社会步入奴隶制,经历了夏、商、周王朝, 大约持续了一千七八百年,这段漫长的岁月是我国城市由产 生走向发展的重要历程。
一、 夏商时期的城市建设
• 国家的产生和阶级的分化,生产力水平提高,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条件。 • 以夏少康中兴为界,夏商时期的城市建设可分为为两个阶段:
在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人类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农业经济时代, 工业经济时代只有近300年的历史
中国城市建设史
第一节 中国的远古城市
★ 四千多年前,当父系氏族公社向奴隶社会过渡阶段中,我国开始出现了具 有一定规划格局的“城”的雏形----部落和部落联盟的城堡。
★ 我国古代城市形成的三个发展阶段: – .“聚”、“邑”的形成 – 《史纪·五帝记》:“舜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 .“城”的产生
▪ 最早的城市产生于公元前4000——3000年,是在原 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产生的。
城市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早的城市是人类劳动大分工的产物
三、城市的形成条件
• 经济条件:有广大的农村,提供城市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物质财富。 • 社会条件:有一定的社会组织条件和制度。 • 自然条件:具有较好的自然条件、基址、物质资源。 • 技术条件:有一定的生产技术和掌握这些技术的人。 • 规划条件:按一定的目标与要求,应社会发展需要进行建设。
– 城市虽与农村关系密切,但城与野的关系尚不够明确。城市内部的 分区也不够明确
– 奴隶社会后期形成了完善的城市建设制度。
二、 周代的城市建设
★ 奴隶社会进入强盛时期,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力量得到加强,崇 尚礼制,使建城制度进一步完善。
★ 周代建国之初的宗族、诸侯分封,掀起了周代的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 ★ 文王建丰京,武王建镐京,周公建洛邑,使国都的统治地位得到进一步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
古代城市的形成【原始居民点的形成】●人类居住的形式由流动的原始群落发展到固定的居民点,其间经历了数十万年的岁月。
●距今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我国广大地区进入氏族社会。
农业从狩猎、牧业中分离出来,实现了人类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农业的出现,使人们的生活有了一定物质基础,组成氏族公社的先民开始聚族而居,形成固定的居民点——村落。
【原始居民点的特点】1、位置:一般都选在背山面水的高爽地段。
2、规模:一般范围较大,分布和居住较密集。
3、由成群成片的房屋建筑组合而成:房屋建造方式多种多样,具有代表性的有两种:木骨泥墙房屋和干栏式桩上建筑。
4、开始形成一定的功能分区。
【中国城市产生的时期】●起源:我国最早城市是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也即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
这个时期,从考古文化上说,大体相当于“龙山文化”时期(公元前3000—前2000年);从我国历史上说,相当于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经尧、舜、禹直到夏朝前期。
其间经历数百年之久。
●作为刚开始时产生的城市,其规模一般都还不够大,内部设施也很不完善,远不能与今天意义的城市相提并论,还不可能成为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严格说来是些城堡。
这一萌芽时期产生的城市称为“雏形城市”。
●我国早期城市从原始社会末期开始产生以后,但还不能认为其就此已经形成。
经过夏朝中前期300年左右的发展,大体至夏朝后期已基本形成。
●美国着名城市规划理论家刘易斯·芒福德在《城市发展史》一书中谈到国外最早城市产生的时期时这样写道:“城市,作为一种明确的新事物,开始出现在旧——新石器文化的社区中。
”又说“目前已知的最古老的城市遗址,大部分都起始于公元前3000年,前推后移不多的几个世纪。
”【我国城市产生的条件】(生产力+私有制和阶级分化+精神文化+战争+夯筑技术)1、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得以产生的基础。
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发展并与农业相分离,发生了社会第二次大分工。
2、其次是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居住区
墓葬区
原始居民点的选址特点
①地势高爽,土壤肥沃 ②靠近水源 ③向阳
原始居民点的布局特点
简单的功能分区 (生活区、墓葬区、制窑区)
第一章 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原始居民点的建筑布局
聚落中心为供氏族成员集合的大房子,周边环绕着小的住所, 普通居所呈向心式布局。公建与普通住所在建筑体量上有明显 的区别。小屋子仅住4—5人
中国城市建设史
我国历史朝代梗概 1、史前(原始):
即有正式记载前的中国境内人的发展史。经历了早期猿人、 晚期猿人、母系氏族、父系氏族、三皇五帝的传说,直至建 立夏朝。(170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
2、奴隶社会:
夏代(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商代(约元前17世纪—公元前1066年);
第一章 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原始居民点实例——陕西临潼姜寨遗址
总体布局:
聚落有明显分区, 居住区是主体;居住区外 围有壕沟围护。
壕沟的东部及东北部 为墓葬区,西南临河河岸 为陶窑区。
居住区分五个组群, 各以一个“大房子”为主 体。组群围绕广场布置, 房屋门朝向广场。房屋分 为小、中、大三类。
陶窑区
2.旧石器时代中期 石器制作技术有所提高,仍以自然采集、狩猎为主,集体狩猎促 成了原始群(50-100人)的形成。居住方式仍为穴居、树居。
3.旧石器时代晚期 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制作工具更为精细。生产方式仍为自然采 集、狩猎、渔猎。居住方式为穴居、巢居,逐渐形成母系的原始 氏族部落。
第一章 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中国城市建设史—古代部分
第一章 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第一章 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学习目标
了解原始社会的社会背景、生产与生活情况。
掌握原始居民点的选址与布局有哪些特点, 原始居住形式有哪些。 了解城市产生的时间以及社会背景。
第一章 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原始社会的生产与生活情况
旧石器时代
1.旧石器时代初期 使用简单的石工具,生产与生活完全依附于自然采集。居住方式 为穴居、树居,未形成固定的居民点。
原始的居住形式
半穴居
是穴居与巢居的一种结合,如西安半坡遗址。早期为方形袋穴、穴 深0.8米,4米*4.3米,屋子中间及四周有支柱,树枝编篱笆涂泥成 墙,木料相接用捆絮,屋子中央为火坑。
原始的居住形式 西安半坡遗址
第一章 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房屋遗址平面尺度示意(网格5米*5米)
第一章 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中国城市建设史
参考书籍
《中国城市规划史纲》 汪德华著 东南大学出版社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 张京祥著 东南大学出版社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 贺业钜著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中国城市建设史
中国城市建设史 导言 学习内容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原始社会—明清时期) 第二部分:中国近代城市建设史(1912年—1949年) 第三部分:中国现代城市建设史(1949年以来)
原始的居住形式
地面建筑
接近半穴居的形式,穴更浅,为22—38厘米。房屋平面有圆形与方 形两种,方形屋内立柱形成屋脊。如西安半坡遗址后期建筑。
第一章 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原始居民点的选址与布局 原始居民点产生的社会背景
农业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从而产生了聚族而居的居民点。人类第 一次社会分工,即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产生固定的居民点。
小结:
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农业从畜牧业、狩猎业中分 离出来,产生了以农业为主的固定居民点。在此之前,人类过着 依附于自然的采集生活,生产工具简单,生产力低下。
第一章 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原始社会的生产与生活情况
西安半坡遗址
1953年被发现,面积近5万平方米, 的母系氏族村落遗址,也是新石器时 半坡遗址博物馆是我国乃至亚洲第一
原始社会的生产与生活情况 中石器时代
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人类会制作细石器、陶器,开始出现农业, 产生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即农业从畜牧业及狩猎 业中分离出来,开始形成以农业为主的固定居民点。
新石器时代
农业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聚居村落规模扩大,居民点分布较为 密集。如:西安半坡遗址、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
周代(公元前1066年—公元前771年);
春秋战国(公元前771年—公元前221年), 即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
中国城市建设史
3.封建社会
秦汉时代(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20年) 三国时代(曹魏、蜀汉、孙吴公元220—280年) 两晋时代(公元265—公元 316年) 南北朝(公元420年—公元581年) 隋唐(公元581年—公元907年) 五代十国(公元907年—公元979年) 宋(公元979年—公元1279年) 辽(公元907年—公元1125年) 西夏(公元1032年—公元1227年) 金(公元1115年—公元1234年) 元(公元1279年—公元1368年) 明(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 清(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中华民国(公元1912年—公元1949年)
第一章 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原始的居住形式
穴居
人类最早的居所出现于距今50万年的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岩洞。旧 石器时代以天然洞穴为主,新石器时代人类开始使用工具构建洞 穴,如用树木搭建窝棚、或用工具在黄土崖面上挖掘洞穴。
原始的居住形式 穴居的演变发展
第一章 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穴居的发展:穴居→半穴居→地面建筑
学习目标
了解我国城市尤其是古代都城的规划建设特点; 掌握我国历代城市建设中所反映的主要规划思想与经验;
中国城市建设史——古代部分
学习内容
了解各历史时期城市发展的社会背景,掌握不同社会背景下的 重要规划思想;
熟记并掌握各个历史时期典型都城的规划布局特点。如:齐临 淄、赵邯郸、秦咸阳、汉长安、曹魏邺城、北魏洛阳、隋唐长 安、元大都、明清北京等。
第一章 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原始的居住形式 巢居
独木巢居→多木巢居→干阑式建筑→地面建筑
第一章 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原始的居住形式
干阑式建筑(巢居的演化)
采用多桩密集排列架空的形式,多适用于我国西南亚热带地区, 如广西、贵州等,具有通风、防潮、防盗、防兽等优点。如浙江 余姚河姆渡遗址。
第一章 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