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习题解答
第7章气体动理论习题解答
第7章 气体动理论7.1基本要求1.理解平衡态、物态参量、温度等概念,掌握理想气体物态方程的物理意义及应用。
2.了解气体分子热运动的统计规律性,理解理想气体的压强公式和温度公式的统计意义及微观本质,并能熟练应用。
3.理解自由度和内能的概念,掌握能量按自由度均分定理。
掌握理想气体的内能公式并能熟练应用。
4.理解麦克斯韦气体分子速率分布律、速率分布函数及分子速率分布曲线的物理意义,掌握气体分子热运动的平均速率、方均根速率和最概然速率的求法和意义。
5.了解气体分子平均碰撞频率及平均自由程的物理意义和计算公式。
7.2基本概念1 平衡态系统在不受外界的影响下,宏观性质不随时间变化的状态。
2 物态参量描述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在平衡态时的宏观性质的物理量,包括压强p 、体积V 和温度T 3 温度宏观上反映物体的冷热程度,微观上反映气体分子无规则热运动的剧烈程度。
4 自由度确定一个物体在空间的位置所需要的独立坐标数目,用字母i 表示。
5 内能理想气体的内能就是气体内所有分子的动能之和,即2iE RT ν= 6 最概然速率速率分布函数取极大值时所对应的速率,用p υ表示,p υ==≈其物理意义为在一定温度下,分布在速率p υ附近的单位速率区间内的分子在总分子数中所占的百分比最大。
7 平均速率各个分子速率的统计平均值,用υ表示,υ==≈8 方均根速率各个分子速率的平方平均值的算术平方根,用rms υ表示,rms υ==≈ 9 平均碰撞频率和平均自由程平均碰撞频率Z 是指单位时间内一个分子和其他分子平均碰撞的次数;平均自由程λ是每两次碰撞之间一个分子自由运动的平均路程,两者的关系式为:Zυλ==或λ=7.3基本规律1 理想气体的物态方程pV RT ν=或'm pV RT M=pV NkT =或p nkT =2 理想气体的压强公式23k p n ε=3 理想气体的温度公式21322k m kT ευ==4 能量按自由度均分定理在温度为T 的平衡态下,气体分子任何一个自由度的平均动能都相等,均为12kT 5 麦克斯韦气体分子速率分布律 (1)速率分布函数()dNf Nd υυ=表示在速率υ附近单位速率区间内的分子数占总分子数的百分比或任一单个分子在速率υ附近单位速率区间内出现的概率,又称为概率密度。
第7章习题解答
z 2 = z 1 + 130
2 z z ) 2 + 100 z ( z ) = 0 1 - ( 1 + 130 1 + 82 1 + 130
2 - 260 z z ´ 130 = 0 1 - 130 + 182 1 + 82
78 z ´ 130 - 130 2 = -48 ´ 130 = -6240 1 = 82 z 1 = -80 z 2 = z 1 + 130 = 130 - 80 = 50 f = 40cm
p 3 . 14 - 8 2 l 2 ´ 6328 ´ 10 - 3 ④ q= = = 2 . 315 ´ 10 rad pw0 3 . 14 ´ 0 . 0174
(5)有一个平凹腔,凹面镜曲率半径 R=5m,腔长 L=1m,光波长l=0.5mm,求①两镜 面上的基模光斑半径②基模高斯光束的远场发散角 解:①
2、双凹腔两反射镜面曲率半径分别为 R1=100cm、R2=82cm,腔长 L=130cm,求等价共焦 腔的焦参数。 解:
z1 +
f 2 = - R 1 z 1
z 1 +
f 2 = -100 z 1
2 2 z 100 z 1 + 1 + f = 0
w 0 =
f l
p
=
0 . 4 R l
p
(2)对称双凹腔长为 L,反射镜曲率半径 R=2.5L,光波长为l,求镜面上的基模光斑半 径。 解:
L L 2 f 2 = ( 2 R - L ) = (2 ´ 2 . 5 L - L ) = L 4 4 f = L
2 z 2
f
2
大学电路习题解答第7章
第七章(一阶电路)习题解答一、选择题1.由于线性电路具有叠加性,所以 C 。
A .电路的全响应与激励成正比;B .响应的暂态分量与激励成正比;C .电路的零状态响应与激励成正比;D .初始值与激励成正比2.动态电路在换路后出现过渡过程的原因是 A 。
A . 储能元件中的能量不能跃变;B . 电路的结构或参数发生变化;C . 电路有独立电源存在;D . 电路中有开关元件存在3.图7—1所示电路中的时间常数为 C 。
A .212121)(C C C C R R ++; B .21212C C C C R +;C .)(212C C R +;D .))((2121C C R R ++解:图7—1中1C 和2C 并联的等效电容为21C C +,而将两个电容摘除后,余下一端口电路的戴维南等效电阻为2R ,所以此电路的时间常数为)(212C C R +。
4.图7—2所示电路中,换路后时间常数最大的电路是 A 。
解:图7—2(A )、(B )、(C )、(D )所示四个电路中的等效电感eq L 分别为M L L 221++、21L L +、M L L 221-+和M L L 221++。
0>t 时,将图6—2(A )、(B )、(C )、(D )中的电感摘除后所得一端口电路的戴维南等效电阻eq R 分别为2R 、2R 、2R 和21R R +。
由于RL 电路的时间常数等于eqeq R L ,所以图7—2(A )所示电路的时间常数最大。
5.RC 一阶电路的全响应)e610(10tc u --=V ,若初始状态不变而输入增加一倍,则全响应c u 变为 D 。
A .t10e1220--; B .t10e620--;C .t10e1210--; D.t10e1620--解:由求解一阶电路的三要素法 τtc c c c u u u u -+∞-+∞=e)]()0([)( 可知在原电路中10)(=∞c u V ,4)0(=+c u V 。
教材第七章习题解答
第七章化学平衡习题解答1.回答下列问题(1)反应商和标准平衡常数的概念有何区别? (2)能否用r m G θ∆来判断反应的自发性?为什么? (3)计算化学反应的K θ有哪些方法?(4)影响平衡移动的因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影响移动方向的? (5)比较“温度与平衡常数的关系式”同“温度与反应速率常数的关系式”,有哪些相似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举例说明。
(6)酸碱质子理论如何定义酸和碱?有何优越性?什么叫共轭酸碱对?(7)当往缓冲溶液中加入大量的酸和碱,或者用很大量的水稀释时,pH 是否仍保持不变?说明其原因。
(8)对于一个在标准状态下是吸热、熵减的化学反应,当温度升高时,根据勒夏特列原理判断,反应将向吸热的正方向移动;而根据公式∆r G m θ=∆r H m θ-T ∆r S m θ判断,∆r G m θ将变得更正(正值更大),即反应更不利于向正方向进行。
在这两种矛盾的判断中,哪一种是正确的?简要说明原因。
(9)对于制取水煤气的下列平衡系统:22C(s)+H O(g)CO(g)+H (g) ;r m H Θ∆。
问:① 欲使平衡向右移动,可采取哪些措施?② 欲使正反应进行得较快且较完全(平衡向右移动)的适宜条件如何?这些措施对K θ及k(正)、k(逆)的影响各如何?(10)平衡常数改变时,平衡是否必定移动?平衡移动时,平衡常数是否一定改变?【解答】(1)反应商是在一定温度下,任意给定态时,生成物的相对压力(或者相对浓度)以方程式中化学计量系数为幂的乘积除以反应物的相对压力(或相对浓度)以化学计量系数为幂的乘积。
在一定温度下,当反应达到平衡时,生成物的相对压力(或者相对浓度)以方程式中化学计量系数为幂的乘积除以反应物的相对压力(或相对浓度)以化学计量系数为幂的乘积是一个常数,称为标准平衡常数,是量纲为一的量。
标准平衡常数的数值只是温度的函数。
(2)只能用r m G θ∆判断在标准态下的反应的自发性。
任意给定态时,反应的自发进行的方向只能由r m G ∆来判断。
第7章习题解答
习 题7-1为什么一般矩形波导测量线的槽开在波导宽壁的中线上?答:因为矩形波导一般工作于10TE 模,由10TE 模的管壁电流知,在矩形波导宽壁中线处只有纵向电流,因此沿波导宽壁的中线开槽不会切断高频电流的通路,不会破坏波导内的场结构,也不会引起波导内的电磁波向外辐射能量。
7-2 推导矩形波导中mn TE 波的场量表达式。
7-3 已知空气填充的矩形波导截面尺寸为21023mm b a ⨯=⨯,求工作波长mm 20=λ时,波导中能传输哪些模式?mm 30=λ时呢? 解:矩形波导的截止波长22c 2⎪⎭⎫ ⎝⎛+⎪⎭⎫ ⎝⎛=b n a m πππλ当0,1==n m 时,mm a C 462==λ,1,0==n m 时,mm b C 202==λ, 0,2==n m 时,mm a C 23==λ, 1,1==n m 时,mm b a 34.181********222c =⎪⎭⎫⎝⎛+⎪⎭⎫ ⎝⎛=⎪⎭⎫ ⎝⎛+⎪⎭⎫ ⎝⎛=πππλ满足电磁波在波导中传播条件c λλ<的模式有10TE 、01TE ;当mm 30=λ时,只能传输10TE 模。
7-4 已知空气填充的矩形波导截面尺寸为248cm b a ⨯=⨯,当工作频率GHz 5=f 时,求波导中能传输哪些模式?若波导中填充介质,传输模式有无变化?为什么?解: cm f C 6105103910=⨯⨯==λ,矩形波导的截止波长22c 2⎪⎭⎫⎝⎛+⎪⎭⎫ ⎝⎛=b n a m πππλ,当0,1==n m 时,cm a C 162==λ,1,0==n m 时,cm b C 82==λ, 0,2==n m 时,cm a C 8==λ, 2,0==n m 时,cm b C 4==λ 1,1==n m 时,mm b a 15.74181222222c =⎪⎭⎫⎝⎛+⎪⎭⎫ ⎝⎛=⎪⎭⎫ ⎝⎛+⎪⎭⎫ ⎝⎛=πππλ满足电磁波在波导中传播条件c λλ<的模式有10TE 、01TE 、20TE 、11TE 、11TM ; 若波导中填充介质,工作波长变短,所以传输模式增多。
第七章 习题答案
第七章动态电路的时域分析习题一、选择题1. 一阶电路的时间常数取决于: C(A) 电路的结构(B) 外施激励(C) 电路的结构和参数(D) 电路的参数2. 图示电路中I S = 5 A恒定,电路原已稳定,t = 0时开关S打开。
在求解过渡过程中,下列式子中正确的是: D(A) u(∞) = 125 V (B) τ = 0.4 s (C) u(0+) = 100 V (D) i(∞) = 5AL3.在电路换路后的最初瞬间( t = 0+ ),根据换路定律,电路元件可作如下等效: C(A) 无储能的电容可看做开路(B) 无储能的电感可看做短路(C) 电容可看作具有其初值电压的电压源(D) 电压源可看作短路,电流源可看作开路(0+)的值为:D4. 图示电路在开关S合上前电感L中无电流,合上开关的瞬间uL(A) 0 V (B) 63.2 V (C) ∞(D) 100 V5. 图示电路中电压源电压恒定,且电路原已稳定。
在开关S闭合瞬间,i(0+)的值为:C(A) 0.2 A (B) 0.6 A (C) 0 A (D) 0.3 A6. 表征一阶动态电路的电压、电流随时间变化快慢的参数是:D(A) 电感L(B) 电容C(C) 初始值(D) 时间常数τ7. 图示正弦脉冲信号的数学表达式为:B (A) sin ω t ⋅ ε (t ) + sin ω ( t - T ) ⋅ ε ( t - T ) (B) sin ω t ⋅ ε (t ) - sin ω t ⋅ ε ( t - T ) (C) sin ω t ⋅ ε (t ) - sin ω ( t - T ) ⋅ ε ( t - T ) (D) sin ω t ⋅ ε (t ) + sin ω t ⋅ ε ( t - T )8. 图示电路中,原已达稳态, t = 0开关 S 打开,电路的时间常数为:D (A)s 41 (B) s 61(C) s 4 (D)s 69. 示电路中,t = 0 时开关打开,则 u (0+)为:C(A) 0V (B) 3.75V (C) – 6V (D) 6V10.图示电路中,开关打开已久,在 t = 0 时开关闭合,i (0+) 为:D(A) 0A (B) 0.8A(C) 2A (D)1A11.R 、C 串联电路,已知全响应()()10C 83V,0t u t e t -=-≥,其零状态响应为:(A )(A) 1088V te-- (B) 1083V t e -- (C) 103V t e -- (D) 105V t e -12. .一阶电路的全响应()()10C 106V,0tu t et -=-≥若初始状态不变而输入增加一倍,则全响应u C (t)为 ( D ) (A) 20-12e -10t ; (B) 20-6e -10t ; (C) 10-12e -10t ; (D) 20-16 e -10t 。
第7章 信号处理电路 习题解答
7.3简述电荷放大器有什么特点,应用于何种场合。
解:电荷放大器应用于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的后端放大。
上述两种传感器属于电容性传感器,这类传感器的阻抗非常高,呈容性,输出电压很微弱;他们工作时,将产生正比于被测物理量的电荷量,积分运算电路可以将电荷量转换成电压量,电路如下图所示。
解:1)LBF;2)BPF;3)HPF;4)BEF。
二、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用 “√”(正)和“ ”(误)填入括号内。
1)高通滤波器的通频带是指电压的放大倍数不变的频率范围。()
2)低通滤波器的截止频率就是电压放大倍数下降1/2的频率点。()
3)带通滤波器的频带宽度是指电压放大倍数大于或等于通带内放大倍数0.707的频率范围。()
其中 ;
该滤波器为二阶低通滤波电路,幅频特性如下图:
7.7试说明图P7-8所示各电路属于哪种类型的滤波电路,是几阶滤波电路。
(1)
(2)
图P7-7
解:
图(1)所示电路二阶带通滤波器或者二阶带阻滤波器。
前一个运放为高通滤波器(截止频率f1),后一个运放为低通滤波器(截止频率f2),如果 ,则f1<f2,该滤波器为二阶带通滤波器;如果 ,则f1>f2,该滤波器为二阶带阻滤波器。
电容性传感器可等效为因存储电荷而产生的电动势Ut与一个输出电容Ct串联,如图中虚线框内所示。根据集成运放的特点,可得到输出电压为: 。
7.4简述隔离放大器有什么特点,应用于何种场合。
解:隔离放大器通常应用于远距离信号传输。
在远距离信号传输的过程中,常因强干扰的引入使放大电路的输出有很强的干扰背景,甚至将有用信号淹没,造成系统无法正常工作。隔离放大器将电路的输入侧和输出侧在电气上完全隔离,它既可切断输入侧和输出侧电路间的直接联系,避免干扰混入输出信号,又可使有用信号畅通无阻。目前集成隔离放大器有变压器耦合式、光电耦合式和电容耦合式三种。
第七章习题解答
计算图示各系统的动能:(1)偏心圆盘的质量为,偏心距OC m e =,对质心的回转半径为C ρ,绕轴O 以角速度0ω转动(图a )。
(2)长为l ,质量为的匀质杆,其端部固结半径为,质量为的匀质圆盘。
杆绕轴O 以角速度m r m 0ω转动(图b )。
(3)滑块A 沿水平面以速度移动,重块B 沿滑块以相对速度下滑,已知滑块A 的质量为,重块B 的质量为(图c )。
1v 2v 1m 2m (4)汽车以速度沿平直道路行驶,已知汽车的总质量为0v M ,轮子的质量为m ,半径为R ,轮子可近似视为匀质圆盘(共有4个轮子)(图d )。
解:(1) 222200111()222C C C T mv J m e 2ωρω=+=+(2) 2222111(83)326O J ml mr ml m l r =++=+2220011(83)212O T J m l r 22ωω==+(3) 22121122A B T m v m v =+2221121212221212221211(2cos150)2211()m v m v v v v m m v m v m v v °=+++=++(4) ()2222000211111(4)422222v T M m v mv mR M m v R ⎛⎞=−+⋅+⋅⋅=+⎜⎟⎝⎠20一常力矩M 作用在绞车的鼓轮上,轮的半径为r ,质量为。
缠在鼓轮上绳索的末端A 系一质量为的重物,沿着与水平倾斜角为1m 2m α的斜面上升,如图所示。
重物与斜面间的滑动摩擦系数为μ。
绳索的质量不计,鼓轮可看成为匀质圆柱体,开始时系统静止。
求鼓轮转过ϕ角时的角速度。
解:为一自由度理想约束系统。
取鼓轮、重物及绳索组成的系统为研究对象,受力图如下图所示。
鼓轮转过ϕ角时系统的动能为2222212111222T m r m r 2ωω=⋅⋅+ 重力、摩擦力和力矩M 在此有限路程上所做的功为122sin W M Fr m gr ϕϕϕ→α=−−根据动能定理,有()222212211sincos 42m r m r M m gr ωωαμ+=−+αϕ⎡⎤⎣⎦ ω=绞车提升一质量为m 的重物,如图所示。
大学物理学(课后答案)第7章
⼤学物理学(课后答案)第7章第七章课后习题解答、选择题7-1处于平衡状态的⼀瓶氦⽓和⼀瓶氮⽓的分⼦数密度相同,分⼦的平均平动动能也相同,则它们[](A) 温度,压强均不相同(B)温度相同,但氦⽓压强⼤于氮⽓的压强(C)温度,压强都相同(D)温度相同,但氦⽓压强⼩于氮⽓的压强3分析:理想⽓体分⼦的平均平动动能τk= kT,仅与温度有关,因此当氦⽓和氮2⽓的平均平动动能相同时,温度也相同。
⼜由理想⽓体的压强公式p =nkT ,当两者分⼦数密度相同时,它们压强也相同。
故选( C)O7-2理想⽓体处于平衡状态,设温度为T,⽓体分⼦的⾃由度为i ,则每个⽓体分⼦所具有的[](A)动能为-kT (B)动能为丄RT2 2(C)平均动能为^kT (D)平均平动动能为^RT分析:由理想⽓体分⼦的的平均平动动能3 kT和理想⽓体分⼦的的平均动能2T⼆丄kT ,故选择(C)O27-3三个容器A、B、C中装有同种理想⽓体,其分⼦数密度n相同,⽽⽅均根1/2 1/2 1/2速率之⽐为V A : V B : V C 1:2:4 ,则其压强之⽐为P A : P B : P C[](A) 1:2:4 (B) 1:4:8 (C) 1 : 4 : 16 (D) 4:2:1分析:由分⼦⽅均根速率公式= J3RT,⼜由物态⽅程p = nkT ,所以当三容器中得分⼦数密度相同时,得p1: P2: P3 =T1 :T2 :T3 =1:4:16 O故选择(C)O7-4图7-4中两条曲线分别表⽰在相同温度下氧⽓和氢⽓分⼦的速率分布曲线。
如果(VP O和(V P 分别表⽰氧⽓和氢⽓的最概然速率,则[](A)图中a表⽰氧⽓分⼦的速率分布曲线且V P O z V P H= 4(B) 图中a表⽰氧⽓分⼦的速率分布曲线且V P O/ V P H? =1/4(C) 图中b表⽰氧⽓分⼦的速率分布曲线且V P O / V P H=1/4(D) 图中b表⽰氧⽓分⼦的速率分布曲线且V P O/ V P H2 =4分析:在温度相同的情况下,由最概然速率公式'..P=I j2RT及氢⽓与氧⽓的摩尔质量M H2£M o2,可知氢⽓的最概然速率⼤于氧⽓的最概然速率,故曲线a对应于氧分⼦的速率分布曲线。
第7章习题详细解答
第7章习题解答7—1判断题(对的打√,不对的打×)1。
数字电路分为门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两大类。
(× )2。
边沿触发器和基本RS触发器相比,解决了空翻的问题.(×)3. 边沿触发器的状态变化发生在CP上升沿或下降沿到来时刻,其他时间触发器状态均不变。
(√)4. 基本RS 触发器的输入端就是直接置0端和直接置1端。
(√)23 的计数器。
(×)5。
3位二进制计数器可以构成模为16。
十进制计数器最高位输出的周期是输入CP脉冲周期的10倍。
(√)7. 构成一个7进制计数器需要7个触发器。
(×)8.当时序电路存在无效循环时该电路不能自启动.( √)9。
寄存器要存放n位二进制数码时,需要n2个触发器。
(×)10.同步计数器的计数速度比异步计数器快。
(√)11。
在计数器电路中,同步置零与异步置零的区别在于置零信号有效时,同步置零还需要等到时钟信号到达时才能将触发器置零,而异步置零不受时钟的控制。
(√)12。
计数器的异步清零端或异步置数端在计数器正常计数时应置为无效状态。
(√)13。
自启动功能是任何一个时序电路都具有的。
(× )14。
无论是用置零法还是用置数法来构成任意N进制计数器时,只要置零或置数控制端是异步的,则在状态循环过程中一定包含一个过渡状态;只要是同步的,则不需要过渡状态。
(√)15。
用置零法或置位法可以设计任意进制的计数器.(×)7—2 由或非门组成的基本RS触发器如图7—38所示,已知R、S的电压波形,试画出与之对应的Q和Q的波形。
图7—38 题7-2图解:由或非门组成的基本RS触发器的特性表,可得该题的输出端波形如下图所示:或非门RS 触发器特性表 题7—2 波形图7—3由与非门组成的基本RS 触发器如图7-39所示,已知R 、S 的电压波形,试画出与之对应的Q 和Q 的波形。
图7-39 题7-3图解:由与非门组成的基本RS 触发器的特性表,可得该题的输出端波形如下图所示:与非门RS 触发器特性表 题7—3波形图7-4已知如图7-40所示的各触发器的初始状态均为0,试对应画出在时钟信号CP 的连续作用下各触发器输出端Q 的波形。
组织行为学习题解答第7章
第七章群体心理与群体行为思考题1.在群体中,如何加强对非正式群体的引导和利用?答:加强对非正式群体的引导和利用,对非正式群体进行有效的管理主要有以下三种途径:(1)管理者自觉加强与非正式群体的联系。
管理者应该深入到员工中去,了解他们的思想、工作和生活状况;了解非正式群体领袖的个性、能力及态度,做到心中有数,与非正式群体领袖积极沟通,必要时理解、参与和支持非正式群体的有益活动。
(2)运用舆论导向引导。
运用企业的舆论工具、媒体、事件等,对非正式组织的群体成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循序渐进地使非正式群体成员的意见与企业的组织目标相一致。
此外,为非正式群体成员提供交流、沟通的机会,如各种舞会、联欢会、恳谈会、旅游、聚餐等,让他们潜移默化地逐步接受企业的观点。
(3)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群体。
针对不妨碍组织目标的群体比如说友谊型群体,可以将其纳入到管理中来,提高员工的情感承诺,增强组织支持感;针对可能妨碍组织目标的群体比如说利益型群体,首先要制定相应的制度,防止其对组织利益的侵害;其次要对非正式群体加以疏导利用,使其行为符合组织规范。
同时管理者要团结并发挥非正式群体领袖的作用,引导非正式群体目标与正式群体目标相一致;针对个别不利于组织目标的群体如破坏型群体,在说服引导无效后应采取措施予以拆散。
2.从众行为是怎样产生的?受哪些因素影响?答:(1)从众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是行为参照。
根据社会比较理论,在情景不确定的情况下,他人的行为最具有参照价值。
多数人一致的行为往往构成了一个最可靠的参照系统,人们根据这个参照系统做出自己的行为表现,这就是从众。
二是对偏离的恐惧。
个体偏离群体、标新立异的行为往往会受到群体的压力甚至遭受惩罚。
研究表明,群体总是喜欢和接受与群体一致的成员,厌恶、拒绝甚至制裁偏离群体的成员。
(2)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①情景的确定性程度。
当情景越明朗的时候,个体越不容易从众。
当个体对标准答案越肯定时越倾向于坚持自己的意见,不服从集体的错误结论。
高等数学第七章习题详细解答
第七章习题答案习题7.01.下列各种情形中,P 为E 的什么点?(1)如果存在点P 的某一邻域()U P ,使得()⊂c U P E (c E 为E 的余集); (2)如果对点P 的任意邻域()U P ,都有, ()(),C U P E U P E φφ≠≠; (3)如果对点P 的任意邻域()U P ,都有. 解 (1)P 为E 的外点;(2)P 为E 的边界点;(3)P 为E 的聚点。
2.判定下列平面点集的特征(说明是开集、闭集、区域、还是有界集、无界集等?)并分别求出它们的导集和边界.(1) (){},0≠x y y ;(2) (){}22,620≤+≤x y x y ; (3) (){}2,≤x y y x ;(4) ()(){}()(){}2222,11,24+-≥⋂+-≤x y x y x y x y .解 (1) 是开集,是半开半闭区域,是无界集,导集为2R ,边界集为(){},0=x y y ;(2)既不是开集也不是闭集,是半开半闭区域,是有界集,导集为(){}22,620≤+≤x y x y ,边界集为(){}2222,=6=20++,x y x y x y ;(3) 是闭集,是半开半闭区域,是无界集,导集为集合本身,边界集为(){}2,=x y y x ;是闭集,是闭区域,是有界集,导集为集合本身,边界集为()()(){}2222,11,24+-=+-=x y x y x y习题7.11. 设求1. 解 令,=-=yu x y v x,解得,11==--u uv x y v v,故()22,11⎛⎫⎛⎫=- ⎪ ⎪--⎝⎭⎝⎭u uv f u v v v ,即()()21+,1=-u v f u v v ,所以,()()21+y ,1=-x f x y y φ≠-}){()(P E P U 22,,y f x y x y x ⎛⎫-=- ⎪⎝⎭(,).f x y2.已知函数()22,cot =+-x f x y x y xy y,试求(),f tx ty .2. 解 因为()22,cot =+-y f x y x y xy x,所以,()2222,cot ,=+-t y f tx ty tx ty txty t x即()()222,cot =+-y f tx ty t x y t xy x.3.求下列各函数的定义域 (1) 25)1(=-+z ln y xy ;(2) =z ;(3) =z(4) )0;=>>u R r(5) =u3. 解 (1)(){}2,510-+>x y yxy ;(2)(){},0->x y x y ;(3)(){}2,≥x y x y ;(4)(){}22222,<++≤x y r x y z R ;(5)(){}222,≤+x y z x y4. 求下列各极限:(1) ()()233,0,31lim →-+x y x yx y ;(2)()(,1,1ln lim→+x x y y e(3)()(,0,0lim→x y(4)()(,0,0lim→x y ;(5)()()(),0,2sin lim→x y xy x ;(6)()()()()222222,0,01cos lim→-++x y x y x y xy e.4. 解 (1)()()2333,0,31101lim 0327→--==++x y x y x y ;(2)()(()1,1,1ln ln 11lim2→+++===x x y y e e e (3)()()()(,0,0,0,0limlim→→=x y x y ()(,0,01lim4→==x y (4)()(()()),0,0,0,01limlim→→=x y x y xy xy()()),0,0=lim1=2→+x y(5)()()()()()(),0,2,0,2sin sin limlim 122→→=⋅=⋅=x y x y xy xy y x xy(6)()()()()()()()()()222222222222222,0,0,0,01cos 1cos limlim→→-+-++=⋅++x y x y x y x y x y x y xy xy eex y()()()()()()()2222222022,0,0,0,01cos 10limlim=02→→-++=⋅⋅=+x y x y x y x y xy e exy5.证明下列极限不存在: (1)()(),0,0lim→-+x y x yx y ;(2)()(),0,0lim→+-x y xyxy x y .5. (1) 解 令=y kx ,有()(),0,001limlim 1→→---==+++x y x x y x kx kx y x kx k ,k 取不同值,极限不同,故()(),0,0lim→-+x y x yx y 不存在.(2) 解令=x y()()22,0,00lim lim 1→→==+-x y x xy x xy x yx ;令2=x y()()()()22,0,02,0,0022lim lim lim 0221→→→===+-++x y y y y xy y y xy x y y y y ;01≠,故()(),0,0lim→+-x y xyxy x y不存在.6.函数=y z a 为常数)在何处间断?6. 解 因为=y z 是二元初等函数,且函数只在点集(){,x y y 上无定义,故函数在点集(){,x y y 上间断.7.用 εδ- 语言证明()(,0,0lim0→=x y .7. 证明 对0∀>ε,要使220-=≤=<ε2<ε,取=2δε<δ0-<ε,所以()(,0,0lim 0→=x y习题7.21. 设()(),sin 1arctan ,π==+-xy xz f x y e y x y 试求()1,1x f 及()1,1y f1. 解()221,sin arctan 1=+++xy x x yf x y ye y xx yyπ22=sin arctan+++xy x xy ye y y x y π.()()222,sin cos 11-=++-+xy xyy x y f x y xe y e y x x yπππ 222sin cos -=+++xyxyx x xe y e y x y πππ()()1,1,1,1∴=-=-x y f e f e2.设(),ln 2⎛⎫=+ ⎪⎝⎭y f x y x x ,求()1,0'x f ,()1,0'y f .2. 解()()222122,22--==++x yx y x f x y y x x y x x()2112,22==++y x f x y yx y x x()()11,011,02∴==,x y f f . 3.求下列函数的偏导数(1) 332=++z x y xy ,(2) ()1=+xz xy , (3) ()222ln =+z y x y ,(4) ln tan=y z x, (5) ()222ln =+z x x y ;(6)=z (7) ()sec =z xy ;(8) ()1=+yz xy ;(9) ()arctan =-zy x y ;(10) .⎛⎫=⎪⎝⎭zx u y 3. 解 (1)2232,32z z x y y x x y ∂∂=+=+∂∂(2)因为 ()ln 1,x xy z e+=所以()()()()ln 1ln 11ln 111x x xy z xy xy e xy xy xy x xy xy +⎛⎫⎛⎫∂=++=+++ ⎪ ⎪∂++⎝⎭⎝⎭()()22ln 1111x x xy z x x e xy y xy xy +⎛⎫⎛⎫∂==+ ⎪ ⎪∂++⎝⎭⎝⎭(3)()2322222222,2ln z xy z y y x y x x y y x y ∂∂==++∂+∂+(4)222222sec sec 111sec ,sec tan tan tantan y yy z y y z y x x y y y y x x x y x x x x x x x x∂∂⎛⎫⎛⎫=-=-== ⎪ ⎪∂∂⎝⎭⎝⎭ (5)()32222222222ln ,z x z x y x x y x x y y x y ∂∂=++=∂+∂+(6)z z x y ∂∂====∂∂(7)()()()()sec tan ,sec tan z z y xy xy x xy xy x y ∂∂==∂∂(8)()()22ln 1111y y xy z y y e xy x xy xy +⎛⎫⎛⎫∂==+ ⎪ ⎪∂++⎝⎭⎝⎭()()()()ln 1ln 11ln 111y y xy z xy xy e xy xy xy y xy xy +⎛⎫⎛⎫∂=++=+++ ⎪ ⎪∂++⎝⎭⎝⎭ (9)()()()()()()()11222ln ,,111z z zz z z z x y z x y x y x y u u u x y z x y x y x y ------∂∂∂==-=∂∂∂+-+-+-(10)因为 ln,x z yu e=所以ln ln ln 21,,ln zzx x x z z z y y y u z x z u z x x z u x e e e x x xy y x y y y y z y y y⎛⎫⎛⎫⎛⎫⎪ ⎪ ⎪⎝⎭⎝⎭⎝⎭⎛⎫⎛⎫⎛⎫⎛⎫∂∂∂=⋅==⋅-=-= ⎪ ⎪ ⎪ ⎪∂∂∂⎝⎭⎝⎭⎝⎭⎝⎭4.设ln=z ,求证: 12∂∂+=∂∂z z xy x y . 4.证明 因为ln,z =所以z zx y∂∂====∂∂从而有12 z zx yx y∂∂+=+=+=∂∂5.求下列函数的二阶偏函数:(1)已知33sin sin=+z x y y x,求2∂∂∂zx y;(2)已知ln=xz y,求2∂∂∂zx y;(3)已知(ln=z x,求22∂∂z x和2∂∂∂z x y;(4)arctan=yzx求22222,,∂∂∂∂∂∂∂z z zx y x y和2∂∂∂zy x.5. 解(1)3323sin sin,3sin coszz x y y x x y y xx∂=+∴=+∂从而有223cos3coszx y y xx y∂=+∂∂(2)ln ln1,lnx xzz y y yx x∂⎛⎫=∴= ⎪∂⎝⎭从而有()()()ln1ln1ln11ln ln ln ln1xx xz yxy y y x yx y x y x--⎛⎫∂=+⋅=+⎪∂∂⎝⎭(3)(()1222 ln,zz x x yx-∂=∴===+∂从而有()()3322222222122zx y x x x yx--∂=-+=-+∂()()332222222122z x y y y x y x y --∂=-+=-+∂∂ (4)22221arctan,1y z y y z x xx x y y x ∂⎛⎫=∴=⋅-=- ⎪∂+⎝⎭⎛⎫+ ⎪⎝⎭ 222111z x yx x y y x ∂⎛⎫=⋅= ⎪∂+⎝⎭⎛⎫+ ⎪⎝⎭从而有()()()()2222222222222222222,x y y z xy z y x x x y x y x y x y -++∂∂-===∂∂∂+++ ()()2222222222222222,z xy z x y xy x y y y x x y x y x y ⎛⎫∂-∂+--=== ⎪∂∂∂+⎝⎭++ 6. 设()ln =z y xy ,求2∂∂∂z x y 及22∂∂zy .6. 解 因为()ln ,z y xy =所以()(),ln ln 1z y y z x y xy y xy x xy x y xy∂∂===+=+∂∂从而有22211,.z z x y x y y∂∂==∂∂∂ 习题7.31. 求下列函数的全微分.(1) 2222+=-s t u s t ;(2) ()2222+=+x y xyz x y e;(3) ()arcsin0=>xz y y;(4) ⎛⎫-+ ⎪⎝⎭=y x x y z e ;1.解 (1)()()222232322222222()()22222∂--+⋅---==∂--u s s t s t s s st s t s s s t s t()()222223232222222()()22222u t s t s t t ts t ts s t s t s t ∂--+---==∂-- ()()2322222244u u st t dz ds dt ds dt s t s t s t ∂∂-∴=+=-∂∂--(2)()()()222222222222++++∂=++⋅∂x y x y xyxyx y x y yzxe x y exxy()2222222244222222+++⎛⎫--=++⋅=+ ⎪⎝⎭x y x y x y xyxyxyx y x y xe x y e x e x y x y()()()22222222222-2+++∂=++⋅∂x y x y xy xyy x x y xzye x y eyxy()()2222222222442222+++-+⎛⎫-=+⋅=+ ⎪⎝⎭x y x y x y xyxyxyy x x y y x yeey e xy xy2244442222x y xyz z x y y x dz dx dy x edx y dy x y x y xy +⎛⎫⎛⎫∂∂--∴=+=+++ ⎪ ⎪∂∂⎝⎭⎝⎭ (3)2222211∂=⋅==∂--⎛⎫yzxyyy x y x x22⎛⎫⎛⎫∂=-=-= ⎪ ⎪∂⎝⎭⎝⎭z x x yy y z zdz dx dy x y∂∂∴=+=∂∂(4)22221y x y x x y x y z y y x e e x x y x y ⎛⎫⎛⎫-+-+ ⎪ ⎪⎝⎭⎝⎭⎛⎫∂-=-= ⎪∂⎝⎭ 22221y x y x x y x y z x x y e e y x y xy ⎛⎫⎛⎫-+-+ ⎪ ⎪⎝⎭⎝⎭⎛⎫∂-=-+= ⎪∂⎝⎭222222y x y x x y x y z z z y x x y dz dx dy e dx e dy x y y x y xy⎛⎫⎛⎫-+-+ ⎪ ⎪⎝⎭⎝⎭∂∂∂--∴=+==+∂∂∂ 2. 求函数2arctan1=+xz y 在1,1==x y 处的全微分.2.解()()()()()()()22222222222222222211111111111++∂++=⋅=⋅=∂++++++++y y z y y x xy y x y y xy()()()()()()22222222222222211222111111+∂-⋅--=⋅=⋅=∂++++++++y z x y xy xyx yy y x y y xy()()21,11125111z x ∂+∴==∂++ , ()()21,12125111∂-⋅==-∂++z y ()1,12255dz dx dy ∴=- 3. 求函数22=-xyz x y 当2,1,0.02,0.01==∆=∆=x y x y 时的全微分和全增量,并求两者之差.3.解 ()()()(),, 2.02,1.011,1z z x x y y z x y z z ∆=+∆+∆-=-()()22222.02 1.0121 2.0420.6670.667021 4.08 1.0232.02 1.01⨯⨯=-=-=-=--- ()()()2223222222222--⋅∂--===-∂---y x y xy x z x y y y x x y x y x y ()()()()22322222222--⋅-∂+==∂--x x y xy y z x xy y x y x y ()2,111413z x ∂∴=-=-∂- ,()()22,182110941z y ∂+⨯==∂- ()2,11100.020.010.070.0110.00439dz ∴=-⨯+⨯=-+=00.0040.004z dz ∴∆-=-=-.*4讨论函数()()()()(),0,0,0,,0,0⎧≠⎪=⎨⎪=⎩xy x y f x y x y 在()0,0点的连续性、可导性、可微性以及其偏导函数在()0,0的连续性.4.解()()()()()(),0,0,0,0lim,lim 00,0x y x y f x y xy f →→===(),f x y ∴在()0,0点连续 又()()()00,00,0000,0limlim 0x x x f x f f x x∆→∆→∆--===∆∆ ()()()000,0,0000,0limlim 0y y y f y f f y y∆→∆→∆--===∆∆ ()()0,00,0,00x y f f ∴==.()(()(,0,0,0,0,0,00limlim limx y x y f x yf z dzρρ→∆∆→∆∆→∆∆--∆-==()()()0,0,0x y<∆∆→∆lim0z dzρρ→∆-∴=故函数(),f x y 在()0,0点可微. 由()(),0,0x y ≠时(),=-x f x yy xy()23222sinx yy xy=-+(),=-y f x y x xy ()23222xy x xy=-+()(),0,0lim 0x y y →= ,()()()()23,0,0222lim→=+x y x yy kx xy()()()33323222=lim11→==+⋅+x kx ky kx k xk ,k 不同值不同()()()23,0,0222lim→∴+x y xy xy 不存在,故()()(),0,0lim ,xx y f x y →不存在.(),x f x y ∴在()0,0点不连续,同理可证(),y f x y 在点()0,0不连续.*5.计算()2.050.99的近似值.5.解 令00,1,2,0.01,0.05yz x x y x y ===∆=∆= 则1,ln y y z z yx x x x y-∂∂==∂∂ ()()1,21,22,0z zx y ∂∂∴==∂∂ ()()()2.0521,21,20.991120.0100.0510.02 1.02∂∂∴≈+∆+∆=+⨯+⨯=+=∂∂z zx y x y*6.设有厚度为,内高为,内半径为的无盖圆柱形容器,求容器外壳体积的近似值(设容器的壁和底的厚度相同).6.解 设容器底面积半径为r ,高为h则容器体积2V r h π=22,V Vrh r r hππ∂∂==∂∂ 22∴=+dV rhdr r dh ππ002,10,0.1,0.1r cm h cm r cm h cm ==∆=∆=()()22,102,1020.10.1400.140.1 4.4∴∆≈=⋅+⋅=⨯+⨯=V dV rh r πππππ*7. 测得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长分别为7±0.1cm 和24±0.1cm ,试求利用上述二值来计算斜边长度时的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0.1cm 10cm 2cm7.解 设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长分别为,x y ,则斜边z =,zz xy∂∂==∂∂由题意007,24,0.1,0.1x y x y δδ====z ∴的绝对误差为()()7,247,247240.10.10.242525∂∂=+=⨯+⨯=∂∂z x y z z x y δδδz 的相对误差()7,240.240.009625=≈zz δ 习题7.41.设,,,求. 1.解 ()3222sin 22cos 23cos 6---∂∂=⋅+⋅=⋅-⋅=-∂∂x y x y t t du z dx z dy e t e t e t t dt x dt y dt2.设,而,,求. 2.解2123∂∂=⋅+⋅=+∂∂dz z dy z dV x dx u dx V dx2341-=x3.设,,,求,. 3.解 ()()222cos 2sin ∂∂∂∂∂=⋅+⋅=-+-∂∂∂∂∂z z u z v uv v y u uv y x u x v x()()2222222cos sin sin cos cos 2cos sin sin x y y x y y x y x y y y =-+-()23sin cos cos sin x y y y y =-()()()222sin 2cos z z u z v uv v x y u uv x y y u y v y∂∂∂∂∂=+=--+-∂∂∂∂∂ ()()()2222222cos sin sin sin cos 2cos sin cos x y y x y x y x y x y y x y =--+-()()3333cos sin 2cos sin sin cos x y y x y y y y =+-+2e x y u -=sin x t =3y t =d d u tarccos()z u v =-34u x =3v x =d d zx22z u v uv =-cos u x y =sin v x y =zx ∂∂z y∂∂4.设,而,,求,. 4.解 222ln 3∂∂∂∂∂⎛⎫=⋅+⋅=⋅+- ⎪∂∂∂∂∂⎝⎭z z u z v u y u v x u x v x v x()()()2322632ln 326ln 3x y y y y x y x y x x x x +⎛⎫=+-=+-- ⎪⎝⎭5.设求5.解 ()()1wf x xy xyz y yz x ∂'=++++∂()()()()1wf x xy xyz x xz x z f x xy xyz y∂''=+++=+++∂ ()()wf x xy xyz xy xyf x xy xyz z ∂''=++=++∂6.求下列函数的一阶偏导数(其中具有一阶连续偏导数):(1);(2);(3);(4).6.解 (1)()()222222∂''=-⋅=-∂z f x y x xf x y x()()()222222∂''=-⋅-=--∂zf x y y yf x y y(2)121110∂'''=+⋅=∂u f f f x y y12122211u x x f f f f y y z y z ⎛⎫∂⎛⎫''''=-+=-+ ⎪ ⎪∂⎝⎭⎝⎭122220∂⎛⎫'''=⋅+-=- ⎪∂⎝⎭u y y f f f z z z (3)1231231∂''''''=⋅+⋅+⋅=++∂uf f y f yz f yf yzf x123230∂'''''=⋅+⋅+⋅=+∂uf f x f xz xf xzf y2ln z u v =32u x y =+y v x =zx ∂∂z y∂∂(),w f x xy xyz =++,,.w w wx y z∂∂∂∂∂∂f 22()z f x y =-,x y u f y z ⎛⎫= ⎪⎝⎭(,,)u f x xy xyz =22(,e ,ln )xy u f x y x =-123300∂''''=⋅+⋅+⋅=∂uf f f xy xyf z (4)1231231122∂''''''=⋅+⋅⋅+⋅=++∂xy xyu f x f e y f xf ye f f x x x()12312202∂'''''=⋅-+⋅+⋅=-+∂xy xy uf y f e x f yf xe f y7.求下列函数的二阶偏导数,,(其中具有二阶连续偏导数):(1),(2). 7.解(1)22121222∂''''=⋅+⋅=+∂zf xy f y xyf y f x22121222∂''''=⋅+⋅=+∂zf x f xy x f xyf y()()222211112212222222∂'''''''''∴=+⋅+⋅+⋅+⋅∂zyf xy f xy f y y f xy f y x233341111221222422yf x y f xy f xy f y f '''''''''=++++ 23341111222244yf x y f xy f y f '''''''=+++()()2222111122212222222∂''''''''''=+⋅+⋅++⋅+⋅∂∂zxf xy f x f xy yf y f x f xy x y322223111122212222422xf x yf x y f yf x y f xy f ''''''''''=+++++ 32231111222222522xf x yf x y f yf xy f ''''''''=++++()2222211122212222222∂'''''''''=+++⋅+⋅∂zx f x x f xy xf xy f x f xy y43221112222424x f x yf xf x y f '''''''=+++(2)()()222222∂''=+⋅=+∂zf x y x xf x y x()()222222∂''=+⋅=+∂zf x y y yf x y y22zx∂∂2z x y ∂∂∂22z y ∂∂f 22(,)z f x y xy =22()z f x y =+()()()()2222222222222224∂''''''∴=+++⋅=+++∂zf x y xf x y x f x y x f x y x()()22222224∂'''=+⋅=+∂∂z xf x y y xyf x y x y()()()()2222222222222224∂''''''=+++⋅=+++∂zf x y yf x y y f x y y f x y y8.设其中F 是可微函数,证明8.解()()()cos sin sin cos cos cos sin sin ux F y x x x xF y x x∂''=+--=--∂ ()sin sin cos uF y x y y∂'=-∂ ()()cos cos cos cos sin sin cos cos sin sin cos u uy x x xF y x y yF y x x x y∂∂''∴+=--+-⎡⎤⎣⎦∂∂ ()()cos cos cos cos sin sin cos cos sin sin cos cos x y x yF y x x yF y x x y ''=--+-=.习题7.51.设,φ⎛⎫= ⎪⎝⎭x y z z 其中为可微函数,求∂∂+∂∂z z x y x y . 1.解 z是,x y函数由方程xx z y φ⎛⎫= ⎪⎝⎭确定。
第7章 稳恒磁场习题解答
第7章 稳恒磁场7-1 如图,一个处在真空中的弓形平面载流线圈acba ,acb 为半径cm 2=R 的圆弧,ab 为圆弧对应的弦,圆心角090aob ∠=,A 40=I ,试求圆心O 点的磁感应强度的大小和方向。
解 由例7-1 线段ba 的磁感应强度 o o 40140(cos45-cos135) =410T4π0.02cos45B μ-=⨯⨯︒方向垂直纸面向外。
由例7-2 圆弧acb 的磁感应强度4002π1402 3.1410T 2π2420.02I μB R μ-==⨯=⨯方向垂直纸面向内。
4120.8610TB B B -=-=⨯方向垂直纸面向外。
7-2 将载流长直导线弯成如图所示的形状,求圆心O 点处磁感应强度。
解 如图,将导线分成1(左侧导线)、2(半圆导线)、3(右侧导线)三部分,设各部分在O 点处产生的磁感应强度分别为1B 、2B 、3B 。
根据叠加原理可知,O 点处磁感应强度321B B B B++=。
01=B024I B Rμ=,方向垂直于纸面向里034πI B Rμ=,方向垂直于纸面向里O 点处磁感应强度大小为习题7-1图0O 23(1π)4πIB B B Rμ=+=+ ,方向垂直于纸面向里。
7-3 一圆形载流导线圆心处的磁感应强度为1B ,若保持导线中的电流强度不变,而将导线变成正方形,此时回路中心处的磁感应强度为2B ,试求21:B B解 设导线长度为l ,为圆环时, 2πl R = 001π2I I B R l μμ==为正方形时,边长为4l,由例7-100024(cos 45cos135)4π8IB lμ=⨯-=⨯212 :πB B =7-4 如图所示,一宽为a 的薄长金属板,均匀地分布电流I ,试求在薄板所在平面、距板的一边为a 的点P 处的磁感应强度。
解 取解用图示电流元,其宽度为d r ,距板下边缘距离为r ,其在P 点处激发的磁感应强度大小为00d d d 2π22π(2)II r B (a r)a r aμμ==--,方向垂直于纸面向外。
第七章 练习题参考答案
V1 V3 V6
7. 对下图所示的有向图
(1) 画出它的邻接表 (2) 根据邻接表写出其拓扑排序序列
解:(1)邻接表为
0
2
5∧
2
3
4∧
2 3∧
4∧
1
2
3
6∧
1
4∧
(2)由邻接表可得拓朴排序序列:
1 5 2 3 64
8.已知n个顶点的有向图用邻接矩阵表示,编 写函数,计算每对顶点之间的最短路径。
4 18 ∧
2
1 12
32
5 22 ∧
3
1 16
22
44∧
4
1 18
34
5 10 ∧
5
2 22
4 10 ∧
解:(1) V1
12 V2
16 2
18
4 V3 22
V4
10 V5
(2)深度优先遍历的结点序列:v1,v2,v3,v4,v5
广度优先搜索的结点序列:v1,v2,v3,v4,v5
(3)最小生成树
CD CA CAB
CD CA CAB
CD CA CABΒιβλιοθήκη CD3DB
DB
DB DBC
DBCA DB DBC
DBCA DB DBC
10.对于如图所示的AOE网,求出各活动可能 的最早开始时间和允许的最晚开始时间, 哪些是关键活动?
a1=4
v2
v1
a3=2
a2=3
v3
a5=6 v4
a4=4
解:
顶点 Ve Vl V1 0 0 V2 4 4 V3 6 6 v4 10 10
if(length[i][k]+length[k][j]<length[i][j]) { length[i][j]=length[i][k]+length[k][j];
习题解答第7章
A. ; B. ;
C. ; D.
解:由求解一阶电路的三要素法 可知在原电路中 V, V。当初始状态不变而输入增加一倍时,有
V
二、填空题
1.换路前电路已处于稳态,已知 , , , . 时,开关由 掷向 ,则图7—3所示电路在换路后瞬间的电容电压 V, V。
作用时的响应为
作用时的响应为
总的零状态响应为
8.图7—14所示电路中,激励为单位冲激函数 A,求零状态响应 。
解:设激励为 ,用三要素法求电路的单位阶跃响应。
,
,
电流的单位阶跃响应为
根据单位冲激响应和单位阶跃响应的关系,可得电路中的 :
9.图7—15所示电路中, , ,求 时的响应 。
解:应用叠加原理求解此题.
第七章(一阶电路)习题解答
一、选择题
1.由于线性电路具有叠加性,所以C。
A.电路的全响应与激励成正比;
B.响应的暂态分量与激励成正比;
C.电路的零状态响应与激励成正比;
D.初始值与激励成正比
2.动态电路在换路后出现过渡过程的原因是A。
A.储能元件中的能量不能跃变;
B.电路的结构或参数发生变化;
C.电路有独立电源存在;
解: 由 时刻电路得:
,
换路后,电容 , 构成纯电容的回路(两电容并联),电容电压发生强迫跃变,此时应由电荷守恒原理求解换路后瞬刻的电容电压。由 得:
……①
…… ②
由以上两式解得
2.图7—4所示电路的时间常数 .
解:将储能元件开路,独立电源置 后,可得求戴维南等效电阻的电路如图7—4(a)所示。由于电路中含有受控源,因此需用外加电压法求戴维南等效电阻 .由图7—4(a)得
第七章 习题及答案
第七章 相关与回归分析一、单项选题题1、当自变量X 减少时,因变量Y 随之增加,则X 和Y 之间存在着( ) A 、线性相关关系 B 、非线性相关关系 C 、正相关关系 D 、负相关关系2、下列属于函数关系的有( )A 、身高与体重之间B 、广告费用支出与商品销售额之间C 、圆面积与半径之间D 、施肥量与粮食产量之间 3、下列相关程度最高的是( )A 、r=0.89B 、r=-0.93C 、r=0.928D 、r=0.8 4、两变量x 与y 的相关系数为0.8,则其回归直线的判定系数为( ) A 、0.80 B 、0.90 C 、0.64 D 、0.50 5、在线性回归模型中,随机误差项被假定服从( )A 、二项分布B 、t 分布C 、指数分布D 、正态分布6、物价上涨,销售量下降,则物价与销售量之间的相关属于( ) A 、无相关 B 、负相关 C 、正相关 D 、无法判断7、相关分析中所涉及的两个变量( )A 、必须确定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B 、都不能为随机变量C 、都可以是随机变量D 、不是对等关系 8、单位产品成本y (元)对产量x (千件)的回归方程为:t t x y 2.0100-=∧,其中“—0.2”的含义是( )A 、产量每增加1件,单位成本下降0.2元B 、产量每增加1件,单位成本下降20%C 、产量每增加1000件,单位成本下降20%D 、产量每增加1000件,单位成本平均下降0.2元E 、产量每增加1000件,单位成本平均下降20% 二、多项选择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 、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是研究现象之间相关关系的两种基本方法B 、相关分析不能指出变量间相互关系的具体形式,也无法从一个变量的变化来推测另一个变量的变化情况 C、回归分析可以不必确定变量中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 D、相关分析必须事先研究确定具有相关关系的变量中哪个为自变量,哪个为因变量 E、相关分析中所涉及的变量可以都是随机变量,而回归分析中因变量是随机的,自变量是非随机的2、判定现象之间有无相关关系的方法有()A、计算回归系数B、编制相关表C、绘制相关图D、计算相关系数E、计算中位数3、相关关系按相关的形式可分为()A、正相关B、负相关C、线性相关D、非线性相关E、复相关4、在直线回归方程∧yt=∧β1+∧β2Xt中,回归系数∧β2的数值()A、表明两变量之间的平衡关系B、其正、负号表明两变量之间的相关方向C、表明两变量之间的密切程度D、表明两变量之间的变动比例E、在数学上称为斜率5、下列那些项目属于现象完全相关()A、r=0B、r= —1C、r= +1D、y的数量变化完全由X的数量变化所确定E、r=0.986、在回归分析中,要求所涉及的两个变量x和y()A、必须确定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B、不是对等关系C、是对等关系D、一般来说因变量是随机的,自变量是非随机变量E、y对x的回归方程与x对y的回归方程是一回事7、下列有相关关系的是()A、居民家庭的收入与支出B、广告费用与商品销售额C、产量与单位产品成本D、学生学习的时间与学习成绩E、学生的身高与学习成绩8、可决系数2r=86.49%时,意味着()A 、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密切B 、因变量的总变差中,有80%可通过回归直线来解释 C 、因变量的总变差中,有20%可由回归直线来解释 D 、相关系数绝对值一定是0.93 E 、相关系数绝对值一定是0.8649 三、填空题1、相关系数r 的取值范围为 。
第七章习题解答
习 题 七1. 判断下面所定义的变换,哪些是线性的,哪些不是:(1) 在向量空间V 中,σ (ξ)=ξ+α,α是V 中一固定的向量;(2) 在向量空间R 3中,σ (x 1, x 2, x 3)=),,(233221x x x x +;(3) 在向量空间R 3中,σ (x 1, x 2, x 3)=),,2(13221x x x x x +-; (4) 把复数域看作复数域上的向量空间,σ (ξ)=ξ. 解 (1)当0=α时,σ是线性变换;当0≠α时,σ不是线性变换; (2)σ不是线性变换; (3)σ是线性变换; (4)σ不是线性变换;2. 设V 是数域F 上一维向量空间. 证明,σ是V 的一个线性变换的充要条件是:存在F 中的一个数a ,使得对任意ξ∈V ,都有σ (ξ)=a ξ .证明:充分性显然.必要性:令σ是ν的一个线性变换,设1ξ是ν的一个基.则νξσ∈)(1.那么)(1ξσ可由1ξ线性表示,不妨设11)(ξξσa =.对任意的νξ∈,有1ξξk =,则ξξξξσξσξσa k a a k k k =====)()()()()(1111.3. 设σ是向量空间V 的线性变换,如果σ k -1ξ≠0, 但σ k ξ=0,求证ξ, σξ, …, σk -1ξ (k >0)线性无关.证明: 令++σξξ10l l ┄ +011=--ξσk k l ┈┈┈┈(1)(1)式两端用1-k σ作用得:++-ξσξσkk l l 110+0221=--ξσk k l由已知得: ==+ξσξσ1k k=,022=-ξσk 01≠-ξσk ,所以有00=l .则(1)式变为: +σξ1l +011=--ξσk k l ┈┈┈┈(2)(2)式两端用2-k σ 作用得:ξσξσkk l l 211+-+0321=--ξσk k l同理01=l .重复上述过程有: ==10l l 01=-k l . 4. 在向量空间R [x ]中,σ (f (x ))=f '(x ), τ (f (x ))=xf (x ), 证明,στ -τσ=ι.证明:对任意][)(x R x f ∈,有))(())()((x f x f σττσστ=-=-+=-=-)()()()())((())(('''x xf x xf x f x f x f x x f τστσ)(x f .所以στ -τσ=ι.5. 在向量空间R 3中,线性变换σ, τ如下:σ (x 1, x 2, x 3)=(x 1, x 2, x 1+x 2)τ (x 1, x 2, x 3)=(x 1+x 2-x 3, 0, x 3-x 1-x 2)(1) 求στ, τσ, σ2;(2) 求σ+τ, σ -τ, 2σ.解: (1) =---+=),0,(),,(213321321x x x x x x x x x σστ,(321x x x -+0,),,()321321x x x x x x τ=-+,∴τστ=.)0,0,0(),,(),,(2121321=+=x x x x x x x ττσ,∴0=τσ ),,(),,(21213212x x x x x x x +=σσ=),,(2121x x x x +.∴σσ=2.(2) ),,)((321x x x τσ+=),,(321x x x σ+),,(321x x x τ ),,(2121x x x x +=+),0,(213321x x x x x x ---+),,2(32321x x x x x -+=.),,)((321x x x τσ-=),,(321x x x σ),,(321x x x τ-),,(2121x x x x +=),0,(213321x x x x x x ---+-=)22,,(321232x x x x x x -++-.2),,(2321=x x x σ),,(2121x x x x +=)22,2,2(2121x x x x +.6. 已知向量空间R 3的线性变换σ为σ (x 1, x 2, x 3)=(x 1+x 2+x 3, x 2+x 3,-x 3) 证明,σ是可逆变换,并求σ-1.证明:),0,0,1(),0,0,1(=σ, ),0,1,1(),0,1,0(=σ,),1,1,1(),1,0,0(-=σ.∴ σ关于3R 的一个基),0,0,1(, ),0,1,0(,),1,0,0(的矩阵为:⎪⎪⎪⎭⎫ ⎝⎛-=100110111A . 显然,A 可逆,所以σ是可逆变换,而且⎪⎪⎪⎭⎫ ⎝⎛--=-1001100111A所以-=⎪⎪⎪⎭⎫⎝⎛=--132113211(),,(x x x x A x x x σ,2x ,32x x +)3x -.7. 设σ, τ, ρ都是向量空间V 的线性变换,试证,(1)如果σ, τ都与ρ可交换,则στ, σ2也都与ρ可交换(若对任意α∈V ,都有στ (α)=τσ (α),就说σ与τ可交换);(2)如果σ+τ, σ-τ都与ρ可交换,则σ, τ也都与ρ可交换. 证:(1)由已知ρττρρσσρ==,.那么==)()(τρσρστ)(ρτσ =)()(στρτσρ=.22)()()(ρσσσρρσσσρσρσ====.(2)同理可证.8. 证明,数域F 上的有限维向量空间V 的线性变换σ是可逆变换的充分必要条件是σ把非零向量变为非零向量.证明:不妨设ν是n 维的. ,,21ξξ,n ξ是它的一个基.σ关于这个基的矩阵为A .显然,σ可逆当且仅当A 可逆. σ把非零向量变为非零向量当且仅当{}0=σKer ,而秩σ=秩A ,σ的零度=σker dim .且秩σ+σ的零度=n.所以秩σ=n 当且仅当σ的零度是0,即A 可逆当且仅当0=σKer .故σ可逆当且仅当σ把非零向量变为非零向量.9. 证明,可逆线性变换把线性无关的向量组变为线性无关的向量组. 证明:令σ是向量空间ν的可逆线性变换, ,,21αα,m α是ν的一组线性无关的向量,令++)()(2211ασασk k +0)(=m m k ασ.两端用1-σ作用得: +11αk +0=m m k α.由已知 ,,21αα,m α 线性无关,所以: ==21k k =0=m k .故 ),(),(21ασασ,)(m ασ 线性无关.10. 设{ε1, ε2, ε3}是F 上向量空间V 的一个基. 已知V 的线性变换σ在{ε1,ε2, ε3}下的矩阵为A =⎪⎪⎪⎭⎫⎝⎛333231232221131211a a aa a a a a a (1) 求σ在{ε1, ε3, ε2}下的矩阵;(2) 求σ在{ε1, k ε2, ε3}下的矩阵(k ≠0,k ∈F );(3) 求σ在{ε1, ε1+ε2, ε3}下的矩阵. 解:(1)⎪⎪⎪⎭⎫⎝⎛=222321323331121311231231),,(),,(a a a a a a a a a εεεεεεσ. (2)⎪⎪⎪⎪⎭⎫⎝⎛=33323123222113121132132111),,(),,(a ka a a k a a k a ka a k k εεεεεεσ. (3) =+),,(3211εεεεσ),,(3211εεεε+⎪⎪⎪⎭⎫⎝⎛++---+-⋅33323131232221212313222112112111a a a aa a a a a a a a a a a a11. 在R 3中定义线性变换σ如下σ (x 1, x 2, x 3)=(2x 2+x 3, x 1-4x 2, 3x 1),∀(x 1, x 2, x 3)∈R 3. (1) 求σ在基ε1=(1, 0, 0), ε2=(0, 1, 0), ε3=(0, 0, 1)下的矩阵;(2) 利用(1)中结论,求σ在基α1=(1, 1, 1),α2=(1, 1, 0),α3=(1, 0, 0)下的矩阵.解:(1) ⎪⎪⎪⎭⎫⎝⎛-=003041120),,(),,(321321εεεεεεσ (2)从基{}321,,εεε到基{}321,,ααα的过渡矩阵为⎪⎪⎪⎭⎫⎝⎛=001011111P .σ在{}321,,ααα下的矩阵为:⎪⎪⎪⎭⎫⎝⎛⎪⎪⎪⎭⎫ ⎝⎛-⎪⎪⎪⎭⎫ ⎝⎛--=⋅⎪⎪⎪⎭⎫ ⎝⎛-⋅-0010111110030411200111101000030411201P P =⎪⎪⎪⎭⎫ ⎝⎛---156266333. 12. 已知M 2(F )的两个线性变换σ,τ如下σ (X )=X ⎪⎪⎭⎫⎝⎛-1111, τ (X )=⎪⎪⎭⎫⎝⎛-0201X , ∀X ∈M 2(F ). 试求σ+τ, στ在基E 11, E 12, E 21, E 22下的矩阵. 又问σ和τ是否可逆?若可逆,求其逆变换在同一基下的矩阵. 证明:⎪⎪⎭⎫⎝⎛-=⎪⎪⎭⎫ ⎝⎛-+⎪⎪⎭⎫ ⎝⎛-=+021202011111)(111111E E E τσ =12112E E +222102E E +-.⎪⎪⎭⎫⎝⎛-=⎪⎪⎭⎫ ⎝⎛-+⎪⎪⎭⎫ ⎝⎛-=+200102011111)(121212E E E τσ =12110E E +222120E E -+.⎪⎪⎭⎫⎝⎛=⎪⎪⎭⎫ ⎝⎛-+⎪⎪⎭⎫ ⎝⎛-=+110002011111)(212121E E E τσ=121100E E +2221E E ++.⎪⎪⎭⎫⎝⎛-=⎪⎪⎭⎫ ⎝⎛-+⎪⎪⎭⎫ ⎝⎛-=+10002011111)(222222E E E τσ =121100E E +2221E E -+.所以τσ+在基22211211,,,E E E E 下的矩阵为⎪⎪⎪⎪⎪⎭⎫⎝⎛---=1120110200010012A . 同理可证στ在基22211211,,,E E E E 下的矩阵.121111)(E E E +=σ,121112)(E E E -=σ,222112112100)(E E E E E +++=σ,=)(22E σ2221121100E E E E -++.所以σ在此基下的矩阵为:⎪⎪⎪⎪⎪⎭⎫⎝⎛--=110110000110011B . 显然,B 可逆.所以σ可逆. σ在同一基下的矩阵为:⎪⎪⎪⎪⎪⎪⎪⎪⎭⎫ ⎝⎛--=-21210021*******1210021211B. 同理可讨论τ的可逆性及求τ的矩阵.13. 设σ是数域F 上n 维向量空间V 的一个线性变换. W 1, W 2是V 的子空间,并且V =W 1⊕W 2证明,σ是可逆变换的充要条件是V =σ ( W 1)⊕σ ( W 2)证明:令 ,1α,r α是1W 的一个基. 令 ,1+r α,n α是2W 的一个基. 由已知得: ,1α, n α是ν的一个基.必要性:设σ可逆,则 ),(1ασ,)(r ασ, )(1+r ασ,)(n ασ 也是ν的一个基.但=)(1W σ£( ),(1ασ,)(r ασ). =)(2W σ£( )(1+r ασ,)(n ασ)所以=ν+)(1W σ)(2W σ,⋂)(1W σ}0{)(2=W σ,故V =σ ( W 1)⊕ σ ( W 2).充分性:将必要性的过程倒过去即可.14. 设R 3的线性变换σ定义如下:σ (x 1, x 2, x 3)=(2x 1-x 2, x 2-x 3, x 2+x 3)求σ在基ε1=(1, 0, 0), ε2=(0, 1, 0), ε3=(0, 0, 1) 及基η1=(1, 1, 0), η2=(0, 1, 1),η3=(0, 0, 1)下的矩阵.解: σ在基{ε1, ε3, ε2}下的矩阵为:⎪⎪⎪⎭⎫⎝⎛--=110110012A . σ在基{321,,ηηη}下的矩阵为:⎪⎪⎪⎭⎫ ⎝⎛⎪⎪⎪⎭⎫ ⎝⎛--⎪⎪⎪⎭⎫ ⎝⎛=-110110011101100121100110011B =⎪⎪⎪⎭⎫⎝⎛--211110011. 15. 在M 2(F )中定义线性变换σ为σ (X )=⎪⎪⎭⎫⎝⎛-3210X , ∀X ∈M 2(F ). 求σ在基{ E 11, E 12, E 21, E 22}下的矩阵,其中E 11=⎪⎪⎭⎫⎝⎛0001, E 12=⎪⎪⎭⎫ ⎝⎛0010, E 21=⎪⎪⎭⎫ ⎝⎛0100, E 22=⎪⎪⎭⎫⎝⎛1000. 解: σ在基{22211211,,,E E E E }下的矩阵为⎪⎪⎪⎪⎪⎭⎫⎝⎛--=30200302100001A . 16. 证明,与n 维向量空间V的全体线性变换可交换的线性变换是数量变换.证明:由105P 习题二及第10题的结论易得. 17. 给定R 3的两个基α1=(1, 0, 1), α2=(2, 1, 0), α3=(1, 1, 1);和 β1=(1, 2,-1), β2=(2, 2, -1), β3=(2, -1, -1). σ是R 3的线性变换,且σ(αi )=βi ,i =1, 2,3. 求(1) 由基{α1, α2 , α3}到基{β1, β2 , β3}的过渡矩阵; (2) σ关于基{α1, α2 , α3}的矩阵; (3) σ关于基{β1, β2 , β3}的矩阵.解: (1)令)0,0,1(1=ε,)0,1,0(2=ε,)1,0,0(3=ε.则由{α1, α2 , α3}到{ε1,ε3, ε2}的过渡矩阵为:1101110121-⎪⎪⎪⎭⎫⎝⎛. 由基{ε1, ε3, ε2}到基{β1, β2 , β3}的过渡矩阵为:⎪⎪⎪⎭⎫ ⎝⎛101110221. 所以由基{α1, α2 , α3}到基{β1, β2 , β3}的过渡矩阵为:⎪⎪⎪⎭⎫ ⎝⎛----⋅⎪⎪⎪⎭⎫ ⎝⎛---=-1111222211111101211P =⎪⎪⎪⎪⎪⎪⎭⎫ ⎝⎛---252112323123232 (2) σ ==),,(),,(321321βββαααP ),,(321ααα.所以σ在),,(321ααα下的矩阵为:⎪⎪⎪⎪⎪⎪⎭⎫ ⎝⎛---252112323123232. σ关于基{β1, β2 , β3}的矩阵为: ⎪⎪⎪⎪⎪⎪⎭⎫ ⎝⎛---252112323123232 18. 设α1=(-1, 0, -2), α2=(0, 1, 2), α3=(1, 2, 5),β1=(-1, 1, 0), β2=(1, 0, 1), β3=(0, 1, 2),ξ=(0, 3, 5)是R 3中的向量,σ是R 3的线性变换,并且σ(α1)=(2, 0, -1), σ(α2)=(0, 0, 1),σ(α3)=(0, 1, 2).(1) 求σ关于基{β1, β2 , β3}的矩阵; (2) 求σ(ξ)关于基{α1, α2 , α3}的坐标; (3) 求σ(ξ)关于基{β1, β2 , β3}的坐标. 解:令⎪⎪⎪⎭⎫⎝⎛--=5222101011T ,⎪⎪⎪⎭⎫⎝⎛-=2101011112T .则从基{α1, α2 , α3}到基{β1, β2 , β3}的过渡矩阵为:⎪⎪⎪⎭⎫⎝⎛-=⎪⎪⎪⎭⎫ ⎝⎛----=⋅=-0101210011222341212211T T T T . 又321135310311)1,0,2()(αααασ-+-=-=321203231)1,0,0()(αααασ+-==321300)2,1,0()(αααασ++==所以σ关于),,(321ααα的矩阵为:⎪⎪⎪⎪⎪⎪⎭⎫⎝⎛---03135132310031311.从而σ关于基{β1, β2 , β3}的矩阵为:⋅⎪⎪⎪⎭⎫ ⎝⎛-==-2111000011AT T B ⎪⎪⎪⎪⎪⎪⎭⎫ ⎝⎛---03135132310031311⎪⎪⎪⎭⎫ ⎝⎛-⋅010121001= ⎪⎪⎪⎪⎪⎪⎭⎫ ⎝⎛-----31353103132343132310. (2)==)5,3,0(ξ321353135ααα+-.所以关于)(ξσ),,(321ααα的坐标为:⎪⎪⎪⎪⎪⎪⎭⎫⎝⎛--=⎪⎪⎪⎪⎪⎪⎭⎫ ⎝⎛-⋅926967956353135A 由(2)可知=)(ξσ⋅),,(321ααα⎪⎪⎪⎪⎪⎪⎭⎫⎝⎛--926967956=(β1, β2 , β3)⋅⋅-1T ⎪⎪⎪⎪⎪⎪⎭⎫ ⎝⎛--926967956 所以关于)(ξσ{β1, β2 , β3}的坐标为:⋅-1T ⎪⎪⎪⎪⎪⎪⎭⎫⎝⎛--926967956=⋅⎪⎪⎪⎭⎫ ⎝⎛-211100001⎪⎪⎪⎪⎪⎪⎭⎫ ⎝⎛--926967956=⎪⎪⎪⎪⎪⎪⎭⎫⎝⎛--971926956. 19. 设R 3有一个线性变换σ定义如下:σ (x 1, x 2, x 3)=(x 1+x 2,x 2+x 3,x 3),∀(x 1, x 2, x 3)∈R 3.下列R 3的子空间哪些在σ之下不变?(1) {(0, 0, c )| c ∈R }; (2) {(0, b , c )| b , c ∈R };(3) {(a , 0, 0)| a ∈R }; (4) {(a , b , 0)| a , b ∈R }; (5) {(a , 0, c )| a , c ∈R }; (6) {(a , -a , 0)| a ∈R }.解:(3)与(4)在σ之下不变.20. 设σ是n 维向量空间V 的一个线性变换,证明下列条件等价: (1) σ (V )=V ; (2) ker σ={0}.证明:因为秩σ+σ的零度=n. 所以秩σ=n 当且仅当σ的零度是0,即n =)(dim νσ当且仅当0ker dim =σ,因此V V =)(σ当且仅当}0{=σK e r .21. 已知R 3的线性变换σ定义如下:σ (x 1, x 2, x 3)=(x 1+2x 2-x 3, x 2+x 3, x 1+x 2-2x 3),∀(x 1, x 2, x 3)∈R 3. 求σ的值域σ (V )与核Ker σ的维数和基.解: σ关于基)0,0,1(1=ε,)0,1,0(2=ε,)1,0,0(3=ε的矩阵为:⎪⎪⎪⎭⎫ ⎝⎛--=211110121A .)1,0,1()(1=εσ,)1,1,2()(2=εσ,)(νσ ))(),((21εσεσL =.),(ker ξσL =其中)1,1,3(-=ξ,1ker dim =σ.22. 设σ是向量空间V 的一个线性变换,W 是σ的一个不变子空间,证明,W 是σ 2的不变子空间.证明:由不变子空间的定义易证. 23. 设σ是数域F 上n (>0)维向量空间V 的一个线性变换,{α1, α2 ,…, αr , αr +1,…, αn }是V 的基. 证明,如果{α1, α2 ,…, αr }是Ker σ的基,那么{σ (αr +1),…,σ (αn )}是Im σ的基.证明:已知{α1, α2 ,…, αr }是Ker σ的基, 则σ (αi )=0, i =1,2, …, r . 令 l r +1σ (αr +1)+ l r +2σ (αr +2)+ …+ l n σ (αn )=0, 则σ ( l r +1αr +1+…+ l n αn )=0, l r +1αr +1+…+ l n αn ∈ Ker σ .所以 l r +1αr +1+…+ l n αn =l 1α 1+…+ l r αr但 α1, α2 ,…, αr , αr +1,…, αn 是V 的一个基, 故 l r +1=…= l n =0. 所以 σ (αr +1),…, σ (αn ) 线性无关.又 Im σ = £(σ (α1), σ (α2)…, σ (αn )) = (σ (αr +1),…, σ (αn )).从而结论成立.24. 对任意α∈R 4,令σ (α)=A α,其中A =⎪⎪⎪⎪⎪⎭⎫⎝⎛---2122552131211201 求线性变换σ的核与象. 解: α1 = ⎪⎪⎪⎪⎪⎪⎭⎫⎝⎛--02232, α2 =⎪⎪⎪⎪⎪⎭⎫⎝⎛--1021, Ker σ =£(α1,α2). σ (ε1) = ⎪⎪⎪⎪⎪⎭⎫ ⎝⎛-2111, σ (ε2) = ⎪⎪⎪⎪⎪⎭⎫ ⎝⎛-2220. Im σ =£(σ (ε1), σ (ε2)).25. 设 σ,τ 是向量空间V 的线性变换,且σ+τ=ι,στ=τσ=θ. 这里ι是V 的恒等变换,θ 是V 的零变换. 证明:(1) V =σ(V )⊕τ (V ); (2) σ(V )=Ker τ.证明: (1) ∀ξ∈ V, ξ=ι (ξ)=(σ+τ)(ξ)=σ (ξ)+τ (ξ).所以V =σ (V )+τ (V ).对任意ξ∈σ (V )∩τ (V ). 则ξ=σ (ξ1)+ τ (ξ2).由已知条件可得ξ= ι (σ (ξ1)) = (σ+τ)(σ (ξ1)) = σ·(σ (ξ1) = σ·(τ (ξ2)= στ (ξ2) = 0 . 故结论成立.(2 ) 对任意σ (ξ)∈σ (V ), 则 τ(σ (ξ))= 0, 所以 σ (ξ)∈Ker τ .反之, 对任意ξ∈Ker τ , 则τ(ξ)= 0.由已知条件可得,ξ= (σ+τ)(ξ)=σ (ξ)+τ (ξ)=σ (ξ),所以ξ∈σ (V ).26. 在向量空间F n [x ]中,定义线性变换τ为:对任意f (x )∈F n [x ],τ(f (x )) =x f '(x )-f (x ). 这里f '(x )表示f (x )的导数. (1)求Ker τ及Im τ;(2)证明,V =Ker τ⊕Im τ. 解: (1) 令τ ( f (x )) = x f'(x )-f (x ) = 0其中 f (x ) = a 0 + a 1x + … + a n x n . 则(a 1x +2a 2x 2+ … +n a n x n )- f (x ) = 0(0- a 0) + ( a 1- a 1)x + (2a 2- a 2) x 2+ … + (n a n -a n )x n= 0 有 ⎪⎪⎩⎪⎪⎨⎧===00020na a a, 所以 f (x ) = a 1x ,Ker τ =£(x ), Im τ=£(1,x 2, … ,x n ).(2) 显然 .27. 已知向量空间V 的线性变换σ在基{ε1, ε2, ε3}下的矩阵为A =⎪⎪⎪⎭⎫⎝⎛--121101365 求σ的本征值及相应的本征向量. 问是否存在V 的一个基使得σ 关于这个基的矩阵是对角阵?解: 本征值λ=2 (三重), 属于λ=2的线性无关的本征向量为:ξ1=⎪⎪⎪⎪⎪⎪⎭⎫⎝⎛0131 , ξ2=⎪⎪⎪⎪⎪⎪⎭⎫ ⎝⎛-1031, 故σ 不能对角化.28. 设σ是向量空间V 的可逆线性变换,证明 (1) σ的本征值一定不为0; (2) 如果λ是σ 的本征值,那么λ1是σ-1的本征值.证明: (1) 反设σ 有一本征值为0,则存在ξ≠0,ξ∈ V , 使得σ (ξ)=0·ξ= 0 . 因为σ 可逆, 所以 σ -1(σ (ξ))=0, 即ξ= 0.矛盾.(2) 设λ是σ 的本征值,由(1)得λ≠0,且有σ (ξ)=λξ,ξ≠0.σ -1(σ (ξ))=λσ -1 (ξ). 即 σ -1 (ξ)=λ1ξ, 所以结论成立.补 充 题1. 设σ是数域F 上n 维向量空间V 的一个线性变换. 证明 (1) Ker σ ⊆Ker σ2⊆ Ker σ3⊆…(2) Im σ ⊇Im σ2 ⊇Im σ3 ⊇…证明: (1)对任意正整数n ,下证Ker σ n ⊆ Ker σ n +1 对任意ξ∈ Ker σ n., σ n(ξ)=0, σ (σ n(ξ))=0 即σn +1(ξ)=0, 所以ξ∈ Ker σn +1.(2) 对任意正整数n ,下证Im σ n ⊇Im σ n +1.对任意ξ∈Im σ n +1, 则存在 η∈ V , 使得ξ=σn +1(η)=σ n (σ (η))∈Im σ n.2. 设A 是数域F 上的n 阶矩阵. 证明,存在F 上的一个非零多项式f (x ), 使得f (A )=0.[不用Cayley-Hamilton 定理证. ]证明: 由于dimM n (F) = n 2, 所以I, A, A 2, …, A 2n线性相关,故存在F 上的不全为零的一组数k 0,, k 1, … ,k 2n ,使得+++2210A k A k I k ┄+022=nn Ak .取=)(x f +++2210x k x k k ┄+ 022=nn xk ,结论得证.3. 设V 是n 维向量空间, σ是V 的一个可逆线性变换, W 是σ的一个不变子空间. 证明, W 也是σ-1的不变子空间.证明:令{α1, α2 ,…, αr }是W 的一个基,因为W 是σ的不变子空间,所以 ,1,)(=∈i i ωασ,r .又σ是可逆的,所以 ),(1ασ,)(r ασ线性无关,故),(1ασ,)(r ασ也是W 的一个基.因为r i i i ,,1,))((1=∈=-ωαασσ.所以W 关于1-σ不变.4. 设σ是数域F 上向量空间V 的一个线性变换, σ2=σ. 证明: (1) Ker σ ={ξ-σ (ξ)|ξ∈V }; (2) V =Ker σ ⊕Im σ ;(3) 若τ是V 的一个线性变换, 那么Ker σ 和Im σ 都在τ之下不变的充要条件是στ=τσ.[提示:证(3)的必要性,利用(2). ]证明:(1)对于任意的,ker σξ∈则.0)(=ξσ那么{}V ∈-∈-=-=ξξσξξσξξξ)()(0.反之,任意的{}V ∈-∈-ξξσξξσξ)()(,有-=-)())((ξσξσξσ0)()()(2=-=ξσξσξσ,故σξσξker )(∈-.(2)由(1)的解果可知:σσIm ker +=V ,对任意的σσξIm ker ⋂∈,则有:)()(211ησησηξ=-=,因此0)()()(121=-=ησησξσ. 同时还有:ξησησξσ===)()()(222所以0=ξ,结论成立.(3)充分性易证.必要性:设Ker σ 和Im σ 都在τ之下不变,由(2)的结论得:1,ξξξ=∈∀V ),(2ξσ+其中σξker 1∈.又因为+-=+-=-))(())(())()(())((1121ξστξτσξσξτσστξτσστ )()))(((222ξτσξστσ-.由已知,,Im ))((,ker )(21σξστσξτ∈∈不妨设)())((32ξσξστ=,所以)()())(())(())((2323=-=-=-ξτσξσξστξσσξτσστ.5. 设σ是数域F 上n 维向量空间V 的一个线性变换, σ2=ι. 证明, V =W 1⊕W 2, 这里W 1={ξ∈V |σ(ξ)=ξ},W 2={η∈V |σ(η)=-η}.[提示:∀α∈V ,α=21(α+σ(α))+21(α-σ(α)). ]证明:首先对2)(2)(,ασαασααα-++=∈∀V ,由于=+)2)((ασασ2)(2)()(2ασαασασ+=+,=-)2)((ασασ=-2)()(2ασασ 2)(ασα--所以12)(W ∈+ασα,22)(W ∈-ασα,故21W W V +=.其次对任意的21W W ⋂∈α,则αασ=)(,αασ-=)(.所以0,02==αα.那么V =W 1⊕W 2,结论成立.6. 设V 是复数域C 上一个n 维向量空间, σ, τ是V 的线性变换, 且στ=τσ . 证明(1) 对σ的每一本征值λ来说,V λ={ξ∈V |σ(ξ)=λξ}是τ的不变子空间; (2) σ与τ有一公共本征向量.[提示:证(2)时,考虑τ在V λ上的限制. ] 证明: (1)易证.(2).由(1)可知λV 是τ的不变子空间.则λτV 是λV 的一个线性变换.因此λτV 在复数域C 上一定有一个本征值,不妨设为μ.即存在λαV ∈≠0,使得μαατλ=))((V .而)())((ατατλ=V ,所以α是τ的属于μ的一个本征向量.由α的取法,结论得证.7. 设A 是秩为r 的n 阶半正定矩阵. 证明,W ={ξ∈R n |ξ T A ξ=0}是R n 的n -r 维子空间.[提示:利用习题三第33题的结论,可得W 是齐次线性方程组BX =0的解空间. ]证明:由习题三第33题的结论得:B B A T =,其中B 是秩为r 的n r ⨯矩阵.则)()(ξξξξξξB B B B A T T T T ==,那么0=ξξA T当且仅当0=ξB .=W{}0=∈ξξB Rn.因为秩r B =,所以齐次线性方程组0=Bx 的解空间是r n -维的.即r n W -=dim .8. 设σ,τ是F 上向量空间V 的线性变换,且σ2=σ,τ2=τ. 证明,(1) Im σ=Im τ 当且仅当 στ=τ, τσ=σ; (2) Ker σ=Ker τ 当且仅当 στ=σ, τσ=τ.证明:(1)必要性:设τσm m I I =,,V ∈∀ξ则σξτIm )(∈.令)()(1ξσξτ=,则)()())(()(11ξτξσξσσξστ===.所以τστ=.同理可证στσ=.充分性:设τστ=,στσ=.对任意的σξσIm )(∈,则τξστξτσξσIm ))(())(()(∈==所以τσIm Im ⊆,同理可证στIm Im ⊆. (2)必要性:设Ker σ=Ker τ.对任意的V ∈ξ,因为0)()())((2=-=-ξτξτξξττ所以τξξτker )(∈-,则0))((=-ξξτσ,即)())((ξσξτσ=,故σστ=.同理可证ττσ=.充分性:设ττσ=,σστ=.对任意的σξker ∈,则0)(=ξσ.且0)0())(())(()(====τξστξτσξτ所以τξker ∈,故τσker ker ⊆.同理可证στker ker ⊆.。
第7章习题解答
第7章思考题及习题7参考答案一、填空1. AT89S52单片机任何一个端口要想获得较大的驱动能力,要采用电平输出。
答:低2.检测开关处于闭合状态还是打开状态,只需把开关一端接到I/O端口的引脚上,另一端接地,然后通过检测来实现。
答:I/O端口引脚的电平3. “8”字型的LED数码管如果不包括小数点段共计段,每一段对应一个发光二极管,有和两种。
答:7,共阳极,共阴极4. 对于共阴极带有小数点段的数码管,显示字符“6”(a段对应段码的最低位)的段码为,对于共阳极带有小数点段的数码管,显示字符“3”的段码为。
!答:7DH,B0H5. 已知8段共阳极LED数码显示器要显示某字符的段码为A1H(a段为最低位),此时显示器显示的字符为。
答:d6. LED数码管静态显示方式的优点是:显示闪烁,亮度,比较容易,但是占用的线较多。
答:无,较高,软件控制,I/O口7. 当显示的LED数码管位数较多时,一般采用显示方式,这样可以降低,减少的数目。
答:动态,成本,I/O端口8. LCD 1602是型液晶显示模块,在其显示字符时,只需将待显示字符的由单片机写入LCD 1602的显示数据RAM(DDRAM),内部控制电路就可将字符在LCD上显示出来。
答:字符,ASCII码-9. LCD 1602显示模块内除有字节的RAM外,还有字节的自定义,用户可自行定义个5×7点阵字符。
答:80,显示数据,64,字符RAM,810.当按键数目少于8个时,应采用式键盘。
当按键数目为64个时,应采用式键盘。
答:独立,矩阵11.使用并行接口方式连接键盘,对独立式键盘而言,8根I/O口线可以接个按键,而对矩阵式键盘而言,8根I/O口线最多可以接个按键。
答:8,6412.LCD 1602显示一个字符的操作过程为:首先,然后,随后,最后。
答:读忙标志位BF,写命令,写显示字符,自动显示字符13.由于微型打印机TPµP-40A/16A是一种外设,因此单片机与微型打印机的的命令与数据传送,必须采用方式。
第7章 习题解答
第7章 习题解答7.1 由74290所构成的计数电路如图7.50所示,试分析它们各为几进制计数器。
图7.50 习题7.1图Q3Q3Q3Q3解:74290是异步二-五-十进制计数器,下降沿触发;CKA 是二进制计数器脉冲输入,Q 0是输出;CKB 是五进制计数器脉冲输入,Q 3Q 2Q 1是输出;异步清零端R0(1)、R0(2)和异步置9控制端R9(1)、R9(2)都是高有效。
(1)R9(1)=R9(2)=0;R0(1)=R0(2)=Q 3;CKA 无脉冲输入;CKB 接外部时钟,所以74290中只有五进制计数器工作。
设五进制计数器的初态为Q 3Q 2Q 1=000,在CLK 下降沿的作用下进行加1计数,当Q 3=1时,R0(1)=R0(2)=1,计数器异步清零,重新计数。
也就是说,该电路有效状态的转换过程是:000→001→010→011→000(由于该芯片是异步清零,所以Q 3Q 2Q 1=100是过渡状态,在011之后短暂存在)。
由此可知,该电路是四进制计数器。
(2)CKA 没有脉冲输入,CKB 接外部时钟,所以只有五进制计数器工作。
R9(1)=R9(2)=0;R0(1) =Q 1,R0(2)=Q 2;设五进制计数器的初态为Q 3Q 2Q 1=000,在CLK 下降沿的作用下进行加1计数,当Q 2=Q 1=1(即计数值变为Q 3Q 2Q 1=011)时,R0(1)=R0(2)=1,计数器异步清零,重新计数。
也就是说,该电路有效状态的转换过程是:000→001→010→000(由于该芯片是异步清零,所以Q 3Q 2Q 1=011是过渡状态,在010之后短暂存在)。
由此可知,该电路是三进制计数器。
(3)CKB=Q 0,CKA 接外部时钟,两个计数器同时工作,构成一个8421BCD 码计数器。
R9(1)=R9(2)=0;R0(1)=R0(2)=Q 3。
设计数器的初态为Q 3Q 2Q 1Q 0=0000,在CLK 下降沿的作用下按8421BCD 码进行加1计数,当Q 3=1时,R0(1)=R0(2)=1,计数器异步清零,重新计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习 题 77.1 图7.1所示为场效应管的转移特性,请分别说明场效应管各属于何种类型。
说明它的开启电压th U (或夹断电压p U )约是多少。
GSGS (a)(b)(c)图7.1 习题7.1图解:(a) N 沟道 耗尽型FET U P =-3V ; (b) P 沟道 增强型FET U T =-4V ; (c) P 沟道 耗尽型FET U P =2V 。
7.2 图7.2所示为场效应管的输出特性曲线,分别判断各场效应管属于何种类型(结型、绝缘栅型、增强型、耗尽型、N 沟道或P 沟道),说明它的夹断电压p U (或开启电压th U )为多少。
DS (a)DS (b)图7.2 习题7.2图解:(a) JFET P 沟道 U P =3V ;(b) 耗尽型 N 沟道FET U P =-1.0V7.3 某MOSFET 的I DSS = 10mA 且U P = -8V 。
(1) 此元件是P 沟道还是N 沟道?(2) 计算U GS = -3V 是的I D ;(3) 计算U GS = 3V 时的I D 。
解:(1) N 沟道;(2) )mA (9.3)831(10)1(P GS DSS D =-⨯=-=U U I I (3) )mA (9.18)831(10)1(P GS DSS D =+⨯=-=U U I I7.4 画出下列FET 的转移特性曲线。
(1) U P = -6V ,I DSS = 1mA 的MOSFET ; (2) U T = 8V ,K = 0.2mA/V 2的MOSFET 。
解:(1)/V(2) i D /V7.5 试在具有四象限的直角坐标上分别画出各种类型场效应管的转移特性示意图,并标明各自的开启电压或夹断电压。
解:7.6判断图7.6所示各电路是否有可能正常放大正弦信号。
解: (a) 能放大(b) 不能放大,增强型不能用自给偏压(c) 能放大(d )不能放大,增强型不能用自给偏压,改为耗尽型管子,共漏1<uA ,可增加R d ,并改为共源放大,修改电源极性。
图7.3 习题7.6电路图7.7 电路如图7.4所示,MOSFET 的U th = 2V ,K n = 50mA/V 2,确定电路Q 点的I DQ 和U DSQ 值。
解:)V (13.3241510015DD g2g1g2GSQ =⨯+=⨯+=V R R R U22DQ n GSQ th ()50(3.132)63.9(mA)I K U U =-=⨯-=)V (2.112.09.6324d DQ DD DSQ =⨯-=-=R I V UR g1VT+V DD 24VR g2100k 15k ΩR d 200ΩVT+V DD 12VR g10M ΩR d1.0k ΩVT+V DD -9VR g10M ΩR d560Ω(a)(b)图7.4 习题7.7电路图 图7.5 习题7.8电路图7.8 试求图7.5所示每个电路的U DS ,已知|I DSS | = 8mA 。
解:(a) U GSQ =0(V) I DQ =I DSS =8(mA) U DSQ =V DD -I DQ R d = 12-8×1=4(V) (b) U GSQ =0(V) I DQ =I DSS =-8(mA)U DSQ =V DD -I DQ R d = -9+8×0.56=-4.52(V)7.9 电路如图7.6所示,已知VT 在U GS = 5V 时的I D = 2.25mA ,在U GS = 3V 时的I D = 0.25mA 。
现要求该电路中FET 的V DQ = 2.4V 、I DQ = 0.64mA ,试求:(1) 管子的K n 和U th 的值; (2) R d 和R S 的值应各取多大? 解:(1)I D =K n (U GS -U th )22.25= K n (5-U Th )2 0.25= K n (3-U th )2 → U th1=3.5(V) (不合理,舍去),U th2=2(V) 求得:K n =0.25mA/V 2,U th =2V(2)V DQ =V DD -I DQ ·R d 2.4=12-0.64R d →R d =15k Ω2GSQ )2(25.064.0-=U →U GSQ1=0.4(V)(不合理,舍去) U GSQ2=3.6(V)U GSQ =10-0.64·R s ∴R s =10k Ω7.10 电路如图7.7所示,已知FET 的U th = 3V 、K n = 0.1mA/V 2。
现要求该电路中FET 的I DQ = 1.6mA ,试求R d 的值应为多大?V DD SSV DD R g 1.2M图7.6 习题7.9图 图7.7 习题7.10图解:1.6=0.1(U GSQ -3)2 ∴U GSQ1=7(V) U GSQ2=-1(V)(不合理,舍去) U DSQ =U GSQ =7(V) U DSQ =15-1.6×R d ∴R d =5k Ω7.11 电路如图7.8所示,已知场效应管VT 的U th = 2V ,U (BR)DS = 16V 、U (BR)GS = 30V ,当U GS = 4V 、U DS = 5V 时的I D = 9mA 。
请分析这四个电路中的场效应管各工作在什么状态(截止、恒流、可变电阻、击穿)?VTR g R S 1.2M Ω2k ΩR d 5k Ω15VVTR g 1.2M ΩR d 5k Ω20V1VVTR g 1.2M ΩR d 5k Ω12V3V VTR g 1.2M ΩR d 3k Ω12V3V(a)(b)(c)(d)图7.8 习题7.11图解:(a) 截止(b) U DSQ =20V>U (BR)DS ,击穿(c) I D =K n (U GS -U th )2 9= K n (4-2)2 ∴K n =2.25mA/V 2 U GSQ =3V I DQ =2.25(3-2)2 ∴I DQ =2.25mA → U DSQ =12-2.25×5=0.75(V)<U GSQ -U th =1V ∴处于可变电阻区(d) U DSQ =12-2.25×3=5.25(V)>U GSQ -U th =1V ∴处于恒流区7.12 图7.9所示场效应管工作于放大状态,ds r 忽略不计,电容对交流视为短路。
跨导为m 1ms g =。
(1)画出电路的交流小信号等效电路;(2)求电压放大倍数u A •和源电压放大倍数us A •;(3)求输入电阻i R 和输出电阻o R 。
图7.9 习题7.12电路图解:ooU+-(2) R i =R g3+R g2//R g1=2+0.3//0.1=2.075(M Ω)R o =R d =10k Ω(3) 3.321110111m d -=⨯+⨯-=+-==R g R g U U A m i o u 3.33.3001.0075.2075.2-≈⨯+-=+=u s i i usA R R R A 7.13 电路如图7.10所示,已知FET 在Q 点处的跨导g m = 2mS ,λ=0,试求该电路的uA 、R i 、R o 的值。
u o图7.10 习题7.13电路图解:R i =R g2//R g1=2//0.5=0.4(M Ω) R o =R s //m g 1=3//21=429(Ω) 822.010//32110//32//1//L s L s =⨯+⨯=+=R R g R R g A m m uR g2R g1R sR iR oiU gsU gsm U g +-+-oU +-R L7.14 电路如图7.11所示,场效应管的m 11.3ms g =,ds r 忽略不计。
试求共漏放大电路的源电压增益us A •、输入电阻i R 和输出电阻o R 。
图7.11 习题7.14电路图解:R sR g2R g1R R iR osiU gsU gsm U g +-+-oU+-R i =R g2//R g1=240//240=120(k Ω) R o =R //m g 1=0.75//3.111=79.2Ω894.075.03.11175.03.111=⨯+⨯=+=R g R g A m m u866.0894.04120120=⨯+=+=us i iusA R R R A 7.15 放大电路如图7.12所示,已知场效应管的DSS 1.6mA I =,p U = -4V ,ds r 忽略不计,若要求场效应管静态时的GSQ 1V U =-,各电容均足够大。
试求:(1)g1R 的阻值;(2)u A •、i R 及o R 的值。
图7.12 习题7.15电路图解:mA 9.0)411(6.1)1(22PGSQ DSS DQ =-⨯=-=U U I I1DQ DD g2g1g2GSQ R I V R R R U -+=∴R g1=1.2(M Ω)ms 6.049.06.122PDQDSS m =-⨯-=-=U I I gR i =R g3+R g2//R g1=2+0.05//1.2=2.048(M Ω) R o =R d =10k Ω0.310//106.0//Ld m -=⨯-=-=R R g A uR L oU +-7.16 电路如图7.13所示,已知FET 的I DSS = 3mA 、U P =-3V 、U (BR)DS = 10V 。
试问在下列三种条件下,FET 各处于哪种状态?(1) R d = 3.9k Ω;(2) R d = 10k Ω;(3) R d = 1k Ω。
V DD R g图7.13 习题7.16图解:U GSQ =0(V) ∴I DQ =I DSS =3mA(1) U DSQ =15-3×3.9=3.3(V) ∴处于恒流区;(2) U DSQ =15-3×10=-15(V) ∴处于可变电阻区; (3) U DSQ =15-3×1=12(V) ∴处于击穿区。
图7.16 习题7.19图7.17 源极输出器电路如图7.14所示,已知场效应管在工作点上的互导m 0.9ms g =,dsr 忽略不计,其他参数如图中所示。
求电压增益u A •、输入电阻i R 和输出电阻o R 。
图7.14 习题7.17电路图解:R i =R g3+R g2//R g1=2+0.3//0.1=2.075(M Ω) R o =R //m g 1=12//9.01=1.02k Ω 915.0129.01129.01=⨯+⨯=+=R g R g A m m u7.18 在低频段的小信号等效电路中,要考虑哪些电容,不需要考虑哪些电容?在高频段呢?解:在低频段的小信号等效电路中要考虑耦合电容及旁路电容,不需要考虑晶体管的结电容;在高频段要考虑结电容,不需要考虑耦合电容和旁路电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