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中等职业学校特色专业建设基本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省中等职业学校特色专业建设基本要求
湖南省中等职业学校特色专业建设基本要求
(征求意见稿)
按照“对接产业(行业)、工学结合、提升质量,促进职业教育链深度融入产业链,有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职业教育发展战略,围绕湖南支柱产业、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特色产业的发展要求,到2015年,全省建设70个专业整体办学水平高,行业特色明显、就业质量高,在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改革、教学资源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实习实训条件建设、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等方面有明显特色的专业,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专业布局,打造湖南中等职业教育特色专业群,提升湖南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的整体水平,有效满足区域内行业企业发展的需求。
一、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
加强校企合作,创新多样化的校企一体办学模式,着力推进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教材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校企之间开展订单培养、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实训基地、合作培养师资、联合开发教材、企业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实现学生课程学习、实训实习、就业工作与行业企业的长效合作。
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主动适应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需要,及时调整专业培养定位,积极探索“校企一体、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产业为引领、就业为导向、素质为基础、能力为本位,重点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技能训练和学习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立足校企资源共
以创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机制为突破口,以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师资为途径,以教师队伍能力提高为重点,建设一支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建立体现专业特色的教师管理制度,实行教师岗位管理、动态管理,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队伍成长和激励机制,制定专业带头人选拔标准、骨干教师认定标准、新进教师准入标准、兼职教师聘用标准,建立专业专任教师培养培训机制、兼职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机制;切实加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培训,选拔、引进或聘任(聘用)技术服务能力强、具有行业企业影响力的教师和企业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实行双专业带头人制,培养1名省级以上专业带头人,能主讲两门核心课程、掌握行业企业前沿技术的骨干教师占专任专业教师的40%以上;采取企业实践、社会实践、国内培训、国外学习、校企交流等多种形式,开展在职教师的培养培训,强化企业实践、社会实践经历的积累,专业教师和公共课教师每年的企业实践和社会实践时间不少于一个月,教师培训面达100%,专任专业教师中,获取“专业教师专业技能教学水平合格证书”比例达100%,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95%,参加境外学习的比例不低于10%、专任教师全部取得与任教专业对口的本科以上学历、硕士生比例达到10%、高级职称教师比例达到30%;鼓励支持教师参与企业技术服务与技术推广等,并将其作为晋升职称推荐的依据。鼓励支持教师开展专业研究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至少获得省级以上教研教改课题立项1项;积极聘用行业企业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建立兼职教师库,实行动态更新,从行业企业聘任的教师占专任教师25%;加强有现场专家参与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建成一个省级以上专业教
学团队;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无教学事故。
五、改善实践教学条件
按照工位足够、功能完备、技术先进的要求,建设能满足专业实习实训需要的实践教学条件,提高虚拟仿真、模拟现实和多媒体教学等信息化教学实训水平。按照企业生产的技术、设备和设施标准,采用引进企业设备、人员、技术,以及生产和服务项目等多种方式,以企业生产和服务流程为导向,设计、建设校内外实训场地;根据专业特点,按照“理实一体”的原则,建成真实、仿真的项目教室、现场教室等,专业技能训练项目都有对应的实训室;专业核心技能的训练项目都有对应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人才培养面向的岗位都有对口的顶岗实习岗位;实践教学时间达到专业总课时的50%以上(文科类专业40%以上);将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与职业文化引入到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管理与文化建设中。
六、建设专业教学资源
以信息技术创新教与学的方式和环境,建设功能齐全、运行流畅的校园网,便捷高效的数字化学习资源管理与应用平台;建设网络课程、声像资料、电子教案、数字化素材库和虚拟仿真实训系统等数字化教学资源;实现网上学习、在线辅导、考试评价、证书考核等功能,服务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专业所有教师与学生在职业教育网络平台上建立个人空间,教师空间实时上传教学过程资料,学生空间实时上传学习过程资料,实现教师和学生个人资料的积累与共享;有2门以上核心课程建成网络“数字化教室”,在“数字化教室”中能进行视频教学,教案、讲
稿、PPT等在线浏览与下载,学生作业上传与批阅,师生在线答疑与交流等功能。
七、改革教学管理制度
创新与“校企一体、工学结合”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探索弹性学制,满足多学期、分段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模式的需要。完善专、兼职教师授课质量评价标准;建立以学生作品为载体,以职业知识、技能、素养为核心,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的课程考核评价方式;建立顶岗实习跟踪监控机制,校企共同制定实习管理制度,包括教学管理、安全管理、生产生活管理、劳动保护、劳动保险、事故责任确定、校企管理职责等,共同实施质量管理;建立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机制,关注毕业生群体与个体职业发展状况。
八、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专业成为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人才培养培训和输送基地、技术服务与推广基地。本专业全日制学历教育在校生规模不少于240人(农林、地矿和特殊行业的专业适当降低要求)。专业技能合格率达95%;毕业生一次就业率、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平均大于95%、工作与专业对口率85%以上、工作能力企业满意度达90%,毕业半年后平均月收入在省内同类专业中名列前茅;利用专业教育资源,开展各种形式的面向企业和社会的职业培训,大力开展新型农民、农村实用人才和农民工培训,每年培训人次不少于本专业在校生数量的1.5倍;开展生产、咨询和技术服务,并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每年技术服务项目不少于3项,理工农医类专业横向到账经费不少于8万,文史财经管类专业横向到账经费不少于3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