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 植物的生产与环境 第八章 植物生产与农业气象
《植物生长与环境》课件
目 录
• 植物生长的基础知识 • 环境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 植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 植物生长与环境的实践应用 • 未来展望与研究挑战
01
植物生长的基础知识
植物生长的定义与特性
总结词
定义与特性
详细描述
植物生长是指植物从种子萌发到成熟过程中,通过吸收养分和水分,进行细胞 分裂、伸长和分化,最终形成完整植株的过程。植物生长具有阶段性、连续性 和可调控性等特性。
地形变化会导致光照、水分和土壤等环境因素的改变,从 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分布,如高山上的针叶林和低洼处的 阔叶林。
植物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净化空气
许多植物具有吸收二氧化碳、释 放氧气、吸收有害气体等功能,
有助于净化空气。
保持水土
植物的根系可以固定土壤,减少水 土流失,同时植物叶片可以截留雨 水,减缓水流速度,从而减少水土 流失。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一一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文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最 终呈现发布的良好效果单击此4*25}
城市绿化还可以结合城市公园、街道绿化、屋顶绿化 等方式,提高城市的绿化覆盖率和生态效益。
生态恢复的实践应用
生态恢复是利用植物生长与环境的理论,恢复退化或受损 的生态系统的重要手段。通过合理的植被恢复措施,可以 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
长的关键。
农业种植的实践应用还包括轮作休耕、 生态农业等模式,这些模式能够提高土 壤质量、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从而
保护生态环境。
城市绿化的实践应用
城市绿化实践中,需要关注城市的气候、土壤、空气 质量等因素,选择适合的植物种类和种植方式。同时 ,加强绿化养护管理,确保植物的健康生长和绿化效 果的持久性。
农业气象学原理
农业气象学原理第一章绪论1生物有机体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生物体的全部生命过程,既存在它内部生命活动的矛盾,又存在它与外界自然环境的矛盾,这些矛盾构成一个辩证的统一整体,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就是这些矛盾作用下的结果。
生物有机体发展的内因充满着各种矛盾,同化和异化则是基本矛盾,贯穿于生命活动的始终。
生物有机体生长发育的外因也是一个复杂的外部矛盾的总体,既有不同的外界自然因子如土壤、气候、地形地势等与生物有机体的矛盾,又有外界人为因素如农业措施,社会经济条件条件等与其生育的矛盾,外部矛盾是生物体发展的条件,它和内部矛盾一起,影响生物体发展的进程,参与决定生物体发展的性质和方向。
2、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在影响农业生产的外界自然环境的诸因子中,气象因子是十分重要的,它是动植物生活所必需的基本因子。
农业生产的一个特点是地域性和季节性都很强,发展农业生产,必须“因时因地制宜”,所谓时,实际是指气象条件,说明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我国农业生产的优良传统之一,就是推行精耕细作技术体系,这也是我国农业生产一个显著特点。
3、农业气象学的定义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是根据农业生产的需要,运用农学和气象科学技术来不断揭示和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农业气象问题,以谋求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战胜不利气象因素,促使农业发展的实用性学科。
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象不能单指生物体及其生产过程,也不能单指生物体所处的气象环境,而是生物体与气象条件两者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影响,一方面研究农业生产对气象条件的要求和反应,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同时,另一方面也研究农业生产对气象条件的影响。
4、农业气象学的主要内容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农业气象基本方法与理论的研究(二)农业小气候研究(三)农业气象灾害规律及防御措施的研究(四)农业气候资源分析及其开发利用研究(五)农业气象情报、预报方法研究与服务(六)因地制宜开展专业气象研究和服务第二章太阳辐射与农业生产1、光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能量源泉到达地球上的太阳辐射就其最主要的作用而言是产生光合效应、热效应和光的形态效应。
项目七植物生产与农业气象
标准 受冷空气侵袭,24小时内降温10℃以上或48小时降温 12℃以上,同时最低气温降至5℃以下。
不同季节对应的天气现象
冬季:剧烈降温。 春季:普遍的大风和降温。 秋季:不如冬春季节猛烈。
危害
农业 晚春:使幼嫩的作物和果树遭受冷害 或晚霜 的冻害 秋季:初霜往往使作物的收成受由于土壤表面、植物表面及近
地气层的温度降到0℃以下,引起植物体冻伤的现象。 类型 早霜冻(秋霜冻、初冬霜冻、初霜冻) 是由温暖季节向寒冷季节过渡时期发生的霜冻 晚霜冻(春霜冻、晚冬霜冻、终霜冻) 是由寒冷季节向温暖季节过渡时发生的霜冻。
白霜 空气湿润情况下发生霜冻时常可在地面物体上看到白
常见有:气压、风、云、光、热、水、气象灾害等。 本节重点讲气压和风
1.主要农业气象要素——气压
气压(大气压强)P 大气受地球引力作用而具有的重量。 气压的单位 国际标准单位:帕(帕斯卡 Pa)和百帕(百帕斯卡 hPa)
1hPa=100Pa=100N/m2 标准大气压(0℃,45°N/S,海平面上) P0=760mm汞柱=1013.25hPa
冬季:使我国大部分地区的越冬作物和果树受到
不 同程度的冻害。
畜牧业 北方大风雪使牧区牲畜遭到冻饿和死亡。
渔业 在海上,由于寒潮常形成风力6级以上的大风 和浪高3m以上的大浪,使渔业生产不能正常进行。 有益方面
低温和大雪对于冬小麦的越冬和消灭病虫害是有利 的
寒潮危害
防御
牧区 采取定居、半定居的放牧方式,搭建塑料棚。 农业 采用露天增温、加覆盖物、设风障、搭拱棚等 方法 保护菜畦、育苗地和葡萄园。
顺时针旋转
向四周辐散
G
绝热下沉
多晴好天气
③槽(低压槽)象山谷
植物生产与环境课件
THANKS
感谢观看
水对植物生产的影响
• 水分是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 • 水是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它不仅为植物提供必要的养分和能量,还影响植物的生长速度和产量。 • 不同植物对水的需求不同 • 不同植物对水的需求不同,有些植物需要更多的水,而有些植物则相对耐旱。了解不同植物对水的需求,
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和保护植物。 • 水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 除了水量,水质也对植物生长有很大影响。如果水质不好,比如含有过多的污染物或盐分,就会对植物
植物发育的概念: 植物在生长的基 础上,通过内部 调节作用,使植 物体的各部分发 生质的变化,表 现为形态建成、 生理生化变化和 遗传特性改变的 过程。
植物生长与发育 的关系:两者相 互依存、相互促 进,植物生长是 发育的基础,而 发育则是生长的 延续。
影响植物生长与 发育的因素:包 括生物因素(如 病虫害)和非生 物因素(如气候、 土壤等)。
实践活动目标:通过实践探索绿色植物生产的途径和方法,提高植物生产效率,改善环境质 量。
实践活动内容: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土壤等条件的绿色植物品种,采用科学的种植技术和管 理方法,提高植物产量和品质。
实践活动方法: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实地考察、实验研究、交流讨论等,深入了解绿色 植物生产的实际操作和效果。
实验结论:根据实验结果,得出 不同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指导 农业生产实践。
案例分析:绿色植物生产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绿色植物生产在生产在农业生产中的 优势与局限性
未来绿色植物生产在农业生产 中的发展前景
实践活动:探索绿色植物生产的途径和方法
作物生产与环境.ppt
二、生态因子与作物的生活
(一)生态因子对作物的基本作用 1.提供作物生活所必需的能量与物质来源; 2.环境及其周期性变化,提供作物完成生长发育
进程的信息和条件; 3.环境胁迫危及作物正常生活乃至死亡; 4.环境的多种因素可能引起作物的遗传变异改变
• 除自然环境外,还包括人工环境,如各种温室、 覆盖物、人工气候室、辅助光源及灌溉设施等。 人工环境可克服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创造出 更适于作物生活、发挥作物产量潜力的条件。
一、作物生长环境与生态因子
(三)作物环境因素 • 气候因子:光、温、水、气、热、风,气候四季
变化等; • 土壤因子:质地、结构、矿质元素、化学性质等; • 地理因子:海拔、纬度、坡向等; • 生物因子:动物、植物、微生物等有害和有益因
作物产量潜力模型估算
光合生产潜力:在外界环境条件和作物群体结构、 长势及农业技术措施都适宜的情况下,仅由作物光 合效率决定的可能最高产量。 光温生产潜力:在一定的光、温条件下,其他环境 因素(水分、CO2、养分等)和作物群体因素处于 最适宜状态,作物利用当地的光、温资源的潜在生 产力。 气候生产潜力:充分和合理利用当地的光、热、水 气候资源,而其他条件(如土壤、养分、CO2)处 于最适宜状况时单位面积土地上可能获得的最高生 物学产量或经济产量。
(一)环境 广义而言,环境是指某一主体周围一切事物的 总和。 对作物而言,环境是指某作物体或作物群体以 外的空间,以及直接、间接影响该作物体或群 体生活、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引 环图 Fig.1发各种境外 部信体号影因响植 物的内 相生长子及发影 响育
气象与农业关系
气象与农业关系
气象学是研究大气中发生的各种自然现象和它的规律的一门科学。
发展这門科学的目的,首先是用来防止水、旱,风、冻等自然灾害;其次是揭示气候资源,以供人类应用于生产建设;并进一步利用所腮谶到的规律来控制自然、改造自然。
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从来就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风调雨顺,庄稼就可丰收;天时不利,就会减产。
这道理是很明显的。
影响植物生长和发育最重要的气象要素是光、热和水分。
光供给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这样,植物才能从碳中制造出有机物质来。
植物生长地的温度,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影响很大,因为只有在适当的温度条件下植物才能生活得好。
此外,每一种植物又都有一个最高和最低温度,超过了这个限度,植物就不能发育;甚至会死亡。
当然土壤中含有足量的水分,也是植物正常生长和发育的重要条件之一。
如果土壤中没有水分,植物就不能够生长和发育。
植物生长和发育的好环,也不单是和一个气象要素有关系,而是受各种气象要素的影响。
例如,温度适中井有足够的日光,才有利于小麦赭实、器官发育和大粒种子的形成,收成才会好;不然就会影响产量。
所以,气象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植物生产与环境教案全集
植物生产与环境教案全集第一章: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1.1 了解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包括水分、光照、温度、土壤等。
1.2 分析不同植物对生长条件的适应性和需求。
1.3 探讨人类如何通过改变环境条件来优化植物生长。
第二章:土壤的类型与性质2.1 介绍土壤的类型,包括砂土、壤土、黏土等。
2.2 分析土壤的性质,包括土壤结构、土壤肥力、土壤酸碱度等。
2.3 探讨土壤质量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以及改良土壤的方法。
第三章: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3.1 解释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其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3.2 探讨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3.3 分析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等因素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第四章:植物的生长发育周期4.1 了解植物的生长发育周期,包括种子发芽、幼苗生长、开花、结果等阶段。
4.2 探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生理变化。
4.3 分析植物生长发育周期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第五章:植物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治5.1 介绍植物病虫害的基本概念,包括病菌、害虫等。
5.2 分析植物病虫害的症状及其识别方法。
5.3 探讨植物病虫害的防治方法,包括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
第六章:植物的繁殖方式6.1 介绍植物的繁殖方式,包括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
6.2 分析不同繁殖方式的特点及其适用范围。
6.3 探讨人工繁殖方法在植物生产中的应用。
第七章:农业生产技术7.1 解释农业生产技术的基本概念及其重要性。
7.2 探讨农业生产技术包括播种、施肥、灌溉、除草等环节。
7.3 分析农业生产技术对植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第八章:农业气象灾害与防御8.1 介绍农业气象灾害的类型,包括旱灾、洪灾、冻害等。
8.2 分析农业气象灾害对植物生产的影响。
8.3 探讨农业气象灾害的防御措施及其应用。
第九章:农田生态环境的保护9.1 了解农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9.2 分析农田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及其原因。
9.3 探讨农田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和方法。
第十章:农业可持续发展10.1 解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植物生产与环境教案课程全本
目录绪论2第1章植物体的结构与功能5----24第2章植物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25----32第3章植物生产与土壤培肥32----46第4章植物生产与科学用水47----53第5章植物生产与温度调控54----58第6章植物生产与光能利用59----64第7章植物生产与合理施肥65----78第8章植物生产与农业气象79----84绪论教学目标:◆掌握:植物生产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植物生产的特点。
◆理解:环境条件对植物生产的重要性。
◆了解: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程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植物生产在我国农业及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植物生产的特点。
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方法:理论讲授教学过程:一、由学生讨论对农业的认识导入新课二、新授Ⅰ、植物生产在我国农业及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一)人民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人们生活消耗的粮食、水果、蔬菜几乎全部来自于植物生产;服装原料80%来自于植物生产。
(二)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植物生产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料。
我国40%的工业原料、70%的轻工业原料来源于植物生产。
(三)农业的基础产业畜牧业、渔业、林业等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植物生产。
(四)农业现代化的组成部门植物生产是农业的基础,没有现代化的植物生产,就没有现代化的农业。
Ⅱ、植物生产的特点植物生产是以植物为对象,以自然环境条件为基础,以人工调控为手段,以社会经济效益为目标的社会性产业。
与其他社会物质生产相比,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一)系统的复杂性植物生产是一个有序列、有结构的系统,受自然和人为的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它是由各个生产环节所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
(二)技术的实用性植物生产是把生命科学、农业科学的基础理论转化为实际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力。
主要研究解决植物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其技术必须具有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力争做到简便易行,省时省工,经济安全。
(三)生产的连续性植物生产的每个周期内,各个环节之间相互联系,互不分离;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续,是一个不断循环的周年性产业。
植物生产与环境课件
植物生产与环境课件
植物生产与环境课件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植物生长环境:介绍植物生长所需的光照、温度、湿度、气体成分等方面的要求,以及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2. 植物生长与土壤:介绍不同类型的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包括土壤的质地、养分含量、酸碱度等方面的因素,以及土壤管理对植物生产的重要性。
3. 植物养分需求与施肥技术:介绍植物所需的主要营养元素,以及合理施肥的原则和方法,包括有机肥和化学肥的选择和使用。
4. 植物病虫害防治:介绍常见的植物病虫害的分类、特征和防治方法,包括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方面的内容。
5. 植物栽培管理技术:介绍植物生产的常用栽培技术,包括种子处理、定植、修剪、疏果、追肥、灌溉等方面的内容。
6. 植物生产的环境影响与可持续发展:介绍植物生产对环境的影响,包括土壤侵蚀、水资源浪费、能源消耗等问题,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相关的措施。
以上只是一些可能包含在植物生产与环境课件中的内容,具体的课件内容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进行调整和补充。
《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程课件——植物生产与气候气象
深谷 DeepGu
(一)农田小气候
深谷 DeepGu
2 温度
作物生育初期,因茎叶幼小稀疏,不论昼夜,农田 的温度分布和变化,白天的最高温度和夜间的最低温 度在地表附近。作物封顶以后,进入生长盛期,茎高 叶茂,外活动面形成,午间活动层附近热量容易保持, 温度可达最高。夜间农用放热量大,降温快,外活动 面的温度达到最低。
深谷 DeepGu
(一)我国的气候特点
1 季风显著
深谷 DeepGu
我国季风气候的主要特点: ④ 降水量的分布自东南向西北递减
东北大兴安岭西坡,经太行山一直走向西南到西藏拉 萨一线,是年降水量为400毫米的分界线。此线以东为 湿润的森林或草原地带,以西是干早的荒漠地带,我 国西北地区位于欧亚大腹地,距东面海洋极远,东南 季风鞭长莫及,南面有高耸的青藏高原阻隔,西南季 风也难以到达.这里不受季风影响,终年干早,有的地 区年降水量仅10多毫米,没有灌混便没有农业。
(一)我国的气候特点
深谷 DeepGu
4 农业气象灾害频繁
我国农业气候灾害的特点是种类多,发生领絮、长时间持续的特大旱、涝灾也常有发 生,往社给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是造成农业生产不的重要。
(二)我国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深谷 DeepGu
我国冬半年寒冷少雨,使农作物生长期缩短,越冬困难,使某些作物的北界位置偏 南,如长城以北冬小麦生长困难,柑橘、油桐、茶树,竹分布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冬 季寒潮冷空气频频南侵,热带经济作物的寒害或霜冻害时有发生但冬季寒冷也使喜凉的 冬小麦南界向南扩展。
小气候
小气候
小气候:指在具有相同气候特点的地区,由于下垫面性 质和构造不同,造成热量和水分收支不一样,形成近 地面大气中局部地区特殊的气候。植物生产中沙及最 广的小气候主要有农田小气候及森林小气候,
植物生长与气候环境课件
单圈环流
概 述 大气压植力物生长与风气的候形环成境课件大气环流 地方性风
退出
第十章
第一节 大气 与风
植物生长与环境
四、地方性风
海陆风
受
山谷风
地
区
焚风
特
点
影
响
概 述 大气压植力物生长与风气的候形环成境课件大气环流 地方性风
退出
第十章 第一节 大气 与风
海陆风 山谷风 焚风
植物生长与环境
1. 海陆风
反气旋:占有三度空间 的,在同一高度上中心气压高于四周的水平空气, 也叫高气压。气旋内为晴朗少云天气。
概 述 植物生天长气与系气统候环境课件灾害天气
退出
第十章
第二节 天气 与气候
植物生长与环境
4. 低压槽和高压脊
气团 锋
气旋 低压槽
低压槽:大气中低压区向高压 区突出的部分。低压槽最突出点 的连线称槽线,槽线附近的空气 易形成云雨天气 。
风山向谷:风山谷→山坡 风白向天::山坡坡温→>山谷谷温
风向:山谷→山坡 夜晚:坡温<谷温 风向:山坡→山谷
概 述 大气压植力物生长与风气的候形环成境课件大气环流 地方性风
退出
第十章 第一节 大气 与风
海陆风 山谷风 焚风
植物生长与环境
3. 焚 风
焚风:气 流跨过山脊时, 在山的背风面, 由于空气的下 沉运动产生了 一种热而干燥 的风。
概 述 植物生天长气与系气统候环境课件灾害天气
退出
第十章 第二节 天气 与气候
低温 雨害 旱害 冰雹 台风
植物生长与环境
4. 冰 雹
冰雹:从发展旺盛的积雨云中降落到地面的固体 降水物,通常以不透明的霜粒为核心,外包多层明 暗相间的冰壳,直径5~50mm,最大可达300mm以 上。
植物生产与环境课件(一)
植物生产与环境课件(一)
植物生产与环境课件
教学内容
1.植物生产与环境的关系介绍
2.植物生产需要的环境要素
3.环境对植物生产的影响
4.植物生产中的环境调控
教学准备
1.电脑和投影仪
2.PPT软件或其他展示工具
3.考试卷与答案
4.教学笔记和教材
教学目标
1.理解植物生产与环境的关系
2.掌握植物生产所需的环境要素
3.了解环境对植物生产的影响
4.掌握植物生产中的环境调控方法
设计说明
本课件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植物生产与环境的关系,并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通过多媒体展示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过程
1.引入:引发学生对植物生产与环境关系的思考,提出问题,激发
兴趣。
2.知识讲解:介绍植物生产与环境的关系,分析植物生产中的环境
要素。
3.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思考环境对植物生产的影响,
并讨论解决方案。
4.环境调控:介绍植物生产中的环境调控方法,如温室种植、光照
调控等。
5.总结回顾: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提醒学生复习重点
知识点。
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案例分析培养了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改进之处是可以增加一些互动性的活动,例如小组讨论或实地考察,进一步提高学生参与度和实践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农业小气候
小气候是指在具有相同的大气候特点范围内, 在局部地区,由于下垫面性质不一致,在近地气 层和土壤上层形成的小范围气候,具有“范围 小,差别大,稳定性强”等特点。
植物生产中,由于自然和人类活动的结果, 特别是农业技术措施的人为影响,使各下垫面的 光、热、水、气等要素的分布和组合不同,形成 了不同性质的区域气候特征,称为农业小气候。
第二节 农业气候资源及其利用
一、农业气候资源 二、农业小气候 三、二十四节气与主要农事活动
一、农业气候资源
(一)农业气候资源的概念 农业气候资源是指一个地区的气候条件对农
业生产所提供的自然物质和能源,是对农业生 产发展的潜在支持能力。农业气候资源包括光 资源、热资源、水资源、气资源等。 (二)农业气候资源的特点
二、气候及我国的气候特点
(一)气候的形成因素 1.太阳辐射 各地气候的差异和季节的交替,主要 是太阳辐射的时空分布不均引起的。 2.下垫面性质 下垫面是指地球表面的状况,它包 括海陆分布、地形地势、植被和土壤等。 3.季风环流 季风环流引导气团移动,使各地的热 量、水分得以转移和调整,维持了不同地区间的热 量和水分平衡。 除上述三个自然因素对气候起着重要作用外, 人类活动对气候也有影响。
(二)气压 1.气压随高度变化 气压随高度升高而减小。当温度一定时, 地面气压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的速度是不等的。 2.气压随光照、温度变化 一日中,夜间气压高于白天,上午气 压高于下午;一年中,冬季气压高于夏季。当暖空气来临时, 会引起气压减小;当冷空气来临,会使气压增高。 3.气压的水平分布 气压分布形式有:一是低压,二是高压,三 是低压槽,四是高压脊,五是鞍形场。
第8章 植物生产与农业气象
第一节 农业气象要素与气候 第二节 农业气候资源的利用
返回主页面
第一节 农业气象要素与气候
一、农业气象要素 二、气候及我国的气候特点
一、农业气象要素
(一)太阳辐射的基本知识 1.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强度是单位时间内垂直投射到单位面积 上的太阳辐射能量,又称太阳辐照度。 2.光照度 光照度是衡量光照强弱的指标,常以勒克斯(lx)表 示。 3.光合有效辐射 光合有效辐射是指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时,被叶绿素吸收并参与光化学反应的太阳辐射光谱成分。
(1)有限性;(2)波 动性;(3)空间差异性; (4)整体性;(5)脆弱性。
Hale Waihona Puke (三)农业气候资源的合理利用 (1)充分利用水、热资源,发展多熟种植:根 据当地大于10℃的日数、积温和年降水量 等,积极发展多熟种植,并合理间作套 种,提高复种指数。 (2)合理布局,趋利避害,充分发挥农业气候 优势。 (3)采取有效措施防御灾害,提高农业生产潜力。 (4)发展立体生态农业、设施农业,推广节水 农业。
(二)气候带和气候型 1.气候带:即赤道气候带,南、北热带,南、北副热 带,南、北暖温带,南、北冷温带,南、北极地气候 带。 2.气候型: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季风气候和地 中海气候、高山气候和高原气候、草原气候和沙漠气 候。
(三)我国的气候特点 1.季风性显著 2.大陆性强 3.气候类型多样 4.气象灾害频繁
(三)风 1.风的基本知识 风是指空气的水平运动,常用风向和风 速表示。 2.季风与地方风 季风:通常指的是冬季风和夏季风。 地方风:地方风常见有三种:海陆风、山谷风和焚风。
(四)昼夜与四季 1.昼夜的变化规律 地球每转一周,各地经历了一个白天 (从日出到日落)和一个黑夜(从日落到日出),形成了 各地的白昼和黑夜。昼夜的长短随纬度、季节不同而变 化。 2.四季的变化规律 地球在环绕太阳公转时,地轴与公转轨 道面保持66°33′的夹角。地轴的方向不变,这一特点是 产生地球上季节交替和日照长短随纬度、季节而变化的 根本原因。
完
三、二十四节气与主要农事活动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我国黄河流域,它是根 据天文学原理将地球环绕太阳公转一周360° 的轨道分为24等份,出现24弧段,每弧段 15°为一节,每节大约为15天,二十四节气 的名称是根据各节当时的天文、气候状况和 物候反应等确定。
在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二十四节气的歌谣: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署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