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学东渐与东学西渐

合集下载

古代东学西渐和西学东渐

古代东学西渐和西学东渐
3.指南针:(1)战国时期发明“司南”。(2)北宋已会使用磁针指 南,制成指南针用于航海。(3)南宋时指南针传到印度、阿拉伯、波 斯等国,促进了各国航海事业发展,并为新航路的开辟和实现环球航 行提供了重要条件。 4.火药:(1)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2)北宋时火药已广泛用于 军事领域。(3)南宋时发明了“突火枪”。管形火器的出现,开创了 人类作战史的新阶段。(4)13世纪中期,火药传入阿拉伯,后来又从 阿拉伯传入欧洲。
东学西渐和西学东渐
中 华 世 纪 坛
2000年,北京修建中华世纪坛,坛内雕刻了 马可波罗,他向欧洲介绍了中国的繁华, 一百位对中华文明有贡献的历史名人,其中 燃起了西方寻找新航路的激情 只有两个外国人入画 .
利玛窦,他向中国传播了西学,引发了 中西文化的第一次碰撞
一、古代的中学西传
位于黄浦区乔家路234-244号 。建于明万历年间。
徐家汇
他们不知道地球的大小而又夜郎自大, 所以中国人认为所有国家中只有中国值得称 羡.就国家的伟大,政治制度和学术名气而论, 他们不仅把所有别的民族都看成野蛮人,而 且看成没有理性的动物.他们看来,世上没有 其他地方的国王,朝代或者文化是值得夸耀 的. ——《利玛窦中国札记》
利玛窦(Matteo Ricci‎ ,1552— 1610),意大利的耶稣会传教士,学 者。 1582年(万历十年)8月, 利玛窦远涉重洋来到澳门,次年到达 广东肇庆,在那里建立教堂,以此为 据点进行传教,后来又经江西、南京 到达北京,长期居住下来,建起了北 京地区第一座天主教堂——“南堂”。 1610年病逝,经明朝万历皇帝特批, 利玛窦被葬在北京. 北京最早的天主教堂——“南堂”
——摘自简又文、邬志坚等发表的《对于非宗教运 动宣言》(1922 年4月10日)

《“中学西渐”和“西学东渐”》

《“中学西渐”和“西学东渐”》

《“中学西渐”和“西学东渐”》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可谓是博大精深,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朝代的不断繁荣,民族的辉煌灿烂的文化已被东亚欧洲等国家所接受和认可。

“中学西渐”是一个和“西学东渐”互相补充的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过程。

即16至18世纪,世界上却发生着与近代相反的交流,即“中学西渐”。

中学西渐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对世界文化的发展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与东方文化传向西方有关的历史我们应该了解与西方有关的中国历代王朝的都城、外贸城市、张骞、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旅行家、传教士、造纸术、磁学、丝绸的、印刷术、火药等等。

“中学西渐”的过程是和欧洲的社会变革过程统一的。

他们逐步完成了对中国文化、哲学、社会制度的引进,进行了社会变革和改造,欧洲也由此而发达。

因此,泰戈尔说“东方教会了西方一切!”西方的崛起离不开东方。

可以说,公元16、17世纪以前的欧洲,在文明的发展中与中国有很大的差距。

他们向中国文明的学习先从科学技术开始,这不仅包括中国传统的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四大发明”,还包括陶瓷、园林、冶金、造船、桥梁、纺织、文学、哲学、兵法、音乐、中医学、行政管理、军事技术和兵法等。

之后,又逐步深入到文化,即价值观、思想和道德,再就是哲学,进而对中国社会制度的理性思考。

当时的欧洲,封建领主制的统治本身,已出现了矛盾,一方面,各诸侯国之间开始争夺霸权。

为了争霸,就必须加强实力,但欧洲诸国的办法不像中国历史上诸侯那样,以“耕战”发展农业为主,而片面发展商业为主;另一方面,则是针对天主教罗马教廷的“宗教改革”,强调教徒的个性和自由,反对教廷及其分支机构的统治。

西方在这种情况下开始的“东学西渐”,就有了内在的驱动力,他们想通过学习中国的先进文明,以增强国力,并冲破天主教的钳制。

明朝中期,从郑和的既无军事又无经济目的的航行以后,中国的明清两代四五百的时间内,由巩固集权官僚制度而生的保守势力,严重抑制了社会的变革,文明基本上停滞不前。

文化概论考试

文化概论考试

名词解释一、文化的含义: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

二、所谓宗法:是指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标榜尊崇共同祖先,维系亲情,而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长幼、并规定继承秩序以及宗族成员各自不同权力和义务的法则。

亦叫宗法制度。

三、三纲五常:三纲即“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五常指“仁、义、礼、智、信”。

四、封邦建国:简称封建。

由宗法制度直接衍发出来的一种巩固政权的制度。

分封制——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各国,史称封建;所形成的社会制度就叫分封制。

五、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

六、、三从四德:是为适应父权制家庭稳定、维护父权—夫权家庭(族)利益需要,根据“内外有别”、“男尊女卑”的原则,由儒家礼教对妇女的一生在道德、行为、修养的进行的规范要求。

三从是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是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七、、四书五经: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

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答题一、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 对中国文化形成与延续的影响:地域辽阔,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条件良好,自然资源丰富。

对农耕及农耕文明的影响深远。

农耕自然经济易于发展延续。

中国内陆产生了具有悠久历史的农耕文明,其水平尝一度领先于世界其他民族,令中国文化具有了强劲的影响力与延续力。

农业文明的发达,汉民族对土地的重视和依赖,发展成重农轻商、安土重迁的观念与传统。

重农抑商成为了封建社会的基本国策。

2. 对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影响:地理环境多样,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形成了不同人群的不同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再加上地理障碍特别是交通运输不发达的影响,各种文化交流相对不是那么频繁,利于保护其独特性。

东学西渐与西学东渐.ppt

东学西渐与西学东渐.ppt

①利玛窦实为明季沟通中西文化之第一人。自利氏 利玛窦实为明季沟通中西文化之第一人。 利玛窦实为明季沟通中西文化之第一人 入华,迄于乾嘉厉行禁教之时止, 入华,迄于乾嘉厉行禁教之时止,中西文化之交 流位蔚壮观。西洋近代天文学、历学、数学、 流位蔚壮观。西洋近代天文学、历学、数学、物 医学、哲学、地理、水利诸学,建筑、音乐、 理、医学、哲学、地理、水利诸学,建筑、音乐、 绘画等艺术,无不在此时传入。 绘画等艺术,无不在此时传入。
1、秦汉文明开始走向世界 、
(2)表现 )
中华文化从东、南、西三个方向与外部世界展开了多方面、 中华文化从东、 西三个方向与外部世界展开了多方面、 多层次的广泛交流, 多层次的广泛交流,汉朝政府的外交活动和中外经济文化 交流,开始突破周边近邻范围,走向西亚 欧洲和北非, 西亚、 交流 , 开始突破周边近邻范围, 走向西亚、欧洲和北非, 中国的铁器 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 铁器、 中国的 铁器、 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 造纸术先后西传 两汉之际, 先后西传。 造纸术先后西传 。 两汉之际,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 国。 中国的铸铜、制铁技术、制漆技术和铁犁牛耕技术、 中国的铸铜、制铁技术、制漆技术和铁犁牛耕技术、水利 工程技术分别传往日本、朝鲜和越南。 工程技术分别传往日本、朝鲜和越南。 公元166年,大秦王安敦遣使来华,实现了中国和欧洲国家 年 大秦王安敦遣使来华, 公元 之间的直接友好往来。 之间的直接友好往来。
——方豪《中西交通史》下卷第629页,岳麓书社 方豪《中西交通史》下卷第 方豪 页 岳麓书社1989年 年
②利玛窦神父最大的贡献是在“文化交融”的领域 利玛窦神父最大的贡献是在“文化交融” 他以中文精编了一套天主教神学和礼仪术语, 上。他以中文精编了一套天主教神学和礼仪术语, 使中国人得以认识耶稣基督, 使中国人得以认识耶稣基督,让福音喜讯与教会 能在中国文化里降生…… ……由于利玛窦神父如此道 能在中国文化里降生……由于利玛窦神父如此道 地的“做中国人中间的中国人” 地的“做中国人中间的中国人”,使他成为大 汉学家” “汉学家”,这是以文化和精神上最深邃的意义 来说的,因为他在自己身上把司铎与学者, 来说的,因为他在自己身上把司铎与学者,天主 教徒与东方学家,意大利人和中国人的身份, 教徒与东方学家,意大利人和中国人的身份,令 人惊叹地融合在一起。 人惊叹地融合在一起。

东学西渐与西学东渐复习共64页文档

东学西渐与西学东渐复习共64页文档
Thank you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
东学西渐与西学东渐复习
26、机遇对于有准备的头脑有特别的 亲和力 。 27、自信是人格的核心。
28、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 量泉源 之一, 也是成 功的利 器之一 。没有 它,天 才也会 在矛盾 无定的 迷径中 ,徒劳 无功。- -查士 德斐尔 爵士。 29、困难就是机遇。--温斯顿.丘吉 尔。 30、我奋斗,所以我快乐。--格林斯 潘。

明清时期“中学西渐”论文

明清时期“中学西渐”论文

明清时期“中学西渐”论文摘要:随着鸦片战争的开始,中国因素在世界上逐渐消退,悠久古老的中国文明受到挑战,面临的是全盘西化或选择汲取,也出现了去中国化的问题。

如今,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不断凸显,中国传统文化在协调这些方面蕴含了洞察力,可以给现代人一些启示。

一、引言中西交流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并不陌生。

明末清初的200多年间,我国的对外交流史上出现了一次大规模交流活动,即所谓的“西学东渐”和“东学西渐”。

在这一文化交流过程中,传教士作为中西文化的媒介,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中西的文化交流是双向的,文化的影响也是相互的,既存在我们熟知的“西学东渐”,也有“东学西渐”。

与“西学东渡”不同的是,“东学西渡”不是被迫的,而是主动的。

并且,从实际效果来看,欧洲人的受益程度大于中国,正如赫德逊言:“18世纪的欧洲在思想上受到的压力和传统信念的崩溃,使得天主教传教士带回来的某些中国思想在欧洲具有影响,超过了天主教教士在中国宣传的宗教。

”①本文主要从思想,文化,艺术等方面阐述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即“中学西渐”。

二、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1、思想方面传教士来华的主要目的是传播基督教,经过与中国民众,尤其是士大夫阶层的接触,采取了一种“合儒”的策略,并“借儒排佛”即利用中国文化典籍特别是儒家经典来论证基督教教义,并顺势排挤佛教在中国的势力。

为了实现这一策略,他们对中国文化和典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尤其翻译介绍了儒家经籍。

(1)儒家无神论的哲学思想。

当时的西方思想家大多为自然神论者。

他们“承认一个造物的上帝,把他看做威力无边的存在物”。

②十八世纪以前的欧洲笼罩在基督教文明之下,人们对基督教所宣扬的上帝只是痴信和盲从。

到十八世纪时,欧洲资产阶级已作为历史主角登上了舞台,此时理性主义、自然神论思潮开始在神权、专制君权统治下的欧洲大地蓬勃兴起。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文化推崇的是“理”而非“神”,这样中国的传统文化无疑就成了他们取证的榜样,他们也从中找到他们观点的旁证,从而丰富了他们的学说。

西学东渐与东学西渐

西学东渐与东学西渐

西学东渐是指明朝末年一直到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但通常而言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

在这段时期中由来华西人、出洋华人、书籍、以及新式教育等为媒介,以香港、通商口岸以及日本等作为重要窗口,西方的哲学、天文、物理、化学、医学、生物学、地理、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应用科技、史学、文学、艺术等大量传入中国,对于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重大影响。

东学西渐是一个和西学东渐互相补充的东西方文化交流过程。

东学西渐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对世界文化的发展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海上丝绸之路,造纸术的西传磁学的西传。

丝绸的西传印刷术的西传活版印刷术经俄罗斯莫斯科传入德国。

农业技术西传茶叶西传国经典西传中国园林艺术西传中国兵法的西传经籍、文化以及政治制度及伦理观念介绍到欧洲,中医学的西传秦汉时期, 通过陆路与海上丝绸之路!, 中国的丝织品传至西亚、罗马和欧洲, 以佛教为代表的外来文化也开始传到中国; 唐宋时期中国的四大发明及冶铁技术不断西传; 元代和明初中国同欧洲的交流进一步扩大。

这几次交流均以中国的技术与文化外西学东渐:1.将西方文化传到了东方,尤其是天学!, 即西欧的宇宙论。

此外还有历算学、几何学、解剖学、光学、医药学、地理学等、水利技术等器物和实用技术, 也有音乐、绘画、建筑、宗教和哲学知识的传播。

这些知识的传入, 弥补了中国科学技术重实践轻理论的不足, 起到了开拓中国人眼界的重要作用, 也促进了中国科技文化的发展和思想意识的近代化。

2,导致中国的服饰,建筑,饮食等,发生不同程度的变革,特别是在明清时期。

3.吸引和影响了明清诸多皇帝和知识分子, 使中国的知识界对西学有了初步的认知。

徐光启、李之藻等人就曾与传教士合作, 大量翻译西方的∀几何原本#、∀测量法义#、∀同文算旨# 等数学专著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3.西学中的精华,诸如科学和民主观念已融入东方文化,并与东方古典文化相结合,形成指导人们的价值观和方法论。

陈季同——东学西渐和西学东渐的先驱和实践者

陈季同——东学西渐和西学东渐的先驱和实践者

陈季同——东学西渐和西学东渐的先驱和实践者丁琳琳陈季同是“闽籍翻译家”群体中的代表人物,也是中国近代史上备受争议的风云人物。

他是使用外国文字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的先驱,也是向落后的旧中国宣传西方先进文化的代表。

他是中派留学生,也是外交家;他是作家,也是翻译家;是改革家也是封建统治的守护者……本文通过他作家和翻译家的身份,从他的著作和译著来探析他的文化思想——东学西渐和西学东渐。

一、传奇人物——文化使者陈季同19世纪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中国的国门被迫打开,中西方的文化交流也随之展开。

随着西方文化知识的引进,中国“天朝大国”的身份岌岌可危,傲视群雄的气势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

“西学东渐”的热潮应运而生,开始在中华大地上掀起。

对于腐败的封建清王朝、落后的中国社会,引进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政治制度等等都是必要的,也是大势所趋。

与之相对,向先进的西方世界传扬中国文化,介绍中国文化的东学西渐同样也非常重要。

然而,真正有如此想法并且努力实践者却寥寥无几,陈季同便是这寥寥无几者中的先驱和代表。

他将东学西渐和西学东渐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

据《福建通志·列传·陈季同传》记载:“西人梯航之来中国者,莫不交口称季同”。

无疑,陈季同是近代中欧文化关系史上的重要人物。

他的主要贡献是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学名著和中国传统文化,集翻译家、西文作家和文化使者于一身。

陈季同(1851-1907),字敬如(镜如),号三乘槎客,英文名Tcheng ki-tong(Chean Ki Tong),福建侯官(今属福州)人。

1866年,15岁的陈季同考入福州船政局附设的求是堂艺局前学堂读书。

学堂的教员多为法国人,用法语讲课,所用的教材也是法文书,所以陈季同打下了扎实的法文基础。

1875年陈季同毕业,因“西学最优”而受船政局录用。

同年,他随法国人日意格到英、法各国参观学习,1876年底回国,任教师。

翌年,他以翻译身份随官派留欧生入法国政治学堂学“公法律例”。

西学东渐浪潮及其影响

西学东渐浪潮及其影响

西学东渐浪潮及其影响一、中国古代的东学西渐“东学西渐”是一个相对于“西学东渐”的反过程,是指古代中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近几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国力不断增强,民族自信、文化自信逐渐增强,“东学西渐”逐渐成为史学研究的热门话题。

“东学西渐”经历了三个高潮时期:1.秦汉时期:我国历史上第一个鼎盛时期,也是“东学西渐”的第一个高潮期。

在秦朝统一的基础上,汉代的社会经济与文化经过发展都达到了当时世界光辉的顶点。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商品可自长安经河西走廊,远达中亚、南亚、西亚,乃至地中海沿岸。

随着漫长商道的开通,中国文化大量传入西方。

2.隋唐时期:我国历史上第二个鼎盛时期,也是“东学西渐”的第二个高潮期。

唐代,中国至中亚、南亚、西亚的交通畅通无阻,中国商品远销西方,中外使者频繁互访,促进了中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使中国文化不仅经西域传至阿拉伯与欧洲诸国,而且影响至深至远。

3.宋明时期:宋代中国科学技术有了极大发展,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造极时代”。

宋代广泛运用火药、印刷术、指南针,连同汉代的造纸术,这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作出了突出贡献,深刻影响了全人类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制度的历史变迁。

明朝的造船技术世界领先,郑和七次下西洋,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大大拓展了“东学西渐”的范围。

二、西学东渐的两次高潮1.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16世纪中叶,欧洲耶稣会传教士相继来华,一种新颖的异质文化由此导入中国传统的文化系统,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揭开新的一幕。

(1)内容:传播基督教神学;传播文艺复兴以来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

传播基督教是其目的,传播西方科学技术是其手段。

(2)作用:①传教士将西方文化引入中国传统文化系统,使中国人了解了西方的宗教、科技和人文,在中西方交往史上有积极意义;②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一些开明之士看到了中西方的差距,促使他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社会现状进行反思,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明末清初知识界的思想和学风变革。

管理理论的东学西渐和西学东渐

管理理论的东学西渐和西学东渐

1.如何看待管理理论的“西学东渐”与“东学西渐”现象?(30分)要对管理理论的东西交汇现象得出正确的认识,我们首先要承认在当今社会下管理理论确实存在着“西学东渐”和“东学西渐”并存的现象。

正如材料中所述,“正当中国的企业家们忙着用种种西方管理理论武装自己的时候,一股崇尚东方古典管理思想的风潮正在西方盛行。

”在东西方管理理论并存的交融中,西方的学说不断地走入中国,引领了我国现代管理学的潮流,也“统治”了中国绝大多数的企业的管理。

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管理成分的古典籍在现今西方也很受推崇。

但总的趋势来说,管理学的“西学东渐”仍占据较为重要的地位。

这一方面与中西文化开放的时间差距以及中国文化的“尚理论”和西方文化的“重实用”有着很大的关系。

我认为管理学中这种“西学东渐“和“东学西渐”并存的现象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必然现象,存在着一定合理性的同时也存在着若干的问题。

管理学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论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管理理论,还是依据其他理论演绎出的管理学理论,要证明其是否具有实用性,只需放在实际的管理中实践即可。

在现代企业管理实践的这许多年来,多种多样的管理理论都经受了检验,结果自然是中西方管理理论各有其利弊,于是一定会产生两方理论的并存和交融,这是“东学西渐”和“西学东渐”现象存在的根源。

管理学理论的“西学东渐”,使我们中国的管理学理论在西方的借鉴当中建立起来,我们MBA的教育制度,我们EMBA的招生制度,包括许许多多的核心课程,都是从国外引进来的,这个非常必要,而且效果也很显著。

可以说西方管理学理论的进入给我国带来了体系和实用。

而中国管理理论的西进也给西方管理理论带去了全局性的思维观念,使其管理理论真正包含了“战略”思想,使其真正成为“战略管理”。

这些是“东学西渐”和“西学东渐”存在的合理性。

但是,今天我们的管理学理论也同样有一个怎么样更好地关注我们中国自己传统的管理智慧的这样一个问题。

“西学东渐”与“东学西渐”——明末清初传教士科技翻译的历史文化语境

“西学东渐”与“东学西渐”——明末清初传教士科技翻译的历史文化语境
窦字西泰 , 意大利传教士 , 是将欧洲科技传人 中国 的先 驱 , 他 与徐光启合 译 了《 几何原 本》 10 ) 《 ( 6 5 、 测量 法 义》 1 1 ) ( 67 、 《 测量异同》 11 ) (6 7 等。其中《 几何原本》 为欧洲 欧几 里得平
面 几何 的权 威 系 统 著 作 , 幅 度 地 丰 富 了 中 国 几 何 学 的 范 大
表 1 明末清初传教 士的科技译述 (5 4年一19 18 70年 )
理想 的宗教使命 , 他们在 中西科学文化交 流方面取得 的成绩 却更为 显著。他 们将欧 洲 的基 督教文 化 以及许 多科 学技术 与文化艺术传到 了中国 , 其中科技著作 的编译起 到 了重要 的
作用 。
明末清初来华传教 士 中最 负盛名 者 当属 利玛 窦。利玛
显 之 分 。综 合 来 看 , 科 技 译 述 中 , 字 最 为 奥 雅 渊 博 而 广 在 文
畴。利玛窦 还 与 中 国 士 大 夫李 之 藻 合 译 了 《同 文算 指 》
(64 、浑盖通 宪图说》 《 11)《 、 圜容较 义》(6 4 等。其《 11 ) 同文
算指》 介绍了西方 的笔 算方 法 , 包括 笔算 的计 数 法 、 四则 运
其是 学术思想的影响 , 出传教士科技翻译作为整个翻译 图景 中的一个层 面 ,它在 翻译 中必然受到特定语境 因素 指
和 译 者 因素 的制 约 ,并 对 目的 文化 产 生不 同程 度 的 影 响 , 之 在 汲 取 异 域 文 化 特 质 后 发 生 演 化 和 变迁 。 使
[ 关键 词 ] 传教士; 科技翻译; 西学东渐
算 、 平方 、 立 方 等。除此之 外 , 玛 窦还 撰 写 ( 译 ) 开 开 利 编 了 《 坤 体 义 》 《 字奇 迹 》 《 国 记 法 》、 西 琴 八 曲 》、 l 海 乾 、西 、西 《 《上 j

传教士与明清时期的“中学西渐”-最新文档

传教士与明清时期的“中学西渐”-最新文档

传教士与明清时期的“中学西渐”一、引言中西交流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并不陌生。

明末清初的200多年间,我国的对外交流史上出现了一次大规模交流活动,即所谓的“西学东渐”和“东学西渐”。

在这一文化交流过程中,传教士作为中西文化的媒介,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中西的文化交流是双向的,文化的影响也是相互的,既存在我们熟知的“西学东渐”,也有“东学西渐”。

与“西学东渡”不同的是,“东学西渡”不是被迫的,而是主动的。

并且,从实际效果来看,欧洲人的受益程度大于中国,正如赫德逊言:“18世纪的欧洲在思想上受到的压力和传统信念的崩溃,使得天主教传教士带回来的某些中国思想在欧洲具有影响,超过了天主教教士在中国宣传的宗教。

”①本文主要从思想,文化,艺术等方面阐述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即“中学西渐”。

二、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1、思想方面传教士来华的主要目的是传播基督教,经过与中国民众,尤其是士大夫阶层的接触,采取了一种“合儒”的策略,并“借儒排佛”即利用中国文化典籍特别是儒家经典来论证基督教教义,并顺势排挤佛教在中国的势力。

为了实现这一策略,他们对中国文化和典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尤其翻译介绍了儒家经籍。

(1)儒家无神论的哲学思想。

当时的西方思想家大多为自然神论者。

他们“承认一个造物的上帝,把他看做威力无边的存在物”。

②十八世纪以前的欧洲笼罩在基督教文明之下,人们对基督教所宣扬的上帝只是痴信和盲从。

到十八世纪时,欧洲资产阶级已作为历史主角登上了舞台,此时理性主义、自然神论思潮开始在神权、专制君权统治下的欧洲大地蓬勃兴起。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文化推崇的是“理”而非“神”,这样中国的传统文化无疑就成了他们取证的榜样,他们也从中找到他们观点的旁证,从而丰富了他们的学说。

(2)德治主义的政治思想。

为了构建自己的理想王国,启蒙思想家们都致力于对中国政治制度的探索,希望从中国政治文化中汲取实际的经验和智慧。

“东学西渐”与“西学东渐”

“东学西渐”与“西学东渐”

“东学西渐”与“西学东渐”在一百多年的“西学东渐”潮流之前,即16至18世纪,地球上却发生着与之相反的交流,即“东学西渐”。

对此知晓的人不是很多,因为西方人很“实用”地忘记了这个事实,而中国人也未能对此进行系统的探讨。

对此,法国的艾田蒲(1909-) 于1988和1989年分别出版的两大卷《中国之欧洲》( 河南人民出版社1 994 年出版汉译本) ,比较详细地探讨了“东学西渐”的过程。

中国学者中,朱谦之1940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哲学对欧洲的影响》是较早的一部,后有谈敏所著《法国重农学派学说的中国渊源》(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此二书偏重哲学和经济学,但却对这方面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

现在,看到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东学西渐丛书》,感到相当的兴奋。

该丛书已出版7 部,其中,包括朱谦之的《中国哲学对欧洲的影响》,还有新著《中国文化对欧洲的影响》、《中国军事科学的西传及其影响》、《中国科学技术的西传及其影响》、《中国文化对美国文学的影响》、《中国法律文化对西方的影响》、《中国现代化对西方的影响》。

在文明的演进中,人类是趋上、趋前的。

从这套丛书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公元16、17世纪以前的欧洲,在文明的发展中与中国有多么大的差距。

而他们向中国文明的学习,与后来中国人接受欧洲文明的顺序是相似的,即先从科学技术开始,这不仅包括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四大发明”,还包括陶瓷、冶金、纺织等技术,以及军事技术和兵法等。

之后,又逐步深入到文化,即价值观、思想和道德,再就是哲学,进而是对中国社会制度的理性思考。

不过,与中国人“鸦片战争”以后接受西方文明,即所谓“西学东渐”不同的是,“东学西渐”并不是被迫的,而是主动的。

此时的欧洲,封建领主制的统治本身,已出现了矛盾,一方面,各诸侯国之间开始争夺霸权,与中国两千年前春秋、战国时类似。

为了争霸,就必须加强实力,但欧洲诸国的办法不像中国历史上诸侯那样,以“耕战”,即以发展农业为主,而是发展商业为主;另一方面,则是针对天主教罗马教廷的“宗教改革”,强调教徒的个性和自由,反对教廷及其分支机构的统治。

音乐史上“西学东渐”与“东学西渐”现象论略

音乐史上“西学东渐”与“东学西渐”现象论略

音乐史上“西学东渐”与“东学西渐”现象论略摘要本文以中外音乐史上学堂乐歌、普契尼的歌剧、马勒的《大地之歌》及德彪西的音乐为例,对西学东渐与东学西渐的现象进行分析及论述,最终总结出要重视西学东渐也不能忽视东学西渐,因为新世纪音乐的本质更强调的是民族性和个性化。

关键词:西学东渐东学西渐学堂乐歌普契尼马勒德彪西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回首历史,西方与东方的文化交流交融屡见不鲜。

早在两世纪之前,随着百日维新及“五四”爱国运动,在我国就曾一度掀起西学东渐热潮。

先辈们高举“洋为中用”的旗帜,大声呐喊着“远法德国,近采日本,以定学制”,后又为“西学哉”所痴迷。

不仅如此,其实像普契尼、马勒等为数不多的西方学者也有过高涨的东学情结,在音乐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西学东渐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

它始于明代中叶,当时的“西学”主要是指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

鸦片战争后,“西学”对中国文化进行了全方位渗透。

此时的“西学”主要是指西方近代政治法律思想、哲学等,尤其是提倡大办西学,对中国近代音乐起到了巨大的影响和推动。

接着,封建统治阶级的“洋务运动”宣告破产,康有为、梁启超等的维新运动推出了西学东渐之灿烂篇章——学堂乐歌。

1 关于学堂乐歌(1)学堂乐歌的产生和发展: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极力鼓吹变法维新,主张效法日本学习西方科学文明,大力发展资本主义的经济,积极兴办各种新式的文化教育设施等。

与此同时,在日本留学的知识分子组织了音乐社团进行音乐、戏剧的学习和演出,也自发用一些日本和欧美流行的曲调填词编歌。

如梁启超的“大同音乐会”和沈心工、曾志斋的“音乐讲习会”。

1904年左右,国内及日本,唱歌书陆续得以刊行,国内许多新学堂也普遍设立“乐歌课”,同时萧友梅、李叔同、曾志斋、高寿田、冯亚雄等志愿到日本及欧洲,专门学习音乐艺术。

1905年以后,学校唱歌成为当时社会文化生活的一种新风尚。

这些新的歌曲,当时称为“乐歌”,后来音乐界将这时期的学校歌曲通称为“学堂乐歌”。

中国文化概论必背答题三(多名族文化融合和中外文化交汇)

中国文化概论必背答题三(多名族文化融合和中外文化交汇)

中国文化概论必背答题三第五章多名族文化融合和中外文化交汇一文化交流与文化融合在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壮大中起了什么作用?1、中国文化不仅在内部各族文化的相互融会、相互渗透中得到发展,而且与外部世界的接触中,先后受容了中亚游牧文化、波斯文化、印度佛教文化、阿拉伯文化、欧洲文化。

2、中国文化系统或以外来文化作补充,或以外来文化作复壮剂,使整个机体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外域文化系统也在与中国文化的广泛接触中汲取营养、滋润自身的肌体。

3、少数民族的棉布、纺织技术,坐具——马扎子,交椅,箜篌,琵琶等乐器的传入,丰富了中原人的经济生活,也在衣着复试,日常起居,音乐舞蹈文学史学方面做出贡献,他们融入了中华文化,使其更加丰富多彩。

中国吸收并改造外来的佛学,将它与中国儒学结合,产生了宋明理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文化正宗,这也是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个创造性转化。

二试析“西学东渐”和“东学西渐”的文化功能。

1、一种文化既有其民族性,又有时代性。

一个民族自己创造文化,并不断发展,成为传统文化,这是文化的民族性。

一个民族创造了文化,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它又必然接受别的民族的文化,通过优秀文化传统和其他民族文化融合,可以说使自身文化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又可对东其他民族的文化进程。

2、西学东渐使之明朝末年,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进程。

这段时期以来,来华西人,出洋华人,书籍以及新式教育为媒介,以香港为通商口岸,西方哲学、医学、数学、天文学、经济、政治、艺术等大量涌入中国,对中国学术思想、政治、经济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促进了中国科学文化的交流。

明朝万历年间,随着耶稣传教士的到来,对中国学术思想有所触动,此时的西方科学技术开始迅速发展,中国这时的科技发展已经非常缓慢,大大落后于同时期的欧洲。

传教士在传播基督教的同时,也传入了大量的科学技术。

当时一些士大夫以及皇帝接受了科学技术,但是思想上没受到影响。

3、同时,明末清初产生的东学西渐,在东西文化史上从未中断,传递出独有的文化之光。

西学东渐

西学东渐

3.焦点: 要不要学习、利用西方先进科技来维护清王朝.
(1)思想
(2)实践: 洋务派办洋务、采西学,顽固派不断挑起事端. 5、结果:洋务派占上风,洋务运动兴起。
6.意义
(1)积极: 冲击了保守观念,为西学传播创造舆论环境。 (2)局限: 局限于学习西方物质文化,未触动封建制度.
1.产生原因:(1)经济:
主张器物变革
主张政治变革
思考:晚清社会各阶层对西方民主政治制度 的反应如何。 1.地主阶级: ①抵抗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②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③顽固派:盲目排外。 2.民族资产阶级: ①早期维新派:已具备一定的民主政治思想,认为西方国家
的“君民共主”制度最好,有的还希望在中国实行议会制度;
4、清政府内部的洋务派和顽固派之间的根本分歧在于 A、要不要维护封建的政治制度 B、要不要维护封建的伦理纲常 C、要不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 D、要不要抵抗列强的侵略 5、(2003上海)洋务运动推动了我国的外语和科技教育。 然而,当初京师同文管增设天文算学馆,报名入学者却寥 寥无几,主要原因是 A、欧洲列强的干涉 B、顽固势力的反对 C、洋务官员的无能 D、维新人士的抵制 6、(2002江苏河南综合)洋务运动之所以没有达到“师 夷长技以自强”的目的,是因为 A、沿用传统的管理方式 B、局限于引进西方先进科技 C、外国资本的挤压 D、没有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4)西学:
指西方的先进科技、文化、思想,主要指近代科学技术。
(5)“中学为体”: 是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
(6)“西学为用”:
是采用西方近代科技,仿效其教育、赋税、武备等 办洋务,挽救清王朝。
维新:提倡新事物,反对旧事物,特指政治上 的改革运动。

西学东渐与东学西渐

西学东渐与东学西渐

西学东渐与东学西渐作者:吕静来源:《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18期摘要:在中西方绘画史上,发展的线索一直是不断借鉴与完善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无论是西学东渐还是东学西渐,整个的发展脉络特别是近现代艺术的发展表明艺术的融合是必然的,并且是人类文明向更高、更深层次迈进的需要。

关键词:中西绘画融合西学东渐东学西渐意象油画近代以来,中国美术的发展在与西方美术的冲撞与对话中加快了自身的变革,无论是中国画的变革还是舶来品油画的发展,新的思想和活力的注入使得西方绘画思想与技术同中国民族性的绘画观念和技艺相互交融,不断创新,形成自己民族的审美文化格局。

相同的,英国艺术史学者苏利文在谈到20世纪西方绘画时说:西方近现代艺术的重要发展与东方绘画有着明显的相同之处,这使人很自然的认为现代西方艺术的革命性进展,或多或少受到了东方思想和艺术的影响……东方艺术对于现代西方艺术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更加强烈,不仅技法,连哲学思想都明显地接受了东方的影响。

可见,在中西方绘画史上,发展的线索一直是不断借鉴与完善的,整个的发展脉络,特别是近现代艺术的发展表明艺术的融合是必然的,并且是人类文明向更高、更深层次迈进的需要。

一、“西学东渐”——近现代中国美术的变革与发展关于“西学东渐”大家并不陌生,通常而言主要是指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

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西方的哲学、文学、艺术、医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应用科技等大量传入中国,对于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20世纪中国封建社会解体的社会大动荡中,中国美术变革以急切求变、求新的姿态,引进“西画”作为变革旧美术的武器,以写实改造中国画,开启了中国美术的新发展。

20世纪中国美术的发展历程,是一个西方绘画思想与技术同中国民族性的绘画观念和技艺相互交融,不断创新,形成自己民族的审美文化格局的发展时期。

无论是中国画自身的发展还是舶来品油画的发展,无不表现出东西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借鉴的历史性的冲撞与对话。

西学与中国近代文化考试答案

西学与中国近代文化考试答案

西学与中国近代文化考试答案一、简述题1、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成就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成就将从西学东渐和东学西渐两方面来说:西学东渐:一、天文、历算之学利玛窦翻译的《天主实义》、《乾坤体义》等书,主要介绍托勒密的地心体系。

传教士龙华民、邓玉函、罗雅谷、汤若望以及中国士大夫徐光启、李天经等编纂的《崇祯历书》,则介绍了哥白尼的日心体系。

历法方面,汤若望的《时宪历》。

二、地理学利玛窦制作《万国舆图》,西方地理知识传入中国之开始。

艾儒略译述《职方外记》,第一次向中国详细介绍了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

南怀仁编撰的《坤舆全图》和《坤舆图说》,第一次向中国介绍了欧洲家喻户晓的世界“七大奇迹”。

1718年,康熙主持下绘制成《皇舆全览图》。

三、近代欧洲数学知识1614年刊行的利玛窦口译、李之藻笔述的《同文算指》,是输入中国的第一部欧洲笔算著作。

康熙皇帝钦命编写的《数理精蕴》是明清之际西方数学输入的集大成之作。

四、生物学最早介绍西方生物学知识的中文著作是《无极天主正教真传实录》。

五、医学1569年,欧洲传教士在澳门设立医院,用西医西药为人治病,是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之始。

邓玉函口译、毕拱辰笔述的《泰西人身说概》,汤若望的《西洋人身图》。

傅泛际著《名理探》。

熊三拔著《药露学》。

六、建筑“万园之园”圆明园,仿照欧洲风格所建。

七、音乐利玛窦将西洋乐器及音乐传入中国。

东学西渐:一、思想方面:儒家思想流传至西方。

传教士翻译儒家经典并将儒家思想介绍到西方。

儒家思想对18世纪启蒙运动产生巨大影响。

二、艺术方面:欧洲的艺术家深受陶瓷等中国工艺品的艺术陶冶,在西方室内设计、家俱和园林设计等方面形成了中国风格。

三、生活方面:大约在1610 年,荷兰人从中国运去的第一批茶叶到达了欧洲。

从此,中国的茶叶文化开始影响欧洲。

2、近代西学东渐分为几个阶段、代表人物及其成就近代西学东渐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世纪30-50年代。

主要内容:开眼看世界,初步了解西方的历史地理、社会风俗,政教制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学东渐是指明朝末年一直到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但通常而言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

在这段时期中由来华西人、出洋华人、书籍、以及新式教育等为媒介,以香港、通商口岸以及日本等作为重要窗口,西方的哲学、天文、物理、化学、医学、生物学、地理、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应用科技、史学、文学、艺术等大量传入中国,对于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重大影响。

东学西渐是一个和西学东渐互相补充的东西方文化交流过程。

东学西渐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对世界文化的发展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海上丝绸之路,造纸术的西传磁学的西传。

丝绸的西传印刷术的西传活版印刷术经俄罗斯莫斯科传入德国。

农业技术西传茶叶西传国经典西传中国园林艺术西传中国兵法的西传经籍、文化以及政治制
度及伦理观念介绍到欧洲,
中医学的西传
秦汉时期, 通过陆路与海上丝绸之
路!, 中国的丝织品传至西亚、罗马和欧洲, 以佛教为代
表的外来文化也开始传到中国; 唐宋时期中国的四大发
明及冶铁技术不断西传; 元代和明初中国同欧洲的交流
进一步扩大。

这几次交流均以中国的技术与文化外
西学东渐:1.将西方文化传到了东方,尤其是天学!, 即西欧的宇
宙论。

此外还有历算学、几何学、解剖学、光学、医药
学、地理学等、水利技术等器物和实用技术, 也有音乐、绘画、建筑、宗教和
哲学知识的传播。

这些知识的传入, 弥补了中国科学技术重实践轻理论的不足, 起到了开拓中国人眼界的重要作用, 也促进了中国科技文化的发展和思想意识的近代化。

2,导致中国的服饰,建筑,饮食等,发生不同程度的变革,特别是在明清时期。

3.吸引和影响了明清诸多皇帝和知识分子, 使中国的知识界对西学有了初步的认知。


光启、李之藻等人就曾与传教士合作, 大量翻译西方的∀几何原本#、∀测量法义#、∀同文算旨# 等数学专著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
3.西学中的精华,诸如科学和民主观念已融入
东方文化,并与东方古典文化相结合,形成指导人们
的价值观和方法论。

现代技术落后的民族在西学东渐
中学习了现代西方科学技术,快速提高了生产效率。

东学西渐:1.中国的经籍、文化以及政治制
度及伦理观念介绍到欧洲, 西方人开始了解并研究中国
的儒学和文化系统, 并对欧洲的政治、生活、建筑、文
学等方面,。

2.启蒙思想家们从抨击封
建制度和教权的角度出发, 对中国文化加以吸收和利用,
成为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的精神食粮。

启蒙运动的旗
手伏尔泰、狄德罗、魁奈都对中国文化推崇备至, 视中
国为开明专制和理性治国的楷模
3.在欧洲掀起了一股中国热,学习中国为荣, 上
演中国戏剧、喝中国茶、仿建中国建筑、使用中国漆器,
在园林,我认为,东方的思维
模式是综合的,它照顾了事物的整体,有整体,讲普遍联系,接近唯物辩证法。

用一句通
俗的话来说就是,既见树木,又见森林,而不是只注意个别枝节。

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
,印度的“梵我一体”的思想,是典型的东方思想。

而西方的思维模式则是分析的。

它抓住
一个东西,特别是物质的东西,分析下去,分析下去,分析到极其细微的程度。

可是往往忽
视了整体联系。

设计中体现中国情调成为一种时尚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