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中国人社会心态研究

合集下载

20年来我国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回顾与反思

20年来我国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回顾与反思

20年来我国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回顾与反思崔丽霞3 郑日昌(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系,呼和浩特 010022)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北京 100875)摘 要 对近20年来我国心理学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及分析资料的方法进行了客观的回顾与评价,概述了我国心理学研究所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和分析资料的方法,探索研究方法的变化趋势,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且为今后研究科学水平的提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 心理学研究方法,分析资料的方法,回顾。

分类号 B8411 研究目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迈进,我国心理学的研究如雨后春笋一样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积累了丰富的研究资料。

对这些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及分析资料的方法进行分析与评价,了解我国20年来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查明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于今后的研究工作,特别是对于提高心理学研究的科学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为此我们对20年来我国心理学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及分析资料的方法进行了客观的回顾与评价,概述了我国心理学研究所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和分析资料的方法,探索主要研究方法的变化趋势,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且为今后科研水平的提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2 研究方法首先我们将心理学研究二分为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定量研究一般指对事物可以量化的部分进行测量和分析,以检验研究者自己关于该事物的某些理论假设的研究方法。

量的研究有一套完备的操作技术,包括抽样方法(如随机抽样、分层抽样、系统抽样、整群抽样)、资料收集的方法(如问卷法、实验法)、数字统计方法(如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等。

其基本的研究步骤是:研究者事先建立假设并确定具有因果关系的各种变量,通过概率抽样的方式选择样本,使用经过检测的标准化工具和程序采集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建立不同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必要时使用实验干预手段对控制组和实验组进行对比,进而检验研究者自己的理论假设。

定性研究则是采用书面的、言语的和观察的方式,取得有关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的描述性资料,对这些资料作出定性的分析。

近年来我国社会文化心态的变迁及其平衡路径研究

近年来我国社会文化心态的变迁及其平衡路径研究

近年来我国社会文化心态的变迁及其平衡路径研究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社会文化心态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在这一过程中,我国社会文化心态的变迁存在一定的不平衡性,需要探讨其平衡路径。

近年来我国社会文化心态的变迁表现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上。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一些传统文化正在逐渐消失或受到冲击。

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接纳程度不高,传统价值观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

这种现象表明,我国社会文化心态在这个方面存在不平衡,需要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

我国社会文化心态的变迁还表现在对待自由与个人权益的态度上。

随着社会进步和知识普及,人们对自由的渴望和对个人权益的尊重程度不断提高。

在这个过程中,个别人和群体对权益的过度追求,可能会导致社会价值观的失衡。

平衡个人自由和社会道德的关系,是我国社会文化心态变迁中需要研究的问题之一。

我国社会文化心态的变迁还表现在对待道德与法律的态度上。

法律是同全体人民的意志相统一的行为准则,道德是社会共识的基础。

近年来,个别人和群体的追求私利、破坏社会规范的现象不容忽视。

这种现象表明,我国社会文化心态在对待道德与法律的态度上存在一定的失衡情况,需要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加强法治建设,来实现道德与法律的平衡共存。

我国社会文化心态的变迁还表现在对待科技和创新的态度上。

科技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为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动力和机遇。

一些人和群体在追求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可能会忽视对科技的合理应用和社会道德的考量,从而导致社会文化心态的不平衡。

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平衡科技创新与社会道德的关系,推动科技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为了实现我国社会文化心态的平衡发展,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加强文化教育和传媒的力度,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接受度,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观的有机结合。

加强个人权益保护与社会责任意识的教育,引导个人追求自由与权益的注重社会公共利益的平衡。

近十年来我国大学生社会心态研究述评

近十年来我国大学生社会心态研究述评

近十年来我国大学生社会心态研究述评近十年来,我国大学生的社会心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不仅是由于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与大学生自身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观念等方面有关。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对近十年来我国大学生社会心态进行研究述评。

近十年来我国大学生社会心态呈现出多元化特征。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信息科技的普及,大学生对于社会、职业等方面的认知和看法越发多元化。

与过去对于传统职业观念的追求不同,现在的大学生更加注重个性化的发展,更加注重实现自我价值。

这种多元化的社会心态也体现在对于家庭观念、婚姻观念、生活态度等方面的改变。

近十年来我国大学生社会心态中的自我意识越发明显。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改变,大学生对于自身的认识和定位也越发清晰。

他们更加注重实现个人的发展和自我价值,更加注重拓展自己的社交网络和人际关系。

自我意识也使得大学生更加注重发展自身的特长和技能,更加注重提升自身的竞争力,这对于未来的职业生涯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十年来我国大学生社会心态中的社会责任感日渐增强。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越发浓厚。

他们更加注重为社会、为他人做出贡献,更加关注社会问题和公共事务,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活动。

在环保、公益事业等方面,大学生的投入和参与也越来越多,这体现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

近十年来我国大学生社会心态中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随着社会的经济水平的提高和消费文化的兴起,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他们更加注重品质和体验,更加追求个性和时尚,更加关注生活品质和享受。

在消费方式和消费习惯等方面也更加个性化和多样化,这对于社会的消费结构和消费市场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近十年来我国大学生的社会心态呈现出多元化、自我意识、社会责任感和消费观念的变化趋势。

这种变化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大学生自身观念和认识的深刻转变。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相信大学生的社会心态将会更加丰富多彩,更加符合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论中国现代社会心态

论中国现代社会心态

论中国现代社会心态论中国现代社会心态一直以来不断有新的道德事件冲击我们的心理承受底线,我们的血似乎越来越冷,自焚已经不能使我们愤慨与怜悯,得到的是更多的冷视。

大众整体冷漠的情绪让这个社会冰冷到极点。

在自由的网络里网民在骂声一片,同时悲观的观点像洪水一样蔓延。

到底发生什么事了?这是此篇论文探讨的方向。

首先解决一个问题。

什么是社会心态?“社会心态”是指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具有普遍性、代表性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倾向,反映特定环境中人们的某种利益或要求并对社会生活有广泛影响的思想趋势或倾向,它揭示的是特定社会中人们的心理状态。

现在中国社会的心态是怎样呢?学生认为主要有三种心态:悲观,愤怒,冷漠。

这三种心态分别像水火风,将这个社会框架冲击的摇摇欲坠。

这三种情绪如何产生?这个“和谐”的社会怎会这样?首先,学生先谈下关于愤怒。

当人遇到不公的事情时,就会产生愤怒,是一种天然的情感。

在现在这个社会体制下,许多基本的合理的权利受到限禁,对于极多数人而言。

对于极少数人而言,他们的权利被无限的扩大,愤怒源于此。

例如公务员招考,报纸上不断地登出关于其舞弊的内幕,“一个萝卜一个坑”。

报考的人多不胜数,有的岗位甚至达到1000选一,而招的进去的都是与相关单位有关系的人。

真正有才能的人总是名落孙山。

有实力又怎样,笔试以超高分过了又怎样,面试就不让你过。

更有况者笔试直接作弊,网上成为“开挂”。

苦读寒窗十几载,有何用?除了公务员招考,社会不公的现象比比皆是,招商投标暗箱操作,房屋强拆,摆摊糊口被城管驱逐,贪官贪污几千万只需坐几年牢,石油价无理高涨,住保障房屋的人都是开小车……社会方方面面都是不公,人们的没有得到政府公正的对待,相应地,人与人之间逐渐也形成彼此的不公,你瞒我瞒,你欺我骗。

愤怒逐渐积聚,正如名言所说:众人拾柴火焰高。

火焰很高,而且不是一般的高。

政府当然亦感觉到人们的火气,采取了一些措施,例如增大维稳费用,将上访的人截回控制住,将揭露矛盾的人屏蔽掉等。

当代中国社会心态的分析研究

当代中国社会心态的分析研究

当代中国社会心态的分析研究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时常在感受到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同样能够感受到一些心理层面上的变化和差异。

对于当代中国社会心态的分析研究,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

一、竞争意识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物质生活的要求也日益增加。

与此同时,经济领域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很多人将生活中的各种问题都归结为竞争的问题。

在这种竞争的大环境下,人们渐渐形成了一种“拼命三娃”的心态,不断追逐着更好的生活和更高的社会地位。

竞争虽然有助于激发个人的进取心和创造力,但在过度竞争的情况下,这种心态也会引发很多问题,例如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等等。

二、消费观念社会发展与时俱进,人们对生活方式和观念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在以往,很多人会把衣食住行看成是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东西。

但是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这些东西已经不仅仅是“必需品”,更成为了追求舒适生活的必要手段。

人们的消费观念已经被一些所谓的“潮流”或“时尚”所主导和影响,这些消费习惯看似可以提高生活质量,但背后也隐藏着不少消极的因素,例如攀比心理和浪费资源等问题。

三、物欲和精神层面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物质欲望也逐渐增加。

然而,当物质欲望得到满足的时候,人们的精神需求也会逐渐被关注。

随着人们素质的提高和文化的普及,人们对文化和艺术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

不少人开始重视自己的精神世界,追求内心的安宁和平衡。

当然,也有一些人无法获得满足感,缺乏追求和目标,他们变得消极和无所事事。

四、社会关系的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在以前的传统社会中,人们的关系以血缘关系为主,这种群体意识也让很多人在社会中寻找到自己的归属感。

但是现在,人们之间的关系逐渐倾向于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

尤其是在大城市中,人们往往更关注自己的利益,相互间的联系也变得比较单薄。

这种社会关系的变化也对人们的心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八十年代中国意识流小说分析心理学解读

八十年代中国意识流小说分析心理学解读

八十年代中国意识流小说分析心理学解读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将人的内心世界解读为意识、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个层面,它们相互交错,却又各有千秋。

意识作为心理世界的表层,是很容易被个体感知的,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作为深层的心理世界,是个体无法或难以察觉的,而无意识在一定条件下会进入到人物的意识中。

八十年代中国意识流小说分析心理学从意识、个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的层面,试图对人类社会的时代个性和历史共性进行心理解读。

中国的八十年代,大一统的思维模式逐渐瓦解,个体陷入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文化冲击之中,这是一个新旧参半和矛盾交织的年代,这种矛盾也自然而然地投射到人们的心理世界。

在意识层面,八十年代的中国意识流小说完成了集体大写的人到个体小写的人的蜕变,开始探索好人和坏人之间广阔的中间领域,它抒写的不再是人的单一性和社会性,而转向了人的多面性和自然性,其思维方式也完成了二元对立到多元化的转变,打破非好即坏、非对即错的思维定势。

在个体无意识层面,人类永恒的话题即两性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也面临新的挑战,男尊女卑与两性平等、性压抑与性解放在个体无意识中相互冲突。

一方面是男性对女强男弱的畏惧心理和女性对自身谦卑地位的习惯性顺从,另一方面则是受到思想解放的人们对传统的男尊女卑开始抗争,表现出对两性地位平等的认同和追求。

同时,人们在对待性的态度上也表现出罪恶和坦荡的鲜明对比,前者陷入深深的纠结之中,在心灵深处历经苦痛挣扎而饱受折磨,后者则对性具备正确认识,内心世界充满阳光。

新事物取代旧事物需要时间,这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八十年代并非独立于人类历史而单独存在,它有着时代的特性,同时具有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的共性。

在集体无意识层面,列车、房子、大海是八十年代极具凝聚力的意象。

列车象征了生命的动态形式,奔波和颠簸是生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生命的成长总是面临不平衡到平衡的循环,从不平衡到恢复平衡是生命历经磨难的过程,而生命就是在这种追逐和流动中得以升华。

中国社会心态调查报告

中国社会心态调查报告

中国社会心态调查报告一、引言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拥有着复杂而多元的社会心态。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也正在经历着巨大的变革。

为了深入理解中国社会的心态变迁,本报告对中国社会目前的价值观、生活满意度、社会公平感、以及公民道德感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分析。

二、方法我们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对全国范围内的1500名成年公民进行了线上问卷调查。

问卷主要包括社会价值观、生活满意度、社会公平感、公民道德感等四个方面的问题。

三、结果1、价值观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受访者认为,个人自由和尊重他人是他们最看重的价值观,其次是诚实、公正和责任。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物质生活的丰富让人们更加重视个人权利和自由,但仍有超过七成的受访者认为家庭、友情和爱情对他们来说最重要。

2、生活满意度在生活满意度方面,超过六成的受访者表示对当前的生活状况感到满意或非常满意。

其中,对家庭生活和工作的满意度最高,而对社会福利和环境保护的满意度相对较低。

3、社会公平感大部分受访者认为,社会公平感在近年来有显著的提高。

他们最看重的是机会公平,而非结果公平。

此外,超过八成的受访者认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关键。

4、公民道德感在公民道德感方面,大部分受访者表示,他们对社会上的不道德行为感到担忧。

其中,对欺骗、贪污和造假等行为的反感度最高。

同时,超过七成的受访者认为,提高公民道德意识是当务之急。

四、讨论1、价值观:结果显示,人们对于个人自由和尊重他人的重视度很高,这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然而,如何在尊重个人权利的同时保持社会秩序和公正,将是未来社会需要面临的挑战。

2、生活满意度:虽然大部分人对生活感到满意,但仍有部分人群对环境保护和社会福利不满意。

政府需要这些问题,提高社会福利和环境保护水平,以提升全民的生活质量。

3、社会公平感:公众对社会公平感的提升表示肯定,这反映了中国社会在机会公平方面的进步。

然而,对于结果公平的认识仍然存在分歧,这需要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利益诉求。

《80后思想和现状浅析5400字(论文)》

《80后思想和现状浅析5400字(论文)》

80后思想和现状浅析目录引言 (1)1 80后思想和现状的心理界定 (2)1.1 80后的消费心理 (2)1.2 80后消费心理的情绪类型 (2)2 80后思想特征 (3)2.1 80后员工的优点 (3)2.2 80后工作后性格缺陷 (3)2.3 80后工作后的压力 (3)3 转变对80后的管理观念措施 (4)3.1 80后的心理检测 (4)3.2 80后换工作频繁问题的原因 (5)4 反思:如何评价80后的思想道德行为水平 (6)结论 (6)参考文献 (6)引言现有研究成果表明80后一代人思想道德发展水平较为关注,由于当代社会中80后为主题,我们不妨做以下总结:其一80后普遍表现出思想开放活跃,乐观进取,张扬的个性,多数人热爱社会主义制度以及理想信念鉴定,主流向好,但少数人表现出模糊认识或者不认同的态度,其三价值取向明显表现出多元化,务实,功力特点。

其四,网络生活是这个群体的常态生活工具,习惯于网络上表达自己的主张,张扬另类,意识并以之挑战传统,伸张和获取自己的主题快乐权力80后一代人人格上比较独立独立意识比较强,自我效能感强,但以流与自我中心主义里。

1 80后思想和现状的心理界定80后心理学与经济学两个学科的融合,20世纪70年代以来,卡尼曼和特维斯基等人从心理和行为的角度研究经济现象和经济规律,开创了行为决策学和行为经济学,试图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传统经济理论假设进行修正,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很多分支。

各心理学分支均能为理解消费者行为提供某些帮助。

比如,生理心理学中通过测量脑电波的变动,就可以探测消费者对广告的反应;另外一些心理学家则通过研究记忆机制来了解消费者是如何对信息予以加工和处理的。

运用心理学方法有助于了解很多消费行为与现象,如广告如何才能获得消费者的注意,广告主如何才能发出便于记忆的广告信息,哪些因素促使消费者购买某些产品和寻求某类体验活动,哪些因素导致消费者在购买决策上的差异,等等。

近年来我国社会文化心态的变迁及其平衡路径研究

近年来我国社会文化心态的变迁及其平衡路径研究

近年来我国社会文化心态的变迁及其平衡路径研究当前,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加速,我国社会文化心态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这种变化既表现为一些积极的方面,也存在一些不利的因素。

研究这些变化的原因和平衡路径,为社会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方面,近年来我国社会文化的心态变化体现在人们对于个人发展和自由选择的重视程度上的提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个人发展的需求和追求程度也越来越高。

人们追求个人的高收入、高学历和职业地位,同时也更加注重个人的幸福感和精神追求。

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社会的进步和现代化进程。

人们对于自由选择的需求也逐渐提高,个体的自由化和多样化成为了社会发展的趋势。

近年来我国社会文化的心态变化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

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社会竞争压力增加,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

人们对于物质财富的追求越来越强烈,过度攀比和虚荣心也开始蔓延,导致一些社会问题的出现。

我国传统的道德价值观念逐渐淡化,人们对于共同价值观念的认同程度下降。

社会道德风气和公德意识也出现明显的衰退,导致社会秩序和社会信任度下降,对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构成一定的威胁。

针对这些变化和不利因素,我国社会文化心态的平衡路径研究非常重要。

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培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公平、道德规范等核心内容,这些价值观念是我国社会文化的重要基础,也是我们社会稳定和文明发展的基石。

要通过各种途径,如教育、媒体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对于这些价值观念的认同度。

要加强公共文化建设。

公共文化是社会和个人文化心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撑。

要加强对于公共文化建设的投入,在城市和农村建设更多的公共文化设施和场所,为人们提供更多的文化活动和交流的机会。

要加强对于文化产业的支持和培育,通过扶持和引导发展文化产业,为我国社会文化的繁荣做出贡献。

20世纪80至90年代中国社会史的回顾与思考

20世纪80至90年代中国社会史的回顾与思考

20世纪80至90年代中国社会史的回顾与思考------ 从“眼光向下”到“自下而上”社会史研究是20世纪中国史学值得探讨的一个领域,它的有关理念萌发发端于该世纪初,在经历了停滞、复兴又发展的曲折历程后,到本世纪末成为中国历史学术最具活力的领域之一。

尤其是80至90年代社会史出现了复兴,对社会史的研究也全面发展起来。

在这期间,出现了从“眼光向下”到“自下而上”的理论趋向,本文就这种理论趋向作一简单的回顾与思考。

一、“眼光向下”20世纪80年代以后,社会史研究对1930至1980年这段时间的中国史学发展的种种弊端进行了全面的反思,对史学进行了一场结构性调整。

主要表现为研究课题的大大拓宽,在这一点上,可以说这一时期的社会史研究是对20世纪上半叶那种倡导眼光向下、关注普通民众的研究倾向的一种回归。

80年代中后期开始复兴的社会史研究,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从事社会史研究的学者非常积极地有意识地对社会史的理论进行探讨,并且就社会史的定义、学科定位、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诸多问题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认识。

在这期间,主要的两派观点是专史说和通史说,而大部分学者所持专史说,1即认为社会史是历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专门史,与政治史、经济史、思想史、军事史、外交史等专门史并行,又从各自的研究对象出发,将社会史定义为社会生活史、社会行为史,由此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史学专门领域之外再拓出一个研究领域。

相比起专史说而言,少数持“通史说”的学者似乎应以陈旭麓、张静如为代表。

他们倡导好的通史应该是社会史,即通史应“反应一个过去了的时代的全貌”应该讨论“社会整体发展的过程”。

2由于为社会史这一学科规划出一个明晰的研究范围,于是从社会生活、社会文化、社会风俗、社会群体、社会问题等较为具体的社会史研究领域到社会结构、社会变迁、社会运行、社会控制、社会功能等更为抽象的研究范畴,都有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予以支持,由此极大地扩展了史学研究的对象范围,这也是社会史对中国史学界近20年来的发展所做出的最显著的贡献。

中国社会心态危机蔓延

中国社会心态危机蔓延

中国社会心态危机蔓延作者:周晓虹来源:《人民论坛》2014年第25期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社会心态演变从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至2000年,中国人的社会心态总体呈现为对未来抱有乐观主义的积极态势。

2000年后,尤其2008年后,社会心态中的负面感受增多,在我看来,2008年北京奥运会可作为判断社会心态演变的一个节点。

也许是过去忽略了某些东西,很多负面的社会心态我们此前并没有明显意识到,而现在一下子感触良深,深为所困,所以酝酿出一种整体性的认识:负面社会心态危机蔓延。

最近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很多人在回忆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起步阶段,那时尽管经济、个人生活条件并不富裕,但大家都沉浸在相对轻松愉悦、对未来理想憧憬的氛围中;并且由于当时对文化大革命已进行了深刻反思和批判,人民身上的精神枷锁砸碎,所以说那个年代令人怀念和向往。

上个世纪90年代的基本心态相对平和。

邓小平同志南巡带来了中国经济的高涨,所有人都在追逐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没有停下来、静下心来感受社会心态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

无论是生活条件改善的人群(先富起来的人),还是改善相对少的人群都沉浸在追逐之中,对于追逐带来的后果和差异,没有直观感受。

大家处于“瞎忙”的状态,甚至还乐此不疲,对于阶层之间的对立和矛盾尚未有所感知,所以总体来说社会心态恶化还未出现。

2000年后,问题开始严重。

一方面,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变化带来的阶层间差异为人们所感知。

草根阶层不满情绪开始蔓延,对中产阶级,尤其对精英阶层(政治精英、经济精英)的憎恨开始日渐增多。

2004年,不和谐之声初现,我国开始提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但那时国家致力于2008年奥运会的召开,当时许多社会心理学专家一致认为中国社会基本情绪的基调是积极的、向上的。

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一洗百年来中华民族屈辱,为我国带来的机遇有目共睹,对于国家凝聚力和国际形象提升有相当大的帮助。

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中,中国政府4万亿一揽子计划,让世人感受到了风景这边独好,整个社会心态的消极部分被遮蔽。

中国的心理学与社会心态分析

中国的心理学与社会心态分析

中国的心理学与社会心态分析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国家,其心理学和社会心态的发展也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趋势。

本文将从中国心理学的历史起源、现状与未来发展以及社会心态的分析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国心理学的历史起源中国心理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哲学思想。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心性、心理活动和人性等方面。

例如,孔子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心理的培养,墨子则关注人的情感和爱的力量。

这些思想为后来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中国的心理学研究逐渐与国际接轨。

20世纪初,中国开始引进西方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

其中,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等领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研究。

二、中国心理学的现状与未来发展目前,中国的心理学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除了传统的实验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外,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跨文化心理学等新兴领域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然而,中国的心理学研究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心理学研究的资源和投入相对不足,导致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有限。

其次,心理学研究的应用价值和社会影响力有待提升。

最后,心理学研究与实际问题的结合还有待加强,需要更多的实证研究和实践经验。

未来,中国的心理学发展需要更多的政策支持和学术交流。

政府可以加大对心理学研究的资金投入,提供更好的研究环境和条件。

同时,学术界应加强国际合作,借鉴国外的先进理论和方法,推动中国心理学的发展。

三、中国社会心态的分析中国作为一个庞大的国家,其社会心态也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

在中国的社会心态中,家庭观念和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念占据着重要地位。

家庭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人们普遍重视家庭的和睦和亲情的维系。

同时,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念也使得个人的利益往往被置于集体的利益之上。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中国的社会心态也在不断演变。

在现代化进程中,个人主义的观念逐渐兴起,人们更加注重个人的自由和独立。

这种变化在年轻一代中尤为明显,他们更加关注自我实现和个人价值的追求。

近十年来我国大学生社会心态研究述评

近十年来我国大学生社会心态研究述评

近十年来我国大学生社会心态研究述评近十年来,我国大学生社会心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一变化不仅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更是大学生自身心理、生活状态的变迁所导致的。

本文将对近十年来我国大学生社会心态进行研究述评,探讨其中的原因和影响。

一、社会背景下的大学生社会心态变化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大学生的社会心态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社会出现了经济、文化、科技等多个领域的快速发展,这种发展不仅提升了国家整体的实力,也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状况和心态状态。

与此互联网的普及和快速发展,也给大学生社会心态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1. 理想追求有所变化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社会的发展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平台,大学生们的理想追求也发生了变化。

与以往对于稳定工作和经济收入的追求不同,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追求个性发展和自我实现,他们更加注重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职业规划,对于未来的期望也更加多元化。

2. 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的变革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变化。

他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消费方式,更加注重个性化和高品质的消费体验,对于高品质的生活方式有了更多的追求。

互联网的普及也使得大学生对于消费品牌和消费信息有了更多的了解和选择空间。

3. 社交方式和社交思维的创新在过去的十年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网络的兴起,大学生的社交方式和社交思维也发生了创新。

他们更加注重通过网络社交平台拓展人际关系和交流信息,对于社交方式有了更多的选择和方式。

与此他们也更加注重个人品牌和社交形象的打造,对于自己的社交圈子和社交关系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二、近十年来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近十年来,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变化不仅对大学生自身产生了影响,也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变化对大学生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更加注重个人发展和自我实现,对于学习和创新有了更多的热情和动力,同时也更加注重自身的心理健康和成长路径。

八十年代末期的社会非理性状态

八十年代末期的社会非理性状态

八十年代末期的社会非理性状态疯狂的代价周晓文1988年的片子。

很有意思。

一对姐妹,父母离异没有家庭温暖。

姐姐母亲般照顾上初中的妹妹,二人独自生活。

姐姐是妇产护士,经历了当时中国人重男轻女的偏见和对生命的不尊重,对性怀有抗拒心理。

妹妹一日被强暴。

姐姐深受伤害,疯狂查找线索。

妹妹却对于“性”持懵懂的好奇。

强暴犯最终落网,却被姐姐踢下高塔摔死。

电影有几点吸引我。

一,强暴犯是个外地混混,他的社会游荡者的野兽般的身体、单纯的兽性,是一种疯狂,被表现得很夸张(那男的始终穿了内裤在屋里折腾,拍得特带劲,特野兽)。

而姐姐被社会习惯的性别歧视所塑造的对性的抗拒,与妹妹被冒犯后表现出来的单纯的道德感,与其疯狂的非理性混为一体。

故事的结局似乎暗示,姐姐在道德外衣背后显示的疯狂,比强暴犯那单纯的兽性更为可怕。

二,对民众的描写。

有几个镜头印象深刻。

妹妹出事后姐俩白天在案发现象协助警察确认时,从姐俩的主观视角看,围观的群众完全像牲口群一样贴在警车玻璃上往里看,非常残忍。

还有,姐妹两在海滩试图寻找罪犯时,一个镜头,俯视,从姐俩逐渐拉到越来越广阔的空间,最后是俯视的整个海滩的人群。

看的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感,人群的非人化感觉很强烈。

还有,姐姐在产房护理初生儿时,一个男孩意外死亡,其家属猛冲进来殴打姐姐,一片扭打纠缠,最后是姐姐对着镜子把嘴角的鲜血抹到脸上的长长的镜头,眼睛里是开头有点委屈,后来就是恨,还有几乎疯狂的状态、复仇的感觉。

这个线索很重要,似乎和最后她拼死与强暴犯兄弟追逐(从高速的车窗外横进车里,基本不是普通人做得出来的)、将强暴犯踢下高塔这个结果是有因果关系的。

(这个镜头是仰视的,姐姐突然从容而有力的抬起大腿,狠狠地往下踢,随后就是强暴犯坠地)所以,感觉民众的集体习惯背后的集体兽性,呆板冷漠,恰好是孕育疯狂的温床。

结合上面的感受,觉得这个片子有意思,很生动的表现出80年代末期中国社会人群的躁动和非理性,对于非理性的理解,也有意识突破主流理解。

近年来我国社会文化心态的变迁及其平衡路径研究

近年来我国社会文化心态的变迁及其平衡路径研究

近年来我国社会文化心态的变迁及其平衡路径研究近年来,我国社会文化心态发生了许多变化,这些变化带来了社会的不稳定和文化的不平衡。

为了探讨这一问题,并寻找平衡的路径,有必要进行相关研究和分析。

我国社会文化心态的变迁主要表现为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多样化。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信息的快速传播,人们的思想观念变得更加丰富和多元化。

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了冲击,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逐渐盛行,社会道德风气下降,公共秩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混乱。

新兴的民族主义和民主意识不断涌现,社会各种问题的讨论和辩论愈发激烈,甚至出现了一些激进的言论和行动。

这种社会文化心态的变迁给社会带来了不平衡和冲突。

社会的不稳定性日益增加,人们对社会秩序和公共道德的关注度下降,导致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道德沦丧、贪污腐败、信任危机等。

而且,传统文化和新兴文化之间的碰撞和冲突也不断加剧,企业家精神、娱乐文化、互联网文化等新的文化价值观在传统文化观念的冲击下产生了许多争议和矛盾。

面对这种变迁和不平衡,我们应该寻找平衡的路径来解决这些问题。

要培养良好的社会文化心态和价值观。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一大宝库,我们要弘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价值观念,如孝道、忠诚、诚信等,同时也要接纳和包容新兴的文化观念,形成多元而统一的社会文化心态。

要加强教育和宣传工作,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社会文化心态。

通过教育和宣传的力量,传播正确科学的知识和价值观念,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平。

政府和社会组织应该加强管理和监督,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公共秩序。

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管理和治理,加强对社会组织和市场经济的监督,建立良好的社会管理机制,对违法违规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确保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要促进文化创新和产业发展,塑造积极健康的文化环境。

加大文化投入,培养文化创意人才,鼓励创新创造,推动文化事业的创新和发展。

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多的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

近十年来我国大学生社会心态研究述评

近十年来我国大学生社会心态研究述评

近十年来我国大学生社会心态研究述评近十年来,我国大学生社会心态一直是社会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大学生的社会心态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

近十年来,我国大学生的社会心态呈现出了多元化和个性化的趋势。

随着社会的开放和信息的传播,大学生对待社会问题的态度和看法有了更多的选择性。

不再像过去那样一味地接受传统观念和权威意见,而是更加注重个人的自由和独立思考。

他们更加开放和包容,对于不同的观点和价值取向持一种较为宽容的态度。

大学生中也出现了一些特立独行的个体,他们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倾向,拒绝被社会和他人的观念所束缚,追求自我价值和自由的生活方式。

近十年来,我国大学生的社会心态还表现出了一定的焦虑和压力。

随着就业形势的趋紧和社会竞争的加剧,大学生在就业方面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不确定性。

他们常常感到迷茫和无助,对未来充满了焦虑和担忧。

大学生的社会心态还受到经济条件和家庭环境的影响。

一些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学生,往往面临着更大的经济压力和不公平感,容易导致他们对社会的不满和抱怨。

近十年来,我国大学生的社会心态还表现出了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参与。

随着社会问题的日益复杂化和多元化,大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度也在不断提高。

他们关心环境保护、社会公平、民生福利等问题,并积极参与到相关的社会活动中。

通过网络和社交媒体的传播,大学生的声音和观点得到了更大的展示和影响力,成为社会变革和进步的重要力量。

近十年来,我国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变化与社会的发展和变革紧密相关。

他们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注重个人自由和独立思考;同时也面临着就业压力和焦虑,需要承受来自社会的期望和压力;还表现出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参与,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以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我国社会心理研究40年:回顾与展望

我国社会心理研究40年:回顾与展望

我国社会心理研究40年:回顾与展望贾孝敏摘要:社会心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

自上世纪80年代至今,社会心理在我国经历了近40年的研究历程。

在这期间主要围绕社会心理的内涵、社会心理的结构和层次、社会心理的中介作用和社会心理与思想体系的关系等问题展开研究,在取得了一些创新成果的同时,也存在不少的薄弱环节和被遗漏的方面,亟待在未来的研究中得到加强。

关键词:社会心理;社会心理的中介作用;社会治理;普列汉诺夫基金项目:贵州省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下的社会心理研究”(项目编号:17GZYB52);贵州省教育厅项目“马克思主义社会心理思想研究”(项目编号:2017SZK39);贵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柏格森和道家直觉之比较研究”(项目编号:GDQN2016005)中图分类号:B849:C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5982(2018)10-0012-05社会心理是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研究的理论问题,也是我们运用唯物史观解释社会现象时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自上世纪80年代起我国就展开了对社会心理的研究,并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深入思考研究的问题和方面。

为此,有必要通过梳理与分析,从整体上把握我国社会心理研究的历程、焦点、走向,以便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治理、社会心态的培育提供一些借鉴。

一、社会心理研究的历程我国社会心理的研究总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80年到1990年,这是社会心理研究的勃兴期,也是社会心理研究的起步阶段;第二阶段是从1990年到1999年,这是社会心理研究的沉默期;从2000年到2017年,社会心理研究进入新的活跃期。

这三个研究阶段的划分依据一方面是根据社会心理研究成果的数量,另一方面则是依据社会心理研究内容的转向与重要研究成果的出现。

1.社会心理研究的勃兴期从1980年到1990年,是社会心理研究的起步阶段。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研究南开大学心理学研究中心乐国安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沈杰【英文标题】Studies of Basic Theory of Social Psychology in China Since the 1980s【内容提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对社会心理学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可以概括为社会心理的涵义与特征、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心理学的方法论以及社会心理学建设的基本途径五个方面。

通过对这几个方面所取得的进展与存在问题的考察,社会心理学学科的健康发展及其整个学科体系的合理建构,必须以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为前提。

重视社会心理学具体问题的研究是必要的,但是对这种研究成果的分析要上升到理论层次,不能停留在用西方的社会心理学理论解释中国人的社会心理现象的水平上。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心理学的核心是要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这正是中国社会心理学工作者所要达到的目标。

The problems of basic theory of social psychology which the relevant scholars have taken to probe since the resumption of studying this branch of learning from the early 1980s up to the present days may be sorted out into five topics of category:Ⅰ.the implic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ocial Psychology;Ⅱ.The nature of Social Psychology;Ⅲ.research object of Social Psychology;Ⅳ.the study and application of Social Psychology:Methodology;and Ⅴ.the basic ways for building the science of social psychology.Studying the basic theory of Social Psychology should be the prerequisite in constructing the scientific system of Social Psychology.To study the specific problems is no doubt necessary,but it should be on the alert in avoiding the use of western psychological theory to explain Chinese social psychology.We are aiming at constructing a new social psycholog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关键词】社会心理学/中国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学科性质/社会心理学方法论Social Psychology/Chinese Social Psychology/Scientific Nature of social psychology/Methodology20世纪80年代社会心理学在中国恢复重建,至今已过了20个春秋。

中国社会心态调查报告

中国社会心态调查报告

中国社会心态调查报告王俊秀杨宜音陈午晴2008-09-30 23:08:01社会心态是一定社会发展时期内,弥散在整个社会或社会群体中的社会心境状态,是整个社会的感受、社会情绪基调、社会共识和社会价值观的总和。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社会心态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了解社会心态不仅对于了解社情民意、社会热点以及公众情绪非常重要,而且是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的前提。

本调查的数据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主持的全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社会心态部分,调查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全国28个省市130个区(市、县),260个乡(镇、街道),520个村(居委会)抽取7063个家庭户,然后在每个被抽中的居民户中按规则随机选取1人作为被访者,由调查员手持问卷对该被访者进行访问。

调查时间为2006年4~6月。

本文主要涉及公众对社会状况的感受、主要的社会关系、社会矛盾和冲突。

社会感受(一)生活压力感——遇到最多、感觉最大的生活压力来自经济方面近年来,教育、医疗、住房负担过高是民众反映比较突出的问题。

调查显示城乡居民遇到最多的生活问题是“家庭收入低,日常生活困难”,其次是“医疗支出大,难以承受”,再次是“住房条件差,建/买不起房”,比例分别为51.3%、45.5%和45%;排在第四到第六位的生活问题分别是“人情支出大,难以承受”、“子女教育费用高,难以承受”和“家人下岗失业或无稳定收入”,比例分别为34.8%、34%和30.1%;排在第七到第九位的生活问题是“社会治安不好,常常担惊受怕”、“社会风气不好,担心被欺骗和家人学坏”和“赡养老人负担过重”,选择的比例分别为24.5%、23.3%和22.3%;选择比较少的问题是“家庭成员有矛盾,烦心得很”和“家人与邻居有矛盾,担心发生纠纷”,比例分别为9.8%和5%。

城乡居民对所遇到的压力评价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住房、医疗、下岗失业、教育、家庭收入低、赡养老人、人情支出、社会治安、社会风气、家庭矛盾和邻里矛盾,民众感到生活压力大的依然是经济压力,其次是社会压力,人际压力较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世纪80年代中国人社会心态研究
20世纪80年代正当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时候,也是刚刚从文革的恐慌中走出来不久的时候,新的政治体制、经济制度、社会思潮等矛盾不断冲击着社会上的每一个人。

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个“一号文件”,确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国的改革步伐不断的加大,社会中的各阶级的社会心态也不断的在发生着变化。

所以对这一时期的国人的心态研究就显得很有必要很有意义了。

社会心态,指的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具有普遍性、代表性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反应特定环境中人们的某种利益或要求并对社会生活有广泛影响的思想趋势或方向,它揭示的是特定社会中人们的心理状态。

20世纪80年代,我国面临着两大方面的矛盾对立:改革与保守,开放与封闭。

实行改革开放势不可挡,但我们必须重新去认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如何看待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如何看待新的政治体制和经济制度就成为我们必须去面对的一个大问题。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阶层的经历和价值观利益观的不同,对这一时期的看法也不同,社会心态也各有不同,我们下面主要是研究中国青年知识分子当时的社会心态。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在头版头条上刊发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此思想解放的闸门打开了。

从78年到80年,中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而且思想解放运动的进一步深入,所以人们当时的社会心态就更多的反映在政治文化和社会经济上。

当时青年知识分子刚从文革的恐慌中走出来不久,这一时期,迷惘、悲观、怀疑、逆反等情绪瘟疫一样在青年群体中互相感染,造成青年中三种引人注目的现象:一是信教青年急剧增多;二是自杀青年急剧增多;三是偷渡港澳台的青年急剧增多。

尽管这些现象只是滞留在少数青年的行为中,但却反映出这一时期广大青年的总体的心态特征——在深感人生缺憾的痛苦中产生的失落感、惶惑感和迷茫感。

从他们的这些举动中,可以看得出经过文革的影响的他们,社会心态是厌世和消极的,产生的极度不信任感才致使他们这么做。

但是与选择自杀相比,绝大一部分的青年知识分子是在伤口上进行反思的,他们站在现实的角度上逐步形成了积极的自我意识。

他们开始唾弃迷信中的误导,用自己的眼睛重新看待人生。

从思想方面来说,当时的中国青年知识分子已经开始去触及以往那些被奉为禁止的东西了。

他们的心态开始逐渐变得更包容更开放,对于文艺创作和美学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他们开始追寻人性、人道主义等方面的美。

从真理思想大解放的过程中,他们的心态慢慢发生改变,开始用自己的思想去看待问题,改变了文革时期个人崇拜和一刀切的心理。

对于中国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的理解也没有局限在那些条条框框的理论上。

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心态也变得更加的开放和包容起来。

开始引进外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优秀的文化来促进本国的经济的发展。

一直以来社会上流行了这么一句话“80年代下海经商,90年代炒股票,00年代搞网络”,这反应了
不同的时代独具特色的追求财富的社会现象。

但是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当时人们的社会心态和思想潮流。

“80年代下海经商”说明当时人们心态上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的优点和利益,为此,当时也有很大一部分的知识分子纷纷“下海”,其实从本质上来说,是他们从心里已经认可和肯定了改革开放的国策了。

对改革与保守,封闭和开放也有了更加深刻而全面的认识:坚持社会主义这一大方向不变,一切对社会主义有利对人民生活有利的我们都应该学习和肯定,改革就是要大胆的去尝试,开放就是要以一个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站在国际舞台上去面对新的形势和挑战。

这说明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他们的社会心态和价值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981年3月20日,北京大学学生在庆祝中国女排夺得世界冠军的游行集会中举起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旗帜,引起全国亿万青年的强烈反响。

此时,大量西方理论的译介首先对青年知识分子产生极大的震动,其中以叔本华、尼采、柏格森、狄尔泰的意志生命和生命哲学为代表,强调乃至夸大人的意志,并将意志置于本体论地位,从生命的意义上立论,要求“重估一切价值”。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社会转型实质性启动,农村改革向城市改革全面展开,发展商品经济的步伐又向前迈进一大步。

由于当时我国刚刚经历的文革的沉重的打击,改革开放也是刚刚起步不久。

所以发展商品经济的思想等方面还不够成熟,现实的政治体制不适合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发展的矛盾更加突出,政治体制改革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各种西方政治思潮也开始在中国兴起。

现代西方政治中诸如分权制、制衡制、多党制,以及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纷至沓来。

从1981年至1985年,青年寻求民主的热情绵延还断,各行各业,各个层次的青年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表现着,并有明显的盲目效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民主形式的印迹。

在企业,青年们纷纷要求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毛遂自荐者、献计献策者不
乏其人。

在农村,广大青年农民则从对封建家长作风和宗族观念的反感情绪,对
包办、买卖婚姻的反抗中,向新一代农民应具备的民主权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学校,尤其是高等院校,对民主管理学校的要求越来越高,参与国家事务的愿望
也日趋强烈。

从单纯的要求民主自由发展到对党内腐败现象的气愤和斗争,以及
对社会主义法制的呼唤,深刻反映了青年在新形势下从追问到追寻的过程。

特别
是1984年后,改革为青年施展才华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可能,许多青年因此认为
个人奋斗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好途径,一时间跳槽、辞职、下海,热浪滚滚,并
在早期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思想中找到理论依据。

不仅是青年知识分子应该如此,国家的领导人更应该是这样,要想进一步实
行开放,发展商品经济,在国际形势日新月异的情况下,当时我国的各种条件还
不够成熟,就应该向外国学习,尤其是当时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西方欧美的国家。

学习他们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等等,我们既然决定走出去,那么引进来也是必
不可少的,走出去要求我们以世界的眼光来要求自己,把自己放到世界这个大舞
台上来迎接来自世界各国的挑战。

引进来则要求我们在这个舞台上以一个开放、
包容的心态来对待各国的先进的经济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否则如果只是单纯的走出去,那其实是跟封闭没有什么区别。

所以善于向别人学习对国家的管理者是一个很重要的心态。

20世纪80年代青年知识分子的社会心态还体现在对人生价值、生活意义的思考方面。

20世纪80年代初,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似乎正好适应了青年一代的迷惘的思绪,尽管形成的社会条件完全不同。

在深刻甚至痛苦的反思中,“潘晓”信中提到的“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成为青年讨论和争执的焦点。

绝对的“大公无私”和“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价值观念开始被青年们所怀疑,而以“自我”为出发点,注重个性解放,“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成为青年的热门话题。

正如“潘晓”之一黄晓菊所说:“回首往事,我想,那场讨论的真正价值或许不在于它得出了什么结论,找到了什么答案,更主要的在于它第一次打破了长期的思想禁锢,引发了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对自我存在的重新认识,对自身价值的深沉思考,对个人与他人、自己与社会的关系重新审度。

”(彭波主编:《一代中国青年的思想初恋:潘晓讨论》,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2页)说明当时走在前端的青年知识分子已经开始认识到了,在社会这个大集体里,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

改变了以往集体利益和社会利益大于一切的观点。

人们开始意识到了自身利益和私人利益的重要性,在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中也更为理智了,这主要得益于他们心态的改变。

总的来说,由于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以及对思想的大解放大讨论,在这一过程中各种政治体制、经济体制、人生观、价值观、思想潮流的矛盾和碰撞必然会引起人们心态和思想的变化和重新认识。

80年代作为这些新旧体制和思潮的过渡时期,人们的心态演变就显得尤为激烈,作为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他们接受过高等的教育,对问题的看法也更加会考虑得多。

总之,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各种国际国内形式日新月异,我们必须一个更开放、更包容的心态来适应时代的发展,尤其是作为新一代的青年知识分子的我们更应该有一个独特的慧眼来把握形式,积极参加到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使命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