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障学生个别心理辅导的典型案例
(情绪管理)智障学生个别心理辅导的典型案例最全版
(情绪管理)智障学生个别心理辅导的典型案例智障儿童生理上都存在壹定的缺陷,生理上的缺陷必然会影响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有壹半之上的智障儿童都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主要表当下情绪、行为和人格等方面[1-2]。
许多从事智障教育和研究的教师发现智障儿童的心理问题比正常儿童多见,大脑器质性损伤以及社会、家庭等不良因素的共同作用是促成其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使得他们的身心发展受到了更加严重的阻碍。
对从事智障教育的工作者来说,了解、发现智障儿童中出现的心理行为异常且给予及时相应的干预,有利于促进他们身心的良好发展。
笔者在从事多年智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实践中,尝试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个别心理辅导。
本文对三个智障学生心理辅导的典型案例进行了总结和分析,且提出了为智障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针对性的建议,为从事智障教育、研究的专业人员和智障儿童家长提供实践参考依据。
1智障学生个别心理辅导的典型案例智障学生的心理问题有时是单壹存在,但大多数是合且存在的,加上智障学生认知水平低下,理解和领悟能力差,使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很大的难度。
下面分析三个对智障学生进行个别心理辅导的典型案例,和大家共同探讨。
1.1案例1唐唐,女,20岁,智商38,中度智力残疾。
因被教师发现上男厕所、扒男生裤子、见男生隐蔽处由班主任指定前来进行心理辅导。
主要情况:班主任反映唐唐近壹周来喜欢去男厕所见男生小便,被男生发现后不但不回避反而大笑,情绪亢奋,有时在教室里公然去扒男生的裤子见,在同学中造成很不良的影响。
心理辅导的主要问题:性行为异常,情绪问题。
心理辅导方案:唐唐为中度智力缺损,有壹定的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但平时不爱说话,合作性差,因此主要采用解释性心理辅导和奖励相结合的方法,尽快消除她的不良行为,以免在学校造成更大的影响。
计划每周约谈3次,每次60分钟。
心理辅导的主要过程:由心理教师对唐唐的行为进行评判和分析,明确告诉她这种行为是错误的、不允许的,是违反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很羞耻。
智力异常_教育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在我国,智力异常儿童的教育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智力异常儿童是指智力发展水平低于同龄儿童的平均水平,且伴随有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和适应能力障碍。
这类学生在普通教育体系中往往难以得到充分关注和有效教育。
本文以一名智力异常学生为例,探讨智力异常教育案例,旨在为智力异常学生的教育提供有益借鉴。
二、案例描述1. 学生基本情况小张,男,12岁,某小学六年级学生。
从小父母离异,由母亲抚养。
小张自幼学习成绩较差,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交流。
经过专业评估,小张被诊断为轻度智力障碍。
2. 教育问题(1)学习问题:小张的学习成绩一直处于班级倒数,对学习缺乏兴趣,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较差。
(2)行为问题:小张经常在课堂上扰乱纪律,与同学关系紧张,容易情绪激动,有时甚至出现攻击性行为。
(3)心理问题:小张自信心不足,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对未来的生活充满迷茫。
三、教育措施1. 建立个性化教育方案针对小张的实际情况,教师制定了以下个性化教育方案:(1)调整课程难度:根据小张的学习能力,适当降低课程难度,使其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
(2)注重兴趣培养: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小张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积极性。
(3)关注心理健康:针对小张的心理问题,定期进行心理辅导,帮助其建立自信心,提高心理素质。
2. 加强家校合作(1)与家长沟通:定期与家长沟通小张的学习、生活情况,共同探讨教育方法。
(2)开展家长培训:邀请专家为家长讲解智力异常儿童的教育方法,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
3. 创设良好学习环境(1)营造温馨课堂:教师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使小张感受到关爱和尊重。
(2)分组合作学习:将小张与其他学习能力相近的学生分为一组,共同学习,互相帮助。
4. 培养生活自理能力(1)开展生活技能训练:教授小张基本的日常生活技能,如穿衣、洗漱等。
(2)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引导小张养成良好的作息、饮食习惯,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四、教育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小张在以下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1. 学习成绩有所提高,对学习有了新的认识。
智障幼儿特殊教育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在我国,特殊教育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为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提供适合其发展的教育服务。
智障幼儿作为特殊教育对象之一,其教育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本案例以一位名叫小明的智障幼儿为例,探讨其在特殊教育过程中的教育策略和成效。
二、案例描述小明,男,7岁,来自一个单亲家庭。
由于母亲工作繁忙,小明自幼缺乏关爱,导致其语言、认知、社交等方面发展滞后。
经过专业评估,小明的智力水平低于同龄儿童,被诊断为轻度智障。
小明进入特殊教育学校后,学校为其制定了个性化的教育方案。
三、教育目标1. 提高小明的语言表达能力;2. 培养小明的认知能力;3. 增强小明的社交能力;4. 帮助小明建立自信心,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四、教育策略1. 语言表达能力提升(1)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如图片、视频等,激发小明的学习兴趣;(2)通过模仿、游戏、故事等方式,让小明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语言;(3)定期与小明进行对话,引导其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2. 认知能力培养(1)设计适合小明认知水平的课程,如颜色、形状、数字等;(2)采用实物操作、游戏互动等方式,让小明在操作中学习;(3)鼓励小明参与集体活动,提高其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社交能力增强(1)组织小组活动,让小明学会与同伴合作、交流;(2)邀请家长参与学校活动,增进家校沟通,为小明提供良好的家庭支持;(3)培养小明的同理心,让其学会关心他人。
4. 自信心建立(1)定期对小明进行表扬和鼓励,增强其自信心;(2)设置合适的目标,让小明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3)引导小明认识自己的优点,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五、教育成效经过一段时间的特殊教育,小明在以下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1. 语言表达能力:小明能够用简单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想法,与同伴进行基本的交流;2. 认知能力:小明对颜色、形状、数字等有了初步的认识,能够完成简单的操作任务;3. 社交能力:小明能够与同伴合作、交流,参与集体活动,表现出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4. 自信心:小明在面对困难时,能够保持积极的心态,相信自己能够克服困难。
(情绪管理)智障学生个别心理辅导的典型案例
智障儿童生理上都存在一定的缺陷,生理上的缺陷必然会影响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有一半以上的智障儿童都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主要表现在情绪、行为和人格等方面 [1-2] 。
许多从事智障教育和研究的教师发现智障儿童的心理问题比正常儿童多见,大脑器质性损伤以及社会、家庭等不良因素的共同作用是促成其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使得他们的身心发展受到了更加严重的阻碍。
对从事智障教育的工作者来说,了解、发现智障儿童中出现的心理行为异常并给予及时相应的干预,有利于促进他们身心的良好发展。
笔者在从事多年智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实践中,尝试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个别心理辅导。
本文对三个智障学生心理辅导的典型案例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并提出了为智障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针对性的建议,为从事智障教育、研究的专业人员和智障儿童家长提供实践参考依据。
1 智障学生个别心理辅导的典型案例智障学生的心理问题有时是单一存在,但大多数是合并存在的,加上智障学生认知水平低下,理解与领悟能力差,使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很大的难度。
下面分析三个对智障学生进行个别心理辅导的典型案例,与大家共同探讨。
1.1 案例 1 唐唐,女, 20 岁,智商 38 ,中度智力残疾。
因被教师发现上男厕所、扒男生裤子、看男生隐蔽处由班主任指定前来进行心理辅导。
主要情况:班主任反映唐唐近一周来喜欢去男厕所看男生小便,被男生发现后不但不回避反而大笑,情绪亢奋,有时在教室里公然去扒男生的裤子看,在同学中造成很不良的影响。
心理辅导的主要问题:性行为异常,情绪问题。
心理辅导方案:唐唐为中度智力缺损,有一定的语言表达与理解能力,但平时不爱说话,合作性差,因此主要采用解释性心理辅导与奖励相结合的方法,尽快消除她的不良行为,以免在学校造成更大的影响。
计划每周约谈 3 次,每次 60 分钟。
心理辅导的主要过程:由心理教师对唐唐的行为进行评判和分析,明确告诉她这种行为是错误的、不允许的,是违反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很羞耻。
智力缺陷个别幼儿教育案例(2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在我国,智力缺陷儿童的教育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智力缺陷儿童是指智力发展水平低于同龄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语言、情感、行为等方面的障碍。
这些儿童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面临诸多困难,需要特殊的教育支持和关爱。
本案例以一位智力缺陷幼儿小明的教育为例,探讨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教育干预。
二、案例描述小明,男,6岁,来自我国一个贫困山区。
从小父母离异,跟随年迈的奶奶生活。
由于家庭条件较差,小明在成长过程中缺乏良好的教育环境。
经过评估,小明的智力水平低于同龄儿童,被诊断为轻度智力缺陷。
小明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差,只能说出简单的词语,无法进行完整的句子表达。
在认知方面,他无法理解抽象的概念,只能通过具体的事物进行学习。
此外,小明还存在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波动大等问题。
三、教育目标1. 提高小明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其能够进行简单的句子表达。
2. 帮助小明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
3. 通过针对性的教育干预,提高小明的认知水平。
4. 培养小明的社交能力,使其能够与同龄儿童正常交往。
四、教育策略1. 语言表达能力培养(1)创设语言环境:在家中、幼儿园等环境中,为小明提供丰富的语言刺激,如讲故事、唱儿歌等。
(2)模仿学习:让小明模仿教师或家长的语言表达,逐渐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
(3)情景模拟: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小明在具体情境中运用语言。
2. 生活自理能力培养(1)制定生活计划:为小明制定每日生活计划,包括起床、穿衣、吃饭、如厕等。
(2)示范与指导:家长和教师为小明提供生活自理方面的示范和指导,帮助其掌握基本生活技能。
(3)鼓励与表扬:在小明完成生活自理任务后,给予适当的鼓励和表扬,增强其自信心。
3. 认知水平提高(1)实物教学:通过实物展示、操作等方式,让小明直观地理解抽象概念。
(2)游戏教学:利用各种游戏,如拼图、积木等,锻炼小明的认知能力。
(3)互动教学:组织小明与其他幼儿进行互动游戏,提高其认知水平。
关于智障生刘某个别化教育案例分析
关于智障生刘某个别化教育案例分析关于智障生刘某个别化教育案例分析李亮亮陕西省武功县红太阳特殊教育康复学校一、学生的基本情况姓名:刘某性别:男年龄:14岁一年级智障学生二、问题及行为表现1、注意力不集中2.机械记忆力尚可3.抽象思维能力极差4.意志力差5.情绪变化快6.喜欢音乐三、有关资料的调查四、个案分析1、刘某上课时常常会被别的声音、鲜艳色彩的事物所吸引,因而学习不能集中,常表现为不能专注听讲。
2、这是智障儿童最好的心理能力,许多需要思考来学习的内容,他们是靠机械记忆力学下去的。
3、智障儿童对抽象概念,如颜色、形状、数等,很难真正学会,往往是靠形成的条件反射、记忆来学的。
之前,认识的东西换了个位置他们就认不出来了。
智障儿童一般也没什么想象力,不会按头脑中想象的样子搭出高楼、火车,他们拿到积木就会乱敲乱打。
4、遇见很小的困难都会哭或者去找老师,从来没有看见过他们独自努力去做有难度的学习,如折一个飞镖,在白纸中间贴一个剪好的苹果图形等,毫无毅力。
5、他们一会儿会嚎啕大哭,马上又破涕为笑,容易被一件事情引起不相对应的情绪反应。
6、一听见琴声或电视里的歌曲,就情不自禁的趋近,甚至手舞足蹈。
五、采取的方法及实施过程针对刘某某学生以上状况,制定如下目标:1、根据刘某的上课的有效时间制定学习计划,如课堂上前20分钟,注意力比较集中,让他回答3至4次问题,最后10分钟轮流评价自己或别人,最次兴奋。
2、采用正强化鼓励他的有效的机械记忆力正强化的方法是运用某种令智障儿童喜欢、愉快的事物或事件偶联于特定的目标行为,借以提高该行为发生率的一种行为干预方法。
3、家校合一共同栽培老师和家长共同协议定期接送,他们本来就十分恋家,但是家长由于种种原因,某些时候忽视了对他的关怀。
基于这原因,老师家长达成协议定期接送,这样让他情绪稳定,不吵不闹,安心学习。
4、经常让他们听听他们喜欢的儿歌音乐,稳定他们的情绪,陶冶他们的情操,稍安勿躁,偶尔让他们动起来,激发兴趣。
智障学生教育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男,12岁,智力发育迟缓,属于轻度智障。
自小学以来,小明一直就读于特殊教育学校。
由于其智力水平较低,学习进度较慢,课堂上难以跟上老师的节奏,经常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理解能力差等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小明也表现出一些行为问题,如自我控制能力差、情绪波动大等。
小明的父母非常关心他的教育问题,希望学校能够给予他更多的关爱和帮助。
二、教育目标1. 提高小明的认知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理解课堂内容。
2. 培养小明的社交能力,使其能够与同学友好相处。
3. 增强小明的自我控制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
4. 提高小明的家庭参与度,使家长能够更好地配合学校教育。
三、教育措施1. 个性化教学针对小明的智力水平,教师采取了个性化的教学方法。
在课堂上,教师将教学内容分解成简单的步骤,通过图片、实物、动作等多种方式帮助小明理解。
例如,在学习数学时,教师会使用教具进行演示,让小明通过操作教具来理解加减法的概念。
2. 小组合作学习为了提高小明的社交能力,教师组织了小组合作学习。
在小组活动中,小明与其他同学一起完成任务,这有助于他学会与人沟通、协作。
同时,教师也鼓励小明积极参与讨论,提高他的表达能力。
3. 情感支持教师和小明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经常给予他鼓励和表扬。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也关注小明的情绪变化,及时给予关心和疏导。
当小明遇到困难时,教师会耐心指导,帮助他克服困难。
4. 家校合作学校定期与小明的家长沟通,了解他在家庭中的表现,并指导家长如何在家中进行教育。
同时,学校也邀请家长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增进家校之间的了解和信任。
四、教育效果1. 认知能力提升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小明的认知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
他能够更好地理解课堂内容,完成简单的数学运算,阅读简单的文字。
2. 社交能力增强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小明的社交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他能够与同学友好相处,积极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
3. 自我控制能力提升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家长的配合,小明的自我控制能力得到了增强。
智障学生个别心理辅导的典型案例
智障学生个别心理辅导的典型案例智障学生个别心理辅导的典型案例引言智障学生是指智力发育迟缓或智力功能有缺陷的学生。
他们在认知和学习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与其他同学相比,智障学生更容易受到心理压力的影响,并且需要更多的个别心理辅导。
本文将通过一个典型案例,介绍智障学生个别心理辅导的过程与重要性。
案例背景小明(化名)是一名十岁的智障学生,他的智商测试结果显示他的智商为55,远低于正常水平。
他在日常学习中表现出缓慢的思维和困难的表达能力。
在学校中,小明经常与同学产生冲突,容易被孤立和排斥。
他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感到沮丧,自卑情绪加重。
个别心理辅导过程1. 建立信任关系在个别心理辅导过程中,建立信任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辅导师需要向小明展示出自己的尊重和理解,并且保证信息的保密性。
通过友善的态度,用心倾听小明的想法和感受,辅导师逐渐赢得了小明的信任,激发了他与辅导师分享心理状况的勇气。
2. 情绪管理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智障学生往往情绪波动较大。
通过让小明了解自己的情绪,辅导师帮助他认识到情绪的不同表现和源头。
辅导师教授小明一些简单的情绪管理技巧,如深呼吸、倾诉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这些方法,小明逐渐学会了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
3. 自尊提升由于智障学生在学习、社交等方面存在困难,他们的自尊心往往较低。
辅导师与小明一起思考和分析了他的优点和潜力,并帮助他树立积极的自我形象。
辅导师通过鼓励和赞扬小明在学习和社交方面取得的成就,逐渐提升了他的自尊心。
同时,辅导师还教授小明一些自我肯定的方法,如积极思考、反馈和分享自己的成功经历。
这些方法帮助小明建立了更积极的自我认知,从而更好地应对挫折和困难。
4. 社交技巧培养在与同学相处时,小明经常感到不安和困惑。
辅导师通过角色扮演和模拟情景,教导小明了解和学习一些基本的社交技巧,如尊重他人、倾听与沟通。
通过反复训练和实践,小明渐渐掌握了与他人交流的技巧,并且改善了与同学的关系。
幼儿园特殊儿童个别辅导成功案例分享
幼儿园特殊儿童个别辅导成功案例共享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特殊儿童的个别辅导也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之一。
在幼儿园阶段,特殊儿童的个别辅导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这是他们学习和成长的关键时期。
在实际教学中,有许多幼儿园通过个别辅导,取得了一些令人振奋的成功案例。
1. 慧小幼儿园的小明小明是慧小幼儿园的一名特殊儿童,他患有言语发育迟缓的问题。
在普通班上,他无法跟上老师的讲课进度,也无法和同学们进行正常的交流。
为了帮助小明,幼儿园为他安排了专门的个别辅导。
辅导老师通过耐心细致的教学,采用游戏化教学方法,培养小明的语言表达能力。
经过一年多的个别辅导,小明在言语表达上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不仅能够和同学们进行正常的交流,还能够跟上普通班的学习进度。
2. 彩虹幼儿园的小红小红是彩虹幼儿园的一名自闭症孩子,她在情感表达和社交交往方面存在较大问题。
幼儿园为了帮助她融入园所生活,专门安排了个别辅导老师进行一对一的辅导。
辅导老师采用情景模拟和情感引导的方式,引导小红主动与其他同学互动,提高她的社交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辅导,小红在自闭症方面有了明显的改善,她能够与其他同学正常交往,也能够适应幼儿园的各项活动。
这些个别辅导成功案例的背后,离不开幼儿园全体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
他们充分关注特殊儿童的学习和成长,制定了一系列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并在教学过程中给予了他们持续的鼓励和支持。
这也凸显了幼儿园个别辅导的重要性,只有通过个别辅导,才能更好地满足特殊儿童的学习需求,让他们在幼儿园阶段得到更好的发展。
幼儿园特殊儿童的个别辅导成功案例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通过对特殊儿童个性化需求的关注和支持,不仅能够促进他们的学习和成长,也能够为他们的未来奠定更牢固的基础。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特殊儿童在个别辅导的帮助下,取得更大的成就。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对特殊儿童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大,特殊儿童的个别辅导也成为了教育领域的热点之一。
智力低下的孩子教育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在我国,智力低下儿童的教育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智力低下,又称为智力障碍,是指智力发展明显低于同龄儿童的平均水平,并伴有适应行为障碍。
这类儿童在认知、语言、情感、社交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
本案例讲述了一位智力低下儿童在特殊教育环境下的成长历程,旨在探讨如何为这类儿童提供适宜的教育和支持。
二、案例描述小明的父母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夫妇,家庭经济条件一般。
小明出生时一切正常,但在成长过程中,父母逐渐发现小明在学习、语言和社交方面存在明显的问题。
经过医院诊断,小明被确诊为轻度智力低下。
小明所在的小学是一所普通的农村小学,学校没有专门针对智力低下儿童的教育资源。
在班级中,小明经常因为跟不上其他同学的学习进度而感到沮丧。
他的父母也曾尝试过将小明送到特殊教育学校,但由于家庭经济条件有限,最终未能成行。
三、教育干预面对小明的教育问题,学校和父母都感到十分困惑和无助。
在经过多次咨询和教育专家后,他们决定采取以下教育干预措施:1. 家庭支持:父母开始关注小明的情感需求,给予他更多的关爱和鼓励。
同时,父母也学习了如何与小明进行有效的沟通,帮助他建立自信。
2. 专业辅导:学校为小明配备了专业的特殊教育教师,为他制定了个性化的教育计划。
教师通过游戏、故事、图片等多种形式,帮助小明提高认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交技巧。
3. 同伴支持:学校组织了一些简单易懂的活动,让小明与其他同学一起参与。
在活动中,小明学会了如何与同伴相处,逐渐融入了集体。
4. 环境适应:学校对教室环境进行了调整,为小明提供了更加舒适和便利的学习条件。
例如,降低课桌椅的高度,提供特殊的学习材料等。
四、教育成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干预,小明在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1. 认知能力:小明的认知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他能够完成一些简单的计算和日常生活中的任务。
2. 语言表达能力:小明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很大改善,他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3. 社交能力:小明在同伴支持活动中逐渐学会了与人相处,他的社交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
智障学生情感教育案例(2篇)
第1篇一、背景小华,一个十岁的男孩,患有自闭症,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交流。
他的父母非常关心他的成长,但面对小华的特殊情况,感到力不从心。
小华所在学校是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希望通过情感教育帮助小华走出自我封闭,融入集体。
二、问题1. 小华缺乏与人沟通的技巧,不懂得表达自己的情感。
2. 小华对周围环境缺乏安全感,容易产生焦虑情绪。
3. 小华的自尊心较低,容易受到挫折。
三、情感教育策略1.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小华感受到关爱。
教师通过与小华进行一对一的交流,了解他的兴趣爱好,关心他的生活,让他感受到老师的关爱。
同时,教师鼓励小华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提高他的自信心。
2. 创设情境,培养小华的情感表达能力。
教师通过讲故事、角色扮演等形式,引导小华表达自己的情感。
例如,在讲述《小红帽》的故事时,让小华扮演小红帽,引导他表达自己在故事中的感受。
3. 培养小华的社交技能,提高他的社会适应能力。
教师组织小华参加小组活动,让他学会与人合作、分享。
同时,引导小华观察周围同学的行为,学习他们的优点,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
4. 培养小华的挫折承受能力,提高他的自尊心。
教师通过开展“我能行”主题活动,让小华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同时,鼓励他在遇到困难时,勇敢面对,积极寻求解决办法。
四、实施过程1. 第一阶段:了解小华的情感需求,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通过观察、交流等方式,了解小华的情感需求,关心他的生活,让他感受到老师的关爱。
2. 第二阶段:创设情境,培养小华的情感表达能力。
教师通过讲故事、角色扮演等形式,引导小华表达自己的情感,提高他的表达能力。
3. 第三阶段:培养小华的社交技能,提高他的社会适应能力。
教师组织小华参加小组活动,让他学会与人合作、分享,提高他的社交能力。
4. 第四阶段:培养小华的挫折承受能力,提高他的自尊心。
教师通过开展“我能行”主题活动,让小华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提高他的自尊心。
残障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在我国,残障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他们由于身体或心理上的缺陷,往往面临着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困难,容易产生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为了提高残障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本文以小王为例,探讨残障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二、案例描述小王,男,17岁,患有脑瘫,智力发育迟缓。
从小生活在农村,家庭条件较为贫困。
进入高中后,小王面临着诸多困难:学习成绩较差,同学嘲笑他,老师忽视他,让他感到自卑、焦虑。
在家庭中,父母对他的期望过高,导致他承受巨大压力。
三、案例分析1. 自卑心理小王由于身体上的缺陷,在学习、生活中遭受了诸多挫折,导致他产生了自卑心理。
自卑使他无法正确认识自己,影响了他的心理健康。
2. 焦虑心理面对学业压力、同学嘲笑、老师忽视,小王产生了焦虑心理。
他担心自己无法胜任学业,害怕被同学排斥,从而影响了他的心理健康。
3. 抑郁心理家庭期望过高,小王无法达到父母的期望,导致他产生了抑郁心理。
他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对未来失去了信心。
四、心理健康教育策略1.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关心、关注残障生,尊重他们的个性,了解他们的需求。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个性化教学,帮助小王提高学习成绩。
2.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校可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让残障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学会调适自己的心理状态。
课程内容可以包括:自卑心理的调适、焦虑心理的应对、抑郁心理的预防等。
3. 举办心理健康讲座邀请心理专家为残障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让他们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学会自我调节。
4. 开展心理辅导学校可以设立心理咨询室,为残障生提供心理辅导。
心理辅导师可以帮助小王分析心理问题,制定相应的调适方案。
5. 加强家庭沟通教师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共同关注小王的心理健康。
家长应调整期望,关心小王的生活,给予他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五、教育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健康教育,小王的心理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
他逐渐摆脱了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与同学、老师的相处更加融洽。
培智个别化教育案例(2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男,8岁,患有自闭症。
小明从小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交流,经常一个人玩耍。
在学校,他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经常走神,学习成绩较差。
家长对此非常担忧,希望学校能给予小明个别化教育,帮助他提高学习成绩,改善人际关系。
二、案例分析1. 小明存在的问题(1)社交能力差:小明不善于与人交流,缺乏与人沟通的技巧,导致他在学校的人际关系紧张。
(2)注意力不集中:小明上课时容易走神,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3)学习成绩差:由于小明注意力不集中,导致他在学习上成绩较差。
2. 原因分析(1)家庭因素:小明的家庭环境较为封闭,家长忙于工作,很少陪伴小明,导致他在社交和情感方面得不到足够的关注。
(2)学校因素:学校教育模式较为单一,缺乏针对小明个别化需求的教育方案。
(3)个人因素:小明自身存在自闭症症状,导致他在社交、学习等方面存在困难。
三、教育目标1. 提高小明的社交能力,使其能够与人正常交流。
2. 培养小明的注意力,提高学习效果。
3. 提高小明的学习成绩,使其能够跟上班级进度。
四、教育措施1. 社交能力培养(1)开展社交技能训练: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帮助小明学习与人沟通的技巧。
(2)组织社交活动:邀请小明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让他有机会与同学互动,提高社交能力。
(3)家长辅导:指导家长如何与小明进行有效沟通,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2. 注意力培养(1)制定学习计划:根据小明的特点,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帮助他提高学习效率。
(2)运用注意力训练方法:通过听音乐、画画等趣味活动,帮助小明提高注意力。
(3)家长监督:家长要关注小明在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情况,及时给予指导。
3. 学习成绩提高(1)制定个性化学习方案:针对小明的特点,制定适合他的学习方案,提高学习效果。
(2)加强基础知识训练:针对小明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基础知识训练,提高学习成绩。
(3)家长辅导:家长要关注小明在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及时给予辅导。
智力障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智力障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作为一名特教教师,相信每个人,都对自己身边的这群残缺的花朵充了爱心,这种爱是发自心底的关心、爱护和心疼。
但我们必须了解这些孩子,只有懂他们,才能教育他们,这才是作为老师给他们最好的爱。
下面以智障儿童小雨为例,对其心理不稳定问题进行分析:一、案例介绍:小雨,男,现年12岁,就读于同心县特殊教育学校,2022年9月入学。
智障原因:唐氏综合症,导致智力落后,再加上家庭的早期干预措施不到位,长辈的过分溺爱,使学生形成了些不好的习惯。
家庭及教养情况:母亲对其较溺爱,父亲对其要求较严格。
个案与奶奶关系较好。
二、评估情况:1.情绪问题:在平时课内外表现为,只喜欢听表扬的话,稍有不如意的地方,就会大发脾气;上课回答问题的声音小。
2.注意涣散,活动无度。
表现为上课不听讲,无法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上课爱做小动作。
3.表现出明显的学习问题。
不知道学,不想学,更不会学,有厌学情绪。
综上所述,我认为该生属于中度弱智儿童。
通过观察和测验,确定该生学习困难是源于身患唐氏综合症三、干预措施1、教育目标重点在于改善其周围环境,培养健康心理和唤起自信,激发其学习兴趣。
记得开学初上第一节语文课,我提出一个比较简单的问题,点名请小雨起来回答。
当时,就有学生大声提醒我说:“老师,你怎么请他啊?他答不出来的。
”全班立时哄堂大笑。
课后,我对这件事做了深刻的反思,要将小雨真正融入到班级的学习中,首先要创造一个适于他成长的环境,要先让班级的同学接受他,不歧视他。
而要让学生不歧视他,首先老师自己就不能在各方面表现得太过明显,要创造一种和谐的气氛,让大家能接受,甚至淡忘他是弱智这个事实。
平时上课时,我有时会采用“开火车”的方式读词语,开到他时绝不跳过。
鼓励他回答问题,我会给予他充分的回答问题的机会,并在全班面前表扬、鼓励他。
在课间,如果他在我附近,我会对当天的课对他作出他能力能接受的指导。
作业要求我也根据他的情况适当降低要求,尝试与他进行个别谈心,用一颗平常心来对待他,用行动来鼓励他,让他感觉到自己其实是和大家一样的。
特殊智障学生教育案例(2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男,12岁,来自我国一个偏远山区,患有智力障碍。
由于家庭条件有限,小明一直就读于当地的一所特殊教育学校。
小明性格内向,不善于与人交流,学习成绩较差,尤其数学和语文成绩较差。
学校和家长对小明十分关心,希望他能通过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教育目标1. 培养小明的基本生活自理能力,提高他的独立生活能力。
2. 提高小明的认知能力,使他在学习上有所进步。
3. 培养小明的社交能力,使其学会与人沟通、合作。
4. 培养小明的兴趣爱好,丰富他的精神生活。
三、教育方法1. 个别化教学针对小明的智力障碍,教师采用个别化教学,根据他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计划。
在课堂上,教师采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和教学方式,让小明能够跟上教学进度。
2. 生活自理能力训练教师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手,如穿衣、洗漱、整理床铺等,培养小明的基本生活自理能力。
在训练过程中,教师耐心指导,鼓励小明自己完成,逐步提高他的独立生活能力。
3. 认知能力培养针对小明的认知障碍,教师从简单易懂的知识入手,如认识数字、颜色、形状等。
通过反复练习,使小明掌握这些基础知识。
在数学和语文教学中,教师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小明的学习兴趣。
4. 社交能力培养教师鼓励小明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如运动会、文艺晚会等,让他有机会与其他同学交流。
在活动中,教师引导小明学会与人沟通、合作,提高他的社交能力。
5. 兴趣爱好培养教师关注小明的兴趣爱好,如绘画、手工等,鼓励他参加相关兴趣小组。
在兴趣小组中,小明结识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他的自信心得到了提升。
四、教育过程1. 基本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在训练过程中,教师发现小明在穿衣、洗漱等方面存在困难。
于是,教师耐心指导,一步步教他完成这些动作。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小明的自理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2. 认知能力培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采用实物教具,让小明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数字、形状等概念。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讲故事、读儿歌等方式,激发小明的学习兴趣。
智力残疾二级儿童个案社工案例
智力残疾二级儿童个案社工案例案例一:小明小明是一个7岁的智力残疾二级儿童,他在学习和日常生活能力上存在一些困难。
他的父母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一直感到无助和困惑。
社工通过与小明和他的家人的沟通,了解到他的具体情况。
案例二:小红小红是一个10岁的智力残疾二级儿童,她在学校和社交活动中遇到了很多困难。
社工和学校老师一起制定了一份个别教育方案,帮助小红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
案例三:小王小王是一个8岁的智力残疾二级儿童,他在情绪管理和行为控制方面存在困难。
社工与小王的家人和学校合作,提供心理支持和行为管理技巧,帮助小王改善他的行为问题。
案例四:小李小李是一个9岁的智力残疾二级儿童,他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
社工与小李的家人和学校老师一起制定了一个个别学习计划,为他提供额外的学习支持和指导。
案例五:小张小张是一个6岁的智力残疾二级儿童,他在语言和交流方面存在困难。
社工与小张的家人一起制定了一个语言治疗计划,帮助他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交技巧。
案例六:小陈小陈是一个11岁的智力残疾二级儿童,他在生活自理能力上存在困难。
社工与小陈的家人一起制定了一个日常生活训练计划,帮助他提高自理能力和独立生活技能。
案例七:小赵小赵是一个5岁的智力残疾二级儿童,他在社交互动和情感表达方面存在困难。
社工与小赵的家人一起进行亲子互动训练和情感表达训练,帮助他建立健康的社交关系和情感表达能力。
案例八:小钱小钱是一个12岁的智力残疾二级儿童,他在学习和注意力集中方面存在困难。
社工与小钱的家人和学校老师一起制定了一个学习计划,帮助他提高学习效果和注意力集中能力。
案例九:小孙小孙是一个7岁的智力残疾二级儿童,他在情绪管理和自我控制方面存在困难。
社工与小孙的家人一起制定了一个情绪管理计划,帮助他学会控制情绪和适应不同的环境。
案例十:小胡小胡是一个9岁的智力残疾二级儿童,他在社交技巧和人际关系方面存在困难。
社工与小胡的家人和学校老师一起进行社交技巧训练,帮助他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和适应社交场合。
智障学生个别心理辅导的典型案例
智障学生个别心理辅导的典型案例智障儿童生理上都存在一定的缺陷,生理上的缺陷必定会影响他们心理的健康进展,有一半以上的智障儿童都伴有不一致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要紧表现在情绪、行为与人格等方面 [1-2] 。
许多从事智障教育与研究的教师发现智障儿童的心理问题比正常儿童多见,大脑器质性损伤与社会、家庭等不良因素的共同作用是促成其心理问题产生的要紧原因,使得他们的身心进展受到了更加严重的阻碍。
对从事智障教育的工作者来说,熟悉、发现智障儿童中出现的心理行为特殊并给予及时相应的干预,有利于促进他们身心的良好进展。
笔者在从事多年智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实践中,尝试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个别心理辅导。
本文对三个智障学生心理辅导的典型案例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并提出了为智障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针对性的建议,为从事智障教育、研究的专业人员与智障儿童家长提供实践参考根据。
1 智障学生个别心理辅导的典型案例智障学生的心理问题有的时候是单一存在,但大多数是合并存在的,加上智障学生认知水平低下,懂得与领会能力差,使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很大的难度。
下面分析三个对智障学生进行个别心理辅导的典型案例,与大家共同探讨。
1.1 案例 1 唐唐,女, 20 岁,智商 38 ,中度智力残疾。
因被教师发现上男厕所、扒男生裤子、看男生隐蔽处由班主任指定前来进行心理辅导。
要紧情况:班主任反映唐唐近一周来喜欢去男厕所看男生小便,被男生发现后不但不回避反而大笑,情绪亢奋,有的时候在教室里公然去扒男生的裤子看,在同学中造成很不良的影响。
心理辅导的要紧问题:性行为特殊,情绪问题。
心理辅导方案:唐唐为中度智力缺损,有一定的语言表达与懂得能力,但平常不爱说话,合作性差,因此要紧使用解释性心理辅导与奖励相结合的方法,尽快消除她的不良行为,以免在学校造成更大的影响。
计划每周约谈 3 次,每次 60 分钟。
心理辅导的要紧过程:由心理教师对唐唐的行为进行评判与分析,明确告诉她这种行为是错误的、不同意的,是违反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很羞耻。
智障学生个别辅导记录
智障学生个别辅导记录我在教育这条路上走着,遇见过各种各样的学生,而有那么一位智障学生,让我经历了一段特别又难忘的辅导时光。
今天,就来和大家唠唠我和他之间的故事。
这孩子叫明明(化名),第一次见到他,就能感觉到他和其他孩子不太一样。
他的眼神里透着一种单纯和迷茫,说话也不太利索。
但我知道,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都值得我们去用心呵护和引导。
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在学习数数。
这对普通孩子来说可能很简单,但对明明来说却有些困难。
我拿出一些小积木,准备教他从1 数到5。
我先拿起一块积木,说:“明明,这是1。
” 然后把积木递给他,让他跟着说。
他结结巴巴地说:“1……1。
” 我笑着鼓励他:“真棒,明明!就是这样。
” 接着,我又拿起两块积木,说:“这是2 哦。
” 可明明看着那两块积木,眼神有些困惑,嘴里嘟囔着一些我听不太清的话。
我耐心地又说了几遍“2”,并让他伸出两个手指来表示。
他努力地伸出手指,可总是不太对,不是多了就是少了。
我没有着急,轻轻地握住他的小手,帮他把手指摆好,说:“看,像老师这样,这就是2。
” 明明看着自己的手指,笑了笑,虽然那笑容有点憨,但我能感觉到他在努力。
我们就这样一块一块地数着积木,数到3 的时候,明明又卡住了。
他老是把“3” 说成“山”,逗得我忍不住笑了一下。
但我马上调整好自己的表情,对他说:“明明,不是‘山’哦,是‘3’,你看老师的嘴型,三。
” 我夸张地示范着发音,嘴巴张得大大的。
明明看着我,也学着我的样子张嘴巴,可发出来的音还是不太准确。
我就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还带着他一起拍手,说:“一、二、三,拍手。
” 慢慢地,他好像有点明白了,终于说出了一个比较接近“3” 的音。
我高兴地说:“哎呀,明明太厉害了!就是这样,你真棒!” 他听到我的夸奖,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那笑容就像阳光一样灿烂,让我心里也暖暖的。
数到4 和5 的时候,明明也遇到了不少困难,但他一直都没有放弃。
有时候他会着急得跺脚,有时候会用求助的眼神看着我。
培智个别化教育案例(2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特殊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培智教育作为特殊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为智力障碍儿童提供适合其发展的教育。
本案例以一名智力障碍儿童为例,探讨如何通过个别化教育方案,帮助其实现个人潜能的最大化。
二、案例介绍(一)学生基本情况小杰,男,8岁,来自农村,患有轻度智力障碍。
从小性格内向,与同龄儿童交往较少,缺乏生活自理能力。
在学校表现如下:1. 认知能力:语言理解能力较弱,对抽象概念难以理解;记忆力较差,学习新知识困难。
2. 情绪管理:易受外界刺激影响,情绪波动较大,难以控制。
3. 社交能力:与同龄儿童交往较少,缺乏合作意识。
4. 生活自理能力:独立完成日常生活活动的能力较弱,需要他人帮助。
(二)家庭情况小杰的父母均为农民,文化程度较低,对智力障碍儿童的教育认知不足。
家庭经济条件一般,无法承担高昂的康复费用。
三、个别化教育方案(一)目标设定1. 认知能力:提高语言理解能力,增强记忆力。
2. 情绪管理:学会控制情绪,保持心态平和。
3. 社交能力:学会与人交往,提高合作意识。
4. 生活自理能力:提高独立完成日常生活活动的能力。
(二)教育策略1. 认知能力培养(1)语言训练:通过图片、实物、游戏等形式,提高小杰的语言理解能力。
(2)记忆力训练:采用反复记忆、联想记忆等方法,提高小杰的记忆力。
2. 情绪管理(1)情绪认知:通过图片、故事等形式,让小杰了解情绪的来源和表现。
(2)情绪调节:教会小杰运用深呼吸、放松等方法,控制情绪。
3. 社交能力培养(1)同伴互动:组织小杰参加集体活动,与同龄儿童互动,提高社交能力。
(2)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游戏,让小杰学会与人沟通、合作。
4. 生活自理能力培养(1)日常生活技能训练:教授小杰穿衣、洗脸、刷牙等日常生活技能。
(2)自我管理:培养小杰的时间观念、责任感,提高独立完成日常生活活动的能力。
四、实施过程1. 家庭与学校共同制定个别化教育方案,明确教育目标、策略。
特殊儿童心理辅导记录案例分享
特殊儿童心理辅导记录案例分享第一节:背景介绍在现代社会中,特殊儿童的数量逐渐增加。
这些儿童包括智力障碍、自闭症、多动症等,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环境,心理辅导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以一个特殊儿童实际案例作为分享,并探讨了相应的心理辅导方法。
第二节:案例描述小明(化名)是一个7岁的自闭症患者,他对周围世界充满焦虑和恐惧感,常常缺乏社交能力,并经常表现出强迫行为。
此外,他还容易发脾气,情绪起伏不定。
这些问题导致了小明在学校和家庭中的交流困难。
第三节:建立良好关系心理辅导的第一步是与孩子建立信任和可靠性的关系。
对于像小明这样具有自闭症特征的孩子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
辅导师要通过跟小明进行互动来获得他的注意,并尽量降低他的焦虑和恐惧感。
例如,可以使用简单明确的语言与小明交流,同时提供适当的身体接触以传达情感上的理解和支持。
第四节:正向强化小明常常经历自控能力不足,因此在心理辅导过程中要采用积极认可和奖励的方式来强化他所做出的积极改变。
辅导师可以将成就目标分为小目标并定期给予鼓励,以激发小明更多地参与到心理辅导活动中。
例如,在完成一个任务后,辅导师可以给予小明称赞和肯定,并与他一起庆祝。
第五节:情绪管理技巧由于小明经常遭受情绪波动的困扰,培养他有效的情绪管理技巧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教授小明深呼吸和放松训练等方法,帮助他学会在面对困难时保持冷静和放松。
同时,引导小明表达自己内心真实感受,并教授他正确处理负面情绪如愤怒和焦虑的方法。
第六节:社交技巧训练对于有自闭症特征的儿童来说,改善他们的社交能力也是心理辅导中重要的一环。
通过游戏、角色扮演和模拟真实情境等方式,帮助小明学习如何与他人建立更好的沟通和互动。
例如,在角色扮演中,辅导师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教给小明正确并适当地回应他人的方式。
第七节:家庭支持和合作心理辅导不仅涉及到孩子自身,还需要与家长进行紧密配合。
为了使治疗效果最大化,辅导师需要加强与小明父母之间的沟通,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智障儿童生理上都存在一定的缺陷,生理上的缺陷必然会影响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有一半以上的智障儿童都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主要表现在情绪、行为和人格等方面 [1-2] 。
许多从事智障教育和研究的教师发现智障儿童的心理问题比正常儿童多见,大脑器质性损伤以及社会、家庭等不良因素的共同作用是促成其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使得他们的身心发展受到了更加严重的阻碍。
对从事智障教育的工作者来说,了解、发现智障儿童中出现的心理行为异常并给予及时相应的干预,有利于促进他们身心的良好发展。
笔者在从事多年智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实践中,尝试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个别心理辅导。
本文对三个智障学生心理辅导的典型案例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并提出了为智障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针对性的建议,为从事智障教育、研究的专业人员和智障儿童家长提供实践参考依据。
1 智障学生个别心理辅导的典型案例智障学生的心理问题有时是单一存在,但大多数是合并存在的,加上智障学生认知水平低下,理解与领悟能力差,使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很大的难度。
下面分析三个对智障学生进行个别心理辅导的典型案例,与大家共同探讨。
1.1 案例 1 唐唐,女, 20 岁,智商 38 ,中度智力残疾。
因被教师发现上男厕所、扒男生裤子、看男生隐蔽处由班主任指定前来进行心理辅导。
.主要情况:班主任反映唐唐近一周来喜欢去男厕所看男生小便,被男生发现后不但不回避反而大笑,情绪亢奋,有时在教室里公然去扒男生的裤子看,在同学中造成很不良的影响。
心理辅导的主要问题:性行为异常,情绪问题。
心理辅导方案:唐唐为中度智力缺损,有一定的语言表达与理解能力,但平时不爱说话,合作性差,因此主要采用解释性心理辅导与奖励相结合的方法,尽快消除她的不良行为,以免在学校造成更大的影响。
计划每周约谈 3 次,每次 60 分钟。
心理辅导的主要过程:由心理教师对唐唐的行为进行评判和分析,明确告诉她这种行为是错误的、不允许的,是违反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很羞耻。
并进一步解释为什么不允许这种行为的发生,告知唐唐男女两性的区别,对她进行性健康教育。
同时建议班主任平时看见唐唐此行为应立即给予终止,如果当天没有发生此行为则给予表扬或奖励。
在辅导过程中唐唐合作性较差,很少说话,也认识不到自己行为的错误。
经过一周的约谈后,唐唐的性行为异常得到控制,但出现了明显的情绪问题,发脾气、无端哭闹、不愿上课、坐在地上不肯起来,教师越劝越严重,大声哭叫;晚上睡眠差,半夜起来活动,影响到其他同学的休息;在心理辅导室也无法安静下来,处于兴奋状态 , 或哭或笑。
情绪问题维持几天仍难以控制,与家长取得联系,向家长说明唐唐的情况,建议去医院就诊,配合药物控制情绪。
通过观察,唐唐服药半月后情绪逐渐稳定,性行为异常也未再出现。
小结:智障儿童需要层次发展缓慢,达到的水平低,对较高精神文化需求的要求少,而原始的本能需要亢进,性行为异常在智障学生中比较常见。
智障学生道德行为规范意识较低,自控力差,特别是年龄较大、智力缺陷重度较重的智障男孩大部分都有玩弄外生殖器的行为,甚至不管场地、时间就公然手淫,令教师很棘手;智障女孩中还发现有“夹腿综合征”的性行为异常 [3] ;喜欢抚摸、亲近异性同学或教师在智障学生中也比较常见。
此例中唐唐已成年,开始主要表现为性行为异常,通过心理教师和班主任的干预后得到改善。
但由于她生理本能需要而引起的行为问题受到了外界的压制,从而产生了严重的情绪问题,通过心理辅导难以见效,最终借助药物得以改善。
此例也说明对于智力水平低下学生的严重情绪行为问题必要时应考虑联合药物来进行控制。
1.2 案例 2 巍巍,男, 14 岁,智商 61 ,轻度智力残疾。
因逃学 2 天 1 夜、说谎由班主任指定前来进行心理辅导。
.主要情况:巍巍在自己来学校途中没有搭上校车,外逃,独自在外面度过 2 天 1 夜,被家人回。
家人和教师了解其外逃情况的过程中前后说话不一致,说谎,违拗。
心理辅导的主要问题:品行问题,主要为外逃、说谎。
心理辅导方案:巍巍为轻度智力缺损,在普通学校上过 4 年级,有较好的语言表达、理解与领悟能力,主要采用认知心理辅导的方法。
辅导的四个主要任务:争取巍巍的信任与合作;让巍巍能如实讲述 2 天 1夜的逃学经过与当时的心情;让巍巍自己分析当时的想法与行为的正确性,帮助巍巍能够认识到此行为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增强巍巍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
计划每周约谈 1-2 次,每次 60 分钟。
心理辅导的主要过程:巍巍在辅导前期表现很不稳定 , 有时合作、说实话,有时则违拗、说谎,有戒备心,当心理教师揭穿他的谎话时则发脾气、拍椅子。
问他为什么要逃学,主要是周一早上来学校时没搭上校车,于是想着在外流浪到周五回家(寄宿学校),就谁也不会知道了;问他整件事错在哪里时,则表现很得意,认为自己很了不起,能“瞒天过海”,并自命此次经历为“出游记”,根本不能认识到外逃行为的后果。
在心理辅导期间,与巍巍的父亲约谈了一次,了解到巍巍的父母在家对他要求很严格,平时很少沟通,一犯错就打骂伺候,巍巍很怕父母知道他在学校的一些不良表现。
与其父沟通,希望得到家长的配合,同时就家庭教养方式问题也与其父进行了探讨,家长表示理解。
经过 10 余次的约谈与接触,渐渐取得巍巍的信任,巍巍的违拗态度明显好转,能如实讲述当时逃学的经过与心情,说当时很着急、心慌,不敢打电话给老师、不敢回家,怕家人知道打骂他;能对自己的一些不正确的想法和行为进行反思,如认为“老师、父母知道了他没来学校,一定会批评他、打他,如果他在外熬到周五回去,学校不会知道、以为他在家里,家人也不会知道、以为他来了学校,这样就可以“瞒天过海”了”,其实这种想法太幼稚了,学校和家人很快就发现他不见了,是不可能隐瞒的。
教师还要求巍巍能思考如果下次再遇到同样的情况(如没坐到校车、迷路等)应该如何正确处理,他能自己说出应该给家人、老师打电话,或者寻求交通警察的帮助,这样才不会给关心他的人带来不必要的担心和麻烦。
巍巍表示在外逃的时候自己也很害怕,以后再也不逃学了。
小结:品行问题主要是指不符合道德规范及社会准则的行为,如破坏性行为、说谎、逃学、偷窃、欺骗、故意捣乱等,这一般在轻度智障学生中可见,男孩较多。
如果不注意正确引导,成年后很容易发展成为反社会行为,行为与整个社会行为规范相背离,甚至做出损害他人生命、财产或社会治安等的违法行为,后果严重。
此例中巍巍的逃学行为主要是因为突发事件(没坐上校车)和事发后他的一些错误想法而引发的。
智障学生由于认知水平低下,在处理突发事件时他们的一些想法是很幼稚和令常人难以理解的,心理.辅导中要善于挖掘学生不合理的认识与想法,让他们认识到由于自己错误的想法而导致了错误的行为,并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同时要注意培养他们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
但智力水平较好的智障学生采用此种方法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1.3 案例 3 明明,男, 14 岁,智商 49 ,中度智力残疾伴多动障碍。
因多动、乱跑、自伤导致右侧颞顶部头皮血肿由班主任指定前来进行心理辅导。
主要情况:明明 4 岁时被发现好动、自笑,智力发展低于同龄正常儿童,家长带他去医院检查,诊断为“大脑发育不全,中度智力低下伴多动障碍”,采用药物治疗,但未按医嘱进行系统服药,常自行停药。
明明 6 岁入普小后学习成绩跟不上,在家偷钱、说谎,在学校好动、捣乱,扰乱常规教学秩序而转学接受特殊教育。
明明入特校后依然好动,自笑,到处乱跑,不进教室,老师越追越跑得起劲。
有时用头去撞墙,此次导致右侧颞顶部头皮血肿。
心理辅导的主要问题:行为问题,主要为多动、乱跑、自笑、自伤。
心理辅导方案:明明因多动、乱跑等各种行为问题的影响,智力测查为中度缺损,但他有一定的语言表达与理解、领悟能力,在老师的提醒下能够有意识的控制自己的行为,因此主要采用解释性心理辅导、自我暗示与康复训练相结合的方法。
计划心理辅导每周 1 次,每次 60 分钟;康复训练每周 2 次,每次60-80 分钟。
心理辅导的主要过程:心理辅导过程中明明主要表现为自笑、好动,自诉心烦,外跑和自笑自己无法控制。
与老师接触时皆多问少答,不善于表达内心想法。
向明明说明在学校要遵守纪律、注意安全,不可以到处乱跑,而自我伤害只能给自己带来痛苦,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并告知老师是为了要帮助他,他应该学会并努力控制自己的行为,明明表示接受。
教给明明自我暗示的方法,要求他不断地提醒自己,在学校不可以到处乱跑、不可以伤害自己,并要求他主动控制自笑,增强自己的意志水平。
在辅导和训练过程中发现明明有自笑行为,教师立即给予暗示,要明明进行自我控制。
康复训练主要采用感觉统合训练的方法,通过传拍球、滑板爬、大滑板、平衡台游戏、跳床运动、大笼球、独脚椅等项目的训练,改善明明的注意缺陷与多动,并增强其控制能力。
小结:智障儿童大脑发育迟滞,自控能力差,大部分伴有多动、注意力缺陷,上课时在椅子上扭来扭去,手脚不停,不能静坐,注意力容易受外界的干扰,常常还会影响其他学生的课堂学习。
有的智障儿童还伴有冲动、攻击行为,表现为易激惹、破坏物品、踢打袭击他人或者辱骂别人;幼小者则表现咬人、咬物、好打人,以发泄自己的情绪。
他们的攻击行为往往找不出明显原因,行为发生突然,常带有破坏性。
有些智障学生则内向攻击,表现为自伤,如达不到要求或者愿望受到约束时出现捶胸、打头、咬自己的身体、撞墙等伤害自己的行为,以发泄自己的不满。
这种行为如不及时防范,常会给自己或他人身体带来严重伤害,明明就属于此类问题。
经过一学期的心理辅导与康复训练,明明学会有意识地主动控制自己的行为,未再出现自伤、外逃现象,偶有自笑,多动行为虽有所改善仍常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与教师及家长协商转介到医院进行药物治疗,控制多动。
此例表明需要对智障儿童中的一些较严重的行为问题进行康复训练,但一些由生物学病理基础而导致的行为问题(如多动障碍)仅通过教育与训练收效甚微,必须考虑联合运用医疗手段以促进康复。
2 对智障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2.1 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是主渠道教育康复是促进智障学生身心发展的最主要手段,要改善智障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师应注意提高智障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应着重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精神及活泼开朗的性格,培养稳定的情绪与健全的人格;要加强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强他们道德行为规范意识,从而让他们理性控制自己的行为。
但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不是每周一、两节课或者做几次辅导就能实现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其它教育一样需要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对智障学生尤其应该如此。
教师平时在教学中应该考虑这一堂课与什么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有关,可以培养智障学生塑造怎样的心理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