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教案中位数与众数

合集下载

初中众数和中位数教案

初中众数和中位数教案

初中众数和中位数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众数和中位数的定义及其意义。

2. 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

3. 掌握众数和中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1. 众数和中位数的定义及其求法。

2. 众数和中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众数和中位数的概念辨析。

2. 众数和中位数的求法。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

2. 一组数据。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众数和中位数的概念。

二、探究众数和中位数的定义(15分钟)1. 介绍众数的定义: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2. 介绍中位数的定义: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列,位于中间位置的数。

三、学习求众数和中位数的方法(20分钟)1. 学习求一组数据的众数:找出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2. 学习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将数据从小到大排列,找出位于中间位置的数。

四、练习求众数和中位数(15分钟)1. 给出一组数据,让学生求出众数和中位数。

2. 学生互相交流解题过程,讨论众数和中位数的求法。

五、众数和中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15分钟)1. 举例说明众数和中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2. 让学生举例说明众数和中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六、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众数和中位数的定义及其求法。

2. 强调众数和中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练习和实际应用,使学生掌握了众数和中位数的定义及其求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众数和中位数的概念,避免混淆。

同时,通过练习和实际应用,让学生体会众数和中位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2中位数和众数众数(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2中位数和众数众数(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2中位数和众数众数(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2中位数和众数: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及其应用。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中位数的定义: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位于中间位置的数,若数据个数为偶数,则中位数为中间两个数的平均值。
2.中位数的性质:中位数不受极端值的影响,更能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中位数和众数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中位数和众数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中位数难点:如数据集{1, 2, 3, 4, 5, 6}的中位数是(3+4)/2=3.5,而非3或4,学生需要理解这种求中位数的方法。
-众数难点:如在数据集{1, 2, 2, 3, 3, 3, 4, 4}中,众数是3,但如果数据集是{1, 2, 3, 4},则没有众数。
-应用难点:如在分析某班级学生的身高数据时,学生需要判断使用中位数还是众数更能反映班级学生的身高特点。
5.课后,我会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了解他们在课堂上是否真正掌握了知识点。同时,我也会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重点关注了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通过引导学生们从日常生活实例入手,我希望他们能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增强学习兴趣。在讲授过程中,我注意到以下几点:
1.学生对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理解较为顺利,但在具体计算和应用时还存在一定困难。这说明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进一步强化算理讲解和实例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计算方法。

数学教案-众数与中位数

数学教案-众数与中位数

数学教案-众数与中位数介绍本教案将重点介绍数学中的众数(mode)和中位数(median)。

这两个概念是统计学中常用的数据集中趋势指标,对于分析和理解数据的分布情况非常有帮助。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和计算众数和中位数,并能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这些概念。

教学目标•了解众数和中位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能够根据给定数据集计算众数和中位数•能够分析和解释数据集的分布情况教学内容1.众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2.中位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3.众数和中位数的比较4.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案例教学步骤步骤一:众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15分钟)•讲解众数的定义:众数是指数据集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

•通过示例数据集演示计算众数的步骤:–统计数据集中每个数值的出现次数。

–找出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即为众数。

步骤二:中位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15分钟)•讲解中位数的定义:中位数是将数据集按照大小顺序排列后,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值。

•通过示例数据集演示计算中位数的步骤:–将数据集按照大小顺序排列。

–如果数据集的长度是奇数,中位数就是排在中间的数值;如果数据集的长度是偶数,中位数就是中间两个数值的平均值。

步骤三:众数和中位数的比较(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众数和中位数的区别和联系:–众数关注数据集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能够反映出数据集的主要特征。

–中位数关注数据集的中间位置的数值,能够反映出数据集的中间值。

步骤四: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案例(20分钟)•提供一些实际问题的案例,让学生运用众数和中位数的概念进行分析和解答:–例如:某班级学生的数学成绩如下:80,90,85,90,95,80,85,90,95,100,90,85,85,90。

求学生的众数和中位数,以及对于学生的成绩分布有什么分析和解释。

教学资源•白板/黑板和彩色粉笔/白板笔•数据集示例(可自行准备或提供给学生)教学评估•在课堂上布置小组讨论题,要求学生分析一个实际问题并计算众数和中位数,然后向全班汇报其结果和分析。

中位数和众数的教学设计

中位数和众数的教学设计

中位数和众数的教学设计中位数和众数的教学设计3篇中位数和众数的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内容分析1.教学主要内容本节课“中位数和众数”是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统计》的第三课时。

2.教材编写特点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理解并会求平均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在生活实例中体会中位数、众数这两个统计量的实际意义,初步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使学生认识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特点,根据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不同特征。

3.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本节课的数学核心思想是学生通过生活中大量的实例,认识、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统计中的实际意义,根据实际需要,会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并能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不同特征。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2)数学思考:通过实际背景,初步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的差别。

(3)解决问题:能结合具体情况选择利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4)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的科学态度,深刻体会现实世界离不开数学,同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二、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和求法。

教学难点:对统计数据需从多角度进行全面分析三、教学对象分析1.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包括知识技能,也包括方法)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理解并会求平均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理解平均数及其含义,能正确地求出平均数,对中位数、众数这两个统计量的实际意义,只有朦胧的认识,生活中有运用,但没有被明确提出过。

2.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学习该内容的经验对中位数、众数这两个统计量的实际意义,只有朦胧的认识,生活中有运用,但学生明确运用较少,没有被明确提出过。

学生该部分知识缺少生活经验。

教案:中位数和众数

教案:中位数和众数

教案:中位数和众数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掌握求一组数据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二、教学内容1. 中位数的含义和求法2. 众数的含义和求法3. 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掌握求一组数据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2. 教学难点:中位数和众数的求法,以及在中位数和众数实际应用中的问题解决。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教学材料,如PPT、练习题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文具等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与演示教师讲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并通过PPT展示相关例题,让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动手操作,掌握求一组数据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3. 练习与讨论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和讨论,巩固所学知识。

4. 应用拓展教师提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5. 小结与作业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实际应用能力:通过课后实践题目,考察学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讲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演示求解方法。

2. 第3-4课时:练习与讨论,应用拓展。

3. 第5课时:小结与作业布置。

九、教学资源1. PPT课件2. 练习题及答案3. 实际问题案例十、教学建议1. 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掌握众数与中位数的教案

掌握众数与中位数的教案

掌握众数与中位数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众数与中位数的含义和计算方法2.掌握众数与中位数在数据分析中的应用二、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讲义、课件、实例2.学生:预习教材,掌握初步概念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引入教师将常见的数据统计问题提出,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如何去计算数据的中心趋势值。

2.概念讲解教师介绍众数和中位数的概念,并解释这两个值对数据有何作用。

(1)众数:出现次数最多的值称为众数(2)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按照大小的顺序排列,位于中间的那个数就是中位数3.计算方法教师介绍如何对一组数据进行众数和中位数的计算:(1)众数的计算方法:寻找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每一组数据必须进行排列。

(2)中位数的计算方法:将一组数据按照大小的顺序排列,若数据的个数为奇数,则中位数为排序后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值;若数据的个数为偶数,则中位数为排序后中间位置两个数的平均值。

4.应用实例教师通过实例进行应用练习,以帮助学生掌握众数和中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1)一所学校的年级总人数为200人,各班级的人数如下:50,90,30,10,20,其中的众数是多少?(2)某班学生的数学分数如下:76,55,89,66,90,70,87,72,86,64。

请问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5.归纳总结教师让学生自行总结众数与中位数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6.拓展延伸教师提供更多的问题和练习,让学生继续掌握和熟练运用众数与中位数。

四、教学评估1.通过课堂练习,对学生的应用能力进行检测2.对学生针对性提出问题,促进学生的认知升华3.对教学过程中的实例和讲义进行定期评价,完善教材素材五、教学反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发现学生的掌握程度及问题,及时进行调整。

同时,还可以与学生进行交流,听取他们的看法和建议,为下一次教学改进和提升提供充足的保障。

如何通过教案掌握众数与中位数的计算方法?

如何通过教案掌握众数与中位数的计算方法?

如何通过教案掌握众数与中位数的计算方法?教案章节一:引言与概念介绍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众数与中位数的定义及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众数与中位数的使用场景。

教学内容:1. 引入众数与中位数的概念。

2. 举例说明众数与中位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解释众数与中位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生活中遇到过的众数与中位数的问题。

2. 老师讲解众数与中位数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找出一组数据的众数与中位数。

教案章节二:众数的计算方法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众数的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介绍众数的计算方法。

2. 通过实例讲解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众数。

教学活动:1. 老师演示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众数。

2. 学生分组讨论并练习计算众数。

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计算给定一组数据的众数。

教案章节三:中位数的计算方法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中位数的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中位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介绍中位数的计算方法。

2. 通过实例讲解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教学活动:1. 老师演示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2. 学生分组讨论并练习计算中位数。

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计算给定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教案章节四:众数与中位数的应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运用众数与中位数解决实际问题。

2. 引导学生思考众数与中位数在数据分析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1. 介绍众数与中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通过实例讲解如何运用众数与中位数分析数据。

教学活动:1. 老师讲解众数与中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学生分组讨论并练习运用众数与中位数分析数据。

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运用众数与中位数分析给定一组数据。

教案章节五:总结与复习教学目标:1. 让学生巩固众数与中位数的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众数与中位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总结众数与中位数的计算方法。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中位数与众数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中位数与众数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中位数与众数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2.能够根据一组数据求出它们的中位数和众数3.能够应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二、教学内容1.中位数的定义和求法2.众数的定义和求法3.中位数和众数的区别与联系4.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掌握它们的求法和应用2.教学难点:掌握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求法和应用2.案例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应用方法3.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完成练习和探究任务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如果一些人的薪水是 5000 元、8000 元、10000 元、12000 元、15000 元,那么这些人的薪水都是平均的吗?应该如何求这些数据的平均值?•如果一些人的身高是 140 厘米、150 厘米、160 厘米、170 厘米、180 厘米,那么这些人的身高都是一样的吗?应该如何求这些数据的中间位置?引导学生认识到在统计数据时,平均值并不总是有意义的,还需要引入其他概念,如中位数、众数等。

2. 讲解中位数和众数(10分钟)1.中位数中位数是一组数据中居于中间位置的数,即把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列后,位于中间位置的那个数,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中位数是中间两数的平均数。

例如,有一组数据 3、6、8、9、10、15,它们从小到大排列后,中间位置是8,因此 8 就是这个数据组的中位数。

又如,一组数据 2、4、5、9,它们从小到大排列后,中间位置是 4.5,因此4.5 就是这个数据组的中位数。

2.众数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例如,有一组数据 2、3、4、4、4、6、7,其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是 4,因此4 就是这个数据组的众数。

3. 案例引导(10分钟)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应用方法。

初中中位数与众数教案

初中中位数与众数教案

初中中位数与众数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和意义。

2. 学会计算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3. 能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2. 计算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教学准备:1. 准备一些实际数据集,如班级学生的身高、体重等。

2. 准备计算工具,如纸笔、计算器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讨论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2. 回顾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二、新课(20分钟)1. 介绍中位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a. 给出一个数据集,引导学生找出中间的数。

b. 解释中位数的意义和作用。

c. 演示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2. 介绍众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a. 给出一个数据集,引导学生找出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b. 解释众数的意义和作用。

c. 演示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众数。

三、练习(15分钟)1. 让学生独立计算给定的数据集的中位数和众数。

2. 让学生互相交换数据集,互相检查计算结果。

四、应用(10分钟)1. 让学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a. 给出一个实际问题,如班级学生的身高分布,让学生计算中位数和众数。

b. 让学生讨论中位数和众数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和意义。

五、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和重点。

2. 强调中位数和众数在统计学中的重要性。

教学延伸:1. 进一步学习其他统计量,如方差、标准差等。

2. 探索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实际数据集和计算工具,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通过练习和应用环节,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能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中需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避免混淆和误解。

此外,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介绍其他统计量和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统计学素养。

《中位数和众数》新课标课教案设计

《中位数和众数》新课标课教案设计

《中位数和众数》新课标课教案设计第一章: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介绍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基本概念。

2. 学会计算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3. 能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中位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众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3. 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组数据,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找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2. 讲解:讲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3. 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计算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4. 应用:让学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2. 学生能熟练计算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3. 学生能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章:中位数和众数的性质和特点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性质和特点。

2. 学会利用中位数和众数分析数据的一般情况。

3. 能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中位数和众数的性质和特点。

2. 中位数和众数在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3. 中位数和众数与平均数的比较。

三、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组数据,引导学生思考中位数和众数的性质和特点。

2. 讲解:讲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性质和特点及其在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3. 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分析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的特点。

4. 应用:让学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性质和特点。

2. 学生能利用中位数和众数分析数据的一般情况。

3. 学生能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章: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学会利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3. 能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进行数据分析。

二、教学内容:1. 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实例。

2. 利用中位数和众数进行数据分析的方法。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数学教案设计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数学教案设计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数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及意义。

2. 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均数:平均数的定义、求法及应用。

2. 中位数:中位数的定义、求法及应用。

3. 众数:众数的定义、求法及应用。

4.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联系与区别。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求法及应用。

2. 教学难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3.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4. 采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深入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特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探究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及求法。

3. 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性质及应用。

4. 实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运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解决问题。

5. 练习巩固: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反思: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分享自己的收获。

7. 布置作业:设计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理解程度,以及运用这些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评价方式:课堂问答、练习题、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

3. 评价指标:a. 学生能准确地定义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b. 学生能熟练地运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c. 学生能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之间的关系。

七、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展示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及实例。

2. 练习题:设计具有梯度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理解。

3. 实际问题:收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解决问题。

初中数学教案中位数与众数

初中数学教案中位数与众数

初中数学教案中位数与众数教学目标:1. 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掌握求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2. 能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据分析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1. 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及其求解方法。

2. 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理解中位数和众数在数据分析中的作用。

2. 求解众数时遇到多个众数的情况。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一些数据。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平均数的定义和求解方法。

2. 提问:平均数在数据分析中的作用是什么?二、新课导入(15分钟)1. 介绍中位数的定义:将一组数据按照大小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那么中间位置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那么中间两个数的平均值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2. 介绍众数的定义: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3. 讲解求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三、实例讲解(15分钟)1. 让学生分组,每组提供一些数据,要求学生计算出这些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2. 选取几组数据进行讲解,解释中位数和众数在数据分析中的意义。

四、练习与讨论(15分钟)1. 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练习题,求解给定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2.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分享解题方法和经验。

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总结本节课学习的知识点,强调中位数和众数在数据分析中的作用。

2. 提问:还有哪些统计量可以用来描述一组数据的特点?3. 拓展思维:如何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及其求解方法,让学生掌握了一种新的数据分析工具。

在实例讲解和练习环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数据分析的能力。

同时,通过分组讨论和分享,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避免混淆。

中位数和众数教案

中位数和众数教案

中位数和众数教案教案主题:中位数和众数教学教学目标:1. 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及其在统计学中的作用。

2. 能够计算给定数据集的中位数和众数。

3. 能够分析数据集中的中位数和众数对数据集的意义和影响。

教学准备:1. 白板、黑板或投影仪。

2. 数学数据集示例。

3. 学生练习、问题和习题。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引发学生对中位数和众数的兴趣,可以通过提问“你们知道中位数和众数是什么吗?它们在什么情况下会被使用?”来激发学生思考。

介绍中位数:2. 清晰地解释中位数的概念:“中位数是一组数据中的中间值,即将数据按升序排列后,处于中间位置的数。

”3. 通过示例展示如何计算中位数,解释步骤和方法。

例子:给定一组数据 {3, 5, 2, 9, 7},计算中位数。

步骤:首先将数据排序为 {2, 3, 5, 7, 9},然后找到中间位置,也就是第三个位置,中位数为5。

练习:让学生自己计算一组给定数据的中位数。

介绍众数:4. 清晰地解释众数的概念:“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数值。

”5. 通过示例展示如何计算众数,解释步骤和方法。

例子:给定一组数据 {3, 5, 2, 9, 7, 5, 3, 7, 7},计算众数。

步骤:统计每个数值的频率,找到出现频率最高的数值,即为众数。

练习:让学生自己计算一组给定数据的众数。

应用中位数和众数:6. 引导学生思考中位数和众数对数据集的意义和影响。

例如,中位数可以反映数据的集中趋势,而众数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最常出现的数值。

练习和评估:7. 提供给学生一些练习题,让他们独立或合作完成,帮助他们巩固对中位数和众数的理解和计算能力。

8. 对学生的练习进行评估,包括对他们的计算准确性以及对中位数和众数在数据分析中的应用能力的评价。

总结:9. 简要总结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

强调它们在统计学中的重要性。

拓展:如果有足够的时间,可以引入更复杂的相关概念,如中位数的偏差、众数的多模态分布等,以进一步深入学生对数据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0.1.2中位数和众数(优质)教案

20.1.2中位数和众数(优质)教案

中位数和众数第二课时教课目标1、进一步认识均匀数、众数、中位数都是数据的代表。

2、经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应认识均匀数、中位数、众数在描绘数据时的差异。

3、能灵巧应用这三个数据代表解决实质问题。

要点、难点和打破难点的方法1、要点:认识均匀数、中位数、众数之间的差异。

2、难点:灵巧运用这三个数据代表解决问题。

许多的一种量。

此外要注意:均匀数计算要用到全部的数据,它能够充足利用全部的数据信息,但它受极端值的影响较大 .众数是当一组数据中某一数据重复出现许多时,人们常常关怀的一个量,众数不受极端值的影响,这是它的一个优势,中位数的计算极少也不受极端值的影响.均匀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均相关系,任何一个数据的改动都会相应惹起均匀数的改动 .中位数仅与数据的摆列地点相关,某些数据的挪动对中位数没有影响,中位数可能出现在所给数据中也可能不在所给的数据中,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改动较大时,可用中位数描绘其趋向 .例习题的企图剖析教材 P146 例 6 的企图( 1)、这是在学习过数据的采集、整理、描绘与剖析以后波及到这四个环节的一个例题,从剖析和解答过程来看它交待了该如何完好的进行这几个过程,为该如何综合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实质问题作了一个标准典范。

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也应注意,对已学知识的稳固复习。

( 2)、从剖析和解答过程来看,此例题的一个主要企图是划分均匀数、众数和中位数这三个数据代表的异同。

(3)、由例题中( 2)问和( 3)问的不一样,致使结果的不一样,其目的是告诉学生应当依据题目详细要求来灵巧运用三个数据代表解决问题。

( 4)、本例题也客观的反应了数学知识对生活实践的指导有重要的意义,也表现了统计知识与生活实践是密切联系的。

讲堂引入本节课的讲堂引入能够经过复习均匀数、中位数和众数定义开始,为达成要点、打破难点作好铺垫,没有必需勉强的加入一个生活实例作为引入问题。

例习题的剖析例题 6 中第一问是在稳固均匀数定义、中位数定义和众数的定义。

教案:中位数和众数

教案:中位数和众数

教案:中位数和众数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并能正确计算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2. 让学生掌握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按照大小顺序排列,位于中间位置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如果数据个数为偶数,则中位数为中间两个数的平均值。

2. 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一组数据中可能没有众数,也可能有多个众数。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寻找一组数据的众数,以及如何理解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2.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利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平均数的定义及计算方法,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3. 实例分析:教师展示一组实际数据,引导学生计算中位数和众数,并分析其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找到的中位数和众数,互相交流心得体会。

6.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关于中位数和众数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引入实际问题,如考试成绩、身高、体重等,让学生应用中位数和众数进行数据分析。

2.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每组选择一组数据,计算其中位数和众数,并解释其意义。

3. 各小组汇报结果,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理解中位数和众数在决策中的作用。

七、案例研究1. 教师提供一份关于某班级学绩的统计数据,要求学生找出中位数和众数。

2. 学生分析数据,计算中位数和众数,并讨论这些数值对理解学绩分布的影响。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数学教案设计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数学教案设计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数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掌握它们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分析数据、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内容1. 平均数: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中位数: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理解中位数在排序数据中的应用。

3. 众数: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含义及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教学法,以生活实例引入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2.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探究中掌握计算方法,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3.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解决问题。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2. 自主学习: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计算方法。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 案例分析:分析一组实际数据,运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解决问题。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中的表现,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掌握程度。

3. 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和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关注其他统计量,如方差、标准差等,了解它们在数据分析中的作用。

2. 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数据,让学生运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

3. 开展数学活动,如数学竞赛、数学沙龙等,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数学教案设计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数学教案设计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数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及求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观念,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均数:找到所有数据的和再除以数据的个数;2. 中位数:将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如果数据个数是奇数,则处于最中间位置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数据个数是偶数,则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3. 众数: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及求法。

2. 教学难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及求法。

2. 利用实例分析,让学生感受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设计意图:通过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平均数的学习: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及求法,并能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3. 中位数的学习: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中位数的含义及求法,并能运用中位数解决实际问题。

4. 众数的学习: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及求法,并能运用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5. 巩固练习:设计意图:通过练习题,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6. 课堂小结:设计意图: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学生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概念的理解。

7. 课后作业:设计意图: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数据分析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理解及运用能力。

2. 评价方法:课堂问答、练习题、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

七、教学反思1. 反思内容: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等。

2. 反思方法:教师自我评价、学生反馈、教学检查等。

中位数与众数 公开课获奖教案

中位数与众数  公开课获奖教案

中位数与众数公开课获奖教案第一章:中位数与众数简介1.1 教学目标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掌握求一组数据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1.2 教学内容引入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讲解求一组数据中位数和众数的步骤1.3 教学方法通过具体例子引入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利用数学软件或工具进行实际操作演示1.4 教学评估提问学生关于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和求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求一组数据中位数和众数的过程第二章: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2.1 教学目标掌握求一组数据中位数的方法能够运用中位数解决实际问题2.2 教学内容讲解求一组数据中位数的具体步骤分析中位数的性质和应用2.3 教学方法通过具体例子讲解求中位数的方法利用数学软件或工具进行实际操作演示2.4 教学评估提问学生关于求中位数的方法和性质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求一组数据中位数的过程第三章:求一组数据的众数3.1 教学目标掌握求一组数据众数的方法能够运用众数解决实际问题3.2 教学内容讲解求一组数据众数的具体步骤分析众数的性质和应用3.3 教学方法通过具体例子讲解求众数的方法利用数学软件或工具进行实际操作演示3.4 教学评估提问学生关于求众数的方法和性质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求一组数据众数的过程第四章:中位数与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4.1 教学目标能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理解中位数和众数在数据分析中的重要性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据,确定中位数和众数讨论中位数和众数在数据分析中的应用4.3 教学方法提供实际问题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利用数学软件或工具进行实际操作演示4.4 教学评估提问学生关于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5.1 教学目标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拓展知识5.2 教学内容回顾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求法及应用介绍中位数和众数的拓展知识和相关问题5.3 教学方法提供相关拓展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5.4 教学评估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解决拓展问题的过程第六章:中位数与众数在统计学中的应用6.1 教学目标了解中位数和众数在统计学中的作用学会利用中位数和众数进行数据描述和分析讲解中位数和众数在统计学中的重要性分析中位数和众数在数据描述和分析中的应用6.3 教学方法通过具体案例介绍中位数和众数在统计学中的应用利用数学软件或工具进行实际操作演示6.4 教学评估提问学生关于中位数和众数在统计学中的应用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第七章:中位数与众数在经济学中的应用7.1 教学目标了解中位数和众数在经济学中的作用学会利用中位数和众数进行经济数据分析7.2 教学内容讲解中位数和众数在经济学中的重要性分析中位数和众数在经济数据分析中的应用7.3 教学方法通过具体案例介绍中位数和众数在经济学中的应用利用数学软件或工具进行实际操作演示7.4 教学评估提问学生关于中位数和众数在经济学中的应用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第八章:中位数与众数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8.1 教学目标了解中位数和众数在社会科学中的作用学会利用中位数和众数进行社会科学研究8.2 教学内容讲解中位数和众数在社会科学中的重要性分析中位数和众数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8.3 教学方法通过具体案例介绍中位数和众数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利用数学软件或工具进行实际操作演示8.4 教学评估提问学生关于中位数和众数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第九章:中位数与众数的实际案例分析9.1 教学目标学会分析实际案例中的中位数和众数掌握中位数和众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方法9.2 教学内容分析具体实际案例中的中位数和众数讲解中位数和众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9.3 教学方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利用数学软件或工具进行实际操作演示9.4 教学评估提问学生关于实际案例中中位数和众数的分析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10.1 教学目标反思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10.2 教学内容回顾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性质和应用10.3 教学方法提供相关思考题,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思考10.4 教学评估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自我反思的过程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引入需要重点关注的概念引入环节,因为这是学生首次接触中位数和众数,对于这两个概念的理解直接影响到后续的学习。

《中位数与众数》教案

《中位数与众数》教案

《中位数与众数》教案第一章:中位数的基本概念1.1 导入:通过一组数据,让学生感受中位数的重要性。

1.2 讲解中位数的定义:将一组数据按照大小顺序排列,位于中间位置的数称为中位数。

1.3 讲解中位数的性质:对于一组数据,中位数将数据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大于中位数,一部分小于中位数。

1.4 举例说明中位数的求法。

第二章:众数的基本概念2.1 导入:通过一组数据,让学生感受众数的重要性。

2.2 讲解众数的定义: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称为众数。

2.3 讲解众数的性质:众数能够反映出数据的出现频率。

2.4 举例说明众数的求法。

第三章:中位数和众数的关系3.1 导入:通过一组数据,让学生感受中位数和众数之间的关系。

3.2 讲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关系:中位数是将数据分为两部分,而众数是出现频率最高的数,两者有时相同,有时不同。

3.3 举例说明中位数和众数的关系。

第四章: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4.1 导入: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4.2 讲解中位数和众数在统计学中的应用:中位数和众数可以用来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

第五章:中位数和众数的求法及应用5.1 导入:通过一组数据,让学生学会求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5.2 讲解中位数的求法:将数据按照大小顺序排列,找到中间位置的数即为中位数。

5.3 讲解众数的求法:统计每个数出现的次数,出现次数最多的数为众数。

5.4 举例说明中位数和众数的求法及应用。

第六章:中位数的性质与应用6.1 导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中位数的性质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6.2 讲解中位数的稳定性:无论数据如何变化,只要数据个数不变,中位数的位置不变。

6.3 讲解中位数的应用:中位数在评估数据集中趋势、解决争议数据等问题上的作用。

6.4 举例说明中位数的应用。

第七章:众数的性质与应用7.1 导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众数的性质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7.2 讲解众数的唯一性与非唯一性:一组数据中可能有一个众数,也可能有多个众数。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2 中位数与众数
新课标数学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过程方法目标]通过结合具体情境,区别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异,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自己的评判.
[情感态度目标]统计作为处理现实世界数据信息的一个重要数学分支,必然要求素材本身的真实性,以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将知识的学习
放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情境中,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的联
系.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教学难点]平均数、众数、中位数这三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信息卡(标记A、B、C、D的四张彩色卡片)
●教学过程:
情境:(通过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认识学习新知识的必要性,激发学生学习情趣.)
小王大学毕业后到处寻找工作,某天他在报纸上看到了一条招聘广告:
招聘启事
我公司因扩大规模,现需招聘职员若干名.我公司员工收入高,月平均工资2000元.有意者请于×月×日到我公司面试.
××公司人事部
×年×月×日小王觉得这家公司的待遇还不错,于是就到这家公司进行面试,并被该公司聘用了.可是到公司上班两个月之后,他找到经理,说:“你们欺骗了我,我的工资才1100元,而且我也问过其他职员,都没有得到过2000元的.月平均工资怎么可能是2000元?”而经理却不慌不忙的对小王说:“小王啊,不要这么激动嘛.我们公司的月平均工资确实是2000元!这是我们公司的工资表,你自己看啊!”说着拿出了一张工资报表:
元?经理有没有欺骗小王呢?
[学生活动]计算平均工资,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活动]为什么月平均工资比他得到的工资高那么多呢?
[教师活动]该公司的月平均工资能否客观地反映员工的工资收入?如果能,请说明理由;如果不能,那你认为哪个数据反映员工的工资收入比较合适呢?
[学生活动]互相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引入新课:(通过其他职员的讲述,引出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教师活动]在小王询问其它职员的时候,职员C 说:“我的工资是1200元,在公司算中等收入.”职员D 说:“我们好几个人的工资都是1100元.”
1200元正好处在所有员工工资这组数据的“正中间”,我们称它为中
位数.9个员工中有3个人的工资是1100元,出现的次数最多,我们称它为众数.
[教师活动]中位数和众数,还有上节课我们学习的平均数,都是数据的代表,它们都刻画了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中位数和众数.请同学们阅读教科书259页最后一段,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
1、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
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2、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练一练:(加深对中位数和众数概念的理解,运用定义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1、数据1,3,4,2,4的中位数是( )
A.4
B.3
C.2
D.1
2、数据1,3,4,5,2,6的中位数是( )
A.3
B.4
C.3.5
D.4.5
3、数据1,2,3,2,3,4的众数是( )
A.2
B.3
C.2和3
D.1和4
4、某班8名男同学的身高如下:(单位:米)
1.5,1.5,1.6,1.65,1.7,1.7,1.75,1.8
试求出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
[教师活动]如何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应注意些什么?
[学生活动]互相讨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活动]给予适当的评价,并帮助学生归纳.
1、求中位数要先把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可以从小到大,也可以从
大到小.如果数据个数n 为奇数时,第2
1+n 个数据为中位数;如果数据个数n 为偶数时,第2n 、12
+n 个数据的平均数为中位数.众数是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是一组数据中的原数据,而不
是相应的次数.众数有可能不唯一,注意不要遗漏.
3、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是有单位的,和原数据的单位一致.
做一做:(根据具体情境选择适当的数据代表作出自己的评判,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实际应用.)
1、某射击运动员在10次射击中的成绩如下表:(单位:环)
8 9 7 8 10 8 7 10 10 8
试求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这位射手的射击水平怎么样?[学生活动]思考,并讲述自己的做法.
[教师活动]给予适当的评价.
2、某商场服装部为了调动营业员的积极性,决定实行目标管理,即确定一个月的销售目标,根据目标完成的情况对营业员进行适当的奖惩.为了确定一个适当的目标,商场统计了10位营业员在某月的销售额如下:(单位:万元)
1.6 1.8 1.6 1.3 3.5 1.6
2.5 2.6 1.6 1.9试求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该商场应该确定多少万元为销售目标合适?[学生活动]思考,并讲述自己的做法.
[教师活动]给予适当的评价.
的男式运动鞋?
[学生活动]思考,并讲述自己的做法.
[教师活动]给予适当的评价.
[教师活动]商店老板一般最关心什么?
公司老板一般以什么作为销售标准?
裁判一般以什么作为选手的成绩?
[学生活动] 思考,并讲述自己的看法.
小结:
[教师活动]通过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学习,发现它们有些什么特点和作用?
[学生活动]互相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活动]帮助学生归纳.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是数据代表,它们刻画了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1、平均数的计算要用到所有的数据,它能够充分利用数据提供的信息,在现实生活中较为常用.但它受极端值的影响较大.
2、中位数只需很少的计算,不受极端值的影响,这在有些情况下是一个优点.
3、当一组数据中某些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众数往往是人们关心的一个量,众数不受极端值的影响,这是它的一个优势.
作业:
P261:1、2、3
说明:
在教学活动中,首先通过设计具体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发现以前学习的内容不能满足现在的需求,认识到学习中位数和众数的必要性,并初步体会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是数据代表,都可以刻画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练一练,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并了解应该注意的地方.其中第1题需要将数据进行排列才能得到中位数,第2题是当数据个数为偶数时,应该求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第3题是体现众数的不唯一性,第4题是在具体情境中求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并注意它们的单位。

然后通过做一做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并能根据具体的情境,使得学生能初步选择适当的数据代表作出自己的评判.其中第1题是通过平均数来进行评判,第2题是通过中位数来进行评判,第3题是通过众数来进行评判.最后通过小结,让学生归纳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个数据代表各自的特点和作用,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采用引导启发、师生互动的方法,通过提出问题串,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积极参与到学习的过程当中,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利用信息卡和学生上台板演及时的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进行适当调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