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_美国悲剧_中破碎的美国梦

合集下载

试析_美国悲剧_中破碎的美国梦

试析_美国悲剧_中破碎的美国梦

试析《美国悲剧》中破碎的美国梦曹学庆(淮阴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淮安223003)摘要:《美国悲剧》中的克莱德追求金钱和地位,逐渐蜕变并最终堕落成杀人犯,这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美国悲剧”。

造成德莱塞杀人惨案的原因,不仅是罪犯本身,更主要的是现实社会。

从几个方面论述破碎的美国梦以及宿命论思想观念、挥霍性消费观念、地位欲望及物化的人际关系等导致美国悲剧的原因。

关键词:德莱赛;《美国悲剧》;美国梦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7961(2012)06-0043-03An Analysis of the American Tragedy Broken American DreamCAO Xue -qing(Faculty of Foreign Languages ,Huaiy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uai'an Jiangsu 223003,China )Abstract :The American Tragedy is the masterpiece by Theodore Dreiser.In this novel ,Claide chased the so-cial status and money and gradually grew into a killing criminal ,and was sentenced to death at only 23.This is not only his own ,but also "American tragedy".In the eye of Dreiser ,it was not only the criminal himself but ,more important ,the reality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that contributed to the cause of the crime.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uses that resulted in the American tragedy from the five aspects of the broken American dream and fa-talism ,profligate consuming attitudes and conservatives ,desire for the social prestige ,material -oriente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contradictions among people.Key words :Theodore Dreiser ;The American Tragedy ;the American dream收稿日期:2012-06-09作者简介:曹学庆(1971-),男,江苏连云港人,讲师,主要从事英语言文学研究。

破灭的_美国梦_浅谈美国文学中的悲剧性_美国梦_主题

破灭的_美国梦_浅谈美国文学中的悲剧性_美国梦_主题

收稿日期:2004-03-31作者简介:史 敏(1970~),女,安徽全椒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教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为美国文学、西方文论、批评理论。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Journal of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 tyNo.3,2004破灭的/美国梦0)))浅谈美国文学中的悲剧性/美国梦0主题史 敏(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外语系,广东广州 510665)摘 要:/美国梦0源于英国对美国的殖民时期,发展于19世纪。

它认为每一个人,不管他的出身如何,只要努力奋斗,就一定会获得成功。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许多人并不能实现他们的/美国梦0,有的人甚至以死亡结局。

5马丁#伊登6、5了不起的盖茨比6和5美国悲剧6从不同的历史时期和角度揭示了/美国梦0的腐朽和破灭。

关键词:美国梦;美国悲剧;杰克#伦敦;斯格特#菲茨杰拉德;西奥多#德莱塞中图分类号:Ñ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2X (2004)03-0066-05一、/美国梦0的缘起美国思想家富兰克林(Benja min Franklin,1706~1790)以自己怀揣一元钱独闯天下艰苦创业的成功经历有说服力地阐释了美国文学中/从破衣烂衫到腰缠万贯0的/美国梦0的实现。

/美国梦0的实现是富兰克林5自传6(The Autobiography)中一贯的主题,表现了美国建国初期发愤图强,乐观向上的美国人的象征。

1776年,托马斯#杰弗逊(Thomas Jefferson,1743~1862)就在5独立宣言6(The Declaration of Inde -pendence)中写到,/We hold these truths to be self-ev-i dent,that all men are ereated equal,that they are endo wed by their creator with certain unalienable rights,that a mong these are life,liberty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0[1]这个追求自由和幸福的要求可以追溯到美国文明的开端,追溯到第一批移民。

《了不起的盖茨比》与破碎的美国梦

《了不起的盖茨比》与破碎的美国梦

了不起的盖茨比与破碎的美国梦简介《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作家F·斯科特·菲茨杰拉德于1925年出版的一部小说。

这本小说以20世纪20年代美国为背景,描写了主人公盖茨比追逐他所设定的"美国梦"的故事。

美国梦简介美国梦是指每一个在美国生活的人都有平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成功和幸福。

它被认为是美国社会向上流动性和个人成就的象征。

盖茨比与破碎的美国梦1.主人公盖茨比:小说中,盖茨比无论通过什么手段,一直追求着自己心目中完美的“美国梦”。

然而,他始终对于那种物质成就感到空虚。

这反映了大部分人对于物质成功和物质幸福感到失望。

2.物质享受与空虚:小说中展示了二十年代繁荣时期浓厚而空洞的消费主义文化,大量追求金钱、财富和社交地位的人被描绘成虚荣、空虚和缺乏精神追求。

美国梦破碎的原因1.社会不公平:尽管美国梦强调每个人都有机会,但现实却是社会阶级差距越来越大。

贫富分化使得较低阶层的人难以通过努力获得更好的生活。

2.盲目追求物质:社会价值观偏离了道德伦理和家庭价值观念,过度追逐物质致使内心空虚和失落。

小说对美国梦的思考1.虚伪与真实:小说中展示了许多虚伪的角色,他们为了达到自己所设定的“美国梦”不择手段。

这反映出对美国梦的批判,并强调真实性与虚假之间的冲突。

2.大灾难后的幻灭:小说背景设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通过描写那个时期人们对战争带来破坏以及无法恢复正常生活状态感到失望,进一步强调了美国梦的破灭。

结论《了不起的盖茨比》通过描绘盖茨比及其周围人物的故事,反映了20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对于美国梦的理想化追求以及最终的破碎。

小说中展示了虚伪、空虚和沮丧等现象,深入剖析了美国梦背后的阴暗面。

因此,在大部分人眼中,“了不起的盖茨比”同时是一个既饱含希望与光明又充满讽刺与失落的形象,成为描述破碎的美国梦极具代表性之作。

注:该文档内容编写基于个人理解和逻辑推测,并非准确反映原著意图或学术解读。

_美国梦_的破灭_了不起的盖茨比_评析

_美国梦_的破灭_了不起的盖茨比_评析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之于我们的现实意义◎程云艳(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北京100102)摘要本文通过对于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的重读,从三个方面分析的主人公盖茨比悲剧人生的必然性。

一是从时代背景是人们纵情享乐和游戏的时代,挣了钱的盖茨比以为自己有了游戏的本钱显然是心理准备不足;二是个人的事业显然不是世袭的,而是通过非法手段获取的,这样的暴发户要跻身上流必然要付出代价;三是个人的奋斗历程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是励志的,但是已经脱离美国梦的最好时代,脱离时代的梦想自然会显得荒唐。

这样的一个悲剧人物,对于我们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呢?笔者希望通过自己的分析,和更多人一起来探讨这个课题。

关键词盖茨比现实意义对比文章编号1671-0703(2010)07-117-02二十世纪末,美国学术界权威在百年英语文学长河中选出100部最优秀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列第二位。

小说借助叙述者尼克之口,讲述一个类似三角恋故事:青年上尉杰伊・盖茨比出生于美国中西部一个普通农家,他英俊聪明,对于未来有着浪漫的梦想。

他在南方一个大城市驻防时,和一个“大家闺秀”黛西一见钟情,私订终身。

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盖茨比出征欧洲,黛西跟他失去联系并嫁给了纨绔子弟汤姆・布坎农。

战后,盖茨比回国,在纽约从事非法的私酒生意,发了横财,决心夺回旧爱。

听说汤姆和黛西夫妇迁居到纽约市长岛豪宅后,盖茨比便在其海湾对面买下一所更加豪华的别墅,经常举行盛大的晚会,等待机会吸引黛西前来赴会,以期重温旧梦。

久别重逢,风月场中的黛西肤浅虚荣,开始了所谓的感情游戏。

汤姆发现两人间的隐情后,在纽约寻衅摊牌,当众揭露盖茨比靠私酒买卖暴富。

盖茨比索性公开两人间长达五年的爱情,并要求黛西跟他走,但黛西却拒绝和粗鄙不忠的丈夫分手。

黛西驾车从纽约回家途中,心绪不宁,撞死了汤姆的情妇威尔逊太太。

盖茨比决心为她承担罪责。

汤姆谎称驾车的是盖茨比,并唆使威尔逊枪杀了盖茨比。

整个故事弥漫了悲剧色彩,看起来,盖茨比是为了爱情而不择手段地获取财富,实际上,他是在追求一个虚幻梦想,黛茜是徒有美丽的躯壳理想的化身,因为盖茨比用自己的想象“不断地给黛西添枝加叶”。

试从《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爱情悲剧分析美国梦的破灭

试从《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爱情悲剧分析美国梦的破灭

试从《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爱情悲剧分析美国梦的破灭《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一部描述美国在20世纪初期经济繁荣但道德沦丧的小说。

小说作者菲茨杰拉德展现了人们对美国梦的执着追求和对梦想的破灭。

小说的主人公盖茨比是一个有钱有势但内心空虚的人,他希望通过追求自己的心灵伴侣黛西来弥补内心的空虚,但最终却在自己孤独的死亡中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爱情悲剧成为了表现美国梦破灭的最佳方式。

首先,小说中的盖茨比代表了美国梦中的成功和财富。

盖茨比过去是一个穷苦的青年,但他通过努力工作和机智的商业头脑成为了一个富有的男人。

他拥有了豪华的别墅和昂贵的车子,他的花园里布满了名流和权贵。

但是,尽管盖茨比生活在富裕的物质环境中,他却常常感到空虚和失落。

他的内心无法满足,因为金钱和权力并不能让他得到真正的幸福。

这暗示了美国梦的虚无和空洞,它将人们研究的心灵抛在一旁,而只注重于表面上的物质成功。

其次,小说中的黛西代表了美国梦中的破灭。

她是一个人人都羡慕的女人,有着美丽的外貌和迷人的个性。

但是,她的生活却充满了不幸和痛苦。

她爱盖茨比,但却嫁给了富有的汤姆,而且还曾经抛弃过盖茨比。

这代表了美国梦中的对爱情的无能和追求不寻常的愿望的悲哀的焦虑。

小说中的黛西和盖茨比的关系,表明人们对于美国梦的执着追求是使真正的爱情不可能存在的。

此外小说所描述的华丽富裕的生活,暗示了美国梦不可持续的狂热性。

小说中的角色们生活在奢侈和无忧无虑的环境中,盛宴上有着无穷无尽的食物和饮料。

但是,这种生活无所事事和浪费导致了黑色和破灭。

小说中的每个角色都有一个悲剧性的命运。

他们中的一些人都在横跨的宝藏和失败之间无法摆脱。

总之,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揭示了美国梦的破灭。

人们对美国梦的渴望和追求,往往误导了他们的心灵,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小说通过爱情悲剧的方式表现了美国梦的悲哀和破灭,揭示了金钱和权力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和逆来顺受,而是导致了人的心灵的空洞和脆弱。

只有在追求真正的精神和人性的价值的过程中,才能在内心获得真正的满足和幸福。

试从《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爱情悲剧分析美国梦的破灭

试从《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爱情悲剧分析美国梦的破灭

试从《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爱情悲剧分析美国梦的破灭1. 引言1.1 简介《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

小说以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为背景,展现了一个关于爱情、财富和美国梦的悲剧故事。

主人公盖茨比是一个自信、富有和具有迷人魅力的男人,他对自己的爱情执着不渝,却最终导致了悲剧的结局。

在这个故事中,美国梦的象征与破灭在盖茨比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反映了菲茨杰拉德对美国社会的深刻思考和批判。

通过分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爱情悲剧和美国梦的象征与破灭,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美国梦的本质以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这几个方面来探讨这部经典小说所呈现的主题和内涵。

2. 正文2.1 盖茨比的爱情悲剧盖茨比的爱情悲剧在小说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为了追求黛茜不惜一切,但最终却发现自己的爱情无法与现实相抗衡。

他的爱情不仅受到阶级差异的阻碍,还受到道德观念和社会规范的束缚。

盖茨比心甘情愿为了爱情牺牲一切,但最终却发现自己的美国梦只是一场空欢喜。

他的爱情悲剧反映了美国社会中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以及个人努力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

盖茨比的爱情悲剧警示着人们在追求美国梦的过程中要理性思考,不要盲目追求虚幻的幸福。

他的爱情悲剧也使人反思美国社会中的悲剧现实,以及个人命运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

通过盖茨比的爱情悲剧,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美国梦的象征与破灭,以及对美国梦的反思。

2.2 美国梦的象征与破灭盖茨比的财富和派对生活被描绘为虚荣和空洞,反映了美国梦的虚假性。

尽管他财大气粗,但他内心的孤独和失落却无法用金钱来弥补。

而黛西也是被虚荣和社会地位所蒙蔽,最终选择留在有地位的丈夫汤姆身边。

这表明了在现实生活中,美国梦并非真正的幸福之源,而是一个虚幻的幻想。

美国梦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被揭示为一个破碎、虚幻的梦想。

盖茨比用财富和地位来追求幸福和爱情,最终却发现这并非真正的幸福。

这让人反思,美国梦到底是什么?是金钱和地位,还是内心的满足和真实的爱情?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需要思考美国梦的真正含义,以避免陷入虚幻和空洞的幻想中。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注定破碎的美国梦探析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注定破碎的美国梦探析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注定破碎的美国梦探析摘要:菲茨杰拉德的著作《了不起的盖茨比》描述了一个农民的儿子执着地追求“美国梦”的故事,由于阶级的固化和不择手段致富的社会风气,遭到背叛无辜惨死的故事。

本文分析了美国梦的起源和书中主角对于美国梦的追求、实现、失败的概述和分析,得出盖茨比“美国梦”注定破碎的结论,揭示了其悲剧的内在逻辑。

关键词:一、美国梦的起源“美国梦”是一种滋生于美国社会的意识形态,即在美利坚合众国领土内,人民自由民主的,机会均等,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不懈努力、诚实艰苦地奋斗实现自己的内在潜能,收获社会的认可和尊重,而非依赖特定的社会阶级特权,或者仰仗偶然的出身和地位,获得成功,实现自己的梦想。

在1620年,乘坐五月花号历经磨难登录的第一批殖民者,曾鉴定了《五月花号公约》(Mayflower Compact),不仅宣誓遵循公正平等的法律、法令和命令,还体现了清教徒的艰苦奋斗的思想,形成了美国梦的思想雏形。

当时的美国殖民地,资源丰富并且尚未开发,殖民者需要清教徒式的艰苦劳动才能将资源转化为财富,提高生活水平,实现自己的梦想。

美国梦的思想的初步发展是在1783年。

当时,美国建立起联合政权后,联邦政府发起了西部运动,将广袤的西部土地定义为无政府开放所有权的区域,承认最早到达并最早开发的人成为土地所有者。

虽然充满艰难和凶险,但是对于追求梦想的人是绝佳的依靠个人努力实现梦想的机会。

1863年林肯总统正式颁布《解放宣言》,将美国黑人从黑奴解放为自由的公民,美国梦在实现的过程中跨出了重要的一步——人人平等的意识在种族歧视的土地上得到释放。

美国梦的真正正式地提出是在19世纪2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

为了提振人民信心,保持希望,历史学家亚当第一次通过文章提出“美国梦”。

也就在此时,“美国梦”成为了作家们在小说创作中热门的主题。

例如亚伯拉罕·林肯的传记,被热衷的作家们描述成从木屋走到白宫,或者某某穷人家的孩子变成了政界精英、社会名流等故事,为美国民众树立了从社会底层向社会顶层流动的成功典范。

试从《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爱情悲剧分析美国梦的破灭

试从《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爱情悲剧分析美国梦的破灭

试从《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爱情悲剧分析美国梦的破灭《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一部描写20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的小说,它展现了当时那个时代所普遍存在的一种梦想——美国梦。

美国梦是指在美国社会中,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成功,不论他的出身和地位如何。

在小说中,主人公盖茨比追求自己的美国梦,而他的爱情故事则是美国梦破灭的缩影。

盖茨比是一个自学成才,有抱负的年轻人。

他希望自己能成为富有的人,并且有了自己的家庭、爱人和繁荣的事业。

在他眼中,只有这些才能使他真正成为一个成功人士。

他在追寻梦想的过程中,认识了莉莉安和戴西。

莉莉安是他的初恋女友,而戴西则是他追求的女人。

在他的心中,戴西是属于他的女人,是他追求美国梦的象征。

然而,即使在追求美国梦的道路上,盖茨比也遭遇了许多挫折。

他没有出生在富裕的家庭,因此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社会网络的支持。

他只能依靠自己的努力,通过诈骗和非法交易来获取财富。

在小说中,他的财富被揭露是不合法的,因此他的事业和个人形象都受到了质疑。

他被人鄙视、嘲笑和误解,他的美国梦也因此破灭了。

盖茨比的爱情故事同样充满了悲剧色彩。

他曾经深深地爱着莉莉安,但是由于她出嫁他的好友汤姆,他们分手了。

日后,盖茨比遇到了戴西,并对她一见钟情。

在他心目中,戴西代表了他的美国梦。

他为了她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并不惜花费大量的钱财和时间来追求她。

但是,他们的爱情却最终以悲剧收场。

在戴西的欲望和自私的驱动下,她放弃了盖茨比,回到了原来的生活方式中。

戴西成了高高在上的贵妇,而盖茨比则成了一个孤独、落寞的人。

盖茨比的爱情悲剧代表了美国梦的破灭。

在当代美国社会中,许多人仍然相信美国梦的力量,认为只要努力就可以获得成功。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每个人都会遭遇挫折和失败。

像盖茨比一样,我们也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障碍和困难,阻碍我们向梦想迈进。

此外,社会地位和财富也成为了影响美国梦实现的主要因素。

像戴西一样,社会贵族不仅有强大的财力,而且有更多的机会和资源,使美国梦在他们那里变得更加实际。

浅析破碎的美国梦

浅析破碎的美国梦

浅析破碎的美国梦——以《美国悲剧》为例2008212859 中文0806 罗莹摘要:美国梦源于英国对美国的殖民时期, 发展于19 世纪。

它认为每一个人, 不管他的出身如何, 只要努力奋斗, 就一定会获得成功。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 许多人并不能实现他们的/美国梦,有的人甚至以死亡结局。

德莱塞在《美国悲剧》这一作品中,大胆真实地揭开了美国资本主义制度的丑恶面纱,指出它就是酿成克莱德悲剧的根源,并指出了美国悲剧的普遍性。

关键词:美国梦美国悲剧德莱塞克莱德美国文学仅仅经历了200多年的历史,而在这短短200多年的历史中,美国梦主题一直作为一个常见的主题贯穿其中。

所谓的“美国梦”即为憧憬着一个新的世界,有着无限的机遇,希望“机会均等”,希望获得成功;甚至在物质追求和理想追求之间划上等号,将财富和成功作为人生目标。

在美国的很多文学作品中,主人公都是怀揣着五光十色的梦想踏上追梦之旅,最终却以梦想的幻灭收场。

斯蒂芬·克雷恩的《妓女麦基》、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和德塞莱的《嘉莉妹妹》等代表性作品,进一步揭露了美国梦的实质,,促使人们意识到美国并不是梦境中的天堂。

这些小说的主人公都以死亡告终, 小说同时从不同的历史时期和角度揭示了美国梦的腐朽和破灭。

美国梦这个主题在小说中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但是最终都脱离不了灭亡的结局。

本文以德莱塞的《美国悲剧》为例,解读美国梦的形成、扭曲、破灭及其实质。

一、美国梦的缘起美国思想家富兰克林以自己怀揣一元钱,独闯天下艰苦创业的成功经历阐释了美国文学中从破衣烂衫到腰缠万贯的美国梦的实现。

美国梦的实现也是富兰克林《自传》中一贯的主题,表现了美国建国初期发愤图强, 是乐观向上的美国人的象征。

而美国梦也一直被视为美国人的精神支柱之一,它的形成也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

1776 年, 托马斯·杰弗逊就在《独立宣言》中写到:人生来是平等的, 造物主赋予他们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活、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为美国梦的实现奠定了理论依据。

破灭的“美国梦”与悄无声息的“美国悲剧”-评电影《最后安全》

破灭的“美国梦”与悄无声息的“美国悲剧”-评电影《最后安全》
诚 实 劳动 的他 解 决不了温饱 , 而 丰厚 的报酬 来 自以
男孩到 纽约 的 目的是努 力工作赚 钱 娶 妻 , 获 取
幸福 生活, 也就 是实现他 自己的 “ 美 国梦” , 可 事实并 非如 此 。“ 理 想与现 实之 间 不可避 免 地存 在 着 巨大 的差异 , 正是这种差 异同时在 毁 灭着 众多的追 ‘ 梦’
的喜 剧因素 来看 电影本身 , 影 片制作上 映于 2 0 世
纪2 0 年代 , 菲 茨杰 拉德 称之 为 “ 爵士 时代” 。 用他 自己的话 来说 就 是 :“ 这 是一 个 奇 迹 的时代 , 一
个艺 术 的时 代 , 一个 挥 金 如土 的时 代 , 也 是一 个 充满嘲讽 的时代 。 ” ~战 刚刚结 束 , 1 9 2 9 年 的经济
v i e w l 外 国 电 影 评 论
“ 美国梦” 与悄无声息的 “ 美国悲剧"
电影 《 最后安全 》
的美 国 电影 《 最 后 安 全 》是 哈 罗
菱作 。 来 自小镇 的男孩 ( 哈 罗德 ・ 劳
人公 领 着微 薄 的薪 水 , 穷得 连房 租 都交 不起 了。 为 了维 系 自己的感情 , 他 用典 当的方 式给 未 婚 妻买 了
成都 理工大 学2 0 1 6 — 2 0 1 9 科研 团队项 目 “ 多模态 下学生 多元识读 能力研 究” ( W Y K T 2 0 1 6 — 1 3 )初期成 果;成 都理 “ 文化 价值观译介 科研创 新团 队项 目” ( 1 0 9 1 2 一 K Y T D 2 0 1 5 0 8 )阶段 性成果 。
哈 罗德 ・ 劳埃 德夸 张精湛 的演技 和惊 险刺 激 的爬
楼场 景 。 马丁・ 西克 塞斯 曾在他 导演 的 《 雨果 》中 安 排了少年 雨果在 电影 院观 看 《 最 后安 全 》的桥

从盖茨比之悲剧看“美国梦”的破灭

从盖茨比之悲剧看“美国梦”的破灭

从盖茨比之悲剧看“美国梦”的破灭【摘要】20世纪20年代,是美国最纵乐最享受的时代。

”美国梦”又成了人们追求实现的新目标,而金钱是衡量人生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

盖茨比是一个按照当时的社会标准来看已经实现了美国梦的人,但他企图通过炫耀财富得到黛西其实是一个无法企及的目标。

盖茨比之死表明由于缺少了精神上的依托,以纯粹的物质追求为内容的”美国梦”已经蜕变成了一种极具腐蚀性的东西,追求这样的梦想只会走向理想破灭的深渊。

因此,盖茨比的”美国梦”是注定要破灭的。

【关键词】盖茨比美国梦破灭一、引言2 0 世纪是美国小说的黄金时代。

一百年来,巨匠辈出,名著如林。

自辛克莱·刘易斯于1 9 30 年首次为美国赢得诺贝尔文学奖以来,先后又有赛珍珠、福克纳、海明威、斯坦贝克、莫里斯等小说家获奖。

在20 世纪美国小说中,《了不起的盖茨比》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部。

这部小说无论从艺术上还是从思想上都是菲茨杰拉德最优秀的作品。

所谓“ 美国梦” ,就是说在美国“ 无论贫富贵贱,机会均等” ,人人都有成功的机会。

结合美国梦的核心实质:它鼓励人们追求繁华的物质生活,夸大金钱的作用,却同时要求人们保持内心的纯净,坚信金钱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和工具。

用菲茨杰拉德自己的话来说,他所写的时代“ 这是一个奇迹的时代,一个艺术的时代,一个挥金如土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嘲讽的时代。

” 菲茨杰拉德称这个时代为“ 爵士乐时代” 。

他的作品经常以年轻的渴望和理想主义为主题,因为他认为这是美国人的特征;他的书中总让我们感到感情的变幻无常和失落感,因为这是那个时代的人们无法逃避的永恒主题。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文学史上描写“ 美国梦” 的破灭的最高峰。

二、小说内容小说以主人公盖茨比对初恋情人黛西的热烈追求为主线,从“ 金钱与爱情” 这一传统的浪漫故事为开端,以“ 爱情与金钱” 之梦破灭来收场。

小说通过一名旁观者尼克,讲述了一个名叫盖茨比的理想主义者追求美国梦的悲剧故事,表明了美国梦的幻灭。

谈《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破灭的美国梦

谈《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破灭的美国梦

谈《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破灭的美国梦《了不起的盖茨比》使司各特·菲茨杰拉德一夜成名,他毫无争议的站在了上世纪二十年代美国文坛的前列,在美国文学史上有“迷惘的一代”的说法,他不仅是其中之一,而且才华横溢。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其经典之作,先后被译为多种语言,并被改变为电影,名噪一时。

司各特·菲茨杰拉德以美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发展为背景,叙写了“迷惘的一代”的代表杰伊·盖茨比“美国梦”的幻灭,揭露了战争对社会风气的影响,以及人们价值观的改变,战后的泡沫经济催生了一批富翁,而这些人面对资产阶级的传统道德和现实的放荡不羁也感到纠结和无助,经济富足,但精神荒芜。

这个时代在菲茨杰拉德笔下被命名为“爵士时代”,他的作品客观真实,再现了那个时代美国社会的现状,以及人们的精神面貌。

菲茨杰拉德的作品掷地有声,可以说是这个时代的代言人,因此拥有“爵士时代的桂冠诗人”的美称。

一、《了不起的盖茨比》分析及“美国梦”的解读菲茨杰拉德是个多产的小作家,但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他影响力最大的作品,评论界极力推荐,称其为二十年代美国现实社会的写照,具有无可取代的现实意义。

“美国梦”幻灭是小说的题旨,关于美国梦主题的探讨此起彼伏。

小说的主人翁盖茨比出身于贫寒家庭,有着自己心仪的爱情和梦中人,但战争震断了他的爱情梦。

战后,他寻觅曾经的意中人,却发现她早已移情别恋。

盖茨比认为是金钱所导致,所以在今后几年奋发致富,一举成为社会名流,拥有财产无数。

他痴心不改,建别墅遥望对岸的佳人,并数度举行宴会以引起“意中人”的注意,以便鸳梦重温。

最后被无情的社会现实和贬值的道义击碎,以死亡而告终。

盖茨比的悲剧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是“美国梦”发展的规律。

小说的构思很精巧,主线是故事的旁观者尼克·卡罗威。

1922年,年轻的尼克在别墅区租了一间房子,他的表妹黛西和丈夫汤姆·布坎南住在不远处的对岸。

尼克的隔壁每到周末便举行豪华盛大的宴会,招待客人无数,而客人们也不知道主人是谁。

从《美国悲剧》中解析克莱德“美国梦”的幻灭

从《美国悲剧》中解析克莱德“美国梦”的幻灭

从《美国悲剧》中解析克莱德“美国梦”的幻灭作者:郑明来源:《校园英语·下旬》2015年第05期【摘要】“美国梦”一词最早出现在美国历史学家詹姆士·亚当斯于1931年创作的《美国史诗》中。

美国文学作品中,作者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展现了“美国梦”—美国人民的民族精神与理想信念的代名词。

随着美国社会与经济的飞速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美国梦”也经历了不同的时代变迁。

本文透过1925年德莱塞著作《美国悲剧》主人公克莱德的悲惨经历来解读在这个时期“美国梦”对人灵魂的腐蚀作用。

【关键词】《美国悲剧》“美国梦” 腐蚀作用一、“美国梦”美国的历史不长,自1776年建国以来只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同时,有着丰富内涵的“美国梦”也产生于特定的历史与政治背景下。

在社会观念陈旧、等级制度森严、政治腐败的欧洲,良好的家庭背景决定了一切,生活困苦的人们在听到哥伦布发现新大路的消息后相续来到美洲探险殖民,这其中包括西班牙、法国和英国等的西方人。

早期来到美洲的人中一部分是为了发家致富的老百姓或是冒险家,另一部分则是为了逃避政治或宗教迫害的人。

无论哪一种人,他们都怀揣着梦想渴望在这片新大陆上创造财富,享受追求幸福、平等的生活。

一方面,丰富的矿产资源与肥沃广阔的土地为“美国梦”提供了物质基础,在众多移民努力下,富饶的新大陆显示出欣欣向荣、社会和经济高速发展的势头。

另一方面,《独立宣言》的颁布在一定程度上也为“美国梦”的发展提供了政治庇护,其中这样描述:“人生而平等,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人坚信只要勤奋、努力、自我拼搏,一定可以寻找机会创造财富为自己赢得尊贵的社会地位。

“美国梦”代表着美国人的自我奋斗精神和社会价值观,因此它也成为了各个时期文学作品的主题。

作家通过不同阶段不同的“美国梦”折射出人们对社会、梦想和个人价值的剖析。

如,本杰明·富兰克林的《自传》讲述的是富兰克林通过不懈努力自学成才,积极乐观从贫困到富有、名不见经传到举世闻名的一生。

试析《美国悲剧》中破碎的美国梦

试析《美国悲剧》中破碎的美国梦

试析《美国悲剧》中破碎的美国梦
曹学庆
【期刊名称】《淮阴工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2(021)006
【摘要】《美国悲剧》中的克莱德追求金钱和地位,逐渐蜕变并最终堕落成杀人犯,这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美国悲剧”.造成德莱塞杀人惨案的原因,不仅是罪犯本身,更主要的是现实社会.从几个方面论述破碎的美国梦以及宿命论思想观念、挥霍性消费观念、地位欲望及物化的人际关系等导致美国悲剧的原因.
【总页数】3页(P43-45)
【作者】曹学庆
【作者单位】淮阴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淮安223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4
【相关文献】
1.浅析《美国牧歌》中的悲剧人物塞莫尔·利沃夫的美国梦 [J], 舒亭亭;刘颖;余雪琳
2.破碎的美国梦:浅析导致嘉莉妹妹悲剧的原因 [J], 马海旭
3.破灭的"美国梦"--浅谈美国文学中的悲剧性"美国梦"主题 [J], 史敏
4.试析德莱赛笔下破碎的美国梦——以《美国悲剧》为例 [J], 郝建设
5.《美国悲剧》:破碎的“美国梦” [J], 董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了不起的盖茨比》:破碎的美国梦

《了不起的盖茨比》:破碎的美国梦

了不起的盖茨比:破碎的美国梦简介《了不起的盖茨比》是F·斯科特·菲茨杰拉德于1925年出版的一部小说,被认为是美国文学经典之作。

小说以20世纪20年代的纽约社交圈为背景,描绘了主人公盖茨比对美国梦无限追求、及其在现实中逐渐破灭的故事。

通过展现主人公与其他角色的关系和冲突,作者探讨了社会阶层、财富和爱情等主题。

美国梦的理念美国梦是指每个来到美国追求自由和机会的人都有可能通过努力工作获得成功和幸福生活的理念。

它体现了移民者心中所追求的自由、平等和进步。

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这一理念被赋予了强烈而具体化的形象。

主题1:金钱与社会地位小说中,盖茨比通过非法手段获得财富,并将其用于追求爱情和改变自己在社会上的地位。

然而,金钱并不能真正带来幸福和满足。

主人公一直渴望的达到高贵社会的地位只是一个虚幻的梦想。

主题2:爱情与欲望盖茨比深深爱着黛西,为了得到她,他变得富有并举办了华丽的派对。

然而,黛西最终选择了回到自己安逸而稳定的婚姻中。

这展示了人们在追求爱情时常常受到现实和其他因素的制约。

主题3:虚荣与浮华小说中描绘了20年代大萧条前狂欢耀眼的社交生活,以及其中产生的空虚感。

盖茨比在追求梦想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同样具有这种表面光鲜背后脆弱的特征。

主题4:道德堕落与破碎盖茨比不顾一切地追求自己心中完美形象,并通过欺骗和非法手段获取金钱。

而整个故事也暗示了那个时代美国社会道德观念的荡然无存,并预示着“梦”随着现实的来临将被粉碎。

结论《了不起的盖茨比》透过主人公盖茨比与其他角色的关系和冲突,以及描绘20年代纽约社会生活的背景,表达了对美国梦理念的一种嘲讽与颠覆。

这部小说深刻地揭示了追求财富、爱情和社会地位所带来的虚幻与破灭,令读者深思。

它亦成为了一部永恒经典,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美国的悲剧》:繁荣与堕落的美国梦

《美国的悲剧》:繁荣与堕落的美国梦

《美国的悲剧》:繁荣与堕落的美国梦1. 引言1.1 概述美国,这个曾经被誉为“自由之国”的地方,凭借其繁荣的经济和机遇无限的社会环境,吸引了无数人来追逐梦想。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也逐渐陷入了矛盾和问题的泥淖之中。

本文旨在探讨美国的悲剧,并深入剖析其中的原因和后果。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进行阐述:首先,在第二部分将详细介绍美国梦繁荣阶段的背景、经济繁荣以及社会进步与机遇;接着,在第三部分将探讨美国梦堕落期间所面临的问题,如财富分配失衡、社会不公与歧视以及政治腐败与权力滥用;紧接着,在第四部分将通过破碎的社会联系、制度漏洞与失败以及公民意识与责任等方面对这一现象进行反思与警示;最后,在结论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并对未来展望提出畅想。

1.3 目的通过对美国悲剧的深入剖析,本文旨在引起读者对于美国社会中存在问题的重视和思考。

通过直面这些问题,我们将共同寻求解决方案,并努力创造一个更加公正、公平、繁荣且充满机遇的美国梦。

2. 繁荣的美国梦2.1 历史背景繁荣的美国梦起源于美国建国初期的理念,它是一种信念和追求,主张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通过努力实现成功和幸福。

这一思想在19世纪以后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同,在20世纪成为了美国社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2.2 经济繁荣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美国经历了巨大的经济增长与繁荣。

工业革命带来了技术创新、大规模生产和贸易扩展,推动了全国范围内的经济发展。

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并在全球市场上占据领先地位。

这种繁荣为人们提供了更多机会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2.3 社会进步与机遇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也在不断推进。

在这个时期,美国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社会进步,如废除奴隶制度、承认妇女选举权、改善劳工待遇等。

这些进步为更多的人创造了机会,让他们追逐自己的梦想。

这一时期也是美国社会流动性较高的阶段,很多人通过教育和努力取得了社会地位的提升。

无论是农村迁往城市寻求工作机会的移民,还是贫困家庭中出生的孩子,都有可能通过教育和个人能力获得成功并实现自己的梦想。

破灭的“美国梦”与悄无声息的“美国悲剧”

破灭的“美国梦”与悄无声息的“美国悲剧”

破灭的“美国梦”与悄无声息的“美国悲剧”作者:文斌来源:《电影评介》2016年第20期1923年上映的美国电影《最后安全》是哈罗德·劳埃德的代表作。

来自小镇的男孩(哈罗德·劳埃德饰)要去纽约实现自己的梦想——谋取一个好的职位、赚取高额的薪水然后接未婚妻来纽约并与之结婚。

可惜事与愿违,在百货公司上班的男主人公领着微薄的薪水,穷得连房租都交不起了。

为了维系自己的感情,他用典当的方式给未婚妻买了一条没有链子的吊坠,又用刚到手的薪水买了一条折价的链子。

以为他大富大贵的未婚妻提前来了纽约,贫穷的男孩为了掩饰谎言舍命爬上了公司的大楼……影片的剧情跌宕起伏,令人津津乐道的是哈罗德·劳埃德夸张精湛的演技和惊险刺激的爬楼场景。

马丁·西克塞斯曾在他导演的《雨果》中安排了少年雨果在电影院观看《最后安全》的桥段来怀念影片;成龙曾在他主演的《A计划》中上演经典的爬楼挂钟片段来向电影致敬。

抛开电影的喜剧因素来看电影本身,影片制作上映于20世纪20年代,菲茨杰拉德称之为“爵士时代”。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这是一个奇迹的时代,一个艺术的时代,一个挥金如土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嘲讽的时代。

”一战刚刚结束,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还没有到来,人们精神状态的迷乱、价值观的扭曲、享乐主义的大行其道等等成了这个时代的重要特征。

最能反应这个时代人们的精神风貌的文学作品当属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和德莱塞的《美国悲剧》。

而同时代的《最后安全》虽是喜剧,其精神内核却与两部巨著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男孩的梦想:一个破灭的“美国梦”“美国梦”一词最初由詹姆斯·特拉斯洛·亚当斯在其1931年出版的《美国诗史》中提出,但实际上美国人讲求个人奋斗追求财富由来已久至少可以推到16世纪后半叶。

美国人鼓吹只要靠努力奋斗就可以实现的“美国梦”在这个时代其实是一个巨大的谎言。

靠诚实劳动合法经营的人依旧贫困,而靠投机倒把、相互勾结似乎才是一夜暴富的“正道”。

全然破碎的美国梦【文献综述】

全然破碎的美国梦【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英语全然破碎的美国梦一、前言部分美国梦,即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奋斗达到成功“美国梦”源于英国对美国的殖民时期,发展于19世纪。

它认为每一个人,不管他的出身如何,只要努力奋斗,就一定会获得成功。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许多人并不能实现他们的“美国梦” ,有的人甚至以死亡结局。

美国文学从诞生到现在虽仅仅只有200多年的历史,却有一大批对世界文学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作品相继问世。

在这些文学当中,有一个主题反复出现:美国梦,即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奋斗达到成功。

美国梦的本质是一个要去实现的梦,是成功的梦。

文学既是社会文化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深刻地反映着社会现实;因而在不同历史时期,美国梦在美国文学中也有不同的体现,有的作品体现美国梦的实现,有的则反映美国梦的扭曲,有的体现了美国梦的幻灭,有的是在解构美国梦。

以金钱为主题的"美国梦"在阿瑟·米勒的代表作<推销员之死>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该剧主人公威利·洛曼的悲剧之死则代表着"美国梦"的幻灭.威利扭曲的性格是造成其悲剧命运的直接原因,而其所处的社会制度则是造成其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决定了"美国梦"幻灭的必然性. “我的绝望主要来自典型的大萧条症状。

”米勒终生被这种后遗症困扰,对以美国梦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社会主流观念的质询贯穿他的艺术生涯。

在《推销员之死》一剧中,美国梦破灭的主题得到淋漓尽致的诠释。

怀抱天真幻想的小人物的个人奋斗遭残酷现实打败,社会发展的车轮无情碾过被淘汰的生命,美国梦成为埋葬自我的幽暗梦魇。

1949年,33岁的米勒凭借这部剧包揽了普利策、托尼、纽约戏剧评论奖三大奖,一举奠定了他在美国戏剧界的位置。

米勒关注的焦点始终是生活在美国社会并与之斗争的个人,绝大部分作品都在搬演其私人生活中所遭遇的问题。

于是他的戏剧几乎成了20世纪前半期美国历史的忠实记录:大萧条,二战,麦卡锡主义,冷战,这些重大事件成了他重复使用的戏剧背景。

从《美国的悲剧》解析美国梦

从《美国的悲剧》解析美国梦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灿烂千阳》中女性人物的忍耐,斗争和重生2 析《苔丝》中的象征意义3 商务英语合同中的语篇衔接手段分析4 论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5 论修辞在英语广告中的应用6 汉语新词及其英译策略研究7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8 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迁移9 照进黑暗的光--电影《弱点》主题阐释10 浅析焦虑对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口语的影响11 从女性主义视角看《抽彩》女主角的命运12 悖论式的唯美主义--论王尔德的《道连•格雷的画像》13 论英语习语的语言和文化功用14 从《远离尘嚣》看托马斯哈代的生态自然观15 “红”的中英对比及其翻译16 论初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17 你是爱丽丝吗?从《爱丽丝梦游仙境》中人物看作者刘易斯.卡罗尔的写作意图18 论《苔丝》中女性意识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19 《雾都孤儿》中的正邪儿童形象20 田纳西•威廉姆斯《欲望号街车》中布兰奇的悲剧21 基督教及《圣经》对西方文化的影响22 中美传统节日差异对比研究23 宋词英译中的模因传播分析24 顺应理论视角下《红楼梦》中委婉语的英译25 [毕业论文](经贸英语系毕业论文)从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看媒体市场营销26 对《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重新解读27 浅析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及消除语言歧视的策略28 多媒体教学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利与弊29 英汉礼貌用语对比研究30 A Comparative Study on Chinese and American Education31 评析杰克伦敦小说《荒野的呼唤》中巴克的象征意象32 埃德加爱伦坡的文学理论在《厄谢府倒塌》中的应用33 美剧网络字幕翻译研究34 目的论指导下《页岩》英译汉中的词类转译现象35 方位词“上”和“Up”语义对比研究36 论《红字》中珠儿的象征意蕴37 浅析小组合作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38 论英语称谓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39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幸福》中的女性主义解读40 对张爱玲与简•奥斯汀作品的比较性研究41 战争、归乡、爱情—《冷山》的多元主题研究42 论弗吉尼亚伍尔夫《海浪》的人物刻画43 英文电影题目翻译的异化与归化研究44 从英汉“狗”的习语看中西方文化差异45 中美鬼节文化的对比研究46 高中生英语学习成败归因现状调查及对策4748 原罪与拯救:《小伙子布朗》与《好人难寻》比较49 从功能对等视角浅析法律翻译中的文化因素50 An Analysis of the Random and the Determined in In the Heart of the Country51 地理环境影响下的中英谚语差异52 英语词汇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53 中美电影文化营销的比较研究54 《西游记》和《哈利波特》的对比55 爱伦坡侦探小说中恐怖气氛的营造方法56 英语中常用修辞格57 苔丝悲剧形成原因研究58 孤独的精神探索者——《月亮和六便士》和《刀锋》中主人公形象分析59 从《在路上》看“垮掉的一代”60 英语广告中双关语的运用及其翻译研究61 商务谈判口译的语用失误的成因及负面影响对学习的启示62 英汉“悲”、“喜”情感隐喻的认知比较研究63 汉英翻译中的多余词现象64 英语广告的批评性话语分析65 The Alternation of Language: A Study of Microblogging V ocabulary66 文明的樊笼—解读《野性的呼唤》67 女性意识的苏醒--对《愤怒的葡萄》中的约德妈妈形象的分析68 《呼啸山庄》中的哥特元素分析69 Reread Shylock from a Tragic Viewpoint70 图式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课堂的运用71 用本我,自我,超我的弗洛伊德理论来解析《红字》72 从《唐老鸭》看赵健秀的男性主义73 试析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焦虑成因74 文化差异对习语翻译的影响75 从电影《刮痧》看东西方文化差异76 麦当劳成功之道77 语用移情及其在英语学习中的运用78 探讨宗教在世界战争史中所扮演的角色79 任务教学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80 李安电影中的文化融合现象81 汉语喜剧小品中的模因现象研究82 从奥运菜单看中式菜肴英译名规范化程度83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三位女性形象的女性主义解读84 The Horror Elements in Harry Potter and the Sorcerer's Stone85 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苔丝悲剧的成因86 分析福尔摩斯的性格特征87 《恋爱中的女人》人物及其人物关系的象征分析88 浅谈在华跨国公司的本土化策略89 从生态伦理学的角度分析玛丽•雪莱《弗兰肯斯坦》90 《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与《失乐园》中的撒旦的反叛者形象比较91 Pragmatic Consciousness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92 An Analysis of the Translation of Film Titles93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94 中美面子观比较及其对商务谈判策略的启示95 探讨图式理论对英语专业四级阅读中的指导作用96 从译者主体性角度分析《论语》英译97 The Inconsistencies between Margaret Mitchell’s Gone with the Wind and Alexandra Ripley’s Scarlett98 中美穿越剧中文化构架差异研究——以《步步惊心》和《回到未来》为例99 清教主义和超验主义观照下霍桑的救赎观——以《红字》为例100 从《野性的呼唤》浅析杰克伦敦的哲学思想及其哲学倾向101 《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人物形象的特点探析102 从“信”“达”标准分析英译药品说明书中存在的误译103 Angel’s Face, Devil’s Heart—The Degeneration of Dorian Gray in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104 《卡拉维拉斯县驰名的跳蛙》中的幽默105 从宝洁公司的运营模式看美国文化的多样性106 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视角分析亨伯特和洛丽塔的悲剧107 《荒原》中的神话溯源108 从言语拒绝策略看中西方面子109 《希腊古瓮颂》中的艺术和永恒之美110 浅析《还乡》中游苔莎的悲剧根源111 国际商务函电的礼貌原则研究112 对爱德加爱伦坡哥特式小说中象征手法的研究113 中美时间观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114 从喜剧电影《阿甘正传》品味美国梦115 Application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English Reading Class of Senior High School116 师生关系与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之关联性探析117 Reconstruction of Black Identity in Toni Morris on’s Beloved118 从跨文化传播角度论中国饮食文化资料的英译119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by Analyzing Brand Names120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代沟的不同影响研究121 中西方快餐的文化差异122 浅析中美两国隐私观的差异123 《红高粱家族》中乡土文化翻译研究124 颜色词的中英对比翻译125 从合作原则看《傲慢与偏见》中的会话含义126 从目的论视角看英汉成语的直译和意译127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128 车贴中的语言污染现象研究129 试析英语谚语中的性别歧视130 弗吉尼亚•伍尔夫《海浪》的叙事技巧分析13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scar Wilde and Dorian Gray132 浅谈自有品牌在中国零售企业的发展133 象征在表现主题方面的作用——分析爱伦坡的《一桶白葡萄酒》134 《老人与海》中桑迪亚哥的硬汉形象探析135 超验主义思想和美国总统的就职演说136 The Analysis of Dick’s Deterioration in Tender Is the Night137 从“狗”和“龙”的谚语看中西方文化差异138 从养老模式看中美文化异同139 动机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140 译者主体性视角下的翻译策略—杨氏夫妇《聊斋志异》英译本个案研究141 凯特肖邦小说《觉醒》中的超验主义思想分析142 英汉衔接手段对比分析--基于The Old Man and the Sea及其译本的对比分析143 论旅游英语的语言学特征144 中美谈判商务礼仪之比较145 Application of Cooperative Principles in the Study of Intercultural Business Negotiation146 从《蜘蛛侠》系列看美国的英雄主义147 Doomed Tragedy out of Desire-Driven Morbid Personalities in Nabokov’s Lolita148 探析王尔德童话中的死亡主题149 《小妇人》中的性别语言差异分析150 The Application of TBLT Approach in Reading Instruction151 A Comparative Study of American and Chinese Spatial Language in Business Negotiation 152 分析《大卫•科波菲尔》中人性的善与恶153 在英语教学中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154 A Survey on Self-regulated Learning of English Major155 《野性的呼唤》的自然主义解读156 从《人性的枷锁》分析毛姆的写作手法157 《奥罗拉•李》中的女性形象解读158 The Study of English Film Title Translation Methods and Some Requirements to the Translators159 家乐福定价策略研究160 以超验主义视角对瓦尔登湖中寂寞观的分析161 理想与现实的距离——《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主人公霍尔顿的求索之路162 从认知的角度看委婉语163 商标文化特色和翻译技巧164 从《葡萄牙人的十四行诗集》探究布朗宁夫妇的爱情165 论《野性的呼唤》中的自然主义166 尼斯湖和西湖—中西方旅游性格差异研究167 中学英语口语互动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68 从象征主义视角看《阿拉比》和《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169 从关联理论看英文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减译170 [毕业论文](日语系毕业论文)从《菊与刀》看日本人的情义171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72 论汉语成语中数字英译的语用等效性173 Impact of Latin on English V ocabulary174 Cultural Impacts on International Business175 小学英语语法任务式教学176 交互式教学法在中学英语课堂口语教学中的应用177 从违反合作原则研究《生活大爆炸》178 英语委婉语的认知分析179 从《尼罗河上的惨案》看阿加莎•克里斯蒂小说的魅力和价值180 从《中国老人在曼哈顿》看中美人际关系差异181 An Analysis of F. Scott Fitzgerald’s ―Babylon Revisited‖ from the Pers pective of Interpersonal Function182 论《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丁的女性主义183 论地理位置对中美民族性格的影响184 Unreliable Narration – The Approach to Irony in Pride and Prejudice185 英汉新词形成因素研究186 浅析“翻译文学”的本体认知与功用价值187 鼓励性教学方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188 中西方对"死亡教育"之态度的对比研究189 以《老友记》为例浅析美式幽默190 英语模糊限制语的分类界定及其语用功能191 从精神分析角度看《泄密的心》192 英汉语篇中的省略衔接手段对比及其翻译方法——以《雪》译文为例193 目的论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应用——以《功夫熊猫》为例194 从《美国的悲剧》解析美国梦195 从文本类型角度看企业外宣材料的翻译196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蝴蝶梦》197 论“冰山原则”在《白象似的群山》中的应用198 从中西传统节日象征物看中西文化异同199 英语委婉语:礼貌视角下的有意不合作200 《游泳者》中的象征意象分析。

从《美国悲剧》中解析克莱德“美国梦”的幻灭

从《美国悲剧》中解析克莱德“美国梦”的幻灭

校园英语 /从《美国悲剧》中解析克莱德“美国梦”的幻灭贵州师范大学大学外语教学部/郑明【摘要】“美国梦”一词最早出现在美国历史学家詹姆士•亚当斯于1931年创作的《美国史诗》中。

美国文学作品中,作者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展现了“美国梦”—美国人民的民族精神与理想信念的代名词。

随着美国社会与经济的飞速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美国梦”也经历了不同的时代变迁。

本文透过1925年德莱塞著作《美国悲剧》主人公克莱德的悲惨经历来解读在这个时期“美国梦”对人灵魂的腐蚀作用。

【关键词】《美国悲剧》 “美国梦” 腐蚀作用一、“美国梦”美国的历史不长,自1776年建国以来只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同时,有着丰富内涵的“美国梦”也产生于特定的历史与政治背景下。

在社会观念陈旧、等级制度森严、政治腐败的欧洲,良好的家庭背景决定了一切,生活困苦的人们在听到哥伦布发现新大路的消息后相续来到美洲探险殖民,这其中包括西班牙、法国和英国等的西方人。

早期来到美洲的人中一部分是为了发家致富的老百姓或是冒险家,另一部分则是为了逃避政治或宗教迫害的人。

无论哪一种人,他们都怀揣着梦想渴望在这片新大陆上创造财富,享受追求幸福、平等的生活。

一方面,丰富的矿产资源与肥沃广阔的土地为“美国梦”提供了物质基础,在众多移民努力下,富饶的新大陆显示出欣欣向荣、社会和经济高速发展的势头。

另一方面,《独立宣言》的颁布在一定程度上也为“美国梦”的发展提供了政治庇护,其中这样描述:“人生而平等,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人坚信只要勤奋、努力、自我拼搏,一定可以寻找机会创造财富为自己赢得尊贵的社会地位。

“美国梦”代表着美国人的自我奋斗精神和社会价值观,因此它也成为了各个时期文学作品的主题。

作家通过不同阶段不同的“美国梦”折射出人们对社会、梦想和个人价值的剖析。

如,本杰明•富兰克林的《自传》讲述的是富兰克林通过不懈努力自学成才,积极乐观从贫困到富有、名不见经传到举世闻名的一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析《美国悲剧》中破碎的美国梦曹学庆(淮阴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淮安223003)摘要:《美国悲剧》中的克莱德追求金钱和地位,逐渐蜕变并最终堕落成杀人犯,这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美国悲剧”。

造成德莱塞杀人惨案的原因,不仅是罪犯本身,更主要的是现实社会。

从几个方面论述破碎的美国梦以及宿命论思想观念、挥霍性消费观念、地位欲望及物化的人际关系等导致美国悲剧的原因。

关键词:德莱赛;《美国悲剧》;美国梦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7961(2012)06-0043-03An Analysis of the American Tragedy Broken American DreamCAO Xue -qing(Faculty of Foreign Languages ,Huaiy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uai'an Jiangsu 223003,China )Abstract :The American Tragedy is the masterpiece by Theodore Dreiser.In this novel ,Claide chased the so-cial status and money and gradually grew into a killing criminal ,and was sentenced to death at only 23.This is not only his own ,but also "American tragedy".In the eye of Dreiser ,it was not only the criminal himself but ,more important ,the reality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that contributed to the cause of the crime.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uses that resulted in the American tragedy from the five aspects of the broken American dream and fa-talism ,profligate consuming attitudes and conservatives ,desire for the social prestige ,material -oriente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contradictions among people.Key words :Theodore Dreiser ;The American Tragedy ;the American dream收稿日期:2012-06-09作者简介:曹学庆(1971-),男,江苏连云港人,讲师,主要从事英语言文学研究。

《美国悲剧》是德莱塞著名的作品,写的是生活在美国城市中的底层人如何堕落成罪犯。

德莱塞并不是美国本土作家,而是德国移民,在书中,他把美国城市底层平民的生活写得栩栩如生。

1《美国悲剧》的挥霍性消费观念及宿命论二十世纪20年代开始,美国真正进入了挥霍性消费的时代,这股消费潮流以不可抵挡之势冲击着当时的人们,德莱塞也是其中之一,他的小说便是有力的佐证。

尽管这种挥霍消费的潮流席卷美国社会,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也让理性的人开始了新的思考。

《美国悲剧》的主人公克莱德生活在以传教为生的家庭,但是收入很差,当然克莱德有机会见识到上流人士的奢华生活。

德莱塞对戴维森旅馆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那里的豪华:他脚下踏着的是黑白分明的方块大理石的地。

头上是嵌着铜板、涂了彩色油漆的贴金天花板。

支撑着天花板的是许多黑色的大理石柱子,简直像一座树林似的,都磨得像地板那么亮,像玻璃一般光滑。

这些石柱子一根根排列着,通向三道大门,一道在右边,一道在左边,一道径直对着达林普尔大街。

柱子中间有灯,有雕像,还有地毯、棕榈树、椅子和靠壁长椅、鸳鸯椅等,都是些豪华的陈设。

总之,一切光怪陆离的豪华家俱,这里都应有尽有。

这种豪华的景象对克莱德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他不仅学会了经常出入那里的富人的生活方式,还滋长了享乐的思想。

为了穿上体面的衣服,他不惜欺骗自己的母亲,为了满足女友的物质要求,他不惜用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奢侈的衣物。

而辗转到了芝加哥之后,克莱德很幸运地遇第21卷第6期淮阴工学院学报Vol.21No.62012年12月Journal of Huaiy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Dec.2012到了在纽约经营衬衣领工厂的伯父,这也给了他平步青云的机会。

在伯父的工厂谋到一个职位之后,伯父的生活环境氛围和富人们的生活更加刺激了克莱德对物质和财富的渴望。

他伯父家有树木、小径、花坛、汽车房、喷泉的豪宅让他羡慕不已,甚至完全为之倾倒,看到大街上那些漂亮的房子,想到豪宅里纸醉金迷的生活,他会想到穷人没有钱,没有地位,就没法随心所欲地生活,这让他觉得难受。

他这种看法在现实中也的确得到了印证,在罗伯塔怀孕以后,因为没有钱无法给罗伯塔堕胎才把克莱德逼上了绝境。

在物欲横流的环境中,克莱德一步一步走向死亡的深渊。

《美国悲剧》里的人物都认为城市居民有自由,纽约不但提供了发财、出名、成功的机会,而且还有各种文化娱乐。

城市的这种形象在很早以前就已经树立起来。

在中世纪的欧洲人们普遍相信“城市之自由”,这指的是原来被束缚在土地上的农民摆脱土地,进入城市之后便在法律上成为了自由人,同时城市也给个性发展带来了令人激动的前景,当时城市的魅力是很多的。

对城市的向往直到十九世纪的小说中还很普遍,这主要是由于工业化城市的出现和扩展。

但《美国悲剧》却不完全是关于这种自由的城市,表现在其中的情绪要复杂得多,因为在十九世纪后半期人们对城市的感觉发生了变化。

工业化城市进一步增长扩大之后,人们不再谈论什么“城市之自由”,而是感到了一种新的孤独和焦虑。

法国的社会学家杜尔卡姆指出,在工业化城市里自杀的统计数字表明,自杀的增多是和旧有的社会团体的崩溃有关系的。

在新的城市里,过去以村庄、家庭为单位的社会共同体系统统遭到破环,也就是说,由于和一大群互不相识的人生活在一个城市里,旧有的集体感消失了。

资本主义制度首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摧毁农业社会式的社会集体以形成资本主义生产所必需的“劳动后备大军”。

在英国,对农业社会集体的破坏当然是以圈地运动为标记的,托马斯·莫尔形容为“羊吃人”。

杜尔卡姆描写的就是那些在城市中生活、不属于任何集体的人的精神状态,一种很强的离异感、孤独感,相互之间谁也不认识,陷于不断的焦虑和不安中。

在《美国悲剧》中,德莱塞固然接受了斯宾塞和达尔文等人的哲学思想,但是这些哲学思想仍然无法解释德莱塞内心的疑惑。

德莱塞自己曾经声称:“我本以为自然是个无目的的、使人困惑的力量,或者是一些混沌的力量的联合。

到了后来,我倾向于认为这恰恰相反,那就是说,自然在我们看来是黑暗一片,那是因为她玄妙不尽,也因为我们理解力实在有限。

”德莱塞在对传统的伦理道德和宗教思想做了一番审视之后似乎觉得它们也适应不了新的时代。

德莱塞一直都在寻找结束生活的悲哀和痛苦的解决办法,从相信世界是个混乱的丛林到相信冥冥之中有个主宰。

德莱塞始终都在寻觅自己心灵深处的真理,并以艺术的形式展现了这个漫长坎坷的过程,作为德莱塞的代表作,《美国悲剧》无论在思想定位还是在结构设置上必然会反映出这种心灵的挣扎和对真理的探索。

2《美国悲剧》中物化的人际关系《美国悲剧》中对地位的欲望主要是从服饰和人际关系两个方面来表现的。

服饰在《美国悲剧》中不仅成了一种地位的符号,更成了一种地位的象征。

德莱赛小说中比较关注的元素就是服饰与流行,在《美国悲剧》中尤为突出。

作品中作者通过克莱德的眼睛从多个角度去描述美国社会当时的流行时尚和不同等级的人的不同着装,因为主人公对服饰的欲望其实代表的就是一种对社会地位欲望。

作品中主人公对地位的欲望是通过人际交往中的爱情线索表现出来的。

小说中主人公的爱情欲望其实是对地位欲望的一种赤裸裸表现。

《美国悲剧》爱情欲望的线索有两条:一条是克莱德对爱情的欲望;另一条是罗伯塔达对爱情的欲望。

里面还暗藏三角恋情。

促使克莱德最终抛弃贫穷的罗伯塔而去追求富家小姐桑德拉的原因,并不是出于对真爱的追求,而是对社会地位的攀附。

其实克莱德对罗伯塔的爱情才是真实的,发自内心的,因为他在明明知道与罗伯塔交往会给自己的前途造成不利影响的情况下,依然情不自禁。

但是他对桑德拉的爱情则明显附带了很多外在的因素,如:桑德拉的社会地位诱惑、金钱的诱惑和跟桑德拉结婚带来的一系列荣耀的诱惑等。

这说明克莱德这时的欲望客体是虚幻的,是不真实的,而转变的原因就是因为虚荣。

文中写到当克莱德收到伯母的来信并重新受到关注时,“他对丽达的迷恋,一下子就烟消云散了,至于他对泽拉和迪拉特的兴趣,就更不用提了。

”这表明是虚荣心使克莱德的欲望从丽达迅速转换到了代表社会地位的欲望的桑德拉身上。

同样克莱德婚姻观念的转变也是因为婚姻为他开启了步入上流社会之44淮阴工学院学报2012年门。

所以对桑德拉和罗伯塔两者间的对比和挑选,并不是比较她们自身,而是比较她们能给他的生活、社会地位带来什么样的变化,说到底他仅仅是把婚姻当作进入上流社会的一个工具而已。

物本来就是供人们消费和使用的,但如果物的使用值被弱化,而它的附加值却被无限强化的时候,它与人的关系便会产生微妙的变化。

特别是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会直接形成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对比和攀附。

作品中克莱德时时刻刻都在比较,因为他接触的大多都是物质条件比他好的人,虽然他的物质条件也不差,但攀比的心理还是让他因为和别人的距离感而感到非常痛苦。

他总是不断地揣思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总是自觉不尽人意,所以就去模仿,模仿着别人的言行举止,模仿着别人的衣着打扮。

然后想方设法去满足自己心中的欲望,特别是对于服饰的欲望。

因为为物所累的并不是来自于对物的本质的需求,而是这个物质已成了一种社会文化符号。

作品中不同的服饰喻示着不同的社会地位,如霍丹斯的服饰、桑德拉的服饰、克莱德的服饰还有罗伯塔的服饰等等。

文中写到霍丹斯对一件漂亮的大衣的喜爱已经达到疯狂的程度,为了拥有那件大衣不惜想尽各种办法,分期付款,或者是哄骗克莱德掏腰包甚至是和克莱德在一起。

这说明在她的眼里大衣已经远远超越人而存在,那已不仅仅是一件大衣,而是一个可以让自己更具女性魅力,可以得到别人艳羡的符号代码。

罗伯塔无疑是一位非常漂亮的姑娘,但当克莱德在见到桑德拉之后便觉得罗伯塔没有了以前的光彩,原因就是她们所穿的衣服不同而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