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谱《易氏渊源考》

合集下载

全国各省易氏辈分收集

全国各省易氏辈分收集

易氏家谱字辈派语汇编重庆市重庆市丰都县易氏以尚魁守应文(单)行在永登孝友仕昌重庆开州花盐井德维兴丙礼守卓重庆奉节易氏万世永昌德福寿应洪开贞光佳青耀久培象青才重庆市奉节县吐祥镇,太原堂易氏字辈:万柏仕尚帮敬兴启发(世)昌先宗体德大故(固)孟显频煌重庆合川市利泽镇字辈永有今周文仲仕万代兴国良运太顺忠孝必长荣重庆合川易氏辈份世序京绍兴元受文良国泰民安应开光显朝宗本德新家传承忠厚先志重贤仁昌邦昭永祚必是庆长春重庆合川涞滩镇正觉乡字辈永丛似成德正大光明少竖再立公超唐朝是宗祖万代起风遥重庆市合川区麻柳坪易氏分支邦云登芝干天万象德镇元宗文奉启祥世代传远作善保良永存厚道发达必昌立心广大富贵久长重庆合川白果湾京绍兴元受文良国泰国民安玉开光显朝宗本德新家传存忠厚先志重贤仁昌邦昭永祚必世庆长春重庆市合川区二郎镇天井屋基字辈:联太有余光流芳万代昌先德纯继远国朝宗支长重庆市荣昌县金高达开重庆云阳红狮易氏字辈天万仕生绍正本源茂敦伦景尚昌朝国隆向显英秀定联芳重庆奉节易姓字辈万世永昌德,福寿应洪开贞光佳青耀,九培向青才重庆奉节吐祥镇万柏时尚帮,进新起世昌先宗体德大,故梦显平黄重庆奉节一支易姓字辈贵景文志子,思仁元绍兴继宗成大用,国太万年春祖昌祚大,盛德维新修礼守义,作述斯征行业慕孔,心传在曾才为利用,贵必超伦锡命笃佑,世绪克绳重庆巫山易家湾徐泽荣光旺正元林熙茬重庆巫山县官渡镇易氏字浱玉光兴启发,显考定安帮家正传孝友,忠厚庆泽长道义崇圣学,宏运开明良纪述承先德,百万世荣昌重庆市巫山县培石易氏文知公家族族谱:天长永佑继美前光家声克振邦大吉昌尊贤贵德培善安良博学宏儒兆代傅芳显达超群锦冠奇章思明启智廉星呈祥英才卓俊源远荣康君正仕能盛久高扬重庆云阳一支易氏字辈:天永万文祥世开绍洪光克勤祖有德家国庆远长重庆涪陵字辈本国汉家族文兴联宗芝光明可永继德甲必久昌重庆市涪陵区百胜镇贤应干金文,木火升万象元亨利贞胜,仁义礼智信重庆市涪陵区,堂名玉芝堂字辈:本国汉家干文心联宗芝元善正先基孝忠白代师后世永扶持重庆涪陵各支系的字派:百胜支系(一):本国汉加乾文心联宗芝光明可永继德泽必久昌永安支系:圣贤在朝可俸矜联步开光明世永继祖德荣昌远20世纪80年代续编:清初湖广瑞柏进蜀肇端先绪创业传统克兴其后高天长荫馥方万代螽斯衍庆跃宗以泽家声大振清溪支系:本国汉加乾文心联宗芝光明可永继德泽必久昌大木支系:本国汉加乾文心联宗芝光明可永继德泽必久昌南沱支系:本国汉加乾文心思兆登学宗明德永光照世泽长酒店支系:本国汉加乾文心联宗芝元善正先基孝忠百代师家传登友爱后世永扶持百胜支系(二):贤应乾金水(文)木火(学)升万象元亨利贞胜仁义礼智信后续:承继先君志科发启永仕道德文章显富贵荣华远蔺市支系:相玉国仕天廷心荣华显贵永远清鸿壁经伦文明载安元大开治理昌龙潭支系:广孔万守天子文兴国辅仁弘心泰正世代显荣华1985年续编:德望忠孝贤礼义庆嘉声希福长远应富贵主和平荣桂支系:忠孝成显达自天启厚(佑)明乾元亨利贞礼乐家声远天台支系:(前十字失考)后十字为:国正天兴顺官清明志安重庆奉节前谱尚子先文大朝承光明盛德启开忠后谱厚道传家兴世代昌荣远锦绣定国正安帮崇守全登建宏书友永请肇述贤重庆奉节一支字辈承光家方东忠厚传永远文章季世长青凤扬祖德白代庆云昌重庆秀山黔阳派字辈子祖国廷仁,志良绍舜尧,孔盛图延传,思文继受陶,孟祥开达位,念郎续先朝,承佑宏迎化,忠诚赞禹皋,周勋汉魏永,晋泽宋唐超,泰和昌宗绪,升平世德昭。

湖南地区易姓来源

湖南地区易姓来源

湖南地区易姓来源长沙易氏始祖雄公,字兴长,谥忠愍,仕于晋而居于浏。

十九传至欢公,字子来,宋祥符元年(1008)自江西泰和迁湘,卜居宁乡沩上。

再十二传至瑞公,字朝一,元顺帝时以荆州参将致仕长沙,卒葬长沙北乡金盆山。

子孙分布在仁德、九福、安沙等地。

至1948年,已传22代,全族人口约3600余人。

宗祠在长沙市中山东路。

长沙瓦锡田易氏始迁祖陨公,南宋时自宁乡迁此,七传后分为明、爵、託三房。

1942年三房续修家谱,堂号添裔。

浏阳阳谷滩易氏始祖潮星公,字景铭,明永乐间由长沙迁浏,开基于浏阳县保庆乡阳谷滩。

族人分布在淳口塅、芦诸湾等地。

至1948年,已传22代,全族人口约2000人。

宗祠在阳谷滩。

浏阳西湖山易氏始迁祖万年公,汉黄武2年(223)自吴郡太仓迁浏阳西湖山易田段。

其孙雄,晋春陵令,死王敦之难,子孙复他徙。

南宋绍兴中,其裔孙麒公自宁乡沩上复还浏阳故居,衍为沙洲易氏、浒山易氏、汉塘易氏,为浏阳易氏三大支。

沙洲易氏:麒公裔孙兴公分居沙洲,后散居邑东西二乡,至清光绪33年(1907),已传24代。

浒山易氏:麒公生四子,仲子、季子均迁湘乡,仲四传至尼公复还浏之浒山,后散居东西南三乡,至光绪33年(1907),已传23代。

汉塘易氏:麒公四传至万武、万韬,复还浏,居汉塘,韬后复他徙,武裔分居洋岭峡坪及醴陵、善化、江西萍乡等地,至光绪33年(1907),已传23代。

清光绪10年(1884)师古桥、沙洲、锁头、严浒桥、浒山、黄洞、龚家坊等合修宗谱,堂号思忠。

宁乡易氏易氏之先居太原阳曲之引龙江,战国迁金陵。

汉有仁福公兄弟占籍各郡,公孙万年公由太仓迁浏阳,遂为楚人。

传五世生晋忠愍公雄公,字兴长,后裔隋大业间迁江西泰和,至亮公,生四子:欢、邦、述、达。

欢公仍归长沙,居沩上,八传至几先公,又四子:祓、祁、、祯。

祓公为宋淳熙状元,累官至礼部尚书,封开国侯。

宋开禧3年(1207)创修族谱,明宣德元年(1426)续修,万历14年(1586)三修,清乾隆5年(1740)四修,乾隆47年(1782)五修,嘉庆22年(1817)六修。

易氏源流考辨

易氏源流考辨

易氏源流考辨易氏源流考辨内容提要:易氏得姓之说,曾有春秋战国时齐国易牙雍氏,或魏国人受封食采于易水,因以易为姓等说法。

而易水自古属燕国,齐和魏人不可能在燕属易水食采。

显然是荒谬无稽的牵附,均应予否定。

经考证,易氏得姓,乃春秋以前,久居易水的某氏族(很可能是有易氏或有狄氏),始以易为姓,不一定有确定的始祖因食采于易水,才是合乎逻辑的。

巳知最早的远祖是春秋楚惠王时的易甲。

湖北黄冈易氏,自宋理宗宝庆年间(公元1225-1227)迁自江西瑞昌。

迄今子孙繁衍于鄂、豫、皖、赣、陕等省,成为鄂东大族之一。

家谱中自唐初春先公起,世系连续记载九世至晚唐优公,此后本旁支的世系,记载更为完备。

现存最早的谱序,为完公於宋哲宗元祜六年(1091)所撰(参1)。

其中云:“读谱旁见先儒传记”,且记有坟墓、迁徙,繁衍等资料,并有五世提头的格式。

完公与欧阳修(1007-1072)、苏洵(1009-1066)几近同时,故易氏谱实在欧、苏体例之前,且易氏谱后续也俱特色。

方志学家和家谱学者武大王葆心教授1942年撰易氏谱序(2),称赞说:“独所见易氏之谱,自晚明便修纂有法,深知族谱为书,以史之一体,而寓有史之全体,杰然上踵马迁,屹立于黄茅白韦中,自成风气。

……以一族之史,辟门启牖,上规国史,隐括国家史,用之社会史。

俾族书开无限途径,于世系有表,于莹庙祀田迁徙有志有记,于族文献有三祖传为纪纲,又拓货殖等传所未备,而有孝友、忠义、文学、荣仕、高逸、方正、技勇、独行、勇行、素封诸列传,极纲罗之能事。

又于诸史列女一目,析而为贤母节妇烈女三目,今之学者类该注意社会所构成,顾罕能提社会史之纲,以囊括吾民族之历史者,当推易氏谱例,可以使天下郡县诸族姓,均归纳于一族之社会,灿列于谱中。

”由此可见易氏谱历史悠久,内容丰富而具特色,优于其它家谱。

然而朝代更迭,战乱兵燹,致旧谱毁损残缺。

黄冈易氏谱是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由明理公访求江西旧谱,几同再创修(66)。

中国文学易氏源流考辨

中国文学易氏源流考辨

中国文学易氏源流考辨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汉朝易道家的思想在文学创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而易家族也是易学思想的代表,其源流便是大部分中国古代文学的思想基础。

所以,研究易家的源流对于了解中国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易家的祖先易百草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卜、相、命理学家,他开始创立了自己的易学术语并撰写《易经》一书。

在后来的发展中,易经不仅被认为是一种卜筮的工具,而且也成为了道家和气家的重要思想来源。

而在随后的历史发展中,易学思想逐渐融入到了诗歌、小说和戏剧等文学创作中,成为了一种不可或缺的文学风格。

易氏族人因其文化传承和聚居地的关系,分为南、中、北三个支系。

南支是易百草的后代,中支的祖先则是易封国,北支则是易学家族的发源地。

这三个支系在中国文学发展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南支易氏在刘宋时期是一个非常显赫的族群,他们的祖先易百草一家有很高的官职,其中以易绛和易观最为出名。

易观是南齐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他不仅写了很多文学作品,而且也在文学创作中运用了很多易学思想。

在易观的文学成就中,对名家诗歌的修辞和艺术表现尤为突出。

中支易氏则聚集在河南和湖北一带,他们在南朝时期主要从事官僚和学者的职业。

中支易氏祖先易封国曾经任职于魏晋朝廷,而他的后人则多是历朝历代的文化人和名儒。

在宋代,易中郎则是中支易氏的代表人物,他除了从事文学创作外,还是著名的理学家和书法家。

易中郎在他的诗歌创作中,力求清风明月,借鉴了道家思想,在他的诗歌中呈现了一种高远超脱的气息。

北支易氏则主要聚居在山西一带,在前秦时期开始兴起。

他们的祖先易南著书立传,是北支易氏的开创者。

而在随后的时期中,北支易氏渐渐成为了道教和佛教的信仰者,在他们的诗歌和小说作品中都运用了大量的宗教语言和思想。

总的来说,易氏族人的文学作品都对中国文学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们运用易学思想和传统文化元素,创造出了独特的文学风格,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重要创作者。

同时,他们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和史志的演变过程具有积极的意义。

易氏赓公支系源流会考

易氏赓公支系源流会考

易氏赓公支系源流会考陶靖节云“: 同源异流,穷其源而溯其流,勿之有忘焉耳;考其同而辨其异,勿之有混焉耳。

”议按吾易氏本姬姓,毕公高之后。

毕万封魏,后魏分晋地。

桓公以同姓为上大夫,食采于冀州东境易水,因受姓易氏。

舆图志,古冀州即太原府,易氏之称太原者以此。

自恺公受姓后,至战国时迁居扬州之域。

其后分支愈多,散处愈广:汉有仁福公居吴郡太仓州;仁禄公居会稽郡云阳曲河;仁祯公居丹阳秦郡;仁祥公居丹阳海阳。

洎仁福公之后,有万年公者汉章武二年,由太仓迁长沙浏阳,五传生忠愍侯雄公。

东晋初,死王敦难,合家五十人殉节,惟存幼子二:曰天骥,后剌史;日天骏,后官千户。

至隋大业间,避沈抑生之乱,分迁江西太和庐陵、宜春,此江西易氏之所由始也。

雄公十八世孙曰重公,唐会昌乙丑状元与太和常亮、宜昌常明,分宜常光、庐陵常晓, 四公皆从昆弟行。

重公生子二:曰征,曰斌,世居宜春,称绳孝先生。

延庆公者,即斌公子也。

亮公生子四曰:欢,邦,述,达。

欢公志存先祀,乃自太和归长沙,卜居宁乡沩上,而长、岳、永、宝皆祖为源。

宋淳熙状元,累官礼部尚书,号山斋公者.乃欢公九世孙也。

邦、述、达三公后裔,或世居江西,或分迁楚南各郡,详载星沙祠志, 不赘。

若我祖元户部尚书懋卿公讳赓者,原籍江西南昌府丰城县,明洪武二年始迁澧阻、大庸,即今永定县是也,与江西易氏异派同源,不卜可知。

第旧谱,仅详公前三代,曰廷元公,朝栋公、之颐公。

而廷元公以前,世次无稽,未览丰城旧帙,不敢牵附臆注,故以懋卿公为吾族一世祖。

其子南一南二,、南三,同迁石门五都。

南一公生子七曰弥海、弥福、弥寿、弥章、弥亮、弥坚、弥坤。

海公徙澧州、阑江驿,其子以和官礼部侍郎,详澧志。

以和公生子四,曰志亨、志昌,志明、志良。

亨公生子二, 曰:元通、元监。

通公徙英溪,监公徙澹津。

昌公生子二,曰:元诚、永清。

诚公之后, 散居易家冈长湖堰。

清公徙公安桥梓峪。

明公生瓒公。

瓒公生子三,曰:润、溥,溏。

润公之后,分麒麟凤凰四支。

建始易氏永祥支系上序源流考证

建始易氏永祥支系上序源流考证

建始易氏永祥支系上序源流考证沙市长湖易氏永祥支系上序源流考证湖北宜昌易发德2017年8月22日前言关于祖居地沙市长湖的易氏永祥公支系,有迁湖北恩施、建始和重庆奉节的三支族人(以下合称建始支系),族谱于1769年在建始首修,续修于1848年,其上序源流仅追述到永祥公的曾祖全公,本人曾于今年二月撰写了一篇文章《荆州—建始易全公支系湖北始迁祖—易全公上序考证》,提出了一些考证分析和推论。

今年四月底,笔者参加了监利易氏修谱大会,并在易声枝先生家拍摄了监利易氏1936年族谱(二十余本),同时也拍摄了声枝先生手绘的本支世系图(张贴于墙上)。

8月10日又有石首易华先生带着石首易氏兴四公支系1936年族谱来到笔者家,对该谱进行了拍摄。

笔者在对监利、石首易氏谱的整理过程中,惊奇地发现石首兴四公支系1936年族谱、监利声枝先生的“易兴四公支系的世系图”,关于荣全公的记载,与现建始易氏永祥公支系1848年族谱关于该支始迁祖全公的记载,数代世系基本相同。

为此,重新撰写此文,确认两易氏支系的关系。

关于沙市长湖永祥公支系的上序源流,笔者二月份撰写的文章,推论不确,应以本文为准。

一.世系对照为分析比较,笔者对1848年建始易氏族谱与1936年石首易氏族谱,列出了对照表(见附录1),并绘出了前5世的世系对比图(见附录2)。

由对照表和世系图,可以发现从全公到后续数代的世系,二谱记载基本相同。

虽然许多先公名称不同,但一谱记的是讳,一谱记的是字。

但双方记载的名称基本上在对方谱中可以找到。

二.关于全公的谱记对比1.1936年石首易氏谱(兴四支):荣全,添泽长子,字福万,自江西南昌府丰城县第一都西南方石碑土到宜昌长阳县莲花溪。

于洪武先帝迁荆州沙市便河,里名瑞雾湾江流观。

卒葬江陵县龙湾司下七里。

全详北谱卷二十二、二十三后裔分居潜江各乡、江陵沙港区黄彩三合村等地。

2.1848年建始—沙市长湖谱(永祥支):根据荆州—建始易氏1848年谱(首修于1769年)手抄本记:“吾族以居长湖,以永祥公始,祥公曾祖讳全。

汨罗易氏族派世系及分布

汨罗易氏族派世系及分布

一、湘阴、汨罗易氏族派世系及分布
说明:
1、全国当代易氏确实可考有世系支持的始祖,为晋代湘州别驾易雄将军,其世居地和墓地在长沙市浏阳市,易雄宗祠原在浏阳,后移至长沙市八角亭药王街。

湖南易氏分属易雄第十九世孙易重和易常亮两大支。

常亮支世系见”天下易家人”网上”世系字辈”栏的《浏阳谱雄公世系表》、《浏阳谱常亮公衍派表》。

2、岳阳地区共有易姓约近五万人,分属易重和易常亮两大支,其中属唐代状元易重支者近四万人,分布于平江、岳阳、临湘、湘阴、汨罗等地;属易常亮支者约一万人,分布于华容。

3、原湘阴现分为湘阴县和汨罗市两县市,其易氏为重公后裔,其中分布在湘阴者约一万人,分布在汨罗(含外迁在内)者,约四千多人。

原湘阴易氏分为三大支族,分布如下:
(据易识基提供的族谱及其他资料综合编录,易文鹏2004年10 月05日)
三族分布表(请知情者提供):
二、营田族景旻公分支表
(从本支第一世景旻公至其第六世,共分17小支)
三、营田易氏六房表
(营田族景旻公第16支学祖公以下,至景旻公第十一世,共分6房)。

浏阳谱《易氏渊源考》

浏阳谱《易氏渊源考》

赞曰
于赫我姓,系出周京。

文王世子,毕万封荣。

传至恺祖,贵戚上卿。

食采易水,赐姓以分。

派衍南楚,簪缨如云。

追摹图像,凛凛軼群。

忾闻僾见,万古扬芬。

2、易水受氏考 (六修谱)
易水称河东名胜,地旧矣。

周礼职方氏,正北曰并州,其浸涞、易。

郑康成注。

易出故安。

汉书地理志。

涿郡故安县阎乡,易水所出。

东至范阳入濡。

证之桑钦水经及郦道元注,其说皆同。

又括地志。

易水在易州三十里,发源易州宽中谷,流至定兴县北河村拒马河,入白沟河。

据此则易水虽在并州,而其地究近幽州也。

我易氏自恺公当周安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76年),魏与韩、赵三分晋地,公以同姓为上大夫,食采易水,遂以采为氏,曰易氏(或疑易水属燕不属魏,按战国初,魏文侯取中山,易水正在其地,至易水送荆卿时,虽为燕地,当初固魏地也)。

厥后汉孝景中元三年,僕鲸侯于。

易姓的来源,姓易的名人

易姓的来源,姓易的名人

易姓的来源,姓易的名人易第一段形成有易氏族群在商族先世的王亥和上甲微时代,在黄河流域已形成一个稳定的有易氏族群,但当时还没有明确的姓氏,后来它成为形成易姓的基础.第二阶段,建立中山国古代易与狄通,有易氏即有狄氏.即狄人.狄人为北方一些部落的统称.其中有一支为白狄,姬姓,原来主要分布于现在陕西北部及山西中北部,春秋时,白狄被晋国赶迁到后来的河北古易水流域, 于公元前506年,白狄人建立中山国.第三阶段,赐姓易氏战国初期,晋国灭中山国,后又复中山国.公元前406年,魏国再灭中山国,后又再于公元前380年复中山国.周安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76年),魏国以中山国的魏恺为上大夫,因食采于易水,赐姓易氏,称为易恺,此易恺即中易氏人物的第一人,这就是易姓的起源.易恺的后裔于战国后南迁至古扬州之域,易仁福于东汉章帝元和年间居吴郡太仓州(在今江苏省),其后裔易万年于公元222年迁湖南浏阳,三传而于公元257年生易雄,从易雄开始,易氏有世系可循,易雄墓遗迹尚在浏阳,易雄祠堂忠愍祠原址在今湖南长沙市八角亭药王街,这个易雄就是现代易氏的确实可考的始祖.迁徙分布易氏自发源于易水后,先迁于太原,再南迁至金陵,转迁湖南和江西繁衍.至唐宋时期,易氏主要分布于湖南\江西\山东等省,并进入湖北\广东.宋朝全国易氏约有六万人,湖南是全国易姓第一大省,其易姓人口约占全国易氏总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九.明朝全国易氏约有十七万人,主要集中分布于江西\湖北\湖南三省,其人口约占全国易姓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其中江西为全国易姓第一大省,其易姓人口约占全国易姓总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九;其次分布于四川\江苏\河南三省,其易姓人口约占全国易姓总人口的百分之一十六.从清朝开始,四川人口锐减,湖广易氏奉旨大量"填川",原四川逐渐成为全国易姓第一大省,至当代其易姓人口已占全国易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二.现在全国易姓总人口约有二百多万,占全国总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九.按全国各姓氏人口多少排序,易姓排在第九十二位.现在易姓主要分布于四川\湖南\湖北\江西四省,其人口共占全国易氏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九;其次分布于南方的广东\广西\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海南\香港\贵州\云南,北方的河南\甘肃两省易氏也较多,山东\陕西\东北也有少量易氏分布.在境外,易氏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地区,在新加坡有易氏宗亲组织.郡望.堂号【郡望】易氏从易水发源后,战国时首先聚居于太原郡;晋惠帝后,又有聚居于济阳郡者,故易氏先后有太原郡和济阳郡两个主要郡望,形成了易氏最早的两个堂号,即太原堂和济阳堂,其中太原郡及相应的太原堂影响较大,,当代易氏绝大部分都说属太原堂.1. 太原郡:战国时秦庄襄王四年置郡,治所在晋阳。

易姓的来历

易姓的来历

易<--返回一.易姓的来源第一段形成有易氏族群在商族先世的王亥和上甲微时代,在黄河流域已形成一个稳定的有易氏族群,但当时还没有明确的姓氏,后来它成为形成易姓的基础.第二阶段,建立中山国古代易与狄通,有易氏即有狄氏.即狄人.狄人为北方一些部落的统称.其中有一支为白狄,姬姓,原来主要分布于现在陕西北部及山西中北部,春秋时,白狄被晋国赶迁到后来的河北古易水流域, 于公元前506年,白狄人建立中山国.第三阶段,赐姓易氏战国初期,晋国灭中山国,后又复中山国.公元前406年,魏国再灭中山国,后又再于公元前380年复中山国.周安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76年),魏国以中山国的魏恺为上大夫,因食采于易水,赐姓易氏,称为易恺,此易恺即<万姓统谱>中易氏人物的第一人,这就是易姓的起源.易恺的后裔于战国后南迁至古扬州之域,易仁福于东汉章帝元和年间居吴郡太仓州(在今江苏省),其后裔易万年于公元222年迁湖南浏阳,三传而于公元257年生易雄,从易雄开始,易氏有世系可循,易雄墓遗迹尚在浏阳,易雄祠堂忠愍祠原址在今湖南长沙市八角亭药王街,这个易雄就是现代易氏的确实可考的始祖.二、迁徙分布易氏自发源于易水后,先迁于太原,再南迁至金陵,转迁湖南和江西繁衍.至唐宋时期,易氏主要分布于湖南\江西\山东等省,并进入湖北\广东.宋朝全国易氏约有六万人,湖南是全国易姓第一大省,其易姓人口约占全国易氏总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九.明朝全国易氏约有十七万人,主要集中分布于江西\湖北\湖南三省,其人口约占全国易姓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其中江西为全国易姓第一大省,其易姓人口约占全国易姓总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九;其次分布于四川\江苏\河南三省,其易姓人口约占全国易姓总人口的百分之一十六.从清朝开始,四川人口锐减,湖广易氏奉旨大量"填川",原四川逐渐成为全国易姓第一大省,至当代其易姓人口已占全国易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二.现在全国易姓总人口约有二百多万,占全国总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九.按全国各姓氏人口多少排序,易姓排在第九十二位.现在易姓主要分布于四川\湖南\湖北\江西四省,其人口共占全国易氏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九;其次分布于南方的广东\广西\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海南\香港\贵州\云南,北方的河南\甘肃两省易氏也较多,山东\陕西\东北也有少量易氏分布.在境外,易氏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地区,在新加坡有易氏宗亲组织.三、郡望.堂号【郡望】:易氏从易水发源后,战国时首先聚居于太原郡;晋惠帝后,又有聚居于济阳郡者,故易氏先后有太原郡和济阳郡两个主要郡望,形成了易氏最早的两个堂号,即太原堂和济阳堂,其中太原郡及相应的太原堂影响较大,,当代易氏绝大部分都说属太原堂.1. 太原郡:战国时秦庄襄王四年置郡,治所在晋阳。

五年级研究报告范文关于姓易

五年级研究报告范文关于姓易

五年级研究报告范文关于姓易一、易yì现行较罕见姓氏。

今河北之尚义、山西之太原、湖北之监利、江西之崇仁、广西之田林、云南之陇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

汉、彝、水、苗、土家、纳西等多个民族有此姓。

《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

其源不一:1、郑樵注云:“齐大夫易牙之后。

望出太原、济阳。

今江东多此姓。

”易牙,即雍巫,善知味,春秋齐桓公嬖臣。

2、《姓氏考略》注引《卢若虚录》云:“(齐)太公后有易氏。

”则此当系出姜姓。

3、其又云:“以地为氏。

”古有易州,今河北易县,居此者或以为易姓。

晋代有易雄(按:《中国姓氏大全》引作“易难”,误),浏阳人,舂陵令;宋代有易元吉;明代有易思,夷阳人,怀柔知县;清代有易正言。

二、易yā现行罕见姓氏。

今江西之新干、宜丰等地有分布。

汉族姓氏。

(按:易,普通话音yì,亦为现行姓氏。

较常见。

音yā者,可能是宜丰一带方音,当与“易”之yì姓同源,因方音异读而分流。

)另见“易”(yì)条。

三、易易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19%,为中国人口最多的一百个姓之一。

尤以四川、湖南、湖北、江西等省多此姓,四省易姓约占全国汉族易姓人口90%。

易姓起源:1、春秋时齐太公之裔、齐大夫易牙之后。

2、古有易州(故治在今河北易县),以地为氏。

3、明时云南临安府嶍峨县伽罗关巡检,元江直隶州新平县南硐巡检均为易氏。

4、土家族姓。

易姓名人:易雄,晋时长沙浏阳人,舂陵令。

郡望:太原、济阳。

历史名人易姓古代名人易洸汉朝,字文行,汉武帝元朔元年癸丑六四日生。

其先为山左人。

袭父爵,仕西汉武帝,官拜征南将军是中国古代的高级将军官名。

四征将军之间无高低之分,四镇也同样。

虽然四征大于四镇,但事实上职权相同,只是镇*将军干得好了,会晋升为征*将军作为奖励。

汉朝英雄辈出,征南将军在三国都有设置,有名的有赵云、曹仁。

洸公袭父爵,公立功德晋爵,理所当然。

,一般而言不会出现征、镇将军同时存在的情况,以屯兵所在州的刺史为“储帅”。

【推荐下载】百家姓易姓起源发展-推荐word版 (3页)

【推荐下载】百家姓易姓起源发展-推荐word版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百家姓易姓起源发展易姓发源于北方,后称盛于南方,属典型南方姓氏。

下面内容由小编为大家带来的百家姓易姓起源发展,欢迎大家学习 !易氏的发源地主要是河北、山西太原和山东。

古代帝王把国家视为一姓之家业,故称改朝换代为"易姓"。

《史记·封禅书》:"其后百有余年,而孔子论述六艺,传略言易姓而王,封泰山禅乎梁父者七十余王矣,其俎豆之礼不章,盖难言之。

"姓氏起源来自姜姓,以易为氏武王伐纣时,姜尚担任统兵的军师,协助武王取得了胜利,赢得了武王的信任。

封他于齐。

后来又封他的子孙于易地,这一部分姜尚的后代于是以地名作为姓氏,为易姓。

这就是河北易氏的由来。

出自齐大夫易牙之后,以先人的名字作为姓氏春秋时有齐王的宠臣壅巫,字牙,因采食于易邑,也叫易牙。

此人精于烹调技术,但性善逢迎,存有野心。

管仲死时曾说易牙“杀子适君”,违反人情,不可重用,但齐王不听。

管仲死后,易牙与竖刁、开方共同专权,齐王病了以后,他们趁机作乱,杀掉大批官吏,并将太子赶出皇宫,立公子无亏为国君。

后来被其他的大臣所杀。

易牙的子孙以易为姓称易氏。

是为山东易氏。

出自姜太公后裔,以封邑名为氏据《姓氏考略》所载,姜太公后裔有被封于易州(今河北省易县一带),且以封邑为氏,称为易姓。

是为河北易姓。

出自以地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古有易州(今河北省易县),州人以地为氏,称为易姓。

出自少数民族源流有易姓彝、水、苗、土家、纳西等族均有易姓。

姓氏始祖吕尚,字子牙,后人称姜子牙,周朝初年,为姜姓部落族长。

武王伐纣时,吕尚统兵在牧野(今河南省淇县西南)之战中大败商纣,为灭商建周第一功臣,被武王尊为“尚父”,封于齐国,授以征讨五侯九伯的特权,位列其他封国之上。

吕尚后人有被封于易地,且以封邑为氏者,遂为易姓。

百家姓之易姓

百家姓之易姓

百家姓之易姓易氏,中国姓氏之一,发源地主要是河北、山西太原和山东。

下面给大家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大家!源流一战国时期中山国被灭以后,其王室后代后来被秦国迁至太原,再逐渐南迁,分散于湖南、湖北和江西等地,并改姓易。

源流二易姓乃黄帝后裔,黄帝象日月之形以作《易》,征日月之兆以为姓,易者,日月为之也象形文字,上日,下月;开物成务,生生不息之意也;《易》者,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周易彖辞上》,详见《周易译注》,黄寿祺、张善文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9月版,538—563页。

源流三源于姜姓,出自姜太公后裔,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作者在陕西黄帝陵,见馆藏百家源流纪念馆中,所记如此,并有盾章作为纪念。

据史籍《姓氏考略》所载,春秋时期,姜太公的后裔中有人被封于易州今河北易县,他便以封邑名称为姓氏,称易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河北易氏。

来源四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之十五子毕公高之后,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该支易氏源出姬姓。

周文王姬昌之十五子毕公高,其后代毕万在晋献公属下为大夫。

在毕万的后裔子孙中,有人食采于冀州东境的易水流域,其子孙遂以水名为姓氏,称易氏,世代相传至今。

来源五源于韩信后裔,吕后杀韩信一门,韩信一幼子得太尉陈平帮助,由乳母带出,远遁江南,改姓为易以自保。

故今广东鹤山坡山易姓一族,逢农历四月初二,必纪念陈平陈太尉生日,至今两千多年,不曾中断,太尉恩典,永志不忘。

综述易氏的早期情况,缺乏史料,直到三国时期才有了一些零星的记载:三国时期有雍州刺史,魏郡人;西晋有舂陵令易雄,浏阳人;前凉有易挺;唐代有大理评事易重,并在当地安家。

由此可知,易氏三国至唐代分布于今河北、湖南、甘肃、江西的一些地方。

从宋代开始,见于史册的易姓逐渐增多。

北宋有画家易元吉,长沙人;宋太宗时有大理丞易延庆;元代时有易炳文,襄阳人。

可见易姓在宋元时期还分布于今山西、广东、山东、湖北等地。

明代有易节,万载人,永乐进士;学者易翼之,腾越人;易元贞,桂林人,官至崇阳令;易时中,晋江人。

易氏源流考辨

易氏源流考辨

易氏源流考辨【摘要】易氏源流考辨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本文通过对易氏源流的考辨,旨在揭示易姓家族的来源和变迁。

在概述了易氏源流考辨的重要性和研究方法。

在探讨了易氏源流考辨的历史背景、研究内容、学术意义、困难与挑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在总结了易氏源流考辨的重要性,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并强调了继续深入研究易氏源流的必要性。

通过本文的探讨,有望为对易氏源流感兴趣的学者和读者提供更深入的了解和启发。

【关键词】易氏源流考辨、源流、考辨、历史背景、研究内容、学术意义、困难与挑战、未来发展趋势、总结、展望、必要性。

1. 引言1.1 易氏源流考辨概述易氏源流考辨是一门研究易姓族谱及家族源流的学科,其探讨易氏族谱的渊源、变迁和传承等问题。

易氏源流考辨通过对易氏族谱文献的整理、分析和研究,试图还原易氏家族的历史变迁轨迹,揭示易氏家族的渊源及家族成员的世系关系。

易氏源流考辨也涉及到易氏家族的命名由来、迁徙史、族谱文化、重要人物等方面的研究,对于探究易氏家族的起源及发展历程具有重要意义。

易氏源流考辨概述主要包括易氏族谱研究的历史渊源、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等内容。

通过对易氏族谱研究的概述,可以帮助人们了解易氏文化的独特性和深厚底蕴,促进易氏家族内部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易氏族谱研究在学术领域的深入发展和传承。

易氏源流考辨概述还可以为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和数据支持,促进易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1.2 易氏源流考辨目的易氏源流考辨的目的在于追溯易姓的起源和流变历史,探究易氏族人的渊源及其历史渊流,揭示易氏族人的血脉传承及文化传统,帮助易氏族人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家族历史和身世渊源,激励易氏族人传承家族优良传统,弘扬家族精神,促进家族融合和凝聚。

易氏源流考辨也有助于加深对家族文化的认识,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强化家族凝聚力和认同感,促进家族和谐发展。

通过对易氏源流的考辨,可以促进家族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加深家族间的亲情和友谊,促进家族的和谐稳定发展。

关于易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表作文450字

关于易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表作文450字

关于易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表作文450字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学校有不少同学姓易,我有好几个邻居也姓易。

历姓易的名人有哪些?现在的易姓是不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姓氏?带着这些问题,我对易姓的历史和现状做了一次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查阅书籍和报刊。

2、询问身边的人。

3、其他方法。

三、资料整理
1、历史名人
易雄:东晋长沙浏阳(今属湖南省)人,官任舂陵令,曾从湘州刺史司马承起兵讨王敦,事败被俘,以不畏死难而扬名天下。

易重:唐朝人,官至大理评事。

时云其:“放里仙才若相问,一年攀折两重枝。


易充:分宜人,宋代学者,聪慧超群,年仅十六、七岁时即通《易》、《书》、《诗》,号“三经处士”,著有《中州文集》。

2、现状
易氏,中国姓氏之一,发源地主要是河北、山西太原和山东,出自《史记·封禅书》,来源于黄帝象日月之形,始祖为中山王尚公。

在第六次人口普查姓氏中易姓排名92,总人口228万占0.19%。

四、研究结论
易立姓开宗历史悠久,故必经历过盛衰。

人口和人才是体现盛衰的重要标志。

历史易姓名人

历史易姓名人

历史易姓名人名人有很多,比如:易道三:(生卒年待考),字明甫,一字象生。

著名明朝末期大臣。

易贞言:(生卒年待考),字内美;湘乡人(今湖南湘乡)。

著名清朝学者。

清康熙年间诸生,著有《周易讲义》等。

易宗氵君清朝著名学者,曾在乾隆年间举鸿博而名震京师,著作甚丰,有《性理精微》等存世。

易宗捃:(生卒年待考),字公申。

著名清朝学者。

清乾隆间举鸿博,名动京师。

著有《性理精微》等。

易尚升:(生卒年待考),字与同;湖南澧州人。

著名清朝官吏。

康熙四十四年举人,官直隶新城县知县。

易贞言:(生卒年待考),字内美;湖南湘乡人。

著名清朝文学家。

康熙间诸生,性孝友,著有《五经精义》、《爱日堂集》、《松堂诗集》等。

易宗瀛:(生卒年待考),字公仙,号岛民,易贞言长子;湖南湘乡人。

著名清朝大臣。

乾隆间举博学鸿词科,选浙江曹娥江盐场大使,工诗文。

易宗涒:(生卒年待考),字公申,号实庵,易贞言次子;湖南湘乡人。

著名清朝文学家。

乾隆间举博学鸿词科,名噪京师,与兄易宗瀛被时人称誉为陆机、陆云兄弟,著有《五经辨疑》、《四书绎注》、《岸亭偶谈》、《丰霞楼诗文集》等。

易祖栻:(生卒年待考),字淑南,号啸溪,易宗瀛之子;湖南湘乡人。

著名清朝官吏、书画家。

官江苏青浦主簿,工书法,善画墨竹,间作山水鱼虫,著有《啸溪诗稿》。

易良俶:(生卒年待考),号屏山;湖南黔阳人。

著名清朝官吏、文学家。

嘉庆十六年进士,任河南卢氏县知县,劝民种植桑、茶,道光间调孟县知县,升邓州知州,著有《春秋撮要》、《中州风俗说》、《海防臆说》等。

易棠:(生卒年待考),字念园;湖南善化人。

著名清朝大臣、诗人。

道光九年进士,咸丰间官至陕甘总督,著有《贻芬书屋诗文集》。

易佩坤:(生卒年待考),字子笏,一字笏山;湖南龙阳人。

著名清朝大臣、文学家。

咸丰五年以优贡出仕,官至江苏布政使,著有《函楼文集》。

易本娘:(生卒年待考),字眉孙;湖北京山人。

著名清朝经史学家。

道光间举人,潜心经史,著述甚富,有《申顾》、《姓觽刊误》、《春秋楚地答问》、《字体蒙求》、《一蠡诗存》、《一粟斋试帖》等。

亮公世系表 - 天下易家人 天下易家亲 天下一家人 天下一家亲

亮公世系表 - 天下易家人 天下易家亲 天下一家人 天下一家亲

浏阳谱常亮公衍派表(根据民国三十八年六修<浏阳易氏族谱>编制)
说明: .(1)本表首行标出以雄公为第1世的世次,常亮为第18世,一般录至第30世左右,最多录至32世.,每页末行标出常亮公世系的世次. 左边第.1列标出分支序号.共.218支.
(2)常亮(873年----924年)居于江西太和,卒葬于江西庐陵,寿.52岁.
(3)欢公(916年---1012年)于1008年由江西太和迁宁乡沩上.卒葬于沩上,寿.97岁..
(4)本表只录至第32世已知有后有考者,已知无考失考者未录.
(5)第197支子彬公,浏阳谱只指出子彬为常亮三子述公以下智旺公之后裔,其世系录自
富贤提供的黔阳谱资料..--------------------(易文鹏2003.09.30.初稿,11.08.修正)。

川渝两地易姓人,大多是易雄的后裔,易家人你知道吗?

川渝两地易姓人,大多是易雄的后裔,易家人你知道吗?

川渝两地易姓人,大多是易雄的后裔,易家人你知道吗?河北是易姓早期主要的活动地区。

西晋时,湖南和甘肃已有易姓出现。

唐朝时,易姓又移民江西。

宋、元时期,山西、山东、广东、湖北等地也出现了易姓。

明朝,易姓进入西南和福建地区,江西为易姓第一大省。

当代易姓人口达200万多,排在全国第92位,约占全国人口的0.26%。

主要集中于四川、湖南、湖北、重庆,约占易姓总人口的76%。

江西、广西、贵州、河南,约占15%。

湖南是当代易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易姓总人口的24%。

全国形成了长江中上游的易姓聚集区。

目前,四川易姓基本上是来自明初起陆续从湖广移民而来的易姓后裔。

湖南以邵阳、黔江、武冈、新化、永州、株洲、衡阳、浏阳、宁乡为主,湖北以孝感、麻城为主。

进川后,主要分布在川东的达州、合川、广安,川北的南充、营山,川西的金堂、都江堰、德阳,川南的纳溪、叙永、泸州、江安、兴文,以及遂宁、内江、资阳等地。

川渝两地易姓,大多为易雄的后裔易欢、易邦、易述、易达支脉,易欢后裔易永福、易永禄、易永寿、易永喜的后裔,分布最广。

易雄,长沙浏阳人(今湖南浏阳),出身贫苦,曾任县吏,后辞官不就,再后继任郡主簿。

匪寇张昌反叛,将太守万嗣抓捕,即将斩杀时,易雄挺身而出,与张昌抗争。

张昌怒不可遏,下令将易雄推出,一同斩首。

易雄太义凛然,不为所惧,张昌为易雄的忠直所感动,遂释放二人,易雄因此名噪一时。

易雄后来被举为孝康,迁升别驾,辞官回乡。

不久,朝廷诏用为舂陵县令。

晋永昌六年春,大都督王敦举兵反朝廷。

易雄书写檄文列出王敦罪行,又招募兵士千人,支援湘州。

易雄身先士卒,与敌巷战,伤亡惨重,被俘押至武昌。

王敦见易雄大义凛然,内心恐惧又惭愧,将易雄释放,不久,又将他杀害,死时65岁。

元至治二年,忽必烈赠其侯爵、谥忠愍。

明洪武年间,朱元璋赠宜阳别驾之神,祀乡贤祠,建易雄祠。

明清以来易姓名人多为湖南人易姓,立姓开宗历史悠久,历经盛衰,人口和人才体现盛衰的重要标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浏阳谱恺公注(六修谱)
[周],恺
毕公高,姬姓,其后毕万,仕晋封魏,即传所云"毕万之后必大"是也。后与韩、赵三分晋室,魏为魏国。恺公系魏同姓,官上大夫,食采冀州东境易水,因赐姓易。后家于州之西境狼孟卧龙江上,今属山西太原府阳曲县。
[谨按]
恺公名字见山斋公庆源集序,列在雄公之前,确而有据。惟晋书文帝本纪四年伐蜀,使部将易恺攻蒋斌于汉城,是晋人又有氏易名恺者。故特表之,免至同夏与商有两鬻熊,周与吴有两虞仲,人多误以为一人也。
浏阳谱《易氏渊源考》
【注】此《易氏渊源考》四篇文章录自浏阳易氏民国三年五修族谱卷一、民国三十八年六修族谱卷六。
浏阳及湖南各地易氏,都认易恺公为始祖,而易雄公则为恺公之后裔,湖南易姓的两大发源地宁乡与浏阳的族谱都有明确记载和考证。这里所录浏阳谱中的部分资料,可供研究易氏源流者参考。从这些资料可看出,战国初,魏文侯(于公元前406年)攻取中山国时,易水属中山国;灭中山国后,易水属魏国管辖;至魏、韩、赵三分晋地后,有与魏同姓的魏恺者,为上大夫,食采于易水,遂以食采地为氏,曰易氏,这就是浏阳易氏及湖南易氏的易姓起源观。当恺公受姓易氏时,易水属魏国管,当然是魏国国君赐姓,而不是其他国君在魏国赐姓。
3、易氏太原郡考(六修谱)
姓系以郡何别之也?均是姓而别之者何?以其族乃一郡之望,故别之为郡姓也。昔者魏立九品置中正,尊世胄卑寒士,其州中正、主簿,郡中正、功曹,皆取著姓士族为之,以定门胄,晋、宋因之。。于是乎始有侨姓、吴姓、郡姓之分,而诸姓中以郡姓。至战国,其裔迁狼孟(旧谱作盂,误。考汉书地理志,及清一统志,皆作孟)之引龙江圳上(按明沩宁镇公谱作卧龙江,据此则引字疑卧字之讹)。狼孟与易水皆古三晋地,秦并天下分晋地为太原郡,此易氏称郡姓系之太原所由来也。按太原有二,诗簿伐獫狁至于太原,国语宣王料民于太原。汉书贾捐之言秦地南不过闽越,北不过太原,周之太原也。即唐书所谓平凉州是禹贡既修太原,春秋晋荀吴帅师败狄于太原,左传子产对叔向曰,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太原,乃晋之太原也。即秦本纪庄襄王三年所置太原郡,是其地在上党以北凡三十七城,盖古之最大者。或曰秦置三十六郡,其一曰太原,始于王贲攻齐之岁,是岁为始皇二十六年,此又一说也。
(易文鹏2003.10.11供稿)
1、恺公像图赞(五修谱,易宗涒著)
公魏同姓,爵上大夫,食采易水,因赐姓焉。
赞曰
于赫我姓,系出周京。
文王世子,毕万封荣。
传至恺祖,贵戚上卿。
食采易水,赐姓以分。
派衍南楚,簪缨如云。
追摹图像,凛凛軼群。
忾闻僾见,万古扬芬。
2、易水受氏考(六修谱)
易水称河东名胜,地旧矣。周礼职方氏,正北曰并州,其浸涞、易。郑康成注。易出故安。汉书地理志。涿郡故安县阎乡,易水所出。东至范阳入濡。证之桑钦水经及郦道元注,其说皆同。又括地志。易水在易州三十里,发源易州宽中谷,流至定兴县北河村拒马河,入白沟河。据此则易水虽在并州,而其地究近幽州也。
我易氏自恺公当周安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76年),魏与韩、赵三分晋地,公以同姓为上大夫,食采易水,遂以采为氏,曰易氏(或疑易水属燕不属魏,按战国初,魏文侯取中山,易水正在其地,至易水送荆卿时,虽为燕地,当初固魏地也)。厥后汉孝景中元三年,僕鲸侯于易,见惠景间侯者年表。元朔三年刘平侯于易,见建元以来王子侯表,索隐曰,易,县名也,属涿郡。由此推之,易之为县,或自恺公始,未可知也。夫食采于易,因而氏易,此正如荀悦姓谱载,伯禽之支子食采于颜,后遂氏颜。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宋共公之子段,食采于褚,后遂氏褚,同一以邑为氏者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