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效能感与学生自我效能感研究
教师的自我效能感
教师研究的新视角: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作者:徐富明安…文章来源:转载点击数:962 更新时间:9/24/2005近年来,随着教师研究的不断深入,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日益成为研究的新热点。
作为教师信念的核心,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是高校教学和教育革新的关键。
国内外有关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不仅构建了科学的教师自我效能感理论,而且为提高教师的自我效能感,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师资培训方案。
本文拟通过对国内外教师自我效能感研究的深入挖掘,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提高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对策。
一、教师自我效能感研究的源起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起源于20 世纪70 年代美国兰德公司的两项教育评价报告(Armor , 1976 ; Berman ,1977) 。
这两项评价报告都不约而同地指出: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是学生学习成绩好坏的重要预测变量,这引起了教育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随后,经过许多研究者的进一步探讨,并以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为基础,提出了更为完整的理论框架以探讨教师对个人教学能力的信念和判断。
自此,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便成了教师研究领域的新热点。
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认为,自我效能是指个人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去完成某个行为的期望,它包括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两部分。
所谓结果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某种行为可能导致什么样的结果的推测,而效能预期则指个体对自己实施某行为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班杜拉进而指出,自我效能的高低会对行为的选择、努力及坚持程度、情绪的激起与成就表现等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关于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一方面可能会影响到教师在班级的行为;另一方面也可能对学生的学习表现产生作用。
我国对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探讨,最早见于评介国外教师自我效能感研究的文章(黄巍,1992) 。
随后出现了一些开拓性的研究(辛涛等,1994 ; 俞国良等,1995 ; 李荟等,1998 ;李晔等,2000 ;等) 。
所有这些探索对于填补我国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都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并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结论。
教师在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中的作用
教师在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中的作用江玉娥(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9;黄冈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北黄冈438000)摘要:自我效能感强的人敢于面对困难.勇敢尝试。
不轻易放弃。
青少年时期是身心发展的关键期.自我效能感强的教师在提高学生自我效能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他喜欢与学生交流,根据不同学生特点。
为学生设定不同学习目标,提供不同的学习内容和方法,帮助鼓励支持学生。
使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得到增强。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教师效能感不同学生青春期交流k、’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人的内在特征、行为和环境三者之间构成动态的交互决定关系.其中任何两个因素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的强度和模式,都随行为、个体、环境的不同而发生变化”①。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和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存在于学校、班级的大环境中.因其特殊的关系,二者所具有的各种内在特征、行为方式必然给彼此造成一定的影响,并使彼此发生相应变化。
又由于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师的行为及内在特征对学生的影响会更为突出。
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会是消极的。
作为教育者,尽可能地对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消除那些不利于学生成长的负面影响.应当成为每位教师不懈努力的目标。
很多心理学家根据实际观察研究的结果.都认为教师的教学品质(教师效能)是影响学生学习成就的决定性因素②。
本文从对某中学一则案例的分析人手。
提出:只有提升教师效能感(t eacher ef fe ct i venesa)。
学生的自我效能感(s el f-ef f i cacy)才能得到逐步提升.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一、案例及分析某普通中学初中某班.自学生入校开始,由甲教师担任该班班主任,该教师通过课堂教学、班级集体活动、课后聊天谈心以及家访等方式,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对班级内所有的学生的情况有了大致的了解。
首先.针对学生中独生子女多、学生不太关心集体和他人、骄娇二气比较突出的状况.该教师从日常生活的点滴人手,在学生中宣传“你所代表的不仅是个人.更是家庭形象,班级形象,学校形象”,无论何时,要时刻不忘家庭荣誉、集体荣誉。
自我效能感对教学的启发
自我效能感对教学的启发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于完成特定任务的信心和能力评估。
在教学中,自我效能感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动力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探讨自我效能感对教学的启发。
一、对教师的启发1. 建立积极的自我效能感:教师应树立积极的自我效能感,相信自己能够有效地进行教学工作。
这种积极的信念将激发教师的激情和动力,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2. 设定挑战性的目标:教师可以通过设定挑战性的目标来提高自己的自我效能感。
挑战性的目标可以激发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其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3. 寻求支持和反馈:教师可以寻求同事或上级的支持和反馈,从中获取肯定和建设性的意见。
这些支持和反馈将有助于教师建立更为准确和积极的自我效能感。
4. 激发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教师可以通过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和鼓励,激发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当学生相信自己能够完成学习任务时,他们将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二、对学生的启发1.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应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相信自己具备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
当学生相信自己能够成功时,他们将更加努力地学习,取得更好的成绩。
2. 提供挑战性的任务: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当学生克服困难,完成挑战时,他们将增强自己的自我效能感,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
3. 提供及时的反馈:教师应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肯定他们的努力和进步,指出他们的不足和改进方向。
这种反馈将有助于学生建立准确的自我效能感,促使他们更好地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
4. 培养合作精神:教师可以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可以相互支持和鼓励,共同解决问题。
这种合作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总结起来,自我效能感对教学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
教师应树立积极的自我效能感,设定挑战性的目标,并寻求支持和反馈。
同时,教师还应激发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提供挑战性的任务,并给予及时的反馈。
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图分类号:G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22)12-0001-02近年来,高校教学改革在不断推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都渐渐被应用到教学当中,这些教学改革尝试是否能够取得效果,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来自于老师教学的效能感。
老师效能感是关系到老师力量和素养提升以及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智力作用的重要因素,探究老师教学效能感的影响因素以及相应的提升措施,对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老师教学效能感的涵义和特点(一)老师教学效能感的涵义教学效能感概念是从自我效能感的概念中进展和演化出来的,简洁地说,老师教学的效能感是指老师对自己能够指导、影响同学更好参加学习、猎取学问的力量自信念,是一种老师自身对自身力量、素养、水平的信念,依据看待效能感动身点的不同,老师教学效能感一般分为两个主要的方面,即老师一般教学效能感和老师个人教学效能感。
其中,一般教学效能感是指老师对于“教”与“学”关系、同学参加教育意义等相关教学活动问题的见解和看法,而个人教学效能感则是指老师对自身形成的、关于详细教学质量和效果的认可和评价。
从效能感的形成来看,老师教学效能感是老师在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中得到的阅历和主观推断,也就是说,效能感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基于肯定的阅历或者是信息所产生和形成的。
(二)老师教学效能感的特点老师教学效能感的特点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老师的效能感具有肯定的实践性,这种实践性特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方面是指老师的效能感养成和提升都是从教学实践中形成、总结出来的。
另一个方面是指老师教学的效能感会对教学活动行为和同学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教学实践活动产生直接的影响。
老师教学效能感对老师推动教学改革意愿也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其次,老师教学效能感具有肯定的持续性,这种持续性特点是指教学效能感会对老师的教学行为、教学努力程度以及教学态度等产生持续的影响,效能感高的老师更情愿在教学上付出更多的精力和努力,更加深化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改革推动等工作中。
浅议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浅议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摘要:自我效能感的培养蕴含着巨大的教育实践价值,它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成绩、心理健康和心力的培养。
适当运用外部强化,引导学生自我强化,帮助学生体验成功,树立类似的榜样,训练正确的归因方式,创造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等,是培养学生自我效能感的主要途径和策略。
关键词:班杜拉自我效能感学生培养途径自我效能感(Perceived Self-efficacy)又称为自我效能信念或自我效能期待。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于1977年首次提出这一概念,并把自我效能感定义为“个体对达到某种结果而进行的组织和执行的行为能力信念”。
实际上,自我效能感是一个人在进行某一行为或活动前对自己能否胜任的一种主观推测和判断,它能够决定行为的选择性和持续性,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和情绪。
1 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教育实践价值自我效能感对学生具有重要的教育实践价值,它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及其行为表现,而且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心力的培养。
1.1自我效能感是产生学习动机的基础学习动机是学生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而激发和维持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心理状态。
没有学习动机特别是源于学生自身需要的内在学习动机,学生的学习行为就不会一直持续,而自我效能感是产生内在学习动机的基础。
只有当学生觉得自己有能力胜任某项活动时,内在动机才会产生。
也就是说,学生拥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是他选择进行和维持学习活动的关键,相反,如果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较低学生的学习行为可能会中断。
1.2自我效能感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研究证实,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学习成绩呈正相关。
自我效能感并非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主要是通过对学生学习的自我调节和监控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
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能够选择合适的目标,相信努力就会成功,而且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行为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调整,并能把失败归因于自身的可控因素,激励自己要更加努力。
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常常选择过难或过易的极端目标,不论成功或失败都归因于类似于机遇等外部不可控因素,一旦学习遇到困难就会怀疑自己甚至放弃努力,以至于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
教师教学效能感对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度。教 学效 能感通过影响教师情绪 的调 控 、 学活动 的组 织和教 学行 为的 归 因等途径 , 教 达到影 响 学生 自我 效能感 和 学业成 就的 目的。
关 键 词 : 学效 能感 ; 教 自我 效 能 感 ; 师 ; 响 教 影
中图分 类号 :4 0 G 2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 编号 :0 1 7 3 (08 0 —07 —0 10 — 862 0 )3 0 9 3 折时倾 向于采取逃避策 略 , 将教学 结果的成败归因于外在 环
育 目标 时 , 向于选择既适合 自己能力水平又富有挑战性 的 倾 任务 , 能投入较 大的精力 。即使遇到 困难也 能坚 持不懈 , 寻 找解决办法 , 自己最 大 的努 力实 现 目标 。相反 , 能感较 尽 效 低的教师认 为教育对学生 发展 的影响微乎其微 , 自己的 教 对 育能力 和对学 生 的影响力 信心不足 , 因而态度比较消极。 组织 教学活动 时 , 效能感 高的教师能够 创造积极 、 热情 、 民主 、 轻松的课 堂氛围 , 选择 有效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学 习 。 效能感低 的教师对教学 漠不 关心 , 对遇 到问题 的学 生更 多 的
( ) 三 影响 教学 目标 的设定 和教学活动的组织
心理学研 究表明 , 目标 的设定 规定 了个体 行动 的方 向。
教学 效 能 感 直 接 影 响 着 教 师 对 教 育 目标 的设 定 和对 教 育 活
二、 教师 教学 效 能感 的作 用机 制
教学效能感影响 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方 式 , 而影 响 从 学生 的学业成就 , 是影 响教学质量 的重要 因素 。 ( ) 响对教学行为成败 的归 因 一 影 研究发 现 , 成功教学 的能力及努力归 因随教学效能 感水 平 的提高 而提高 , 背景 及运气归 因随教学 效能感水平 的提高 而降低 。教 学效能感不 同的教 师在 教学成 功归 因倾 向上 的 差异 能反映出高教学效 能感水 平 的教师 更倾 向于将 其成 功 归 因于 自身内部的因素 。在学生学业失 败的情形 下 , J 教学
教师自我效能感提升增强教学自信和影响力
总结:自我效能感 提升对教学自信和 影响力具有促进作 用,有助于提高教 学质量和效果。
展望未来,持续努力提升自我效能感
持续学习:不断学习新知识,提高自身 素质
交流合作:与其他教师交流合作,共同 提高教学水平
实践应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教学实践, 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关注学生需求,提高学生满 意度和教学效果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 法、案例分析法等
加强师生互动,如提问、讨论、小组合作 等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教学、网络 教学等
注重教学评价,如自我评价、同伴评价、 教师评价等
注重实践教学,如实验、实习、社会实践 等
注重教学反思,如教学日志、教学反思报 告等
关注学生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制定合适的教 学计划
提升方法:参 加专业培训, 阅读相关书籍,
与同行交流
实践效果:教 学质量显著提 高,学生成绩
明显提升
教师感悟:自 我提升对提高 教学质量和影 响力具有重要
作用
案例二:积极心态助力解决教学难题
案例背景: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学生不配合、课堂气氛沉闷等问题 解决方案:教师采用积极心态,主动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需求,调整教学方法 效果: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启示:教师应保持积极心态,善于发现和解决教学难题,提高教学自信和影响力。
求和困惑
03 鼓 励 学 生 : 鼓 励 学 生 积 极 参 与 课 堂 活 动 , 激 发 他 们
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04 关 心 学 生 : 关 心 学 生 的 生 活 和 学 习 , 帮 助 他 们 解 决
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
05 建 立 良 好 的 沟 通 渠 道 : 与 学 生 保 持 良 好 的 沟 通 , 及
教师教学效能感研究述评
教师教学效能感研究述评摘要:教师教学效能感作为教师教学活动效果和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预测变量,日益成为教育研究的热点。
目前的研究成果多集中于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定义、结构、意义、形成、作用模式、影响因素和提高途径等方面。
当前的研究中尚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建议应及时解决理论上的困惑,完善研究工具,并进一步细化研究对象。
关键词:教学效能感;问题;方向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90年代开始进入我国研究视野。
随着社会发展对教育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教育研究领域对教师个体的关注度不断上升,该研究日益成为教育研究的热点。
教师教学效能感研究的理论缘起有两个,一是Rotter社会学习理论中的控制点概念,认为对学生而言,其自身的影响力超过环境影响力的教师会具有这样一种信念,即教学努力的强化在其控制之中,也叫内部控制;反之则为外部控制。
那些相信他们能影响学生成就和动机的教师的效能会处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反之效能则处于低水平。
二是Bandura社会认知理论中的自我效能感概念。
该理论认为,所谓自我效能,是指个人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去完成某个行为的期望,它包括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两个部分。
结果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某种行为可能导致什么样结果的推测,效能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实施某行为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受Bandura自我效能理论的影响,研究者开始关注教师对自己特定教学活动的主观判断。
一、教师教学效能感研究成果概述目前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定义、结构、意义、形成、作用模式、影响因素和提高途径等方面。
1.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定义国外学者较一致的认识是,人们把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定义为教师的教学效能感(Ashton & Webb,1986; Gibson & Dembo,1984)。
国内学者对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定义主要援引国外的研究结论(辛涛, 1996)。
教师效能感名词解释
教师效能感名词解释
教师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和价值的主观评价和感受。
教师效能感是衡量教师教学效果和职业素养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教师自我评估和职业发展的基础。
教师效能感通常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1. 自我效能感:教师对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估和反思,认为自己能够成功地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并得到学生的认可和尊重。
2. 学生效能感: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和需求,并认为自己能够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3. 组织效能感:教师认为自己能够与同事和管理层合作,共同推动学校的发展和进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服务。
教师效能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学经验、教学环境和学生群体等。
除了评估和反思教师效能感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提升自身的效能感:
1. 不断学习:阅读专业书籍、参加培训课程和研讨会,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和知识储备。
2. 积极反思:经常回顾自己的教学过程,分析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寻找改进的机会和途径。
3.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学生建立积极的关系,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反馈,提供有效的支持和服务。
4. 参与学校活动:积极参与学校的各种活动,与同事和管理层合作,推动学
校的发展和进步。
教师效能感对于教师的职业发展和教学效果都有重要的影响。
提高教师效能感需要不断地学习、反思和行动,为职业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浅谈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浅谈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摘要“自我效能感”自班杜拉提出以来即受到广泛的关注,在教育领域有不少应用。
自我效能感对学生的学习、身心发展和未来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
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直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说服、情绪的唤起四个方面。
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个体性格、情绪特征因材施教,具体学生具体处理,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关键词教学;学生;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由班杜拉(1977)在《自我效能感:关于行为变化的综合理论》一书中首先提出的。
近二十年来,自我效能感理论广泛地被应用于心理学的各项研究中,不仅在人的心理健康和临床上有了众多的研究成果,还应用于解决压力过大、情绪低落、社会技能障碍、吸烟、毒瘾,甚至疾病控制等领域。
一、自我效能感的含义班杜拉重视人类所具有的“期待”的功能,认为期待是知识与行为的中介,是行为的决定因素,他进一步把期待分为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
结果期待是某种行为导致某种结果的个人预测;效能期待是个人对自己能否顺利地进行某种行为以产生一定结果的自信。
“被知觉到的效能期待,决定努力的程度和面对困难的忍耐力。
即被知觉到的效能期待越强,越倾向于做更大程度的努力。
”进而,他把知觉到的效能期待称为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不仅直接对行为产生影响,还通过其他的行为对如目标和抱负、结果期望、情感倾向等重要决定因素产生影响。
自我效能感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在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目前,它已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前沿问题。
二、学生自我效能感的重要性1.自我效能感影响学生的学业成就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倾向于选择难度较高的学习内容,越是这样的内容,越能激发他们的战胜困难的欲望和勇气,以这种坚强的意志作为必要保证,而使学习活动获得成功;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在学习活动者倾向于选择那些不必做出很多努力,易于完成的内容,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遇到困难就束手无策、退缩不前以至于气馁。
教学的效能感
教学的效能感教学的效能感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自己教学工作的能力、教学目标的达成以及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掌控程度所产生的自我感知和自我评价。
一个教师的效能感不仅会直接影响到其教学工作的质量和效果,还会对教师本人的情绪状态和工作动力产生重大影响。
保持良好的教学效能感对于教师的教学工作至关重要。
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包括三个方面:教学自我效能感、教学绩效感和教学影响感。
教学自我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身教学能力的自我评价。
当教师相信自己具备优秀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技能时,就会有较高的教学自我效能感。
这种自我效能感会促使教师更加积极地应对挑战,勇敢地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绩效感是指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的评价。
当教师觉得自己努力工作后,学生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成果时,就会有较高的教学绩效感。
这种绩效感能够鞭策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同时也会增强教师的工作满足感和幸福感。
教学影响感是指教师对自己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控制程度和影响力的评价。
当教师觉得自己能够有效地影响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时,就会有较高的教学影响感。
这种感觉能够激发教师更多的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努力地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更多的学习机会。
与教学效能感密切相关的是教师的教学信念和教学行为。
教学信念是指教师形成的对教育和教学的认识和理解,而教学行为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具体采取的行动和技巧。
一个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会直接影响到其教学信念和教学行为,进而影响到教学质量和效果。
保持良好的教学效能感对于教师的教学工作至关重要。
那么,教师如何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效能感呢?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技能,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知识和教学方法,主动参加各种教学培训和研讨活动,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素养。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教学信念,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能,每一个学生都值得被尊重和关爱,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教育环境。
教师要及时总结自己的教学工作,对自己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进行客观评价,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工作。
自我效能感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与实践
自我效能感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与实践引言: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于完成特定任务的信心和能力评估,是一种对自己能否成功达成目标的主观判断和信念。
在教育领域中,自我效能感被广泛应用于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业发展和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自我效能感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与实践,包括师生关系、教学方法、学业动机、学习策略等方面的具体应用,以及实践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师生关系中的自我效能感应用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对学生的学业发展和心理健康具有直接影响。
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能够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应用自我效能感:1. 提供支持和鼓励:教师应积极支持学生,鼓励他们克服困难并相信自己的能力。
教师的鼓励和认可能够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2. 设置挑战性任务: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设置适当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逐步提高对自己能力的信心评估。
适当的挑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3. 提供反馈和指导:教师应及时提供学生的学习反馈和指导,指出学生的优点和改进的方向。
积极的反馈和指导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习效果。
二、教学方法中的自我效能感应用教学方法对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具有重要影响。
适当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自我效能感。
以下是一些教学方法中的自我效能感应用:1. 合作学习:合作学习能够提供学生相互支持和鼓励的机会,促进学生间的互动和合作,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2. 问题导向学习:问题导向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通过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他们对自己能力的信心评估。
3. 情景模拟:情景模拟能够让学生在虚拟的情境中实践和应用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我效能感。
三、学业动机中的自我效能感应用学业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内在推动力。
自我效能感能够对学生的学业动机起到重要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学业动机中的自我效能感应用:1. 设定目标:教师与学生一起设定学习目标,让学生对目标达成具有一定的控制感,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简述老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简述老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老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指一个人对自己能力的认知和信任程度,是个体对自己能够有效完成特定任务的信心和预期。
在教育领域中,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对于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整体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本文将简述老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并提出一些有效的策略。
一、提供支持和鼓励为了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老师可以通过提供支持和鼓励来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并取得进步。
老师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给予积极的回馈和肯定。
不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作业中,通过赞扬和鼓励学生的努力和成果,可以增加学生对自己能力的信心,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二、设定挑战性的目标设定挑战性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有效策略之一。
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设定一些稍高于学生目前水平的挑战性任务,鼓励学生尝试去完成这些任务。
当学生通过努力和实践克服困难并完成任务时,他们会逐渐建立自己的自我效能感,提高自己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
三、提供积极的学习环境积极的学习环境对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至关重要。
老师可以创造一个互助合作、充满挑战和鼓励的学习氛围。
通过开展小组活动和团队项目,鼓励学生互相支持、协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自信心。
同时,老师还可以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工具,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展示和发展自己的能力。
四、培养自我评价和自我监控能力自我评价和自我监控是学生发展自我效能感的关键能力。
老师可以教导学生如何准确地评价自己的学习进展,并帮助学生建立对自己学习行为的监控和反思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帮助他们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自我效能感。
五、提供成功经验的机会成功经验是培养学生自我效能感的重要因素。
为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老师应该给予学生一些可以成功完成的任务和机会。
通过每个学期的个人项目或小组项目,让学生能够展示自己的才能并取得成功。
自我效能感的理论及研究现状
自我效能感的理论及研究现状张鼎昆方俐洛凌文辁摘要对20年来国内外关于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分别讨论了自我效能感产生的背景、理论框架、研究发展及未来趋势。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一、自我效能感的提出自我效能感是Bandura1977年提出的概念。
他在总结前人的研究时发现,过去的理论和研究把主要注意力集中于人们的知识获取或行为的反应类型方面。
结果,支配这些知识和行为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却被忽视了。
知识、转换性操作及其所组成的技能是完成行为绩效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是充分条件。
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一些人虽然很清楚应该做什么,但在行为表现上却并不理想,这是因为内部的自我参照因素调节着知识与行为之间的关系。
其中,人们如何判断其能力以及这种判断如何影响其动机和行为便是最为关键的因素。
Bandura认为,人们对其能力的判断在其自我调节系统中起主要作用,并由此提出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
自我效能感(Perceived self-efficacy or sense of self-efficacy)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
自我效能感的概念一经提出,便引起广泛注意,有许多心理学家对此进行了研究。
在总结个人和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Bandura于1986年在其著作《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中,对自我效能感做了进一步的系统论述,使该理论的框架初步形成。
二、自我效能感的理论(一)自我效能感的作用首先,自我效能感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
日常生活中,人们时时处处都不得不做出决定,怎样行动以及持续多长时间。
一个人对自我效能的判断,部分地决定其对活动和社会环境的选择。
人们倾向于回避那些他们认为超过其能力所及的任务和情境,而承担并执行那些他们认为自己能够干的事。
影响人们选择的任何因素都会对个人成长造成影响。
浅谈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浅谈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摘要: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它是个体自我调节的一个重要因素。
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来的。
本文简单介绍了自我效能感的概念、作用、影响因素,重点阐述了对学生自我效能感培养的七种做法。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替代性经验成败经验积极归因自我效能感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最早提出来的,这一理论不仅丰富和发展了心理学的学习理论,而且在实践上对于解决学生的学业成就水平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自我效能感及其作用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它是个体自我调节的一个重要因素。
根据自我效能感,个体在进行某一活动之前对自己能否胜任活动进行判断,进而确立行动的目标。
正如班杜拉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那些高自我效能感的人给他们设立要完成的更高的挑战性目标,那些对他们能否再次达到同样的实验努力水平存有疑虑的人,给他们自己设立仅能试图达到先前追求水平的标准,而那些虽然经过努力已取得成功,却判定自己无能力再重复这一成就的人,会降低他们的抱负水平。
”二、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1.成败经验成功的经验使人对自己的能力充满自信,提高自我效能感;相反,失败的经验则使人对自己丧失信心,降低自我效能感。
2.替代性经验看到与自己水平相近的人成功能促进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增加了实现同样目标的信心;看到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人失败,则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3.他人的劝说即个体可以通过他人的教育、建议、劝告、激励等来提高自我效能感。
他人的劝说能使自己相信可以做从前不曾做到的事。
4.情感的唤起在充满紧张、危险的场合或负荷较大的情况下,情感易于被唤起。
情感唤起的水平愈高对成就行为的妨害越大。
研究表明,焦虑水平过高的人往往低估自己的能力,降低自我效能感。
三、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对学习行为及成就有重要影响,教师要重视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1.增加成功体验由于成败经验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最大,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创设使学生能体验成功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简述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简述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够完成特定任务的信心和能力感。
这种信心和能力感对学生的学习动力、自信心和成就感都有重要的影响。
下面简要概括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首先,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支持和鼓励。
在学生遇到困难或挫折时,鼓励和支持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可以通过提供积极的反馈和赞扬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并且指导他们如何面对困难和挑战。
同时,教师也要让学生意识到每个人都有成功和失败的经历,失败并不代表他们缺乏能力,他们可以通过努力和坚持克服困难。
其次,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能够确保学生成功完成的任务。
这些任务的难度应该适中,能够使学生感到一定的挑战,但又不会让他们感到过于压力和无法应对。
当学生成功地完成这些任务时,他们会感到自豪和满足,从而增强自己的自我效能感。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设置具体可行的目标来培养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目标应该具体明确,并且可以分解成一系列小目标,学生可以逐步实现。
当学生逐渐实现这些目标时,他们会感到自己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从而增强自我效能感。
最后,教师还可以提供一些自我监控的机会给学生。
这包括让学生自己评估自己的学习进展和表现,让他们记录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心得体会。
通过自我监控,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己的学习方式和需求,从而提高对自己能力的认知和信心。
总之,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给予支持和鼓励、设计适当的任务、制定具体可行的目标和提供自我监控的机会,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挑战。
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的研究【摘要】教师教学效能感是教师对自己在教学中的能力和效果的评价和信心,是影响教师教学行为和教学绩效的重要因素。
本研究通过梳理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概念和特点,分析了影响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因素包括个人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
个人因素包括教师的教育水平、教学经验、教学信念等,而外部环境因素则包括学校文化、领导支持、同事关系等。
本研究探讨了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影响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发现个人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形成和发展。
总结分析表明,提升教师教学效能感需要注重个人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的协同作用,未来研究应该深入探讨不同因素之间的具体机制,为提升教师教学效能感提供更具体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教师教学效能感, 特点, 影响因素, 个人因素, 外部环境因素, 互动关系, 总结分析, 未来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教师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和能力的认知和评价。
教师教学效能感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整个教育系统的运作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教师教学效能感受到来自多方面的影响,包括个人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
了解这些影响因素对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改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推进,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成为教育研究领域的重要焦点。
目前对于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研究还存在一些空白和待完善的地方。
有必要对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特点及影响因素进行深入探讨,以提升教师教学效能感水平,促进教育的健康发展。
1.2 研究意义教师教学效能感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能力的信心和自信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成绩具有重要影响。
教师教学效能感的高低不仅关系到教师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业表现和发展。
研究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对于提高教师教学质量、激发教师教学潜能、促进学生成长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首先, 通过深入了解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概念和特点,可以帮助教育管理者和学校领导更好地了解教师的内在动机和需求,为制定相应的教育政策和改进教学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及其应用
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及其应用【摘要】本文对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从概念和理论意义、影响因素、测量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随后详细介绍了自我效能感在教育领域和工作场所的应用情况。
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对个体的学习和工作表现具有积极影响。
本文总结了目前研究的主要成果,并展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提出了自我效能感在实际应用中的一些启示,为教育和职场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通过本文的阐述,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和作用机制,以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意义。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应用、教育、工作场所、影响因素、测量方法、总结、展望、启示。
1. 引言1.1 研究背景自我效能感是一种重要的心理特质,指个体对自己在特定领域内完成任务的信心和能力感。
自我效能感对个体的行为、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也变得愈发深入和广泛。
研究背景方面,自我效能感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德拉提出,并在1986年被正式提出。
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在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在心理学领域,自我效能感被认为是影响个体情绪和自我调节的重要因素。
在教育学领域,自我效能感被视为影响学生学习成绩和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
在管理学领域,自我效能感则被看作是影响员工工作表现和组织绩效的重要因素。
通过对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个体在不同领域内的信心和能力感,促进个体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发展和成长。
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 研究目的自我效能感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自我效能感在个体行为和心理状态中的作用机制,以便更好地指导个体在不同领域的发展和应用。
通过研究自我效能感,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人们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的应对方式,以及他们如何通过提高自我效能感来提升自身能力和实现更高水平的表现。
通过研究自我效能感,也可以为教育和工作领域提供更有效的指导和支持,促进人们在学习和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和表现。
简述老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简述老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仅仅需要传授知识,更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和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力的信心和对未来任务
成功的预期。
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以
下将从激发学生兴趣、提供支持与鼓励、提供挑战与成就感等方面进
行简述。
首先,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培养自我效能感的重要方法之一。
教师可
以通过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例如,利
用多媒体教学、实践教学等方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
知识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其次,提供支持与鼓励也是培养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关键。
教师应该
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与长处,给予积极的肯定和鼓励,让学生感受到
自己的价值和成就。
同时,教师还要关心并支持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
的困难和挑战,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增强勇气和信心。
此外,提供挑战与成就感也是培养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有效途径。
教
师可以在教学中设置适当的挑战和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竞争
意识。
当学生完成挑战并取得成就时,教师应该给予及时的肯定和奖励,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与骄傲,进而增强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
综上所述,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过程中,需要注重激发学
生的兴趣、提供支持与鼓励、提供挑战与成就感等方面的方法。
只有
通过不断地引导和帮助,学生才能建立稳定的自我效能感,实现自身潜能的最大发展。
愿每一位老师都能在教育实践中,努力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为他们的成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评估自我效能感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效果
评估自我效能感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效果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身能力进行评估和信任的一种心理状态。
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和教学成效有着重要的影响。
评估自我效能感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是指评估教师在教学中的自我效能感对学生学习成果和教师教学质量的影响和效果的评估。
本文将对评估自我效能感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和分析。
首先,评估自我效能感能够对教学过程中的教师产生积极的影响。
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与其对自身教学能力的信心和认知密切相关。
当教师对自己的能力有一个准确的评估并且对自己的教学能力持有积极的信念时,他们会表现出更高的教学动力和教学热情。
他们会更加努力地准备教材,提升教学技能,并且更有可能采用积极的教学策略。
因此,评估自我效能感能够激发教师的教学激情和动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其次,评估自我效能感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会直接影响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选择。
当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能力有一个准确的评估并且对自己的教学能力持有积极的信念时,他们会倾向于采用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与此同时,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也会影响他们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估和反馈方式。
根据自我效能感理论,教师的高效能感会促使他们更具启发性和支持性地提供反馈,激励学生持续学习。
因此,评估自我效能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果,增强学习者的学习动机。
另外,评估自我效能感还可以帮助教师发现自身的教学不足并进行自我反思和提升。
教师通过对自己教学过程中的自我效能感进行评估,可以了解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发现个人需要改进的方面。
通过反思和提升,教师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
评估自我效能感可以提供教师进行自我反思和提升的参考,使其意识到自身教学中的优势和劣势,以便制定更好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然而,评估自我效能感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限制。
首先,教师的自我评估可能会受到主管对他们的评价和外部因素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卷第3期2000年5月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T eacher Education ResearchV ol.12,N o.3May,2000教师教学效能感与学生自我效能感研究李 红1 郝春东2 张 旭3(11哈尔滨大学教育管理系,黑龙江哈尔滨 150086; 2131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北京 100875)[摘要]本文综述了近几十年来教师自我效能感与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主要讨论了教师自我效能感形成与发展,影响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结构,教师自我效能感对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关键词]自我效能;教师教学效能感;教师信念结构;学生自我效能感[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111(2000)03-0044-05 一、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提出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这一概念,最早见于班杜拉(Bandura,1977)的《自我效能:关于行为变化的综合理论》一文中。
自我效能是人们对形成和实现要达到指定操作目的的行为过程的能力判断。
简单地说:是一种对自我生成能力的知觉。
在班杜拉看来,被感知的自我效能的结果是自我效能感(sense of self-efficacy)。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念。
自我效能感深化到价值系统就成为自我效能信念。
自我效能信念是人类行为操作中的一种强大力量,它在控制与调节行为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拓开了整个心理学的研究及其途径,给广大心理学工作者指出了一个研究方面,即注重自我生成的能 [收稿日期]2000-03-20力。
本文就是从教师教学效能角度,研究教师的自我生成的能力与学生学业成就的关系。
人们把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这种主观判断称为教师的教学效能感(the sense of teacher efficacy)。
二、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形成与发展 有四个方面的信息影响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与发展。
首先是教师行为的成败经验(直接经验)影响最大。
成功的教学经验能提高教师教学的效能感,多次失败会降低之。
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研究也证实这一点:随着教龄的增加教师个人教学效能感表现出上升的倾向,主要是其教学经验积累的结果。
第二,替代性经验(又称间接经验)对教师教学效能感形成也有巨大作用。
观看或想象那些与自己相近的教师的成功操作能提高教师的自我效能判断,并确信自己也有能力完成相似的教学操作。
反之看到与自己能—44—力不相上下的教师的失败,就会降低自我效能信念。
第三种影响教师教学效能感的信息源是他人的评价、劝说及自我规劝。
建立在直接经验或替代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劝说和鼓励效果最好。
第四种影响源是来自情绪和生理状态的信息。
比如紧张、焦虑容易降低人们对自我效能的判断,尤其是教师工作比较繁忙,疲劳和烦恼会使教师感到难以胜任教学需要;成功时的积极情绪和失败时的消极情绪也使自我效能判断发生变化。
班杜拉认为,这四种信息根源常常综合对自我效能的形成产生影响,并认为自我效能的形成过程实质上就是人们对效能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
信息加工有个功能,一为选择信息的种类;二为综合启发性作用规则,这种规则能比较和整合选择来的自我效能信息以形成效能的自我信念。
教师正是通过这种选择比较、整合的功能,对外部信息和内部住处进行加工,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效能感,哪些信息影响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形成,正是下面要研究的问题。
三、影响教师效能感的因素 11外部环境因素教师所处的外部环境包括社会文化背景、学校特点、教师之间人际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学历因素等。
社会文化背景对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如中国古代素有尊师重教传统,但也有“家有二斗粮,不当孩子王”的偏见,随着社会的进步,教师地位日益提高,目前许多学校高薪聘用教师,提高教师各方面生活与工作条件,考师范院校成了受许多高中生欢迎的报考取向,这种社会风气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效能感。
国外的研究表明,学校的结构和气氛对教师的自我效能信念,特别是他们教学效能感,有显著的影响,良好的人际关系、强有力的学校管理、高的学习期望是区分教师效能感的重要因素。
H oy和W oolfolk(1990)的研究发现,当一个教师认为其他教师有高成就目标,感觉学校环境严肃有序,而且他很重视自己的教学效果时,其教学效能水平就高;他们的研究还发现,教师对学生的控制信念与其个人教学效能感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师生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教师是否善于控制学生的行为,受学生的尊重。
申继亮、林崇德(1998)研究发现,学历因素是影响教师教学效能的唯一教师特征变量,它不但显著地影响教师的个人教育效能感,而且显著地影响其一般教学效能感。
研究者认为,学历作为教师的一个特征变量,其实质在于不同学历的教师所受的职业训练程度不同,这种职业训练不仅给教师以从事教师工作所必须的学科知识、教育技能,而且,也给他们以观念上的熏陶,这些是教师教学效能感形成的基础。
21教师主观因素外部因素的作用,主要在于它们是通过教师主观因素而起作用的。
与外部因素比较,教师的主观因素则是影响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关键,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师的价值观和自我概念。
价值观首先表现在人的认知评价体系方面,同时又充满着情感和意志。
每个人都具有其独特的一套认识评价体系。
人们运用这套体系对周围环境刺激作出解释,以符合自己的价值观。
上文所提诸多外部影响因素只是通过教师的价值观,对它们进行认知评价,对它们的意义进行解释才能真正影响教师教学效能感,从而影响教师的行为。
评价过程的意义在于加工,对客观外部刺激进行意义加工只有以个体的自我概念和价值观为中介才能实现。
在评价外部因素时,人们的价值观是参照标准。
因此,要提高教师教学效能感,作为管理者应加强对教师工作意义认识,将个人的自我价值的发展与实现与教学相联系,建立一个既有利于个人发展又服务于社会的动态的价值观体系。
—54— 四、教师教学效能感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 11教师角色的模式—一间接经验教师对自身扮演的角色的知觉,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
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第一方面来自教师在教学-学习过程中有效地反思他们承担的角色,这种反思正是班杜拉有关效能感形成的首要因素,即成功的经验可提高自我效能感,教师教学效能感提高的同时,成为学生观察的行为示范,对学生自我效能感形成也有巨大作用。
由于教师行为所传递的信息深刻地影响学生自我效能判断,即学生可以从教师那里学到有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洞悉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需求,这对学生自我效能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图 教师-学生-自我效能感互动模式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中扮演何种角色,以及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往往依赖于他们对学生的观察和了解,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而且要备学生,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只有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认为自己有能力,能胜任教学工作,正确反映和选择引导学生,认可学生方法时,他们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费斯特麦切尔和索莱泰斯(Fenstmacher &S oltis ,1972)提出了教师在教学时三种独立的角色和方法:(1)执行者的角色和方法。
教师作为一名教学的执行者,尽可能运用最好的技能和技术全面负责地进行教学,认真整理和显现课程材料以及研究教学的影响因素;(2)治疗者的角度和方法。
教师作为治疗者要帮助学生成长,要做学生健康的“保健医”,同时帮助学生达到更高水平的自我实现,培养学生的理解力和接纳力;(3)政教分离主义者的角色和方法。
教师作为一个具有个体主义思想和多方面兴趣的政教分离者,他们还应富有学识、理智和人类伦理道德;随着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把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计划者,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决策者、实施者。
事实上,一个教师最终选择是何种角色和方法,依赖于他对学生和教师角色的哲学观点。
现代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一个多重角色的扮演者。
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大量媒体的介入,教师已不再是传授知识的唯一途径,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知识,知识占有者的形象动摇了,如果教师仍然想用师道尊严来控制学生,其结果往往是学生与教师的对峙,随之而来的是教师的茫然、无助、自我效能感的降低。
与其束手无策,不如重新定位,21世纪教育的支柱就是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做人。
新的思维,新的定位,教师新角色的选择,在积极的行动中,自我效能感培养积极的承诺,并进一步促进教师胜任能力的发展。
教师角色的重新确立,也从另一方面为学生树立了示范。
同样学生从教师身上获得了洞悉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正是提高学业所必须的。
21教师的信念结构教师的信念结构是形成学生自我效能感的非言语劝说,有着特殊的意义。
前文已提到自称效能感深化到价值系统就成为自我效能信念,即有关自己能力判断的认知取向。
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信念有近似于认知、动机及情感的功能,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高尚的还是卑下的信念,都是人类行为操作中的一种强大力量,它在控制与调节行为方面有着巨大作用。
教师教学的效能感不仅仅在于对自己教—64—学能力的评价,更重要的是教师的言谈举止及判断能力水平也给儿童提供了一种示范作用,那些缺乏自信心的教师,不会培养出较高自我效能感的学生。
教师的教育信念不仅影响教学行为,对学生也是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犹如信心对其学业成绩的影响一样。
教师的教育信念主要包括教学效能、知识的性质、自我知觉和情感的自我评价,以及完成特殊任务的信心等。
对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来说,信念系统常常起着塑造和指导的作用。
鉴于此,尽管对信念和信念结构的研究困难重重,许多变量难以控制,研究者仍在对信念系统进行深入的研究。
教师教学效能、知识的性质、自我知觉和情感的自我评价等往往是通过教师课堂行为举止体现出来的。
教学效能高的教师通过把自己沉浸于教材内容和教学技巧之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这些远非能力、身份所能达到的。
学生愿意对那些能够传授激情、富有理智感染力的教师作出反应。
学生的兴奋开始搏动后,学习便成为愉快的而不是苦涩乏味的了。
教师沉浸于教材之中,换得了学生有效的学习,其实这正是教师信念在教学中的综合体现,而这唤起的正是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和发展,同时促进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成就的提高。
当教学是有效的时候,学生不仅喜欢课堂,而且也会喜欢教材。
正如一位学生体会所表述:“A女士是一位很有感染力的教师,因为她的英语课很有趣……,过了这些年,我才第一次发现我真正喜欢英语,这真是太有趣了,虽然当时我不如其他同学学得好,但我至今还保持了这种兴趣。
”这段话反映了学生在教师的感召下,学生自我效能产生并得到了发展。
如“虽然……但我至今还保持了这种兴趣。
”不但学生胜任能力提高了而且很需要的是形成了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当发展不如别人,被困难阻挠时,仍然能用更大的努力去迎接挑战,多年来一直保持,实质上就是学生胜任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