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3.4.1 植物的光合作用 教案

合集下载

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3.4.1 植物的光合作用 教案

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3.4.1 植物的光合作用 教案
本文使用Wrod编辑,排版工整,可根据需要自行修改,使用方便。
1、知识目标初中生物资源
(1)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
(2)举例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
(3)概述绿色植物为所有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
2、能力目标
(1)通过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和场所,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
(2)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植物制造有机物
条件——光
产物——淀粉、氧气
场所——叶绿体
原料——水、二氧化碳(老师说明)
绿色植物利用太阳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淀粉等有机物,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藏在所合成的有机物里,在这个过程中还放出氧气。科学家把这个过程叫做光合作用。
分析归纳交流
小结与提升
同学们,你也一定能将光合作用的公式完成了吧?
组讨论制定的探究计划、并交流。
学习通过巧妙的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设置对照实验、控制唯一变量。
二、制定计划
3.实施计划、得出结论
同学们,在根据计划、完成实验后,让我们深入分析实验现象,得出一定结论。
例1:当我们利用银边常春藤实验时,可以观察到:银边常春藤叶片的绿色部分变成蓝色,而白色部分不变蓝。
经过分析,我们发现银边常春藤叶片的“绿色部分”与“白色部分”是可以形成对照的;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植物的绿色与光合作用有关系,植物绿色部分能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
四、教学过程(设计本课的学习环节,明确各环节的子目标)
见五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针对学习流程的设计的各流程,设计教与学的方式的变革,配置学习资源和数字化工具,设计信息技术融合点)
教师活动

七年级生物上册3.4.1植物的光合作用教案新版苏科版

七年级生物上册3.4.1植物的光合作用教案新版苏科版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实验得出光合作用的条件,以及产物,再总结光合作用的概念。
环节四:探究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根据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的实验,让学生阅读,总结光合作用的场所;让学生根据科学探究的过程,自己设计实验一个实验去验证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复习科学探究过程,自己再设计过程,让学生学会自己去设计。
设计意图:联系前一章生态系统的内容,既带同学们复习了知识,又联系到这节课的内容。
环节二:海尔蒙特的实验
让学生自己阅读海尔蒙特的实验,然后去发现通过这个实验,你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那么当时海尔蒙特得出的结论是柳树的生长需要的植物是水,这个结论对不对呢?
设计意图:通过海尔蒙特的实验学时可以从中得出柳树的生长需要的物质是水,但是很多同学能提出柳树的生长是需要阳光的!那么这样就提出阳光在生长中的作用。
二是能量的转变,即光能转变为储存在有机物里的化学能。
再强调:“合理密植”提高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的重要措施。
设计意图:合理密植是对光合作用的利用,提高农作物,对阳光的利用率。
四、小节与收获:
1、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那些疑惑?
2、前置作业准备时的疑难解决了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区分开筛管和导管,以及它们的作用。
环节六: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的生产者
强调植物制造的有机物不仅用于满足自身的生长和人营养物质的最终来源。
光合作用的公式:
光(条件)
二氧化碳+水有机物(用的过程包含两种变化:
一是物质转变,即二氧化碳和水等简单的无机物转变成淀粉复杂的有机物;
4.清水冲洗,滴加碘酒(淀粉遇到碘会变蓝,因此我们常用碘酒检验是否有淀粉的存在)
5.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让学生自己总结通过这个实验光合作用的条件和产物分别是什么?再试着总结光合作用的概念。

七年级生物上册 3.4.1 植物的光合作用教案 (新版)苏科版-(新版)苏科版初中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

七年级生物上册 3.4.1 植物的光合作用教案 (新版)苏科版-(新版)苏科版初中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

植物的光合作用学科生物课题第4章第1节植物的光合作用案例背景教材分析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过程是微观的生理活动,内容比较抽象。

教材引用海尔蒙特的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然后安排了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和产物以及场所的实验,使学生通过实验和生产实际了解植物光合作用过程、实质,理解其意义。

学情分析本节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利用海尔蒙特的实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使柳树重量增加的有机物究竟从哪里来?通过相关的实验探究,使学生从宏观上认识并理解光合作用为自身的生长提供了有机物,还为大自然生产了有机物。

对光合作用的场所的探究实验设计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通过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观察,作出假设后进行方案的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举例说出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

过程方法通过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和场所,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

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分析、判断、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价值进一步明确生物圈中人和动物与绿色植物的密切关系,激发保护植物、爱护环境的情感。

教学策略先介绍的研究历程,让学生分析大致了解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然后再让学生通过实验设计探究条件、产物、场所,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学生归纳总结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实质、意义。

教学重点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的过程、条件、场所与实质。

教学难点探究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了解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

教学准备实验器材和材料准备(银边天竺葵、青菜、黑纸、回形针、碘液、酒精、烧杯、滴管、培养皿、酒精灯、火柴、石棉网、三脚架)、课件教学过程(2课时)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植物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那么它是如何生产有机物的呢?回答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直接引入新课,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学习科学家的研究方法,提高科出示资料:海尔蒙特、普里斯特利、恩吉尔曼等实验从科学家的研究中,你学到了什么?交流学素养。

苏科版生物七上4.1《植物的光合作用》经典教案设计(三维)

苏科版生物七上4.1《植物的光合作用》经典教案设计(三维)

《植物的光合作用》【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初中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尤其是对于实验操作方面有强烈的求知欲。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实验课的课堂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堂好的实验课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后续学习的积极性,甚至可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关键字】:实验生长有机物一、设计思想:初中学生对于知识的探究欲望较强,而且新课程标准注重对学生实验能力与兴趣的培养。

利用这一点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的几个实验步骤为主线,创设合适的情境,层层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来完成学习目标。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根据《生物课程标准》中“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等相关内容编写的。

同时也是第二单元《我们生活的生物圈》知识的延续。

教材引用海尔蒙特的实验引导学生思考:柳树生长所需的物质究竟是从哪里来的?为解决学生的疑问教材安排了实验——探究阳光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来解决学生的疑问。

最后教材对光合作用进一步做了解释和总结。

三、学情分析: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在第三章《生态系统和生物圈》中学生已经知道绿色植物是人和动物的食物来源,是大自然中的生产者。

但是原因学生并不清楚。

因此可以以此疑问出发,不仅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

还可以让学生知道知识点的内在联系。

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探究阳光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2.阐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场所、实质和公式能力目标: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进一步明确生物圈中的人和动物与绿色植物的密切关系,产生保护植物、爱护植物的情感五、重点难点:重点: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难点:探究阳光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实验六、教学方法与用具:查阅法、讨论法、讲述法、实验法七、教学过程:二、阳光与有机物的关系1.暗处理2.部分遮光3.酒精脱色4.滴加碘酒5.观察现象:叶片未遮光部分——变蓝;叶片遮光部分——不变蓝。

结论:绿色植物在光下制造淀粉三、光合作用的定义:光(条件)公式表示:二氧化碳+水有机物(主要是淀粉)+氧气( 原料) 叶绿体(场所)(产物)八、作业设计课堂训练1648年,比利时科学家海尔蒙特将一棵重2.3千克的柳树种在装有90千克土壤的桶里,只给柳树浇灌雨水。

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3.4.1 植物的光合作用 复习课 教案

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3.4.1 植物的光合作用 复习课 教案

所有的植物细胞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如根的细胞中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二、重点实验
实验一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实验目的】
(1)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的有机物是不是________。

(2)探究______是不是绿叶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实验步骤】
(1)暗处理:将盆栽天竺葵放到暗处一昼夜,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叶遮光:有光和无光形成对照。

(3)光照处理:让植物充分接受光照,进行光合作用。

(4)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把叶片放入酒精中________加热,直到变成黄白色。

酒精的作用是溶解叶绿素,隔水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5)清水漂洗,滴加________(淀粉遇碘液变蓝)。

(6)清水冲洗碘液,观察现象。

(7)现象:遮光部分________,未遮光部分_________。

【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二(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吗?)
实验三(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实验四(光合作用需要水)
实验五(检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
实验过程:1.暗处理; 2.设置对照; 3.光照; 4.酒精脱色;
5.清水冲洗、碘液染色;
6.清水冲洗、观察现象.
三、历年考题精炼(参看学案)
四、课堂小结
1、光合作用定义;
2、光合作用式子;
3、光合作用意义;
4、光合作用的应用;。

七年级生物上册3.4.1植物的光合作用教案(新版)苏科版

七年级生物上册3.4.1植物的光合作用教案(新版)苏科版
4.社会责任:使学生认识光合作用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对于生物体的基本构成和生命活动有一定的了解。在学习光合作用这一章节时,学生需要将已有的知识与光合作用的概念、公式、条件和意义等方面进行联系和整合。
3.分析题:
假设你正在参与一个光合作用实验,实验中你发现植物在光照条件下产生的氧气量比在黑暗条件下多。请分析可能的原因。
答案:可能的原因有:
(1)光照条件下,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2)黑暗条件下,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因此产生的氧气量较少。
(3)光照条件下,植物的呼吸作用增强,产生的二氧化碳较多,进而促进了光合作用的进行。
(2)实验视频:提供光合作用实验的操作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实验过程,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3)光合作用应用案例:分享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实例,让学生了解光合作用的实际价值。
(4)光合作用相关书籍:推荐一些关于光合作用的书籍,供学生课后阅读,进一步拓展知识面。
2.拓展建议
(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光合作用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
5.光合作用的探究实验:了解几种常见的探究光合作用的实验方法,如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光合作用的产物氧气等的实验操作和现象。
(二)艺术性和趣味性
1.利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将光合作用的概念、公式和条件等内容用生动的图片和简洁的文字展现出来,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2.设计一些有趣的图案和色彩,如用绿色表示叶绿体,用蓝色表示水,用红色表示二氧化碳,用黄色表示光能等,增强学生的视觉感受和兴趣。

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上册4.1《植物的光合作用》教学教案设计

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上册4.1《植物的光合作用》教学教案设计

4.1植物的光合作用(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2、能力目标:①通过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和场所,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

②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进一步明确生物圈中的人和动物与绿色植物的密切关系,生发保护生物、爱护环境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三、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导入:俗话说"万物生长靠太阳",大家知道为什么会这么说吗?学生:绿色植物在光下能进行光合作用。

教师:对了。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光合作用。

2、新课教学教师讲述:光合作用的发现经历了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起点是在17世纪上半叶,比利时的海尔蒙特做了一个简单而有意义的实验,开启了人们探索光合作用的漫长历程。

下面我们先来看看他的实验过程。

(PPT介绍)通过实验海尔蒙特认为柳树生长需要的物质是水。

在当时来说,海尔蒙特的实验很精彩,但他对实验结果的解释却不准确,因为他忽视了一个与柳树生长密切相关的条件——阳光。

今天我们就从探究阳光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开始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

请同学们把书打开,了解教材第53页的实验。

教师:这盆天竺葵(展示),我已经提前放在黑暗处一昼夜,大家看到上面的页片有一些用黑纸片夹住了一部分,正反两面都加紧了,然后我又把这盆天竺葵移到阳光下照射了3到4个小时,现在我们就按照教材的要求操作实验。

(操作)在等待的过程中,我们来解决几个小问题:(PPT “你知道吗”)关于酒精:(1)酒精的作用:溶解叶绿素,使叶片脱色,使实验结果易于观察(2)酒精是易燃品,盛有酒精的小烧杯必须隔水加热(3)酒精易挥发,所以加热时要加盖子关于碘酒:你有那些了解?(让学生回答)关于暗处理:你知道目的是什么吗?(可让学生回答)教师:为什么要对同一片完整叶片中的部分遮光?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完善(取出叶片,漂洗干净,滴加碘酒)让学生观察现象,并回答:学生:略教师:绿色植物合成的有机物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学生:淀粉教师: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问题,下面我就要来看看大家解决问题的能力了。

4.1植物的光合作用优秀教学案例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苏科版)

4.1植物的光合作用优秀教学案例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苏科版)
4.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鼓励学生在面对光合作用相关问题时,敢于挑战、勇于实践。
5.引导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践行绿色环保、低碳生活。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在教学“植物的光合作用”这一章节时,我作为特级教师,注重情景创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4.让学生了解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掌握一些科学家如普利斯特利、萨克斯、恩格尔曼等的光合作用实验成果。
5.培养学生运植物的向光性、光合作用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等。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方法,设定了以下过程与方法目标:
(四)反思与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反思与评价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光合作用的知识。
1.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思考自己在学习光合作用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鼓励学生制定改进措施。
2.设置一些评价任务,如让学生撰写光合作用的学习心得,评价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3.鼓励学生互相评价和反馈,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和反思意识,如在小组内进行互相评价,分享学习心得和经验。
5.作业小结:布置一道与光合作用相关的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写一篇关于光合作用的短文。作业要求学生们运用所学的光合作用知识,解释光合作用的意义和影响,并结合实际情况举例说明,进一步巩固和应用光合作用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这些亮点体现了本教学案例在教学设计、学生参与、知识应用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优秀表现,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五、案例亮点
1.实验导入:通过有趣的实验导入新课,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实验简单易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植物在光下的光合作用过程,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第三单元第4章第1节植物的光合作用1
课型:新授型
一、教学目标:
1.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2.举例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

3.通过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和场所,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

4.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教学难点:探究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了解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

教学方法:“整体建构,和谐教学”
二、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自学指导整体感知1、我们曾经学过,在生物圈中,绿色植
物是生产者。

它生产有机物,不仅满
足自己生长的需要,而且是所有动物
和人的最终食物来源。

从今天开始,
我们就来学习第5章绿色植物是有机
物的生产者。

通过本章的学习,我们
将会了解绿色植物是如何生产有机
物的,绿色植物生长所需的物质和能
量又是从何而来的。

2、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1节植物的
光合作用。

3、揭示学习目标
教师出示本章知识树,整体感知本章主
要内容和内在关系
布置学生根据预习学案自学课文,并完
成预习自测题,巡视学生自学情况,作
适当指导
1、能说出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
物”的实验步骤,猜测实验现象及结论。

2、讨论并交流P90二个讨论题。

3、什么叫光合作用?尝试用公式来表
示。

(阅读信息库P102~~103 相关内
容)
学生回顾已学
知识。

学生自学课文、
思考
让学生回顾已

知识,告知教学
目标,整体把握
知识结构。

学生通过预习
能初步了解探
究“绿叶在光下
制造有机物”的
实验步骤,实验
三、课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