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帖的传拓与影印——写在《中国碑刻全集》出版之际

合集下载

王映晖,蜀中传拓者和“王氏锦灰堆”

王映晖,蜀中传拓者和“王氏锦灰堆”

王映晖蜀中传拓者和“王氏锦灰堆”文:余彩霞 图:受访者提供传拓,宛如千年前的传真术,复活历史的照相机,不仅为物象留影,也为历史佐证。

镂之金石,琢之盘盂,仍难以千古长存。

而独属中国的“传拓”技艺,却以一纸一墨,让金石不朽。

掌握这门手艺的人并不多,隐于蜀中星汉斋的全形拓传承人王映晖便是这小众中的一员。

人物PEOPLE王映晖,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形拓)传承人、中国篆刻杂志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西安)秦砖汉瓦研究会理事踏入星汉斋,迎面而来的是铺放在地上、角落里的各式古砖、陶瓦。

它们随意地被堆放在过道里,俨然一本本陶制的古籍典册。

再往里走,墙上一幅清供图更添金石意味。

两方古朴的汉砖经过椎拓,添上牡丹、竹石的设色丹青,便如古砖重焕新生,将书斋装点得清雅不俗。

王映晖潜心教育二十多年,长于古物传拓、考证、题跋,致力于恢复传承古器物全形拓。

他藏品甚夥,青铜器、瓦当、汉砖、陶文、刻石造像成为系列,仅其拓本近万种之巨,国内海外青铜器、紫砂、文房藏家多委其制作各种拓片。

他又以金石入画,铆足了劲儿地去“玩透”金石传拓之中的门道。

拓片之美,令无数的文人为之着迷,甚至“走火入魔”。

而王映晖更是这门艺术的铁杆粉丝。

结缘金石近三十年自幼受家庭影响便喜金石好书画的王映晖,很早就接触到了拓片,年幼的他懵懂之中并不明白拓片意味着什么。

但是在那纸张之上,黑白相间的深刻画面,早已在他的脑海里留下了磨灭不去的印迹。

“因为我从小学画画,也有家庭的影响,家里有很多字帖。

有些字帖上的字是白色的,底子是黑色的,当时就感觉很奇怪,而父亲跟我解释说,这个是拓片。

后来我读中学的时候,父亲在成都的一个庙里见到有人在拓东西,是黄庭坚的《松风阁诗帖》,当时就买了一张回来,现在这个拓片还在我家里,这个就是父亲给我买的第一张原拓。

那个时候就已经知道传拓的基本原理和程序了。

”踏入了拓片的全新世界之后,王映晖便开始“玩”了。

他不仅自己铆足了劲儿地去“玩透”金石传拓之中的门道,更尝试着与志同道合之人一起“玩”、一起成长。

碑刻文献学通论

碑刻文献学通论

佛教有关碑刻文献的特点
1
形制多样:在作者所分的8种碑刻文献中,
佛教题材的碑刻文献散在于所有分类之中。
2
四种非佛教刻经 九种佛教刻经
3
4种非佛教刻经(1)塔铭
(唐)欧阳询化度寺邕 禅师舍利塔铭
大周西明寺故大德圆测法师佛舍利塔铭并序拓片
4种非佛教刻经(2)寺观碑
(唐)欧阳询化度寺碑
隋朝龙藏寺碑拓本
辞曰:惟王孝渊,严重毅□,□怀慷慨,……,爰示后世,台台勿忘,
子子孙孙,秉承久长。永建三年六月始旬丁未,造此石碑,羊吉万 岁。子孙自责,工人张伯严□。
中国自名为“碑”的最早实物, 是1966年四川出土的东汉永建 三年(128年)《王孝渊墓铭》
碑刻文献发展史的20个要点——05
东汉开始出现形体高大,镌刻精美 的丰碑,如《曹全碑》、《鲜于璜 碑》等,都是东汉名碑。 后世的石刻大抵都遵循汉碑的格局
碑刻文献发展史的20个要点——11
唐代怀仁的集王《大唐三藏圣教序 》历经20年的艰辛方成,俗称“千金 碑”或“七佛圣教序”,现藏于西安碑 林。
碑刻文献发展史的 20个要点——12
碑刻文献发展史的20个要点——13/20
(13)从唐代开始,寺观碑得到大发展,以李邕的《灵岩寺碑颂》为代表。(14)宋代 开始碑刻走下坡路,但少数民族文字碑大量产生,法书碑出现,留下了一批图碑,产生了 一定数量的白话碑。 (15)真正大量从文献价值的角度研究碑刻的是宋代的欧阳修。他 的《集古录》是第一部汇集、整理、研究碑刻文献,并利用碑刻文献考证历史的专著。

1
著 目

前言
1. 碑刻——世界“石文化”的一种
2. 选材:石头的神圣性 3. 内容:碑以载“道”

西泠印社善本碑帖精华系列

西泠印社善本碑帖精华系列

西泠印社善本碑帖精华系列西泠印社是中国著名的印刷艺术机构,以其精湛的印刷技艺和珍贵的善本碑帖而闻名于世。

善本碑帖是指具有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古代书法作品的复制本。

西泠印社善本碑帖精华系列是该机构特别推出的一系列精品印刷作品,包括了许多著名的碑帖作品,展示了中国书法的瑰丽之美。

西泠印社善本碑帖精华系列的特点之一是其严格的复制工艺。

在复制善本碑帖时,西泠印社采用了最先进的印刷技术和材料,力求将原作的每一个笔画、每一个细节都完美地呈现出来。

同时,西泠印社还注重保护原作的完整性,尽量避免对原作进行过多的修复和修饰,以保持其原汁原味的艺术风貌。

西泠印社善本碑帖精华系列的另一个特点是其丰富的内容。

该系列涵盖了众多著名的碑帖作品,包括了《孔子庙堂碑》、《颜真卿多宝塔碑》、《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等等。

这些作品代表了不同朝代、不同风格的书法艺术,展示了中国书法的多样性和博大精深。

西泠印社善本碑帖精华系列的作品不仅在技术上精湛,而且在艺术上也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

每一幅作品都展示了书法家们的独特风格和精湛技艺,无论是线条的流畅与否,笔画的浓淡变化,还是字形的工整与否,都体现了艺术家们对于书法的深厚造诣和对于美的追求。

西泠印社善本碑帖精华系列的作品不仅可以供人欣赏,还可以供人学习。

对于书法爱好者来说,这些作品是学习和研究中国书法的宝贵素材。

通过仔细观察和模仿这些碑帖作品,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书法的基本技巧和规律,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

西泠印社善本碑帖精华系列的作品还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由于其精湛的印刷工艺和珍贵的原作选择,这些作品往往被视为艺术品而备受藏家青睐。

同时,由于西泠印社的声誉和影响力,这些作品的收藏价值也随之提升,成为投资者眼中的宝贵资产。

西泠印社善本碑帖精华系列是中国印刷艺术中的瑰宝,展示了中国书法的卓越魅力。

通过这些作品的欣赏和学习,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国书法的博大精深。

同时,这些作品也具有一定的收藏和投资价值,成为艺术品市场的热点。

碑帖的传拓与影印——写在《中国碑刻全集》出版之际

碑帖的传拓与影印——写在《中国碑刻全集》出版之际

卷 东 汉 熹 平石 经 》 跛文 三 十四 卷 和三
纪事 于其 上 , 其后 沿 习成 风 ,碑 遂 为划 辞 而 围 魏 三 体 石经 》 十七 卷 等传 拓 之本 , 其 中 还 有 早 于隋 的南 朝 粱代 的 传拓 之 本 由此 可
( 马衡 《 将 斋 金 石 丛 稿 几
战 国 年 闻 . 町知此 计 的右 刘 与竹 未 简 犊、 缣 刻帖 在晋 、 隋 、 者和 五 代时 期 就 已经 出现 ,
如 战 国时 期 秦 国的 《 石鼓 文 》和 属 于 三营 体 帖 北宋 时 , 太宗 赵 是 访赡 民 间所 藏 的历 代 系的 中 山 国守 丘 刻 石* 部 可 做 为石 女 名家书法,命大臣王著编为十卷.于淳化三 忱 字 在 此时 逐 渐兴 起 的 重要 佐 证 清 代的 龚 自 年 (9 年 )购 刺 于 枣 木版 上 后 木皈 毁 , 92
与影 印
集 出版 之 际
我 国 在 石 碑 上 镌 刻 文 字 的 历 史 十 分 悠 彝 进人 到 或 记 石 的 重要 原因 久 .是 古代 先 民的 一 种遗 风 石刻 文 宁究 竟
历 代的 石 划 文f 见 陴 碣 、摩 崖 、墓 #多 =
始干何时 ,迄争尚不能做出准确的论断。文 志
泰 山封 禅 剁 石》 和 传孔 子 所 书的 《 廷陵 季 丰 富 , 所以 在 形 制辑 异
功 用 不 同的 石刻 文
子 墓 刺石 》 等 等 ,或 是千 古 无征 ,中 由附 会 字中晟具有代表性。清人叶昌炽认为 凡刻 的 伪 划 ,或 是 早 已受 传 。 如 夸 只 有 商 代 的 石之 文 ,皆 谓 之碑 ,当 是 汉以 后 始 ( 叶
墨子 -非 命 下 》 一 书 中 已 有 “ 于 古代著名书法家的字迹摹勒在石上.专f】 书 用 竹 帛 ,锤 于 金 石” 的 记载 . 墨子 生 当春 秋 、 帛 ,青铜 器 物 都可 以 用来 撒 为文 字 的载 体 。 做 临 习档 法的 范 本 .也 控称 为 “ 法帖 ” 相 传 而 现 夸 能 见 到 的 年 代 最 早 的 则是 宋 代 的 刻

传拓与碑刻档案的耐久性

传拓与碑刻档案的耐久性

传拓与碑刻档案的耐久性
欧秀花;张睿祥
【期刊名称】《机电兵船档案》
【年(卷),期】2012(000)001
【摘要】拓片是记录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在中华民族数千年文化的传
承中,拓片的作用不容忽视。

拓片也称为传拓术、摹拓术,这一技术是将碑刻档案上的图文转印到纸张承印物上的一套完整的工艺方法,被普遍运用在金石文字及其图像上,尤其是石刻文字。

传拓作为我国传统技艺,据考证约始于唐代初年,宋代盛行,跨越元、明、清直至民国初年都不曾衰落,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拓片直接反映文物的表面信息,不仅能复制可棰拓档案表面的文字、纹饰图案,亦可记录棰拓时表面的损泐情况,而且可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拓本推断碑刻档案的历史背景,彰显了弥足珍贵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总页数】3页(P32-34)
【作者】欧秀花;张睿祥
【作者单位】天水师范学院;天水师范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7.41
【相关文献】
1.碑帖的传拓与影印——写在《中国碑刻全集》出版之际
2.碑帖的传拓与影印——写在《中国碑刻全集》出版之际
3.穿越时空的传拓\r—\r评王仁海和他的『博
古颖传拓』4.北石窟寺摩崖碑刻传拓记5.我国的碑刻传拓技法与碑刻文物保护技术探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碑刻的种类、演变与书法的关系doc

碑刻的种类、演变与书法的关系doc

碑刻的种类、演变以及与书法的关系■华人德一、碑刻的种类中国碑刻按种类分,大致有刻石、碑碣、墓志、摩崖、石阙、石经、造像记及杂类等。

但是这样分类也只能就其大概,其形式、内容、功用方面往往有交叉。

如西晋和十六国、北朝时期,有些墓志就做成碑的形状,设置在墓室、墓道里。

造像记也有做成碑的形式,而称之造像碑。

四川等地的东汉崖墓,往往在墓室石壁上刻有题记,记年月、姓名、造墓大小、价值等。

简单的仅刻死者姓名。

形式是摩崖,而内容则近碑志。

以上所列各类碑刻,其所立或为纪功述德,垂之久远;或为标识冢墓,以示来昆;或为正定文字,启明后学;或为发愿祈祷,修福禳灾等,初无流传书法之意图。

而宋代及以后的刻帖,有木刻,有石刻,而以石刻占多数。

刻帖之动机是摹刻名人、书家的书迹,用以保存、传拓,化一身为千万,可作观赏、临习。

其所研究刻帖的学问称之为帖学。

帖学,一般不包括在传统的金石学中。

专门研究碑刻的学问称之为碑学,是金石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刻帖,不在碑刻种类之内。

二、各类碑刻的演变以及与书法的关系1、刻石立于宗庙、坟墓,刻有铭文的碑之实物,到东汉中期才大量出现。

后人于是将发现的新莽以前凡刻有文字之石称之为“刻石”。

“刻石”的名称来源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巡游天下,先后在沿海地区的峄山、泰山、琅琊台、之罘、之罘东观、碣石、会稽等地立石刻辞,以颂秦德。

这些在《史记》里有记载,都有“刻石”、“刻所立石”之称。

战国时秦国的《石鼓文》,金石文字学家唐兰就起名为《雍邑刻石》。

中山国有《公乘守丘刻石》。

秦代有《峄山刻石》、《琅琊台刻石》等。

西汉则有《群臣上醻刻石》、《五凤二年刻石》、《麃孝禹刻石》、《连云港界域刻石》。

新莽时有《居摄二坟坛刻石》、《莱子侯刻石》等。

也有如《鲁北陛石题字》、《霍去病墓石题字》、《杨量买山地记》、《鲁孝王陵塞石》等则以其形式、功用来命名。

这些石刻可归入杂类里面。

后世少数石刻也有称作“刻石”的,如高句丽《好太王碑》,它是一块高六米多,不规则立方柱体的巨石,石质粗糙有小孔,四面刻字,非碑的形制,故亦有称之为《广开土王纪功刻石》。

启功:书画碑帖全能的鉴定家

启功:书画碑帖全能的鉴定家

28启功:书画碑帖全能的鉴定家□ 王连起2005年夏,启功先生逝世,我在纪念先生的文章开篇写道:“启功先生逝世,中国失去了一位学识渊博的国学大师,一位并世少有的伟大教育家,一位独步当代甚至不让古人的大书法家,一位可以说完美继承了中国文人画优良传统的画家,一位才思敏捷而又能入古出新的诗人,一位古书画碑帖全能的权威鉴定家;于我,则从此失去了一位悉心指教关心、爱护我的恩师。

”从1978年至先生逝世,我大概是向先生登门请教最勤的人之一。

每看到各色人等向先生求字、求画,无论春秋寒暑,无休无止,我便不由得想起元代诗人方回写赵孟頫的诗:“不合自以艺能累,天下善书今第一……小者士庶携卷轴,大者王侯掷缣帛。

门前踏破铁门限,苦向王孙觅真迹。

”都是旧王孙,都有各方面超人的艺术才能,正缘于此,先生同赵孟頫还有一个非常相似之处,这就是元诗四大家之一的杨载在赵孟頫行状中说的:“然公之才名,颇为书画所掩,人知其书画而不知其文章,知其文章而不知其济济之学。

”所以,我虽然这里谈的是古书画碑帖鉴定,但行文伊始,还是要把先生的学术和教育成就放在前面的。

 最近看到一种分类法,将三位鉴定家老先生各自贴上一个标签:徐邦达先生是技术鉴定,谢稚柳先生是艺术鉴定,启功先生是学术鉴定。

还有将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讨论《溪岸图》时的美国的高居翰、方闻和中国的启功,也都各给定了一个什么派,启先生大概是经验派吧。

但中国古代书画鉴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除需要艺术本身各方面的知识外,还需要其他一切有助于鉴定的学问。

术业有专攻,专家各有所长,绝不能偏废,也不能以此代彼,用简单的名派称谓来区分,是不准确的。

徐邦达先生解放初至“文革”结束确实搁置了画笔,但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经是成名的画家了,其书法笔法变化之丰富,亦为当代少有。

启功先生早年是为了题画才发愤练习书法的,其画名,特别是书名更是无法否定的。

另外,更有人将传统的书画鉴定方法称之为“眼学”鉴定,而将依靠科技手段检测的方法称为“科学”鉴定,并将二者对立起来。

石碑拓片的历史文献价值

石碑拓片的历史文献价值

石碑拓片的历史文献价值拓片是记录中华古代文明的重要载体之一,也是一门艺术和技艺,收藏家将拓片作为其文化和学术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考古学者和文化研究机构及学者研究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拓片的概念是什么呢?拓片又是如何制作的呢?对我们的作用又有哪些呢?下面我就这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一、拓片的慨念拓片是记录中华古代文明的重要载体之一.中国国家图书馆是世界上收藏拓片最多的单位,截至二00五年十二月三十一日,藏有石刻,青铜器,甲骨等拓片约二十五万件.拓片,指将碑文石刻、青铜器等文物的形状及其上面的文字、图案拓下来的纸片。

这是我国一项古老的传统技艺,是用宣纸和墨汁(红色颜料),将碑文、器皿上的文字或图案,清晰地拷贝出来的一种技艺。

两宋时,拓片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并延续至今。

宋太宗时,《淳化阁帖》的问世,更是带动了刻帖的兴盛,引发了文人收藏、记录、研究古物的风气,宋代著名的文学大家欧阳修自号“六一居士”,其中的一个“一”便是指他收藏并引以为傲的“一千张拓片”;赵明诚、李清照也深陷这股热潮,他们“取上自三代,下迄五季,钟鼎、甗、鬲、盘、匜、尊、敦之款识,丰碑、大碣,······凡见于金石刻者二千卷,······是正讹谬,去取褒贬”,编为《金石录》;夫妇二人“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及“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的书斋之乐,一直被后世传为佳话。

金石学大盛则是在清代,从乾嘉到同光年间,黄易、阮元、吴大澂等前赴后继。

履荒榛,探窈壑,登危峰,伐颓垣,访碑拓碑,并出版一系列理论著作,共同迎来了传拓技艺及拓片收藏的鼎盛期。

此风潮至民国时期尚有余波,胡适、郭沫若、齐白石、鲁迅先生等均热衷收藏拓片。

古代金石学者和收藏家将拓片作为其文化和学术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借助拓片,研读铭文,以考订经史,鉴定古物,编纂谱录。

碑帖拓片收藏基础知识课件资料

碑帖拓片收藏基础知识课件资料

碑帖拓片收藏基础知识碑帖拓片收藏刍议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并没有全部记载于浩瀚博大的史书里,悠久的灿烂古文化,也没有全部积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是碑帖(石刻)保存和丰富了我国的历史文化及其艺术价值,成为我国极其宝贵的历史档案和艺术宝库。

为研究我国历代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历史、人物、书法、绘画艺术等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中国古代碑帖(石刻),大致可分为刻石、碑碣、墓志、墓莂、石阙、摩崖、造像、塔铭、画像、浮图、刻经、界至、医方、井阑、桥柱、题咏、题名以及诗文杂著等,几乎无体不包,内容十分丰富,涉及范围广泛。

碑帖(石刻)艺术自出现以来,历经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元、明、清及民国,直至新中国诞生,可以说代有佳刻,至今不衰。

其文种除汉文以外,还有满文、蒙文、维文、回文、吐蕃文、西夏文、女真文以及外文等。

碑帖(石刻)的文体有甲骨文、金文、大小篆、隶书、魏书、楷书、草书、行书及民间一些创意字等。

其内容大多是王朝建国、典章制度、战功记录、封疆定界、农业丰歉、社会治乱、宗庙立主、世族谱系、抗灾济民、掘井开路、立界买地、书札医方、名人经传、游览题名等。

中国碑帖(石刻)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故其拓片一直成为历代金石、书法、艺术、文学、史学等文人墨客及其书画商人竞相收集珍藏的艺术品。

宋代欧阳修一生收藏碑帖(石刻)拓本一千卷余,并编写了《集古录》,开拓片收藏研究大家之先河。

赵明诚与妻李清照一生酷嗜金石彝器,对两周以来金石遗文无所不涉,后辑成《金石录》传世。

明、清及民国更是碑帖(石刻)拓片收藏之高潮。

如董其昌、赵崡、王铎、金冬心、翁方纲、包世臣、陈介祺、端方、杨守敬、罗振玉、康有为、张伯英、朱文钧、周肇祥、鲁迅、于右任等等都是收藏拓片大家之代表。

如明代万历中叶的关中奇士赵崡,30余年间遍足中国大江南北收藏碑帖拓片,曾以白金百两从一破落官宦手中购得宋拓《麓山寺碑》及《画像赞碑》拓片,并著有《石墨镌华》传世。

碑刻神品经拓大成

碑刻神品经拓大成

碑刻神品经拓大成作者:皮卡来源:《艺术品鉴》 2016年第11期一件曾经被赵之谦、康生、谷牧收藏,有康生、郭沫若题跋的碑帖拓本《汉菜子侯刻石》初拓本在广东崇正2016春季拍卖会上拍出了2070万元的高价,创下了拍卖场上碑帖拓片成交的最高纪录,引起业界广泛关注。

拍卖市场如此不景气,多少艺术珍品咬碎了牙想把自己推销出去,《汉菜子侯刻石》初拓本的高价成交简直让流拍或低价拍出的“书书画画”们红了眼眶……说起来,碑帖拓本在收藏市场一向被认为是高门槛的冷门收藏,艺术市场高歌猛进、天价频出的时候,它沉默着,不被重视;艺术市场一片哀歌、处处流拍的现在,它一鸣惊人,却未必被了解。

有人说碑拓是黑老虎、是黑马,终于被发掘价值了,呵呵,回首看历史,人家其实一直在艺术收藏的金字塔顶端傲视群雄。

碑拓——过去既有辉煌的往事,将来也会有远大的前程——因为它才是古往今来,真正被收藏家、文学家、艺术家、历史学家等等大咖们万分渴望、用尽手段、千金散尽、无论如何都要弄到手中珍藏的“宝中之宝”。

碑拓那辉煌的过往提起碑帖拓本,往专业了说,这四个字,那含义可深了。

碑,泛指历代带有文字的刻石,包括碑碣、摩崖、墓志、经幢、石阙、塔铭、石经、画像石等等。

其中,石碑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石刻,数量众多,铭文内容丰富多样。

帖,《说文解字》解释为“帛书也”。

古人把书写在丝织品上的字迹,称之谓帖。

后来帖的范围逐渐扩大,一般泛指笔札,其中包括书信及其小件帛书和纸书。

后世为保存和推广流传石刻铭文等,以手札、散绢、另纸等为底本选摹上石,然后拓制成片或据片裁订成本,这种整理出来的东西,统称为“帖”,又称“法帖”。

拓本,把刻在金石器皿上的文字图案,用纸拓下来,叫拓片,把拓片装订成册,叫拓本。

拓本又有打本、脱本、蜕本等名称。

“帖”应是最亲民的,小学生想练字都会跟爸爸妈妈讲,买几本字帖来学。

对普罗大众来说,碑、拓则比较陌生(除了墓碑、纪念碑)。

碑的最早称谓起源于汉代,《说文解字》解释为“竖石也”。

《中国国家图书馆碑帖精华》编辑漫谈

《中国国家图书馆碑帖精华》编辑漫谈

《中国国家图书馆碑帖精华》编辑漫谈
赵海明
【期刊名称】《中国书画》
【年(卷),期】2003(000)005
【摘要】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前身是清末创建的京师图书馆,经过京师图书馆到北平图书馆、北京图书馆,再到国家图书馆的发展历史,最终成为亚洲规模最大、收藏最多、在学术上最具权威性的综合图书馆。

在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国家图书馆上承宋、元、明、清历代皇家珍藏,旁搜明清以降南北藏书家毕生之积聚,又经本馆几代专家之努力购求,更益之以当代名士之无私捐赠,使馆藏文献已经超过2300多万册(件),其中260余万册古籍善本、金石拓片,不乏汉唐遗册,宋元名珍,可谓汇众流以成书海,聚珍品而称大观。

如何使这些珍贵的资料再现于社会,服务于社会,是编辑出版该书之初衷。

碑帖拓本的出现,以载籍为据始于梁、隋,若
【总页数】1页(P119-119)
【作者】赵海明
【作者单位】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92.2
【相关文献】
1.漫谈启功先生的古书画碑帖鉴定
2.荟萃瑰宝嘉惠艺林——评《中国国家图书馆碑帖精华》
3.编辑的牺牲精神:马克思,恩格斯编辑思想精华论
4.编辑是一次旅行
\r——《三秦生物多样性精华之地》编辑手记5.内植沃土外汲精华--余华小说漫谈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黑老虎”的鉴藏

“黑老虎”的鉴藏

“黑老虎”的鉴藏李鹤年先生是老一辈书法家,其书风典雅清秀,流动畅达,名震津门.同时,他还是碑帖收藏和鉴藏大家,长期以来,他广泛搜集甲骨.青铜及汉魏六朝和隋唐石刻拓本,所藏甲骨文400多片,历代石刻墨本七八千纸,著述颇丰。

笔者现将其碑拓鉴定的论述和见解整理成文与读者一同共享。

言及碑帖鉴定,先得弄清碑帖的概念。

何谓碑?碑原指没有文字的竖石,后来指刻有文字竖立起来作为永久纪念的石头。

广义上泛指刻石、碑、碣、墓志、塔铭、造像、石阙、摩崖、题名、画像题字等刻有文字的石刻,狭义上是指许多石刻种类的一种,一般可分为碑阳、碑阴、碑侧、碑额、碑座等。

何谓帖?从狭义上讲,名家写的诗文、信札、帛书等墨迹手书称为帖;从广义上讲,凡供习字者作为范本的拓本或影印本统称为帖。

碑帖合在一起讲,则一般是指石刻、木刻前人或名家法书墨迹的拓本或印本。

拓本一般是指用纸墨从铜器、石碑拓印出来的文本。

历代碑帖真本不仅是研究书法的重要资料和习字临摹的范本,而且是非常可贵的历史文献资料,历来为书法家、史学家、收藏家所重。

鉴定碑帖主要是与墨本打交道,所以有人戏称其为“黑老虎”的学问。

李鹤年先生结合个人收藏和自己考订碑帖的体会,论述了唐代以来碑帖的墨色和传拓特点。

唐拓的碑帖很少,或者说基本上没有。

有正书局出版过唐拓《九成宫醴泉铭》石印本,敦煌石室出的《温泉铭》、《化度寺碑》,还有所谓唐拓柳公权《金刚经》,也只见过印本,并未见过真正的拓本。

究竟可信不可信难以定论。

近人李宗瀚收藏有所谓唐拓虞世南《夫子庙堂碑》,是在日本印的.翁方纲题字为‘唐石本’,是否唐拓,不好定论。

也许是陕西人翻刻的。

宋拓的碑帖,有浓墨的,也有淡墨的。

浓墨的拓本距今天已有九百余年,墨色已不完全是黑的,微微有些泛蓝,颜色很美!尽管是浓墨所拓,但并没有盖上纸纹。

如宋拓《琅邪刻石》,后面有王襄、方若、启功、谢稚柳等鉴定家的跋。

琅琊刻石原在山东诸城,现收藏在中国历史博物馆。

史载,秦始皇东巡刻石有《峄山》、《泰山》、《之罘》、《琅琊》、《东观》、《碣石》、《会稽》,均为秦相李斯所书。

集王羲之书圣教序碑宋拓本印本的梳理(六)新中国宋拓印本综述

集王羲之书圣教序碑宋拓本印本的梳理(六)新中国宋拓印本综述

集王羲之书圣教序碑宋拓本印本的梳理(六)新中国宋拓印本综述印本综述是版本控们的最爱,集王圣教在众碑中可占三“最”:宋拓最多,出版最多,佳印最多。

由于印本实是数不尽数,这回统计将依优先级登载:首先是一手材料印本,其次是晚清至民国时期旧印本之翻印(如已有新出一手材料印本,则旧本之翻印均不载),所有翻印自新印本者一概拒入。

(一)北宋拓:张应召本(甲种):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最佳印本为作家出版社“中华法书文集”原色册页近原装本,另有中华书局“三名碑帖”、安徽美术出版社“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法帖书系”(缩小)、故宫出版社《王羲之王献之书法全集》等原色印;其它有日本柳原书店《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法书大观》、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法书萃英”、“历代名帖自学选本”等黑白印。

张应召本(乙种):又常名翁方纲跋本,现藏上海图书馆。

最佳印本为上海古籍出版社“翰墨瑰宝”原色册页精装本,先出套装版,后出单行版;另有故宫出版社《王羲之王献之书法全集》中原色印(略放大);其它有上海古籍书店12开黑白印。

刘铁云本:亦称内库本,现藏日本三井。

最佳印本为日本二玄社“原色法帖选”原色册页精装本;其它有作家出版社“中华法书文集”原色印。

另有二玄社“扩大法书选”原色放大印,虽仅择前456字,但微距摄影极精细,信息量丰富。

崇恩墨皇第一本:现藏天津博物馆。

最佳印本为西泠印社“碑帖善本精华”木夹子原色册页近原装本;其它有文物出版社蓝皮8开、故宫出版社《王羲之王献之书法全集》等原色印。

戴明说本:又常名王铎跋本,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印本唯见故宫原色册页复制品,印制较佳。

张松本: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印本唯见故宫出版社《王羲之王献之书法全集》原色册页本,印制佳。

刘正宗本:旧称陕博本,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

最佳印本推荐两种:一是陕西师范大学与台北戴胜山房原色珂罗版原装册页复制品,一是文物出版社线装原色宣纸本;其它有文物出版社蓝皮8开、上海古籍出版社“西安碑林名碑精粹”原色印,以及文物出版社精、简两种线装珂罗、12开、16开“历代碑帖法书选”、陕西人民出版社“陕西名碑拓片选”、蓝皮线装等黑白印。

拓印成册值千金

拓印成册值千金

拓印成册值千金作者:雨田来源:《收藏/拍卖》 2018年第5期历史上,多少已散失毁坏的金石古物,因有拓本传世,后人才得以感受原碑刻的内容及风采,如汉《西岳华山庙碑》、北魏《张玄墓志》、东吴《天发神谶碑》以及唐柳公权《宋拓神策军碑》等皆为孤本。

若没有拓本成集,很多古物将难睹庐山真容,遂成“迷局”。

墨与纸,是保存和传承中华文脉的两大载体。

当墨书于纸上,成就行云流水的书法艺术,当墨印于纸上,则忠实记录下古时金与石的文字花纹,成为存世的拓本,让后人得以窥探古物的原貌,知晓蕴藏其中文字内容。

自北宋兴起的金石学,正是依靠拓本在历代文人的手中传承各自鉴藏、研究的成果。

故传拓作为一种记录手段,令年代久远、具有极高文献价值的金石原物得以留传,起到补经证史的作用,其技艺精湛者更具有独特的鉴赏价值,供后人观摩、学习。

历史上更有金石学者专门将拓片编辑成册之先例。

明代隆庆时期,金石学家顾从德于1572 年编辑《集古印谱》,将其本人及他人所藏的150 枚玉印、1600枚玉铜印收录其中,开创了原印钤盖拓谱的先河,刊行后在金石界引起了极大震动。

《集古印谱》在题列编排、用笺规格、译文考证等方面都极其细致,为以后的印谱形制奠定了基础。

而近年,亦有《秦汉瓦当拓片精品集》出版,收录秦汉精品瓦当拓片450 幅,实物图录142 品,以及名家拓片题跋23 幅。

实为金石界研究瓦当者的极佳资料。

将拓片编辑成书,可将观赏、研究、临摹合于一体,极大程度方便金石收藏与文化研究爱好者相互交流,也便于拓片的保存与文化传承。

正因如此,古时上好的拓片一幅难求,拓片集更价值不菲。

晚清时,一张名碑拓片和一张名家字画等值,而一本剪裱宋拓,价格更是超过一张宋画。

清代文人朱文钧曾以两幅价值4000 块大洋的书画外加房产换得了宋拓《醴泉铭》,而当时七八百块大洋就能在北京买一座四合院,“一张好拓片,一座四合院”的说法也由此而来。

传承岭南文脉生生不息历代研究金石的文人学者,多以传承华夏文脉为己任,金石学得以薪火相传。

碑刻集联影印丛帖:汉郙阁颂集联拓本

碑刻集联影印丛帖:汉郙阁颂集联拓本

碑刻集联影印丛帖:汉郙阁颂集联拓本介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碑刻集联是一种常见的艺术形式,它结合了书法、诗词和文化内涵。

汉郙阁颂集联拓本是一本收录了许多汉代郙阁颂碑的影印丛帖。

本文将对这本拓本进行全面的探讨,包括其背景、历史意义、艺术价值以及对当代文化的影响。

背景汉郙阁颂碑是汉代著名的碑刻之一,由汉武帝刘彻亲自题写。

在中国古代,碑刻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它通过刻写文字和图案来传达并保存人们的思想、文化和历史。

汉郙阁颂碑以其卓越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被誉为是中国古代碑刻艺术的瑰宝。

历史意义文化传承汉郙阁颂集联拓本的出现,使得汉郙阁颂碑的内容能够被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

通过拓本的传播,这些优秀的碑刻作品得以得到保护和保存,对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研究汉郙阁颂碑作为汉代文物,对于研究汉代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通过对拓本的研究,人们可以深入了解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为研究汉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艺术价值书法艺术汉郙阁颂碑以其卓越的书法艺术而闻名。

汉武帝亲自题写的碑刻字体挺拔刚劲,线条流畅有力,具有浓厚的汉代特色。

汉郙阁颂集联拓本将这些优秀的书法作品呈现在读者眼前,让人们领略到汉代书法的独特魅力。

诗词艺术汉郙阁颂碑不仅书写精美,其中还包含了许多有意境的诗词。

这些诗词以其雄浑激昂、意境深远的特点,展示了汉代文人的才华和情感表达能力。

拓本中的这些诗词作品,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欣赏、学习和传承优秀诗词的宝贵资源。

对当代文化的影响传统文化的弘扬汉郙阁颂集联拓本的出现,使得更多人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通过对这些碑刻的欣赏和研究,人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古代文化的魅力,还可以从中汲取灵感,为当代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提供源头活水。

艺术教育的推广汉郙阁颂集联拓本不仅对专业人士有着重要意义,也可以成为艺术教育的重要资源。

通过对拓本的研究和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对书法、诗词等艺术形式的欣赏和创造能力,提高艺术素养和审美水平。

拓片题跋焉何异军突起?注意:精拓题跋,更具收藏价值!

拓片题跋焉何异军突起?注意:精拓题跋,更具收藏价值!

拓片题跋焉何异军突起?注意:精拓题跋,更具收藏价值!著名书法家丛文俊先生题跋汉瓦当拓片。

著名书法家芦荻先生在唐代《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拓片上的题跋。

著名篆刻家石开先生在商周兵器拓片上题:傲风冷冷,华丽亭亭。

兵戈息战,和平永宁。

2015年11月,吉林省书画收藏家刘先生参加中国嘉德秋季拍卖会古籍善本专场,感受到金石碑刻等文物拓片题跋异军突起——不仅成交率高,且多幅拍品成交价远远超出收藏家的心理价位。

在此后的大型拍卖会上,拓片题跋都备受竞买者关注。

刘先生分析:拓片题跋价格趋向走高,有多方面的原因。

主要原因是拓片题跋蕴含的诸多价值被越来越多的收藏家重新发现。

据有关资料:“题跋之体兴于宋,欧阳修、苏东坡、黄庭坚等人皆开风气之先者。

此后,题跋渐成文人学者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历久不衰”。

至清代金石学复兴后,为拓片书写跋语兴盛。

许多文人雅士热衷拓片题跋。

如今,在中国嘉德、西泠拍卖等拍卖会上可见诸多清代名人拓片题跋拍品,如金石学家陈介祺拓片题跋,书画家、篆刻家吴昌硕晋画像砖拓片题跋,金石学家、书法家张廷济拓片题跋,金石学家、书画家吴大澂拓印、题跋。

将金石碑刻等文物上的文字、纹饰、图案乃至器物本身的造型拓印在纸上的作品称“拓片”。

许多古代金石碑刻等文物的拓片透出不同时代的历史、文化、民俗等多方面的气息,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史学价值、艺术价值。

如有名家在其上题跋,则是锦上添花。

名家拓片题跋多是以精炼的语言,用书法艺术诠释、展示拓片所蕴含的考古、史料、文献、鉴赏、艺术、雕塑、书法等方面的内容。

“拓片”与“题跋”、形式与内容完美、和谐。

因此,精拓题跋,更具有收藏价值。

拓片题跋作者应具有广博的知识、丰富的拓片研究经验和深厚的文化修养,更重要的是应具有较高的书法艺术水平。

近年来,众多书画家与收藏家互动,辽宁沈阳、陕西西安、河南安阳、浙江杭州等多地举办拓片题跋展和研讨会推波助澜,致使拓片题跋进入更多的书画家、收藏家的视野。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篆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研究院研究员、吉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丛文俊先生拓片题跋获得广泛赞誉。

汉西岳华山庙碑拓本的故事

汉西岳华山庙碑拓本的故事

汉西岳华山庙碑拓本的故事汉西岳华山庙碑拓本的故事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只要公出到北京,总要去琉璃厂逛逛。

一次不经意间在松筠阁旧书店买了一函三本西岳华山庙碑字帖。

是民国年间出版的石印本。

华山庙碑据说是东汉桓帝时立的,毁于明中叶地震。

它的碑文拓片传世仅有四本、一、长垣本、宋拓。

流落到日本;二、三华阳本、四明本均为明拓,现存故宫博物院;四、顺德本、宋拓,现存香港中文大学。

我买的三个石印本,没有顺德本。

使我感到意外的是在长垣本的扉页上有民国初年北洋政府交通大臣、著名书法家、学者、收藏家叶恭绰先生亲笔的一篇短文,写于一九五0年除夕,现将短文抄录于滋;‘此华山庙碑拓三本清末同归端陶斋嗣狄楚清取付石印者也,其原拓本于民国初元端女将嫁袁项城之子,方筹资、袁馈以六万金,端氏不欲遑受,遂取以酬袁报,浚不知如何三本复散出,民十四、五年,四明本归潘复余,二本不明所在,李若农跋所称自藏之又一本吾曾见之,殆不易为延津之,合此汇印之三本,以后亦不易得矣。

散易聚难一切当心,如是观耳。

遐翁为,豁然题,时一九五0年除夕’。

上面短文大意是,清末当过两江总督也是收藏大家端方的女儿要嫁给袁世凯儿子,但嫁资不太多,袁世凯知道后给端方六万金,大概端方也很要脸,又没有很多钱,于是就把华山庙碑三个稀世拓本给了袁世凯。

我曾在陈重远先生老古玩铺一书读到,端方从一古玩商李云收购华山庙碑三个拓本花了一万两纹银。

由此看来,华山庙碑原拓本是从袁世凯家族失散的,怎么会有一本流落到日本去了,也闹不清楚。

叶老没有提及顺德本,此本大概是后来发现的。

叶老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

他的爱国不是抽象的,体现在对祖国文化的热爱。

他在给邓之诚著《骨董琐记全编》叙中有这样一段话:“有心之士,搜采残逸,考形象,述源流,存什一于千百,以供后之研索。

此其用,殆远胜飞钳捭阖者之所为。

所以报国,亦与今之驰骤坛坫,及冒锋镝矢者,何异!”一九五0年的除夕,刚刚解放不久,叶老在京城生活还算安逸,是不是老先生吃了年夜饭,喝了点酒,在书房里翻开喜欢的西岳华山庙碑,想起了往事而豁然命笔呢?我曾见过叶老的书法作品,也读过他一本文集,又得到他收藏并题写短文的三本帖,或许这就是机缘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碑帖的传拓与影印——写在《中国碑刻全集》出版之际文答辩【编者按】《中国碑刻全集》于20l O年1月由人民美术出版社正式自版。

是人民美术出版社11年磨一剑的精品力作+也是《中国美术舟类垒集*中的一个系列。

收录了中国古代从先秦到束元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碑刻60种,碑刻书体兼顾篆、隶、楷、行.草诸体.是连今为止.同类书籍中规模最大、最具学术性与权威性的&版物。

全集共6卷.圉片近弛00幅,璧体竖排,中式开丰。

奎书的首尾各有专家撰写的关于中国古代碑刻的研究性文章+每一种碑刻还附有专家撰写的有关该碑刻的说明文字,为读者提供了所需的信息。

空集中所收录的碑刻拓片均为北京故宫博物院、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上海博物馆、上海书画自版社、天津博物馆以厦私人收藏家收藏的该碑最早或最佳的拓片并由上进单位提供精良而清晰的反转片,精心编辑.精心制版特良印刷、装订+使#成为了目前为止有关中国古代碑刻编辑出版最佳最权成最精美的固书。

本文为木书副主编各嚣先生对碑帖的研究性文章,希望对研究碑帖方面的朋友有所帮助。

m≈十1日■g±§(68)I6*2m/24∞O D i^R*$m K}t2010*1月*l《∞目№n/|匕i自、№Ej匕nm MⅫ]2e¨‰/100735Ⅱ《自#/O L O65229381我国在石碑L镌刻文字的历史十分悠久.是古代先民的一种遣风。

石刻文字究竟始于何时.迄夸尚不能做出准确的论断。

文献记载或流传的夏代的《峋嵝碑》、商代的《比千墓刻石》.周代穆王时的《坛山刻石》.春秋时期的《管子》一书中记载的《泰山封禅§Ⅱ石》和传孔于所书的《延陵季子墓刻石*等等.或是于古无征,半由附会的伪刻.或是早已戋传。

如夸只有商代的《小臣系簋断耳铭文*.《妇好墓石磬刻文》为较早而又可信的石刻文字.文字大都简略,似是石女杖宇的先声。

Ⅸ墨子非命下》一书中已有“书于竹帛,镂于金石”的记载.墨子生当春秋,战国年闻.可知此时的石刻与竹术简牍,缣帛,青铜器物都可以用来做为文字的载俸。

如战国时期秦国的《石鼓文》和属于三晋体系的《中山国守丘刻石*都可以做为石i忱宇在此时逐渐兴起的莺要佐证。

请代的袭自珍曾对石刻文字的兴起有过这样的论述:“石在天地之间.寿非金匹也.其材巨形丰,其徙也难,即寿侔干金者有之.古人所以拾金而刻石也欤?”(龚自珍Ⅸ龚定盘集》)这也许就是古代纪事文字从。

唯勒鼎好书频道}i I*彝”进入到“或记于石”的重要原因。

历代的石刻文字多见于碑碣.靡崖、墓志、经幢、石阙、塔铭、石经.买地券、镇墓券、画像石、造像题记等等。

其中碑是最为常见的形制独特的一种石刻.虽然石刻不尽为碑,但由于碑的数量众多和铭文内容之丰富,所以在形制各异、功用不同的石刻文字中最具有代表性。

请^叶昌炽认为“凡划石之文,皆悄之碑,当是汉以后始。

’(叶昌炽《语石》)可知把带有文字的刻石统称为“碑”.其由来已久。

还有一种称为“帖”的石刻文字,是把古代著名书法家的字迹摹勒在石上,专门用做临习书j击的范本.也被称为“法帖”。

相传刻帖在晋、隋、唐和五代时期就已经出现,而现夸能见到的年代最早的则是宋代的刻帖。

北宋肘.太宗赵炅访购民间所藏的历代名家书法,命大臣王著编为十卷,干淳化三年(992年)购刻于枣木版上后木版毁,叉刻于石上,选就是著名的《淳化阁帖》。

此后,历经元、明、清和民国时期,公私刻帖蔚然成风。

碑与帖两者的形式、性质和用途是有所区BⅡ的。

简而占之:碑多为竖石,帖则以20i o$*3M n*3M1J ,m K.圩书频道横石为卡;陴的形制较大.碑石有的高町遍丈一【晡帖的形制较小,帖石多是高不盈尺。

碑的文辟内容止如近人马衡所1兑:“以述镑纪事于其h.其后枯习成风,碑遂为刻辞而设。

”“自有刘石以来,几蓖非纪事文字。

”(乌衡《儿将斋金石丛籀中国金石学概要》)帖的丈字多是模刻神代名家手迹.内容以简扎.诗空为丰,有些剖帖也模刻古代的-些金石文宁,盘¨碑刻、铜器铭史等。

碑的*体有篆隶、惜.行、草请体,帖则以行,草和小惜居多。

碑刻的书写者虽然不少是出自书法家之手,但是其书婴功用不是书法而是纪事而帖则是注重日法,选取前代名家书法束模刻。

以复制名家l B挂为主婴目的,后世多将碑与帖台称为“睥帖”。

碑帖田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学、宗教、文字学和枇法等学术厦艺术竹博,故为历代的学者和书址家所玲视。

碑帖除r可供人们观赏原石之外,人们更希望将刻在碑帖上的文字移录下来,复制成副本.以供学者研究和为研习书j击者川以临摹。

于是占代先民就发明了传拓技术.J}I传拓的方浩获取更多的拓本.以满足人口1的需要。

f々拓从字义卜讲.。

传”有相传继续2意.“拓’州屉指用纸和墨拓印碑帖上的文’},扯《隋书经藉志》中。

其相承传拓之本,犹在秘府”一语中,就m现了。

f々拓1i目。

法书叉i C簌了隋代的垒宝藏B叶_已有秦始皇采巡“帅々《会精制石》一卷,东泌《熹平石经*戏文二十四卷和_二国魏《_二体石经*f+七卷等传拓之本.扎中还有早f隋的晰朝粱代的传拓之本。

由此nr以推论,侍拓技术在6世纪时就已出现.有的学者认为传拓技术的出现应当更早,现代史学家范文澜认为:。

劓石技术却愈盏普遍而精工,好宇园好剿得保存J:九近.并由此发现摹拓术。

蔡邕学李斯.工篆书.似东汉时已有李斯的拓车。

‘(范文澜Ⅸ中国通史简编*)但是这种推断韬I缺乏文献配载和实物来证明,似尚难成立。

秦汉时期虽然石刹史字盛行.东汉也有纸的发明和制造.但由l。

当时串产力的低下,纸的使用尚未普厦.纸的质量也不高.作为传拓的基本材料.似难得到保证.I专拓技术在东垃出现尚为时过早。

我们现在能看到传拓最早的实物是发现干敦煌莫高窟减经橱的四种唐代拓奉.即唐欧阳向书《化度寺碑*,唐太宗车世民书《温泉铭》.唐柳公权书《金刚经*和无名氏拈《怫说大悲陀罗尼经》,在《温泉锦*拓本末尾连有“永徽四年八月围咎府粜毅儿(F缺)”唐初人题字行。

传f}|:的唐代拓本唯有此四种最为一I信.拓奉墨色均匀.笔画清晰.传拓的技法巳相当成熟。

f々拓的拄法足把纸濡撮,然后将纸覆狂划有文卞的碑帖石l I i i上.川划f把纸刷平.再Jf』特制的鬃刷轻轻击打打字处.使纸漂目进字口内.在纸与石面紧密贴台后,川拓包(也称扑于)蘸皋施拓.有时需要每次反复上墨。

由I聃进字画内的纸不受壤,而字画周捌的纸受垦,形成r黑康白宇的教来,待施墨均匀、字迹清晰显露出来后,把纸从石面上剥离,传拓就告完成,描取下来的墨纸就是“拓本1.还有“脱本”,。

蜕车”、。

打本。

,“墨车”等名称。

传拓这种技珐.前人也往往称为“椎拓”和。

毡蜡”:椎拓是指甩未帷将纸打平后施拓t毡蜡是指施拓时,为了防止在捶打时使纸不致破裂戒不损觳石面.要隔垫上一层薄毡冉捶打.拓时还要用水蜡涂在石面P,然后再上纸拓墨。

还有的是在拓好后的墨纸L涂一层薄蜡.以防霉蛀。

传拓这种复制方法从出现到成熟.其间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逐渐形成丁f々统的工艺。

恃拓技往的发明对中国古代碑帖文字内容的传播和历代忙法艺术忭品的保存作山丁i&大的贡献。

目前在我国流传r来的历代碑帖拓奉数量众多,其中不乏珍责的善本,共量有的是原陴帖刻廿已经亡抉.拓本成为倪存干世的唯一孤本,更是葫:址珍贵。

唐宋的拓本园传世币多,稀如星凤,也堪称珍奉。

近人柯凸i l l l曾蜕:”敦煌右室《温泉铭*.Ⅸ化度寺》、Ⅸ盘日4经》发现后,寰宇删始真有唐拓。

前人所夸唐束拓本者.粪多无据。

”(柯昌泗《语石异同评》)除了戟煌矗寰发现的四种唐拓奉之外.传世的虞世南#Ⅸ夫子庙堂碑》、褚遂良书Ⅸ孟法师碑》,魏接悟B《善才寺碑》、柳公扳书《神策军碑》等.也认为是传世唐拓本较可信者。

唐拓本中有的是用藏经纸.纸的质地坚韧,轻薄、精细。

传拓所用的墨质量也佳.墨色鳓黑光亮,可见唐代纸墨的品质十分优良.巳完叠适合传拓之用。

唐代的传拓方法主要采用j农墨擦拓,这种方法多适用于石面平控的碑帖。

从实物上看敦煌石富发现的唐代陴剥拓本就属于擦拓,此后的北宋也多用榨拓.到了明末清初仍然沿用这种方法。

从唐代韩斑《石鼓歇》“公从何处樽纸本.毫发尽备无差讹’的诗句中可看出唐拓《石鼓文》的精细程度.也El l证了此时侍拓技术的日趋精湛。

在唐代宫中璇有专职的拓书手(“拓”字刺体为。

掘”).专门从事复制nR*前人的法书墨迹,尤其是二王(羲之、献之父子)的樗法.主要采用摹拓和向拓的矗j戋,用薄纸或绢覆在原迹上钧出字的轮廓,然后在脚中填毒,或是把纸贴干窗户向光透明处双勾填墨,无}皂是摹拓和向拓所复制出的副本都与原怍无异,使后人往往误认为巍迹。

如传世的二乇墨迹多是唐人所谓的拓书和拓奉,与后世所谓的传拓和拓奉扁是两种不蚓的东西。

唐代的冯承素、赵模.诸葛贞和韩遭政等人都是当时有名的拓书手.至J。

他们是否也擅长于传拓刑无记载,但官中从事传拓的专门人材.也理应大有人在。

在唐代传拓碑刻文字.也称为“打碑”,叶昌炽《语石》论打陴一则中说。

又按庸幺宗《石暑章经》后.车齐古袭云,臣谨打本,分为上下卷,于光顺门奉献以闻。

”可知打碑之人在唐时已见干石刘。

半肇R国史朴*说:“德宗在东宫雅知扬崖州。

尝令打《李措洛碑》.钉齄以玩。

”寰《在《论书赋洼*中也说:“周宣王猎瑶十枚,上有篆文,兮见打奉。

”从唐人记述中可知把传拓称为打本是唐人的习惯用语。

传世的唐代拓本多为唐代的碑刻.唐以前的碑刻拓本有韩愈提到的战国时的K石鼓文*,拓车夸亦不传,还有一车故官所藏的东汉《武粱祠画像题字*也号称庸拓,流传的唐代拓本现在多已流戋海外。

来代的传拓技术更趋成熟。

北宋除了采用攘拓的传统技法之外.到了南来还出现了扑拓的方i土,扑拓可以适用干石面凹凸不平和粗糙的碑刻(如摩崖),或是字迹较小的碑和帖,朴拓较之擦拓更为精细人微.也更容易掌握墨色的浓淡.自来以后大多采用扑拓这种方法。

从传世的宋代拓本巾可以看到,有的是以薄纸作淡墨拓.有的则用厚纸作浓墨拓。

宋代传拓用纸的品种也更为丰富,有的用白麻纸、楮皮纸和竹纸,选些纸是以麻,树皮(如括、檀等树)和竹的纤维制成。

一般拓碎多用梧度纸,这种纸尺幅较宽.质地鞍厚,最适宜传拓丰碑巨碣t拓帖用纸多为白麻纸和竹纸。

据说《淳化阁帖》的初拓奉是用澄心堂纸和事廷琏墨.澄心堂纸是南唐后士李爆时所创制,宋代仍在仿制和使用选种纸。

明代张应文说这种纸“肤如卵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润.为一时之甲1。

率廷硅是南唐时的制墨名家.萁所制之墨以“坚如玉,文如犀。

而驰名。

可址在宋代传拓的材料更为讲究,拓工的技艺也亚为精判。

采代传拓技术的发展起因于来代金好书凝道.m*石学的盛行,金石学家对传拓和收藏金石拓本的需求增多.于是促进了传拓技术的发展和繁荣。

宋代欧阳修在《靠古录》中州出其所藏的拓本有l ooo多种.赵明诚的《金石录》记载井所藏的拓片也多达2000种。

米代传世的碑帖拓奉.帖多于碑.碑以东汉、魏评和隋唐居多,南北朝划轮少,只有|幸i朝粱时的《瘗鹤铭》、《萧敷暨敬太妃墓志》两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