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复习资料(1)
初中数学《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复习(1)》学历案

★想一想:要解决问题还缺什么条件?缺的条件能求出来吗?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总复习(1)【学习目标】1.梳理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的知识,能和老师一起有条理地描述本部分知识的结构,找出本部分知识与三角形的其他知识以及四边形知识之间的联系.2.能说出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并会用图形和符号表示出来;能利用该定义解决相应的简单问题.3.能借助特殊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数量关系和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记住特殊锐角的三角函数值.【评价任务】1.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老师的知识梳理过程,然后请根据老师画出的知识结构图,描述你对本部分知识的结构认识.2.请选取本部分的一个知识点,说一说它和其他相关知识的联系.3.在练习本上画一个直角三角形,标上相应的字母后,用符号语言写出其中一个锐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的表达式;从你的学习资料里找出一个需要利用三角函数的定义去解决的问题,然后跟同伴讲一讲.4.跟同伴比一比,看谁更快更好地记住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学习过程一、完善认知,构建体系二、具体例证,去伪存真问题1:如图1,在Rt △ABC 中,∠C =90°,AB =3, BC =1,则∠B 的正弦值和正切值分别为多少?问题1.1:如图2,在问题1下,延长BC 至点D ,使 BD =AB ,连接AD ,求cos D 的值.AC图1ACBD 图2★想一想:锐角三角函数值和角的度数有什么样的关系?问题1.3:如图,在△ABC 中,CA =CB =3,cos C =13,则cos B 的值为多少?请你思考并回答:(1)遇到什么样的问题时,首先考虑利用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去解决?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请你举出一个例子.(2)你能从上面的三个问题中,总结出解决问题的一般思维过程吗?问题2:在△ABC 中,若|2sin A -1|+(22-cos B )2=0,请求出∠C 的度数.请你思考并回答:在解决问题2时,是如何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点和正确的方向的?这种解决问题的思维能不能利用到其他问题中去?学习反思1、经历本课的学习后,你能体会到知识本身具有的逻辑关系吗?你认为认识这样的逻辑关系有什么样的好处?2、你对本课复习的基础知识牢固掌握了吗?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解决问题的思维和方法有什么新的认识?练习巩固1、已知在Rt △ABC 中,∠C =90°,tan A =34,求sin A 的值.2、已知∠BAC 在正方形网格线中的位置如图所示,则tan A 的 值为多少?3、根据图形给出的条件,求tan22.5°的值. A BC 图3 ABCAB22.5°45°。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十一章《一元二次方程》知识点复习(含答案解析)(1)

一、选择题1.方程22(1)10m x -+-=是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则m 的取值范围是( ) A .m≠±lB .m≥-l 且m≠1C .m≥-lD .m >-1且m≠1D 解析:D【分析】根据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及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求解可得.【详解】∵方程22(1)10m x -+-=是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210m -≠,解得1m ≠±,10m +≥,解得:1m ≥-,∴1m >-且1m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判断一个方程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首先要看是否是整式方程,然后看化简后是否是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2.某小区2018年屋顶绿化面积为22000m ,计划2020年屋顶绿化面积要达到22880m .设该小区2018年至2020年屋顶绿化面积的年平均增长率为x ,则可列方程为( )A .2000(12)2880x +=B .2000(1)2880x ⨯+=C .220002000(1)2000(1)2880x x ++++=D .22000(1)2880x +=D解析:D【分析】一般用增长后的量=增长前的量×(1+增长率),如果设绿化面积的年平均增长率为x ,根据题意即可列出方程.【详解】解:设平均增长率为x ,根据题意可列出方程为:2000(1+x )2=2880.故选:D .【点睛】此题考查了由实际问题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即一元二次方程解答有关平均增长率问题.对于平均增长率问题,在理解的基础上,可归结为a (1+x )2=b (a <b );平均降低率问题,在理解的基础上,可归结为a (1-x )2=b (a >b ).3.若用配方法解方程24121x x +=,通常要在此方程两边同时加上一个“适当”的数,则下面变形恰当的是( )A .2221212412122x x ⎛⎫⎛⎫++=+ ⎪ ⎪⎝⎭⎝⎭B .22241212112x x ++=+C .2412919x x ++=+D .241212112x x ++=+C解析:C【分析】 把原方程变形为2(2)621x x +⨯=,将2x 看成未知数,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即可.【详解】解:方程24121x x +=变形为2(2)621x x +⨯=, 2(2)62+91+9x x +⨯=∴2412919x x ++=+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关键是能正确配方.4.若整数a 使得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2210a x -+=有两个实数根,并且使得关于y 的分式 方程32133ay y y y -+=--有整数解,则符合条件的整数a 的个数为( ) A .2B .3C .4D .5B 解析:B【分析】对于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2210a x -+=有两个实数根,利用判别式的意义得到a-2≠0且2a+3≥0且△=2-4(a-2)≥0,解不等式组得到整数a 为:-1,0,1,3,4,5;接着解分式方程得到y=61a -,而y≠3,则61a -≠3,解得a≠3,从而得到当a=-1,0,4时,分式方程有整数解,然后求符合条件的所有a 的个数.【详解】解:∵整数a 使得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2210a x -+=有两个实数根, ∴a-2≠0且2a+3≥0且△=2-4(a-2)≥0, ∴31122a -≤≤且a≠2, ∴整数a 为:-1,0,1,3,4,5;去分母得3-ay+3-y=-2y ,解得y=61a -,而y≠3,则61a -≠3,解得a≠3, 当a=-1,0,4时,分式方程有整数解,∴符合条件的所有a 的个数是3.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根的判别式:一元二次方程ax 2+bx+c=0(a≠0)的根与△=b 2-4ac 有如下关系:当△>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当△=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当△<0时,方程无实数根.5.如图,在矩形ABCD 中,AB =a (a <2),BC =2.以点D 为圆心,CD 的长为半径画弧,交AD 于点E ,交BD 于点F .下列哪条线段的长度是方程2240x ax +-=的一个根( )A .线段AE 的长B .线段BF 的长C .线段BD 的长D .线段DF 的长B解析:B【分析】 根据勾股定理求出BF ,利用求根公式解方程,比较即可.【详解】解:∵四边形ABCD 是矩形∴CD=AB=a在Rt △BCD 中,由勾股定理得,2224BD BC CD a =++∴24a a +, 解方程2240x ax +-=得2224164x a a a a -±+=±=-+ ∴线段BF 的长是方程2240x ax +-=的一个根.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勾股定理、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勾股定理是解题的关键.6.已知2x 2+x ﹣1=0的两根为x 1、x 2,则x 1•x 2的值为( )A .1B .﹣1C .12D .12-D 解析:D【分析】直接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解答.【详解】解:∵2x 2+x ﹣1=0的两根为x 1、x 2,∴x 1•x 2=12=﹣12. 故选:D .【点睛】 此题主要考查了根与系数的关系,一元二次方程ax 2+bx+c=0(a≠0)的根与系数的关系为:x 1+x 2=-b a ,x 1•x 2=c a. 7.有1人患了流感,经过两轮传染后共有81人患流感,则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 )人.A .40B .10C .9D .8D解析:D【分析】设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x 人,则一轮传染后共有(1+x )人被传染,两轮传染后共有[(1+x )+x(1+x)]人被传染,由题意列方程计算即可.【详解】解:设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x 人,由题意,得:(1+x )+x(1+x)=81,即x 2+2x ﹣80=0,解得:x 1=8,x 2=﹣10(不符合题意,舍去),故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8人,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解一元二次方程,理解题意,正确列出方程是解答的关键.8.已知a 、b 、m 、n 为互不相等的实数,且(a +m )( a +n )=2,(b +m )( b +n )=2,则ab ﹣mn 的值为( )A .4B .1C .﹣2D .﹣1C 解析:C【分析】先把已知条件变形得到a 2+ (m +n ) a +mn ﹣2=0,b 2+( m +n ) b +mn ﹣2=0,则可把a 、b 看作方程x 2+( m +n ) x +mn ﹣2=0的两实数根,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得到ab =mn ﹣2,从而得到ab ﹣mn 的值.【详解】解:∵(a +m )( a +n )=2,(b +m )( b +n )=2,∴a 2+( m +n )a +mn ﹣2=0,b 2+( m +n )b +mn ﹣2=0,而a 、b 、m 、n 为互不相等的实数,∴可以把a 、b 看作方程x 2+(m +n )x +mn ﹣2=0的两个实数根,∴ab =mn ﹣2,∴ab ﹣mn =﹣2.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及整式的乘法,理解代数思想,把“a 、b 看作方程x 2+(m +n )x +mn ﹣2=0的两实数根”是解题关键.9.实数,m n 分别满足方程2199910m m ++=和219990n n ++=,且1mn ≠,求代数式41mn m n++的值( ) A .5-B .5C .10319-D .10319A 解析:A【分析】 由219990n n ++=可得211199910n n⋅+⋅+=,进而可得1,m n 是方程2199910x x ++=的两个根,然后根据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可求解.【详解】 解:由219990n n ++=可得211199910n n ⋅+⋅+=, ∴1,m n是方程2199910x x ++=的两个根, ∴19911,1919m m n n +=-⋅=, ∴4119914451919mn m m m n n n ++=+⋅+=-+⨯=-; 故选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熟练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10.若()()2222230xy x y ++--=,则22x y +的值是( ) A .3B .-1C .3或1D .3或-1A 解析:A【分析】用22a x y =+,解出关于a 的方程,取正值即为22x y +的值是.【详解】解:令22a x y =+,则(2)30a a --=,即2230a a --=,即(3)(1)0a a ,解得13a =,21a =-,又因为220a x y =+>,所以3a =故22x y +的值是3,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解一元二次方程,掌握换元思想可以使做题简单,但需注意220a x y =+>. 二、填空题11.若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210(0)ax bx a +-=≠有一根为2020x =,则一元二次方程2(1)(1)1a x b x +++=必有一根为________.x=2019【分析】对于一元二次方程设t=x+1得到at2+bt=1利用at2+bt-1=0有一个根为t=2020得到x+1=2020从而可判断一元二次方程a (x-1)2+b (x-1)-1=0必有一解析:x=2019【分析】对于一元二次方程2(1)(1)1a x b x +++=,设t=x+1得到at 2+bt=1,利用at 2+bt-1=0有一个根为t=2020得到x+1=2020,从而可判断一元二次方程a (x-1)2+b (x-1)-1=0必有一根为x=2019.【详解】解:对于一元二次方程2(1)(1)1a x b x +++=,设t=x+1,所以at 2+bt=1,即at 2+bt-1=0,而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ax 2+bx-1=0(a≠0)有一根为x=2020,所以at 2+bt-1=0有一个根为t=2020,则x+1=2020,解得x=2019,所以2(1)(1)1a x b x +++=必有一根为x=2019.故答案为:x=2019.【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二次方程的解:能使一元二次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是一元二次方程的解.12.对于任意实数a ,b ,定义:22a b a ab b =++◆.若方程()250x -=◆的两根记为m 、n ,则22m n +=______.6【分析】根据新定义可得出mn 为方程x2+2x ﹣1=0的两个根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可得出m+n=﹣2mn=﹣1将其代入m2+n2=(m+n )2﹣2mn 中即可得出结论【详解】解:∵(x ◆2)﹣5=x2+解析:6【分析】根据新定义可得出m 、n 为方程x 2+2x ﹣1=0的两个根,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可得出m+n=﹣2、mn=﹣1,将其代入m 2+n 2=(m+n )2﹣2mn 中即可得出结论.【详解】解:∵(x ◆2)﹣5=x 2+2x+4﹣5,∴m 、n 为方程x 2+2x ﹣1=0的两个根,∴m+n=﹣2,mn=﹣1,∴m 2+n 2=(m+n )2﹣2mn=6.故答案为6.【点睛】 本题考查了根与系数的关系,牢记两根之和等于﹣b a 、两根之积等于c a是解题的关键. 13.将一元二次方程(32)(1)83x x x -+=-化成一般形式是_____.【分析】先计算多项式乘以多项式并移项再合并同类项即可【详解】故答案为:【点睛】此题考查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掌握多项式乘以多项式合并同类项计算法则是解题的关键解析:23710x x -+=【分析】先计算多项式乘以多项式,并移项,再合并同类项即可.【详解】(32)(1)83x x x -+=-23322830x x x x +---+=23710x x -+=故答案为:23710x x -+=.【点睛】此题考查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掌握多项式乘以多项式,合并同类项计算法则是解题的关键.14.一元二次方程(x +1)(x ﹣3)=3x +4化为一般形式可得_________.x2﹣5x ﹣7=0【分析】利用多项式乘多项式的法则展开再利用等式的性质进行移项合并进行计算【详解】(x +1)(x ﹣3)=3x +4x2﹣2x ﹣3=3x +4x2﹣5x ﹣7=0故答案是:x2﹣5x ﹣7=0解析:x 2﹣5x ﹣7=0 .【分析】利用多项式乘多项式的法则展开,再利用等式的性质进行移项、合并,进行计算.【详解】(x +1)(x ﹣3)=3x +4,x 2﹣2x ﹣3=3x +4,x 2﹣5x ﹣7=0.故答案是:x 2﹣5x ﹣7=0.【点睛】本题考查一元二次方程的变形,属于基础题型.15.已知()0n n ≠是一元二次方程240x mx n ++=的一个根,则m n +的值为______.【分析】根据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定义把代入得到继而可得的值【详解】∵是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的一个根∴即∵∴即故答案为:【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定义因式分解的应用注意:能使一元二次方程左右两解析:4-【分析】根据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定义把x n =代入240x mx n ++=得到240n mn n ++=,继而可得m n +的值.【详解】∵n 是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240x mx n ++=的一个根,∴240n mn n ++=,即()40n n m ++=,∵0n ≠,∴4n m ++,即4m n +=-,故答案为:4-.【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定义、因式分解的应用.注意:能使一元二次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是一元二次方程的解.16.有一人患了流感,经过两轮传染后共有81人患了流感,若每轮传染中平均每个人传染的人数相同,那么第三轮过后,共有______人患有流感.729【分析】设每轮传染中平均每人传染了x 人根据经过两轮传染后共有81人患了流感可求出x 进而求出第三轮过后共有多少人感染【详解】设每轮传染中平均每个人传染的人数为x 人由题意可列得解得(舍去)即每轮传解析:729【分析】设每轮传染中平均每人传染了x 人,根据经过两轮传染后共有81人患了流感,可求出x ,进而求出第三轮过后,共有多少人感染.【详解】设每轮传染中平均每个人传染的人数为x 人,由题意可列得,()1181x x x +++=,解得18x =,210x =-(舍去),即每轮传染中平均每个人传染的人数为8人,经过三轮传染后患上流感的人数为:81881729+⨯=(人).故答案为:729.【点睛】本题考查理解题意的能力,先求出每轮传染中平均每人传染了多少人,然后求出三轮过后,共有多少人患病.17.若m 是方程210x x +-=的根,则2222018m m ++的值为__________2020【分析】根据m 是方程的根得代入求值【详解】解:∵m 是方程的根∴即原式故答案是:2020【点睛】本题考查一元二次方程的根解题的关键是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定义解析:2020【分析】根据m 是方程210x x +-=的根,得21m m +=,代入求值.【详解】解:∵m 是方程210x x +-=的根,∴210m m +-=,即21m m +=,原式()222018220182020m m =++=+=.故答案是:2020.【点睛】本题考查一元二次方程的根,解题的关键是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定义.18.已知关于x 的方程2x m =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则m =________.0【分析】先将方程化成一般式然后再运用根的判别式求解即可【详解】解:∵关于的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关于的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02-4m=0解得m=0故答案为0【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一元二次解析:0【分析】先将方程化成一般式,然后再运用根的判别式求解即可.【详解】解:∵关于x 的方程2x m =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关于x 的方程20x m -=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02-4m=0,解得m=0.故答案为0.【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掌握“当△=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19.“新冠肺炎”防治取得战略性成果.若有一个人患了“新冠肺炎”,经过两轮传染后共有16个人患了“新冠肺炎”,则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______人.3【分析】设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人则第一轮共有人患病第二轮后患病人数有人从而列方程再解方程可得答案【详解】解:设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人则:或或经检验:不符合题意舍去取答:每轮传染中平均一解析:3【分析】设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x 人,则第一轮共有()1x +人患病,第二轮后患病人数有()21x +人,从而列方程,再解方程可得答案.【详解】解:设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x 人,则:()1+116,x x x ++=()2116,x ∴+=14x ∴+=或14,x +=- 3x ∴=或5,x =-经检验:5x =-不符合题意,舍去,取 3.x =答: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3人.故答案为:3.【点睛】本题考查的是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中的传播问题是解题的关键.20.当x=______时,−4x 2−4x+1有最大值.【分析】先根据完全平方公式将原式配方进而利用非负数的性质求出即可【详解】解:∵-4x2-4x+1=-(4x2+4x-1)=-(2x+1)2+2-(2x+1)2≤0∴当x=-时4x2-4x+1有最大值 解析:12- 【分析】先根据完全平方公式将原式配方,进而利用非负数的性质求出即可.【详解】解:∵-4x 2-4x+1=-(4x 2+4x-1)=-(2x+1)2+2,-(2x+1)2≤0,∴当x=-12时,4x 2-4x+1有最大值是2. 故答案为:-12.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配方法的应用以及非负数的性质,正确配方得出是解题关键.三、解答题21.若a 为方程2(16x =的一个正根,b 为方程22113y y -+=的一个负根,求+a b 的值.解析:a+b= 5【分析】先求出2(16x =的根4x ,由a 为方程2(16x =的一个正根,得4a =+,再求22113y y -+=的根=1y ±b 为方程22113y y -+=的一个负根,得1b =+a b 即可.【详解】2(16x -=,4x -=±,4x ,a为方程2(16x =的一个正根,4a =+,22113y y -+=,()2113y -=,1y -==1y ±b 为方程22113y y -+=的一个负根,1b =415a b +=+=.【点睛】本题考查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会比较方程根的正负与大小,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是解题关键.22.解方程:(1)x 2+10x +9=0;(2)x 2=14.解析:(1)121,9x x =-=-;(2)1222,22x x == 【分析】(1)运用因式分解法求解即可(2)运用公式法求解即可.【详解】解:(1)∵x 2+10x +9=0,∴(x +1)(x +9)=0,则x +1=0或x +9=0,解得x 1=﹣1,x 2=﹣9;(2)x 2=14整理,得:x 2﹣14=0, ∵a =1,b c =﹣14, ∴△2﹣4×1×(﹣14)=4>0,则x =22,即x 1=22,x 2=22-. 【点睛】此题考查了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熟练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23.某地区2018年投入教育经费2000万元,2020年投入教育经费2420万元(1)求2018年至2020年该地区投入教育经费的年平均增长率;(2)按照义务教育法规定,教育经费的投入不低于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四,结合该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情况,该地区到2022年需投入教育经费2900万元,如果按(1)中教育经费投入的增长率,到2022年该地区投入的教育经费是否能达到2900万元?请说明理由.解析:(1)10%;(2)可以,理由见解析【分析】(1)设年平均增长率是x ,列式()2200012420x +=,求出结果;(2)利用(1)中算出的增长率算出2022年的教育经费,看是否超过2900万元.【详解】解:(1)设年平均增长率是x , ()2200012420x +=1 1.1x +=±10.1x =,2 2.1x =-(舍去),答:年平均增长率是10%;(2)2022年的教育经费是()2242010.12928.2⨯+=(万元), 2928.22900>,答:教育经费可以达到2900万元.【点睛】本题考查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增长率问题的列式方法.24.用配方法解方程:22450x x +-=.解析:121,122x x =-+=-- 【分析】 利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配方解一元二次方程即可得.【详解】22450x x +-=,2245x x +=,2522x x +=, 252112x x ++=+, ()2712x +=,12x +=±,1x =-±,即121,122x x =-+=--. 【点睛】 本题考查了利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熟练掌握配方法是解题关键.25.回答下列问题.(1(2|1-. (3)计算:102(1)-++. (4)解方程:2(1)90x +-=.解析:(13;(21+;(3)44)12x =,24x =-. 【分析】 (1)利用用二次根式的性质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再合并同类二次根式即可;(2)根据二次根式的乘除法则以及绝对值的性质计算,再合并同类二次根式即可;(3)根据零指数幂,负整数指数幂以及完全平方公式计算,再合并同类二次根式即可;(4)移项,利用直接开平方法即可求解.【详解】(13 3=+3 =;(2|11)=-1=1=;(3)102(1)-++121=+-4=-(4)2(1)90x+-=,移项得:2(1)9x+=,∴13x+=或13x+=-,12x=,24x=-.【点睛】本题考查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直接开平方法,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掌握运算法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26.(12.(2)解一元二次方程:x2﹣4x﹣5=0.解析:(1)2;(2)125, 1.x x==-【分析】(1)根据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法则计算即可;(2)根据因式分解的方法解方程即可.解:(1|2|3+23=2 (2)x 2﹣4x ﹣5=0,(x ﹣5)(x +1)=0,∴x ﹣5=0或x +1=0,∴x 1=5,x 2=﹣1.【点睛】本题考查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以及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属于基础题 。
初中数学专题复习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1)(含答案)

第12课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一)目的:复习a x2+bx+c=0(a≠0)的根的判别式△的意义与应用,•了解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中考基础知识1.因为a x2+bx+c=0(a≠0)的根为=b2-4ac的值控制;当△>0时⇔方程_______;当△=0时⇔方程________;当△<0时⇔方程_______;当△≥0时⇔方程________.2.判别式△的应用(1)不解方程,判别方程根的情况;(2)已知方程根的情况,求方程中某一待定系数的取值范围.(3)求证方程根的情况.3.设x1,x2是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二根,则x1+x2=________,x1x2=________.备考例题指导例1.不解方程,判别下列方程根的情况:(1)x2-2x-5=0;(2)x2+x=-14;(3)3(x2+1)-5x=0;(4)2m x2+2(m+n)x+n=0(m、n为不为0的实数).解:(1)∵△=(-2)2-4×1×(-5)=4+20=24>0,∴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注意必须说明是实数根.(2)∵△=12-4×1×14=1-1=0,∴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3)3x2+3-5x=0,3x2-5x+3=0,∵△=(-5)2-4×3×3=25-36=-11<0,∴方程无实数根.不能说成无解.(4)△=4(m+n)2-4×2m×n=4(m2+2mn+n2)-8mn=4(m2+n2),∵m、n≠0,∴△>0.∴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例2.k取何值时,一元二次方程(k-1)x2-(2k+1)x+k+1=0(1)有两个相异实数;(2)无实根.解:△=[-(2k+1)]2-4(k-1)(k+1)=4k2+4k+1-4k2+4=4k+5.(1)取△>0得4k+5>0,k>-54.且k≠1 (最易遗漏,一定小心.)∴k>-54且k≠1.(2)取△<0,得4k+5<0,∴k<-54.例3.(2005,宁波)已知关于x的方程x2-2(m+1)x+m2=0.(1)当m取何值时,方程有两个实数根;(2)当m选取一个合适的整数,使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并求出这两个实数根.解:(1)△=4(m+1)2-4m2=8m+4,当△≥0时,方程有两个实数根即8m+4≥0,m≥-12.(2)选取m=0,则原方程为:x2-2x=0.解得:x=0 或x=2.备考巩固练习1.(1)(2004,海南)已知关于x的方程x2-(2m-1)x+m2=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那么m的最大整数值是()(A)-1 (B)-1 (C)0 (D)1(2)(2005,杭州)若t是一元二次方程a x2+bx+c=0(a≠0)的根,则判别式△=b2-4ac 和完全平方式M=(2at+b)2的关系是()(A)△=M (B)△>M (C)△<M (D)大小关系不能确定(3)(2005,兰州)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2(R+r)x+d2=0没有实数根,其中R、r分别为⊙O1、⊙O2的半径,d为两圆的圆心距,则⊙O1与⊙O2的位置关系是()(A)外离(B)相交(C)外切(D)内切2.(2002,江苏盐城)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kx2-2x+1=0有实数根,求k•的取值范围.3.抛物线y=9x2-(b+6)x+b+1顶点在x轴上,求b的值.4.(2002,苏州)已知关于x的方程:x2-(m-2)x-24m=0.(1)求证:无论m取什么实数值,这个方程总有两个相异实根;(2)若这个方程的两个实根为x1,x2满足│x2│=│x1│+2,求m的值及相应的x1,x2的值.5.(2000,山东)如果m是实数,且不等式(m+1)x>m+1的解集是x<1,那么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mx2-(m+1)x+14m=0的根的情况如何?6.(2003,北京)已知,关于x的方程x2-2mx+3m=0的两个实数根是x1,x2,且(x1-x2)2=16,如果关于x的另一个方程x2-2mx+6m-9=0的两个实数根都在x和x2之间,求m的值.17.(2005,绵阳)已知关于x的方程kx2-2(k+1)x+k-1=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1)求k的取值范围;(2)是否存在实数k,使方程的两个实数根的倒数和等于0?若存在,求出k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答案:1.(1)C (2)A (3)A2.由△≥0得,4-4k≥0,∴k≤1,且k≠03.由△=0,[-(b+6)]2-4×9(b+1)=0,b2-24b=0 ∴b=0 或b=244.(1)△=[-(m-2)]2+m2=(m-2)2+m2∴无论m取何实数总有△>0.∴方程总有两个相异实根(2)分类讨论:由x1x2=24m≤0,∴两根异号①x1≥0,x2≤0,则由│x2│=│x1│+2得-x2=x1+2⇒x1+x2=-2,∴m-2=-2,∴m=0 x1=0,x2=-2②若x1≤0,x2≥0,则由│x2│=│x1│+2得x2=-x1+2⇒x1+x2=2,m-2=2,∴m=4这时x1x25.由题知m+1<0,∴m<-1⇒2m<-2,2m+1<-1而△=m2+2m+1-m2=2m+1 ∴△<0∴已知方程无实根6.解:∵x1,x2是方程x2-2mx+3m=0①的两个实数根∴x1+x2=2m,x1x2=3m ∵(x1-x2)2=16解之得m1=-1 m2=4(1)当m=-1时,方程①为x2+2x-3=0∴x1=-3 x2=1方程x2-2mx+6m-9=0 ②为x2+2x-15=0∴x′1=-5 x′2=3∵-5,3不在-3和1之间∴m=-1不合题意,舍去.(2)当m=4时,方程①为x2-8x+12=0,∴x1=2,x2=6,方程②为x2-8x+15=0,∴x′1=3 x′2=5∵2<3<5<6,即x1<x′1<x′2<x2,∴方程②的两根都在方程①的两根之间,∴m=4,•综合(1)(2)得m=47.(1)k>1 且k≠0 (2)不存在。
新初中数学相交线与平行线知识点复习(1)

新初中数学相交线与平行线知识点复习(1)一、选择题1.如图,BE平分∠DBC,点A是BD上一点,过点A作AE∥BC交BE于点E,∠DAE=56°,则∠E的度数为()A.56°B.36°C.26°D.28°【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DBC=56°,∠E=∠EBC,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EBC=12∠DBC=28°,进而得到∠E=28°.详解:∵AE∥BC,∠DAE=56°,∴∠DBC=56°,∠E=∠EBC,∵BE平分∠DBC,∴∠EBC=12∠DBC=28°,∴∠E=28°,故选D.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角平分线的定义和平行线的性质,熟练掌握角平分线的定义和平行线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2.如图,11∥l2,∠1=100°,∠2=135°,则∠3的度数为()A.50°B.55°C.65°D.70°【答案】B【解析】【分析】如图,延长l2,交∠1的边于一点,由平行线的性质,求得∠4的度数,再根据三角形外角性质,即可求得∠3的度数.【详解】如图,延长l2,交∠1的边于一点,∵11∥l 2,∴∠4=180°﹣∠1=180°﹣100°=80°,由三角形外角性质,可得∠2=∠3+∠4,∴∠3=∠2﹣∠4=135°﹣80°=55°,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及三角形外角的性质,熟练运用平行线的性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3.如图,能判定EB ∥AC 的条件是( )A .∠C =∠ABEB .∠A =∠EBDC .∠C =∠ABCD .∠A =∠ABE 【答案】D【解析】【分析】在复杂的图形中具有相等关系的两角首先要判断它们是否是同位角或内错角,被判断平行的两直线是否由“三线八角”而产生的被截直线.【详解】A 、∠C =∠ABE 不能判断出EB ∥AC ,故A 选项不符合题意;B 、∠A =∠EBD 不能判断出EB ∥AC ,故B 选项不符合题意;C 、∠C =∠ABC 只能判断出AB =AC ,不能判断出EB ∥AC ,故C 选项不符合题意;D 、∠A =∠ABE ,根据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可以得出EB ∥AC ,故D 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此题考查平行线的性质,正确识别“三线八角”中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是解题的关键,只有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才能推出两被截直线平行.4.如图,直线AB AC ⊥,AD BC ⊥,如果4AB cm =,3AC cm =, 2.4AD cm =,那么点C 到直线AB 的距离为( )A .3cmB .4cmC .2.4cmD .无法确定【答案】A【解析】【分析】 根据点到直线的距离是指垂线段的长度,根据AB ⊥AC ,得出点C 到直线AB 的距离为AC .【详解】解:∵AB ⊥AC ,∴点C 到直线AB 的距离是指AC 的长度,即等于3cm .故选:A .【点睛】此题考查点到直线的距离,解题关键在于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是指垂线段的长度,难度适中.5.如图,点,D E 分别在BAC ∠的边,AB AC 上,点F 在BAC ∠的内部,若1,250F ︒∠=∠∠=,则A ∠的度数是( )A .50︒B .40︒C .45︒D .130︒【答案】A【解析】【分析】 利用平行线定理即可解答.【详解】解:根据∠1=∠F ,可得AB//EF ,故∠2=∠A=50°.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平行线定理: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6.一把直尺和一块三角板ABC(含30°,60°角)的摆放位置如图,直尺一边与三角板的两直角边分别交于点D、点E,另一边与三角板的两直角边分别交于点F、点A,且∠CED=50°,那么∠BAF=()A.10°B.50°C.45°D.40°【答案】A【解析】【分析】先根据∠CED=50°,DE∥AF,即可得到∠CAF=50°,最后根据∠BAC=60°,即可得出∠BAF的大小.【详解】∵DE∥AF,∠CED=50°,∴∠CAF=∠CED=50°,∵∠BAC=60°,∴∠BAF=60°﹣50°=10°,故选:A.【点睛】此题考查平行线的性质,几何图形中角的和差关系,掌握平行线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7.如图,已知AB∥DC,BF平分∠ABE,且BF∥DE,则∠ABE与∠CDE的关系是()A.∠ABE=2∠CDE B.∠ABE=3∠CDEC.∠ABE=∠CDE+90°D.∠ABE+∠CDE=180°【答案】A【解析】【分析】延长BF与CD相交于M,根据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可得∠M=∠CDE,再根据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可得∠M=∠ABF,从而求出∠CDE=∠ABF,再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解答.【详解】解:延长BF与CD相交于M,∵BF∥DE,∴∠M=∠CDE,∵AB∥CD,∴∠M=∠ABF,∴∠CDE=∠ABF,∵BF平分∠ABE,∴∠ABE=2∠ABF,∴∠ABE=2∠CDE.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和角平分线的定义,作辅助线,是利用平行线的性质的关键,也是本题的难点.8.如图,直线a∥b,直角三角开的直角顶点在直线b上,一条直角边与直线a所形成的∠1=55°,则另外一条直角边与直线b所形成的∠2的度数为()A.25°B.30°C.35°D.40°【答案】C【解析】如图所示:∵直线a∥b,∴∠3=∠1=55°,∵∠4=90°,∠2+∠3+∠4=180°,∴∠2=180°-55°-90°=35°.故选C.9.下列命题是真命题的是()A.同位角相等B.对顶角互补C.如果两个角的两边互相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的图像上.D.如果点P的横坐标和纵坐标互为相反数,那么点P在直线y x【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对A、C进行判断;利用对顶角的性质对B进行判断;根据直角坐标系下点坐标特点对D进行判断.【详解】A.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故A是假命题;B.对顶角相等,故B是假命题;C.如果两个角的两边互相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故C是假命题;=-的图像上,故D是真命D.如果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互为相反数,那么点P在直线y x题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了真命题与假命题,正确的命题称为真命题,错误的命题称为假命题.利用了平行线性质、对顶角性质、直角坐标系中点坐标特点等知识点.10.下列五个命题:①如果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那么这两个数的平方相等;②内错角相等;③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④两个无理数的和一定是无理数;⑤坐标平面内的点与有序数对是一一对应的.其中真命题的个数是()A.2个B.3个C.4个D.5个【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在两直线平行的条件下,内错角相等,两个无理数的和可以是无理数也可以是有理数,进行判断即可.【详解】①正确;②在两直线平行的条件下,内错角相等,②错误;③正确;④反例:两个无理数π和-π,和是0,④错误;⑤坐标平面内的点与有序数对是一一对应的,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实数,平面内直线的位置;牢记概念和性质,能够灵活理解概念性质是解题的关键.11.把一块直尺与一块三角板如图放置,若∠1=45°,则∠2的度数为()A.115°B.120°C.145°D.135°【答案】D【解析】【分析】由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即可求得∠3的度数,又由邻补角定义,求得∠4的度数,然后由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即可求得∠2的度数.【详解】在Rt△ABC中,∠A=90°,∵∠1=45°(已知),∴∠3=90°-∠1=45°(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4=180°-∠3=135°(平角定义),∵EF∥MN(已知),∴∠2=∠4=135°(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故选D.【点睛】此题考查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与平行线的性质.注意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与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12.把一副三角板放在同一水平桌面上,摆放成如图所示的形状,使两个直角顶点重合,两条斜边平行,则∠1的度数是()A.45°B.60°C.75°D.82.5°【答案】C【解析】【分析】直接利用平行线的性质结合已知角得出答案.【详解】如图,作直线l平行于直角三角板的斜边,可得:∠3=∠2=45°,∠4=∠5=30°,故∠1的度数是:45°+30°=75°,故选C.【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正确作出辅助线是解题关键.13.A、B、C是直线L上三点,P为直线外一点,若PA=2cm,PB=3cm,PC=5cm,则P 到直线L的距离是()A.等于2cm B.大于2cm C.不小于2cm D.不大于2cm【答案】D【解析】【分析】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上各点所连的线段中,垂线段最短.【详解】∵PA=2cm,PB=3cm,PC=5cm,∴PA<PB<PC.∴①当PA⊥L时,点P到直线L的距离等于2cm;②当PA与直线L不垂直时,点P到直线L的距离小于2cm;综上所述,则P到直线L的距离是不大于2cm.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了垂线段最短的性质和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垂线的两条性质:①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②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上各点所连的线段中,垂线段最短.14.如图,11,,33AB EF ABP ABC EFP EFC ∠=∠∠=∠∥,已知60FCD ∠=︒,则P ∠的度数为( )A .60︒B .80︒C .90︒D .100︒【答案】B【解析】【分析】 延长BC 、EF 交于点G ,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180ABG BGE +=︒∠∠,再根据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和平角的性质得60180120EFC FCD BGE BGE BCF FCD =+=︒+=︒-=︒∠∠∠∠,∠∠,最后根据四边形内角和定理求解即可.【详解】延长BC 、EF 交于点G∵//AB EF∴180ABG BGE +=︒∠∠∵60FCD ∠=︒∴60180120EFC FCD BGE BGE BCF FCD =+=︒+=︒-=︒∠∠∠∠,∠∠ ∵11,33ABP ABC EFP EFC ∠=∠∠=∠ ∴360P PBC BCF PFC =︒---∠∠∠∠2236012033ABG EFC =︒---︒∠∠ ()223606012033ABG BGE =︒--︒+-︒∠∠ 223604012033ABG BGE =︒--︒--︒∠∠ ()22003ABG BGE =︒-+∠∠ 22001803=︒-⨯︒ 80=︒故答案为:B .【点睛】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角度问题,掌握平行线的性质、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平角的性质、四边形内角和定理是解题的关键.15.下列四个命题:①对顶角相等;②内错角相等;③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④如果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于另一个角的两边,那么这两个角相等.其中真命题的个数是( )A .1个B .2个C .3个D .4个【答案】B【解析】解:①符合对顶角的性质,故本小题正确;②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故本小题错误;③符合平行线的判定定理,故本小题正确;④如果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于另一个角的两边,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故本小题错误.故选B .16.如图,等边ABC V 边长为a ,点O 是ABC V 的内心,120FOG ∠=︒,绕点O 旋转FOG ∠,分别交线段AB 、BC 于D 、E 两点,连接DE ,给出下列四个结论:①ODE V 形状不变;②ODE V 的面积最小不会小于四边形ODBE 的面积的四分之一;③四边形ODBE 的面积始终不变;④BDE V 周长的最小值为1.5a .上述结论中正确的个数是( )A .4B .3C .2D .1【答案】A【解析】【分析】 连接OB 、OC ,利用SAS 证出△ODB ≌△OEC ,从而得出△ODE 是顶角为120°的等腰三角形,即可判断①;过点O 作OH ⊥DE ,则DH=EH ,利用锐角三角函数可得OH=12OE 和OE ,然后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可得S △ODE2,从而得出OE 最小时,S △ODE 最小,根据垂线段最短即可求出S △ODE 的最小值,然后证出S 四边形ODBE =S △OBC2即可判断②和③;求出BDE V 的周长=a +DE ,求出DE 的最小值即可判断④.【详解】解:连接OB 、OC∵ABC V 是等边三角形,点O 是ABC V 的内心,∴∠ABC=∠ACB=60°,BO=CO ,BO 、CO 平分∠ABC 和∠ACB ∴∠OBA=∠OBC=12∠ABC=30°,∠OCA=∠OCB=12∠ACB=30° ∴∠OBA=∠OCB ,∠BOC=180°-∠OBC -∠OCB=120° ∵120FOG ∠=︒∴∠=FOG ∠BOC∴∠FOG -∠BOE=∠BOC -∠BOE∴∠BOD=∠COE在△ODB 和△OEC 中BOD COE BO COOBD OCE ∠=∠⎧⎪=⎨⎪∠=∠⎩∴△ODB ≌△OEC∴OD=OE∴△ODE 是顶角为120°的等腰三角形,∴ODE V 形状不变,故①正确;过点O 作OH ⊥DE ,则DH=EH∵△ODE 是顶角为120°的等腰三角形∴∠ODE=∠OED=12(180°-120°)=30° ∴OH=OE·sin ∠OED=12OE ,EH= OE·cos ∠∴∴S △ODE =12DE·2 ∴OE 最小时,S △ODE 最小,过点O 作OE′⊥BC 于E′,根据垂线段最短,OE′即为OE 的最小值∴BE ′=12BC=12a 在Rt △OBE ′中 OE′=BE′·tan ∠OBE ′=12a 33 ∴S △ODE 3223 ∵△ODB ≌△OEC∴S 四边形ODBE =S △ODB +S △OBE = S △OEC +S △OBE =S △OBC =1223 23=1423 ∴S △ODE ≤14S 四边形ODBE 即ODE V 的面积最小不会小于四边形ODBE 的面积的四分之一,故②正确; ∵S 四边形ODBE 23 ∴四边形ODBE 的面积始终不变,故③正确;∵△ODB ≌△OEC∴DB=EC∴BDE V 的周长=DB +BE +DE= EC +BE +DE=BC +DE=a +DE∴DE 最小时BDE V 的周长最小∵3OE∴OE 最小时,DE 最小而OE 的最小值为OE′=36a ∴DE 336a =12a ∴BDE V 的周长的最小值为a +12a =1.5a ,故④正确; 综上:4个结论都正确,故选A .【点睛】此题考查的是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锐角三角函数、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和垂线段最短的应用,掌握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锐角三角函数、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和垂线段最短是解决此题的关键.17.如图,下列判断:①若12A C ∠=∠∠=∠,,则B D ∠=∠;②若12B D ∠=∠∠=∠,,则A C ∠=∠:③若,A C B D ∠=∠∠=∠,则12∠=∠.其中,正确的个数是( ).A .0B .1C .2D .3【答案】D【解析】【分析】 ①根据12A C ∠=∠∠=∠,证明四边形DEBF 是平行四边形即可判断;②根据12B D ∠=∠∠=∠,证明DC ∥AB 即可判断;③根据,A C B D ∠=∠∠=∠证明DC ∥AB 即可判断.【详解】解:如图,标出∠3,①∵A C ∠=∠,∴DC ∥AB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3∠∠是对顶角,∴23∠∠=,∴13∠=∠(等量替换),∴DE ∥FB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四边形DEBF 是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B D ∠=∠,②∵2,3∠∠是对顶角,∴23∠∠=,∴13∠=∠(等量替换),∴DE ∥FB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B+∠DEB=180°,又∵B D ∠=∠,∴∠D+∠DEB=180°,∴DC ∥AB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A C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故②正确;③∵A C ∠=∠,∴DC ∥AB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B CFB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又∵B D ∠=∠,∴D CFB ∠=∠,∴DE ∥FB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1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2,3∠∠是对顶角,∴23∠∠=,∴12∠=∠(等量替换),故③正确.故D 为答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直线平行的判定(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直线平行的性质、等量替换的相关知识点,掌握直线平行的判定和性质是解题的关键.18.如图,直线//a b ,将一块含45︒角的直角三角尺(90︒∠=C )按所示摆放.若180︒∠=,则2∠的大小是( )A .80︒B .75︒C .55︒D .35︒【答案】C【分析】先根据//a b 得到31∠=∠,再通过对顶角的性质得到34,25∠=∠∠=∠,最后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即可求出答案.【详解】解:给图中各角标上序号,如图所示:∵//a b∴3180︒∠=∠=(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又∵34,25∠=∠∠=∠(对顶角相等),∴251804180804555A ∠=∠=︒-∠-∠=︒-︒-︒=︒.故C 为答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直线平行的性质(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熟练掌握直线平行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19.如图,1B ∠=∠,2C ∠=∠,则下列结论正确的个数有( )①//AD BC ;②B D ∠=∠;③//AB CD ;④2180B ∠+∠=︒A .4个B .3个C .2个D .1个【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1=∠B 可判断AD ∥BC ,再结合∠2=∠C 可判断AB ∥CD ,其余选项也可判断.【详解】∵∠1=∠B∴AD ∥BC ,①正确;∴∠2+∠B=180°,④正确;∵∠2=∠C∴∠C+∠B=180°∴AB∥CD,③正确∴∠1=∠D,∴∠D=∠B,②正确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平行的证明和性质,解题关键是利用AD∥BC推导出∠B+∠2=180°,为证AB∥DC 作准备.20.如图所示,b∥c,a⊥b,∠1=130°,则∠2=().A.30°B.40°C.50°D.60°【答案】B【解析】【分析】证明∠3=90°,利用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求出∠4即可解决问题.【详解】如图,反向延长射线a交c于点M,∵b∥c,a⊥b,∴a⊥c,∴∠3=90°,∵∠1=90°+∠4,∴130°=90°+∠4,∴∠4=40°,∴∠2=∠4=40°,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平行线的性质,垂线的性质,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基本知识。
初中数学复习资料——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1)

图形的平移、旋转、对称 济宁学院附属中学李涛[知识梳理](1) 图形平移的基本要素及特点是什么?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单位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平移.要素1:沿某一个方向移动;要素2:移动一定的单位距离.平移的特点: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2)图形平移的作图中应注意什么问题?因为图形经过平移后,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或在同一条线上)且相等;对应线段平行(或在一条直线上)且相等;对应角相等.如图6-1所示,对应点所连的线段AD ∥BE ∥CF ,且AD=BE=CF ,BC ∥EF ,BC=EF .AC ∥DF ,AC=DF ;对应角的关系是∠ABC=∠DEF ,∠BCA=∠EFD ,∠GAB=∠FDE .所以在图形平移的作图中要注意以下几点:①首先确定图形中的关键点;②将这些关键点沿指定的方向移动指定的单位距离;③然后连接对应的部分形成相应的图形.(3)图形旋转的基本要素及特点是什么?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一个定点沿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旋转,这个定点称为旋转中心,转动的角度称为旋转角.要素1:绕一个定点(旋转中心)要素2:沿某个方向向旋转一定的角度.图形旋转的特点:旋转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4)图形旋转的作图中应注意什么问题?因为图形经过旋转后,对应点旋转的角度都相等,方向都相同,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且对应线段、对应角相等.如图所示,旋转中心与对应点所连的线段的关系是OA=OD ,OB=OE ,OC=OF ;对应线段的关系是AB=DE ,BC=EF ,CA=FD ;对应角的关系是∠ABC=∠DEF ,∠BCA=∠EFD ,∠CAB=∠FDE所以在图形旋转的作图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首先确定旋转中心;②其次确定图形的关键点;③将这些关键点沿指定的方向旋转指定的角度;④然后连接对应的部分,形成相应的图形.(5)中心对称图形的基本要求是什么?他有什么特点?中心对称图形是一种特殊的旋转对称图形.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着中心旋转180°后能与自身重合,则这种图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这个中心叫做对称中心. 要素1:绕一个定点(对称中心)要素2:旋转180°后与自身重合.中心对称图形的特点:图形绕着它自身的中心旋转180°后能与自身重合.(6)图形中心对称的作图中应注意什么问题?因为在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中,连接对称点的线段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如图所示,AO=OA ′,BO=OB ′.CO=OC ′, A 、O 、A ′三点在同一直线上,B 、O 、B ′三点在同一直线上,C 、O 、C ′三点在一条直线上.反过来,如果两个图形的对称点连线的线段都经过某一点,并且都被该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一定关于这一点成中心对称.所以在图形中心对称的作图中要注意以下几点:①首先确定图形的对称中心;②其次确定图形的关键点;③作这些关键点关于对称中心的对称点;④最后连接对应的部分,形成相应的图形.图6-1图6-2 图6-3考点一、轴对称图形与中心对称图形的识别【例1】如图,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是( )方法总结 识别某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还是中心对称图形的关键在于对定义的准确把握,抓住轴对称图形、中心对称图形的特征,看看能否找出其对称轴或对称中心,再去作出判断.触类旁通1 下面的图形中,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是( )考点二、图形的平移【例2】如图,把图①中的⊙A 经过平移得到⊙O (如图②),如果图①中⊙A 上一点P 的坐标为(m ,n ),那么平移后在图②中的对应点P ′的坐标为( )A .(m +2,n +1)B .(m -2,n -1)C .(m -2,n +1)D .(m +2,n -1)方法总结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点P (x ,y )向右(或左)平移a 个单位长度后,其对应点的坐标变为(x +a ,y )〔或(x -a ,y )〕;将点P (x ,y )向上(或下)平移b 个单位长度后,其对应点的坐标变为(x ,y +b )〔或(x ,y -b )〕.触类旁通2 如图,将△ABC 沿直线AB 向右平移后到达△BDE 的位置,若∠CAB =50°,∠ABC =100°,则∠CBE 的度数为__________.考点三、图形的旋转【例3】如图,在Rt △ABC 中,∠ACB =90°,∠A =30°,BC =2,将△ABC 绕点C 按顺时针方向旋转n 度后,得到△EDC ,此时,点D 在AB 边上,斜边DE 交AC 边于点F ,则n 的大小和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分别为( )A .30,2B .60,2C .60,32D .60, 3 方法总结 图形在旋转过程中,图中的每一个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都绕着旋转中心转动了相同的角度,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触类旁通3 如图,在△ABC 中,AB =BC ,将△ABC 绕点B 顺时针旋转α得到△A 1BC 1,A 1B 交AC 于点E ,A 1C 1分别交AC ,BC 于点D ,F ,有下列结论:①∠CDF =α;②A 1E =CF ;③DF =FC ;④AD =CE ;⑤A 1F =CE .其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写出正确结论的序号).考点四、平移、旋转作图【例4】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BC的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A(0,1),B(-1,1),C(-1,3).(1)画出△ABC关于x轴对称的△A1B1C1,并写出点C1的坐标;(2)画出△ABC绕原点O顺时针旋转90°后得到的△A2B2C2,并写出点C2的坐标;(3)将△A2B2C2平移得到△A3B3C3,使A2的对应点是A3,点B2的对应点是B3,点C2的对应点是C3(4,-1),在坐标系中画出△A3B3C3,并写出点A3,B3的坐标.方法总结要画出一个图形的平移、旋转后的图形,关键是先确定一些关键点,根据相应顶点的平移方向、平移距离、旋转方向、旋转角度都不变的性质作出关键点的对应点,这种以“局部代整体”的作图方法是平移、旋转作图中最常用的方法.1.(上海)在下列图形中,为中心对称图形的是()A.等腰梯形B.平行四边形C.正五边形D.等腰三角形2.(浙江嘉兴)下列图案中,属于轴对称图形的是()3.(浙江丽水)在方格纸中,选择标有序号①②③④中的一个小正方形涂黑,与图中阴影部分构成中心对称图形,该小正方形的序号是()A.①B.②C.③D.④4.(山东德州)在四边形ABCD中,AB=CD,要使四边形ABCD是中心对称图形,只需添加一个条件,这个条件可以是__________.(只要填写一种情况)5.(四川乐山)如图,在10×10的正方形网格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都为1,网格中有一个格点△ABC(即三角形的顶点都在格点上).(1)在图中作出△ABC关于直线l对称的△A1B1C1;(要求:A与A1,B与B1,C与C1相对应)(2)在(1)问的结果下,连接BB1,CC1,求四边形BB1C1C的面积.6.下列图形中,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的是()A.等边三角形B.平行四边形C.梯形D.矩形7.如图,矩形纸片ABCD中,已知AD=8,折叠纸片使AB边与对角线AC重合,点B落在点F处,折痕为AE,且EF=3,则AB的长为()A.3 B.4 C.5 D.68.如图是重叠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将其中一个直角三角形沿BC方向平移得到△DEF.如果AB=8 cm,BE=4 cm,DH=3 cm,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_____9.如图,E,F分别是正方形ABCD的边BC,CD上的点,BE=CF,连接AE,BF,将△ABE绕正方形的中心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到△BCF,旋转角为α(0°<α<180°),则∠α=__________.。
初中数学八年级下期末知识点复习(含答案解析)(1)

一、选择题1.(0分)[ID :10229]如图,将正方形OABC 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 是原点,点A 的坐标为(1,√3),则点C 的坐标为( )A .(-√3,1)B .(-1,√3)C .(√3,1)D .(-√3,-1)2.(0分)[ID :10227]若63n 是整数,则正整数n 的最小值是( )A .4B .5C .6D .73.(0分)[ID :10222]一次函数y kx b =+的图象如图所示,点()3,4P 在函数的图象上.则关于x 的不等式4kx b +≤的解集是( )A .3x ≤B .3x ≥C .4x ≤D .4x ≥4.(0分)[ID :10218]某体育用品商店一天中卖出某种品牌的运动鞋15双,其中各种尺码的鞋的销售量如表所示:鞋的尺码/cm 2323.5 24 24.5 25 销售量/双 1 3 3 6 2 则这15双鞋的尺码组成的一组数据中,众数和中位数分别为( )A .24.5,24.5B .24.5,24C .24,24D .23.5,245.(0分)[ID :10211]一次函数111y k x b =+的图象1l 如图所示,将直线1l 向下平移若干个单位后得直线2l ,2l 的函数表达式为222y k x b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12k k =B .12b b <C .12b b >D .当5x =时,12y y >6.(0分)[ID :10209]估计()-⋅1230246的值应在( ) A .1和2之间 B .2和3之间 C .3和4之间 D .4和5之间7.(0分)[ID :10147]正比例函数(0)y kx k =≠的函数值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则一次函数y x k =-的图象大致是( )A .B .C .D .8.(0分)[ID :10191]在体育课上,甲,乙两名同学分别进行了5次跳远测试,经计算他们的平均成绩相同.若要比较这两名同学的成绩哪一个更为稳定,通常需要比较他们成绩的( )A .众数B .平均数C .中位数D .方差9.(0分)[ID :10186]如图,在△ABC 中,D ,E ,F 分别为BC ,AC ,AB 边的中点,AH ⊥BC 于H ,FD =8,则HE 等于( )A.20B.16C.12D.810.(0分)[ID:10181]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为12、13,则第三边长为()A.5B.17C.5或17D.5或√313 11.(0分)[ID:10175]函数y=x√x+3的自变量取值范围是( )A.x≠0B.x>﹣3C.x≥﹣3且x≠0D.x>﹣3且x≠0 12.(0分)[ID:10173]如图,长方形纸片ABCD中,AB=4,BC=6,点E在AB边上,将纸片沿CE折叠,点B落在点F处,EF,CF分别交AD于点G,H,且EG=GH,则AE的长为( )A.23B.1C.32D.213.(0分)[ID:10172]如图,以数轴的单位长度线段为边作一个正方形,以表示数1的点为圆心,正方形对角线长为半径画弧,交数轴于点A,则点A表示的数是()A.-2B.﹣1+2C.﹣1-2D.1-214.(0分)[ID:10170]如图,在矩形ABCD中,对角线AC、BD交于点O,以下说法不一定成立的是()A.∠ABC=90°B.AC=BD C.OA=OB D.OA=AD15.(0分)[ID:10159]将根24cm的筷子,置于底面直径为15cm,高8cm的圆柱形水杯中,设筷子露在杯子外面的长度hcm,则h的取值范围是( )A .h 17cm ≤B .h 8cm ≥C .7cm h 16cm ≤≤D .15cm h 16cm ≤≤二、填空题16.(0分)[ID :10325]将一次函数y=3x ﹣1的图象沿y 轴向上平移3个单位后,得到的图象对应的函数关系式为__.17.(0分)[ID :10321]如图,在▱ABCD 中,∠D =120°,∠DAB 的平分线AE 交DC 于点E ,连接BE.若AE =AB ,则∠EBC 的度数为_______.18.(0分)[ID :10316]45与最简二次根式321a -是同类二次根式,则a =_____.19.(0分)[ID :10311]若2(3)x -=3-x ,则x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20.(0分)[ID :10299]已知y 关于x 的函数图象如图所示,则当y <0时,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21.(0分)[ID :10286]一次函数y 1=kx+b 与y 2=x+a 的图象如图,则下列结论:①k <0;②a >0;③关于x 的方程kx ﹣x=a ﹣b 的解是x=3;④当x >3时,y 1<y 2中.则正确的序号有____________.22.(0分)[ID :10268]在三角形ABC 中,点,,D E F 分别是,,BC AB AC 的中点,AH BC ⊥于点H ,若50DEF ∠=,则CFH ∠=________.23.(0分)[ID :10256]已知一次函数y=kx+b 的图象如图,则关于x 的不等式kx+b >0的解集是______.24.(0分)[ID :10249]如图,矩形ABCD 的边AD 长为2,AB 长为1,点A 在数轴上对应的数是-1,以A 点为圆心,对角线AC 长为半径画弧,交数轴于点E ,则这个点E 表示的实数是_______25.(0分)[ID :10247]已知数据:﹣1,4,2,﹣2,x 的众数是2,那么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_____.三、解答题26.(0分)[ID :10408]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4y x =-+过点(6,m)A 且与y 轴交于点B ,把点A 向左平移2个单位,再向上平移4个单位,得到点C .过点C 且与3y x =平行的直线交y 轴于点D .(1)求直线CD 的解析式;(2)直线AB 与CD 交于点E ,将直线CD 沿EB 方向平移,平移到经过点B 的位置结束,求直线CD 在平移过程中与x 轴交点的横坐标的取值范围.27.(0分)[ID :10383]已知正方形 ABCD 的对角线 AC ,BD 相交于点 O .(1)如图 1,E ,G 分别是 OB ,OC 上的点,CE 与 DG 的延长线相交于点 F . 若 DF ⊥CE ,求证:OE =OG ;(2)如图 2,H 是 BC 上的点,过点 H 作 EH ⊥BC ,交线段 OB 于点 E ,连结DH 交 CE 于点 F ,交 OC 于点 G .若 OE =OG ,①求证:∠ODG =∠OCE ;②当 AB =1 时,求 HC 的长.28.(0分)[ID:10342]已知:如图,在▱ABCD中,设BA=a,BC=b.(1)填空:CA=(用a、b的式子表示)(2)在图中求作a+b.(不要求写出作法,只需写出结论即可)29.(0分)[ID:10339]如图,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AC⊥BD,垂足为O,点E,F,G,H 分别是AB,BC,CD,DA的中点.求证:四边形EFGH是矩形.∆中,D是BC边上一点,E是AD的中点,过30.(0分)[ID:10335]如图所示,ABC=,连接BF.点A作BC的平行线交CE的延长线于F,且AF BD(1)求证:D是BC的中点;=,试判断四边形AFBD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2)若AB AC【参考答案】2016-2017年度第*次考试试卷参考答案**科目模拟测试一、选择题1.A2.D3.A4.A5.B6.B7.B8.D9.D10.D11.B12.B13.D14.D15.C二、填空题16.y=3x+2【解析】【详解】将一次函数y=3x﹣1的图象沿y轴向上平移3个单位后可得y=3x﹣1+3=3x+2故答案为y=3x+217.45°【解析】【分析】由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得出∠ABC=∠D=108°AB∥CD得出∠BAD =180°﹣∠D=60°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ABE=75°即可得出∠EBC的度数【详解18.3【解析】【分析】先将化成最简二次根式然后根据同类二次根式得到被开方数相同可得出关于的方程解出即可【详解】解:∵与最简二次根式是同类二次根式∴解得:故答案为:【点睛】本题考查了最简二次根式的化简以及19.【解析】试题解析:∵=3﹣x∴x-3≤0解得:x≤320.﹣1<x<1或x>2【解析】【分析】观察图象和数据即可求出答案【详解】y<0时即x轴下方的部分∴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分两个部分是−1<x<1或x>2【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函数图像熟练掌握图像是解题的关键21.①③④【解析】【分析】根据y1=kx+b和y2=x+a的图象可知:k<0a<0所以当x>3时相应的x的值y1图象均低于y2的图象【详解】根据图示及数据可知:①k<0正确;②a<0原来的说法错误;③方22.80°【解析】【分析】先由中位线定理推出再由平行线的性质推出然后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得到HF=CF最后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详解】∵点分别是的中点∴(中位线的性质)又∵∴(两直23.【解析】【分析】直接利用一次函数图象结合式kx+b>0时则y的值>0时对应x的取值范围进而得出答案【详解】如图所示:关于x的不等式kx+b>0的解集是:x<2故答案为:x<2【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一24.—1【解析】【分析】首先根据勾股定理计算出AC的长进而得到AE的长再根据A点表示-1可得E点表示的数【详解】∵AD长为2AB长为1∴AC=∵A点表示-1∴E点表示的数为:-1故答案为-1【点睛】本题25.【解析】试题分析:数据:﹣142﹣2x的众数是2即的2次数最多;即x=2则其平均数为:(﹣1+4+2﹣2+2)÷5=1故答案为1考点:1众数;2算术平均数三、解答题26.27.28.29.30.2016-2017年度第*次考试试卷参考解析【参考解析】**科目模拟测试一、选择题1.A【解析】试题分析:作辅助线构造出全等三角形是解题的关键,也是本题的难点.如图:过点A 作AD ⊥x 轴于D ,过点C 作CE ⊥x 轴于E ,根据同角的余角相等求出∠OAD=∠COE ,再利用“角角边”证明△AOD 和△OCE 全等,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可得OE=AD ,CE=OD ,然后根据点C 在第二象限写出坐标即可.∴点C 的坐标为(-,1)故选A .考点:1、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2、坐标和图形性质;3、正方形的性质. 2.D解析:D【解析】【分析】 63n 63n 273n ⨯7n 7n 是完全平方数,满足条件的最小正整数n 为7.【详解】 63n 273n ⨯7n 7n∴7n 7n 是完全平方数;∴n 的最小正整数值为7.故选:D .【点睛】主要考查了乘除法法则和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是被开方数是非负数.a b ab =b b a a=.解题关键是分解成一个完全平方数和一个代数式的积的形式. 3.A解析:A【解析】【分析】观察函数图象结合点P 的坐标,即可得出不等式的解集.【详解】解:观察函数图象,可知:当3x ≤时,4kx b +≤.故选:A .【点睛】考查了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以及一次函数的图象,观察函数图象,找出不等式4kx b +≤的解集是解题的关键.4.A解析:A【分析】根据众数和中位数的定义进行求解即可得.【详解】这组数据中,24.5出现了6次,出现的次数最多,所以众数为24.5,这组数据一共有15个数,按从小到大排序后第8个数是24.5,所以中位数为24.5,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众数、中位数,熟练掌握中位数、众数的定义以及求解方法是解题的关键.5.B解析:B【解析】【分析】根据两函数图象平行k 相同,以及平移规律“左加右减,上加下减”即可判断【详解】∵将直线1l 向下平移若干个单位后得直线2l ,∴直线1l ∥直线2l ,∴12k k =,∵直线1l 向下平移若干个单位后得直线2l ,∴12b b >,∴当x 5=时,12y y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图形的平移变换和函数解析式之间的关系,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图形的平移与图形上某点的平移相同.平移中点的变化规律是:横坐标左移加,右移减;纵坐标上移加,下移减.平移后解析式有这样一个规律“左加右减,上加下减”.关键是要搞清楚平移前后的解析式有什么关系.6.B解析:B【解析】【分析】先利用分配律进行计算,然后再进行化简,根据化简的结果即可确定出值的范围.【详解】(==2,而,所以2<2<3,所以估计(2和3之间,故选B.【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及估算无理数的大小,熟练掌握运算法则以及“夹逼法”是解题的关键.7.B解析:B【解析】【分析】=的函数值y随x的增大而增大判断出k的符号,再根据一次函数先根据正比例函数y kx的性质进行解答即可.【详解】解:正比例函数y kx=的函数值y随x的增大而增大,>,<,∴-k k00=-的图象经过一、三、四象限.∴一次函数y x k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一次函数的图象与正比例函数的性质,解题关键是先根据正比例函数的性质判断出k的取值范围.8.D解析:D【解析】【分析】方差是反映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的一个量.方差越大,则各数据与其平均值的离散程度越大,稳定性也越小;反之,则各数据与其平均值的离散程度越小,稳定性越好。
初三数学总复习——实数及其运算 (1)

D )
4.-23×(-2)2+2 的结果是( B ) A.18 B.-30 C.0
D.34
5.下列计算正确的是(
B
)
3 A. -27 =3 B.(π-3.14)0= 1 1- C.( ) 1=-2 D. 16 =± 4 2
注:常用倒数实例
n 1 n n 1 n 1
(α为锐角)
(n≥0)
tanα·tan(90°-α)=1
2.实数中的几个重要概念:
④.绝对值
去绝对值符号 (即化简绝对 几何意义:数轴上表示数 a的点到原点的距离叫做 值 )的方法 :首先确定绝对值符号 数a的绝对值 ,用 ︱a︱表示 代数意义 :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 ;一个负数 里代数式值的正负 ,然后按绝对 的绝对值等于它的相反数 ;0的绝对值是 值的代数意义进行化简 .0
. . ...
1 2
2
0
3 4 5
例题讲解
, 2 , 3 将 sin 30 到大的顺序排列,正确的结果是
0 2
0
3
这三个实数按从小 ( C )
3
2 3 B. sin 30 3 2 C. 3 2 sin 30 0 3 0 2 D. 2 3 sin 30
3 1)数a的绝对值记作 ︱a ︱;
若a>0,则︱a︱= a ; 2) 若 a<– 0,则 ︱a ︱ = -a1 ; -3 2 –1 0 若a =0,则︱a︱= 0 ;
初中数学一次函数知识点总复习附解析(1)

初中数学一次函数知识点总复习附解析(1)一、选择题1.如图:图中的两条射线分别表示甲、乙两名同学运动的一次函数图象,图中s 和t 分别表示运动路程和时间,已知甲的速度比乙快,下列说法:①射线AB 表示甲的路程与时间的函数关系;②甲的速度比乙快1.5米/秒;③甲让乙先跑了12米;④8秒钟后,甲超过了乙其中正确的说法是( )A .①②B .②③④C .②③D .①③④【答案】B【解析】【分析】 根据函数图象上特殊点的坐标和实际意义即可作出判断.【详解】根据函数图象的意义,①已知甲的速度比乙快,故射线OB 表示甲的路程与时间的函数关系;错误;②甲的速度为:64÷8=8米/秒,乙的速度为:52÷8=6.5米/秒,故甲的速度比乙快1.5米/秒,正确;③甲让乙先跑了12米,正确;④8秒钟后,甲超过了乙,正确;故选B .【点睛】正确理解函数图象横纵坐标表示的意义,理解问题的过程,能够通过图象得到随着自变量的增大,知道函数值是增大还是减小,通过图象得到函数是随自变量的增大或减小的快慢.2.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0,0)O 、(2,0)A 、(,2)B b b -+,当45ABO ∠<︒时,b 的取值范围为( )A .0b <B .2b <C .02b <<D .0b <或2b >【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点B 的坐标特征得到点B 在直线y=-x+2上,由于直线y=-x+2与y 轴的交点Q 的坐标为(0,2),连结AQ ,以AQ 为直径作⊙P ,如图,易得∠AQO=45°,⊙P 与直线y=-x+2只有一个交点,根据圆外角的性质得到点B 在直线y=-x+2上(除Q 点外),有∠ABO 小于45°,所以b <0或b >2.【详解】解∵B 点坐标为(b ,-b+2),∴点B 在直线y=-x+2上,直线y=-x+2与y 轴的交点Q 的坐标为(0,2),连结AQ ,以AQ 为直径作⊙P ,如图, ∵A (2,0),∴∠AQO=45°,∴点B 在直线y=-x+2上(除Q 点外),有∠ABO 小于45°,∴b 的取值范围为b <0或b >2.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一次函数y=kx+b ,(k≠0,且k ,b 为常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它与x 轴的交点坐标是(b k-,0);与y 轴的交点坐标是(0,b ).直线上任意一点的坐标都满足函数关系式y=kx+b .3.某一次函数的图象经过点()1,2,且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则这个函数的表达式可能是( )A .24y x =+B .24y x =-+C .31y x =+D .31y x -=-【答案】B【解析】【分析】设一次函数关系式为y kx b =+,把(1,2)代入可得k+b=2,根据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可得k <0,对各选项逐一判断即可得答案.【详解】设一次函数关系式为y kx b =+,∵图象经过点()1,2,2k b ∴+=;∵y 随x 增大而减小,∴k 0<,A.2>0,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B.-2<0,-2+4=2,故该选项符合题意,C.3>0,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D.∵31y x -=-,∴y=-3x+1,-3+1=-2,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一次函数的性质及一次函数图象上的点的坐标特征,对于一次函数y=kx+b(k≠0),当k >0时,图象经过一、三、象限,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当k <0时,图象经过二、四、象限,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熟练掌握一次函数的性质是解题关键.4.已知点M (1,a )和点N (3,b )是一次函数y =﹣2x+1图象上的两点,则a 与b 的大小关系是( )A .a >bB .a =bC .a <bD .无法确定【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k <0,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解答.【详解】解:∵k =﹣2<0,∴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1<3,∴a >b .故选A .【点睛】考查了一次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利用一次函数的增减性求解更简便.5.已知正比例函数y=kx (k≠0)经过第二、四象限,点(k ﹣1,3k+5)是其图象上的点,则k 的值为( )A .3B .5C .﹣1D .﹣3【答案】C【解析】【分析】把x=k﹣1,y=3k+5代入正比例函数y=kx解答即可.【详解】把x=k﹣1,y=3k+5代入正比例函数的y=kx,可得:3k+5=k(k﹣1),解得:k1=﹣1,k2=5,因为正比例函数的y=kx(k≠0)的图象经过二,四象限,所以k<0,所以k=﹣1,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待定系数法求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掌握正比例函数图象上的点的坐标都满足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是解题的关键.6.一列动车从甲地开往乙地,一列普通列车从乙地开往甲地,两车均匀速行驶并同时出发,设普通列车行驶的时间为x (小时),两车之间的距离为y (千米),如图中的折线表示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下列说法:①动车的速度是270千米/小时;②点B的实际意义是两车出发后3小时相遇;③甲、乙两地相距1000千米;④普通列车从乙地到达甲地时间是9小时,其中不正确的有( )A.1个B.2个C.3个D.4个【答案】B【解析】【分析】由x=0时y=1000可判断③;由运动过程和函数图像关系可判断②;求出普通列车速度,设动车的速度为x千米/小时,根据“动车3小时行驶的路程+普通列车3小时行驶的路程=1000”列方程求解可判断①;根据x=12时的实际意义可判断④.【详解】解:③由x=0时,y=1000知,甲地和乙地相距1000千米,正确;②如图,出发后3小时,两车之间的距离为0,可知点B的实际意义是两车出发后3小时相遇,正确;①普通列车的速度是100012=2503千米/小时, 设动车的速度为x 千米/小时, 根据题意,得:3x+3×2503=1000, 解得:x=250,动车的速度为250千米/小时,错误;④由图象知x=t 时,动车到达乙地,∴x=12时,普通列车到达甲地,即普通列车到达终点共需12小时,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一次函数的应用,根据题意弄懂函数图象中各拐点坐标的实际意义及行程问题中蕴含的相等关系是解题的关键.7.如图,把 Rt ABC ∆放在直角坐标系内,其中 90CAB ∠=o ,5BC =,点 A 、B 的坐标分别为(1,0)、(4,0),将ABC ∆沿x 轴向右平移,当点 C 落在直线26y x =-上是,线段BC 扫过的面积为( )A .4B .8C .16D .8【答案】C【解析】【分析】 根据题目提供的点的坐标求得点C 的坐标,当向右平移时,点C 的纵坐标不变,代入直线求得点C 的横坐标,进而求得其平移的距离,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即可.【详解】∵点A、B的坐标分别为(1,0)、(4,0),∴AB=3,BC=5,∵∠CAB=90°,∴AC=4,∴点C的坐标为(1,4),当点C落在直线y=2x-6上时,∴令y=4,得到4=2x-6,解得x=5,∴平移的距离为5-1=4,∴线段BC扫过的面积为4×4=16,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一次函数与几何知识的应用,解题关键是题中运用圆与直线的关系以及直角三角形等知识求出线段的长.8.甲、乙两人一起步行到火车站,途中发现忘带火车票了,于是甲立刻原速返回,乙继续以原速步行前往火车站,甲取完火车票后乘出租车赶往火车站,途中与乙相遇,带上乙一同前往,结果比预计早到3分钟,他们与公司的路程y(米)与时间t(分)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结论错误的是()A.他们步行的速度为每分钟80米;B.出租车的速度为每分320米;C.公司与火车站的距离为1600米;D.出租车与乙相遇时距车站400米.【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图中一条函数的折返点的纵坐标是480,我们可得知,甲走了480米后才发现了没带票的,然后根据返回公司用时12分钟,速度不变,可以得出他的速度是80米/分钟,甲乙再次相遇时是16分钟,则可以得出相遇时,距离公司的距离是1280米,再根据比预计早到3分钟,即可求出各项数据,然后判别即可.【详解】解:根据题意,由图可知,甲走了480米后才发现了没带票,返回公司用时12分钟,行进过程中速度不变, 即:甲步行的速度为每分钟480806=米,乙步行的速度也为每分钟80米, 故A 正确;又∵甲乙再次相遇时是16分钟,∴16分乙共走了80161280?米,由图可知,出租车的用时为16-12=4分钟,∴出租车的速度为每分12804320?米,故B 正确;又∵相遇后,坐出租车去火车站比预计早到3分钟,设公司与火车站的距离为x 米,依题意得:12380320x x =++,解之得:1600x , ∴公司与火车站的距离为1600米,出租车与乙相遇时距车站1600-1280=320米. 故C 正确,D 不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通过考查一次函数的应用来考查从图象上获取信息的能力.要注意题中分段函数的意义.9.如图,在矩形AOBC 中,A (–2,0),B (0,1).若正比例函数y=kx 的图象经过点C ,则k 的值为( )A .–12B .12C .–2D .2【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已知可得点C 的坐标为(-2,1),把点C 坐标代入正比例函数解析式即可求得k.【详解】∵A(-2,0),B(0,1),∴OA=2,OB=1,∵四边形OACB是矩形,∴BC=OA=2,AC=OB=1,∵点C在第二象限,∴C点坐标为(-2,1),∵正比例函数y=kx的图像经过点C,∴-2k=1,∴k=-12,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了矩形的性质,待定系数法求正比例函数解析式,根据已知求得点C的坐标是解题的关键.10.如图,直线y=kx+b(k≠0)经过点A(﹣2,4),则不等式kx+b>4的解集为()A.x>﹣2 B.x<﹣2 C.x>4 D.x<4【答案】A【解析】【分析】求不等式kx+b>4的解集就是求函数值大于4时,自变量的取值范围,观察图象即可得.【详解】由图象可以看出,直线y=4上方函数图象所对应自变量的取值为x>-2,∴不等式kx+b>4的解集是x>-2,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了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观察函数图象,比较函数图象的高低(即比较函数值的大小),确定对应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也考查了数形结合的思想.11.已知抛物线y=x2+(2a+1)x+a2﹣a,则抛物线的顶点不可能在()A.第一象限B.第二象限C.第三象限D.第四象限【答案】D【解析】【分析】求得顶点坐标,得出顶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的关系式,即可求得.【详解】抛物线y=x2+(2a+1)x+a2﹣a的顶点的横坐标为:x=﹣212a+=﹣a﹣12,纵坐标为:y=()()224214a a a--+=﹣2a﹣14,∴抛物线的顶点横坐标和纵坐标的关系式为:y =2x +34, ∴抛物线的顶点经过一二三象限,不经过第四象限,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了二次函数的性质,得到顶点的横纵坐标的关系式是解题的关键.12.如图,矩形ABOC 的顶点坐标为()4,5-,D 是OB 的中点,E 为OC 上的一点,当ADE ∆的周长最小时,点E 的坐标是( )A .40,3⎛⎫ ⎪⎝⎭B .50,3⎛⎫ ⎪⎝⎭C .()0,2D .100,3⎛⎫ ⎪⎝⎭ 【答案】B【解析】【分析】 作点A 关于y 轴的对称点A',连接A'D ,此时△ADE 的周长最小值为AD+DA'的长;E 点坐标即为直线A'D 与y 轴的交点.【详解】解:作点A 关于y 轴的对称点A',连接A'D ,此时△ADE 的周长最小值为AD+DA'的长;∵A 的坐标为(-4,5),D 是OB 的中点,∴D (-2,0),由对称可知A'(4,5),设A'D 的直线解析式为y=kx+b ,5402k b k b =+⎧∴⎨=-+⎩5653k b ⎧=⎪⎪∴⎨⎪=⎪⎩5563y x ∴=+ 当x=0时,y=53 50,3E ⎛⎫∴ ⎪⎝⎭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矩形的性质,线段的最短距离;能够利用轴对称求线段的最短距离,将AE+DE 的最短距离转化为线段A'D 的长是解题的关键.13.如图,已知一次函数2y kx =+的图象与x 轴,y 轴分别交于点,A B ,与正比例函数13y x =交于点C ,已知点C 的横坐标为2,下列结论:①关于x 的方程20kx +=的解为3x =;②对于直线2y kx =+,当3x <时,0y >;③直线2y kx =+中,2k =-;④方程组302y x y kx -=⎧⎨-=⎩的解为223x y =⎧⎪⎨=⎪⎩.其中正确的有( )个A .1B .2C .3D .4【答案】C【解析】【分析】 把正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交点坐标求出,根据正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交点先把一次函数的解析式求解出来,再分别验证即可得到答案.【详解】解:∵一次函数2y kx =+与正比例函数13y x =交于点C ,且C 的横坐标为2, ∴纵坐标:1122333y x ==⨯=,∴把C 点左边代入一次函数得到:2223k =⨯+, ∴23k =-,22,3C ⎛⎫ ⎪⎝⎭①∵23k =-, ∴22023kx x +==-+, ∴3x =,故正确; ②∵23k =-, ∴直线223y x =-+, 当3x <时,0y >,故正确; ③直线2y kx =+中,23k =-,故错误; ④30223y x y x -=⎧⎪⎨⎛⎫--= ⎪⎪⎝⎭⎩, 解得223x y =⎧⎪⎨=⎪⎩,故正确; 故有①②④三个正确;故答案为C.【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综合应用,能正确用待定系数法求解未知量是解题的关键,再解题的过程中,要利用好已知信息,比如函数图像,很多时候都可以方便解题;14.若一次函数(2)1y k x =-+的函数值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则( )A .2k <B .2k >C .0k >D .k 0<【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一次函数图象的增减性来确定(k-2)的符号,从而求得k 的取值范围.【详解】∵在一次函数y=(k-2)x+1中,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k-2>0,∴k >2,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一次函数图象与系数的关系.在直线y=kx+b (k≠0)中,当k >0时,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当k <0时,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15.一次函数 y = mx +1m -的图像过点(0,2),且 y 随 x 的增大而增大,则 m 的值为( )A .-1B .3C .1D .- 1 或 3【答案】B【解析】【分析】先根据函数的增减性判断出m 的符号,再把点(0,2)代入求出m 的值即可.【详解】∵一次函数y=mx+|m-1|中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m >0.∵一次函数y=mx+|m-1|的图象过点(0,2),∴当x=0时,|m-1|=2,解得m 1=3,m 2=-1<0(舍去).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一次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点及一次函数的性质,熟知一次函数图象上各点的坐标一定适合此函数的解析式是解答此题的关键.16.如图,已知直线1y x b =+与21y kx =-相交于点P ,点P 的横坐标为1-,则关于x 的不等式1x b kx +≤-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D【解析】 试题解析:当x >-1时,x+b >kx-1,即不等式x+b >kx-1的解集为x >-1.故选A .考点: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17.函数()312y m x =+-中,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则直线()12y m x =---经过( ) A .第一、三、四象限B .第二、三、四象限C .第一、二、四象限D .第一、二、三象限 【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一次函数的增减性,可得310m +>;从而可得10m --<,据此判断直线()12y m x =---经过的象限.【详解】解:Q 函数()312y m x =+-中,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310m ∴+>,则13m >- 10m ∴--<,∴直线()12y m x =---经过第二、三、四象限.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一次函数的性质,正确掌握一次函数图象与系数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即一次函数y=kx+b (k≠0)中,当k >0时,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图象经过一、三象限;当k <0时,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图象经过二、四象限;当b >0时,此函数图象交y 轴于正半轴;当b <0时,此函数图象交y 轴于负半轴.18.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等边三角形OAB 的边长为4,点A 在第二象限内,将OAB ∆沿射线AO 平移,平移后点A '的横坐标为43,则点B '的坐标为( )A .(3,2)-B .(63,3)-C .(6,2)-D .(63,2)-【答案】D【解析】【分析】 先根据已知条件求出点A 、B 的坐标,再求出直线OA 的解析式,继而得出点A '的纵坐标,找出点A 平移至点A '的规律,即可求出点B '的坐标.【详解】解:∵三角形OAB 是等边三角形,且边长为4∴(2),(0,4)A B -设直线OA 的解析式为y kx =,将点A 坐标代入,解得:3k =-即直线OA 的解析式为:y x =将点A '的横坐标为4y =-即点A '的坐标为4)-∵点A 向右平移6个单位得到点A '∴B '的坐标为(046)2)+-=-.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坐标与图形变化-平移,熟练掌握坐标平面图形平移的规律是解决本题的关键.19.下列命题是假命题的是( )A .三角形的外心到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B .如果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5和6,那么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6C .将一次函数y =3x -1的图象向上平移3个单位,所得直线不经过第四象限D .若关于x 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0213x m x -≤⎧⎨+>⎩无解,则m 的取值范围是1m £ 【答案】B【解析】【分析】利用三角形外心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一次函数图象的平移规律、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分别判断后即可确定正确的选项.【详解】A. 三角形的外心到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正确,是真命题;B. 如果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5和6,那么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6或17,错误,是假命题;C. 将一次函数y =3x -1的图象向上平移3个单位,所得直线不经过第四象限,正确,是真命题;D. 若关于x 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0213x m x -≤⎧⎨+>⎩无解,则m 的取值范围是1m £,正确,是真命题;故答案为:B【点睛】本题考查了命题与定理的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了解三角形外心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一次函数图象的平移规律、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图象大致是( ) 20.已知点(k,b)为第二象限内的点,则一次函数y kx bA.B.C.D.【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已知条件“点(k,b)为第二象限内的点”推知k、b的符号,由它们的符号可以得到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所经过的象限.【详解】解:∵点(k,b)为第二象限内的点,∴k<0,b>0,∴-k>0.∴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经过第一、二、三象限,观察选项,D选项符合题意.故选:D.【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一次函数图象在坐标平面内的位置与k、b的关系.解答本题注意理解:直线y=kx+b所在的位置与k、b的符号有直接的关系.k>0时,直线必经过一、三象限;k<0时,直线必经过二、四象限;b>0时,直线与y轴正半轴相交;b=0时,直线过原点;b <0时,直线与y轴负半轴相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数学复习资料(1)中考数学常用公式定理1、整数(包括:正整数、0、负整数)和分数(包括:有限小数和无限环循小数)都是有理数.如:0.231,0.*****…,,-3,,.无限不环循小数叫做无理数.如:π,-0.***-*****01…,(两个1之间依次多1个0).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实数.2、绝对值:a≥丨a丨=a;a≤丨a丨=-a.如:丨-丨=;丨3.14-π丨=π-3.14.3、一个近似数,从左边笫一个不是0的数字起,到最末一个数字止,所有的数字,都叫做这个近似数的有效数字.如:0.05972精确到0.001得0.060,结果有两个有效数字6,0.4、把一个数写成±a×10n的形式(其中1≤a<10,n是整数),这种记数法叫做科学记数法.如:-*****=-4.07×105,0.000043=4.3×10-5.5、乘法公式(反过来就是因式分解的公式):①(a+b)(a-b)=a2-b2.②(a±b)2=a2±2ab+b2.③-(a+b)(a2-ab+b2)=a3+b3.④(a-b)(a2+ab+b2)=a3-b3;a2+b2=(a+b)2-2ab,(a-b)2=(a+b)2-4ab.6、幂的运算性质:①am×an=am+n.②am÷an=am-n.③(am)n=amn.④(ab)n=anbn.⑤()n=n.⑥a-n=1-nna01a0a3a2a5a6a2a4a32a63a3)3n,特别:()=().⑦=(≠).如:×=,÷=,()=,(a=27a9,(-3)-1=-,5-2=7、二次根式:①(①(3)2=45.②=,()-2=()2=,(-3.14)=1,(=丨a丨,③=-a=.④×,④=-)0=1.)2=a(a≥0),②b≥0).(a>0,如:=6.③a<0时,的平方根=4的平方根=±2.(平方根、立方根、算术平方根的概念)8、一元二次方程:对于方程:ax2+bx+c=0:b①求根公式是x=,其中△=b2-4ac叫做根的判别式.2a当△>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当△=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当△<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注意:当△≥0时,方程有实数根.②若方程有两个实数根x1和x2,并且二次三项式ax2+bx+c可分解为a(x-x1)(x-x2).③以a和b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是x2-(a +b)x+ab=0.9、一次函数y=kx+b(k≠0)的图象是一条直线(b是直线与y轴的交点的纵坐标即一次函数在y轴上的截距).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直线从左向右上升);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直线从左向右下降).特别:当b=0时,y=kx(k≠0)又叫做正比例函数(y与x成正比例),图象必过原点.10、反比例函数y=(k≠0)的图象叫做双曲线.当k>0时,双曲线在一、三象限(在每一象限内,从左向右降);当k<0时,双曲线在二、四象限(在每一象限内,从左向右上升).因此,它的增减性与一次函数相反.11、统计初步:(1)概念:①所要考察的对象的全体叫做总体,其中每一个考察对象叫做个体.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份个体叫做总体的一个样本,样本中个体的数目叫做样本容量.②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有时不止一个),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③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把处在最中间的一个数(或两个数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2)公式:设有n个数x1,x2,...,xn,那么:①平均数为:x= x1+x2+ (x);n②极差:用一组数据的最大值减去最小值所得的差来反映这组数据的变化范围,用这种方法得到的差称为极差,即:极差=最大值-最小值;③方差:2221轾数据x1、x2......, xn的方差为s2,则s2=犏x-x+x-x+.. (x)x()()()12nn臌标准差:方差的算术平方根.数据x1、x2……, xn的标准差s,则s=一组数据的方差越大,这组数据的波动越大,越不稳定。
12、频率与概率:(1)频率=频数,各小组的频数之和等于总数,各小组的频率之和等于1,频率分布直方图中各总数个小长方形的面积为各组频率。
(2)概率①如果用P表示一个事件A发生的概率,则0≤P(A)≤1;P (必然事件)=1;P(不可能事件)=0;②在具体情境中了解概率的意义,运用列举法(包括列表、画树状图)计算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
③大量的重复实验时频率可视为事件发生概率的估计值;13、锐角三角函数:①设∠A是Rt△ABC的任一锐角,则∠A的正弦:sinA=∠A的正切:tanA=.并且sin2A+cos2A=1.,∠A的余弦:cosA=,0<sinA<1,0<cosA<1,tanA>0.∠A越大,∠A的正弦和正切值越大,余弦值反而越小.②余角公式:sin(90-A)=cosA,cos(90-A)=sinA.③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sin30=cos60=,sin45=cos45 =,tan45=1,tan60=.,sin60=cos30=,tan30=铅垂高度④斜坡的坡度:i==.设坡角为α,则i=tanα=水平宽度14、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有关知识:(1)对称性:若直角坐标系内一点P(a,b),则P关于x轴对称的点为P1(a,-b),P关于y轴对称的点为P2(-a,b),关于原点对称的点为P3(-a,-b).(2)坐标平移:若直角坐标系内一点P(a,b)向左平移h个单位,坐标变为P(a-h,b),向右平移h个单位,坐标变为P(a+h,b);向上平移h个单位,坐标变为P(a,b+h),向下平移h个单位,坐标变为P(a,b-h).如:点A(2,-1)向上平移2个单位,再向右平移5个单位,则坐标变为A(7,1). 15、二次函数的有关知识:1.定义:一般地,如果y ax2 bx c(a,b,c是常数,a 0),那么y叫做x的二次函数.2.抛物线的三要素: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①a的符号决定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当a 0时,开口向上;当a 0时,开口向下;a相等,抛物线的开口大小、形状相同.②平行于y轴(或重合)的直线记作x h.特别地,y轴记作直线x 0.4.求抛物线的顶点、对称轴的方法b 4ac b2b4ac b2 2()(1)公式法:y ax bx c a x ,∴顶点是,对称轴是直2a4a2a4a2线xb. 2a2(2)配方法:运用配方的方法,将抛物线的解析式化为y a x h k的形式,得到顶点为(h,k),对称轴是直线x h.(3)运用抛物线的对称性:由于抛物线是以对称轴为轴的轴对称图形,对称轴与抛物线的交点是顶点。
(x2,y)(及y值相同)若已知抛物线上两点(x1,y)、,则对称轴方程可以表示为:xx1 x229.抛物线y ax2 bx c中,a,b,c的作用(1)a决定开口方向及开口大小,这与y ax2中的a完全一样.(2)b和a共同决定抛物线对称轴的位置.由于抛物线y ax2 bx c的对称轴是直线bbx ,故:①b 0时,对称轴为y轴;② 0(即a、b同号)时,对称轴在y轴左侧;2aab0(即a、b异号)时,对称轴在y轴右侧. a(3)c的大小决定抛物线y ax2 bx c与y轴交点的位置.③当x 0时,y c,∴抛物线y ax2 bx c与y轴有且只有一个交点(0,c):①c 0,抛物线经过原点; ②c 0,与y轴交于正半轴;③c 0,与y轴交于负半轴.b以上三点中,当结论和条件互换时,仍成立.如抛物线的对称轴在y轴右侧,则0.a11.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1)一般式:y ax2 bx c.已知图像上三点或三对x、y的值,通常选择一般式. (2)顶点式:y a x h k.已知图像的顶点或对称轴,通常选择顶点式.2(3)交点式:已知图像与x轴的交点坐标x1、x2,通常选用交点式:y a x x1 x x2 . 12.直线与抛物线的交点(1)y轴与抛物线y ax2 bx c得交点为(0, c). (2)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二次函数y ax2 bx c的图像与x轴的两个交点的横坐标x1、x2,是对应一元二次方程ax2 bx c 0的两个实数根.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情况可以由对应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判定:①有两个交点( 0) 抛物线与x轴相交;②有一个交点(顶点在x轴上)( 0) 抛物线与x轴相切;③没有交点( 0) 抛物线与x轴相离. (3)平行于x轴的直线与抛物线的交点同(2)一样可能有0个交点、1个交点、2个交点.当有2个交点时,两交点的纵坐标相等,设纵坐标为k,则横坐标是ax2 bx c k的两个实数根.(4)一次函数y kx n k 0 的图像l与二次函数y ax2 bx c a 0 的图像G的交点,由方②方程组只有一组解时l与G只有一个交点;③方程组无解时l与G 没有交点.0 ,B x2,0 ,(5)抛物线与x轴两交点之间的距离:若抛物线y ax2 bx c与x轴两交点为A x1,y kx ny ax2 bx c的解的数目来确定:①方程组有两组不同的解时l与G有两个交点;则AB x1 x21、多边形内角和公式: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n≥3,n是正整数),外角和等于3602、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1)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如图:a∥b∥c,直线l1与l2分别与直线a、b、c相交与点A、B、C D、E、F,则有*****EBCEF, ,*****FACDF(2)推论: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如图:△ABC中,DE∥BC,DE与AB、AC相交与点D、E,, , BCABACbcBACB(1)CD2 AD BD(2)AC2 AD AB(3)BC2 BD AB 4、圆的有关性质:(1)垂径定理:如果一条直线具备以下五个性质中的任意两个性质:①经过圆心;②垂直弦;③平分弦;④平分弦所对的劣弧;⑤平分弦所对的优弧,那么这条直线就具有另外三个性质.注:具备①,③时,弦不能是直径.(2)两条平行弦所夹的弧相等.(3)圆心角的度数等于它所对的弧的度数.(4)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5)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弧的度数的一半.(6)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7)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相等.(8)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反之,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90,直径是最长的弦.(9)圆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5、三角形的内心与外心:三角形的内切圆的圆心叫做三角形的内心.三角形的内心就是三内角角平分线的交点.三角形的外接圆的圆心叫做三角形的外心.三角形的外心就是三边中垂线的交点.常见结论:(1)Rt△ABC的三条边分别为:a、b、c(c为斜边),则它的内切圆的半径ra b c;21(2)△ABC的周长为l,面积为S,其内切圆的半径为r,则S lr 2*6、弦切角定理及其推论:(1)弦切角:顶点在圆上,并且一边和圆相交,另一边和圆相切的角叫做弦切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