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英汉死亡委婉语看中西方文化的异同
从英汉死亡委婉语看中西方文化的异同
摘要:死亡委婉语是人类最常见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而在不同的文化中就会有不同的死亡委婉语。
所以、在日常交流中特别是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应该特别关注死亡委婉语。
在世界上的任何一种语言都有他们自己的对死亡的委婉表达,这些委婉语在人们的日常交流中起着很重要的角色,并且特定文化的死亡委婉语放映这·特定文化群体的价值观,宗教信仰和社会习俗。
为了能够成功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在学习外语的时候仅仅学>-j语言是不够的,外语学习者还要了解两个国家的文化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在方方面面,而死亡委婉语就是其申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这篇文章中我给出了一些死亡委婉语的例子,通过这些例子来谈论中英文化中的死亡委婉语的相似点和不同之处.希望这些分析能给跨文化文化交际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关键词:死亡委婉语相似点不同点跨文化交际前言现在全世界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有越来越多的机会和不同文化的人们进行交流合作。
在人们交流的过程中有些东西或事情是人们不愿意或者是有意回避直接提及或者说起的。
直接提及关于这些话题会让人们感到不舒服或者让别人伤心,在这一情况下当人们不得不谈及这一话题的时候人们会采用含蓄的表达方式来表达。
这些间接地表达方式或者委婉的表达用语会比直接的提及让人们感觉自然和亲近,并且不会触犯一些文化禁忌,更有利于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euphemism”这个单词来源于希腊语.Eu的意思是很好,听起来很不错,而pheme 的意思是用顺耳的词或者是礼貌的方式说出来的话语和言论。
不同的学者也对委婉语给出了不同定义。
Hugh Rawson(1981)认为委婉语是一个社会基础的通用交际语,就起本身而论委婉语是一种人们内在焦虑,矛盾,恐惧和耻辱感的一种外在的显现,这些委婉语就像放射性同位素,观察这些委婉语就有可能看到我们的语言,文化中的一些曾经显现的东西和可能正在表现出来的一些元素。
而Allan and Burridge对委婉语的定义是委婉语被用来对一些不喜欢的表达的替代表达,委婉语的使用有时可能能够维护别人或者自己的面子。
从英汉关于死亡的委婉语解读中西文化差异
关键词 : 委婉 语
一
对 比 分析 中西 文 化 差 异
委婉 语 概 说
关 于 委 婉语 的 定 义 ,常 见 的 说 法 有 : ( 1 ) “ 用 一 种 不 明说 的。 能使 人 感 到愉 快 的 含糊 说 法 . 代 替 具 有 令 人 不 悦 的含 义 不 够 尊 重 的表 达 方 法 。 ” ( 2 ) “ 委 婉语 就 是 用 婉 转 或 温 和 的 方 式来 表达某些 事实或思想 . 以减轻其粗俗 的程度 。” 委婉语 , 是 指 “ 当 人们 不愿 意说 出 禁 忌 的 名 物 或 动 作 , 而 又 不 得 不 指 明 这 种 名物或 动作时 , 就用动 听的词语来代 替 , 用 隐 喻来 暗 示 , 用 曲 折 的表 达 来 提 示 ” ( 张涤华 . 1 9 8 8 ) 。
存 中国, 避讳 , 又称讳饰 , 源于周朝 , 最 早 的文 字 记 载 可 追 溯 到 春秋 战 国 时期 。英 国作 家 G e o r g e B l u n t 于l 6 世纪8 0 年 代 初 首创e u p h e m i s m 一词. 将 其 定 义 为a g o o d o r f a v o r a b l e i n t e r p r e t a —
寂” 、 “ 圆寂 ” 等。在西方 , 人 们 多 信奉 基 督教 , 在 宗 教 信 仰 方 面
呈一元化。 从 死 亡 委婉 语 看 出 中 西 价 值 观 念 差 异 。 东 方 文 化 更 注 重 死 亡 的社 会 价 值 , 所谓“ 杀身成仁 ” 、 “ 求 生以害仁” , 汉 语 有 关 死 亡 的委 婉 语 , 如 壮烈牺牲 、 英勇就义 、 为 国捐 躯 、 以身殉 国、 马 革 裹 尸 等 就 都 充满 了 悲 壮 的爱 国主 义 色 彩 。 三、 结 语 死 亡 委 婉 语 是 委 婉 语 中 比较 典 型 的一 种 .折 射 出不 同文 化间的异同。 委 婉 语 是 在 某 个 特 定 的社 会 环 境 中孕 育 而 生 的 ,
论翻译中死亡委婉语的文化因素剖析
论翻译中“死亡”委婉语的文化因素剖析姓名:张阿云学号:0903325 班级:英语本科四班Abstract: As a special language phenomenon, euphemism has its own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cultural features. This paper makes a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euphemism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Based on this, different customs, culture and values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are reflected.Death is the national language of euphemism and some Chinese language phenomenon, but also a social phenomenon. English and Chinese languages, and "death" by the euphemistic expressions of religious culture, social system and values of different very different. In this paper, these three aspects of culture were analyzed, thus enhancing people's language and cultural nature of the deep level of understanding, to improv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Key words :death euphemism religious values一前言:语言反映文化,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
从汉英语“死”的委婉表达看中西文化差异
- 236-校园英语 / 语言文化研究从汉英语“死”的委婉表达看中西文化差异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徐腾凤【摘要】“死亡”是一种不可抗拒也无法抗拒的生理现象。
死对于任何人都是不可避免的,不论你的种族,宗教信仰,还是不同文化生活背景。
本文对比了汉语和英语中关于“死”的委婉表达法,以及“死”的委婉表达法在两个民族中体现在社会地位、性别、年龄及宗教信仰四个方面的特征。
从而找出出现这种差别的最重要的原因。
【关键词】死 对比 委婉表达法 文化差异 原因死亡是一种不可逆转的生理现象,不论种族,宗教信仰,还是不同文化生活背景,任何人都无法逃避。
自古中国就有许多关于“死亡”的名句,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
同样在英语中也有很多类似的句子,如“to go to the way of all flesh ”(走众生之路)等。
人们害怕“死亡”,也不愿意提及“死”这个可怕的字眼,但又不得不提及。
因此,衍生了“死”的许多委婉说法。
一、汉语关于“死”的委婉说法汉语词汇的丰富性也体现在了汉语中关于“死”的委婉说法上。
如:1.单音节:崩、薨、卒、殒、殇、谢、终、陨、灭、亡、殉、故、殁、去、逝、殂;2.双音节:不禄、弃禄、驾崩、晏驾、宾天、大行、大寰、大归、铸鼎、龙鼎、遗弓、上崩、升遐、登遐、弃朝、弃世、夭折、夭亡、短折、凋谢、中殇、玉折、玉摧、玉碎、星陨、损背、见背、捐背、殂落、殂谢、殒命、歼化、身故、物故、去世、逝世、病逝、过世、沦谢、谢世、故世、辞世、故去、亡故、长眠、安眠、毙命、疾终、永眠、就木、溘逝、溘谢、断气、咽气、合眼、闭眼、千古、下世、老了、没了、考终、寿终、作古、作故、涅槃、圆寂、灭度、坐化、升天、示寂、入寂、入正、示灭、灭谛、殉道、归真、登陟、仙逝、仙游、仙去、上仙、蝉脱、蜕化、羽化、骑鹤、驾鹤、鹤化、化鹤、物化、隐化、遁化、归西、归天、献身、舍身、舍命、殉国、殉职、牺牲、效死、阵亡、光荣、效命、授命、成仁、归主、横死、丧生、丧命、完蛋、蹬腿;3.三字惯用语:山陵崩、弃群臣、弃天下、弃平居、弃馆舍、弃堂帐、没成人、登莲界、见上帝、见阎王、上西天、翘辫子、下地狱、归西天、吃枪子、回老家、永别了、不在了、谢宾客、安息了、睡着了、爬烟囱;4.四字格:千秋万岁、龙御(驭)止宾、宫车晏驾、鼎湖龙去、命归黄泉、命丧黄泉、命赴黄泉、撒手人寰、玉楼受召、玉楼修记、地下修文、英年早逝、兰摧玉折、哲人其萎、玉陨香消、香消玉殒、红消香断、葬玉埋香、倩女离魂、珠沉璧碎、玉碎珠沉、离开人世、离开人间、不在人世、不在人间、寿终正寝、溘然长逝、杀身成仁、英勇就义、英勇牺牲、为国捐躯、以身许国、以身殉国、马革裹尸、舍生取义、肝脑涂地、千秋之旦、百年之后、一命呜呼、与世长辞、瑶池添座、见马克思;5.其他:流尽最后一滴血、到极乐世界、离开了我们、心脏停止了跳动、永远睡着了等等。
中西宗教文化的差异与_死亡_委婉语表达的不同
home and free) ”, 可以“心安地休息了( to rest in
佛教发源自古印度并于东汉年间传入我
peace) ”。人这一死就“魂出躯壳( to yield up the 国的。佛教认为芸芸众生都依其“业”和“因缘”
ghost) ”, 死是使人从短暂的 、有 限 的 、肉 体 的 、 而在“六道”中“轮回”, 苦难和 烦 恼 永 无 止 境 ,
行, 其死也物化。”,“死”只是“随物而化”罢了 且, 就是少数进入者也多保留着鲜明的语域特
故“死亡”也就委婉地称为“物化 ”: 或 称 为“ 遁 征 , 如“羽化”乃“道教徒称人死”;“圆寂 ”则 是
化”、“隐化”、“迁形”等。由道家思想进一步发 “佛教用语”等等, 一般仅在宗教圈中使用。相
展而来的道教则追求生命不灭, 肉体成仙。于 反, 由于英语国家的宗教一元化, 基督教为全
死亡是一种不可抗拒的生理现象, 没有人 可以避免。克雷洛夫说 :“ 虽 然 人 生 充 满 了 苦 恼, 可是死亡却更加苦恼。”死亡不仅使人心中 充满苦恼, 甚至还会让人满怀恐惧,“临其穴, 惴惴其粟。”死亡无疑是一切生命的最终归宿, 生物出于本能无不极力趋避这一无可改变的 命运。对死亡命运的趋避使人们对死亡产生了 禁忌心理, 在语言方面的表现就是“死亡”委婉 语 的 出 现 。 因 此 中 西 方 语 言 中 便 有 了 许 多“ 死 亡”的委婉表达。
罪恶的、不自由的生活转变到“精神”“天国”中 只有皈依佛门, 通过念佛、诵经、供奉、受戒、禅
永恒幸福的转折点, 肉体虽死, 灵魂却得以“永 悟等修炼方式和行善积德来修得正果, 才可以
生( to launch into eternity) ”,“名字永远留在 永 脱离“六道轮回”, 达 到 不 生 不 灭 、脱 离 烦 恼 的
英汉死亡委婉语的文化差异及其分类对比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中外英语教师的优劣势比较:从中学生视角2 种族沟通的桥梁——对《宠儿》中两个丹芙的人物分析3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现状调查4 从《老人与海》中看海明威的人生哲学5 《雾都孤儿》中的善与恶6 论D.H.劳伦斯诗歌中的救赎意识7 论环境和社会制度对人的行为和品格的影响——以《雾都孤儿》中南希的形象分析为例8 从模因论视角看年度流行语“给力”(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9 英语中法语借词刍议10 浅析小学汉英双语教学11 电影《木兰》中的动物形象反映的中西文化差异12 从《胎记》看霍桑对科学的态度13 中学英语教师素质提高的途径探索14 作者菲茨杰拉德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所表现的双重人格15 中美礼貌语中的“面子文化”16 应对写作逻辑乱象的对策17 威廉·戈尔丁《蝇王》中的写作艺术18 论托尼莫里森《宠儿》的哥特式元素19 当爱遇见不爱——浅析《马可百万》中的三对情爱关系20 战争对美国文学的影响21 从文化差异比较研究中美家庭教育22 论中西文化的差异对习语翻译的影响23 解读《金色笔记》中的女性主义24 从功能翻译论的角度探讨品牌名称的翻译25 用批评性语言分析中美主要矛盾26 从常见的中英文名字比较中英两国命名文化差异27 高中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研究28 《高级英语》中某些修辞手法赏析29 中英习语文化异同及其翻译30 《麦田守望者》成长主题解析31 试析美国社会的道德恐慌——从麦田守望者的主人公看美国社会病态32 超越和世俗——对《月亮和六便士》中Strickland和Stroeve的对比分析33 由女性“奴性”潜意识解析玛利娅姆多舛命运34 论《厄舍古屋的倒塌》的哥特式写作风格35 从电影片名翻译窥探中美文化差异36 从英汉广告语言特点分析中西方文化价值观37 福克纳短篇小说《献给爱米莉的玫瑰》叙事技巧分析38 《浮生六记》英译本文化词翻译策略探析(开题报告+论文)39 论模糊语言在广告英语中的功能与运用40 如何提高小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41 “雨中的猫”与“一个小时的故事”中女性意识觉醒的比较研究42 论《白鲸》主角的悲剧实质43 The Painful Growth of Scarlett O’Hara in Her Three Marriages44 英汉诗歌中“月”意象的认知解读45 语言迁移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46 比较中西方礼仪差别47 中医术语翻译方法研究48 CET-和IELTS阅读培训课对比研究49 翻译的对等性研究及其应用50 中西面子观的比较研究51 《了不起的盖茨比》:盖茨比的性格对其一生的影响及其对当代中国青年的现实意义52 商务英语的词汇特征及翻译策略53 On the Translating Strategies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Seen from the Translation ofE.B.White’s Charlotte’s Web54 试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手法55 罗伯特•弗罗斯特与陶渊明田园诗歌对比研究56 从奈达翻译理论初探英汉新闻导语翻译策略57 An Analysis of Jude’s Pursuit of Love in Jude the Obscure58 A Cross-Cultural Study on Linguistic Taboo59 论密西西比河对马克•吐温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影响60 比较《简•爱》中女性“陈规形象”与《飘》中女性“新形象”61 Cultural Mediation in Interpreting—An Observ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62 肯克西《飞越疯人院》的女性主义批评63 从目的论角度看公司网页误译64 The Emerging Tendency of Marketing—Network Marketing65 对狄金森诗歌中四个主题的分析66 会话含义的语用初探67 我之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视角下的艾德娜之死68 从许渊冲的“三美”原则论李白诗歌的翻译69 论莱辛作品《又来了,爱情》中妇女失爱的原因70 Study on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Legal English Translation71 跨文化交际中的禁忌习俗72 中美两国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地位的比较73 孤独的神秘与永恒的自由追求——解读《法国中尉的女人》74 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之比较75 On Movie Title Translation from Skopos Theory Perspective76 广告对中国百姓生活的影响77 分析嘉丽妹妹性格变化的原因78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Proverbs and Their Translation Strategies79 英汉新闻标题中缩略词对比研究80 The Use of Symbols in A Farewell to Arms81 On the Female Influences on Pip’s Character in Great Expect ations82 礼貌策略的英汉对比研究—以《傲慢与偏见》及其译本为例83 从文化差异角度谈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语言技巧84 多丽丝莱辛的《金色笔记》中安娜的政治困惑分析85 欧•亨利短篇小说中的美式幽默风格的翻译86 《隐形人》中格里芬的心理剖析87 A Study of Children Images in Huck Finn and Tom Sawyer88 浅论英文原声电影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89 高中生英语学习成败归因现状调查及对策90 玩偶之家中娜拉的性格悲剧所反映的世纪社会问题91 The Influence of Bob Dylan and His Works on American Social Movements92 分析形成性评价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93 哈利波特的情感分析94 论《霍华德庄园》中的象征主义95 从就餐细节看中美儿童个性能力的差异96 Sino-US Cultural Differences——Through Comparison Between APPLE and OPPO97 基于微博(推特)文化的新型营销模式98 心灵探索之旅——析《瓦尔登湖》的主题99 浅论康拉德《黑暗之心》中的女性形象100 浅论《儿子与情人》中劳伦斯的心里分析技巧101 The Elementary Stage Translation Teaching Design for Undergraduate English Majors 102 《雾都孤儿》中所体现的人文关怀103 中美婚姻时间选择的对比研究104 论《野性的呼唤》的多重主题105 浅析哈利波特中的女巫形象106 英语词汇的记忆方法107 论概念隐喻视角下的隐喻翻译108 论埃德加•爱伦•坡短篇小说的创作风格109 从《嘉莉妹妹》看本性与理性的斗争110 《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意识分析111 浅析奥利奥品牌在国际营销中的跨文化策略112 从精神分析学角度看哈姆莱特的性格变化113 英语商业广告以及公益广告的语言特点比较114 浅析《睡谷传奇》中的浪漫主义115 荒岛主义在《蝇王》中的映射116 A Cross-Cultural Study on Linguistic Taboo117 英语广告的批评性话语分析118 Biblical Ideas on Women and Sex119 环保宣传语翻译中的文化介入120 从《麦琪的礼物》看欧亨利的写作手法121 英语词汇的语境意义分析122 论叶芝诗歌中的女性面具123 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反叛精神124 《紫色》所体现的“黑人性”125 A Tentative Approach To Contemporary American Romance Movies126 语言迁移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127 全身反应教学法在儿童英语教学中的运用128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圣经人物原型分析129 A Study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Reflected in Chinese and English Proverbs130 An Analysis of Female Images in The Thorn Birds131 How to Arouse the Students’Interests in English Learning132 换位思考在商务信函中坏消息的运用及建议133 On the Importance of China English as an English Variant134 从生态批评角度解析杰克•伦敦的动物小说《野性的呼唤》和《白獠牙》135 《最蓝的眼睛》的叙述声音和视角136 浅析《白牙》中爱的力量137 通过语境与潜台词解析情景喜剧的幽默——以《老友记》为例138 《瓦尔登湖》中梭罗的生态思想139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and Western Names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140 经典英文电影台词的文体分析141 成都旅游定位和发展对策142 非语言交际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运用143 《觉醒》与《欢乐之家》中的女性形象和女权思想之比较144 英语专业学生议论文写作中连接词使用情况研究145 从中美文化差异看中国人创新能力的缺失与培养146 试论盖茨比对其梦想生活的追求147 An Analysis of Youth Subculture through the Movie--Trainspotting148 中英日委婉语语言特征149 从中英文动物词汇看中西方文化差异150 《蝴蝶君》中两位主角的心理冲突151 中小学辅导机构英语教学模式——一对一教学与小班课堂教学教案的比较分析152 浅析《红字》中的象征意义153 “三美论”观照下的《再别康桥》英译本比较研究154 从最佳关联原则看口译中的“归化”和“异化”155 xx大学影视英语教学调查156 商务英语中的委婉表达及其翻译157 论《苔丝》中女性意识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158 中美个人理财规划的对比分析159 《先知》中倒装句文体功能的研究160 中学英语课堂中教师的纠错策略161 Negative Transfer and the Errors Committed by Chinese English Learners162 A Study of Cultural Influence upon Internet Language163 英汉恐惧隐喻对比研究164 《呼啸山庄》爱情悲剧根源分析165 试析英语谚语中的性别歧视166 从女性视角看文化冲突—基于亨利•詹姆斯的两部小说167 黑人社区的替罪羊--论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中的黑人小女孩佩科拉168 试分析《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模式169 弥尔顿《失乐园》中撒旦的悲剧英雄形象170 从跨文化交际层面谈口译译者能力的提高171 Eco-Critical Reading of The Call of the Wild172 《请买票》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173 从归化异化的角度看《围城》中隐喻及其翻译研究174 The Influences of RMB Appreciation on China’s Foreign Trade175 英汉视觉动词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176 A Contrastive Study on Meanings of Animal Word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177 从《没有国家的人》看一个无政府主义者对人性的呼唤178 从《生活大爆炸》看美剧字幕翻译的文化转向179 《德伯家的苔丝》环境细节描写的作用180 用言语行为理论分析奥巴马推定总统候选人演讲181 从功能翻译理论分析高校网页的汉译英182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的分析183 浅议英语诗歌中的书写变异184 中国和英国传统婚俗差异研究185 中国特色词汇及其翻译186 从莎翁作品透视伊丽莎白时期女性社会地位187 中美企业招聘广告文化对比分析188 英汉禁忌语对比研究189 论纳撒尼尔霍桑《牧师的黑面纱》中的象征190 肢体语言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与作用191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Business Negotiations: East and West192 从功能对等理论的角度看英语新闻标题中修辞的翻译193 论《红字》中海丝特的女性身份重构194 学生不同个性对英语学习的影响195 美国战争电影的人性和文化透视--以《拯救大兵瑞恩》为例196 从语言角度分析《功夫熊猫》中中西文化的交融197 论好莱坞电影的全球化战略198 从《红楼梦》两个译本比较谈习语翻译的文化处理199 委婉语与合作原则的关系200 英汉死亡委婉语的文化差异及其分类对比。
从英汉委婉语对比中透析中西文化差异
从英汉委婉语对比中透析中西文化差异委婉语其实是一种修辞方法,被广泛的应用在英汉的语言当中,并且在英汉语言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但是由于英汉委婉语的用法和使用场景不同,所以通过对比就可以了解到中西文化的差异。
本文通过委婉语的概念和英汉委婉语产生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总结归纳出了中西文化的具体差异,以供相关人员参考或研究。
标签:英汉委婉语;中西文化差异;对比前言:委婉语产生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委婉语的使用也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中。
也就是说委婉语是为了使语言更加流畅,从而出现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
但是由于不同国家文化差异,所以在委婉语的使用上也大不相同,根本原因就是委婉语产生的因素就是心理因素,所以中西方国家对于委婉语的使用时不同的。
总的来说,通过英汉委婉语的对比,就能够看出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一、委婉语的概念委婉语其实是一种修辞方法,被广泛的应用在英汉的语言当中,并且在英汉语言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委婉语产生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委婉语的使用也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中。
委婉语表达的方式主要有含蓄、委婉、禁忌等特点,委婉语的主要作用就是能够使语言更加的顺畅和流利,但是由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所以在委婉语的使用上也大不相同,根本原因就是委婉语产生的因素就是心理因素,所以中西方国家对于委婉语的使用时不同的。
委婉语总的来说可以的心理因素主要可以分为:避讳心理、掩饰心理和礼貌心理〔1〕。
二、英汉委婉语产生的因素(一)避讳心理委婉语的形成其实就是在现如今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对于一些避讳性的东西所使用的语言,也可以叫做禁忌心理,一般情况下都是对于人心理上恐惧或者避讳的东西所使用的语言。
在最早的时候,委婉语主要都是应用在妖鬼神魔等神秘又可怕的事物上,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委婉语已经被逐渐应用在死亡、性、重大疾病等生理或者心理缺陷中。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将此类食物通过直接的语言进行表达,会给他人一种不礼貌、粗鄙的印象,并且有一些语言直接通过语言进行表达也会让人比较难以启齿,所以人们在表达这些事物的时候一般都采用委婉语来进行表达,使表达的更加清楚又不会给人一种没礼貌、没素质的印象。
从英汉死亡委婉语看中西文化
从英汉死亡委婉语看中西文化
从英汉死亡委婉语看中西文化,可以看出中西文化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异。
英文中不乏夸张的死亡形容词,如“died a tragic death”,“succumbed to death”,“breathed his last”等。
而汉语中表达死亡的词语却更加委婉,如“过世”,“离开人世”,“死于”等。
死亡在中西文化中都是一个极具尊重的话题,但是在表达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这种差异很可能源于两种文化对死亡的态度不同,以及宗教信仰的不同。
汉语委婉的表达方式往往令人感到温暖,而英文带有夸张气息却使人有一种恐惧的感觉。
同时,中西文化中的死亡委婉语更好地体现了两种文化对于生命的态度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中更多的是理解生命的无常,强调生命的尊严和神圣性,认为生命是宝贵的,应当尊重荣辱。
而西方文化中更多的是把死亡当作一种自然现象去接受,认为生命是有限的,每个人都有生老病死的宿命。
因此,从英汉死亡委婉语可以看出,中西文化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差异。
这种差异正是由于两种文化对待死亡的态度不同,以及宗教信仰的不同所造成的。
这种差异也蕴含着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既有古代的传统文化,又有现代的宗教信仰,能够为世界文化的交流提供更广泛的互动和对比。
从死亡委婉语看中西文化异同
第27卷第10期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V ol.27, No.10 2007年10月 Journal of HuBei TV University October. 2007, 147~148 从死亡委婉语看中西文化异同陈 蓉(宁夏大学 外国语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内容提要] 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委婉语有其形成的特定历史背景和文化因素。
本文主要对汉语和英语中有关死亡的委婉语作一比较分析,来探讨由此所折射出的东西方国家的不同风俗、文化和价值观。
[关键词] 死亡委婉语;中西文化[中图分类号] G1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427(2007)10-0147-02一、委婉语的定义委婉语,是指“当人们不愿意说出禁忌的名物或动作,而又不得不指明这种名物或动作时,就用动听的词语来代替,用隐喻来暗示,用曲折的表达来提示。
”(张涤华,1988)委婉语可以说是人类进行社会交际活动的润滑剂,“如果没有委婉语,世界的运转会因磨擦而停止,人们将充满仇恨。
”(Enrigh,1985)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委婉语的出现都有避讳和禁忌功能。
在中国,避讳,又称讳饰,源于周朝,最早的文字记载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左传x桓公六年》记载:太子生,鲁桓公向申儒询问如何命名,申儒答曰,“周人以事讳神,名,终将讳之。
”在西方,英国作家George Blunt 于16世纪80年代初首创了euphemism一词,并将其定义为 a good or favorable interpretation。
语言学家Goodenough说:“一个社会的语言是其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转引自Hudson, 1980)如他所说,委婉语既是一种语言现象,同时又是一种文化现象。
“语言是文化的符号,文化是语言的管轨。
”(邢福义,1958)委婉语产生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下,反映了特定民族的历史、宗教、风俗和社会心理等诸多方面的特点,本文将以委婉语中与人们生活关系相对密切的一种——死亡委婉语—为例对委婉语所反映出的中西文化共同性及差异做出简要剖析。
从汉英语“死”的委婉表达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汉英语“死”的委婉表达看中西文化差异作者:徐腾凤来源:《校园英语·中旬》2017年第03期【摘要】“死亡”是一种不可抗拒也无法抗拒的生理现象。
死对于任何人都是不可避免的,不论你的种族,宗教信仰,还是不同文化生活背景。
本文对比了汉语和英语中关于“死”的委婉表达法,以及“死”的委婉表达法在两个民族中体现在社会地位、性别、年龄及宗教信仰四个方面的特征。
从而找出出现这种差别的最重要的原因。
【关键词】死对比委婉表达法文化差异原因死亡是一种不可逆转的生理现象,不论种族,宗教信仰,还是不同文化生活背景,任何人都无法逃避。
自古中国就有许多关于“死亡”的名句,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
同样在英语中也有很多类似的句子,如“to go to the way of all flesh ”(走众生之路)等。
人们害怕“死亡”,也不愿意提及“死”这个可怕的字眼,但又不得不提及。
因此,衍生了“死”的许多委婉说法。
一、汉语关于“死”的委婉说法汉语词汇的丰富性也体现在了汉语中关于“死”的委婉说法上。
如:1.单音节:崩、薨、卒、殒、殇、谢、终、陨、灭、亡、殉、故、殁、去、逝、殂;2.双音节:不禄、弃禄、驾崩、晏驾、宾天、大行、大寰、大归、铸鼎、龙鼎、遗弓、上崩、升遐、登遐、弃朝、弃世、夭折、夭亡、短折、凋谢、中殇、玉折、玉摧、玉碎、星陨、损背、见背、捐背、殂落、殂谢、殒命、歼化、身故、物故、去世、逝世、病逝、过世、沦谢、谢世、故世、辞世、故去、亡故、长眠、安眠、毙命、疾终、永眠、就木、溘逝、溘谢、断气、咽气、合眼、闭眼、千古、下世、老了、没了、考终、寿终、作古、作故、涅槃、圆寂、灭度、坐化、升天、示寂、入寂、入正、示灭、灭谛、殉道、归真、登陟、仙逝、仙游、仙去、上仙、蝉脱、蜕化、羽化、骑鹤、驾鹤、鹤化、化鹤、物化、隐化、遁化、归西、归天、献身、舍身、舍命、殉国、殉职、牺牲、效死、阵亡、光荣、效命、授命、成仁、归主、横死、丧生、丧命、完蛋、蹬腿;3.三字惯用语:山陵崩、弃群臣、弃天下、弃平居、弃馆舍、弃堂帐、没成人、登莲界、见上帝、见阎王、上西天、翘辫子、下地狱、归西天、吃枪子、回老家、永别了、不在了、谢宾客、安息了、睡着了、爬烟囱;4.四字格:千秋万岁、龙御(驭)止宾、宫车晏驾、鼎湖龙去、命归黄泉、命丧黄泉、命赴黄泉、撒手人寰、玉楼受召、玉楼修记、地下修文、英年早逝、兰摧玉折、哲人其萎、玉陨香消、香消玉殒、红消香断、葬玉埋香、倩女离魂、珠沉璧碎、玉碎珠沉、离开人世、离开人间、不在人世、不在人间、寿终正寝、溘然长逝、杀身成仁、英勇就义、英勇牺牲、为国捐躯、以身许国、以身殉国、马革裹尸、舍生取义、肝脑涂地、千秋之旦、百年之后、一命呜呼、与世长辞、瑶池添座、见马克思;5.其他:流尽最后一滴血、到极乐世界、离开了我们、心脏停止了跳动、永远睡着了等等。
英汉死亡委婉语文化对比分析
英汉死亡委婉语文化对比分析摘要:委婉语是人类社会中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
由于东西方文化的不同,在委婉语的使用上也存在许多差异。
本文对中西委婉语跨文化现象进行了对比研究,揭示了其内在联系。
关键词:委婉语;传统委婉语;文体委婉语;宗教文化委婉语(Euphemism)一词源自希腊语的前缀eu=well 和词根pheme=speaking。
根据《英语委婉语详解词典》的定义,委婉语是一种用无害的或悦耳的词语替代那些较直接的、唐突的言词,用善意的话语把事实掩盖起来的修饰手段。
它不仅是一种社会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
一、委婉语的分类和功能英语委婉语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传统委婉语(traditional euphemisms)和文体委婉语(stylistic euphemisms)。
所谓传统委婉语,是与禁忌语密切相关的。
如生、死、病、性等禁忌事物,如果直接表达,就是禁忌语,给人的感觉是粗鄙、生硬、无礼;反之如果间接表达,就是委婉语,给人的印象是典雅、含蓄、中听、有礼。
所谓文体委婉语,实际上是恭维语,溢美之词与禁忌语无关。
委婉语的功能有:避讳功能、避俗功能或雅化功能、礼貌功能、掩饰功能和褒扬功能(淡化或夸张功能)。
死亡是人类普遍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在日常生活中时有发生。
由于英汉两种文化背景不同,所反映出的对死亡的看法存在很大差异。
二、英汉两种语言死亡委婉语不同的原因1、不同的宗教文化带来的表达差异基督教在英语国家的人们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关于死亡的委婉语多半来自《圣经》,与基督教信仰密切相关。
许多基督徒都相信“来世”和“原罪”之说,在他们看来,死亡就意味着"to go to heaven"(进天堂)、"to be called to Cod"(被召唤到上帝那) or "to cancel ones account"(销账)。
在中国,没有一种宗教能像基督教在英语国家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中英文中死亡委婉语的简单对比
引言委婉语是人们交流中常见的语言方式。
委婉语即eu-phemism,源于古希腊语,由前缀eu-(good,sounding well)和词根pheme(speech or saying)组成。
Merriam Webster对于委婉语的解释为“the substitution of an agreeable or inoffensive expression for one that may offend or suggest something un-pleasant.”其本质是用柔和、含蓄、隐晦的语言代替冒犯性的、刺耳的,甚至有攻击性的语言,是人们在交际和交流中希望找到的一种合适的表达方式,使双方能够顺利完成交际,且双方感到此次交际是愉快的。
委婉语主要用于禁忌避讳,如用“长眠”(go to sleep)代替“死亡”,用“普通的”(ordinary,plain)代替“丑陋的”。
在一些体现礼貌的表达中,如“上厕所”可以委婉地说成“解手”“处理个人问题”等,英文中也有“answer the nature's call”也表达相同的意思。
再比如,用“old citizen”代指“老人”;用“nursing home”或“home for adults”表示“养老院”等,都是礼貌的体现。
还有一些是幽默的表达,如“妻管严”用“hen-pecked husband”来表示,女士们为了保持体型而进行的减肥持久战可委婉地说成“battle of the bulge”(突出部之战)。
不同国家和地区因受其文化影响有不同的禁忌,因而委婉语的使用也有不同,但是无论对于中国还是英语国家,死亡在某种程度上都是禁忌的话题,人们会用一些委婉语来含蓄地表示死亡。
死亡是人们非常忌讳的一件事,因此,人们在日常交际中总是希望寻求一些不伤殁者亲属感情,或者美化死亡的委婉说法来表达它。
比如,大家都很熟悉的例子——唐人墓地广告:这里是老年人百年之后最理想的安身之所。
汉英“死亡”委婉语对比分析
20图书档案与影视文体一、委婉语的定义、分类及其功能委婉语是人类语言中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使用恰当的委婉语有助于促进和谐融洽的氛围。
在人们的交际过程中,有时为了达到理想的交际目的和效果,交际双方需要以曲折含蓄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言语,这就导致了委婉语的出现与使用。
下面本文将具体介绍委婉语的定义、分类及其功能。
(一)汉英委婉语的定义关于委婉语的定义,中外学者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英文euphemism 由英国作家George Blount(1580s)首创,他将其定义为“a good or favorable interpretation of a bad word.”。
该词来源于希腊,词头“eu-”是指“good”,词干“phemism”是指“speech”,整个字面意义是指“word of good speech”,即吉言或好的说法。
汉语中,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1979)中最早给出了委婉语的定义:“说话时不直白本意,只用委曲含蓄的话来烘托暗示。
即表达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
由此可见,虽然汉英对委婉语的定义不一,但本质与核心是相同的,即都是用一种能使人感到愉快的含糊说法来代替令人不悦或不够尊重的表达方式。
(二)委婉语的分类委婉语一般可分为两大类,即传统委婉语和文体委婉语。
传统委婉语是指与禁忌语密切相关的禁忌事物,如生老病死。
如直接表达就是禁忌语,反之就是委婉语。
文体委婉语是指恭维性的话语或溢美之词。
在交际过程中,人们为了表示礼貌或避免尴尬,有时会采用夸张修饰的手法 ,对一些令人不快的事物以美言相称。
本文主要讲的是传统委婉语。
(三)委婉语的功能1.避讳功能委婉语的产生首先是出于避讳心理。
在人类文明产生早期,由于受限于当时的环境,人们无法对一些自然现象做出合理解答,盲目对一些事物产生敬畏,并与语言错误地联系起来,于是就产生了禁忌语。
语言中存在大量关于“死亡”的禁忌语。
例如中国人都很忌讳说“死”摘要:如语言是文化的镜像折射。
英汉委婉语比较语言文化异同及翻译
英汉委婉语比较语言文化异同及翻译委婉语不同于贬降词语,它是设法用似乎愉快的词去掩饰不愉快的内容,也就是用愉快的或无损的词去形容一件不愉快的事情。
英语中euphemism(委婉语)一词源于希腊语的前缀eu(好)和词根pheme(说话),意为good speak(说好听的).与汉语中委婉语的意思大体等价。
例如:一位偏心的历史家对于英国都德王朝第二代帝王亨利八世连娶了六个妻子,和其中两位离了婚,另外处死了两位。
他描写到:singularly unfortunate in all his relations with women.(他和和女人的关系非常不幸)。
从英汉两方面来看这句话都体现了委婉语的作用,也说明了英汉委婉语有着相似的地方······第一、英汉委婉语折射出共同的使用范围1、对于某些事物情形的避讳:不论是中国还是在英美国家委婉语主要使用范围大致为:生、老、病、死、性;排泄;贫困;犯罪;职业;政治;而在现代语言里,委婉语的影响和在死亡有关联的词中最为显著,他们有着相似的婉称;常见的有lay ,fell(归位),go to heaven(上西天),shut one’s light off(逝世),to close the bar(去了),to pay the debt of nature/to pay one’s debt(寿终),to run one’s race(了其一生),to be home and free(归去来兮自由哉)等。
体现英汉委婉语中有一些词语是完全或基本的等价的。
2、对于生理缺陷及某些性行为的掩饰:在英汉语言中常用委婉语对生理缺陷及某些行为进行掩饰,以避免引起不快或冒犯,或对各种各样的疾病由于讲求细节而不愿直接使用它们。
英语中常有belly (肚子),bowels(肠子),由于暗示力太强,就很文雅的用abdomen(腹部),viscera(脏腑)等,而疾病:TB代替tuberculosis(肺结核)。
中西方死亡委婉语文化对比
中西方死亡委婉语文化对比委婉语(euphemism)一词源自希腊语euphemismos, 意为“to speak with good words or in a pleasant manner”(以好听的言词或令人愉快的方式来说话)(李国南,1999:245)。
它是一种“用不冒犯人或令人愉快的词语去直截了当的、触怒人的词语,即用好听的话来掩饰事实(Neamanetal,1990:1)”的修辞手法。
它是文明发展的产物,委婉语既是文化现象,也是语言现象。
每一个社会和每一个语言中都蕴含大量的委婉语。
它们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成为了习俗的一部分。
一般来说,死亡带给人伤感的情绪。
人生最大的不幸莫过于死,人们害怕死亡,也不愿意提及“死”这个可怕而神秘的字,生怕它会带来不幸或灾祸。
然而在现实的言语交际中又不得不提及它,这样就衍生了不同的死亡委婉语。
“死亡”委婉语产生的心理原因主要是为了避免刺激对方。
当人们不愿说出这样的禁忌,又不得不指明此事时,就不得不用动听悦耳之辞来暗示他人不愿听见的话,不得不用隐语来暗示他人不愿说出的“死亡”,这样就产生了死亡委婉语。
死亡委婉语存在着不同的文化中,反映着这个民族的精神气质。
每一个民族都是根据自己的宗教信仰,价值趋向和风俗习惯来表达死亡的。
现在就根据这些文化上的异同,来说明东西方在死亡委婉语方面的差异。
一、宗教信仰差异西方大多数都是信奉基督教的国家,圣经成了西方文化中最具有影响力的一部著作,圣经本身就含有许多死亡委婉语的表示方法。
由于基督教义是全社会奉行的道德准则,所以许多关于死亡委婉语的表达方式就直接或间接来自于圣经。
如上帝用泥土创造了人,因此人死去也就应该to return to dust(归于尘土);人生来就是有罪的,为了赎罪,因此死去就是to pay the debt of nature(偿清欠付大自然的债务);上帝是万物之主,人死后就得to be called to God to answer the final summons(被召到上帝身边),并且要to hand in one’s accounts to be sent to one’s account(上交自己的账本),如实汇报一生的所作所为,听候上帝的the last judgement(最后审判)。
从死亡委婉语分析死亡文化的中西差异
摘要:委婉语在汉语及英语中的使用是一种典型的而且普遍的文化现象。
死亡委婉语作为委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言学领域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同时,死亡委婉语的使用折射出了不同文化下的死亡文化的差异,本文旨在通过对死亡委婉语的分析,进一步探讨死亡的深层次文化内涵。
关键词:委婉语;文化内涵导言:委婉语(euphemism)是一种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表达生活中那些使人尴尬、令人不快和令人恐惧的事物的修辞方法,它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而又十分复杂的语言现象;委婉语还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折射出形形色色的社会价值观和文化观,并反映了人们不同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社会地位。
人们对委婉语的使用暗示了他们不同的文化程度,也使他们避免了许多难堪的局面,减少了不必要的误会。
纵观历史,死亡的委婉语层出不穷,这源于人们对于死亡这一话题的恐惧、厌恶以及人们的宗教观和封建迷信思想乃至各种各样的风俗习惯。
因此,这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语言学概念而是社会文化的一面镜子,它的使用总是存在着更深层次的文化属性。
一、汉语中死亡委婉语的使用在中国,道教和佛教思想深入人心,庄子称死亡为“蜕化”,来表明生死是一个整体,死和生一样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容分割。
众所周知,道家的信条便是寻“道”,而什么是真道呢?就是在“道IlJ”“瑶池”及“蓬莱”这样的仙境修炼已达到最终的“仙化”“遗形”和“瑶池添座”(张拱贵,1996)。
而佛教的最高境界则是“涅盘”“圆寂”“归西”“仙逝”等,这些都是死亡的委婉语;当然也有一些贬义的表达用于惩罚那些作恶多端的罪人,比如“十八层地狱”。
在古代,中国人有着明显的身份地位即等级制度的划分,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历代帝王将相的死和贫民百姓的死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另外,对于忠臣的死人们也毫不吝惜他们的敬仰之情。
人们用“夭折”来形容未成年小孩儿的死来寄托哀思。
人们用“玉碎珠沉”来形容美女的离去则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由此汉语言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可见一斑。
英汉“死亡”委婉语文化对比分析
把事 实 掩 盖起 来 的修 饰 手 段 它 不 仅是 一 种 社 会语 言 现 象 ,更 是 一种 文 化 现 象 。 委 婉 语 的 分 类 和功 能 英 语委 婉 语一 般 可 分 为两 大 类 :传 统 委婉语( a iin le p e s )[ t dt a u h mims; 文体委婉 r o  ̄ 1 语( yi i e p e i ) s l t u h m s 。所谓传统委婉语 , t sc ms 是与禁 忌语密切相 关的 。如生 、死 、病 、性 等禁 忌事 物 ,如果直 接表 达 ,就是 禁忌 语 , 给 人 的感 觉是 粗 鄙 、 生硬 、无礼 ;反之 如 果 间接 表 达 ,就 是 委婉 语 ,给 人的 印 象是 典 雅 、含 蓄 、 中听 、有 礼 。 所谓 文 体委 婉 语 ,实际 上是 恭 维 语 ,溢 美 之 词与 禁 忌语 无 关。委 婉语的功 能有 : 讳 功能 、避俗功 避 能 或 雅化 功 能 、礼 貌 功能 、掩 饰功 能 和 褒 扬功 能 ( 淡化 或 夸张功 能 ) 死亡是 人类 普 。 遍 面 临 的 重 大 问 题 之 一 , 在 日 常 生 活 中 时 有 发 生 。 由 于 英 汉 两 种 文 化 背 景 不 同 , 所 反映 出 的 对死 亡 的 看 法 存 在 很大 差 异 。 二 .英 汉两 种 语言 死 亡委 婉 语 不 同 的
圜 吼
: 幽
文0 张 慧婷 ( 焦作大学外 国语学院 河南焦作 )
菌
英汉 “ 亡”委婉语 文化对 比分 析 死
摘 要 :委婉 语是 人 类 社会 中存 在 的一 委 婉 语 , 皆 出 于 此 。 英语中 “ 死”的很 多委婉 :b s f i e ae n he a ms o Js s,b se p i t H y, e a le n he va e 委 婉 语 的使 用 上也 存 在 许 多差 异 。 本文 对 t r f eu n Abr ha ’ s b s m , b o oe o a m oo e pr m td t 中 西 委 婉 语 跨 文 化 现 象 进 行 了 对 比 研 究 , be i
死亡委婉语面面观从死亡委婉语看中西文化
第 (+ 卷第 ! 期 K.4 L (+ M. L !
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社会科学版) ( 5$0-() 50-/’0/ 67-8-$’) #$%&’() $* +(,-(’ ./(01/&2 3$))/4/
在任何一个社会, 任何一种文化中, 都存在着语言禁 忌, 而最普遍、 最典型的禁忌大概就是 “死亡” 了。死亡是 无人能超越的生命终点, 死的神秘、 对死亡的恐惧、 以及死 亡给生者带来的痛苦使人们不敢或不愿直言它, 因而, 死 亡成了全人类共同忌讳的话题, 死亡委婉语也就出现在各 民族的语言中。每一种语言的产生都会受到该民族的地 域文化、 宗教文化、 道德观念、 风俗习惯、 民族心理和审美 情趣等的影响和制约, 同时, 语言作为文化符号, 也蕴涵着 特定民族的文化价值、 风俗习惯、 审美情趣等。死亡委婉 语的产生也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 它也承载了极其丰 富的文化信息。通过死亡委婉语这一特定视角, 我们可以 窥见特定民族的心理结构、 思维方式、 宗教文化、 地域文 化、 传统积淀、 社会行为和价值准则。下面, 我们就从部分 汉英死亡委婉语入手, 来了解其反映出的中西文化在上述 各方面的差异。 死亡是全人类共同的归宿, 对于死者和生者来说, 死 亡都是残酷的。人们为了减轻对死亡的恐惧和生者为死 者悲痛的程度, 普遍把死亡看成是永恒的睡眠。在汉语 中, 人们用 “长眠” “ 、 与世长辞” 来讳言死亡; 英语中, 人们 把死亡说成 -. /012 304425 064227, 人们总是愿 -. 64227。另外, 意相信人死后并不会就此灰飞烟灭, 而只是离开这个世界 到另一个世界去了。反映到汉英这两种语言中, 分别用 “去世” “ 、逝世” 、 “ 谢世” 、 “ 过世” 、 “ 下世” 、 “ 不在了” 、 “走 了” “ 、过去了” 、 “ 离开了我们” 以及英语中 的 -. 82709-、 -. 42012 -/:6 ;.948、 -. -0<2 .52 ’ 6 82709-=92、 -. >2 ?.52、 -. 7066 0;0@、 -. 7066 .5、 -. 60@ -/2 406- ?..8>@2 来代替死亡。由此可 见, 对于死亡这种不可抗拒的生理现象, 全人类有着相似
从汉英“死亡”委婉语看中英文化同与异
从汉英“死亡”委婉语看中英文化同与异汉英语言中都存在着许多关于“死亡”的委婉语,这些委婉语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
本文通过对这些委婉语的分析,反映出了中英两民族在认知心理方面的共同点,更揭示了两个民族在宗教信仰、社会生活、价值观念、民俗文化等方面的差异。
标签:死亡;委婉语;文化共同性;文化差异1. 引言几乎所有的语言中都存在着委婉语。
英文euphemism(委婉语)一词源自希腊语。
词头“eu-”的意思是“good”(好),词干“phemism”的意思是“speech”(言语),整个字面意思是”words of good omen”(吉言)或“good speech”(好的说法)。
原来,在古希腊祭祀时,人们一般都得讲吉利话(use words of good omen),即使用委婉语。
(刘纯豹,1996)委婉语是一种把不宜直说、不便直说或因某种原因而不愿直说的话,用令人愉快的、委婉有礼的、听起来顺耳的词语来代替的修辞手法。
古今中外,“死亡”都是一个避讳莫深的话题。
人生最大的不幸莫过于死,所以人们害怕死亡,不愿意提及“死”这个字。
但在实际的交际中不得不提到死。
因此,人们就对“死亡”这个词进行乔装、隐晦,于是便产生了形形色色的有关“死亡”的委婉语。
在英语中,有关“死亡”的委婉语共有400多条,而汉语中的表达方式更加丰富,达到了480余种,构成了一个庞大的语义同义场。
有关“死亡”的委婉语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反映出了中英两个民族在认知上的相同之处,更揭示了两个民族在宗教信仰、社会生活、价值观念、民俗文化等方面的差异。
2. 从“死亡”委婉语看中英文化的共同性2.1 对“死亡”的共同认知心理“死亡”代表着人生旅程的结束,代表着生命的终点。
这种共同性决定世界上各民族对“死亡”这一现象都有着相似的认知。
反映在“死亡”委婉语上,汉英两民族都把“死亡”类比为“睡眠”或“休息”。
汉语中有“长眠、长寐、长寝、安息”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死亡委婉语是人类最常见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而在不同的文化中就会有不同的死亡委婉语。
所以、在日常交流中特别是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应该特别关注死亡委婉语。
在世界上的任何一种语言都有他们自己的对死亡的委婉表达,这些委婉语在人们的日常交流中起着很重要的角色,并且特定文化的死亡委婉语放映这·特定文化群体的价值观,宗教信仰和社会习俗。
为了能够成功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在学习外语的时候仅仅学>-j语言是不够的,外语学习者还要了解两个国家的文化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在方方面面,而死亡委婉语就是其申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这篇文章中我给出了一些死亡委婉语的例子,通过这些例子来谈论中英文化中的死亡委婉语的相似点和不同之处.希望这些分析能给跨文化文化交际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关键词:死亡委婉语相似点不同点跨文化交际前言现在全世界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有越来越多的机会和不同文化的人们进行交流合作。
在人们交流的过程中有些东西或事情是人们不愿意或者是有意回避直接提及或者说起的。
直接提及关于这些话题会让人们感到不舒服或者让别人伤心,在这一情况下当人们不得不谈及这一话题的时候人们会采用含蓄的表达方式来表达。
这些间接地表达方式或者委婉的表达用语会比直接的提及让人们感觉自然和亲近,并且不会触犯一些文化禁忌,更有利于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euphemism”这个单词来源于希腊语.Eu的意思是很好,听起来很不错,而pheme 的意思是用顺耳的词或者是礼貌的方式说出来的话语和言论。
不同的学者也对委婉语给出了不同定义。
Hugh Rawson(1981)认为委婉语是一个社会基础的通用交际语,就起本身而论委婉语是一种人们内在焦虑,矛盾,恐惧和耻辱感的一种外在的显现,这些委婉语就像放射性同位素,观察这些委婉语就有可能看到我们的语言,文化中的一些曾经显现的东西和可能正在表现出来的一些元素。
而Allan and Burridge对委婉语的定义是委婉语被用来对一些不喜欢的表达的替代表达,委婉语的使用有时可能能够维护别人或者自己的面子。
委婉语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还是一种文化,委婉语可以反映出民族的传统的价值观,宗教和社会习俗。
为了能够实现交际目的人们不仅需要了解特定文化中的委婉语而且还需要在交际中恰当使用它们。
死亡委婉语是语言委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死亡是人们不愿意或者惧怕提及和谈论的话题,所以不管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当人们不得不提及死亡时人们用一些其他的词来暗示死亡。
在不同的文化中人们用不同的词去暗示死亡,例如在汉语中人们用“驾崩”、“大行”、“弃群臣”、……上西天”、“合眼”来暗示死亡.而在英语中“pass away”、“depart from the wo rld forever”、“go to the heaven”:“be with god”、“go to sleep forever”、“close one‟s eyes forever”等等.在文章中我会列出一些中西方文化中死亡委婉语的例子来阐释我的观点。
希望这篇文章能对跨文化交际者有一些帮助。
中英死亡委婉语的相似点和不同之处相似点:第一个相似点就是中西方大部分的死亡委婉语都带有说话者自己的主观感情色彩,褒义的贬义的和中性的。
例如在汉语中人们有“为国捐躯”、“以身殉国”、“殉国”、“牺牲”、“仙逝”等褒义的词语,这些褒义词表达了我们对去世的人们的尊重和仰慕之情。
而在汉语中也同样有贬义词例如“完蛋了、“见阎王”、“回老家”、“翘辫子”一命呜呼等词语,这些贬义词来表达人们对死去的人的厌恶和痛恨。
同时在英语中有“be present at the last roll call”、……to be written off”、“to faII”、“to fire one‟s last shot“、“lay down one‟s life”、“tO make the ultimate sacrifice”来表达对死去的人们的敬仰之情。
同样在英语申人们用“kick the bucket”、“buy the farms”等词语来表达对死去的人的厌恶之情。
通过这些例子我们可以发现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那些说英语的国家人们都对为国家为正义而牺牲的人们的尊重和仰慕,这些说明了不管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对爱国行为和正义之举的推崇。
相反人们看不起和鄙视敌人和犯人。
第二个相似点是在汉语和英语中都用身体的一些反应的来暗指死亡。
例如在汉语中有“咽气”、“断气”、“气绝”等词语来表达生命的终结。
在英语中有相应的表达例如“to breathe one‟sast”在中国文化和英语国家的文化中人们只是用不同的身体部位的终结来暗示死亡。
在汉语中人们通常用眼睛和心脏来指示死亡,例如“闭眼”、“瞑目”、“心脏停止了跳动”等等。
在英语中人们通常用和喉咙有关的词语来委婉表达死亡,例如“to have throat trouble”、“one‟s heart stops beating等。
.在英语和汉语中都有大量的比喻的说法来暗示死亡。
很有兴趣的事情是在这两种文化中人们都把死亡比作休息和睡眠。
在汉语中有“长眠”、“安息”、“沉睡”。
在英语中有“to sleep'‟、“to be gone to sleep"、“to be at rest”、“to have found rest”、“to be laid to rest”。
同样这两种语言中都把死亡比作回家。
在汉语中死亡被比作是“大归”、“长归”、“大还”、“回老家”。
在英语中有“to be at home and free”、“to go to one‟s long home”、“to go home in a box”这些语言现象反应了中国人和说英语的人们的一些对死亡的相同的认知。
不同点第一个不同之处就是传统的封建统治思想对中国和说英语国家的影响程度不同。
中国的封建制度开始于公元前221年结束于1840年。
漫长的封建制度对中国的影响可谓相当深远。
封建的等级制度深深地刻在了中国人的文化中,这导致了在中国文化中有很多不同的词语来表达不同等级的人们的死。
在《礼记。
曲WF》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天子死日崩,诸侯日薨,大夫日卒,士日不禄,庶人日死”,这句话表达了对不同等级的人们的死亡的称谓。
在封建制度下中国人用特定的词语来指代不同等级的人们的死,例如在封建制度下中国人用“大行”、“弃群臣”、“驾崩”、“弃朝臣”、“弃臣民”、“弃天下”、“宫车上仙”、“宫车远驭”来谈及皇帝的死亡,因为在封建制度的中国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如果地位低的人们在提及皇帝的死亡时用错了词语,这在封建制度下的中国是十分危险的,因为这可能导致龙颜大怒而人监或甚至可能被杀头。
现在虽然中国已经不是封建制度,也没有了皇帝Ei-集大权于一身的统治者,可是这种等级观念已经深深的烙在了中国人的心中,这种烙印可以在中国的死亡委婉语中得到展现。
然而在西方文化中这就不一样了,在西方国家中封建制度只有短短几百年的时间,这么短暂的封建历史是和中国的漫长封建时代无法相提并论的。
所以他们受到封建制度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在西方社会这种短暂的封建历史导致了封建等级观念的影响是微弱的。
所以人们能很容易的发现在那些说英语的国家中很少有和等级观念有关的死亡委婉语。
和这种等级观念相反的事在西方社会比较流行和重要的思想是个人主义。
西方人相信人生来都是平等的,没有尊卑贵贱之分的。
在中世纪的欧洲流传了这样的一句话“popes。
kings。
beggars,and thieves alike must die”,从住句话可以看出在西方社会不管是教皇来时乞丐他们都是平等的,对他们死亡的称呼都是一样的。
在这样的一个大的社会环境下是不可能产生带有等级色彩的死亡委婉语的。
第=个不同就是东西方深受不同的宗教的影响。
在汉语死亡委婉语的词典中中国的死亡委婉语总共有481个词语,大部分的这些词语都不是来源于宗教的,只是有些词语在宗教的场合下使用时才被标上了宗教的标签,菜带有了宗教的色彩。
在中国人们的宗教信仰有道教和佛教,这两种宗教对中国人的影响很大。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其死亡观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它的死亡观在许多方面同基督宗教的死亡观,特别是同《新约》中透露出来的死亡观,都有所不同。
例如,它所关心的。
与其说是死后生活,倒不如说是今世生活,与其说是灵魂的不朽,倒不如说是身体的“长生”;它所强调的。
与其说是神的救赎,倒不如说是个人的“炼养”(不仅包含“炼神”,而且还包含“炼形”)等等。
道教死亡观的一个重要特色在于它对“长生不死”理想的突出强调,则“长生不死”或“成仙”则构成了道教死亡观的一项中心内容,在这样的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说,道教理论归根到底是一种“仙学”。
道教中它推崇来生和生命的轮回说,死只是肉体的终结,而灵魂是不灭的,生命不是新的开始,而死亡也不是一种终结,死亡只是由一种生命的形式变为了两外的一种存在形式。
所以在道教中死亡又被叫做是“仙逝”、“仙游”、“仙去” “蝉脱”、“蜕化”、“羽化”、“骑鹤”、“化鹤”或“鹤化”。
道教还认为死和生事没有区别的所以他们有把死亡看做是“物化”,以及“隐化”、“遁化”.和道教相比中国人对佛教的了解比较多。
佛教相信轮回和重生,生的意义是为了死后能够进入极乐世界,在尘世的人们可以通过做善事积累德行来达到死后的极乐世界。
在汉语中有很多词语来说佛教人的死亡。
例如坐化”、”圆寂、“升天”、“到极乐世界”、“灭度”、“示寂”、……人寂”、……人正”等。
这种多种多样的死亡委婉语反映了多种宗教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然而在说英语的大多说国家都只有基督教这么一个宗教信仰,基督教作为西方文化的起源,基督教义把在世的救赎和死后的天堂作为很重要的观点加以宣扬。
基督教徒们认为人类是被万能的上帝创造的,人类在被创造后经历和堕落和救赎人后进入永恒的天堂去享受永恒的快乐,所以人们把基督教徒的死亡说做是进入天堂或者说去了另外的一个世界,这些观点反映了基督教对死亡的诠释。
基督教还宣扬人类是由万能的上帝用土做成的,人死后还是后回归土地里的,上帝是世间万物的主宰者,人最后要被上帝召去来听从最后的审判,例如“Godtook her to himself”.“to return to dust earth‟‟“to be called to God to answer the final summons”.‟‟to go to Heaven Paradise”.“to be with God”(with God)等等。
最后一个是中西方受不同的价值观的影响。
这种影响也同样在死亡委婉语中很明显。
在中国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和中国的其他的价值观,例如中国人重视集体和社会的利益大于个人的利益,甚至在必要的时候牺牲个人的利益和生命来保全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人们称为了国家和集体而牺牲的行为为“壮烈牺牲”、“英勇就义”、“为国捐躯”、“马革裹尸”,为了正义和公道牺牲自己的生命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