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黄土高原研究与展望(李锐,杨文治,李壁成等著)思维导图
黄土高原
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这么多的黄土从哪里的?
黄土的来源
• 科学家提出了多种假说,其中“风成说”
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高原的 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 戈壁吹来的。
• 黄土高原形成示意图
黄河流经黄土高原以前
流经黄土高原后
思考以下问题
•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是什么? • 2.黄河泥沙主要来自源与---(上、中、
缓坡地建梯田,种 耐旱果树和牧草。
初见成效的水土保持工程
未治理的黄土高原
沙棘----治理水土流失的法宝
课堂小结
1.位置范围 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2.地貌景观
3.黄土高原的地形特点来自4.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
黄
土
高
原
1.治理的措施
黄土高原的治理与发展
2.治理后的成绩
课堂检测与反馈 分A、B两种难度,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
下)游的------,黄河的危害主要在---(上、中、下)游的地上河(悬河) • 3.国家是否对黄土高原进行了治理? 如何治理? • 4.黄河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是------
水土流失与黄河泥沙
如不能正常播放视频!请点击文字播放!
1.水土流失的原因
(1)地表裸 露,缺少 植被的保
护!
(2)土质结 构疏松, 易溶于水。
A类题目:1.黄土高原东起---------,西到--------北到---------,南到-------。黄土高原主要地貌 景观有 -----、------、----- 黄土高原的表特征 是---------,所跨省区主要有------、-----、--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有 ----、-----、------、等 B类题目: 请按照地理事物的先后顺序和逻 辑关系排序
第六章第三节黄土高原【课件】(共45张PPT)
第六章第三节 黄土高原 【课件】(共45张PPT)
打坝淤地
在沟谷中修筑拦土坝
第六章第三节 黄土高原 【课件】(共45张PPT)
拦截坡地流失的表土
堆积形成肥沃的田地
川是黄土高原农业较发达、人口 集中的地区。
第六章第三节 黄土高原 【课件】(共45张PPT)
建梯田
第六章第三节 黄土高原 【课件】(共45张PPT)
说
证
(3)矿物成分不同——排除风化残积说
据
黄土地貌景观
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崖畔上开花崖畔上红 对畔畔的那个圪梁梁上那是一个谁 东山上的那个点灯呀西山上的那个明 ,一马马的那个平川呀瞭不见个人。
黄土塬
陇东董志塬、 陕北洛川塬 甘肃白草塬
顶部平坦开阔、四周被流水侵蚀形成沟壑。
黄土梁
塬面受流水侵蚀,沟谷发育,分割成长条状的山梁。
建梯田是治理坡 耕地水土流失的有 效措施,蓄水、保 土、增产作用十分 显著。
第六章第三节 黄土高原 【课件】(共45张PPT)
合理安排生产活动
合理安排生产活动, 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 过渡放牧的地方减少 放牧牲畜的数量。
第六章第三节 黄土高原 【课件】(共45张PPT)
第六章第三节 黄土高原 【课件】(共45张PPT)
甘宁 晋 陕
乌鞘岭
长城
太
行
山
脉
秦岭
地理位置和范围
黄土的来源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海拔在1000~2000米,厚度100米左右。
黄土的来源
黄土来源问题有:风成说、水成说、风化残积说等 “风成说” 认为黄土高原的黄土是从中亚、蒙古高原和我国西北内陆吹来。
风成说
(1)厚度均匀——排除水成说
思维导图95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2023年高考总复习狙击与专项突破
高频考点95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拓展提升】蔚县地处河北省张家口市,是典型的山间构造盆地,其北通大漠、南接雁门关,历史上是寒外游牧民族和中原政权频繁征战的地方,自然条件和战争影响了新增聚落分布,明王朝末期与塞外蒙古部族关系缓和,促进了清朝时期新增聚落的分布演化,下图示意不同历史时期蔚县新增聚落空间分布特征。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元朝新增聚落分布主要影响因素是()A.交通B.水源C.土壤D.军事2.明朝新增聚落可能导致()A.城镇化水平提高B.沙漠化问题凸显C.水土流失加剧D.湖泊面积萎缩3.清朝时蔚县北部新增大量聚落,推测这些聚落的主导产业是()A.农业B.牧业C.手工业D.商贸【答案】1.B2.C3.D【分析】1.读图可知,元朝新增聚落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因此主要影响因素是水源,B正确;由材料“自然条件和战争影响了新增聚落分布”可知,交通不是自然条件,元朝时蒙古族统治中国,此地没有战争,蒙古族是游牧民族,游牧民族入关后在此不是从事耕作,所以交通、土壤、军事都不是元朝新增聚落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
ACD错误。
故选B。
2.明朝新增聚落比较多,山区也有大量聚落增加,植被破坏比较严重,加上位于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降水较多,因此水土流失加剧,但不是沙漠化问题,B错误,C正确;聚落分布是乡村地区,不是城镇地区,因此不会导致城镇化水平提高,A错误;没有湖泊分布,不可能导致湖泊面积萎缩,D错误。
故选C。
3.由材料“明王朝末期与塞外蒙古部族关系缓和,促进了清朝时期新增聚落的分布演化”可知,清朝时蔚县北部新增大量聚落,处于中原地区与塞外少数民族交界地区,推测这些聚落是因为商贸而兴起的聚落,D正确;在元朝时此处没有新增聚落,不可能是牧业,B错误;在明朝时期此处也没有新增大量聚落,不是农业,A错误;不是手工业发达的地区,推测不可能是手工业为主导产业,C错误。
故选D。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可以反映植被生长状况,指数值越大示意植被覆盖越佳。
黄土三维微结构
《黄土三维微结构》是一本关于地质学和土壤学的著作,主要探讨了黄土高原 地区土壤的三维微结构及其对土壤肥力和作物生长的影响。本书的目录作为整 本书的框架和导引,对于读者理解全书的内容和结构至关重要。
从目录中可以看出,本书共分为五章。这五章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黄土高原地 区的土壤三维微结构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第一章主要介绍了黄土高原地区的自 然地理环境,包括气候、地形、地貌、水文等特征,为后续的土壤三维微结构 研究提供了背景和基础。
《黄土三维微结构》这本书是一本极具价值的科学著作。它不仅拓展了我们对 黄土的认识,也提高了我们对地球环境和人类活动与土壤相互关系的理解。对 于从事地质学、土壤学、环境科学等领域研究的学者和学生来说,这本书无疑 是一本宝贵的参考书籍。而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这本书也将是一本领略科学魅 力的好选择。
目录分析
第二章则从土壤剖面的角度出发,详细描述了黄土高原地区土壤剖面的形态特 征和形成过程,为理解土壤三维微结构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依据。第三章则利 用先进的测试技术对黄土高原地区土壤的三维微结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包括 土壤的孔隙结构、水分特征、有机质含量等,为后续的土壤肥力和作物生长研 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第四章则从土壤肥力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土壤三维微结 构对土壤肥力的影响,为提高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提供了理论依据。
《黄土三维微结构》一书还介绍了黄土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这些方法和技术包 括野外调查、样品采集、实验分析、数值模拟等。通过这些方法和技术,科学 家们可以更好地了解黄土的形成和分布规律,以及黄土对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 响。
《黄土三维微结构》一书通过对黄土的物质组成、地质过程、三维微结构以及 环境影响等方面的深入剖析,展示了黄土作为一种地质现象和生态资源的独特 性和重要性。这本书的精彩摘录不仅对科学家们的研究工作有着重要的启示作 用,也对广大读者了解地球环境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黄土高原》课件
政策支持:政府对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升级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
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升级
农业政策和农民生活
农业政策:政府对黄土高原农业发展的扶持政策 农民生活:黄土高原农民的生活状况和改善措施 农业技术:黄土高原农业发展的技术进步和推广 农业产业:黄土高原农业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前景
添加文档副标题
黄土高原课件 大纲
汇报人:
目 录
壹贰叁肆伍陆
黄土高原 的地理环 境
黄土高原 的历史文 化
黄土高原 的农业发 展
黄土高原 的环境保 护
黄土高原 的旅游资 源
黄土高原 的未来展 望
第一章
黄土高原的地理 环境
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
位于中国北方,横跨陕西、山西、甘肃、宁夏、内蒙古等省区 地形以高原为主,海拔在1000米至3000米之间 地貌特征:沟壑纵横,黄土堆积,地表破碎 气候特征:干旱少雨,温差大,风力强
旅游业:开发旅游 资源,吸引游客, 带动经济发展
生态保护:加强 生态保护,实现 可持续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完 善交通、通信等基 础设施,提高区域 竞争力
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
科技创新: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无人机、卫星遥感等,对黄土高原进行监测和研究 社会进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教育普及:加强教育投入,提高人民素质,培养科技创新人才 政策支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鼓励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推动黄土高原的发展
第五章
黄土高原的旅游 资源
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黄土高原的自然景 观包括:黄土地貌、 黄河、黄土高原的 植被等。
初中地理《黄土高原》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黄土高原适用年八年级级所需时课内共用4课时,每周2课时间主题单元学习概述“环境与发展”是区域分析的一个重要内容。
环境是基础,发展是目的,这种发展是指可持续发展。
培养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中学地理教学重要目标之一。
黄土高原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独特的自然景观。
这里沟壑纵横,地形破碎,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区。
黄土高原又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形成了富有特色的“黄土风情”。
同时,黄土高原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生态环境变得越来越脆弱,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加上黄土高原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矿产资源的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很大,黄土高原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就更加难走。
本单元的重点是了解黄土高原独特的自然景观----沟壑纵横,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区及其形成原因。
知道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知道黄土高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知道黄土高原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
难点是黄土高原及黄土地貌----塬、墚、峁的形成原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分为2课进行。
第1课,教材先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及其地理环境的过渡性特征。
然后介绍黄土高原的地表地貌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最后介绍了黄土高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第2课,教材先用数据指出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引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紧接着是综合治理的措施。
最后介绍黄土高原的煤炭资源。
单元最后的活动给学生开放性讨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主题单元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在地图上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认识黄土高原的过渡性。
2、了解黄土高原地表景观特征,知道塬、墚、峁的形成原因及其特征。
利用图文资料,解释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
3、知道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4、学会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了解综合治理黄土高原的主要方法和措施。
过程与方法:1、(播放短片)创设情境----(读图填图)了解范围----(小组讨论)分析成因----(讨论交流)水土流失原因----(交流收获)课堂小结2、将读图分析法、探究讨论法、媒体演示法相结合。
初中地理《黄土高原》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黄土高原”主题单元教学设计1. 小组合作:利用地图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收集图片、查阅资料说说黄土高原的地表景观特点、并分析原因。
2 .研究性学习:黄土高原的形成。
学习成果:1. 知道在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2. 知道黄土高原主要包括哪些省级行政单位。
3. 知道黄土高原的地表景观特征。
4. 举例说出“风成说”科学证据。
5. 演示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
专题学习目标:1. 运用地图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及跨越的省区,认识黄土高原的过渡性。
2. 通过图片和为文字等资料归纳黄土高原的地表景观特征,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3. 通过图文、视频资料了解黄土高原的成因—风成说,分析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4. 知道黄土高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能说出反映“黄土风情”的例子。
专题问题设计一、地理位置1. 黄土高原在哪里?2. 黄土高原主要包括哪些省级行政单位?二、自然环境3. 说说黄土高原独特的地表景观,它们是如何形成的?4. 黄土高原是怎样形成的?有哪些有力的科学证据?5. 你能解释这些科学证据说明了什么吗?6. 你能否为“风成说”再找些科学证据吗?7. 我谈黄土风情知多少。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信息化资多媒体投影设备,主题资源包源常规资源教材、地图册教学支撑网络教室环境其他相关教学资料学习活动设计第一课时:活动一:位置范围1.创设情境刚才看到的视频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区---黄土高原,同学们,你们知道它在那里吗?2. 小组合作(一):利用地图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1). 学生查阅课本得到答案。
黄土高原地理位置。
(2). 小组合作学习“黄土高原主要包括哪些省级行政单位”。
(3). 在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地图上,勾画出黄土高原的大致轮廓,并指出:太行山、乌鞘岭、秦岭、长城的地理位置。
(4). 小组汇报学习结果。
小组内评价学习结果。
活动二:地表景观3.小组合作(二):黄土高原的地表景观及原因。
(1).通过图片和为文字等资料归纳黄土高原的地表景观特征。
初中地理《黄土高原》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黄土高原”主题单元教学设计适用年级八年级所需时间2课时主题单元学习概述(说明:简述主题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单元的学习重点和难点、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单元的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 本单元的重点内是黄土高原独特地理环境,“环境与发展”是区域分析的一个重要内容,黄土高原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独特的自然景观,这里沟壑纵横,地形破碎,塬、墚、峁等黄土高原地貌分布。
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区及形成原因。
黄土高原又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形成了富有特色的“黄土风情”,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生态环境变得越来越脆弱,知道黄土高原是我国重的煤炭基地。
本单元黄分两节内容,本单元设计把这二节内容整合为两个专题,专题一: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区。
专题二:治理和开发。
以研究性学习的形式,学生借助网络、PPT软件等多种信息工具,对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通过展示、交流,理解黄土高原独特地理环境。
“生态与环境问题”是本专题的核心内容,也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这些专题之间联系密切,例如专题一的位与范围决定了黄土高原的过渡性,气候和地貌和悠久的文明导致了黄土高原因水土流失而沟壑纵横,沟壑纵横的表,又导致了专题二的水土流失严重,水流失问题又带来了综合治理问题,这两个专题始终围绕着人地关系这条主线展开。
预期学习成果:提高学生从各种图表、媒体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学生认识黄土高原独特的自然环境及造成的独特生态问题逻辑关系,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初步会通过分布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分析出综合治理措施的思维方法。
提高处理社会问题能力。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主题单元学习目标(说明: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描述学生在本主题单元学习中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知识与技能:1.运用地图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与范围,认识黄土高原的过渡性。
2.了解黄土高原地表景观特征,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